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21:3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

第一篇:国内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

我国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

新疆诚祥控股研发中心 王晓刚

一、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一)荒漠化的概念

根据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决议第12条,“荒漠化”的定义是“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荒漠化的一种。其定义为:在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硬性,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使原来不具备沙漠景观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称之为沙漠化。

(二)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②多大风

③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④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⑤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⑥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2、人为因素

①过度开垦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樵采 ④水资源不合理利用 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⑥人为因素的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

(三)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方法

1、防风固沙

①设置沙障。主要有草方格沙障、黏土沙障、篱笆沙障、立式沙障、平铺沙障等。草方格沙障使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成挡风墙,以削弱风力的侵蚀,同时有截留降雨的作用,能提高沙层的含水量,有利于沙生植物的生长。黏土沙障是将黏土在沙丘上堆成高20-30m的土埂,间距1-2m,走向与风向垂直。黏土固沙施工简单,固沙效果较好,且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但需要大量的黏土。

②在沙面上覆盖致密物。以色列尝试了一种塑料薄膜固沙法,即将塑料薄膜覆盖在沙漠上,并用石头等重物压住。这种方法可有效防止水散失,但塑料薄膜易被风刮起,使其丧失固沙和保水功能,同时造成二次污染。

③利用废塑料治理沙漠。该方法可有效固沙和保水。利用简单工艺将废塑料改性成为固沙胶结材料,然后在所种植物周围的沙表面喷洒1层固沙胶结材料,15-20min后固沙胶结材料就将表层沙胶结在一起,形成黏性固沙层。固沙层为柔性,很难开裂,且固沙层由固沙胶结材料与表层沙紧密黏结,重量较大,大风也很难将其刮起。

2、植物治理

沙漠植物治理指在沙漠地区播种沙生植物,以阻止沙漠扩张及改善沙漠土地。沙生植物具有水分蒸腾少,机械组织、输导组织发达等特点,可抵抗狂风袭击,并尽快将水分和养料输送到亟需的器官,其细胞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渗透压,具有很强的持续吸水能力,使植物不易失水,能够适应干旱少雨的环境。其治理的方法:

①在沙漠地区有计划地栽培沙生植物,造固沙林。一般是在沙丘迎风坡上种植低矮的灌木或草本植物,固住松散的沙粒,在背风坡的低洼地上种植高大的树木,阻止沙丘移动;

②在沙漠边缘地带造防风林,以削弱沙漠地区的风力,阻止沙漠扩张。防风林的效果与林带的高度有关,树木越高大防风效果越好。此外,还与树木的疏密结构和透风性能有关。其类型有3种:紧密结构林带、疏透结构林带及通风结构林带。植物治理的效果重点在于选择适当的树种和科学的林带结构。

3、水资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在沙漠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沙漠中的水源主要有地下水、河道水和降水。但沙漠区域的降水量不稳定,一般随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湿润年份降水量多,而干暖年份降水量少。沙漠地下水较稳定,其沙层厚,具有一定的“隔热”性,使水得以在地下保存。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受到降水的制约。解决水资源主要从汲水、输水和节水灌溉等方面考虑。

二、我国荒漠化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荒漠化现状与类型分布

当前,中国土地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1998年国家林业局防治荒漠化办公室等政府部门发表的材料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范围为东经74o-119o、北纬19o-49o,经度横跨45o、纬度纵跨30o,几乎从海平面到高寒荒漠地带,垂直跨越数千米,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及地貌类型多样,塑造了形成荒漠化主导因素的丰富多样。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土壤盐渍化无处不在,从而造就了中国荒漠化类型的多种多样。

1、风蚀荒漠化

风是荒漠化面积160.7万km2,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荒漠化类型。

在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西部以上、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至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在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及天山以南、孔雀河以北广大地区也有分布。在半干旱地区,风蚀荒漠化大体分布在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磴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中、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

在亚湿润干旱区,从毛乌苏沙地东部至内蒙古东部大体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其带宽约为50-125km,而在东经106 o以西以及从青海到西藏北部主要为斑块状分布。

2、水蚀荒漠化

水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0.5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水蚀荒漠化土地成不连续的局部集中分布。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流域,泾河上游、清水河、祖厉河的中上游,湟水河下游及永定河的上游,在新疆的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及昆仑山北麓地带也有较大的连续分布。

3、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共36.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甘肃的少数高山区及横断山脉北侧的四川巴塘、得荣、乡城等县的金沙江及其支流流域上游有零星分布、但面积不大。冻融荒漠化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分别占49.0%、50.7%,重度仅占0.3%,目前对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的影响也相对较少。

4、盐渍荒漠化

盐渍荒漠化属化学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是一种重要的荒漠化类型,在荒漠化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其总面积为23.3万km2,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9%。盐渍荒漠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5、其他因素形成荒漠化

其他因素形成的荒漠化是指除以上4种主导因素之外由其他因素综合形成的荒漠化类型,总面积为21.4万km2,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2%,分布于各气候类型区,程度以轻度为主。

(二)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1)荒漠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面积约262.2万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且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沙漠化土地西起新疆,东达黑龙江,形成长达550 km的弧形带,断续分布于我国北部。因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荒漠化更是遍及全国。(2)土地荒漠化类型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不同的外营力作用于不同物质或地貌组成的地表,所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类型也复杂多样(如前所述的4种类型基本上包括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地域差异明显。如西北干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荒漠化、盐渍化,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的水蚀性荒漠化,华北平原的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城市郊区和工矿周围的土地污染和土地损毁等。(3)土地荒漠化速度快

土地荒漠化速度快,呈扩大和加剧趋势土地荒漠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早已存在,尽管我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远未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速度。如我国北方沙漠化面积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每年增加1 560 km2,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扩展速度加快,每年达2 100km2。我国南方荒漠化也呈快速扩大趋势。长江流域10个省13个水土流失重点县调查表明,1982年这些县水土流失面积比50年代增加了37%~75%。据最新调查资料,我国土地荒漠化正以每年2 460 km2的速度扩展。(4)土地荒漠化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后果严重。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其危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严重。它不仅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态环境,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时间延续几代人不可逆转。

(三)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经验

我们目前有四种较好的防止荒漠化的模式值得推广和学习:(1)赤峰模式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历史上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荒漠化土地达7万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的77%,251万公顷草场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个旗(县)的148个乡镇受沙漠化危害。后采用固沙造林育草技术、沙地衬膜水稻栽培技术和“小生物经济圈”整治技术进行治理,全市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区域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赤峰模式适合在半湿润区荒漠地区推广。

(2)榆林模式

榆林地区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沙化面积达2.44万平方千米,有6座县城陷于重重沙漠之中,412个村庄受风沙的侵袭压埋;100年间,已吞没农田、牧场14万公顷。人们针对以风力作用为主的沙质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带、片、网”相结合的防风沙体系,使年沙尘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70多天减少到现在的20多天,呈现出人进沙退、林茂粮丰的“塞上江南”景象。榆林模式适合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3)临泽模式

临泽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两岸,由于过度樵采、放牧,植被破坏,沙化严重,原来的绿洲向南退缩了近500米。后来,采用以绿洲为中心、自边缘到外围的“阻、固、封”相结合的防护体系,使流沙面积从54.6%减少到9.4%。临泽模式适合在干旱地区沙质荒漠化危害的绿洲地区推广。

(4)和田模式

和田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以绿洲为中心建立防护体系,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并采取固定流动沙丘的办法,治沙效果明显。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全球环境500佳”称号。和田模式适合极端干旱区地区的荒漠化防治。

三、新疆沙漠化现状、分布及治理措施

(一)新疆沙漠化现状及分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沙治沙领导小组近日发布《新疆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09年底,新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总面积分别为107.12万平方公里和74.67万平方公里,各占新疆国土总面积的64.34%和44.84%,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伊犁、昌吉、吐鲁番等14个地(州、市)及4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中的79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75个农垦团场。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除伊犁州直属的伊宁县、伊宁市等7县(市)之外的79个县(市)。

截至2009年底,全区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为4.7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5%,主要分布在喀什、巴州、阿克苏3地(州)。与2004年相比,全区具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减少523.12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04.62平方公里。

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土地荒漠化、沙化整体扩张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荒漠化土地持续减少,但耕地荒漠化形势不容忽视,沙化土地局部仍在扩展,但扩展速度持续减缓。此外,受过度放牧、滥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以及降水量偏少等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等区域沙化土地处于扩展状况,但全区整体扩展速度持续减缓。

(二)新疆治理荒漠化的典型区域及做法

一、新疆和田窄林带小网格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模式

和田地区干旱严重,风沙危害严重。在治理荒漠化过程中,和田地区利用绿洲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特点,利用地区的引洪灌溉条件,进行封育、保护盒营造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阻沙与防风结合,层层设防,保护沙漠绿洲。在农田防护林营造的同时,选择适生的经济树种与果树营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带。主要做法如下:

1.营建引洪封育、保护区。在风沙前沿、戈壁荒漠和三滩(碱滩、河滩、沙滩)荒地上引洪封育,封禁保护、恢复发展以胡杨、红柳为主的天然荒漠植被,巩固和扩大绿洲。形成保护绿洲农田的第一道防护屏障,以遏制流沙南移。

2.营建大型环绿洲防风固沙体系。在绿洲边缘与沙漠衔接部营造乔灌草、带片网、多林种、多树种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规划基干林带600km(已完成50—100m宽的基干林带300km)。同时,在基干林带的外围建设10—15km宽的荒漠植被保护带。形成内有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外有草灌保护带的第二道绿色防线。3.营建窄林带、小网格的农田防护林网。在绿洲内部的1000多块条田上(一块条田为150—250亩),营造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林网。

4.在原有的防护林基础上进行更新时,栽植1—2行的经济树种,如核桃、杏、巴旦杏、红枣等,可增加林带的经济效益。或利用已实现农田林网化绿洲的田间机耕道,营建葡萄长廊。

二、新疆吐鲁番防护体系建设模式

(一)自然条件概况

吐鲁番盆地是我国地势最低的一个山间盆地,以高温、干燥、多大风而著名。高温的中心区即盆地的中心,主要位于山南的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吐鲁番年均降水为16.4mm,年均蒸发量2 837.8mm,≥10℃的积温5 391.3℃,夏季平均气温在30℃以上。风沙灾害、干热风极为严重,全年大于8级的大风日为26.8d。沙丘形态以新月型沙丘为主,零星分布于绿洲外部,位处吐鲁番盆地主要风线,面积较大的恰特喀勒乡绿洲西缘的沙漠,处于吐鲁番市南部,距市区约10km。

(二)防沙治沙思路

在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干旱地区,根据风沙流运动规律,采用窄带多带式林带防止流沙危害,可减少灌溉用水,减少造林投资。防沙林带的特点是防沙面宽,特别是在沙源丰富、又不可能大面积控制沙源的情况下,营造防沙林带便成为防止沙害的一种重要措施。风沙流是一种夹沙的运动气流,95%以上的沙粒跳跃、脱离地面的高度不超过30cm。气流在前进途中碰到障碍物后,气流中携带的沙粒便会沉降、堆积;气流越过障碍物后,只要风速始终在起沙风速(5m/s)以下,便不会产生风蚀,形成新的风沙流。因此,营造的防沙林带,只要能将风速控制在起沙风速以下,便可有效控制流沙危害。

(三)主要技术措施

1.绿洲外围前沿地带封沙育草。在地表疏松、风蚀与风积现象严重的绿洲前沿建立封沙育草带,带宽300—500m。

2.绿洲边缘防风阻沙林带。林带沿绿洲边缘等高线延伸,造林前先开渠,渠间距4.5m,渠宽1.5m,利于灌溉造林时节约用水,避免盐碱危害。迎风第一道渠旁栽植乔灌树种,形成相对紧密结构的林带,构成绿洲边缘的防风阻沙林带。

3.建设绿洲内农田防护林网。根据农田面积的大小,建设窄带多带式防沙林带,构成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断面结构:由数条宽度较窄(2行树木),各带间又有一定带间距的林带所构成。林带结构与树种选择:采用紧密结构林带,可将流沙阻截在林带的迎风面。树种可选柽柳、沙拐枣、柠条、花棒等抗逆性强的沙生灌木,或沙枣等枝叶稠密、枝条下垂的小乔木。造林方式:沟植沟溉或滴灌造林。

三、新疆塔中油田沙漠公路防风固沙模式

(一)自然条件概况

沙漠公路所穿行的地貌单元可分为三段:肖塘至以南52km为塔里木古冲积平原,大尺度的风沙地貌为复合型链状沙山,高度在15—20m,走向NWW—SEE,垂直于主风向,复合在沙山上的沙丘为不规则的格状沙丘;距肖塘52km以南为广布有穹状沙山的盐质土平地,穹状沙山高30—50m,上覆格状沙丘;约在肖塘以南70km,穹状沙丘沿主风向纵向延伸,连接成复合型纵向垄状沙山,大尺度地貌为复合型纵向沙山和沙山间平地相间,沙山高度50—70m,沙山间条形低地分布有纵向和横向的各种沙丘。塔里木沙漠的气候特点可以归纳为干旱降雨稀少、高温、温差大、风多、风沙天气多几大特点。年平均降水量为35.3mm,年蒸发量达3 389.7mm,平均相对湿度43%,气温可达42℃,7月份平均为34.5℃。每年每公里断面风沙流的输沙量可达2700—4000t。1m左右高度的沙丘年移动速度达到7—20m。沙漠公路沿线除塔里木河主流外,无地表径流。沿线的天然植被稀少。

(二)防沙治沙思路

公路防沙要确立“以机械固沙、保证公路畅通为基础;以生物固沙、建立和恢复生态平衡为奋斗目标;以化学固沙为辅助措施”的指导方针。沙漠公路(包括沙漠公路防沙工程)及沙漠腹地生物防沙和绿化要求以简便易行的方法进行。

(三)主要技术措施

1.建立以阻沙栅栏、平铺草方格沙障为主的阻固结合机械防沙体系。

2.采用滴灌、渗灌等先进灌溉技术,试用咸水灌溉,寻求和培育既耐干旱又耐盐的植物,在公路两侧建立绿色走廊。

3.注意事项:在整地的同时,设置高立式沙障(栅栏)是必不可少的先行措施;沙面高温,植物幼苗期难以承受,必须采取遮盖和灌溉降温等综合措施。引进适宜固沙造林的植物进行造林时,选择合理的配置。主要植物种有柽柳(13个种),沙拐枣(6个种),梭梭柴、蒙古沙冬青,沙木蓼等共22种灌木,灰杨、青杨、沙枣、白榆4种乔木,盐生草、沙蔗茅、大颖三芒草3种草本植物等。

四、企业如何介入荒漠化治理工作中

7月3日,在自治区林业厅防沙治沙办王主任处了解到:国家对治理沙漠化没有专项的补助,只是在植树造林方面有一定的补助,规定是:乔木每亩补助300元,灌木每亩补助180元。不过外单位如果想要进入,还是得跟当地林业部门沟通,但是这块的资金外边的企业一般不容易拿得到,因为当地肯定先考虑公益性组织、本地企业。大体上外单位做荒漠化治理主要从事植树造林等本业工作以及建材行业。

(一)从事本业

企业如果从事植树造林、种草等荒漠化治理工作的,要和当地林业部门进行沟通,看看需要办理什么手续,有什么优惠政策。企业本身从事植树造林等本业的,要和当地县市林业部门进行沟通,看看需要办理什么相关手续。南疆的且末、和田等地均有内地企业进入参与治沙,许多采取治沙+经济林的形式,在保障收益的同时,完成治沙任务。

(二)建材行业

另一种方式,企业搞建材,利用原沙来做砂砖等,这个在和田地区已经有企业搞,而且还内销,效益不错,也得到当地林业部门咨询办理相关手续。

2013年7月28日

第二篇:乌拉特后旗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乌拉特后旗地处巴彦淖尔盟西北部,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平均海拔1300—1500米左右,属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全旗荒漠化和沙化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

(一)土地利用现状

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其中高平原区2879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78%,山地丘陵区721万亩,占19%,山前套区75万亩,占3%。全旗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35万亩,其中有林地1.4万亩,灌木林地183万亩,疏林地0.0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9万亩,宜林地1147万亩,全旗森林覆被率为5.1%。现有耕地7万亩,全部为沙质耕地,占总面积的0.2%,人均占有耕地2.7亩。草场2395.57万亩,其它用地29.9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可治理面积1200万亩。

(二)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全旗平均水资源总量21297.3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年径流542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5980.0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资源8910.39万立方米。境内地表水分为两大水系,分水岭南面是以黄河侵蚀基准面的外流水系,主要有13条河沟,大部分为间歇河,水量小;分水岭以北是内陆水系,是南北流向,最终流向蒙古境内和旗境内的戈壁、沙漠地区,内流河水量都很小,常常见不到地表径流。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入渗,渠道渗漏、灌溉入渗以及山前侧渗为主。

(三)牧业资源现状

全旗现有存栏大小畜64万头(只),其中大畜5000峰,小畜63.5只。1999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28.64万绵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则为65万头(只),超出正常载畜量37万头(只)。2003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32.21万绵羊单位,适宜载畜量88亩/只。年畜牧业产值为8485.1万元,年商品率为28%。

(四)社会经济状况

全旗总人口4897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67人,占总人口的27.9%;汉族人口34815人,占总人口的71.08%;其它各少数民族496人,占总人口的1.01%。全旗共有城镇人口424871人,占总人口的50.8%;乡村人口24107人,占总人口的49.2%;城乡人口比例为51:49其中:农牧民5210户,20794人,占总人口的42.5%。贫困人口4379人。全旗现辖10个苏木镇、48个嘎查村,114个自然村,旗政府所在地赛乌素镇,现正在搬迁至巴音宝力格镇。

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16.7%。农牧业总产值12826.5万元,农牧民人民人均收入1578元,元,贫困人口收入1090元。

一、生态治理及现状

(一)生态建设治理现状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以“改善生态”为首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实施“生态立旗”战略,力争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分布特点,确立了“建设山前一条线,保护山后一大片”的战略布局,坚持以“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重点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保、封、退、治、禁、移”六管齐下,通过走“大封禁、小治理”的路子,特别是1999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债券、梭梭林鼠害防治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区禁牧、苁蓉禁挖、天然林禁伐、野生动物禁猎、实施生态移民、实行分类经营、建立采种基地、开展鼠害防治、人工麦草压沙障、营造梭梭林、人工嫁接肉苁蓉和恢复林业局行政职能等强有力的措施,使乌拉特后旗林业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2003年,乌拉特后旗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6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10%,其中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万亩),飞机播种造林24万亩,封沙育林130万亩。义务植树134万株,四旁植树39万亩,新育苗1020亩,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到2003年底,全旗森林资源面积达到188万亩,是1995年前的2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活方木蓄积达到了6.6万立方米。完成梭梭林鼠害防治面积105万亩,建立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通过几年的建设,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天然林单位生产力、承载力及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短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累计保存人工种草面积35万亩,改良草地面积65万亩,围栏草场150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6.8万亩。

(二)生态环境现状

全旗沙漠化土地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固定沙地119.8万亩,半固定沙地729.7万亩,流动沙丘453.8万亩,戈壁318.1万亩,重盐碱地5.6万亩。(数据为1995年的)。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466.2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3%,非沙漠化土地面积1582万亩。近年来,风沙

第三篇:乌拉特后旗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

乌拉特后旗地处巴彦淖尔盟西北部,地域辽阔,地类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平均海拔1300—1500米左右,属干旱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全旗荒漠化和沙化严重,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

(一)土地利用现状

总土地面积2.5万平方公里,占巴盟总土地面积的38。其中高

平原区2879万亩,占全旗总面积的78,山地丘陵区721万亩,占19,山前套区75万亩,占3。全旗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335万亩,其中有林地1.4万亩,灌木林地183万亩,疏林地0.0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2.89万亩,宜林地1147万亩,全旗森林覆被率为5.1。现有耕地7万亩,全部为沙质耕地,占总面积的0.2,人均占有耕地2.7亩。草场2395.57万亩,其它用地29.9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总面积1627.1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4,其中可治理面积1200万亩。

(二)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全旗平均水资源总量21297.3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年径流5427.6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5980.03万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资源8910.39万立方米。境内地表水分为两大水系,分水岭南面是以黄河侵蚀基准面的外流水系,主要有13条河沟,大部分为间歇河,水量小;分水岭以北是内陆水系,是南北流向,最终流向蒙古境内和旗境内的戈壁、沙漠地区,内流河水量都很小,常常见不到地表径流。地下水主要以大气降水入渗,渠道渗漏、灌溉入渗以及山前侧渗为主。

(三)牧业资源现状

全旗现有存栏大小畜64万头(只),其中大畜5000峰,小畜63.5只。1999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28.64万绵羊单位,但实际载畜量则为65万头(只),超出正常载畜量37万头(只)。2003年测算,乌拉特后旗草场的适宜载畜量为32.21万绵羊单位,适宜载畜量88亩/只。年畜牧业产值为8485.1万元,年商品率为28。

(四)社会经济状况

全旗总人口48978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3667人,占总人口的27.9%;汉族人口34815人,占总人口的71.08%;其它各少数民族496人,占总人口的1.01%。全旗共有城镇人口424871人,占总人口的50.8%;乡村人口24107人,占总人口的49.2%;城乡人口比例为51:49其中:农牧民5210户,20794人,占总人口的42.5%。贫困人口4379人。全旗现辖10个苏木镇、48个嘎查村,114个自然村,旗政府所在地赛乌素镇,现正在搬迁至巴音宝力格镇。

2003年,全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6.62亿元,同比增长16.7%。农牧业总产值12826.5万元,农牧民人民人均收入1578元,元,贫困人口收入1090元。

一、生态治理及现状

(一)生态建设治理现状

面对恶劣的生态环境,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提出了以“改善生态”为首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实施“生态立旗”战略,力争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乌拉特后旗旗委、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根据乌拉特后旗林业和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分布特点,确立了“建设山前一条线,保护山后一大片”的战略布局,坚持以“封育保护为主,封造飞并举”的林业建设方针,重点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保、封、退、治、禁、移”六管齐下,通过走“大封禁、小治理”的路子,特别是1999年以来,乌拉特后旗先后启动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京津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林业生态债券、梭梭林鼠害防治工程等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林业生态建设区禁牧、苁蓉禁挖、天然林禁伐、野生动物禁猎、实施生态移民、实行分类经营、建立采种基地、开展鼠害防治、人工麦草压沙障、营造梭梭林、人工嫁接肉苁蓉和恢复林业局行政职能等强有力的措施,使乌拉特后旗林业事业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99年—2003年,乌拉特后旗累计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160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10,其中完成人工造林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万亩),飞机播种造林24万亩,封沙育林130万亩。义务植树134万株,四旁植树39万亩,新育苗1020亩,造林成活率稳定在80以上。到2003年底,全旗森林资源面积达到188万亩,是1995年前的2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1。活方木蓄积达到了6.6万立方米。完成梭梭林鼠害防治面积105万亩,建立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通过几年的建设,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天然林单位生产力、承载力及抗御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许多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牧业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及经济效益,使生态环境短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累计保存人工种草面积35万亩,改良

第四篇:对黑车治理的建议

对黑车治理的建议

将无证营运的“散兵”统一管理,使其做一个合法经营者。分批培训业务和交通法规知识,这种思路在现阶段有力于发展多元化城市交通,解决市民出行问题。

增加运力的有效供给。改变偏远地区公共交通运输滞后的局面以及合理的调配在夜间、高峰期、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闲置运力的综合利用,从运输市场着手,减少“黑车”的生存空间。

政府牵头,联合执法,加大管理力度。必须由政府部门牵头,整合各执法部门的力量,建立长效的联合执法机制。探索一种“基层源头打、稽查流动打、公安配合打、社会举报打”的齐抓共管的稽查方法。

提高合法经营者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诚信度。通过开展企业信用考核等活动,促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使运输从业人员认识到,不仅仅要靠运管部门加大对“黑车”的打击力度来提升客源,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以规范的经营行为、优质的服务和诚信的经营来赢得市场,赢得群众支持,迫使“黑车”退出竞争。

解决闲置人口的就业问题。从事“黑车”经营的大多为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下岗人员。政府如果能扩大就业空间,为这部分群体提供合适的就业机会,就等于为其提供了生活的来源,无形中减少了从事“黑车”经营的群体。

引入现代化、高科技的执法装备,增强取证手段。运管部门应充分运用录音笔、数码摄像机、数码摄影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取证工具,以此来解决查处“黑车”过程中检查难、取证难的情况。

要规定车型,车况的质量标准,规定服务区域、时间和线路。必须以一定的服务标准,以确保城市文明形象与旅客需求。各街道和社区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这些“白车司机”,包括学习培训、奖励和处罚、收费以及运输市场的调度和信息服务。

学校、超市、小区在晚间和节假日的时段都有很大的运输市场,可以由社区里的专门机构为这些车主提供运输市场信息,设立专线和专门站点为夜间通行的学生和职工提供较低价的优质服务。

适当降低出租车的门槛。建议业主只要向政府缴纳管理费并满足车辆标准,就可以提供出租服务,或者公开竞拍出租车牌照,无限供给经营牌照,由政府进行规定“指导性”出租车服务价格。

“制度+科技”整治黑车

建立举报处理信息系统

黑车举报信息,即举报人信息和举报内容;黑车采集信息,即执法人员采集的司机驾照、身份证、指纹信息以及车辆的照片、牌照、行驶证等信息;黑车处理信息,即执法人员按不同类型的案件作相应处置的信息;答复举报信息,即受理人员对举报人的举报是否属实,给予不同方式的答复信息;执法监督信息,即上级领导、纪检人员或政风行风监督员对执法情况予以动态监督和检查的信息以及检查意见的记录。

建立电子摄像取证系统

在公交车、社区巴士、出租车停靠区域和社会车辆停靠区域分别安装电子摄像装置,实施全天候的动态摄像。

利用高科技电脑识别软件,将摄像中出现的不正常画面,如在公交车路段上停靠的非公交车辆、在社会车辆的路段上久停不走的车辆都甄别和筛选出来,对车辆的牌照和车辆的行为进行识别、统计、汇总,将其列为黑车嫌疑,纳入预警和报警系统。

对于查获黑车运营行为的处理,应该贯彻“教育+处罚”的理念,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对有黑车营运迹象但证据不足者,以教育为主,并告知其已被输入信息库,今后将被关注;对证据确凿的非法营运初犯者,给予适量罚款,并结合教育,告知其已被列入重点监控对象,下次再被抓住将遭重罚;对于非法营运的重犯者,则要加大罚款力度;对于长期非法营运者,则要给予重罚,直至行政拘留、移送司法处理。

第五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

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

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 电脑室 【课前准备】

1.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2.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西北荒漠化景观图:

问题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北地区?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继续问:大家想不想亲身去体会一下呀!学生回答:想!

教师点拔: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理解什么叫荒漠化。

探究途径: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小组讨论后得出: 对荒漠化的理解:(1)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耕地、森林、草地等生产力下降。

过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土地退化的情况? 小组讨论后得出:

如我们养在花盆里的泥土,长期只给它浇水而不施肥,就很容易板结;家里开的荒山,如果耕种不合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使农作物减产……

教师归纳:现在地球上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荒漠化已经演变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探究途径: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探讨答案。

要求: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实验结论:(1)有草皮的土堆水土保持较好,没有草皮的水土流失较严重;

(2)水倒得越急,水土流失就越严重;(3)水倒得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引导:根据实验情况,小组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

结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⑴自然原因有:黄土高原自身土质比较疏松,地势崎岖,加上该地夏季暴雨比较集中;

⑵人为的原因有:破坏植被造成黄土缺少植被的保护,使水土流失加剧,人类在此起到关键的作用。

过渡: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这里主要是水蚀的作用。那么,对于西北内陆地区一大片沙漠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探究途径:展示相关图片“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

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

中国年降水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析过程: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

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引导:以上各要素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这里主要是风蚀的作用。结论:⑴西北荒漠化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①西北地区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等。

展示相关图片: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土地石漠化

⑵荒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水蚀作用和风蚀作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

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4.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种群灭绝 5.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6.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7.下列不符合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的是()

A.增加牧区水井数量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答案:1.C 2.C 3.B 4.B 5.B 6.D 7.A 【课后活动】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本P38活动第2题。【教学反思】

1.本节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顺利地掌握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学会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2.由于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知识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或生活经验缺乏等,都有可能会影响上课进度,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延时。

下载国内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荒漠化治理经验总结及对新疆的几点建议(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发布者: 李建荣 发布时间: 2011-11-20 9:11:05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

    对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对我市环境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作为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过度开采和环境严重污染的重压。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秉承可持续发展的主旨,致......

    关于调剂经验总结建议

    (一)首先,如果你不幸落榜了—— 那么你最先要做的事情是冷静下来并拿出下一步的选择方案。或者找工作,或者来年继续考你心仪的专业。如果是这两种,那么请不用再看下去,直接该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当湖高级中学地理组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 “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

    国内各银行信用卡经验总结

    · 挖财认证通过的理财师名单· 活动进行时:挖财论坛近期活动总览· 挖财出品:手机壁纸、自定义封面、财主生活周刊· 不知道账怎么记?不知道功能怎么用?来玩转挖财!· 怎么赚积......

    关于对某市大气治理的一点建议的答复

    **同志:市委、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转来您的《关于对我市大气治理的一点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一、近年来,为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我市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

    关于对会计软件治理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经风雨,有过波折,也有过灿烂辉煌。由于会计在企业经营治理中的重要地位,非凡是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会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