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教学设计
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上 三家乡,我为你骄傲 1.从家乡看祖国
课题: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教学内容:
P64——65 整合《省情》三年级上的《我家的珍藏》《家乡古都知多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介绍名胜古迹、出土文物的录象资料和文字、照片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瑰宝。文化瑰宝就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别珍贵的东西。
2、(课件展示)例如敦煌壁画就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你还知道哪些?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展示:北京的故宫、陕西的秦始皇兵马俑、佛宫寺释迦塔、唐三彩、马踏飞燕、三星堆。
3、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二)示范、引导
1、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不同的文化瑰宝呢?
洛阳龙门石窟是家乡乃至世界都非常有名的一处文化瑰宝。通过上网查资料,我更深入细致地了解了它,还精心选择材料制作了介绍洛阳龙门石窟的演示文稿。
教师先放一段本地著名的名胜古迹的录象(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三门峡宝轮寺塔…..)。
请几名学生就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或图片向全班做介绍。在介绍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仔细看,认真听,从中体会它们的艺术魅力。
3.自由发言。
欣赏了这些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你有什么感受?(1)这些文化瑰宝体现了什么?
(2)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世界文化史产生了哪些影响?(3)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想说什么? 4.写简介。
教师指导学生参照自己搜集的名胜古迹的文字资料,写清家乡某一名胜古迹的建筑朝代、用途外形结构以及历史价值。
5.教师小结。
这些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件件都是我们古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使我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世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通过各种形式继续了解祖国的文化 板书设计: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北京
陕西
甘肃
河南
家乡―祖国―世界
第二篇: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执教:龙海小学 宋艳红 404班
教学目标
1.了解在家乡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2.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师:品德书第64页-65页名胜古迹的录像片或幻灯片;搜集家乡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
2、学生:搜集祖国的文化遗产的有关图片;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二课时中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目标
1.通过对不同家乡文化瑰宝的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欣赏文化瑰宝,让学生初步体会其艺术魅力,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善良的古代劳动人民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文化瑰宝。(板书 文化瑰宝)2.你知道“文化瑰宝”吗?说一说。(理解含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给后人的特别珍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欣赏文化瑰宝,感受艺术魅力。
1.PPT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学生用一句话赞赞图片上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上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板书 来自不同家乡的)2.交流
课前你找到了哪些文化遗产的图片?展示自己的图片,并向同学介绍介绍。合作学习,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一人或几人合作向全班交流,介绍自己组上了解到的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3.观看广东名胜古迹的录像片或幻灯片。
4.同学们,我们来自祖国各个省,第一家乡可能不一样。可是我们现在都在广州,广州就是我们共同的第二个家乡。广州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你广州有什么文化瑰宝? 5.说说广洲的文化瑰宝。
(三)试写简介
参照自己或同学搜集到的家乡的名胜古迹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试着写写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教师适当地进行个别辅导。
(四)家庭作业
把写好的家乡名胜古迹的简介抄写整齐,并配上照片或图画。
第三篇: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走进不同家乡教学设计
1、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2、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3、通过对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4、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1、教师搜集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调查学生家乡所属地区。
3、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资料。
师:上课之前,老师对同学们家乡所属省份进行了调查了解,我们一起
来看一下。从调查表中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家乡都是在广东省内,有的同学是来自湖南、广西以及四川等其他省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不同的家乡,一起领略不同的家乡美。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家乡切入,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入门见山,直奔主题。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欣赏课本第14~15页的内容,仔细观察中国地形图,小组讨论,解疑:
1、地形包括哪几种类型?
简介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②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一显着特征。
2、结合分层设色等高线,观察中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3、观察地形图和周边几张照片,找出照片里的地方所对应的地方,小组合作完成练习题;
如诗如画的天山牧场——
黄土高坡——信天游的故乡——
西南地区起伏的梯田就像流动的五线谱——
海南的阳光、沙滩和椰林构成了美丽的热带风光——
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河流纵横交错——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观察地形图。
4、找一找,我们身处的地方属于什么地形?
想一想,广东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广东省所属地形,加深学生对地形的认识。
过渡:欣赏了这些风景,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景色壮丽多姿!在祖国的不同地区,有的地方寒冷,有的地方温暖;有的地方干旱,有的地方湿润,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们,会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1、观察17页的两幅条形图:
这两幅图分别分析什么?
小组合作完成填空练习题:
我国年平均降雨量最高的地区是,最高降雨量可达毫米;最低的地方是,最低降雨量是毫米。
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是,最高可达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最低低至摄氏度。
我国年最高气温的地方是,最高可达摄氏度,最低的地方是,最低低至摄氏度。
联系生活实际比较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雨。
2、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联系生活实际做比较,想想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降水量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生活及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师配图简介:不同家乡的人的生活方式和那地区的降雨量、气温紧密相关。比如人们居住的建筑,我国西北地区因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少,人们住的是窑洞;在广西地区,因为山多岭陡、高温多雨、地方潮湿、木多土少,人们一般用竹木建成吊脚楼。比如生产方面,海南因为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气温温差小,所以盛产椰子;新疆吐鲁番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盛产葡萄。
连线题: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交通运输工具的关系。
西北沙漠 骏马
青藏高原 驴车
内蒙古高原 狗拉雪橇
东北地区 大象
华北地区 牦牛
江南水乡 骆驼
西双版纳 舟船
【设计意图】书中的内容是有限的,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理解不同家乡的气候、降水量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欣赏教科书第16~17页上的照片,说说通过照片,你还了解到什么。再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说出冬天南北气温的不同,夏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降雨量的不同。
过渡:不同地区的家乡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不同民族的家乡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1、观察18-19页的中华民族分布图,找一找分布较广的少数民族有哪些?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
通过书上的图片,你可以知道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书上的内容要充分利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初步了解不同少数民族家乡的不同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
3、出示选择题,了解更多关于少数民族分布的知识:
现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A 藏族 B 维吾尔族 C 壮族 D 苗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是:
A 独龙族 B 高山族 C 纳西族 D 珞巴族
全国少数民族数目最多的省份是:
A 广东 B 云南 C 黑龙江 D 甘肃
2、展示图片,介绍几个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资料。
3、出示连线题,了解更多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歌婆节 苗族
达努节 满族
祭鼓节 朝鲜族
五月节 白族
姑娘会 锡伯族
五谷祭 壮族
三月街 瑶族
小结:我们的祖国由56个民族共同汇成。56个民族如同56个兄弟姐妹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作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我们都应该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相亲相爱。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不同的家乡,领略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了解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不管我们来自哪里,以后将扎根哪里,都不要忘记养育自己的家乡,应该把自己的家乡珍藏于心底,长大之后有能力了就承担起建设家乡的责任,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
【设计意图】总结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情感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并教育学生立志为家乡做贡献。
课后回家通过上网、查阅书籍或请教长辈,搜集更多关于家乡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或家乡故事的资料。
走进不同的家乡
不同的地形: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山脉
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和降雨量、气温密切相关
不同的民族:56个民族是一家
第四篇:文化瑰宝青铜器教学设计+李文祥
选修课《古墓寻宝》之青铜器篇
西安交大附中: 李文祥
教学目标:
1.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饰以及铭文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2.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教学难点: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讨论法 归纳法 读图学史法
一、导入:
让学生辨认“
”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什么?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属于汉字书法艺术中哪种字体?
二、讲授新课:
“
”两个字是用金文写的“中国”,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展示何尊。
何尊
何尊铭文拓片
何尊档案: 西周时期青铜器,1963年6月,宝鸡一位农民在后院发现下雨坍塌后的土崖上好像有亮光,就用手和小镢头刨,结果就刨出了个铜器。后卖到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汇报。后馆长也断定这是一件珍贵文物,便将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器物上的铭文具有很高史料价值。何尊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其镇馆之宝。1.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是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造的器物,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器,人类在使用铁器以前,广泛地使用青铜铸造各种器具。它原来的颜色大多是金黄色,由于长期腐蚀,表面往往生成一层青绿色的锈,所以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中国的青铜时代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至春秋时期,青铜器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世界青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周毛公鼎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铭文 497个汉字
2.青铜器上的文字: 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青铜器上的文字是研究商周历史的重要史料,西周时期的毛公鼎是目前出土的文字最多的青铜器。3.青铜器的种类
“尊”是青铜器中的酒器,青铜器还有哪些种类?介绍每一种类的代表器物,特点。
礼器 后母戊鼎
食器 利簋
兵器 商鞅戟
酒器 爵
乐器
编钟
铜镜
4.介绍商周青铜器中的高富帅
高 青铜立人像
富 后母戊鼎
帅 四羊方尊
后母戊鼎档案:商代青铜器,目前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832.8公斤。该鼎形式厚重华丽,充满了神秘、威慑的色彩。后母戊鼎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保存在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1.9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3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让学生思考在商朝时期,铸造这样的青铜器是很不容易?
学生得出答案:70个坩埚,140平方米,210个人。让学生体会到青铜器的铸造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5.青铜器的铸造过程:
第一步为塑模,用泥土塑造出铜器的基本形状。第二步为翻范,用事先调和均匀的细质泥土紧紧按贴在模表面
第三步为合范,将翻好的泥片划成数块,取下后烧成陶质,这样的范坚硬不易变形,称为陶范。
第四步为浇注,将铜液注入陶范。
第五步为打磨和整修,刚铸好的青铜器,表面粗糙,纹饰也不清晰,需要经过打磨整修,才能成为一件精致的铜器。
四羊方尊档案:商代青铜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农民挖地时候发现,挖到宝贝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了,由于长沙历来就是青铜文物出土的宝地,文物贩子在乡村往往布有很多眼线,文物贩子知道后当即开出了四百大洋的价钱要购买这件后来被称为“四羊方尊”的稀世珍宝。当时的长沙因文物盗掘走私现象严重,政府部门对出土文物走私现象的查处也十分严厉。四羊方尊出土的消息很快被长沙县政府得知,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交了湖南省政府。宝物充公之后,被放在了时任湖南省主席张治中的办公室里,张治中虽然知道这是个宝物,但并不知道它有什么价值,竟把宝物作为笔筒放在几案之上达3个月之久。后日军攻入长沙,四羊方尊在运出的过程中,车辆不幸中弹,四羊方尊被炸成了20多块。之后这些碎片就一直被丢弃在湖南省银行仓库的一只木箱内,十几年无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战火洗礼的四羊方尊经文物工作者修复,才又得以重新面世,并成为了我国国家特级文物。6.青铜器纹饰展示,介绍每一种纹饰背后的特定含义。、鸟纹
云雷纹
饕餮纹
夔龙纹
凤鸟纹
三、小结
我国的青铜器,有的体积庞大,有的小巧精致。许多青铜器的上面,还有记录历史的铭文和精美的纹饰。它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立体图片,让人赏心悦目。在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青铜器是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世界上著名的博物馆,大都收藏有中国的青铜器。青铜器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化史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四、作业
用陶泥制作青铜器后母戊鼎
五、课外学习资料:
一、博物馆 1.陕西历史博物馆 2.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二、参考书籍
1.《青铜器史话》 2.《中国青铜器》
曹淑琴、殷玮璋编著马承源著
国家出版社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2003年版
第五篇: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家乡文化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围绕精美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风俗习惯、民间文学、民间建筑、名胜古迹、方言土语、名人逸事等主题,指导学生通过网上调查、社会考察、采访等方式和收集相关资料、图片等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2、引导学生通过对身边传统文化的调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特色,并在活动中受到热爱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教育。
3、利用地方的各种便利条件,对同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活动成果,互相学习,增进彼此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活动过程
一、课前初探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二、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三、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四、总结方式
1、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或资料展示。
2、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