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锡林郭勒盟禁牧区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锡林郭勒盟禁牧区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试行)(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盟农牧业局 盟财政局)
第一条 为解决禁牧区牧民的养老问题,保障其达到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的通知》(内政发[2009]86号)精神,结合我盟牧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本原则
(一)坚持从牧区实际出发,保障禁牧区牧民基本生活,筹资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
(二)既要与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相适应,又要保证禁牧区牧民生活水平不降低,以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办法》为基础,在享受待遇方面适当增加补贴。
(三)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牧民老年基本生活。
(四)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牧民,在享受当地养老金的基础上同时享受一定额度的禁牧区养老待遇补贴,不再从事畜牧业生产,所需资金由盟旗两级财政负担。
第三条 参保范围
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禁牧区牧民,均可在户籍地参保。第四条 基金筹集
实行个人缴费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参保牧民可自由选择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的任意一个档次,按年缴费,也可以超过500元的档次自愿选择多缴费,多缴多得。
对重度残疾人、低保户,政府按100元的标准筹集代缴养老保险费。
(一)集体补助。有条件的嘎查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嘎查村委会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二)政府补贴。政府对参保人员缴费及领取的基础养老金给予补贴,分别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政府对符合领取养老金条件的参保人员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
(三)对参保人员缴费实行缴费补贴。缴费金额为100元的,补贴标准为30元;缴费金额为200元的,补贴标准为35元;缴费金额为300元的,补贴标准为40元;缴费金额为400元的,补贴标准为45元;缴费金额为500元及其以上的,补贴标准为50元。
第五条 建立个人账户
(一)旗县市区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国家规定负责为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对参保人员缴费的资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员的缴费补贴,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分别记账。
(三)个人账户储存额每年暂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同期存款利率计息。
(四)参保人员跨统筹区域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全部转移。
(五)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参保人员年老时的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挪作他用。
(六)参保人员死亡,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依法继承。
第六条 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年满60周岁的禁牧区户籍的老年人,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本办法实施后,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后,按年正常缴费,也可一次性缴纳15年的养老保险费,也允许补缴,累计缴费年限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后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少于15年。
第七条 养老保险待遇
(一)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对年满70至79周岁的另加10元,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另加20元。对年满60周岁以上的禁牧区牧民,在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每月再增加300元的养老补助金。
(二)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自治区依据国家规定统一。
(三)执行本办法的禁牧地区的人员,如遇国家、自治区新农保政策调整,则相应执行国家、自治区的规定政策,但我盟的补贴政策仍然不变。
第八条 基金管理与监督
(一)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二)参照新农保制度开展养老保险的禁牧地区,政府补贴资金与禁牧补贴专项资金应该分账管理,盟旗两级财政应设专户,补贴资金按年转入专户,用于发放养老金的补贴。
(三)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划拨、发放进行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新型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加强社会监督。
(四)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和专项禁牧补贴资金的安全。
(五)开展禁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地区,社保经办机构和嘎查村委会每年对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九条 本办法凡涉及新农保政策未尽事宜,按自治区新农保政策规定执行。
第十条 本办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二篇: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调查报告
2011-8-28
郝科 2008110
08HND2班
胡少宏 20081105796 08HND2班
王威 2008110
08HND2班
郭东霞 20081105809 08HND2班
柴娜 2008110
08HND2班
目录
一、题目
二、概述 1 调查目的 2 调查对象与内容 3 调查的时间与地点 4 调查意义
三、调查方法 1 调查对象 2 资料收集方法
四、调查情况分析 牧区居民与城镇生活差距现状 造成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 3 缩小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与对策
二、概述
一,调查目的
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近年来盟委、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各项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们针对关注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调查对象: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内容: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状况,居住交通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状况自评五个方面。
三、时间及地点
2011年 8月1日——8月25日 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西乌旗,阿旗,苏尼特左旗,兰旗,太卜寺旗六个旗县分别进行了考察。
四、调查意义
我们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考察与统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我们对于数据的统计与解析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与改善农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针对牧区居民,我们采用家庭上门访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这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客观真实。更能反映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消费水平,同时,也能赢得牧民的支持与信任。
二、资料搜集方法
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总共发放了60份问卷,有效收回60份。所有问卷均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达100%。问卷分为五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居住交通情况,医疗情况与生活状况自评。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网上查阅资料,试点调查法,与文献收集法等多种资料搜集方法来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数据与信息。
四、调查情况分析
一、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差距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城镇居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19元,同比增长19.2%。收入水平是2010年的3.18。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688元,增速高于自治区0.6个百分点。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0.9%、6.7%、3.7%、8.7%,工薪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
2、牧民收入情况。2011年全盟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155元,同比增长11.8%,为2010年的3倍。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牧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7%、50.3%、4.6%、6.4%,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牧民来自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居民收入差距从1990年以来,尽管个别年份出现短暂回落,但整体呈现拉大趋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5(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2010年与1990年相比:用收入比率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96扩大到2.85;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18.3%和15.9%,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平均每年增加710元。我盟2.85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虽然比自治区的3.10低,但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国内外公认的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应为1.5至2之间),而且从趋势上看,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由于这些农民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仅靠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形成了城镇中一个相对贫困的阶层,这就增大了城镇低收入群体,使得城镇居民间原本较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8年全旗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收入之比为5.3:1,到2010年拉大到6.3:1, 而居民的实际感觉可能会比这一统计结果更大。
(二)城镇与牧区居民消费差距
全盟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001年的2.64亿元、2.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11亿元和11.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4%、21.8%。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分别达到14821元和5993元,较2007年分别增长9.8%、8.1%。增速基本接近,表明全盟农村生活消费市场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缩小,这既是缘于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是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实惠。但总量相差却达到1.5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足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二,相当于城镇居民2002年的消费水平。从消费支出情况看,全旗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1年的4712元、1008元增加到2010
年的14821元和5993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79.6%下降到2010年的72.6%;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7.7%上升到2010年的83.8%,牧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另外,城乡消费支出结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体现在消费层次上,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品质上的要求,吃讲营养,穿讲美观,用讲品牌,而农村居民则是首先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有钱先盖房仍然是牧民传统消费模式。
二、牧区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扩大的成因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供给水平,供给水平决定生活水平。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增长较慢。制约城乡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的原因,除农业效益比较低这一产业特性外,还有体制和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历史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由于
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向城市倾斜,城乡结构的失衡状态造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牧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剪刀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城镇高收入者)与贫困群体(牧区低收入者)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原因之一。第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元和两种发展水平,牧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镇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采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下,使牧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再加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牧区只剩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第三,城乡劳动力就业待遇差异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工资和补贴,退休后还有社会统筹的退休金保障生活;而牧民就业则处于松散和放任状态,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移而不迁”,没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不稳定。尽管这几年我盟牧民工资
性收入有了较大增加,但仍然只占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则占到80%左右。
(二)基础建设投资和社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供应倾斜,是城乡生活差距拉大的现实因素
在市场配臵资源占主体的体制条件下,由于第一产业的弱质性,以及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使流入农村的资金份额不断减少。就我盟而言,2007和2008年全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和0.8%,大量投资集中于城镇。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现在的一些信贷政策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并不平等。牧民贷款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另外近年来物价的大幅上涨,增加了牧民的负担,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活质量。相对而言,物价上涨对牧民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城镇居民。
(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众用品上的差别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差距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牧业发展进展缓慢。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公共用品进行量化,那么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将达到四至五倍。在牧区,卫生资源短缺,医疗设备不尽人意,师资力量和
教学设备质量低且配备较差,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而言功能较弱,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缩小城镇与牧区差距的对策建议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逆转。调整现有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牧区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从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看,准旗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向牧区拓展,需要牧区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的支持,而牧业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工业现代化的支持,广大牧民更是需要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首先,要科学统筹发展,突破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定位城市建设和牧区建设的相互补充作用,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第二,继续落实“以
工促牧,以城带乡”政策,加大工业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与牧区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和企业实行优惠政策。统筹城乡资源配臵,搭建城乡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加强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第三,继续加大牧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快牧区的城市化建设和农牧民的非农化、现代化转变,取消城乡户籍区别,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转机制,积极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通过牧区人口有序流入城市和城市建设向农村拓展,建立必要的牧民用工长效管理机制和劳动保障制度,实现工农平权,把农民变为产业工人,提高农牧民工资收入水平。此外,锡林郭勒盟城镇低收入阶层以进城牧民为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使牧民能进城、能留下、能稳定。第四,大力发展牧区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工业,让牧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务工,既不误放牧,解决牧民的后顾之忧,又可以消除因牧民从业的不稳定而带来的收入不稳定,同时还可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二)提升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提高
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拉大,不是因为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因为牧民收入较低。牧区经济的滞后发展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捷径。一要加大公共财政向牧区倾斜力度,让牧民享有更多政策性收入;二要坚定不移实施集中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农牧业规模化经营,把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和产业集中,把现代化的大型工商企业引入农业开发领域,用工业化理念办农业,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升生产效率,我旗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有益的探索,对增加农牧民收入成效显著。三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产品价格,降低生产成本,保证牧民稳定增收。
(三)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按照我盟农牧业“三区”划分,找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牧区基础建设投入,从水、电、路、讯、医、教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改善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牧区社会事业,为牧区提供与城市均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牧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需求,提高牧民生活质量,促进牧区社会全面进步。另外,要加快对牧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促其转变观念,提高素质,使牧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具备相当于城市居民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素养,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第三篇:锡林郭勒盟禁牧区牧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花名册(巴镇)
锡林郭勒盟禁牧区牧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在校生花名册(巴镇)
注:持卡人姓名书写汉字必须与身份证姓名书写汉字一致
负责人:填报人:联系电话(手机):填报日期:
第四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认真做好XXXX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18号)及《关于印发〈自治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新政发〔2011〕58号)精神,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
第二条 基本原则。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从城镇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低水平起步,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个人(家庭)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政府主导和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对参保居民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二章 参保范围和筹资标准
第三条 参保范围。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均可以在我县自愿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四条 参保方式。符合参保条件的城镇居民以个人或家庭
第七条 个人账户储存额目前每年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计息。
第四章 参保手续的办理及缴费方式
第八条 城镇居民持户口簿、本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到户籍所在地的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提出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申请,选择缴费档次,填写《参保表》。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负责检查核实参保人员的信息是否准确、齐全,在《参保表》上签字并加盖公章,并将《参报表》与城镇居民户口薄、身份证复印件按规定时限上报县社保经办机构。特殊困难群体办理申报登记时还应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
第九条 街道(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无误后及时将参保登记信息录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信息系统。
第十条 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应对参保人员的相关信息进行复核,无误后,对登记信息进行确认,同时为其建立个人账户并及时将有关材料归档备案。
第十一条 参保人缴费必须按一次性缴清全年保费。第十二条 已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人员,应持本人身份证到指定金融代办机构办理银行存折(卡),并在规定的缴费日期将当年的养老保险费存入银行,由代办金融机构代为扣缴。
第五章 养老金待遇标准与领取
劳动教养期满后,再继续为其发放养老金待遇,停发期间的养老金待遇不予补发。
第十六条 待遇调整。XXX县将依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适时调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第六章 基金的管理与监督
第十七条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县社保经办机构开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收入户和支出户,收入户主要用途是暂存城镇居民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和向财政专户上缴的养老保险费收入;支出户主要用途是接受财政专户拨入的资金和支付养老金待遇。启动阶段,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暂实行县级管理,随着试点的扩大和推开逐步提高管理层次。
第十八条 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要切实履行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职责,制定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制度,规范业务程序,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基金稽核制度,对基金的筹集、上解、预算、划拨、发放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定期检查,并定期披露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和支付信息,做到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
第十九条 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以及各街道(乡、镇)每年对参保缴费和待遇领取资格定期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母光荣证》和《计划生育父母光荣证》的人员、重度残疾人、城镇“三无”人员、低保对象、爱国宗教人士,凡年满60周岁的,可按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规定计发养老金,并继续享受本人原来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应享受的各项待遇。低保对象按照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规定计发的养老金待遇可不计入家庭人均收入。
第二十六条 XXX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优抚等政策制度的衔接办法,将另行制定。
第九章 组织管理
第二十九条 成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纪检监察、宣传、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财政、编办、残联、民宗委、公安、民政、发改、统计、人口与计划生育、审计及乡(镇)、街道办事处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试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总结推进,协调相关政策,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
相关部门职责:
(一)各街道(乡、镇):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是国家促进城镇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涉及城镇居民老有所养的切身利益。各街道(乡、镇)应高度重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工作,及时成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第十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可根据本《实施办法》制定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
第三十一条 XXX县将根据国家、自治区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政策的调整,适时作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县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农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
第一条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政〔〕180号)及市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发〔〕46号),结合省市会议精神和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集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对应。坚持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村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
第三条参保范围。具有我县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第四条基金筹集。新农保基金筹集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政府补贴构成,暂实行县级统筹管理。
第五条个人缴费标准。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年缴费标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可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缴费档次标准由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及省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予以调整。第六条缴费规定。本办法实施之日起,距领取养老金年龄不足15年的参保人,应按年连续缴费,并允许补缴,但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参保人补缴养老保险费政府不再给予补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但累计缴费应不少于15年。
第七条政府补贴。中央财政负责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省及县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缴费的,政府为其每年代缴81元养老保险费。农村重度残疾人的认证,按照省人社厅《关于做好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度残疾人参保认定工作的通知》(人社字〔〕171号)执行。缴费补贴及代缴保险费所需资金由省、县按1:1比例分担。
第八条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可对参保人给予缴费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第九条个人账户。新农保经办机构负责为每位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组织及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省及县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利息依据省人社厅定期公布的计息标准,由县新农保经办机构统一计息,并计入参保人个人账户。新农保要求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参保人员本人年老时的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或挪做它用。
第十条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由中央财政全额补助;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包括: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及其他各类补助及利息)除以139。参保人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继承,由新农保经办机构足额退还其法定继承人。
第十一条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年满60周岁、未享受企业职工或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我县农村户籍的居民,可以按月领取新农保养老金。本办法实施时已满60周岁的不用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第十二条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人员每年应按规定进行领取资格认证,不参加资格认证的,将暂时停止其养老保险待遇,待补充认证后再恢复并补发其养老金。
第十三条长期缴费激励机制。为提高参保人长期缴费的积极性,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其达到60周岁,除按政策标准领取正常新农保养老金外,缴费期每增加1年,再加发1元基础养老金。
第十四条相关政策的衔接。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等政策制度的人员及已领取老农保待遇的人员,在新农保制度实施时一并执行,并按照只能叠加、不许冲销的原则,继续享受原待遇。第十五条基金管理。新农保基金实行与全国统一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并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第十六条基金监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此外,每年还要在行政村范围内对参保人缴费情况及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以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新农保经办机构要按照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认真做好参
第一条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政〔〕180号)及市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发〔〕46号),结合省市会议精神和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集标准和待遇标准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对应。坚持个人(家庭)、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坚持政府主导和农村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农村居民普遍参保。
第三条参保范围。具有我县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在户籍所在地自愿参加新农保。
第四条基金筹集。新农保基金筹集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政府补贴构成,暂实行县级统筹管理。
第五条个人缴费标准。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年缴费标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参保人可自愿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缴费档次标准由县政府根据国务院及省市政府统一部署,结合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第六条缴费规定。本办法实施之日起,距领取养老金年龄不足15年的参保人,应按年连续缴费,并允许补缴,但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参保人补缴养老保险费政府不再给予补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但累计缴费应不少于15年。
第七条政府补贴。中央财政负责支付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省及县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农村重度残疾人参保缴费的,政府为其每年代缴81元养老保险费。农村重度残疾人的认证,按照省人社厅《关于做好全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重度残疾人参保认定工作的通知》(人社字〔〕171号)执行。缴费补贴及代缴保险费所需资金由省、县按1:1比例分担。
第八条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可对参保人给予缴费补助,补助标准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鼓励其他社会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第九条个人账户。新农保经办机构负责为每位参保人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及其他社会经济组织、公益组织及个人对参保人缴费的资助、省及县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贴,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的利息依据省人社厅定期公布的计息标准,由县新农保经办机构统一计息,并计入参保人个人账户。新农保要求做实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只能用于参保人员本人年老时的养老,不得提前支取或挪做它用。
第十条养老金待遇。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由中央财政全额补助;个人账户养老金支付标准为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包括: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及其他各类补助及利息)除以139。参保人死亡的,其个人账户中的储存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以继承,由新农保经办机构足额退还其法定继承人。
第十一条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本办法实施之日起,年满60周岁、未享受企业职工或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具有我县农村户籍的居民,可以按月领取新农保养老金。本办法实施时已满60周岁的不用缴费,即可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第十二条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领取新农保养老金的人员每年应按规定进行领取资格认证,不参加资格认证的,将暂时停止其养老保险待遇,待补充认证后再恢复并补发其养老金。
第十三条长期缴费激励机制。为提高参保人长期缴费的积极性,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其达到60周岁,除按政策标准领取正常新农保养老金外,缴费期每增加1年,再加发1元基础养老金。第十四条相关政策的衔接。享受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等政策制度的人员及已领取老农保待遇的人员,在新农保制度实施时一并执行,并按照只能叠加、不许冲销的原则,继续享受原待遇。第十五条基金管理。新农保基金实行与全国统一的基金财务会计制度。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并按有关规定实现保值增值。
第十六条基金监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新农保基金的监管;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按各自职责实施监督,严禁挤占挪用,确保基金安全。此外,每年还要在行政村范围内对参保人缴费情况及待遇领取资格进行公示,以接受群众监督。
第十七条新农保经办机构要按照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认真做好参
保登记、缴费申报、基金征缴、个人账户建帐与管理、待遇核定与发放、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档案管理、统计分析等工作,并对乡村两级经办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考核。
第十八条加强新农保经办能力建设。按照精简效能原则,整合社保服务资源,在现有社保经办机构和乡镇劳动保障所基础上,充实新农保经办人员。新农保经办机构工作经费由县财政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有关经费支出标准合理安排,纳入财政预算,以确保新农保工作顺利开展。第十九条县相关单位的分工和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新农保政策的制定和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部署实施及督促检查;财政局负责落实补贴资金,保障工作经费,加强基金的管理监督;公安局负责农村居民的户籍认定,并配合县新农保经办机构做好参保人员的生存状况调查;残联负责重度残疾人情况调查,并配合做好其享受政府补贴资格审核;人口计生局负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情况调查,并配合做好其享受政府扶助资格审核;社保局负责组织开展新农保政策宣传并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新农保各项业务的经办管理;组织、宣传、监察、编办、发展改革、民政、审计、人武、教育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职责,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十条新农保经办机构、乡镇、行政村工作人员因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致使待遇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或者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流失的,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令改正,并由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作出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一条以伪造证件或者其它手段多领、冒领养老保险金的,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令其退还;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年7月1日起实施。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