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生物的危害》教学反思
《微生物的危害》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首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一些有关微生物——病毒和细菌的知识,然后在科学课堂上,让学生分组汇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的描述,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又让小组间进行互相学习,看谁的信息量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做了配角。在学生的信息发布过程中,对有关病毒和细菌的特征、特点、引发的疾病、疾病的症状、传播方式、怎样预防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知不觉地就完成了。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向40分钟要质量,应该是我以后的科学教学中应该所注意和追求的!
第二篇:微生物反思
微生物反思
教材中只简单地描述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名称和生活方式,若老师就照着教材讲授,学生就很难认识什么是微生物,更难理解微生物的类型及其特点,因此,就要提前准备,查找有关微生物的图片和录像,使学生从图片和录像中认识到是什么微生物,这种微生物的结构和特点是什么,使学生认识深刻些。教材中第49页还提到支原体和衣原体,而从现有资料中查不到相关信息,就必须请教医生和从网络中查找相关内容,然后才能向学生作出回答和解释,不然就总是不知道。
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学生又很容易搞混淆,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设计一些训练题,编制一些学生中常见错误的辨析题或选择判断题,使学生辨别准确,分析出错的原因,更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点。
第三篇:《微生物的危害》教案1
《微生物的危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如有利、有害、共生等。
2、知道人类在制药、生物防治、转基因工程、饲料开发等方面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
3、知道腐生微生物对自然界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通过学做甜糕,初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微生物的开发和利用的实例介绍,体会到我国在利用微生物方面不断创新的传统。
教学重点:
1、对人类有益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的微生物。
2、辩证的理解微生物的正反两方面作用。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及这节课的开始我都说过,同学们都知道微生物能引起许多种疾病,的确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寄生在人体表面或体内可使人患病,人体的各种传染病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微生物及其致病机理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就可以有效地消灭或控制疾病,只要微生物存在,人们与疾病的斗争一直会延续下去。但是,到目前为此,世界上还有“四大顽症”没有攻克,这就是艾滋病、癌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其中的艾滋病就是由一种微生物——艾滋病毒引起的。(板书1:艾滋病毒→艾滋病)先板书后放多媒体展示:艾滋病的发病原因或图片。
生:(让学生描述在课件上所看到的现象及自己感受)对艾滋病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传言中,并没有清楚认识,通过观看课件,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要养成善待艾滋病患者,不歧视艾滋病患者,要对他们充满人文关怀。
师: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有一种病叫菌痢。其病源是什么菌?有什么症状?有什么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没有?(板书2:痢疾杆菌→痢疾)(展示课件图片,让学生结合书解答)。
生:菌痢就是我们常说的痢疾,是一种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多发生在夏季,儿童发病率高。患者表现为腹泻、腹痛、儿童还会出现高烧、食欲不振等症状。引起该疾病的病原体是一种细菌——痢疾杆菌,患病主要由于食用了被痢疾杆菌污染的食物。师:还有流感、非典型肺炎等疾病都是由微生物直接引起的,另外也有一些疾病是微生物产生的有害物质被人类食用后产生的,如黄曲霉产生的黄曲霉素就是其中的一种。(板书3:黄曲霉素(致癌物)→癌症),我们来看一段文字(展示课件)来了解一下黄曲霉。黄曲霉多见于发霉的花生、玉米等粮食制品上,黄曲霉素是一种致癌物质。黄曲霉素主要是使肝脏受侵害,影响肝功能,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和肝细胞增生,引起腹水、脾肿大、体质衰竭等病证。所以同学们平时要注意饮食的安全性、不吃发霉变质的食品。
师:同学们对蘑菇都是比较熟悉的,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能食用呢?
生:不是的,有的蘑菇中含有毒素,人误食了容易中毒。(板书4:有毒蘑菇→含有毒素→人(畜)中毒)如夏秋间生于林中地上的毒红菇、毒蝇蕈、毒粉褶菌等。被人、畜误食后引起中毒死亡。(展示一些有毒蘑菇图片并介绍毒蘑菇的形态特点:(1)大多颜色鲜艳;(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煮变黑色;(4)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等。
师:所以,同学们在野外,要仔细的辨认,以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板书5: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物安全防范意识,增进自己健康,快乐成长。由此可见,疾病的发生与微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我们平时多加注意,就能够预防。
师:刚才我们探讨了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引起许多种疾病,其实,生病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某些真菌来杀死致病细菌,达到治病的目的。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用微生物制造药品已成为现实。
第四篇:无处不在的微生物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科学教学类知识点相对比较多的一课,在这次课中,我对这样的课进行了尝试和挑战,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实物举例说明,让孩子们对微生物进一步了解。每个同学都投入到科学实验中来,培养出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能配合老师,可算得上是散而不乱,不拘泥于传统课堂的优质课堂。虽然表面上看课堂效果不错,但我在教学上仍有不足之处:首先课堂过于活跃,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和巩固。在下一次课堂上如果能做到对课堂氛围收放自如,课堂效果将会更好,而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也更有效。学生也不会仅仅停留在学科课堂的表面而进行深入思考,达到学生开动脑筋的目的。然后,就是自己对科学领域的扩展还不够,如果在每一次上课之前,多收集一些关于当堂课的知识内容。那么对学生的知识面有所帮助。
第五篇:水滴里的微生物教学反思
《水滴里的生物》教学反思
《水滴里的生物》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内容,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了微生物的知识,初步学会了显微镜的使用,下面谈一谈上完这节课的感受。
一、激发兴趣,使学生一开始便兴趣盎然
开课伊始,我准备了一个情境对比,以脏的水和干净的水让学生对比,思考水里可能有什么,进而说出看不见脏东西的水不一定就是干净的水,进而引出要想看见看上去干净的水里有什么,就需要借助显微镜,从而把话题引到显微镜的使用上来。学生在课堂上讨论的过程中,一直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激趣环节的目的达成。
二、准备充足,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准备
教学过程需要用到显微镜,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因此可以先让学生看老师调节好的样本,再将使用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保持充分的兴趣来学习显微镜的知识。最后出示大量水滴里生物的图片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
三、拓展和延伸
本节课讲要涉及到水滴里的生物,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半个多月就做好水的样本,然而,制作样本的过程也可以交给学生课后去制作,然后带到课堂上来,到一个月后再组织学生观看。
四、缺陷与不足
本节课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要自然连贯,能体现生本的要体现生本。例如学生在学习显微镜时,我为了激趣让学生先看显微镜再学,其实可以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提问“你们是愿意先看再学呢,还是先学再看?”这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