第一篇:7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试行办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试行办法
(外经贸学研字[2008]014号)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全面衡量学校学科建设现状的重要指标。为保证和提高我校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健全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机制和评价体系,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过程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完善学位申请和评审程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指导思想
为促进我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提升,切实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提高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根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47次会议精神,自2008年下半年起我校博士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全面实行双盲评审。
第二条含义
双盲评审,是指将评阅人姓名对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隐匿,且将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姓名对评阅人隐匿而进行的评审工作(以下简称“双盲评审”)。
第三条管理机构与职责
(一)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学位办”)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领导下,负责对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具体组织工作。
(二)各博士点培养单位根据学校工作要求,在学位评定分委员会领导下,配合博士论文双盲评审工作,并协助执行评审结果。
第二章工作程序
第四条双盲评审专家资格与专家库的建立
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专家,须为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校外专家(原则上应为在岗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校外专家由学位办委托外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推荐聘请,并建立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专家库。专家库可以逐渐健全和更新,专家库立足国内院校学者,也可以是便于联系的国外华人学者。
第五条双盲评审的资格审查
(一)经研究生部培养办公室(以下简称“培养办”)审核,博士研究生已通过学位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并已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科研成果发表等所有必须环节。
(二)经各培养单位审查,博士研究生已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经博士研究生本人的指导教师或导师小组审核认可,已具备申请论文答辩的基本条件。
第六条 双盲评审的工作程序
(一)博士研究生须在学期规定时间内通过本办法第五条资格审查后方可申请双盲评审。不符合条件的博士研究生,均不得参加双盲评审、不得进入此次论文答辩及学位申请程
序。
(二)参加双盲评审的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参评论文”),按规定做好双盲评审前期的材料准备工作,务必在论文答辩50日前报送到学位办。在双盲评审前,为避免学术观点相悖和有竞争态势的审阅者在审阅过程中带有偏见或有意压制的情况出现,参评论文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应回避评阅本人本次指导之学位论文的专家名单,但不得要求获知评阅专家信息。研究生部也将以适当方式对评阅者的评价客观性进行评估,对不公平评阅做出适当处理。
(三)由学位办依据相关学科专业及研究领域,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本次双盲评审专家或委托外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推荐聘请。每篇参评论文由2名校外专家双盲评审。
(四)学位办负责联系双盲评审专家和材料寄送工作。学位办对参评论文做编号、登记及匿名处理后,在论文答辩前30天以上将论文及评审材料(寄)送达评阅人手中(不得委托论文导师和作者传送论文)。
(五)论文评阅书、评阅评分表及其它应保密的材料,应由论文评阅人用专门信封封存后直接(寄)送回学位办。评阅意见返回后,由研究生部指定专人拆封并做隐名和保密处理,以保证评阅人的隐名权益;然后将双盲评审结果及论文评阅书等材料转交各培养单位,并上网公布供参评论文作者查询或交由各博士点培养单位公布。
(六)各培养单位须在参评论文的2份评阅书全部返回,且双盲评审结果为合格之后,方可安排博士研究生参加答辩。如确认有的专家评阅书不能正常返回,学位办应另外加送同等数量论文进行双盲评审。只有在论文评阅书数量齐全,并对评阅评分表等完成必要的隐名保密处理后,方可提供给各培养单位组织论文答辩。
第三章结果处理
第七条对双盲评审结果的处理
(一)对论文评阅结果的分类
以专家评阅书中的论文评审得分(以下简称“S”)衡量学位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的学术水平以及是否可以推荐参加我校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S≥85分者,为优秀;75分≤S<85分者,为良好;60分≤S<75分者,为合格;S<60分者,为不合格。
以专家对答辩的总体意见衡量该博士学位申请者是否可以参加论文答辩,意见分为:A同意答辩、B经过小的修改后答辩(无需再次送审)、C经过较大修改后答辩(答辩前重新送审)、D不同意答辩。
(二)对双盲评审结果的处理
专家评审结果中:
1、所有评阅书的论文答辩意见均为B及以上的,可在导师指导下按照评阅意见修改后参加此次论文答辩;
2、两位评阅书的论文答辩意见均为C及以下,即为未通过双盲评审,不能参加此次论文答辩,论文须经半年至一年的修改后方可重新申请答辩,对于两份评阅意见均为不同意答辩者,需重新开题写作论文后再申请答辩。凡未通过双盲评审的论文,经修改后必须重新参加双盲评审,否则不得进入论文答辩程序。
3、除上述情况外的其他情况均为异议论文。处理方法见
(三)。
(三)对双盲评审结果有异议的处理
当有1份评阅书的论文答辩意见为B或以上,而另有1份评阅书的论文答辩意见为C或以下,则为异议论文。如果学位申请人接受否定意见,则按
(二)2办法执行。如果学位申请人认为否定意见没有理论依据,可以向校学位办提出申诉。学位申请人应该在培养单位通知评审结果之后的15天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申请;申诉申请须经由导师同意后,由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组织本学科3—5名博士生指导教师组成审查小组,对申诉情况做出初审。如审查小组认定学位申请人反映的情况属实,由培养单位将有关材料报送学位办,由研究生部组织专家进行复审。复审通过者方可参加此次论文答辩,否则视为双盲评审不合格,需推迟申请答辩。
第四章其他
第八条 附则
(一)涉密的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须由导师组提出双盲评审专家的建议方案,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报送学位办批准。
(二)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费标准等另行制定。
(三)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由学位办负责解释。
第二篇: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处理办法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结果处理办法
1.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均为“同意答辩”,论文作者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2.有一位及以上评审专家认为论文“需要适当修改后答辩”、其余专家的评审结果为“同意答辩”,论文作者应对专家质询的问题写出具体的书面回复意见(包括论文修改情况或申辩意见等),并将修改后的论文以及书面回复意见送导师审核。经导师同意后,论文作者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有一位评审专家认为论文“需要重大修改后答辩”、其余专家的评审结果为“同意答辩”或“需要适当修改后答辩”,论文作者应对专家质询的问题写出具体的书面回复意见(包括论文修改情况或申辩意见等),并将修改后的论文以及书面回复意见按评阅专家的意见送导师审核、送回原评审专家再审或送达所在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如送达导师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定的,导师或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根据作者的书面回复及论文修改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对论文进行重新评审以及签署是否同意安排答辩的意见。
4.有一位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为“不同意答辩”、其余专家的评审结果为“同意答辩”或“需要适当修改后答辩”,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由学位办公室增聘两位及以上评审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5.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论文作者应按专家意见对论文进行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修改,经导师、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由学位办公室增聘两位及以上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1)有两位评审专家认为论文“需要重大修改后答辩”,其他专家的评审结果为“同意答辩”或“需要适当修改后答辩”;
(2)有一位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为“不同意答辩”,另有一位及以上评审专家认为论文“需要重大修改后答辩”。
若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对评审专家的修改建议存在不同意见,可进行书面申诉并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后,由学位办公室增聘两位及以上专家进行匿名评审。
若增聘的评审专家的评审结果均为“同意答辩”,论文作者即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若仍有一位及以上增聘的评审专家认为论文“需要重大修改后答辩”或“不同意答辩”,本次学位申请无效,论文作者必须修改论文,六个月后至一年内重新进行学位论文匿名评审。
6.有两位及以上评审专家(含增聘)的评审结果为“不同意答辩”,本次学位申请无效。论文作者必须修改论文,六个月后至一年内再重新进行学位论文匿名评审。
第三篇:职称评审试行办法
第二章
申报条件
第五条
基本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胸怀祖国,热爱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二)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牢固树立爱与责任的意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符合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或校(园)长专业标准要求,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身心健康,切实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和义务。
(四)任现职以来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
(五)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并经审验合格。
第六条
学历、任职年限条件
(四)申报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取得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并担任一级教师职务2年以上;
2.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取得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并担任一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
3.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或取得硕士学位,取得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并担任一级教师职务6年以上;
4.具备大学专科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任教,取得一级教师任职资格并担任一级教师职务8年以上。
截至申报当年年底,35周岁以下人员申报高级教师任职资格,应具备硕士学位,否则按破格申报。
第五章
高级教师水平评价标准
第十二条
高级教师能力和经历要求
(一)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价值观,具有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学中熟练运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显著,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
(二)教育教学工作量完成情况。完成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工作量,中学教师每学年完成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20课时,小学、幼儿园教师不少于400课时;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不少于专任教师的1/2,且每学年听课评课不少于60节;校(园)长每学年听课评课不少于60节(学校规模少于12个教学班的校园长每学年任课不少于120课时,且每学年听课评课不少于40节)。因课程计划、学校性质、规模等原因而课时偏少的学科,任课教师须有其他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工作量作为补充。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独立承担一门专业技术课的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任务,专业课教师每学年不少于200课时。
教研人员从教以来,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5年以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承担并完成1门学科的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任务。有计划地深入学校指导教学,每学年县教研员不少于60次,听课、评课不少于60节;市教研员不少于50次,听课、评课不少于50节;省教研员不少于40次,听课、评课不少于40节。
(三)教学经历。胜任本学科各级段的教学工作,任现职以来能够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进行本学科的循环教学,或担任过3届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校园长、教研员可不作要求)。
(四)学生管理。能够根据所教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效进行班级(团队)管理和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5年以上且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要求2年),或从教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具体范围见附则)合计8年以上且任现职以来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5年以上(博士研究生学历人员要求4年),教书育人成效显著。
(五)教育教学效果。教师课堂教学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同行评价普遍较高,是学校公认的教学骨干,每学年开展(讲授)过校级达标课、研讨课等公开课1次。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教学生课业负担轻,教学效果显著,任现职或近5年来每学年教学效果评估均获优秀等次,学生评价满意度高;校(园)长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效果显著,任现职以来学校持续发展良好;教研员任现职以来,能较好地组织开展本区域教学研究工作,得到本学科教师的一致认可,所指导的教师取得优异成绩。
(六)教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在课程建设、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能够认真进行教学反思,自2013年起,每年撰写1篇有较高价值的教学心得或教科研论文,在单位举办的学术活动中交流并获得好评。
能够结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城市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过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农村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过县级教科研课题研究。校(园)长主持过市级教科研课题研究。
(七)素质教育。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突出成绩。
(八)课程改革。按照课程改革要求,能够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为学生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开设专题知识讲座或开展体育、艺术、科技等课外活动。
(九)示范引领。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经单位统一安排,结对培养青年教师,共同实现专业成长。培养、指导2名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获得县级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十)支教。按照国家要求,城市中小学教师(当年年底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教师及特殊教育学校除外)须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支教的经历,或者任现职以来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对口支援、结对指导、送课下乡等支教任务不少于60天(次)。
第十三条
高级教师工作业绩要求
申报高级教师任职资格人员,须具备下列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一)学校教师
1.任现职以来讲授过市级及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示范课或观摩课,获得好评;
2.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获得市级政府综合表彰;或者教师节期间获得市级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受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1次或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2次;
或者担任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或共青团、少先队被评为市级文明班集体、先进团支部、先进少先队,或者本人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优秀团队辅导员。
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行课程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积极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组织观摩学习;
或者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组织观摩学习;
或者主持辅导学生社团活动3年以上,取得良好效果,受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组织观摩学习;
或者主持、参与并完成省级教科研课题研究(限前3名),专家评价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2013年,作为过渡,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学术论文2篇,经专家鉴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可视为符合教科研课题要求)
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第十四条
高级教师破格评审条件
不具备规定学历或专业,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且当年年底年满40周岁的人员可破格申报评审高级教师。破格申报评审高级教师人员,除符合高级教师正常晋升条件外,还须符合以下要求:
(一)超额完成单位规定的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任务,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二)近5年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获得优秀等次2次。
(三)说课讲课面试答辩获优秀等次。
(四)具备下列条件中的2条(其中第1条为学校教师必备条件,第2条为教研人员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市级及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市级一等奖或省级二等奖)、示范课或观摩课,获得好评。
2.主持完成的相应级别的教科研课题中至少有1项获一等奖。
3.获得市级政府综合表彰,或教师节期间获得市级及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标准中工作业绩等除有特殊规定外,均指专业技术人员任现职以来本专业或本学科领域的工作、业绩情况。申报人员的各项工作业绩应经过单位推荐、核实后取得,凡未经过单位推荐、核实所取得的业绩一律不予认可。
第十九条
本标准中所称“市”指“省辖市”,“县”指“县和县级市、区”,“乡”指“乡、镇”。
第二十条
城市学校指驻地在县城及以上的学校(含地处农村的高中),农村学校指驻地在乡、镇(不含县城所在镇)以下的学校。按农村学校教师申报的人员须近3年以来在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
第二十一条
本标准中有级别要求的内容为基本要求,如获得更高级别的符合相应要求。
第二十二条
本标准中同一内容的业绩不重复使用。
第二十三条
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指担任班主任、团队辅导员、年级组长、学校社团负责人、学校艺体及综合实践活动负责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等,校领导、教务主任、政教主任工作可视同于学生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论文发表的刊物不含增刊、特刊、专刊、专辑、论文汇集等。综述、通讯报道等不作为评审论文对待。
在单位内部交流的论文须加盖单位公章,并出具评价意见。
第二十五条
有关课时量以教育部门要求为准,列入教学计划的活动课应计算为课时。
第二十六条
循环教学工作要根据学科特点掌握,小学分低学段和高学段,高中、初中有关学科根据课程设置方案循环。
第二十七条
本标准中“能力和经历要求”部分单位应严格把关并出具有关材料,评委会将根据其规范程度予以认定。
第二十八条
有关业绩成果凡在人社、教育部门联合建立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业绩库中检索不到又不能提供有关证明材料的一律不予认可。
第二十九条
教师资格证问题。申报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具体专业不做要求;取得较高级别学校教师资格证人员,到较低级别学校任教,可视为具备相应资格;幼儿园教师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证。
第三十条
学历与申报专业有关问题。
本标准中所指学历为国家有关部门承认的学历。参加工作后取得的非全日制普通本科及以下学历须满2年后,达到相应任职年限要求,方可按正常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参加工作后取得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达到相应任职年限要求,可按正常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本标准中申报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特殊专业的人员,所学专业应与申报专业一致(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学士或以上学位,在小学和农村初中从事英语教学,申报英语专业可视为合格学历)。
高中、初中申报人员除以上特殊专业外,原则上按照“大文大理”掌握(“地理”专业按文、理科均可)。
小学、幼儿园除以上特殊专业外,专业可不做要求。
农村学校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或不相近,取得规定的相应层次学历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15年申报一级教师,或者取得相应规定学历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20年申报高级教师,视为符合学历要求。
不符合有关学历层次或专业要求,但任职年限达到最低合格学历任职年限要求的人员可以按破格申报。
第三十一条
从事专业与申报专业问题。
申报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人员,除以上规定的特殊专业外,可按“大文大理”掌握。文、理科内同类专业不需转评可直接申报高一级职务;因工作需要,在文、理科之间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须先进行专业转评,满1年后方可按新的专业申报高一级职务。转评前后的任职年限累计计算,工作业绩合并计算,但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专业须与申报专业一致。
第三十二条
有关人员申报身份问题。
1.“教育管理”专业仅限校(园)长正职申报,其他人员应选择所主要从事专业申报。担任校(园)长职务的申报人员,须取得校(园)长培训合格证,并在《评审表》和《评审简表》相应栏目中注明所担任职务及时间。
2.申报人员应按现所在岗位申报,并在“单位类型”中如实填写有关项目,如“城市高中”、“城市初中”、“农村初中”、“农村小学”等。在中学、小学、幼儿园等不同岗位工作过的人员,应在工作经历中予以体现。其中取得较高级别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到较低级别学校任教可以直接申报高一级职务;取得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到中学任教1年以上,如已经过渡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则不需要转评可以直接申报高一级职务,如果没有过渡为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则需要由小学教师先转评为中学教师职务,满1年后方可申报高一级职务,转评前后的任职年限累计计算,转评前后的工作业绩合并计算,但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证书须与现岗位一致。
3.在中小学校兼任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如课时量达到相应要求,可按一线教师申报;课时量达不到相应要求的人员,单位类型按“其他教学机构”申报,申报评审条件按相应层次教研员执行。其中,省属学校按省教研员、市属学校按市教研员、县(市、区)属学校按县教研员、乡镇学校按乡镇中心校教研员申报评审。兼任教学管理和教学工作的人员,应在《评审表》和《评审简表》相应栏目中注明所担任职务及时间。
4.在各级教研室、电化教育馆等校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教研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在乡镇中心校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人员,单位类型按“其他教学机构”申报,申报评审条件按相应层次教研员执行。
第三十三条
有关表彰问题。
各类表彰奖励以政府部门组织的为准,非政府部门组织的一般不予认可。
以各级政府名义开展的表彰按本级政府综合表彰对待,由政府授权人事部门组织的,按同级政府综合表彰对待。教师节期间由政府或经政府授权由人社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按本级政府综合表彰对待。
“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一方面成绩突出,受到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强调是与教育教学工作直接相关的表彰,如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拔尖人才、名师工程人选、文明教师、师德标兵、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按单项表彰对待。
对于个别专业性较强的专业,由业务主管行政部门进行的表彰可根据其规范程度予以认定。
其它未列入的表彰,由评委会根据其规范程度经集体讨论达成共识后予以认可,凡未经评委会达成共识的一律不予认可。
第三十四条
需要提交的有关材料说明:
1.能力经历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由单位提供证明材料。
2.教育教学工作量提供课程安排表及学校有关证明。听课、评课附任现职或近5年以来的听课、评课记录等证明材料。
3.循环教学提供学校教学计划、教案等。
4.学生管理工作须附单位有关证明材料、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考核材料和奖励证书等。
5.教育教学效果附学校原始教学效果评估材料及评价意见。
6.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以教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基础教研室、职业、成人教研室)组织的为准。附本人教案、主办单位证明和专家评价意见,获奖附奖励证书,同时须在评审简表中标明主办部门、获奖等级、文件号、奖励证书编号等。
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电教部门可视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研部门,装备中心可视为物理、化学、生物及科学实验课的教研部门,其分别组织的信息技术优质课和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实验优质课可由专家根据其规范程度予以认定。
7.教科研课题指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鉴定的教科研课题。课题要通过结项验收或成果鉴定,附立项报告、研究报告、鉴定证书等。
8.专题讲座须提供主办方邀请函、有关会议通知、讲座有关的视频等影像资料、讲稿等。
由教育行政部门委托有关高校举办的培训、学术交流活动等可以由评委会根据其规范程度予以认定,但须提供教育行政部门所发的有关通知及有关视频等影像资料、讲稿等。
9.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观摩学习,须提供教育行政部门会议通知原件、有关活动的视频等影像资料。
10.表彰、奖励等提供有关证书原件。
11.培养、指导青年教师提供经单位批准的有关证明材料、被辅导教师的获奖证书等。
12.支教经历须附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证明材料。
13.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需提供以下材料:
(1)社团活动。社团要求制度完善,有完整的章程、加入、退出机制,定期开展活动制度,每学年一次的校级展示活动;列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有计划、有活动实施方案、有评价。
(2)校本课程。按照《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要求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教师撰写的校本课程《课程纲要》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校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课程学习结果评价等材料齐全。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选题、设计方案、开展研究、进行成果展示交流,提供完整的过程性材料。其他有关材料按要求提供。
第三十五条
各市可在不低于本标准的前提下,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实施细则,经省职称工作职能部门备案同意后实施。
第八章
罚则
有关人员和组织在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中如有违纪行为的,按照河南省纪委、河南省监察厅、河南省人事厅《关于进一步严肃职称工作纪律的通知》(豫人〔2002〕30号)严肃处理。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不得申报,或在规定年限内延期申报:
(一)出现违反《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的,取消当年申报资格。
(二)拒绝承担教学、教研任务和班主任等工作,或不能履行现岗位职责者,当年不得申报。
(三)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受到上级相关部门通报批评者,当年及下一不得申报。
(四)已定性为人为教育教学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2年内不得申报。
(五)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者,处分期内及从处分期结束起2年内不得申报。
(六)有伪造学历、资历、业绩,剽窃他人成果等弄虚作假行为者,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并从下一起3年内不得申报;评审通过的评审结果一律无效,已取得资格的予以撤消,并自查实之日起3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七条
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应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严格按照“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的要求进行推荐,推荐工作中要按照“五公开”的要求在本单位公开展示不少于一周。凡是未按要求公开的,推荐结果一律无效。
第三十八条
单位在职称申报评审中出现蓄意弄虚作假、集体串通舞弊的,停止该单位两年职称评聘工作,并按照有关规定由有关纪检监察部门给予单位主要责任人党纪或政纪处分;有关组织和经办人员蓄意隐瞒事实,为申报人员虚假材料提供证明的,责令予以纠正,并由有关纪检监察部门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接责任人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三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三十九条
出现其他违纪行为的,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本评价标准自下发之日实施,原《河南省试点市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条件(试行)》(豫人社职称〔2012〕16号)不再执行。
抄送: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省直有关单位。
河南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8月20日印发
第四篇: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
中大研字〔2009〕10号
(2009年1月5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通过)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进一步规范博士学位论文评审制度,建立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配合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程,结合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我校所有具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博士学位申请人员均适用本办法。
第二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学位办)统一办理。
第三条 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均实行“双盲”评审,即送审的学位论文及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均隐去导师和博士生的姓名,评审专家姓名对导师和博士生保密。
第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送审流程
(一)博士生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学习和所有环节,成绩合格;发表学术论文满足要求;学位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认可。
(二)博士生将送审论文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认真填写《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资格审批表》和《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教师和二级培养单位签署送审意见后连同已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原件
提交研究生院培养管理办公室和学位管理办公室审核。
(三)博士生将《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送审资格审批表》1份、《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3份、已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复印件3份及学位论文3份在答辩前2个月送交校学位办。
(四)学位办将所有送审论文寄送外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委托他们聘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原则上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作为论文评审专家。
第五条 专家将论文评阅书直接返回校学位办。全部意见返回后,评阅结果由学位办书面通知相关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全部同行专家认为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要求,且同意答辩时,由二级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答辩。
第六条 专家评阅意见的处理:
(一)若有一位同行专家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则不能申请答辩。由博士生在一年内修改或补充论文,填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重审申请表》,半年后重新送审。重审前须将修改后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重审申请表》、原专家的评审意见等材料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逾期未能作出修改或第二次评审仍未通过的,取消博士生本次学位申请资格。如确属学术争议,由博士生本人写出申诉报告,指导老师签署意见,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审查通过后,学位办将另送两位专家评审,两位专家均认为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方可申请答辩。否则,半年后重新送审。
(二)有专家认为基本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但需对论文进行较大修改后方可答辩的,暂不能申请答辩。博士生必须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并填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表》,由导师审查后,提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查,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作出重新送审或同意答辩的决定,报校学位办备案。
(三)博士学位论文重在创新。凡专家认为创新性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即《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对学位论文的评分”中第三项评分不及格),学位论文一律按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处理。
第七条台湾博士生和留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组织。送审前必须按第四条要求完成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的资格审批手续,评审结果须报校学位办备案。
第八条涉密学位论文在送审时,根据中大党密字〔2008〕5号文件的相关规定进行。
第九条 论文送审过程中形成的所有材料必须和其他学位材料一并归档。
第十条 返回评阅意见的专家姓名,原则上对博士生及其指导教师保密。博士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保密的研究成果,应在论文撰写时作适当处理。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要求专家返回的,应在学位论文封面注明“回收”字样。
第十一条博士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不得干扰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有违反,将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第十二条此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校学位办负责解释。原《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中大研字〔2003〕30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
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建立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有效监督机制,保证博士学位论文评审过程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我校各学科所有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均适用本办法(含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者)。
第二条 博士学位论文评审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校学位办)统一办理。
第三条 学校统一实行“双盲”评审,即送审的学位论文及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均隐去导师和博士生的姓名。
第四条 博士学位论文送审
送审的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2个月送交校学位办,并按有关规定格式打印装订。其程序如下:
(一)博士生通过学位课程考试和综合考试,成绩合格,已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所有环节;学位论文经指导教师审核认可。
(二)博士生提出学位论文送审申请,填写《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中的相关内容,指导教师签署送审意见,二级培养单位审查通过。
(三)博士生将《博士学位论文送审申请表》1份、《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5份及学位论文5份送交校学位办。
第五条 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专家为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原则上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由校学位办委托外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聘请。
第六条 专家将论文评阅书直接返回校学位办。全部意见返回后,评阅结果由学位办书面通知相关二级培养单位。全部同行专家认为论文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要求,方可申请答辩。
第七条 专家评阅意见的处理。
(一)只要有一位同行专家认为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则不能申请答辩,由博士生在一年内修改或补充论文,半年后再行送审。如期未能作出修改或第二次评审仍未通过的,取消博士生的答辩及学位申请资格。
如确属学术争议,由博士生本人针对不同意见写出书面报告,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位办将组织专家会审,论证通过后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答辩事宜。
(二)博士学位论文重在创新,凡专家认为创新性未达到博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即《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对学位论文的评分”中第三项评分不及格),学位论文一律按未达到博士学位水平处理。
第八条 返回评阅意见的专家姓名,根据需要可对博士生及其指导教师保密。博士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研究成果,需要保密的研究成果,应在论文撰写时适当处理。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要求专家返回的,应在学位论文封面注明“回收”字样。
第九条 在学校统一双盲评审的同时,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可另外自行聘请评阅人进行评阅。原则如下:
(一)需自行聘请评阅人的,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制定相应的学位论文评审办法,并报校学位办备案。
(二)正式聘请的学位论文评阅人不超过5人,一般应为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原则上为在岗博士生指导教师)。评阅人的基本情况在向学校申请双盲评审时报学位办备案。
(三)采用与双盲评审一致的《博士学位论文专家评阅书》。
(四)在执行本办法第六、七条的基础上,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根据双盲评审结果及自行聘请的学位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审查博士生答辩资格。
(五)自行聘请的学位论文评阅人的评阅意见必须如实归入博士生学位申请材料。
第十条 学位论文双盲评审费从第三学下发的博士生业务费中扣除。
第十一条 博士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不得干扰学位论文评审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有违反,将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第十二条 此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校学位办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