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
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今后我在还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摸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第二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当湖高级中学
地理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了解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自然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
4、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
5、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影视图片,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2、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并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利用课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包括人类生产生活的类型和特点、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影响、以及受此影响环境和资源的变化趋势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4、通过以上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治理说明的综合观念与能力,结合读图分析突出现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充分认识区域环境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思路:
[新课引入] 通过新闻影片沙尘暴,引入说明。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
[读图] 读沙尘暴对生活影响图,分析图中反映出的生态问题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严重。强度越来越强。
[讲解] 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土地的退化主要是指耕地、草地和林地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严重的甚至是让土地丧失生产能力。
阅读课本得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涉及陕、甘、宁、青、新等省区。其中三江源、甘肃中部等地荒漠化现象尤其严重。使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
[读图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 征。
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海拔高,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达山系、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挡,导致北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稀少,干旱、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 河流:多为内流河和季节性河流,水量少
植被:植被稀疏,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材料分析] 根据课本P37的课文“阅读”、“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 探究: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小结: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而消除和减弱人为因素是防治荒漠化的根本途径。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出示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包括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说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
阅读课文p36探究: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同学分组活动总结: 自然原因:
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降水——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被流水侵蚀。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人为原因:
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帮凶”的角色,且起主要作用。
探究:
3、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正确。因为由于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大大降低,因雨水和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土地变薄甚至缺失,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元素流失,使土壤贫瘠,不能生长 植物,结果就是土地荒漠化。
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探究活动: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指我国南方地区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查阅资料,找出“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省区)。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红壤性状:红壤是我国亚热带湿润地区分布的地带性土壤,呈酸性,较贫瘠。“红色荒漠”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两者相同之处:都是植被破坏后导致的土地退化。
不同之处:“红色荒漠”是在湿润环境下,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而新疆荒漠化是在干旱环境下,主要为风力侵蚀形成。
前者人为原因主要是开山取石、毁林开荒,后者主要为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自觉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和保护天然植被;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等等。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荒漠化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影响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C、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得到了制止
D、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36.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
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
5、图
6、图7,回答下列问题。
(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盆地。(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高原和
平原。(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参考答案:36.(36分)
(1)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2)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3)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广布,植被稀疏。
(4)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增温快、表土(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分析理解] 阅读P39课文,结合“阅读”理解荒漠化的危害。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2亿的人口受荒漠化的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面积2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8%。
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大约距今三千多年前,欧州一个古老的种族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沿着欧亚大陆桥向中亚迁徙。来到了罗布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并建立了楼兰国。他们之中的另一支,在敦煌、玉门一带建立了大月氏国。在经历了被称为前所末有的繁荣和文明之后,楼兰国却神秘的消失了。被历史学家称为古楼兰文明发祥地的罗布泊,也在三十多年前彻底的干涸了。古楼兰的突然消失,使造就了古楼兰文明的罗布人或称为楼兰人的他们,从此一直追寻着“阿布旦”的去处。他们放弃了古楼兰的废墟逆塔里木河而上,放弃了盐渍的罗布泊,逐水草而行,一代一代定居在被称为水草丰美的“阿不旦”的地方。
思考: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
兴:(1)塔里木河带来丰沛的水源(上游有大量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
(2)大片胡杨树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衰:楼兰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
(1)自然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温带荒漠广布,容易引起沙漠扩张。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导致植被破坏,水源减少;盲目垦荒,农业用水量加大,导致塔里木河流量锐减,大片胡杨树枯死;乱砍滥伐,砍伐胡杨树,毁林开荒。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
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图文演示荒漠化的防治 阅读p40活动探究
(l)科尔沁草原的荒漠化,对周边地区会造成哪些影响?
使周边地区出现沙尘暴、扬沙、浮尘的天气增多,降低大气能见度,污染周边的地区环境,使周边地区气候发生改变,如光照减少等,严重影响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2)科尔沁草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更,对治沙工作有哪些启示?
土地利用经历了放牧——垦殖——放牧——垦殖的过程,沙丘有三层土壤,说明它历史上曾有三次退耕还牧,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式,宜农则农,宜牧则牧。
2、在我国西北荒漠化地区,应当怎样处理保护环境与脱贫致富的关系?
应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脱贫致富,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3、什么是“生态移民” ? “生态移民”是逃避自然,还是对自然的尊重?
当一个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其环境承载力时,就有可能出现种种环境问题,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应有计划地将一部分人口迁移到其他有接受能力的地区,这就是“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是对自然的尊重。总结:荒漠化问题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生存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既是一个生态与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与经济问题。面对荒漠化的威胁,防沙治沙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眼前的短暂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人类发展并不是长久之计,我们只有坚持走人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获得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优化发展。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的含义
1、气候、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
1、气候干燥,2、大风频繁
3、植物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为原因:
1、过度放牧
2、滥砍滥伐
3、过度开垦
4、水资源利用不当
5、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2、风蚀、水蚀、人类活动---土地退化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1、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威胁基础设施。
2、为沙尘暴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使农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引发饥荒,造成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4、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已经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三、荒漠化的防治
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
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4、我国的具体措施
第三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发布者: 李建荣 发布时间: 2011-11-20 9:11:05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的人为原因。
3. 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
4. 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危害。
2.荒漠化的整治模式(措施)。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和师生互动的探究教学 展示景观图片、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地理图表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教师讲述]楼兰文明的衰落源于塔里木河下游被流沙淹没,生态环境恶化,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荒漠化,那么到底什么是荒漠化呢?
[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内容,概念学习。
[引导提问]说起土地荒漠化,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黄沙滚滚,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说说看“ 荒漠化”就是土地的沙漠化吗?
[知识运用]土地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荒漠化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土地退化。
(展示荒漠化景观图)通过直观感受,进一步加深对荒漠化含义的理解。
[过渡]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都有哪些危害呢?
[学生回答]
二、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过渡]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展示世界荒漠化分布图)我国的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哪里呢? [学生看图回答]西北地区
[提问引导]为什么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最为严重?这与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否有关系呢?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阅读材料来分析一下。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小组合作。展示探究结果。
[引导提问]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荒漠化与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回答)干旱是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在平地上权衡利弊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因此具有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因此荒漠类型多,面积广。
[案例分析]在历史时期,黄土高原属于森林草原地带,但由人类的剧烈活动,黄土高原如今到处千沟万壑,成为地球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分析]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人类的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土地退化。
[小结] 我们大体知道荒漠化的形成有其自然的因素,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因此它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与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展示PPT]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自然原因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展示PPT] 过度农垦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
那应该如何治理荒漠化呢?
三、荒漠化的治理
[案例教学]近几十年来,新疆的荒漠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塔里木盆地的大沙漠以每年5~100米的速度扩展在塔里木河的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和农业灌溉用水增大,人们通过打机井抽取地下水、引河水灌溉等方式,以保证生产和生活用水。过度取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的胡杨林枯死在干涸的土地上。
[探究]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析回答] 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角色扮演]
2、如果你是该地区的环保局长,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你应该怎么做?
[小组合作学习]四人一组,确定以为同学担任局长,其他人扮演局长的智囊团,针对塔里木河下游的荒漠化提出解决的方案。
[成果展示]各组组长发表本组的观点,提出具体的治理措施。
[教师小结]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指导读图] “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区造林示意图”及文字介绍:西北、华北、东北的“三北”地区,有面积广大的沙漠、沙地和戈壁,形成长达4000千米-。5000千米的风沙线,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人口增长超过了当地的自然承载能力,这里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带。从1978年起,国家开展了“三北”防护林网体系的建设,它横跨13个省级行政区,绵延4480千米,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40%以上,整个工程计划在2050年全部完成,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知识拓展] 我国“141”绿色工程: 我国正在加快实施“141”为主体的绿色工程建设。即:1个基地(南方速生丰产用材林基础)、4个体系(“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1个工程(治沙工程)。
[过渡]我国西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与自然条件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沙经验。
四、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师讲述]科技人员通过建立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在几十年的治沙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其中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不少造林技术居世界依靠地位。
[过渡]荒漠化主要是在潜在自然因素基础上,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固沙植被遭破坏而引起,因此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在荒漠地区恢复或种植植物,需选用具有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的植物。
[指导读图]图片“几种优良的固沙植物”(见备课资料),略作介绍,指导学生读图 “植物固沙成果显著”,以加深印象。[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第四篇: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成因分析”教学设计
一、课标的要求
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1.由于课标中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并列提出,即没有把水土流失归属于荒漠化。因此,关于荒漠化的定义,我们可以理解为土地沙质荒漠化,即沙漠化;
2.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教材开始以阅读加活动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关于荒漠化的原因,教材是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其中重点在于分析人为原因在加速荒漠化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分析描述了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因素)等原因。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环境恰恰具有这些发生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度农恳、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三、设计思想
1.充分运用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形象理解荒漠化的基本内涵及成因:
2.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体系;
3.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理解荒漠化的成因。2.过程与方法
⑴结合本县荒漠化的一些现象,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⑵结合西北荒漠化的因素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了解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⑵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⑶通过欣赏有关荒漠化的景观图片,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紧迫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教学难点:理解荒漠化的成因。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七、学情分析
我校虽然是一所市一级学校,但学生都来自本县各乡镇,是本县生源最差的一间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空间想象力。通过调查,大多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仅仅是应付式的,但更多的学生希望能从地理课堂上学到一些实用的东西。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讲起,层层深入,尽量多讲一些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境】 电脑室 【课前准备】
1.教学设计与多媒体课件制作;
2.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让学生推举一位会熟练操作电脑的同学为组长。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几张有代表性的西北荒漠化景观图:
问题导入: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到过西北地区?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继续问:大家想不想亲身去体会一下呀!学生回答:想!
教师点拔: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究一下西北荒漠化的成因。【讲授新课】 探究活动1:
主题:理解什么叫荒漠化。
探究途径:教师提示本县的一些荒漠化景观(如学校后山的红砂岩山、本县正在开发的东华寺旅游区的石山景观)。让学生思考这些景观属不属于荒漠化?
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小组讨论后得出: 对荒漠化的理解:(1)由于气候变化或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是由于土地使用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耕地、森林、草地等生产力下降。
过渡:在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土地退化的情况? 小组讨论后得出:
如我们养在花盆里的泥土,长期只给它浇水而不施肥,就很容易板结;家里开的荒山,如果耕种不合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而使农作物减产……
教师归纳:现在地球上因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荒漠化已经演变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探究活动2:
主题: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探究途径: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探讨答案。
要求:分别设计3个形状大小大体相同的锥形土堆,其中一个土堆覆盖上草皮,另外两个什么也不盖。
①将等量的水轻轻倒向两个土堆(一个有草皮,一个没有),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②将等量的水分别用不同的速度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 ③将不等量的水分别倒向两个没有草皮的土堆,观察水土流失的情况。...实验结论:(1)有草皮的土堆水土保持较好,没有草皮的水土流失较严重;
(2)水倒得越急,水土流失就越严重;(3)水倒得越多,水土流失越严重。
引导:根据实验情况,小组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
结论: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⑴自然原因有:黄土高原自身土质比较疏松,地势崎岖,加上该地夏季暴雨比较集中;
⑵人为的原因有:破坏植被造成黄土缺少植被的保护,使水土流失加剧,人类在此起到关键的作用。
过渡: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导致荒漠化。这里主要是水蚀的作用。那么,对于西北内陆地区一大片沙漠景观,又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3: 主题: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探究途径:展示相关图片“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中国年降水量图”。
西北地区位置和地形图
中国年降水量图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后得出:
分析过程: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地形——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多为内流河,水量小;
植被——稀疏,对地表保护作用差。
引导:以上各要素都促成了干旱的特征,这里主要是风蚀的作用。结论:⑴西北荒漠化的原因有:
自然原因:①西北地区土质疏松,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②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雨量,促进土地荒漠化进程。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等。
展示相关图片: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土壤盐碱化
土地石漠化
⑵荒漠化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水蚀作用和风蚀作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C、是土地退化的一种表现 D、盐渍化不属于土地荒漠化
2、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地区,正确的是()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华北平原——石漠化
3、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的变化 D、干旱环境 4.在开发和利用当地的灌溉水源中,最容易衍生出现的环境问题是()A.地下水位下降 B.土地盐碱化 C.土地荒漠化 D.生物种群灭绝 5.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6.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
A.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 D.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 7.下列不符合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的是()
A.增加牧区水井数量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C.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D.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答案:1.C 2.C 3.B 4.B 5.B 6.D 7.A 【课后活动】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完成课本P38活动第2题。【教学反思】
1.本节课堂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设计意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也顺利地掌握了课标所要求的知识。同时引起学生对身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学会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2.由于教学过程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托,知识归纳能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或生活经验缺乏等,都有可能会影响上课进度,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延时。
第五篇: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Ⅲ
“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湘教版教材高二地理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土地荒漠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不断受到沙尘暴的袭击,而且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形成的强度和范围越来越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沙尘暴的发生是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本节内容——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是自然环境被破坏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给我国北方生态环境、农牧业生产、社会和相关产业以及世界的环境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民众的广泛关心。
本内容包含的问题地理分析思路和模式的知识,是以后学习问题地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学情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地理信息提取与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有待培养,使用地理术语准确表达的基本能力,仍然需要不断强化训练。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造
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通过对荒漠化的分析,掌握问题地理的分析思维和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
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
动机,养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我国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才能理解和掌握问题地理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教学难点: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难点的依据: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因为学生对初中时期的地理学科不重视,在中国地理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
五、说教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我校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景观图片的展示和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通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小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教学过程中学法的指导非常重要,要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探究法、思考评价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条理清晰,突出重点,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导入新课:(3分钟)
用我国西北土地荒漠化、华北沙尘暴的图片和教材开头阅读部分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荒漠化的含义
【自主学习】阅读P36(1)什么是荒漠化?明确3个问题:荒漠化的实质、成因和发生地区。(2)荒漠化的表现。
学生展示自学的成果,别的学生补充。
【合作探究】读图2-2和材料分析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2.造成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组学形式,合作探究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应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论,合作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由四个小组代表在前后黑板,分四个板块,各自展示结论:以不同的图表形式,反映西北地区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其他小组再用比较分析法,从内容到形式评价、质疑和补充,深化两者的关系。: 图片演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 使得我国沙尘暴的次数越来越多。图片演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阅读课文p36 【合作探究】:
1、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在此过程中,人类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有人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其结果是土地荒漠化”。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说出你的理由。以小组组学形式合作探究,并由一个小组在讲台展示结论,然后小组间质疑补充。老师精心总结,形成答题模式。
投影图片胡杨树的变化: 【合作探究】:
1、塔里木盆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什么会扩大?
2、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其形成原因与新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原因有何异同?
3、面对日益扩大的荒漠化,人类应从哪些方面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小组组学形式合作探究,并由一个小组在讲台展示结论,然后小组间质疑补充。
二、荒漠化的危害
【自主学习】图文资料:古楼兰的消亡
阅读P39--40课文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总结荒漠化的防治措
4、课堂训练:(10分钟)
利用有针对性的习题和适当的题量,让学生对刚掌握的知识进行重复,能够学以致用,加深学习印象,做到课堂知识“堂堂清”。
5、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6、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一)荒漠化的含义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二)荒漠化的危害
(三)荒漠化的治理
7、布置作业。
讨论:“沙尘暴的利与弊”。
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用辩证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8.教学反思1.教学特色:开展诱导式探究性学习。
2、教学最成功的方面:启发学生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