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单元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讲

时间:2019-05-14 21:46: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单元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单元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讲》。

第一篇: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单元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讲

《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价

评价目标:

1、能否联系分数和除法的知识理解比的意义,是否掌握比的读写发,是否会求比值;

2、是否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是否会化简比;

3、能否应用比的知识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评价内容设计:

一、填空 22%

1、在a : b=c中,比的前项是(),比的后项是(),比值是()。

2、2/3 =():()=()÷()

3、9 :()= 3/8 =()÷32 = 24/()

4、小明家养了9只鸡,7只鸭。

① 鸡和鸭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② 鸭和鸡只数的比是(),比值是()。

5、a除以b的商是5,a与b的比值是()。

1、白兔和灰兔只数的比是4:5。灰兔只数是白兔的,白兔只数是灰兔的,灰兔只数是兔子的。

7、从甲城到乙城,快车要6小时,慢车要8小时,快车与慢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比是(),快车与慢车的速度比是()

8、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边长的比是2:3,则小正方形与大正方形周长的比是(),面积的比是()。

9、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的比是2:3,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度和()度。

二、选择题 5%

1、糖占糖水的,那么糖与水的比是()。

A.1:20 B.1:21 C.1:19

2、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3.3:5的后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应()。

A.加上10 B.乘3 C.加6 D.都不对

4、甲班人数的1/3等于乙班人数的1/4,那么甲、乙两班人数的比是()。

A.3:4 B.4:3 C.1/3:1/4 D.1/4:1/3

5、两个正方体棱长总和的比是3:2,那么这两个正方体体积的比是()

A.3:2 B.6:4 C.9:4 D.27:8

三、化简下面的比 8%

32.5:0.15 2/9 : 1/3 1 : 3/4 80/15

四、求比值 8% : 20 2 : 1/4 4.5 : 6 3/7 :6/11

五、判断题 6% 1、10:2 化成最简整数比是5。()

2、a是b的1/3,b就是a的3倍。()

3、在5:9的前项和后项同时加上7,比值不变。()

4、如果a除以b等于4比5,那么a就是b的4/5。()

5、篮球只数的 2/3等于排球的只数,篮球只数与排球只数的比是2: 3。()

6、小红的身高是1米,她妈妈的身高是158厘米,小红和她妈妈的身高比是1 : 158。()

六、操作题 6%

下面每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请你沿着方格线画个周长是28厘米,长和宽的比是5:2的长方形。

七、解决实际问题 45%

1.用72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比是3:4:5,这个三角形的3条边各是多少厘米?

2.建筑工地原有黄沙35吨,用去了5吨,写出用去黄沙与剩下黄沙数量的比,并求出比值。

3.一根钢材,用去3米后,用去的和剩下的长度比是1:4,这根钢材原来长多少米?

4、消毒酒精是由纯酒精和蒸馏水配制而成的,纯酒精与蒸馏水的比是3:1。

⑴ 1.5升消毒酒精中含纯酒精多少毫升?

⑵ 用500毫升纯酒精配制消毒酒精要加蒸馏水多少毫升?

⑶ 用8升蒸馏水,可配制消毒酒精多少升?

5、左图中,小三角形与大三角形

面积的最简单的整数比是多少?

6、商店运来一批电视机,卖出18台,剩下的与卖出台数的比是5:3,商店共运来电视机多少台?

7、两地相距640千米,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4小时相遇,甲、乙两车速度的比是9:7,甲、乙两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课后反思:

今天组织学生就第五单元进行了单元练习,从练习情况看,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仍是解决不同类型的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总体情况:六(1)班3人不及格,21人优秀;六(4)班3人不及格,25人优秀。两个班中不及格的这几名学生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存在较大问题。

具体情况:

填空部分的第7、8、9题错误率较高;选择部分中第4、5题的错误率较高;化简比与求比值这两题还有部分学生存在问题;判断题的第4、5题错误率较高;操作题正确率较高;解决实际问题部分的第1、6、7题的正确率较高,而第4题的错误率最高,另外几题学生的错误原因主要是没有认真读题,还没看清问题就解答。

改进措施:明天进行单元练习讲评,重点讲评学生感到有困难的题目并进行相应的补充练习;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第二篇: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14篇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1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正确的数学概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石,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前提,当前,针对概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比较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往往把一个新的概念和盘托出,让学生死记硬背法则、定义;比较忽视概念间的联系,许多本来是有联系的概念,却分散、孤立不成系统,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比较忽视概念的灵活应用。对许多学生来说,感到数学“枯燥无味”,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基于此现状,我校数学教研组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实效,使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更上一个台阶。此次教学活动是由周萍老师和希晓老师共同完成,先是周萍老师上角的初步认识,然后组内进行评课,修改,然后由希晓老师在修改后的基础上继续上《角的认识》这一课。

两节课共同亮点:

1、两节课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找角,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特别是在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中,都引导讲解得很到位,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一个角是由1个顶点,2条边组成。

2、注重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两节课中,教师都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首先,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在各种感官的协调、合作下认识角。其次,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同桌合作讨论,全班展示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交流中深化了对角的认识。

两节课的不同点:

1、周萍老师的课是前松后紧,前面认识角花的时间比较多,后面画角和角的大小比较环节用时较小,而希晓老师的课是前紧后松,前面认识角用时较短,学生马上开始判断是否正确。后面画角和角的大小比较环节,用时较多,指导比较到位。

2、教学语言上,周萍老师很有亲和力,激励语较丰富,感染力很强,整节课气氛浓厚。希晓老师语言简约明了,给学生很有梯度的思考,教学很扎实。

3、教学组织开放度,周萍老师放得较多,就算是角的各部分名称的命名都要先

让学生先取一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是有些时候我们还是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而希晓老师的课放的相对较少,特别是在全课小结中,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收获,而不需刻意的引导,学生实在没点到,我们再做补充也不晚。

总之,两节课都有各自都有优点,两位老师也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2

根据学校教研工作安排,今天下午在教师会议室举行了以“立足图形与几何,有效开展探究过程中的操作活动”为主题的数学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郑春华老师执教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堂课中,在郑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索,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而更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如: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郑老师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从而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

二、注重教师的引领指导与示范演示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郑教师为我们展示了他严谨扎实的课堂。如教学“画角”这一部分时,陈老师先问孩子们可以怎么画角?学生们各抒己见,画法不一,郑老师话锋一转:打开课本第39页,看看书本上告诉我们角是怎么画的。然后郑老师演示了角的正确画法,最后孩子们才拿起尺子正确规范的画角。这样的教学过程步步落实,扎实到位,相信孩子们不仅学到的是画角的方法,更学会了严谨的学习态度。

三、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两者相互依存。只有当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学得兴趣盎然,对数学充满亲切感。郑教师这堂课上始终注意了这一点。例如:在课题引入部分,先在生活中找一找、摸一摸哪些地方有角,然后出示了3时整的闹钟、折过的吸管、剪刀等实物画面,再抽象出角,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的结束部分,学生学会本堂课有关角的一些知识后,郑老师让学生在长方形上剪一刀,会变成几个角?这样,无形中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商榷之处:郑老师在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如果运用重叠法,把老师折的角与学生折的角重叠后比较角的大小,再利用活动角演示角的变大、变小过程,相信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这一结论会更明确、清晰。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3

3月8日下午第一节课,我听了张建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感觉到张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身上有着那种睿智、沉稳、大方、有条不紊等非常优秀的品质。张老师的教学有我值得学习的很多地方。

张建婷老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进行学习,体现我们学校宽和问学的理念。在课堂上设计游戏让学生摸图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物图中找角,让学生直观感受角的特征,学生能直观的认识角。在动手做角环节,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因为数学有时候是做出来的。角是有大有小的,这是角的本质属性之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自己的体验。整节课,学生学的非常好。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画角时,是否教师能演示一下,毕竟画角不是说说或探讨出来的,可以直接告诉学生怎么画角。在做活动角时,变大变小等操作是否能让学生演示和说明。总的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特征,为今后的学习已经作好了铺垫。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4

李老师所上的这一节课《百分数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她这一节课的设计非常清晰,一开始就创设一个罚点球的情境,出示一个统计表,让学生讨论派谁去把握性更大些,经过讨论,有的同学写成分数并把分母通分成100,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百分数,从中理解引用百分数的重要性(变于比较)。紧接着就领着学生去学习百分数的读、写法,为突出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在这一环节中,李老师还来个反教为学,让学生当了一回老师。认识了百分数之后,李老师又借罚点球统计表和种子发芽实验统计表来探究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接下来就是巩固练习,在练习中探究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最后让学生学以致用,就在总结的时候也不乏对新知识的应用。设计可谓用心良苦。

下面就本节课中的一些亮点和不足作如下点评:

一、综观全堂,这节课注意了学科的整和,注意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如:让学生听新闻解说,把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说给同桌子听、怎样读、写百分数,还有成语改写百分数,最后又用一句话说话自己的心情等。

二、说理清晰,不含糊,且各环节之间连接非常自然,过渡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引出百分数之前,学生把表中得出的分数都化成分母为100,师问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便于比较)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新知;在看成语联想百分数的时候,师用“你们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过渡到新的学习内容。

三、学习形式上注重合作交流。本节课虽属一节讲述为主的课,可操作性不强,但李老师也能迎课改潮流,注重合作交流。如:讨论派谁去罚点球;同桌互相读读百分数;把收集到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与同桌说说;玩剪锤布的游戏时,互相合作,把课堂推向高潮。

四、最亮点的还在于她的练习设计,我听过李老师的好几节课,她在练习的设计上很善于挖掘教学资源,并且是学生熟悉的、能感悟到的资源。如学校附近摊点中食品的合格率为30;一次性筷子的事例;我国耕地少,人口多;课后小结时“100的热情和99.9的满意,0.1的遗憾”等等;这些都能很好地渗透爱国主义与环保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她让学生练习的形式也多样,一般的设计都是出于习题,让生练后你说我评他补充,而李老师是让学生看了题目,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突现了自主,也开放了思维,还有新闻解说,真是花样百出。

五、板书设计精、妙。主要位置板了百分数的意义和重要性,且用了彩色笔作重点提示,下面板书的百分数均为有代表性的:有分子小于、大于100的,有小数的;还有分母是100的,方便学生区别。这样精练的板书,既能高度浓缩这一节课的.内容,有突出了重难点。

这一节课,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效果很好,既实现了目标和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体现在:

1、学生会读写百分数;

2、学生能说出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

3、做游戏后能说出输赢的百分数;

4、能说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知道百分数不能带单位等。

唯一不足的就是在本节课中,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没能很好地激起浓厚的学习氛围。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们不难看出,李老师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备课是多么的深入,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5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怎样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是这节课的着重研究的内容。教学中,吕波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自然亲切的教态、清晰的教学流程与层次、有效的教学策略均令参与教研的老师们印象深刻,特别总结几处亮点,与大家交流:

1、注重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进一步建立数感。

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既熟悉又相当的陌生,他们最缺乏的是对大数的感性认识。为了让孩子们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联系,导入部分引用孩子们生活中丰富的大数实例,这样的导入贴近生活又直奔课题,简洁又富有实效,一开始就把孩子们的眼球牢牢地吸引住,同时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知识的信心与决心。课尾阶段,吕老师又列举了宁波各县、市、区的人口分布情况,特别是用线段图的方法,通过数形结合和孩子们的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进一步建立数感。通过感受一亿有多大,进一步使孩子们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以内的数的认识,10000以内的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的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本课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吕老师充分利用了这些有利条件进行教学。譬如,引导孩子读数时先读后四位再读前四位;从记数器读数到数位顺序表引入等等策略都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

3、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借助记数器探究十进制计数法,进而自然地引出数位顺序表;通过倒着数、顺着数,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百万百万地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数把数位、计数单位、数级、进率等重要概念掌握、理解得十分清晰、透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6

听了许**老师的这节《认识分数》(《分数的初步认识》),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许老师的准备十分充分,为了准备好这节课,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教学态度十分严谨,值得我学习。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色:

一、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首先从学生野餐这样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内容,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很多老师在上本课引导学生说出“平均分”时费了很大的力,分数就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出现的。许老师这里引导得好,学生很容易就得出并会说了。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新的一个数 二分之一表示。引入很自然,很到位。

二、动手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构建“二分之一”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折一折长方形的纸片,画一画折痕;构建“四分之一”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正方形的纸片;到最后的放手让学生创造“几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上操作。在整个表象的建立中,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学习。

三、内容丰富,练习设计富有趣味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在构建完“二分之一”的表象后直接插入联系巩固,判断是否二分之一。在圆形纸片中创造“几分之一”后,适时地进行了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对分数大小初步有了概念。最后,能够联系生活实际中的众多实物,挖掘生活中的“几分之一”,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似乎课的容量有些大,导致最后的分数大小比较这一块内容想要涉及却涉及不深。许老师作为新老师,在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方面做得不够,不能及时灵活的将学生的信息融为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一点我也正在努力当中。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7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从总体上来看,这篇教案设计重点突出,环节清晰,层次分明,巩固独特到位。下面就本节课的总体及细微之处表达一些个人的想法。

在复习旧知阶段。长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发展中属于遗忘较快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合理巧妙的情境引导,用最短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长度概念,并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长度的空间观念。教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学过的米和厘米单位,并用手比划一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长度空间观念,直接进入今天的学习主题。

在教学新授新知分米阶段,本段的设计巧妙之处就是将知识简单化,让学生在量的过程中建立1分米长度概念,教者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找一找、画一画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概念,得出1米=10分米。在交流画1分米的画法时,有多种找出1分米的方法,比如刻度0—刻度10,刻度1—刻度11等等,教师总结也就是画满刻度10,就是1分米。然后互相检查是否画了1分米,这样的一个活动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采用互查,互学等形式,完美的体现出差异教学思想。

通过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去量数学书的厚度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即毫米。切实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表象。然后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此部分讲解非常细致到位,值得我学习。

注意细节”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特别是在认识1毫米1毫米地数时,数到5毫米的刻度线时,让学生观察这个刻度稍微长些,是5毫米刻度线,渗透让学生以后看刻度时更准确更快的方法。这个方面讲解得很细致。

从多媒体应用方面来看,教师能够把握每次集体交流过程,通过实物展台呈现给每位学生,照顾了全体,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建议:1、随着数学的综合化,数学的长度单位不在是生硬的文字,而是生动形象的字母符号等等,所以,在学习分米和毫米单位时,可以顺其自然地介绍他们还可以用字母符号来表示,这样更加地全面具体。

2、教者在最后一环节安排学生合作:选择长度单位再测量,并写出来。时间太急促没能完成,结果就匆匆结束让学生课后完成,这样的活动不算完整,好多学生是不能完成的,也不懂的,不是一个完整的课堂,我想有布置就应该有检查和评议。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8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开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辩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课标》告诉我们,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广漠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本节课创设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始终在轻松、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下探索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效地提高了问题解决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如“课标”中所说的,使每一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听完王丽老师的《认识物体和图形》细细回顾,使我受益匪浅,课的成功之处贯穿课的始终。

1、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整个教学环节,王老师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数一数、连一连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2、精心预设

王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摸、想、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由于圆柱和球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辨认,而长方体和正方体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它们的不同,比较它们的不同,并先让学生观察特殊的长方体,教师验证正方体的每一个面大小一样,从而能够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再由生活中具体的物体,到脱去“花外衣”的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渡,水到渠成。

3、驾驭生成本课教学难点是辨认正方体和长方体,特别是学生对于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容易混淆。因此王教师对症下药,她是这样设计的:先认识长方形,通过让学生看、摸,理解长方形的特点。然后学习圆柱、球,接着是正方体。这样长方体和正方体就不易混淆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成功地驾驭生成,不要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考虑得广一些、深一些、细一些,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才能一被教材所禁锢,才能大胆让学生讨论交流。否则,学生不敢标新立异,不敢异想天开,就会失去自我,失去创造能力。

4、有效合作

为了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过程中容易出现动机不强、注意力不集中等到现象,教师用了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游戏法和竞赛法组织教学,通过拿一拿、猜一猜、摸一摸、做一做等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思、在“赛”中比、在“比”中做,既加深了对各类物体特征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做,用脑想的能力,在活动中还学会了合作与创新,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也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9

今天,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一课。“认识小数”是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郑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郑老师在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小数,学会写小数,应用小数。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

具体表现在:

1、教学气氛比较和谐。课堂上比较有默契,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比较多,学生比较投入。

2、教学过程比较平实,注重了知识的类比迁移。课堂上,老师尽量大胆地让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象学生自学例2后,采用了学生提问,学生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1的教学,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活味比较重。

4、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适当渗透了数学文化。课堂上能大胆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5、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结合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密度也比较大。大部分的学生掌握较好。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10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李雪萍老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活动,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李老师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索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每项活动的过程,李老师把活动要求交待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动余地,使学生能尽情地展现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当学生思路停滞时,通过问题促使其再前进一步,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时,教师及时总结、升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11

教研员田小琴老师及其万家低段的老师齐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长区教研课《倍的认识》。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个概念。戴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环节:第一环节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师设计了三个题型的对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通过三个不同的变式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倍。第二个环节几倍的概念的升华,戴老师的教学设计在不变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不变。首先通过每一份的个数不变,倍数因份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初步理解了“几份就是几倍”。接着通过总数不变,倍数因每份个数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进一步加深对倍的理解。第三个环节,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玩具店里倍的问题。虽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扎实的。

课后,田老师对戴老师的这堂课给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错列的应用方面。同时田老师以小见大,提出来《倍的认识》这样的概念课应该如何来上的问题。田老师指出概念课应该是从学生形象具体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通过不断的观察、操作体会概念含义。就如今天倍的认识中,首先从实物通过动手画一画、圈一圈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后更应该升华到除去实物,建立一个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课如何根据概念的本质内涵和外延来设计教学环节,田老师指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有细分的目标,做到环环相扣,设计开放式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虽然只是一节试教课,但是却能以小见大,扩到概念课的范围,给我们所有老师更好的经验,田老师的亲临指导可谓细微处见真情!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12

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节示范课,这认为它的示范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陈老师能尽努力地结合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进行教学。首先,这些小朋友都才刚入学没几天时间,纪律性较差、好奇心又强,陈老师能抓住这一特点采用非常柔和的语言与小朋友交流,能不断用鼓励的语言表扬学生,不但很好地组织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亲切感。

其次,陈老师能根据小朋友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很用心地寻找了一些小鸟、小鸭等小朋友喜欢动物作为素材,并用了猜谜语、拍手游戏等等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吸引学生,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陈老师能尽努力地体现新课标新理念。

首先,能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比如:老师出示体温汁、尺子等实物进行教学。

其次,能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比如:一样的数相减等于0;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等等,这一些都是指导学生自主发现出来的。

三、陈老师还尽努力地体现我们学校的课题精神。我们学校有两个省级课题,一个是“指导-自主学习”,比如说上面一点提到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规律。另一个是“生命化教育”这个课题,陈老师能尽量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比如设计的一道开放题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很明显。

以上三点是陈老师尽努力去做,而且做得还不错,今后我们也应该要这样做。可是我个人也有两个观点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探讨。

一、小学数学课堂应该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对于一年级小朋友尤为重要。比如:让学生猜硬币时,可以适时教育学生勤俭节约、不乱花零用钱。又比如:讲到抓青蛙时,应该进行安全教育等。

二、为了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些,我们在选题时是否能把内容安排少一些?比如本节课只安排“0的认识”是否更妥?“0”的意义不但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起点或者占位置的作用等让学生理解得更深更透一些是否更有效?还有,“0”这个数字在十个数字中是最难写的,是否在写法的指导上能指导的到位一些,让学生写得更漂亮一些呢?合理的选题与课堂的有效性是否也紧密相关呢?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13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掌握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学生第一次碰到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创设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在主动的操作活动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分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的教学观念。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设情境,感悟知识

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平台,教师在课的开始,借助“兄弟两个分苹果”的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整数表示两个苹果,一个苹果,到两人分吃一个苹果怎样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强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再如,学生认识了分数后,设计了“小猴和小猪分吃西瓜”的故事情境,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

2、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吴老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在教,站在教改的新理念的高度上驾驭教材,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实现有效学习。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主动地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和对事物的理解。

3、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主动建构

“分数”对于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学生在用正方形纸折1/4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对不同折法的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学生在用圆折一个喜欢的分数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人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后的体验,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认识比》评课稿 篇14

苏老师执教的《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各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学生知道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按从11到20的大小顺序数数。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通过通过课本上的主题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进行探究。袁老师的这节课分两个层次操作小棒使学生认识11—20各数。先让学生数出12根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看出是12根?小朋友相出了两种摆法:一种是直接摆12根,另一种是先摆一捆,再摆2根。就这样学生摆12根小棒的过程中,初步产生了10个一可以变成1个十的观念,为教学10个1是1个十提供了表象支撑。再让学生摆13,18等,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

3、重视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练习时培养学生数感的意识十分强烈:读米尺上的数,按顺序数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感受数的大小关系;估计物品的数量,加深对数的多少的体验;画圈物品,建构10的模型,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等无不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4、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不仅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设置问题如“怎样摆就能使大家看得更清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这节课体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

建议:

1、学生的12根小棒的3种方法出来后,郑老师应该在黑板上板书。郑老师只是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一下,无法让他们进行比较,那么优化的过程没能真正的落实下去。

2、展示学生用小棒摆出11—20各数时,郑老师的汇报形式太单一了,都是问这个数的组成,是否可以有多种形式的问法。比如:这个数是由1个十、8各一组成的。这个数的后面一个数是15,这个数是几?它是13和15中间的一个数等等。

3、操作的要求要细致、明确。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 比 教案

第4单元 比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比的意义 2.比的基本性质 3.比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 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主要变化与具体编排

(一)主要变化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编排与实验教材基本一致。把这部分内容分拆出来另成单元,主要是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比不仅与分数除法有联系,与分数、除法等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和重要。比的知识是学习比例相关知识的必要基础,把比单独设单元,能使学生从量与量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去认识比,而 不仅仅从运算的角度去理解比,有利于学生代数思想的培养。

(二)具体编排

1.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

教材精心选取了“神舟”五号这一现实素材作为载体,既富有教育意义,又能比 较自然地引出比的两种情形。例1的素材也是从中选取的,凸显情境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教材先给出两面长方形小旗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长与宽的关系。除了可以用减法表示出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还可以用除法表示它们的倍数关系。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可以用比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引出同类量的比。如果仅从形式上看,比是除法关系的另一种表示方式,这为学生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 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教材介绍飞船的运行路程与时间,用除法表示出飞船进入轨道后的速度。在此基础上,直接指出还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引出非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比的意义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

教材在教学了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同类量或不同类量相除的关系的基础上,直接 抽象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这一意义是后面求比值、推导比的基本性质的直接保证。

接下来,给出比的写法、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概念,并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给出比的分数形式的写法。并根据小精灵的问题,进一步沟通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2.比的基本性质。

教材在前面“做一做”第3题对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思考:“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首先通过比较比值,直接看出6:8和12:16这两个比相等,同时也能看出这两个比和3:4也是相等的。接下来,让学生探究两个比相等的内在原因。教材给出了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类推的过程,再让学生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3.例1。

本例教学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第(1)题仍采用“神舟”五号的题材,给出两面旗的长和宽,要求这两面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其中15∶10的化简给出了完整的过程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化简;180∶120的化简则让学生自己完成。化简的过程便于学生感悟化简的必要性,即能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加简明、清晰。两个最简整数比相等,也渗透了图形按比例缩放的相似变换思想。第(2)题的两个比中的前、后项分别出现了分数和小数。教材同样提出了启发学生思考比的化简方法的问题,把前、后项不是整数的情况首先转化为前、后项 都是整数的情况,再利用第(1)题的方法自行完成。4.例2。

本例让学生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这一类问题与“和倍问题”实质相同。教 材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配制清洁剂稀释液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

教材按问题解决的三个步骤编排,旨在使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完整过程,尤其是养成审题和反思的习惯。在问题情境图中和解答过程中都采用直观图帮助学生清 楚地看到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理解稀释瓶上标明的比表示的含义。

教材介绍了两种解法。一种是把比看成份数之比,先求出每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即把此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另一种是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浓缩液和水分别占总体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的几 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回顾与反思”阶段,重新借助比的意义,看浓缩液与水的体积之比 化简后是否与题目中所给信息相符。

四、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比的意义。2.加强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1课时

比 的 意 义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48、49页及练习十一的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过程与方法:

培养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表达等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意义

难点: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 导学过程】: 【 自主预习】

1.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

2.除数能否为零?分数的分母能否为零?

3、自学教材43、44页的内容并回答问题。(1)什么是比?比是什么?什么叫比?谁和谁比?(2)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15÷10求的是什么?是这面旗的什么和什么比较? 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长和宽比也就是几和几比? 【新知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1、用除法可以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也就是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两个量的比。

2、一辆汽车2小时行90千米

这里已知哪两个数量?可以求出哪个数量?怎样求?

说明:90÷2=45(千米)用除法求出了这辆车的速度,它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用()来表示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把它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比()。90÷2表示什么?还可以怎么说?

3、讨论①除法中的运算符号是“除号”,表示比的符号是什么呢?写作什么?

②5比3写作什么?各部分的名知称是什么?

③试写3比5、90比2,并说出比的前项、后项。

④比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什么关系?(相除的关系)

⑤什么是比值?如何求?比值可以是什么数?

4、我们在写比时,要注意谁和谁比,谁是比的前项,谁是比的后项,次序不能颠倒。

2、求比值的方法是:用()除以()所得的商是(),它可以是(),也可以是(),还可以是()。

3、观察,你能发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联系吗?

4、比的后项能为“0”吗?为什么?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用分数的形式表示下面两个比。

3∶5=

90∶2 =

2.完成教材的做一做。3.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0.375∶0.875=

0.25∶ 0.75 =

4、完成 教材练习十一的1-3题。教学反思:

2.6∶3.9=

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50、51页及练习十一的4-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过程与方法: 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正确的化简比。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导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相当于分数、相当于除法;比的前项相当于……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 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 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 =3∶4; =6∶8; =12∶16)(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3)观察、比较、发现。

观察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过程及规律。(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6÷8=(6×2)÷(8×2)=12÷16 ↓

↓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6∶8=(6÷2)∶(8÷2)= 3∶ 4 ↓

↓ 6÷8=(6÷2)÷(8÷2)=3 ÷ 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4)归纳总结。

①试用一句话概括上面三个比的变化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②讨论:同时乘或除以的相同的数可以是0吗?为什么?(不可以是0,因为除以0没有意义)③归纳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设计意图:先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再由提出的问题,引发横向思维,建立各知识点间的联系,最后通过观察、比较、思考、发现,逐渐完善比的基本性质,帮助学生养成比较完善的思维习惯。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1)探究整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0页例1(1)小题:“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 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②明确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只有公因数1)的比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③探究15∶10和180∶120的化简方法。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

15∶10 =(15÷5)∶(10÷5)=3∶2 180∶120 =(180÷60)∶(120÷60)=3∶2 小结:化简整数比,可以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板书:整数比的化简)(2)探究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①PPT课件出示教材51页例1(2)小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②探究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它们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8,才能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A.用乘最小公倍数的方法B.用求比值的方法

=3∶4

=3∶4 ③探究小数比的化简方法。(引导学生说出:要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使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如果这时还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要再除以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因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先化成整数比,再化简。

0.75∶2 =(0.75×100)∶(2×100)=75∶200 =(75÷25)∶(200÷25)=3∶8 小结: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分数比时,要注意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无论是分数比的化简还是小数比的化简,化简比的结果仍要写成比的形式,而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的形式。(板书:分数比的化简,小数比的化简)(3)总结。

化简比的依据是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不是唯一的,要注意的是,化简后仍是比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弄清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比的化简方法,结合实例,总结出各类比的化简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巩固练习1.判断。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2)4∶0.25化简后的结果是16。()(3)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小明用了8分钟,小红用了10分钟,小明和小红的速度比是4∶5。()2.填空。

16∶200=()∶()=()∶()=()∶()=()∶()=()∶()。

(独立尝试后交流,汇报时说明理由,第2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和16∶200的比值相等就是正确的)3.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3页4、5题。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教学反思: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

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8题

2、练习十二的第7题

教学反思:

导学案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质疑,培养迁移、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

3、激情投入,阳光战示,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重点:

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难点:

理解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分数、除法和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求比值和比的未知项的方法。并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

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48-P49页,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比的定义:两个数()又叫做两个数的()。2、10比15写作()或()。

3、35:21读作()。

4、自学后标出比的各部分名称。15

= ÷= 32

()()()

()

5、在两个数的比中,()叫做比的前项。()叫做比的后项。

6、()叫做比值。

二、合作探究:

1、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0:5

0.8 :4

0.3:0.5

小结 :1)、求两个数比的比值的方法就是:

2)、比值可以用()、()或()表示。例

2、讨论比和比值的区别和联系。(请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3、讨论:

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②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为什么?

4、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在组织内说一说解决此题的依据是什么,再总结方法)

():8=2

15:()= 13 小结:求比中未知项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过关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5:3 读作:

35比36写作:

2、想一想,填一填。

1)、7比4记作(),7是比的(),4是比的(),写成分数形式是()。

2)、比和分数相比,()相当于分数的分子,()相当于分数的分母,()相当于分数值。

3)、0.3=

=():()

4)、甲是乙的5倍,甲和乙的比值是(),乙和甲的比值是()。5)、爸爸今年36岁,小红7岁,今年爸爸与小红年龄的比是():(),比值是();今年小红与爸爸年龄的比是():()比值是()。6)、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猎豹的速度是每小时96千米,猎豹与汽车速度的比是():(),比值是()。

7)、修一条公路,甲队18天修了1620米,乙队10天修了1000米,甲队与乙队所修路程的比是():(),比值是();所用时间比是():(),比值是()。

8)、360千克与0.84吨的比值是();40分钟与1小时的比值是()。

3、求比值。

0.8:1.6

60米:70米

1.5吨:1.2吨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组成比。李芳今年12岁,是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班里共有42名学生。王刚的爸爸今年36 岁,在保险公司上班,年薪50000元,王刚的妈妈每月工资3000元,她所在单位有90人。第2课时

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迁移类推的能力。重点: 正确化简比。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0-51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课前热身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让同学们进行展示,小组间互相点评,对于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点拨、拓展。带★的题可选做。知识链接:1)、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2)、把两个数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叫做化简比,也叫做比的化简。

一、课前热身:

1、填空

8÷3=(8×)÷(3×)=

125÷45=(125÷5)÷(45÷)=

2、结合上题说一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1、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探究比的规律。

6÷8=(6 × 2)÷(8×)=()÷()

6:8=(6 ×):(8 × 2)=():()6:8=(6 ÷ 2):(÷ 2)=():()

↑ 6÷8=(6 ÷ 2)÷(8÷)=()÷()

小结:()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2、例1(1):化简比的方法

3)、“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 cm,另一面长180 cm,宽120 cm,这两面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首先写出:小旗长和宽的比为:

大旗长和宽的比为:

再观察两个比

15和10()是互质数,180和120()是互质数,这两个比都不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化简比

15:10 =(÷):(÷)=

180:120=(÷):(÷)= 例1(2)、分数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0.75: 2

交流:分数比的化简方法、小数比的化简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填一填。

85∶51=(85÷)∶(51÷)=5∶3

:25 = 4()=6 :(2、把4:5的前项乘3,后项也应();前项除以2,后项也应(前项加上12,后项应()。

3、判断。

1)、24:6化简比是4.()2)、比值等于 0.75 的比只有3:4.()3)、一个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扩大3倍,比值也扩大3倍.()4)、5:4=(2.5×2):(4÷2).()

4、解决问题

1)两个正方形的周长比是1:2,那么它们的面积比是多少?);)2)从A地到B地,客车需要6小时,货车需要8小时,客车与货车所用时间比是多少?

★修路队第一天3小时修路120米,第二天5小时修路250米,写出每天的工作效率比,并化简。

3课时

比的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

2、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重点:

弄清分配的是什么,按照什么分配。学习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这一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由学生自学课本P54页,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自主学习部分,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合作,能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这一类应用题的特点,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不同解法。独立完成导学案。带★的题可选做。知识链接: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分配

一、自主学习:

求比的未知项:3.5:()=2

():80=1.25

二、合作探究(弄清总量与份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规律和方法)

例2 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上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如果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毫升? 思考:按1:4的比配制一瓶500毫升的稀释液,即把稀释液的总量平均分成()份,浓缩液占()份,水占()份。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小组交流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练习:

1、学校买回120本新图书,按3:4;5分给三、四、五年级,三、四、五年级各分得多少本?

2、幼儿园午饭分包子,按3:4:5的比分配给小班、中班、大班,中班分了60个,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我发现: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学以致用

1、鸡的只数与鸭的只数比是4:7。

(1)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鸭的只数是鸡鸭总数的()。

2、小红看一本书,已经看的页数与未看的页数的比是5:3。

(1)已看的页数占未看页数的()。(2)未看页数占已看页数的()。(3)已看页数占全书页数的()。(4)未看的页数占全书页数的()。

3、六年级一班有80人,女生和男生的比是2:3,女生和男生各多少人?

4、小明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围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框架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5、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60。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3:2:1。甲、乙、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六

(一)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45,男生比女生多6人。六

(一)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初步认识,单元测试A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测试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们一定进步不少吧,今天就让我们来检验一下!一、我会填。

(共10题;

共29分)1.(1分)用“四舍五入法”把2.963保留两位小数是________. 2.(2分)看图写数.(分数先写分子,后写分母)分数:________ 小数:________ 3.(4分)直接写得数. 24×20=________     4.8-1.5=________     0.6+0.7=________.5-5.5=________ 4.(8分)填空(1)一只小熊________ 元(2)一辆赛车________元(3)一架飞机________元(4)一个火箭模型________元(5)比较上面四种玩具的价格.(由多到少)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分)计算. 13.6-0.9=________     1-0.1=________ 6.(2分)14.0元可以写成14元。

7.(2分)2.60   读作二点六 8.(4分)我会判断.(1)52.3读作五二点三.(2)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9.(2分)在计算小数加法时,应把小数末位对齐。

10.(2分)判断对错. 大于0.3而小于0.5的小数,只有一个0.4. 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7题;

共17分)11.(2分)0.005表示5个()A.十分之一     B.百分之一     C.千分之一     12.(2分)10.0 读作()A.十     B.十点零     C.零点一零     D.十点     13.(2分)河宽4.3米,小袋鼠一步跳4.8米,小袋鼠一步跳能跳过去吗?()A.能     B.不能     C.无法确定     14.(2分)5.4+0.1=()A.9.5     B.5.5     C.3.4     D.1.3     15.(2分)小刚想买一本12.7元的《科技博览》,他现在的钱要再添3.5元才可以买。最后他只买了一本6.1元的《故事书》,小刚还剩()元。

A.6.6     B.3.1     C.2.6     16.(2分)在横线上填上>、<或=(1)0.6×10________6×0.1(2)3.7×2________3.7+3.7 17.(5分)心算. ①3.5+2.1= 3.5-2.1= ②0.9+0.1= 0.9-0.1= ③0.51+0.42= 0.51-0.42= 三、我会比。

(共2题;

共10分)18.(5分)(2019三下·抚宁期末)下面是四名学生立定跳远成绩统计表,请你把前三名运动员的名字写在领奖台上.姓名 张博 赵一鸣 李思雨 王亮 成绩/米 1.8 1.6 1.7 1.9 19.(5分)大货车通过这座桥安全吗? 这辆大货车自重4.5吨,车上的货物重13.5吨. 四、解决问题。

(共3题;

共15分)20.(5分)(2019三下·遵义期末)请你算一算,下面的商品现价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1.(5分)妈妈买苹果花了5.2元,买橘子花了4.6元,她给了售货员10元,应找回多少元? 22.(5分)军军买了一本《寓言故事》花去5.7元,又买了一本《海底世界》花去9.6元,军军一共花了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共10题;

共29分)1-1、2-1、3-1、4-1、4-2、4-3、4-4、4-5、5-1、6-1、7-1、8-1、8-2、9-1、10-1、二、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共7题;

共17分)11-1、12-1、13-1、14-1、15-1、16-1、16-2、17-1、三、我会比。

(共2题;

共10分)18-1、19-1、四、解决问题。

(共3题;

共15分)20-1、21-1、22-1、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测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单元测试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我会填。

(共10题;共25分)

1.(1分)一个数由4个1,3个0.1,5个0.01组成,这个数是_______.

2.(5分)填空

1.7、6.29、0、0.01、0.8、0.10

在上面的六个数中:

(1)_______、_______是一位小数.(2)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两位小数.

(按题中数的顺序填写)

3.(1分)1-0.4=_______

4.(6分)下面是四位同学跳远和50米短跑的成绩。

按下面的要求把姓名写出来。

跳远:

50米短跑:

第一名_______    第一名_______

第二名_______   第二名_______

第三名_______   第三名_______

5.(2分)填上合适的数.

_______-0.4=0.6

2.8-_______=1.3

6.(2分)12.12读作十二点十二。

7.(2分)判断对错.因为3.10=3.1,所以3.10和3.1表示的意义相同.

8.(2分)33.33读作三十三点三十三。

9.(2分)判断对错.1.6+4.5=5.1

10.(2分)整数都比小数大。()

二、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共7题;共23分)

11.(2分)在9.9的末尾添上一个0,原数的计数单位就()

A

.扩大10倍

B

.不变

C

.缩小10倍

D

.不一定

12.(2分)百位和百分位上的数都是5,其余各位上都是0的小数写作()

A

.500.05

B

.500.005

C

.500.5

13.(2分)大于0.2而小于0.5的小数有()

A

.1个

B

.2个

C

.3个

D

.无数个

14.(2分)0.7+0.3=()

A

.10

B

.5

C

.1

D

.0.2

15.(2分)0.9比10少()

A

.0.1

B

.9.1

C

.9

16.(8分)比比谁算得快.

0.7+0.5=_______

4.3+0.7=_______

0.5+0.4=_______

1.5+1=_______

0.4+0.8=_______

7.2+1.2=_______

1.3+0.5=_______

2.8+1.1=_______

17.(5分)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3+6=

12.5-7.5=

8.7-1.2=

36.1-2.2=

14.8+6=

8.5-6.5=

三、我会比。

(共2题;共15分)

18.(10分)(变式题)用1、0、7、9这四个数字和小数点写出没有重复数字的数。

(1)从小到大写出大于9的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大于700的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19.(5分)写写看。

写出4个比4.3大的数

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20.(5分)看图,提出问题再解答.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21.(5分)小红带了2.0元钱,买了一支铅笔花了0.8元,还剩多少钱?

22.(5分)丽丽同学买了两本书,分别是一本《童话故事》和一本《海底世界》。一本《童话故事》12.36元,一本《童话故事》比一本《海底世界》多4.25元,丽丽共付给售货员多少钱?

参考答案

一、我会填。

(共10题;共25分)

1-1、2-1、2-2、3-1、4-1、5-1、6-1、7-1、8-1、9-1、10-1、二、我会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共7题;共23分)

11-1、12-1、13-1、14-1、15-1、16-1、17-1、三、我会比。

(共2题;共15分)

18-1、18-2、19-1、四、解决问题。

(共3题;共15分)

20-1、21-1、22-1、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单元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小学数学第5单元认识比单元测试与评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