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守护文化瑰宝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关注传统文化,守护宝贵遗产”。
20xx 年 5 月 18 日,是世界博物馆日,而今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公布的主题就是“传统的未来”,号召人们去思考,探索传统文化在未来的出路。
20 世纪的后半叶以来,人类社会的科技水平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和娱乐文化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代社会对于娱乐和一部分文化的需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个地区传统文化受到了舶来文化和本土新兴娱乐文化的挤压,生存空间急剧减小。在美洲,随着原住民社区逐渐与现代的社会接轨,许多传统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乃至是古老的少数民族在慢慢消失;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土著们也在面对着相同的问题,在亚洲,虽然中国本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相较于周边国家,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保存,但是在新一轮夹击中,传统文化也渐落下风,很多小众的地区文化正在走向衰亡。
文化根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而传统文化正如这根系里最为粗壮的主根。不论我们愿意承认与否,它都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的生活,是它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是它使得一个民族真正具有了认同感和凝聚力。可以说在人类6000 年的历史进程中诞生了传统文化,而它也在不断的演化,又一步步推动人类历史走到现在,走到今天。所以,现在,当我们看到传统文化面临着这样的窘境时,不由得感到由衷的担忧和关切。
令人欣慰的是,许多人也意识到了上述的种种问题,并且已经积极地开始行动。许多的公益组织被建立起来,在文化消亡前之前,前往世界各地去记录下这一个个鲜活的文化,存留住文化的火种;也有许多组织,通过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来向人们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号召更多的人关注它们。
因此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为保护我们的保护人类的传统文化献出自己的力量,也许我们暂时无法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国家和国际舞台上为文化保护振臂疾呼,但我们可以向身边人介绍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也许我们暂时无法成为奔走在实地一线,记录下这一切的学者,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了解相关资料,在我们心中点起文化保护的微微荧光。终有一天,河流会积聚成广阔的海洋,点点荧光也会如繁星般点亮灿烂夜空!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 《商周文化的瑰宝》
一、主旨与目标
1、教学主旨:
本课课名商周文化的瑰宝,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与青铜器为什么被称之为瑰宝?他们的价值何在?
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而言,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字,青铜器的出现我国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而文字与金属工具的产生与使用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从研究商周历史的角度而言,甲骨文与青铜器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字发展史角度来看,甲骨文与金文对研究汉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等等。因此本节课的主旨认识甲骨文与青铜器的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我国的最早文字,是商人用于占卜的文字;青铜时代是从夏开始的并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甲骨文拓片图片中相关文字的分析,了解甲骨文的文字价值与史学价值;通过夏商青铜器的对比以及对司母戊方鼎以及四羊方尊的制作工艺流程的初步了解,认识到商周时期处在青铜文化的鼎盛期;通过对青铜器纹饰以及金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进而初步理解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中国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从而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重点:考虑到初一学生刚接触到历史学科,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节课的重点部分不能定得太深太难,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主旨,本课的重点定为甲骨文与青铜器的价值。
难点:正因为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不久,还不熟悉史学方法,使用实物史料来证史、认识文物的多重价值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通过实物史料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甲骨文与青铜器价值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资源一:带有文字的甲骨(见图一)
讲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说明:学生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历史故事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图片与讲故事并用的方式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
教学第一环节:甲骨文的价值
指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引起社会上的轰动,后来人们发现在河南安阳有大量的甲骨出
土。
资料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堆积层(见图二)
资料二:甲骨文中出现的名字与《史记》中记载的商王名字不谋而合(说明:通过大量的甲骨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以及破译的甲骨文中出现商王名字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
资料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夏文化出土的有刻画符号的文物
指出在商之前发现的文物上的刻画符号,因为数量少、至今无法破译其意义,因此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资料四:“今有雨”的卜辞拓片(见图三)
引出问题:你能从这块卜辞拓片中认出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甲骨文吗?它们分别是今天的什么文字?
资料五:甲骨文“明”“下”“盂”
引出问题:这些甲骨文单字又是现代汉字中的哪些字?
(说明:让学生辨认甲骨文以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书本上动手动脑也有对甲骨文文字的辨认,但是这些甲骨文主要是象形文字,而我用拓片中的文字以及后面补充的甲骨文文字,不仅仅是要增加学生兴趣,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六个字中包含了四种汉字构字方法,从而说明甲骨文是种成熟的文字。之后还要从这块卜辞的内容中反映甲骨文的史学价值,我的目的是同一文物从不同角度它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我弃用书本上的动手动脑。当然让初一学生辨认拓片上的甲骨文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挑选其中比较简单的单字让学生辨认以大大降低难度。主要挑选了“日”“自”“雨”三字让学生辨认。可能在甲骨文辨认过程中学生还会碰到困难,那么教师要做适当的提示,毕竟辨认甲骨文不是主要的目的。)
进一步引出问题:在埃及只有相关方面的专家才能认得古埃及文,在印度即使是专家也无法认识古印度文,而古巴比伦则早已不存在了。只有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初一学生面对三千多年之前的古文字,虽然不是每个古文字都能辨认出,但是总能够辨认出几个。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过,现代普通中国人能辨认出古代汉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汉字有哪些构字方法?“日”“自”“雨”“明”“下”“盂”分别是由哪种构字方法形成的?(说明:初一学生一般只知道象形字与形声字,让他们要讲出指示字与会意字有一定困难,由于这是历史课堂而不是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可告诉学生形声字是种比较高级的构字方法。通过汉字主要构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经出现,说明甲骨文是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而体现了其对研究汉字发展的价值。)
资料六:卜辞“今日雨”的现代文翻译
引出问题: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时人关心天气是否下雨?这几句都是问句,在问谁?
(说明: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意识到商朝存在着向鬼神问卜的风气。可通过进一步追问鬼神是如何回答的,来介绍商朝人占卜的过程,继而指出甲骨文事实上是一篇篇卜辞,通过“今日雨”的卜辞让现代人了解商朝人关心气象。)
资料七:有关记载日食的卜骨与贵族作战把人作为祭品的卜辞
教师指出这两篇卜辞使后人知道了当时在商朝就有人观察到了日食现象以及有关商朝战争
祭祀的内容。
进而提问:大量卜辞的出土,对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何意义?
(说明:在资料六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资料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卜辞呈现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卜辞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体现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过渡环节:殷墟发现的不仅仅是甲骨,还有大量的建筑遗址、玉器、陶器和青铜器。教学第二环节:青铜器的价值
材料一: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寝鱼爵(见图四)
材料二: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乳丁纹平底爵、青铜鼎(见图五)、十字纹钺
通过一连串的实物史料的展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青铜,同时讲述夏代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的区别,指出从夏代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金属工具的出现与使用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材料三:司母戊方鼎与青铜器制作想象图
对司母戊方鼎的长宽高以及重量进行介绍,引出问题:如此大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的?(说明:介绍司母戊方鼎时,把方鼎的高度与重量同学生的身高、体重作对比,同时让学生计算要制造如此大青铜器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以引起学生兴趣与惊讶,一方面激起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为之后显示司母戊方鼎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作铺垫。)
材料四:放大的四羊方尊
介绍四羊方尊的精美之处,同时引出问题: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的?
(说明:通过对四羊方尊制造过程的介绍,以引起学生的惊叹。)
引出问题:通过司母戊方鼎与四羊方尊,从制作青铜器的角度,你对商代青铜铸造业有何认识?请用具体的形容词来形容。从能制造如此巨大、如此精美的青铜器的角度思考,你对商代的国力又有何认识?也请用形容词形容。
(说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青铜器的价值。同时顺势指出从商朝开始青铜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五:司母戊方鼎的纹饰:饕餮纹、狩猎纹、三角云纹以及鼎耳的老虎吃人图 材料六:四羊方尊的纹饰:夔龙纹、细雷纹
(说明:介绍饕餮纹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传说中的动物饕餮,以增加趣味性。但是青铜器纹饰这一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太难,因此介绍青铜器纹饰不是我的主要目的,简单带过即可。我的目的只是要突出纹饰上的图案往往是古人害怕的东西,为感知青铜器拥有者的特殊身份做一铺垫。)
材料七:引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中国的青铜器……较少工具尤其是农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铜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为什么古人要把自己害怕的形象作为青铜器的纹饰?中国青铜器农具数量相当少说明什么?从而请推断一下在中国这样身份的人才能拥有青铜器?
(说明:一连串提问引出青铜器是当时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资料八:引自《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提问:“鼎”在这里解释为什么?
资料九:引自《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四卷汉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提问:此文献史料又表现了鼎的什么作用?
(说明:以“鼎”为例来表现青铜器在研究当时人身份地位方面的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材料十:利簋以及利簋上的铭文与现代文翻译
提问:利为什么要在青铜器上刻字?利簋上的这篇铭文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说明:由于上节课详细介绍过利簋以及上面的铭文,学生应该对此还有记忆,“温故知新”引出青铜器金文的史料价值。同时对金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一笔带过。)
小结环节: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商周文化的瑰宝是什么?为什么?
(说明:此问题是对本课的小结,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上来,可以把整个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比如从汉字发展的角度,甲骨文与金文存在什么价值?从了解商周历史的角度,甲骨文又存在什么角度?从艺术角度,青铜器以及青铜器上的金文又有什么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总结甲骨与青铜器都属于文物,从不同角度同一个文物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文物具有多重的证史价值。)
拓展:
在发掘出的一件约2900年前的青铜器上铸有记述“大禹治水”内容的铭文,有人认为此国宝的铭文成为大禹治水确有其事的有力佐证。你是否认为“青铜器铭文”的记载可完全证实大禹治水确有其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第二课中讲过,同时传说和历史的关系之前也明确的跟学生分析过。我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即使铭文具有证史价值,但也是需要去分辨的。)
三、参考书籍
1、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初中历史图解》七年级华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尹盛平《中华文明传真》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四、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