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几对关系
处理好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过程中的几对关系
1、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重视过程的课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体验、收获是课程所追求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实践研究报告和成果的展示,而且要特别重视选题阶段和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全过程每个阶段均在评价的范围之内;不仅重视课题研究的直接结果,而且要重视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
2、个人与小组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之一是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识,课程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因此,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应首先以小组成绩为基础,然后兼顾个人表现,通过自评和互评获得个人成绩。
3、评价周期与时空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提供更多的机会,保持适当的弹性,让他们充分体验研究的过程,了解研究的方法。一方面,不能以学生一个阶段的实践为永久的评价参照;另一方面也不能仅仅以学生某一次研究的得失来给学生下定论。
4、多元主体评价的必要性与实效性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广域的课程,它所涉及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校内教师、校外指导教师或兼职教师,有学生家长,也有其他社会主体。多元主体评价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首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习反思,有助于培养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其次,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与交流的过程,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最后,多元主体评价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状况的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第二篇: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初中英语第二次作业——聚焦: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目标制定
处理好教学设计与目标制定的关系
面对新教材,大部分老师都是积极应对,课前认真备课,课后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取得了一定教学成效。但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发现,有一部分新登讲台的年轻老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缺少教学目标、目标概念不清、目标表述模糊、目标定位不当等。因此,工作中需要处理好教学目标的几对关系。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总要求,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实施和教学活动评价的基本依据,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它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教学目标的完成才能够得以实现,各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但是,不能把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简单理解为总目标与下位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不能一定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在教育目的的总揽之下,把握教学目标之间以及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最终达成。
2.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面对两个实际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由谁确定,二是教学目标为谁确定。这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都体现得比较好,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往往体现得不够。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处理、获得意义的,他人无法替代。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在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的自身特点外,还要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据,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
3.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辩证关系。教学目标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静态的有限目标。它通常由课程标准规定,由教学任务来体现,且能在课前进行预设。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它是动态和无限的,难以在课前确定。预设的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人为外加的,反映着社会对人的成长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可以把它作为教学目标的“底线”。而生成性目标相对于学生而言是内在自发的,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构成教学目标的“上限”。预设目标和生成性目标这两部分的有机地融合,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目标。
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处理好以上几对关系,遵循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律。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摘要: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教学实践表明,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巧妙化解和灵活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矛盾关系包括:在内容的讲解上,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在学习活动的管理上,要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在教学节奏的控制上,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等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矛盾关系;学生的发展;平衡
Teachers should handle a few of relationship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Abstract: The teaching process is filled with all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relations.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high quality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f various depends on that how the teachers deal with various contradiction relations.The key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include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tent, how to deal with “deep” and “shallow” relations;In learning activity on management,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with wide;In the control of teaching rhythm, how to deal with “fast” and “slow” relations, and so on.Keywords: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he contradiction relationship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alance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教学实践表明,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巧妙化解和灵活处理。也就是说,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化解课堂上的各种矛盾,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1-
要求。
笔者认为,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论,需要重点处理好的矛盾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的讲解上,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
与过去相比,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要面临一个如何把握深浅的问题。要想把握好深浅的程度,教师首先要得明白“深”与“浅”的辩证。实际上,深与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为目的、相比较而存在的关系。浅是深的基础,深是浅的手段。只有立足于浅,才能涉足于深。同样,只有依靠深,才会实现浅。相反,如果只浅不深、“浅尝辄止”,学生就会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样,如果只深不浅、“深藏不露”,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好深浅程度,做到深浅结合;同时,应该把握好“深入”、“浅出”的时机,当深则深,该浅则浅,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就数学教学而言,深浅结合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做到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相结合、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模型相结合、讲推理与讲道理相结合、一般的结论与具体的例子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数学结论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等等。教学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出现以下问题:只有热烈的讨论,却没有深度的思考;只强调学生探究,却忽视教师点拨;只关心模仿,却忽视创新;只强调联系生活,却忽视数学运用;只关心结论本身,却不问来龙去脉;只知道严格要求,却不知量力而行等等。
2.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处理好“扬长”与“避短”的关系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又存在劣势、不足或局限性。例如,接受学习有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现成的知识,但又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合作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活跃课堂气氛,但如果组织、监控、管理不到位,则易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加剧。所以,在学习方式的安排和使用上,即要考虑到扬长,又要考虑到避短,要把彼此相对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实现优化组合。否则,如果只注意到发挥某种学习方式的优势而忽视弥补其不足,那么,不仅它优势得不到发挥,反而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例如,过去的那种以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就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日渐消极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特别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的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
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新的学习方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合作交流与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从而使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总体而言,自主探究更适合于数学学习,下面就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首先是不能过多的帮扶学生,使学生失去探究过程的乐趣;其次是问题的设置与组织方法上要具有可探究与科学性,一个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论谁都没有兴趣去讨论学习,同样失去了科学性,研究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所得;最后是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探究内容,这样能最大化的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达到出乎预料的结果,当然不能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课题去探究,禁止出现研究了几节课,学生都不知道到底研究了什么。
3.在学习活动的管理上,要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必不可缺的条件。好的课堂气氛是既严肃又活泼的,同时任何一名数学教师务必要明白,自己是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在建造没有情感、不会创新、缺乏理性、不能自立的“机器”。完善学生人格,增长学生的才干,这既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在学习活动的管理上,教师应该把握好宽严分寸,做到有宽有严,宽严结合,既严肃又活泼,宽而不乱,严而不死。严,不等于绝对控制;宽,不等于放任自流;严,并不意味着要求坐端坐正;宽,也不意味着允许乱作一团。数学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管理的难度。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难而依旧延续过去那种对学习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的做法,当然,也不能因为强调宽要求而完全放弃教师的管理职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选择,给学生以活动自由;既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而又生机勃勃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4.在教学节奏的控制上,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确定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节奏上快与慢的关系,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教学节奏过快,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疲软,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节奏过慢,则会出现过多的空白,让学生感觉找不到重点,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该如何处理好教学节奏中,快与慢的关系呢?一般来说,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计划、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节奏。但无论怎样去选择,都应该做到既要避免“裹足不前”,又要防止“盲目冒进”。该快则快,当慢则慢。相反,如果一味地搞突击,那就会“欲速则不达”;如果盲目地拖延时间,那就等于放弃前进的努力。在数学教学中,究竟应该采用“小步走、小转弯、小坡度”的方式,还是采用“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方式,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如对于教学重点和学生难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则可以适当的放慢教学节奏,多讲解、练习;但某些学生经常接触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则应该适当的加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但无论如何,都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
5.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处理好“知”与“情”之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大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应该把认知发展与情感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数学教学始终围着高考和中考转,做了考试的“奴隶”。应试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持久推行,致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学生在得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高的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还数学教学以本来面目,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新的考试观,正确理解考试的性质,妥善地处理好应对考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形式,除选拔性质的考试外,一般的考试、考核只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大量日常的评价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服务,而不是相反。当然,像中考和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也不容忽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意味着应该取消或忽视高考、不理会高考。其实,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处理妥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矛盾,那些数学基础扎实、能力强、品德高尚的学生也一定会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总之,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教学的教育性,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知识与能力并重、认知与情感并进、德育与智育并举。
6.在课堂的结构安排上,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讲多练模式的广泛采用。但是,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精讲”的度把握不当,要么讲得太多,要么讲得太少。其次,多练的内容重复面太宽,而且侧重于技能的机械训练。最后,不顾实际情况满目使用这种模式。这些做法与精讲多练的目的有很大的距离。精讲多练其实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精讲不等于少讲,多练也不等于采用题海战术。我们不能把精讲多练当成万能的模式,不顾实际情况随便使用。的确,要想学好数学,做一定的数量的练习题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不能把学生抛进题海中,任由他们自己“遨游”。练习题的选择和配置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否则,如果不对题目进行精选,解题时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完题后不去反思和总结,即使做了大量的题目,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学生仍然有可能不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例如,在理解“指数爆炸”现象时,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拿出一张白纸,然后对折数次,比较每位同学的对折次数,看谁折的次数最多。学生会发现当折到第七次时将无法继续对折。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指数爆炸”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7.在师生在教学中的定位上,处理好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闻道在先,而且负有国家和民族的重托,理应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1]
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好,教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意味着包办代替。实际情况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就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维护,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一句话,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上。不过,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就要兼顾学生的年龄,初中和高中,低年级和高年级就应该有所不同。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数学学习也离不开模仿。在有些情形下,“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教师有必要做出更多的示范或讲授供学生模仿。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或
者进行机械的练习。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展开探究活动或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有很多,但以上的六对关系是数学教师优先要处理好的关系。判断处理的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达到了某种平衡,归根结底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田书.新课改中如何处理好数学课堂教学的7种关系[J].理科教学探索,2006年第2
期:50-52
[2]王锭城.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3]李淑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第4期
[4]刘建飞.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体验学习的快乐[J].基础教育参考,2010年第4期
[5]姚天勇.磨炼好教学基本功[J].上海教育,2004年第4期
[6]顾桂斌.“感触数学”的教学实践与启发[J].教师报,2004年第5期
[7]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8]吴新浩.浅谈中学数学课堂上的提问艺术[J].希望月报,2007年11月
[9]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2版
[10]杨梅.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教育论坛,2002年第6期
第四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摘要: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教学实践表明,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巧妙化解和灵活处理。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的矛盾关系包括:在内容的讲解上,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在学习活动的管理上,要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在教学节奏的控制上,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等等。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矛盾关系;学生的发展;平衡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关系。教学实践表明,优质的数学课堂教学依赖于教师对各种矛盾关系的巧妙化解和灵活处理。也就是说,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些关系,化解课堂上的各种矛盾,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论,需要重点处理好的矛盾关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内容的讲解上,要处理好“深”与“浅”的关系
与过去相比,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留给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然要面临一个如何把握深浅的问题。要想把握好深浅的程度,教师首先要得明白“深”与“浅”的辩证。实际上,深与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互为目的、相比较而存在的关系。浅是深的基础,深是浅的手段。只有立足于浅,才能涉足于深。同样,只有依靠深,才会实现浅。相反,如果只浅不深、“浅尝辄止”,学生就会学不到什么东西。同样,如果只深不浅、“深藏不露”,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好深浅程度,做到深浅结合;同时,应该把握好“深入”、“浅出”的时机,当深则深,该浅则浅,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就数学教学而言,深浅结合的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做到形式化和非形式化相结合、抽象的理论与直观的模型相结合、讲推理与讲道理相结合、一般的结论与具体的例子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数学结论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等等。教学中,尤其要注意防止出现以下问题:只有热烈的讨论,却没有深度的思考;只强调学生探究,却忽视教师点拨;只关心模仿,却忽视创新;只强调联系生活,却忽视数学运用;只关心结论本身,却不问来龙去脉;只知道严格要求,却不知量力而行等等。
2.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处理好“扬长”与“避短”的关系
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又存在劣势、不足或局限性。例如,接受学习有助于学生高效地掌握现成的知识,但又不利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1-
新精神的培养。而合作学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认知策略,活跃课堂气氛,但如果组织、监控、管理不到位,则易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加剧。所以,在学习方式的安排和使用上,即要考虑到扬长,又要考虑到避短,要把彼此相对的学习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实现优化组合。否则,如果只注意到发挥某种学习方式的优势而忽视弥补其不足,那么,不仅它优势得不到发挥,反而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例如,过去的那种以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就被认为是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日渐消极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特别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学习方式的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要注意科学、合理地使用新的学习方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合作交流与独立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从而使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总体而言,自主探究更适合于数学学习,下面就自主探究教学方式,提出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首先是不能过多的帮扶学生,使学生失去探究过程的乐趣;其次是问题的设置与组织方法上要具有可探究与科学性,一个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论谁都没有兴趣去讨论学习,同样失去了科学性,研究时间再长也不会有所得;最后是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探究内容,这样能最大化的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达到出乎预料的结果,当然不能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课题去探究,禁止出现研究了几节课,学生都不知道到底研究了什么。
3.在学习活动的管理上,要处理好严与宽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必不可缺的条件。好的课堂气氛是既严肃又活泼的,同时任何一名数学教师务必要明白,自己是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在建造没有情感、不会创新、缺乏理性、不能自立的“机器”。完善学生人格,增长学生的才干,这既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民族的希望所在。因此,在学习活动的管理上,教师应该把握好宽严分寸,做到有宽有严,宽严结合,既严肃又活泼,宽而不乱,严而不死。严,不等于绝对控制;宽,不等于放任自流;严,并不意味着要求坐端坐正;宽,也不意味着允许乱作一团。数学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管理的难度。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难而依旧延续过去那种对学习活动进行严格控制的做法,当然,也不能因为强调宽要求而完全
放弃教师的管理职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选择,给学生以活动自由;既要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又要为他们营造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有条不紊而又生机勃勃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4.在教学节奏的控制上,要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
确定数学教学在课堂教学节奏上快与慢的关系,其实是很有讲究的。教学节奏过快,则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疲软,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节奏过慢,则会出现过多的空白,让学生感觉找不到重点,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那么该如何处理好教学节奏中,快与慢的关系呢?一般来说,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计划、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节奏。但无论怎样去选择,都应该做到既要避免“裹足不前”,又要防止“盲目冒进”。该快则快,当慢则慢。相反,如果一味地搞突击,那就会“欲速则不达”;如果盲目地拖延时间,那就等于放弃前进的努力。在数学教学中,究竟应该采用“小步走、小转弯、小坡度”的方式,还是采用“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方式,要针对具体情况而定。如对于教学重点和学生难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则可以适当的放慢教学节奏,多讲解、练习;但某些学生经常接触容易掌握的知识点,我们则应该适当的加速,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但无论如何,都要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帮助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同时,又不失时机地向前推进。
5.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处理好“知”与“情”之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也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大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应该把认知发展与情感培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种种原因,数学教学始终围着高考和中考转,做了考试的“奴隶”。应试教育在数学教育中的持久推行,致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扭曲,学生在得到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较高的应试能力的同时,却几乎丧失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提升。因此,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教育功能,还数学教学以本来面目,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追求。为了在数学教学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新的考试观,正确理解考试的性质,妥善地处理好应对考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形式,除选拔性质的考试外,一般的考试、考核只是促进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教
学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大量日常的评价应该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服务,而不是相反。当然,像中考和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也不容忽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意味着应该取消或忽视高考、不理会高考。其实,只要我们数学教师处理妥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不矛盾,那些数学基础扎实、能力强、品德高尚的学生也一定会在中考或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总之,数学教师应充分发掘数学教学的教育性,把教书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确保知识与能力并重、认知与情感并进、德育与智育并举。
6.在课堂的结构安排上,要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
我国数学课堂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讲多练模式的广泛采用。但是,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精讲”的度把握不当,要么讲得太多,要么讲得太少。其次,多练的内容重复面太宽,而且侧重于技能的机械训练。最后,不顾实际情况满目使用这种模式。这些做法与精讲多练的目的有很大的距离。精讲多练其实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才是最终的目的。因此,精讲不等于少讲,多练也不等于采用题海战术。我们不能把精讲多练当成万能的模式,不顾实际情况随便使用。的确,要想学好数学,做一定的数量的练习题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不能把学生抛进题海中,任由他们自己“遨游”。练习题的选择和配置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而且有目的、有计划。否则,如果不对题目进行精选,解题时不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完题后不去反思和总结,即使做了大量的题目,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好,学生仍然有可能不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例如,在理解“指数爆炸”现象时,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拿出一张白纸,然后对折数次,比较每位同学的对折次数,看谁折的次数最多。学生会发现当折到第七次时将无法继续对折。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指数爆炸”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7.在师生在教学中的定位上,处理好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闻道在先,而且负有国家和民族的重托,理应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1]
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好,教师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当然,不能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意味着包办代替。实际情况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不好,就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维护,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一句话,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上。不过,学生的主体性在不同年龄和学习阶段表现是不一样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应随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就要兼顾学生的年龄,初中和高中,低年级和高年级就应该有所不同。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不是不要教师讲解,更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数学学习也离不开模仿。在有些情形下,“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教师有必要做出更多的示范或讲授供学生模仿。不过教师的讲解不能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不能简单地向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或者进行机械的练习。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有效展开探究活动或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数学教学课堂中需要处理好的矛盾关系有很多,但以上的六对关系是数学教师优先要处理好的关系。判断处理的好与不好的标准就是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是否达到了某种平衡,归根结底是否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第五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
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
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