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年文化的瑰宝
千年文化的瑰宝:唐诗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
唐宋词虽然远离我们有近千年之久,但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瑰宝千年不朽,仍然活跃在当代人的心中,影响着现代文化生活,让我们从中得启示,受教育,可以用来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唐宋词与当代文化生活。这是个比较宽松的题目,也是大众化的题材。唐宋词时过千年仍活在人们心中
唐宋词是我国古文化的瑰宝,大家从小学就开始学了,有的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让孩子背诵唐宋词了。但毕竟唐宋词远离我们七八百年了,有的甚至上千年了,年代虽然久远,可它并未尘封起来,仍活在我们的心中,还活跃在我们当代的文化生活中。这里我先举几个例子:
1923年,梁启超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这一年他非常不幸,老伴生病多年后,在这年中秋节过世了。最后半年中,他一直陪伴在妻子病榻旁边,整天听到病吟吟的声音,心情非常难受。妻子病重时,他几个孩子还在美国读书,赶过来给母亲送终,天天痛哭流泪。
妻子去世料理完后事,孩子又要到美国求学,梁启超当时说:“丧事初了,爱子远离,局势动荡,兵变如麻。”加上当时正是寒冬腊月,刮大风下大雪。大家想想看,梁先生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是极度糟糕的,心境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段时间梁先生拿什么消遣郁闷心情呢?他的案头放着一部《宋六十家词》和一部王幼霞刻的《四印斋词》、一部朱古微刻的《彊村丛书》。他说除了爱女之外,“词人”便是我唯一的伴侣。
梁先生博览古今,学问非常高深,在他最痛苦的时候,别的书都不看了,只读唐宋词。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想像,当一个人精神孤立无援时,可用唐宋词来慰藉心灵的创伤,得到精神伴侣。梁先生此时夫人去世,苏东坡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想梁先生当时肯定反复读过这首词的,来悼念他的亡妻的。
梁先生肯定也读了柳永的“人生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表达爱子远渡重洋时的心情。当时不像现在,十几小时就到美国了,到达后一个电话打过来了,报个平安。过去到美国是何等艰辛,要坐轮船远渡重洋,至少要半个月一个月。
梁先生在精神、感情缺失的时候,就是在读唐宋词中得到了排解。
还有个例子。我前几年去台湾讲学,要回大陆的前一天晚上,有朋友带来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老先生说有件事相求。我听老先生是山东口音,知道是从大陆过去的。老先生在台湾呆了几十年,尝尽人间沧桑,如今孩子都到美国去了,身边无亲人,非常寂寞。他说年轻时曾读过一首词,谁写的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两句: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问了许多人都不记得了,现在想请教一下我,能不能找出这首词来。
我说老先生您问对人了,这首词我熟悉,是宋代朱敦儒写的《西江月》: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不需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需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相信这位老先生从大陆到台湾,这几十年肯定受过许多许多磨难,历尽苦难。所以我回房间就找笔把这首词写给他了。第二天他来了,一看连说,对对对,杨教授你帮我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非常激动。他说一定要请书法家朋友把它写下来,挂在书房内,没事时躺在摇椅上摇头晃脑地读几遍,陪他从容度过晚年。
现在年轻人看来,这首词有许多消极的东西,很悲观,但对许多受过磨难的老年人来说,是很有感触的。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没想到在台湾还有这样一位老先生念念不忘宋词。还有件事。“文革”期间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蒙冤,受了不少磨难,后来许多人在回忆录中都提到一件事:当年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前途渺茫,家人生死存亡都不知道,什么书也不能看,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就是背唐宋词,其中苏轼的《定**》背得最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时写的。当时他政治上十分落魄,经济上也很困难,有一天和朋友在野外散步,突然天下起大雨,其他人都跑去躲雨了,只有苏轼一个人不慌不忙,哼着小曲,手中拿着竹竿,穿着草鞋,从容地在雨中漫步。
你看看:“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表面上写对待刮风下雨的态度,不怕刮大风下大雨,风雨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其实就是写对待人生的态度,教育人们要正确对待碰到困难和挫折,宠辱不惊,处变不乱。
许多老干部、老知识分子就是从宋词中汲取精神食粮,得到精神鼓舞,坚持活下来的,等到后来平反昭雪。
上述三个例子,说明唐宋词博大精深,仍活在现代人的心中,给我们以精神给养。唐宋词给人审美愉悦
前几年大陆、港、台刮起一阵“琼瑶风”,大学校园里人手一本“琼瑶”风靡一时,俘虏了多少少男少女们的心。古代文学在大学遇到很大挑战。
我去台湾讲学时,有位台湾教授对我说,现在大学生上课都不专心了,整天躲着看“琼瑶”,怎么办呢?我说,我去给大学生们讲十分钟的话。
我对台湾大学生说,你们这么迷恋琼瑶,其实琼瑶的精神来源、审美来源,就是出自我们老祖宗的唐宋词。学生们听后不相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说不信我来列举一下琼瑶的书名给大家看看:
《心有千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庭院深深》——“庭院深深深几许”(冯延巳《鹊踏枝》)
《一帘幽梦》——“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秦观《八六子》)
《烟锁重楼》——“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匆匆,太匆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相见欢》)
《彩云飞》——“只知长作碧窗期,谁知东风吹散彩云飞”(冯延巳《虞美人》)《水云间》——“笙箫吹断水云间”(李煜《玉楼春》)
《寒烟翠》——“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范仲淹《苏幕遮》)
琼瑶非常聪明,知道小说要吸引读者,首先名字得起得优美。她小时候读了几百首唐宋词,这些小说名字就是从宋词中信手拈来的。
唐宋词也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街上许多招牌,一种是俗得不得了,比如“康师傅方便面”,“阿六杀猪菜”,用土得掉渣的名字吸引大家去消费;另一种招牌是起个高雅得不得了的名字,比如明明是小小的理发店、茶馆、花店等,都起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用宋词里的词牌名。比如
美容院:千娇面、风剪云、点绛唇、玉簪螺髻、小唇秀靥。
音乐茶座:风入松、风箫吟、献仙音、弦解语、月下笛。
鲜花店:蝶恋花、沁园春、木兰花、一丛花、满庭芳、留春住。
最有意思的是我在苏州看过一个美甲店,起个名字叫“红酥手”,这个名字起得好啊,这是陆游写的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么美的名字令人过目不忘。许多年轻人发短信表达感情,找不到合适的词,就从唐宋词中寻找,比如“天涯何处无
芳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所以直到今天,古老的唐宋词仍然活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活在我们的嘴边、手边。唐宋词仍能与现代人产生共鸣
唐宋词虽说离我们现在七八百年了,但为什么还时时感动我们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人生与当代人生状况基本是相似的,尽管形态、表现有差异,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古代人对人生哲理、对人生的思考,到现在还有启示意义;古人的许多人生遭遇,当代人还在重复,所以两者一拍即合,容易产生共鸣。
唐宋词蕴藏着丰厚的人生意蕴和对人生的种种思索。古人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遭遇,现在人也一样,古人逃不了,现代人也逃不了,将来还是逃不了。古人写的这些富有哲理的诗词,就是留给我们永远的精神食粮。
其次,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根深蒂固,一脉相承的,虽然时代变化,但还是改不了。古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现在也一样,甚至更严重。许多移民到国外的华人,第一代仍会保持着国内传统基本不变,重亲情、乡情,思故乡,到第二代第三代后才稍有变化。这里再举一个例子:
丰子恺是大诗人、散文家、大画家,他在《谈自己的画》文中写道:年轻时欢喜读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书,欢喜谈与人生根本问题有关的话,可说是我的一种习性。我从小不欢喜科学而欢喜文艺。为的是我所见的科学的书,所谈的大都是科学的枝节问题,离人生根本很远;
而我所见的文艺书,即使最普通的《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也处处含有接触人生根本而耐人寻味的字句。我读了“想得故园今夜月,几人相忆在江楼”,便会设身处地做了思念故园的人,或江楼相忆者之一人,而无端地兴起离愁。读了“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便会想起过去的许多的春花秋月而无端地兴起惆怅……
现代人读了这些诗词仍会与古人产生共鸣。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喜欢写诗词。他在《词钞自序》中说,他读词分三个阶段:少年冶游学秦(观)、柳(永),中年感慨学苏(轼)、辛(弃疾),老年淡忘学刘(克庄)、蒋(捷)。意思是说少年的时候风华正茂,喜欢到处游玩。冶游是有特定含义的,是指与许多年轻貌美的歌妓去游玩,所以喜欢读秦观、柳永等大量描写爱情的词。到中年时,少了年少轻浮,多了些沉稳,不再迷恋风花雪月,开始读苏轼、辛弃疾的词了,感慨悲壮,激情昂扬;到了老年时,要安分,知天命,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平淡地对待晚年,因此开始读刘克庄、蒋捷的词了。
唐宋词对我们的启示
唐宋词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寓意深刻,而且还能教育人们热爱生命、珍惜人生,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人都能从中得到教育,找到人生良药。
热爱生命,珍惜人生。现在有的年轻人不热爱生命,不珍惜自己,当然也就不珍惜他人的生命,比如马加爵,家人好不容易把他培养成大学生,他为了一点矛盾就把好几个同学杀了;北京还有个大学生闲得无聊至极,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黑熊,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对生命的摧残上。唐宋词在很多方面给人以生命的启示、教育。
王观《红芍药》: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又宁无些个烦恼……
意思是说人活到70岁已经非常稀罕了,但小孩子不懂事,要除去十年,最后十年老眼昏花,干不成什么事业,也要除去。剩下的50年还有一半是在睡梦中度过的,另一半25年还在许多烦恼中度过的。所以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要做有意义的事情。
秦观《江城子》:韶华不为少年留。
李煜《阮郎归》:留连光景惜朱颜。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过去我读这首词觉得不太理解,花叶子落了还要伤心,这不是无病呻吟嘛,其实现在再细读读,体味一下,表达了作者什么意思?是对生命的留恋、眷恋,提醒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现在人们心态大多浮躁,感情粗糙,多读读唐宋词,对我们感情细腻、感情丰富是非常有帮助的。
要知足戒贪。许多唐宋词还教育我们要知足戒贪,奋发有为,担负起社会责任来。大家可以看看以下几首词:
苏轼《哨遍》:蜗角功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大家都在抢呀、争呀,功名利禄,金银财宝,其实都是蜗牛的角,是蝇头微利,大家忙来忙去,最后有什么意思呢?
赵长卿《水调歌头》:天下事,无穷尽。贪荣贪富,朝思夕计,空劳方寸。
僧晦庵——《满江红》:枉费心神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几时足?日月自西东。无穷宇宙,人是一粟太仓中。《贺新郎》:悟人世,正类春蚕,自相缠缚。
《满江红》: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最高楼》: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
上面几首词大家读后有什么感受?人生短暂,算来算去,斤斤计较,最后是一场空,何必呢?人与大自然相比实在太渺小了。尤其是辛弃疾写《最高楼》非常有意思。当时辛弃疾要辞官,儿子说怎么能辞官呢?那样就没了俸禄。“千年田换八百主,一人口插几张匙。”表面是骂儿子,其实是在骂贪官污吏。
奋发有为,担起社会责任。
岳飞《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文天祥《沁园春》: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人生翕欻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岳飞把抗金作为毕生的事业,辛弃疾把了却君王天下事当作自己的责任,文天祥说的“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当然有点愚忠的味道在里面,但主要还是表现词人敢于承担社会责任。
挫折教育。现在小孩子缺乏挫折教育,受不了一点风浪,一点点小事回家就哭鼻子;年轻人恋爱不成、求职不成,就要跳楼。
苏东坡的词可以作为年轻人挫折教育的典范。苏东坡年轻时就中了进士,后来因为反对变法,得罪了皇帝,从湖州知府被贬黄州去,后来又得到重用,官复原职,再后来又贬到广东,再贬到海南岛,住在牛棚里,那里环境十分恶劣,蚊子大得像苍蝇。但苏东坡仍很乐观,坚持活下来。
唐宋词与当代流行歌曲
唐宋词与当代的流行歌曲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遥相呼应。
宋代的柳永当时是著名的写词高手,许多歌妓都去找柳永,只要柳永写的曲子,她们一唱就红。当时西夏有个人曾说过,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张志和的词《渔歌子》:“西塞山下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被谱成曲子唱到日本去。还有个传说,说柳永写的《望海潮》中说杭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词一直传到北方的金国,金国国君看了这首词后说:啊,美呀,江南风光实在太美了,一定要占有它,所以就发兵南下,一直打到安徽当涂附近才败兵回去。这就是有名的因一首词而引发的战争传说。可见诗词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
许多宋词谱成曲子,到现在还在流行歌唱,比如邓丽君就有专门唱唐宋词的曲子,非常优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还有些描写爱情的歌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优美的意境呀!
相比之下,当今一些流行歌曲就显得粗俗、浅薄甚至下流,什么“老鼠爱大米”“炸酱面”“马桶”“我知道,你我就像大饼和油条”,与唐宋词比,缺少文化气息,不可同日而语。唐宋词在当年好比新鲜的菊花,芬芳四溢,令人赏心悦目,千百年过后,现在变成了干菊花了,但干菊花可以泡茶,喝过以后可以提神、醒脑、治病,可以调节、滋润、丰富、提高我们的人生。
第二篇:守好文化瑰宝 保护历史文化
守好文化瑰宝
保护历史文化
钟祥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也是楚辞学家宋玉、楚歌舞艺术家莫愁女、明嘉靖皇帝的故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典故的诞生地。市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山川湖泊风光秀丽,被誉为“大地博物馆”。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49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馆藏文物26896件套。市政府先后公布市级非遗名录26项,均认定了保护单位,其中入选省级名录6项、地级名录14项;公布市级非遗传承人29名,其中入选省级传承人3名、地级传承人11名。
近年来,钟祥市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悉心指导、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系列方针、政策,以历史文化保护为重点,在加大保护和利用力度的同时,努力提高文物安全执法效能,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夯实基础,落实保护责任
1、建立保护网络,完善责任机制。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责任书,严格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切实做到文物保护有人管事、有章可循。全市基本建成“三级责任,四级保护”的文物保护网络体系,较好地解决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责、权、利的关系。市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于表彰和奖励先进乡镇、个人,扭转了长期以来田野文物保护责任不到位的被动局面。每年对全市文物保护单位至少巡查两次,并定期对馆藏文物、田野文物进行安防专项检查。同时,对重点古墓葬、遗址、建筑加强管理,每年从文物保护经费中拿出10万元,按每处500元的标准,落实了200处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经费和责任人,并与保护人直接签订了《钟祥市文物保护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文物保护责任和重点文物安全。
2、完善文物档案,建立保护标志。圆满完成全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26896件(套)可移动文物信息录入到国家可移动文物普查平台。完成国保单位元佑宫、文风塔记录档案的整理和上报,并比照国保单位要求,对全市20处省保单位记录档案也进行了整理收集。此外,完成了我市500余处文物点巡查记录和影像资料的整理,建立了纸质与电子档案。对全市20处省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 四至和GPS坐标点进行了复核上报。投入30余万元为全市200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保护标志。
3、健全管理规章,提供政策保障。按照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结合钟祥市实际,争取政府先后出台了《钟祥市文物保护管理施行办法》、《钟祥市文物调查勘探施行办法》、《文风塔、元佑宫文物保护管理施行办法》等地方法规,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法规政策保障。
4、理顺职能关系,保护地下文物。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各类建设工程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地下文物的保护问题日趋突出。为有效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矛盾,每年争取市政府召开一次由土管、城建、国土、文化等部门参加的文物保护协调会,坚持文物保护优先的原则,强化源头把关,整体联动,对全市区域内所有基本建设、生产建设动土单位实行文物“动土许可证”制度。2014年,经市政府协调,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我市基本建设的前置审批条件,有效遏制了生产建设和城市基本建设造成的文物破坏。
二、突出重点,狠抓项目建设
1、博物馆新馆建成对外开放。为改善和提升博物馆展陈水平,加强馆藏文物保护,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政府投入8000多万元,历时三年时间在莫愁湖畔建 成了占地1万余平方米、场馆面积5157平方米的现代化博物馆,于2012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
2、文物项目维修稳步推进。《元佑宫安防设计方案》、《元佑宫消防设计方案》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向国家文物局争取到馆藏青铜器维修经费28万元,目前正在修复中。与荆州博物馆签订了馆藏清代杨夫人出土纺织品修复合同。馆藏珍贵字画已安全运抵省博物馆进行修复。馆藏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与厂商签订了文物安保储藏设施采购合同,库房文物搬迁顺利完成。石牌戏楼修缮工程开工,兴王府世子府修缮工程正在进行预算评审。完成文风塔护坡、元佑宫三洞阁加固除险工程。
3、文物景点建设开发力度加大。近年来,我们在文物景点维修及规划编制、开发利用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向国家发改委争取专项资金870万元,对元佑宫街区内环境、东西厢房进行了整治维修,为宫内场地铺设了地幔,使元佑宫整体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投资300余万元对少司马牌坊实施迁移保护。投资49万元对宋玉井及其周围环境进行了改造。投资200余万元对市级文保单位江汉日报社旧址和新四军医院旧址进行了维修。成功将石牌镇申报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同时,充分利用我市 文物资源,开发了镀金铜龙、“阳春白雪碑”拓片和青花高足碗等旅游纪念品,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三、努力作为,推进非遗保护
1、健全保护机制,推进工作开展。一是组建队伍机构。2009年6月,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文化馆挂牌成立,设专职人员3人,同时组建市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保护方案,完善了保护措施,全面负责全市非遗普查、保护工作。全市基本建立起协调有效的市、镇两级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二是争取资金投入。2013年来,我们积极争取省厅每年拨付5万元,市财政每年2万元,作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去年我市又利用省人大开展《条例》执法检查之机争取将非遗保护经费5万元纳入市财政预算,为非遗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财政保障。三是注重收集调查。在全市范围开展地毯式普查和抢救性记录,收集整理非遗资源和线索。各乡镇均建立资料档案室,集结汇编一本非遗普查资料。四是建立传承人制度。建立了详细的传承人个人档案资料,经常开展走访慰问和抢救性记录,定期组织他们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回访和考评,提高他们对传承工作的认识。
2、突出创新发展,推进活态传承。一是开办梁山调传习馆和传习班。在文化馆设立钟祥梁山调传习馆,定期开展传承人教传帮带活动。在老年大学开设“梁山调传习班”,以 《钟祥梁山调》为教材,组织学员定期系统学习,培养了聂光明、罗开春等一批新的非遗传承人。二是建立传承基地和团队。在全市建立了“中华葛文化风情园”葛粉制作技艺、市春林医院肖氏万灵膏制作技艺、市技工学校非遗传承学校蟠龙菜制作技艺等传承基地和团队,常年开展传承活动。三是开展民间文艺精品创作和展演。通过举办元宵节民间文艺形式展演、民间故事创作表演培训班、“莫愁湖杯”故事大王表演赛等多种形式,促进非遗传承和民间文艺精品创作,并多次获奖。如采用民歌民谣元素创作的歌曲《豌豆巴角》获省第十三届“楚天群星奖”银奖,根据《莫愁女的故事》创作的歌曲《莫愁谣》获全省“楚天群星奖”金奖,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创编的大型乐舞诗画剧《钟聚祥瑞》获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优秀奖,2015年打造梁山调小戏《新婚夜》参加了第二届湖北艺术节群文类展演。
3、采取多种形式,推进非遗宣传。一是书刊宣传。先后出版发行《钟祥民歌集》、民间舞蹈《海马舞》绘画稿本、《钟祥梁山调》等书,其中《钟祥梁山调》被省非遗中心选为2013年湖北省非遗系列丛书。去年又在《莫愁湖》杂志开辟《非遗集锦》专栏,推出非遗系统报道。二是媒体宣传。拍摄制作地方剧种钟祥《梁山调》、地方饮食文化《张集酥饼》和《钟祥米茶》等非遗专题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宣 6 传。三是展览培训宣传。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举办非遗讲座或非遗名录图片摄影展,营造浓厚的非遗保护氛围。
第三篇:4 商周文化的瑰宝
七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 《商周文化的瑰宝》
一、主旨与目标
1、教学主旨:
本课课名商周文化的瑰宝,主要包含两个内容甲骨文与青铜器。甲骨文与青铜器为什么被称之为瑰宝?他们的价值何在?
从人类文明史角度而言,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出现的最早的文字,青铜器的出现我国由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而文字与金属工具的产生与使用都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从研究商周历史的角度而言,甲骨文与青铜器反映了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文字发展史角度来看,甲骨文与金文对研究汉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具有书法艺术价值等等。因此本节课的主旨认识甲骨文与青铜器的价值。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我国的最早文字,是商人用于占卜的文字;青铜时代是从夏开始的并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甲骨文拓片图片中相关文字的分析,了解甲骨文的文字价值与史学价值;通过夏商青铜器的对比以及对司母戊方鼎以及四羊方尊的制作工艺流程的初步了解,认识到商周时期处在青铜文化的鼎盛期;通过对青铜器纹饰以及金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青铜器的艺术价值、史学价值。进而初步理解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中国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从而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重点:考虑到初一学生刚接触到历史学科,缺乏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这节课的重点部分不能定得太深太难,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主旨,本课的重点定为甲骨文与青铜器的价值。
难点:正因为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历史学科不久,还不熟悉史学方法,使用实物史料来证史、认识文物的多重价值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如何通过实物史料深入浅出的让学生理解甲骨文与青铜器价值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资源一:带有文字的甲骨(见图一)
讲述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故事。
(说明:学生边看图片边听故事。历史故事对初中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图片与讲故事并用的方式引入新课以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图五
教学第一环节:甲骨文的价值
指出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后引起社会上的轰动,后来人们发现在河南安阳有大量的甲骨出
土。
资料一: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堆积层(见图二)
资料二:甲骨文中出现的名字与《史记》中记载的商王名字不谋而合(说明:通过大量的甲骨在河南安阳被发现以及破译的甲骨文中出现商王名字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
资料三:大汶口文化、仰韶文化、夏文化出土的有刻画符号的文物
指出在商之前发现的文物上的刻画符号,因为数量少、至今无法破译其意义,因此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跨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资料四:“今有雨”的卜辞拓片(见图三)
引出问题:你能从这块卜辞拓片中认出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甲骨文吗?它们分别是今天的什么文字?
资料五:甲骨文“明”“下”“盂”
引出问题:这些甲骨文单字又是现代汉字中的哪些字?
(说明:让学生辨认甲骨文以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书本上动手动脑也有对甲骨文文字的辨认,但是这些甲骨文主要是象形文字,而我用拓片中的文字以及后面补充的甲骨文文字,不仅仅是要增加学生兴趣,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六个字中包含了四种汉字构字方法,从而说明甲骨文是种成熟的文字。之后还要从这块卜辞的内容中反映甲骨文的史学价值,我的目的是同一文物从不同角度它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我弃用书本上的动手动脑。当然让初一学生辨认拓片上的甲骨文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挑选其中比较简单的单字让学生辨认以大大降低难度。主要挑选了“日”“自”“雨”三字让学生辨认。可能在甲骨文辨认过程中学生还会碰到困难,那么教师要做适当的提示,毕竟辨认甲骨文不是主要的目的。)
进一步引出问题:在埃及只有相关方面的专家才能认得古埃及文,在印度即使是专家也无法认识古印度文,而古巴比伦则早已不存在了。只有在中国一个普通的初一学生面对三千多年之前的古文字,虽然不是每个古文字都能辨认出,但是总能够辨认出几个。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过,现代普通中国人能辨认出古代汉字就是最好的证明,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汉字有哪些构字方法?“日”“自”“雨”“明”“下”“盂”分别是由哪种构字方法形成的?(说明:初一学生一般只知道象形字与形声字,让他们要讲出指示字与会意字有一定困难,由于这是历史课堂而不是语文课堂,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可告诉学生形声字是种比较高级的构字方法。通过汉字主要构字方法在甲骨文中都已经出现,说明甲骨文是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而体现了其对研究汉字发展的价值。)
资料六:卜辞“今日雨”的现代文翻译
引出问题: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当时人关心天气是否下雨?这几句都是问句,在问谁?
(说明:一连串的提问,使学生意识到商朝存在着向鬼神问卜的风气。可通过进一步追问鬼神是如何回答的,来介绍商朝人占卜的过程,继而指出甲骨文事实上是一篇篇卜辞,通过“今日雨”的卜辞让现代人了解商朝人关心气象。)
资料七:有关记载日食的卜骨与贵族作战把人作为祭品的卜辞
教师指出这两篇卜辞使后人知道了当时在商朝就有人观察到了日食现象以及有关商朝战争
祭祀的内容。
进而提问:大量卜辞的出土,对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有何意义?
(说明:在资料六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资料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卜辞呈现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卜辞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体现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过渡环节:殷墟发现的不仅仅是甲骨,还有大量的建筑遗址、玉器、陶器和青铜器。教学第二环节:青铜器的价值
材料一: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寝鱼爵(见图四)
材料二: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乳丁纹平底爵、青铜鼎(见图五)、十字纹钺
通过一连串的实物史料的展示,告诉学生什么是青铜,同时讲述夏代青铜器与商代青铜器的区别,指出从夏代开始中国从石器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金属工具的出现与使用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材料三:司母戊方鼎与青铜器制作想象图
对司母戊方鼎的长宽高以及重量进行介绍,引出问题:如此大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的?(说明:介绍司母戊方鼎时,把方鼎的高度与重量同学生的身高、体重作对比,同时让学生计算要制造如此大青铜器需要多少人同时操作,以引起学生兴趣与惊讶,一方面激起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为之后显示司母戊方鼎的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作铺垫。)
材料四:放大的四羊方尊
介绍四羊方尊的精美之处,同时引出问题: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是如何制造的?
(说明:通过对四羊方尊制造过程的介绍,以引起学生的惊叹。)
引出问题:通过司母戊方鼎与四羊方尊,从制作青铜器的角度,你对商代青铜铸造业有何认识?请用具体的形容词来形容。从能制造如此巨大、如此精美的青铜器的角度思考,你对商代的国力又有何认识?也请用形容词形容。
(说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青铜器的价值。同时顺势指出从商朝开始青铜文化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五:司母戊方鼎的纹饰:饕餮纹、狩猎纹、三角云纹以及鼎耳的老虎吃人图 材料六:四羊方尊的纹饰:夔龙纹、细雷纹
(说明:介绍饕餮纹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传说中的动物饕餮,以增加趣味性。但是青铜器纹饰这一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太难,因此介绍青铜器纹饰不是我的主要目的,简单带过即可。我的目的只是要突出纹饰上的图案往往是古人害怕的东西,为感知青铜器拥有者的特殊身份做一铺垫。)
材料七:引自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中国的青铜器……较少工具尤其是农具,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青铜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提问:为什么古人要把自己害怕的形象作为青铜器的纹饰?中国青铜器农具数量相当少说明什么?从而请推断一下在中国这样身份的人才能拥有青铜器?
(说明:一连串提问引出青铜器是当时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资料八:引自《左传》“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提问:“鼎”在这里解释为什么?
资料九:引自《春秋公羊传注疏》桓公四卷汉何休注“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
提问:此文献史料又表现了鼎的什么作用?
(说明:以“鼎”为例来表现青铜器在研究当时人身份地位方面的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
材料十:利簋以及利簋上的铭文与现代文翻译
提问:利为什么要在青铜器上刻字?利簋上的这篇铭文告诉我们什么事情?
(说明:由于上节课详细介绍过利簋以及上面的铭文,学生应该对此还有记忆,“温故知新”引出青铜器金文的史料价值。同时对金文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一笔带过。)
小结环节: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商周文化的瑰宝是什么?为什么?
(说明:此问题是对本课的小结,学生可能一下子回答不上来,可以把整个问题化成几个小问题,比如从汉字发展的角度,甲骨文与金文存在什么价值?从了解商周历史的角度,甲骨文又存在什么角度?从艺术角度,青铜器以及青铜器上的金文又有什么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总结甲骨与青铜器都属于文物,从不同角度同一个文物会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文物具有多重的证史价值。)
拓展:
在发掘出的一件约2900年前的青铜器上铸有记述“大禹治水”内容的铭文,有人认为此国宝的铭文成为大禹治水确有其事的有力佐证。你是否认为“青铜器铭文”的记载可完全证实大禹治水确有其事?请说说你的理由。
(说明:大禹治水的故事在第二课中讲过,同时传说和历史的关系之前也明确的跟学生分析过。我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即使铭文具有证史价值,但也是需要去分辨的。)
三、参考书籍
1、袁行霈《中华文明之光》(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初中历史图解》七年级华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尹盛平《中华文明传真》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四、板书
第四篇:文化叹千年-------(读后感)
文化叹千年
---《千年一叹》读后感
书名:千年一叹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
内容简介:在千年之交的时候,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这本书完全记录了四万行程中的经历。在本书中,作者以感伤、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直至前几个月,我才接触余秋雨的文字,《千年一叹》便是我读的第一本。本是为了消磨时光,却让我感叹为何不早点认识它。
无人能想象在当今政治格局如此严峻的国土一路走过,会有多少感悟。千禧年之际,作家余秋雨从柏拉图的希腊出发,途径神秘宏伟的金字塔,耶路撒冷的哭墙,黄沙之中已为废墟的巴比伦,虔诚信徒沐浴的恒河,菩提树下释迦牟尼的讲坛,探寻千年来人类文明发祥的足迹,为新的千年奠下文化的篇章。
埃及政府为保护游客而专派装甲车的举动让人感动,犹太人千百年来对家园的寻觅与守护让人感动,约旦国王侯赛因那仅是沙土的陵寝让人感动。而那些失学儿童的生活让人心痛,伊拉克婴孩无药救命的现实让人心痛,印度人对贫困与生死的麻木让人心痛。
为什么?为什么那些古老灿烂文明的发源地如今贫困了下来?为什么曾经强大的文明古国如今衰败了下来?为什么那些古国的灿烂文化已经被人们所遗忘,无法寻回?这些问题作者向文明提了出来,相比之下,中华文明的代代传承让人感到欣慰。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它虽在有些句子上不如经深思熟虑的文字,可正因如此,它的文字更加朴实,更加真实,更加能反映出作者敏锐的情感,更加显出了文字背后作者对各种古老文明命运的深刻思索。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在征战中不断发展壮大,有不断被其他远征文明所摧毁,有过兴旺繁荣,也有过破败衰落。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守卫自己的土地,需要土地,但又不必远征,在守护之中竟已流传千年。中国人缺乏宗教的信仰,却因此免于宗教的纷争。中华文明的基调是守旧,但余秋雨已看出,千年以来中华文明隐藏着一中内在弹性,避免了排他和极端,中华文明虽保守,但也懂的包容,传承也懂的创新。种种机缘让张红文明在各种纷争中延续下来。
走过不平静的古老土地,探寻古老文明的遗迹。本书虽写的是他国的古老文明,却延伸至中华的古老文明。千年一叹,文化一叹一千年。当我们跨进新的世纪时,古老文明的去留依旧会让我们嗟叹千年。
第五篇:文化瑰宝 传承有责
文化瑰宝 传承有责
——“高参小”戏曲进校园,做好国粹接班人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戏曲艺术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佳的代表之一,它不仅包含着华夏文明深厚的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的精髓,我校秉承中华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这一结晶和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习惯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快乐学习、快乐运动,做一个具有家国情怀,具有完善人格,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清华附中承办以来我校一直挖掘学科美育元素,“美”与“德”不断地在融合。在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我们在继承以往的“美育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又融入了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奠基学生未来幸福人生为培养目标,发展和创新了“求真立美”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丰富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对我校“高参小”——戏曲进校园工作的发展和建设情况进行如下总结:
一、“高参小”进校园,扎根清华沃土
1、学校优势:2014年6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正式成立。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总占地面22738平方米,分为中、小学部两个校区,共有42个教学班,1400余名学生。校长由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博士担任,执行校长由清华附中副校长历史特级教师陈红担任。拥有一支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做引领的优秀师资队伍。我校中学部是美术特色发展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生源基地校,小学部是北京市“高参小”工作项目的基地校,2014年北京市课程建设先进校。
2、生源优势:自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以来,我校的生源有了质的改变,现在一至四年级的孩子,均为周边科技小区居民子女,不仅孩子自身的文化和艺术素养有所提升,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对学校的要求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师资优势:作为“高参小”基地校,无论是校本课程,还是社团活动课程,师资均来自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教师,为了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督促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完成,中国戏曲学院聘请多位戏曲老专家入校听课,走进一线课堂,并组织课后一对一的交流辅导,手把手地对戏曲专业教师进行“再培训”。戏曲专家进校授课、听课,为学校的戏曲课堂教学把脉,为老师们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为孩子们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加强组织管理,实现戏曲特色持续发展
为了确保我校“高参小”戏曲特色良好的持续发展,特此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副校长主管工作,由本校在职在编教师专人负责“高参小”项目的教学及日常管理,并制定了规范全面、操作性强的整体规划、艺术团章程和管理制度等,学校艺术教师不仅有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全面的工作总结,而且按照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清晰的思路,进行具体的艺术规划及实施。
三、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戏曲特色稳步推进
1、课程保障
我校自2014年9月起,与中国戏曲学院合作参与“高参小”工作项目,三年来学校开设了艺术校本必修课程:唱腔课和美术课;艺术社团选修课程:设置了戏曲和民乐共12类28个班级,有影视社团、舞蹈社团、美术社团、老旦唱腔社团、花旦唱腔社团、花脸唱腔社团、老生唱腔社团、形体社团、乐理社团、器乐社团(包含:琵琶、二胡、唢呐、笛子、笙、扬琴、中阮、民族鼓、大提琴)等。学校一、二、三、四年级全体学生(约360余人)均接受戏曲校本必修课程学习,每门课程每周一课时。学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均可参与社团选修课程(约280人),每周活动一次,每次1.5个小时。
2、文化保障
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新课程,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全校形成一个以艺辅德,以艺促智,以艺健体的艺术教育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校戏曲教育工作的目标是:第一,戏曲文化知识化,感受经典戏曲魅力、学唱经典戏剧曲艺,掌握经典戏曲表演技能。第二,戏曲文化普及化,营建校园戏曲学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校园戏曲文化知识推广和宣传,让戏曲文化深入师生心中。第三,戏曲文化特色化,将“戏曲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成为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办学品牌特色。
3、师资保障
学校的校本必修课程和社团选修课程,均由中国戏曲学院专业教师授课,课程内容由戏校专业人员专门为孩子们设计,并由教务员统一进行备课的查阅和审核工作。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我们从个性发展、结构设计、传统文化等几方面入手,分层分类在校内开设社团选修课程,在专兼职教师专家的指导与引领下,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传承戏曲传统文化。
四、理念引领行动,实现戏曲特色课程化
(一)授课教师
承担我校授课任务的师资均来自中国戏曲学院的专业教师,戏曲名家为顾问,依托戏曲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我校音乐、美术教师为师资基础,让教师掌握戏曲传授的基本理论与教学方法。
(二)课程规划
学校立足课程,确立“求真立美”的教育培养目标,在课程文化的指导下,培养“四大习惯”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积极开发体育艺术、科技人文、艺术修养、学科拓展等各类课程。此次“高参小”项目,把戏曲教学纳入我校校本课程,把唱腔、美术、舞蹈、影视、民乐等科目引入我校社团活动课程中。
学校在原有美育课程基础上,发展和创新“求真立美”课程体系建设,使学校的“求真立美”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学校的课程结构设计围绕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体修养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设计,主要包含“核心课程”和“主题课程”。主题课程与我校核心课程的“求真立美”教育一脉相承,它是由社会课堂到自我课堂的转换,引领和指导学生全方位、多元化地体验生活美、自然美、科技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生美,是学生修心、养气、立德,学会承担责任的成长之路。
1.开设戏曲校本必修课程,指导学生学习戏曲知识与技能
学校开设专门的戏曲唱腔和戏曲美术两科必修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戏曲教学特点规律,明确阶段应知应会内容,注重实践体验与兴趣培养,力求掌握说唱基本方法、绘画基本技巧,切实提升“看戏”的能力‚“听戏”的热情与“演戏“的本领。
第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我们把戏曲音乐引入音乐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感受戏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了解戏曲的与众不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传统戏曲文化的特点。第二,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戏曲艺术是融表演、演唱为一体,以唱、念、做、打综合性表演为基本形式的独特艺术门类。教师可从戏曲的形式和发展出发,将学生逐渐引入戏曲艺术的欣赏之中。要把赏析与学唱、学做结合起来,使学生懂得戏曲是如何运用唱腔来揭示人物感情、刻画人物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使之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戏曲美术课为戏曲唱腔做了很好的补充与延伸,例如,戏曲脸谱一课,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戏剧脸谱的造型、色彩,初步了解脸谱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拉近学生与戏剧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初步学习脸谱绘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创造性地画出一个个脸谱样式,使传统戏曲与美术学科得以交融、延伸,提高对中国戏剧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第三,引领学生成长的科学教学课堂
戏曲的唱要“字正腔圆”,念白同样也要“字正腔圆”。这是戏曲念白达到“美听”的必由之路,也是戏曲演员要练就的基本功。小学生没有扎实的音乐功底,很难驾驭唱段中高音的音色和音量,专家老师们引导学生,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蒂是要塑造人物的音乐形象,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表达出人物情感变化,才能成为有血有肉的音乐形象。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不能脱离本土文化的根,艺术教育也必须继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我们相信,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敞开学校大门,地方戏曲不但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我们不断的追求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2、设置阶梯式戏曲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习的完整性
戏曲校本课程作为基础课程的有效补充,完善了学校课程架构,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打开了学生艺术修养的大门,更传承了民族传统文化。第一,戏曲课程设置分阶梯
我校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设立了全员普及的校本课程,戏曲唱腔课和戏曲美术课,开设了戏曲形体、戏曲唱腔、戏曲影视等社团提高课程,让有戏曲艺术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接受更专业的指导与训练。中学部成立了戏剧社,让小学部的学生升入中学后继续深入学习戏剧知识与戏剧表演,形成完整的戏曲艺术学习之路。如京剧艺术的学习,小学部有戏曲唱腔课和戏剧影视表演课,中学部有戏剧社普及戏剧知识,由中学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京剧行当等知识,中学、小学学生共同学习、交流,再由小学部的小演员现场表演,中小学资源融到一起,丰富、生动,效果非常好。社团选修课程增设形体课,为弥补戏曲表演中的武戏打基础、做延伸,真正达到学生唱念念坐打样样精通,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第二,戏曲教学内容分阶梯
一年级男生: 京剧《奇袭白虎团》 唱段“打败美帝野心狼”。
京剧《野猪林》 唱段“当年关西把人伤”。
女生: 京剧《红娘》 唱段“叫张生隐藏在棋盘之下”。二年级男生: 京剧《辕门斩子》唱段“怒恼杨延昭”。
女生: 京剧《凤还巢》 唱段“母亲不可心太偏”。
三年级男生: 京剧《智取威虎山》 唱段“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女生: 京剧《穆桂英挂帅》 唱段“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京剧《天女散花》 唱段“观世音满月面”。
四年级男生: 京剧《空城计》 唱段“两国交锋龙虎斗”。
女生: 京剧《天女散花》 唱段“云外的须弥山色空四显” „„
第三,戏剧欣赏分阶梯
自高参小项目走进清华附中丰台学校,为全体师生提供了数百场的不同剧种的戏剧演出,如:京剧折子戏专场、儿童剧:海的女儿、闹闹历险记、海底总动员等等。针对演出剧种学校艺术组做好观看计划,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剧种、不同层次的演出,使全体学生及家长欣赏到“看的懂”有共鸣的演出。
3、实施戏曲与学科教学整合,丰富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综合课程主要包含两方面,学科领域的综合和成长体验的综合。戏曲教学主要参与成长体验的综合课程,小学包括:以礼待人、以绳健体、以书为友和以做为美;中学部包括“三步走”,迈好中学第一步——幸福起航、迈好青春第一步——感受幸福、迈好人生第一步——创造幸福,由此打造了九年一贯制阶梯式学生幸福成长体系。
学校将戏曲艺术与音乐、美术、品德、语文等学科教学整合。在音乐教学中寻找传统戏曲京剧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异同,学习京剧唱功表现形式,体会戏曲唱段里的情感表达;在美术教学中感悟京剧脸谱与服饰中色彩搭配的意义与审美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同孩子们一起寻根溯源了解京剧的起源、学习各民族地方戏曲特点;在点亮戏曲人生的实践活动中走进名家名角,通过讲名人故事、访名人故居、唱名人曲目、写名人传记等系列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承与传播戏曲艺术。再将综合实践课程延伸至舞台,孩子们在精益求精、反复练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还学会了坚持与不放弃,磨炼出中华少年顽强的意志力。
例如:由一年级下册的《两只小狮子》、二年级上册的《小狮子》、二年级下册的《卢沟桥的狮子》,引发了一次“卢沟桥研学”之旅。小学部和中学部一起开展了“子曰狮云”的综合实践课。
(三)成果展示
通过学生在戏曲校本课堂及兴趣社团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一年两次的汇报演出和参加市、区级比赛等形式进行最终的成果展示。
我校借助多种平台(如:区艺术节、国戏杯等),同时搭建平台(如:本部学生节、六一儿童节、中学部艺术节、运动会、九年一贯制课题研究等),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和保障戏曲教育工作在学校的顺利开展。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带动下,我校成立了“戏曲新蕾”特色社团,我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招收团员的机制,有着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在每学期末对所有团员进行考核。我校教师除了在日常教学中,按照每学期所制定的教学计划,有明确目标的循序渐进的教授以外,还会有固定的教学、排练和辅导的时间,并积极参加市里、区里所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以便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只为孩子们更好地保驾护航 1、2015年2016年,荣获第六届、第七届“国戏杯”荣获二等奖,同时荣获最佳组织奖 2、2016年4月,北京戏曲文化周,参演了开幕式中的“千人唱京剧”的演出。3、2016年2017年,北京市丰台区第十九届、第二十届学生艺术节“京剧”比赛,荣获三等奖。4、2016年11月,在清华大学本部的新清华学堂,参加了市教委组织的“北京市高等艺术院校的交流”活动,孩子们所演出的节目是“国粹新蕾”。5、2016年11月,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优秀节目录制的工作。6、2016年12月,在天桥剧场参加了“国戏杯”优秀节目的展演。7、2017年1月,在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7新年戏曲晚会”的现场演出。8、2015年—2017年,连续三年在期末汇报演出中,获得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好评。9、2017年8月,受邀前往新加坡参加第五届“狮城杯青少年戏曲文化交流演出”,并荣获最佳组织奖。
文化瑰宝 传承有责,就让我们的孩子们做好国粹接班人吧!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小学部于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