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时间:2019-05-14 21:49: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第一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满分:100分)

绩溪县瀛洲中心小学 叶红咏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有哪些变化?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看法?(15分)

答:

(一)通过仔细阅读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和认真学习继续教育的课程,我发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有以下6大变化:

1、写字被强化。

2011版课标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些要求就是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2、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修订版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要求“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这就是更加重视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3、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验稿规定,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更加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

实验稿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 1600 左右会写。会写的字数量减少了400字。

5、具体了检字法的学习。

实验稿规定,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这就具体了检字法的学习。

6、写字的数量明确,不再加上“左右”这个模糊的字眼。

实验稿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写字的数量已经明确,1

(二)对以上变化,我的看法有以下3点:

1、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新课标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高度重视了写字教学。

2、写字量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适当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量的降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质”的提升提供了保障。调整后,各学段的的写字任务更为均衡,更好地遵循了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3、提高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教师普遍都存在一个误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学习任务”,到了中高年级,更加注重的是阅读与写作。无形中削弱了识字教学,其直接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错别字。而新课标要求“识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写字的质量。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你认为当前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什么?请依据2011年版课标,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你如何解决。(20分)

(一)我认为当前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有以下4点:

1、忽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一些老师仅仅从让学生会写生字这一目的出发,教学形式单一,因此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写生字的愿望与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2、忽视学生书写技能的培养。

一些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能够写出的汉字的数量,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与写字姿势的培养,忽视了书写技能的培养。

3、忽视教师自身的范本作用。

一些教师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教法、学法的思索与探讨上,却忽视了自身书写功底的磨炼与提高。老师的板书就是学生的“活字贴”,老师的字如果写得好,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4、忽视“写字作业”的批改。

一些教师重视“语文作业”批改,却忽视了“写字作业”的批改,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不够重视写字这项学习任务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2个方面予以解决:

1、为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创设良好的书写氛围,在课堂上试图创设一些美的意境。

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贴挂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创设一个充满翰墨书香的写字环境。老师还要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增强他们写字的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知难而进,勤学苦练。例如,在教学生写“凹”和“凸”这两个字时,很多学生常把这两个字混淆,而且写出的字非常不规范。我从这两个字的实际意思“凹进去”、“凸出来”出发,结合它们的字形讲解,很快学生就能分清两个字的区别了。然后,我又从对称的角度讲解这两个字,学生就能写出优美对称的字了。

2、时刻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对学生写字的基本功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技能,利用语文写字课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书写技巧,一起练字;我们还要及时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巧写批语,面批面改当场示范。

只有我们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就能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爱写字,写好字。

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小露珠》中的一个片段,请评析其字词教学的优劣。(35分)

(生朗读第6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字很难写,“戴”字,有17画。有个同音的字“带”,这两个字用起来很容易混淆,我们来记住它们。先来组词。

生:戴帽子。

生:穿戴、佩戴。生:披星戴月。

师:也给“带”字组个词。生:海带。生:带领。生:皮带、腰带。

师:下面我说两句话,你告诉大家要用哪个字。请你把红领巾dài端正。

生:爱戴的“戴”。

师:星期天把红领巾洗好叠好放在书包里,上学时别忘了dài来。

生:海带的“带”。

评析:

(一)优点:

1、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这位老师抓住了两个同音字“戴”和“带”同音不同义容易混淆这个难点,让学生加以区分。难点突出并得到了落实。

2、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精神,重视字词教学,并能够把同音字进行比较。

3、“星期天把红领巾洗好叠好放在书包里,上学时别忘了dài来。”该老师能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两个同音字。而不是枯燥的告诉同学们这两个字的区别和应用。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老师只是教了“戴”字的读音并组词,对于怎样识记没有提,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儿歌、谜语、拆分笔画等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比如我们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耍大刀”。也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个字,提高识字兴趣。

3、对两个同音字的字义深度挖掘不够,学生学了以后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两个字的用法。老师也没有带领学生总结这两个字之间的使用区别,我认为还是应该通过字义对这两个字加以区分,“戴”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眼镜;“带”是“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随身拿着,携带”如:皮带、带行李。这样的话,学生对这两个字的印象可能更深刻一些。

4.组成 3-5 人的研修小组,针对字词教学提出一个感兴趣话题,进行互动、讨论,撰写学习反思。(30分)

“字词教学” 研讨沙龙

研讨话题: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准确辨别同音字?

时间:2012.11.20 地点:瀛洲中心小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语文组低年级教师 记录人:叶红咏 研讨过程:

主持人:在几次考试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同音字的辨别能力很低,遇到同音字,就有点晕,即使你强调过好几遍,依然有学生出错。如“生”和“升”,“公”和“工”,“从”和“丛”“厅”和“听”在考试和听写中,依然有孩子拿不准该用哪个,特别是没有见过的生词。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准确辨别同音字呢?

周慧琴:我认为第一是要有预见性,在识记一个字的时候,就把同音字考虑进去。在一开始就分清楚。二是亡羊补牢,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及时纠正,要不止一次的,方法多样的纠正,达到强化。当然在强调的时候要注重从多方面去辨析,如“生”和“升”就从意义上记,“升”常用的意思是由低往高移动,让学生记住这个意思,再多扩词练习,就比较容易分辨。而“听”和“厅”可以记形状,如听可以用甲骨文让学生记住,“听”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用耳朵听别人讲话,而“厅”是在听上面加了一个“厂”,我们可以想房子的顶,有这个“厂”的是房子“厅”,有耳朵的是“听”。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些字效果不错。

汪雪玲:同音字的存在,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辨别同音字。首先,对于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旁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比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下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这几个字的意义都由形旁标识得清清楚楚,辨别起来并不难。其次,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常常有的同学把“部署”写成“布署”,“布置”写成“部置”,把“刻苦”写成“克苦”,“克服”写成“刻服”,主要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每个字的不同搭配习惯。其实,像这类同音字有时从意义上分辨起来比较困难,只要引导学生随时注意到它们的搭配习惯,就能运用自如了。

江爱慧:中国的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我们可以抓住汉字字形上的会意展开想象来区分同音字。例如:同音字“明”和“鸣”。“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同在,则“明”。“鸣”意为小鸟张着嘴巴在叫。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例如:同音字“蜜”和“密”。“蜜”的下面是一个“虫”,表示与一种昆虫有关的东西,如:蜜蜂、蜂蜜。又可表示与蜂蜜有关的甜甜的东西,如:糖蜜。“密”的下面是一个“山”,表示与山上的东西,像植物之类,如:茂密、稠密。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的目的。

叶红咏: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如:同音字“鱼”和“渔”。首先让小朋友们用他们进行扩词游戏,鱼:金鱼、鲤鱼、鲨鱼、钳鱼、带鱼、比目鱼、草鱼……渔:渔夫、渔船、渔网、渔村、渔翁……。再让小朋友们来观察它们的不同,经过观察不难发现:“鱼”组的词大多是指生活在水里的各种各样的鱼类,“渔”组的词大多是跟捕鱼有关系的。另外,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把一些同音字放到不同的句子中去体会,感受它们的不同,会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它们。如:同音字“做、作、坐、座”。我就设计了如下四个句子,让小朋友们来选词填空。第一句:妈妈正在(做)饭。这里应该是“做”,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做”是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意思。第二句:我的(作)业已完成。这个“作”就是进行的某种工作或活动。第三句,我正(坐)在地上。“坐”是 “坐着”的意思。第四句:我家屋前有一(座)山。这里的“座”是量词。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很快地区分了这四个同音字的不同意思。

“字词教学”学习反思

一、问题的思考

低年级学生不善于正确地区分同音字,原因何在呢?我通过平时的观察与调查,发现原因有以下4点:

1、学生刚刚开始学汉字,并不能明白此字和彼字的意义差别。当遇到同音字的练习时,首先想到哪个字就填上哪个字,而不是思考:我为啥要填这个字?

2、在刚结束的拼音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课堂中常要求学生就一个音节组词。如:对“shēnɡ”这个音节,学生能组词:“shēnɡ命、shēnɡ音、6 shēnɡ起”都是对的。所以,在学生的心中能读同一读音的应该就是一样的字,是可以互换的。

3、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对字的感觉还不敏锐。当两个字同音同时又是形近时,学生即使能明白字的意思,也很难记得准,记得牢。

4、有部分教师知道同音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遇到这类字时,总让学生大量地抄写,抄得学生晕头转向,疲惫不堪。以后遇到形声字就心跳加快,担心又做错了被罚抄,对形声字产生畏难心理。

二、问题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刚开始大量接触抽象的汉字,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多抄写、多背诵、多做练习,采用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学生只会越学越害怕,越抄越搞不明白。

怎样才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同音字的识字教学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呢?我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同音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教给学生区分同音字的方法

1、归类辨析识字法

分类记忆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如: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写法上的特征,把属于同一类的归并在一起,一组一组地进行记忆。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生字教学后,让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归类记忆,有助于延长记忆时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词、儿歌来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效果。如“公、工、功”、“完、玩”、“真、珍”等。随着学生识字量的扩大,逐渐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字体的形态结构,学会联系音义来区别字形,从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对汉字的精细比别能力,巩固对汉字的记忆。

2、比较联系识字法

在教学同音字时,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同音字的异同来进行识字,即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面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又如,“人”与“入”可以区别其形来识记。

3、字形想象识字法

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想象丰富,遇到同音字时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识字的兴趣,让他们始终能主动的识记同音字。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

例如:同音字“纱”和“沙”。“纱”是“纟”,表示用棉花、麻等纺成的较松软的细丝,可以捻成线或织成布,如:纱厂、纺纱。又可表示用纱织成的经纬线很稀的制品,如:窗纱、纱巾。也可表示像窗纱一样的制品,如:铁纱。“沙”是“氵”,表示与水有一定的关系,如:沙滩、河沙。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目的。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

4、新旧联系识字法

每当孩子们学习新字,很自然的在脑海中就会闪烁出已学或未学已见过的形近字、同音字,从而对字形加深识记并准确地区别运用。学习“跳”字借用“桃、挑、逃”字,运用换部首识字法识记;学“气”就联想到其“汽”,用去部首的方法识记。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一些字,经常让学生找出它的同音字进行比较,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学到一个字就想到找它的同音字,这样学生对同音字的积累就比较多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还要加强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对同音字选用的训练,让学生正确地运用同音字。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只要坚持实践第一,灵活运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和内在的规律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牢固的记住字形,正确理解字义,正确掌握读音与运用,从而提高同音字教学的质量。

(二)激发学生区分同音字的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区分同音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案例】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同音字是一个难以解释清楚的话题,但你不说,不代表孩子不问。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就遇到了两个同音字——“木”和“目”。在我们眼里看来,这是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啊,可第一次接触汉字的孩子可感兴趣了,为什么他们都读mù,这两个字读音一样,我们怎么区分?大 8 家可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忆着这两个字。看图来记忆是孩子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目”倒下来有点像眼睛,“木”上有好看的花纹,有点像这个字。对于初学汉字的他们来说,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最重要,于是我鼓励他们说:“小朋友们,你们今天想的办法真好,老师都没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这些同音字,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啊?”一张张小嘴异口同声地说:“有!”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探索欲望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征服一个个难题,来证实自己不再是小不点了,而他们在学习生涯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需要关注在每一刻。在第一次接触同音字时,我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斗志,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时,一定会想出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2、提前预习,培养学生区分同音字的能力

识字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老师可以把讲生字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议。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当然,预习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要学的生字提出具体内容:偏旁、音序、音节,回忆与它差不多的字,再分别组词。可以安排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而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间在于汇总学生提出的识字方法,点拨容易错的地方。再给出同音字辨析题当场检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

实践证明,学生要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探索和增长能力的快乐,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去解决问题。

3、进行比赛,巩固学生学习同音字的成绩

儿童的好胜心强,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我常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又能巩固学生学习同音字的成绩。

我们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针对两个单元所学的同音字进行比赛。可以教师出题也可以学生间相互出题。为了能让自己的小组获得好成绩,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努力,他们分工合作,先将两单元的同音字列出来,再一起认真复习记忆。小组长会像一个真正的教师一样组织小组内同学一一过关,不能过关的马上就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此时,教师可以作壁上观,观察各组学习状态,也可以融入某个小组,进行辅导。一阵喧嚣过去,大家开始比赛。

事实证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竞争,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补差负荷。这种情况就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牛儿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

第二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在新课程的阳光下,我们“豁然开朗”: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教师只不过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意义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

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等。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将正方体钢胚锻造成长方体”,为了让学生理解变与不变的关系,让他 们每人捏一个正方体橡皮泥,再捏成长方体,体会其体积保持不变的道理。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的快乐。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

这里的“说”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个体的经验需要与同伴和教师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建构。

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起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作业一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结合具体课例制定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选择自己的一篇教学设计(备用),针对该课题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并重新制定教学目标。

《2和5的倍数特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会

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2.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2和5的倍数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

教学难点:

在观察,体验中感受数学的奇妙,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一些数字卡片

二.探索新知

1.发现并总结5的倍数特征

(1)出示卡片上的数字

左手:510***070758090

右手:7***782889399123

学生仔细观察,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讨论。

(3)归纳总结

5的倍数特征:个位都是0或5。

(4)巩固练习

2.发现并总结2的倍数特征

(1)展示:请你在0~20之间找出所有2的倍数。***2***81920

学生观察这些数,找出2的倍数。

(2)学生观察,分析,交流。

(3)最后总结得出

2的倍数特征:个位是0,2,4,6或8。

(4)巩固练习

三.游戏

1.报数游戏

学生一条龙报数,然后听我的口令:

报——双——数的同学,起立!

报——单——数的同学,起立!

报——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问:同时站两次的同学举手,你们为什么站起来两次呢?你 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利用游戏,既学习了偶数和奇数的区别,又可 使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数的特征——自然数具有奇偶性,非奇即偶,非偶即奇。)

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浅论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作业篇)

浅论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

【摘要】: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虽经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生的写作能

力从整体上看,仍不容乐观。新课标的实施给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对

写作能力的构成因素——人文素养、思维活动、表达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

标的要求是符合写作的内在规律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策

略。

【关键词】:新课标;写作;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现状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老大难问题,每位老师都会花费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去教学、去训练学生,又会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习作。期中不乏有

较为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但从整体上看,学生的写作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其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在阅读中的发现与领悟,在思考中的焦

虑与收获,在收获中的喜怒与哀乐,无不可以通过作文来体现和完成。学生通过作文来反映生活,抒写性灵,发表见解。优秀的学生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

我感觉,是自己内心世界的自由、真实的表现。然而,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却相当

突出,我们的学生经过训练之后,懂得了文章的基本要素、掌握了基本的行文规范、写出了

比较规范的但也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文章。这些文章大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不仅是思维的套子,还有语言的套子,有时甚至连语气和语调都是相似的,完全没有个性,缺乏生气、灵性。

总的来看,学生的写作出现以上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三:

1、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作为作文主体的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

2、压抑自我,言之无我。“ 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 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

章。“ 无我” 首先是“ 无我之情”。学生在作文当中由于对生活没有感悟,因而一些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感情,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久

而久之,学生的“ 自我”日趋压抑,心灵日渐冷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没有真情实感。

此外,我们的作文命题有时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和兴趣,也让学生无法真实地表达自我。

3、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常过于偏重于作文技巧的训练,而

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忽视了对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作文是写出来的,也是悟出

来的,它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和对作品的领悟这至关重要的基础一环。

新课标的颁布实施,为写作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

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

达真情实感。„„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

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写作空

间。„„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

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②

从新课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隐含在其中的价值取向:

第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人生,注意观察、思考,积累真情实感。这是一句朴素①

②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页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的话,却蕴含着作文立人的深刻理念。任何人的写作均是先有内在的思想,然后是文字(即

书面言语)的外化。缺乏前者,文字就是一种机械的堆砌。而为了使学生真正获得酿自生活的思想,教师要从作为独立个体的“ 人”的角度去培植学生独立的人格、自主的意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注重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鼓励创造性思

维。思维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写作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教师在阅读、口语及

写作教学中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激发写作欲望,让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抒发从生活中积累

起来的真挚感情。用个性化的语言,自由地、有创意的表达。这将显示写作主体的生命才情

和个性特色。

(二)写作能力的构成“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

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①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

首先是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写作者的转化,即写作者能动地、本质地、真实

地将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转化为自己对客体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和感情向文字表现转化,即将头脑中的意识和情

感转化为书面语言。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转化。无论是第一转化还是第二转化,其中

心都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

人的写作能力。

那么,人的写作能力是怎样构成的呢?从写作活动发生的整个流程来看,我们可以发现

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几项内容:

一、人文素养

在写作活动正式开始之前,个体需要有对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悟,这些认

识和感悟在个人的成长中逐渐积淀成为人的人文素养,也成为写作活动最终产生的人文动

力。积淀人文素养最重要的两个环节是“感悟”和“积累”。

1、感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本无

字书,这部书博大精深。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作文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事实上仅仅投身生活远远不够,还须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受。

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感悟就是写作的生命。因为写作不能照搬生活的原样,而必须通过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生活的原样才能变成写作的材料。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悟是

写作的决定性因素,感悟是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之间的一道不可缺少的桥梁。有了感悟才

会有写作,没有感悟就不会有写作。所以,生活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通过感悟,才能形

成自己的写作材料和写作能力。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悟”解释为“有所感触而领悟”②。可见,这个过程包括信息

吸收与信息重组两方面。一方面是观察者作用于观察对象后,用心理去接受其特点的反作

用,即进行信息吸收;另一方面则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将不断受到的影响明确定型为一种意境、一种体会,并把这种意境、体会表达出来,以完成信息重组。

感悟能力是因人而异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感悟能力的差异说到底是由于人的各种素质,如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智能素质等的差异产

生的。因而,相同情景下,每个学生观察时获得的感悟就很容易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当这

种个性鲜明独特的感受作为主体感受表达时,它又能调整控制相关的想象联想的内容以及情①

②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410页

感与思维,并使其得到鲜明突出的表达,从而成为个性鲜明的文章。

2、积累

在培养学生感悟力的同时也要注重积累。这里的“积累”除了指上文提及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积淀外,更侧重指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许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被列入推荐范围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三年中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自主选择,读整本书,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标在弱化语文学习其他刚性指标的同时,着重强化了课外阅读的刚性指标,这是引人注目的。这除了在宏观上可以促成学生的人格文化之提升外,一个具体的指向就是配合写作教学。除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外,还要注意在阅读中进行摘抄,并以读代写。

除了阅读外,也要注意课下的练笔,养成积累思想和材料的习惯。精彩的东西往往是灵感的瞬间闪现,要把这些灵感捕捉下来,有话即长,无话则短,不一定要完整、系列。可以先从小练笔做起,消除心理障碍。

二、思维活动

思维是内部的语言,它贯穿整个写作活动的全过程,从感悟到思考、到写作构思、再到表达,可以说,哪个环节缺少了思维,就无法正常地进行写作活动。如果说人文素养的积淀是写作的人文动力的话,那么,思维就是写作的科学动力。在写作思维训练中,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1、培养独立的思维品质

写作从本质看上是个体的一种创造活动,因此个体独立的思维品质在写作中尤为重要。著名作家刘心武曾对文学青年说,倘若仅仅是有生活,而不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形成对生活的深刻认识,那是不可能的。因此,要获得对生活的感悟和认识、要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是不可能达到的,相反,往往会陷入人云亦云、钻入思维套子的境地。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训练自己独立的思维品质:

一是接受别人的思想,再把它往深处想一想,反复问自己:“对吗?”“为什么呢?”比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名言,它是高尔基的思想,但这一思想正确吗?为什么呢?这就需要用事实证明。举例证明的过程,也就是认真思考的过程。有时,是暂时接受别人的思想,换个角度想一想,便能发现漏洞。

二是分析事实,从中提炼出属于你的独立观点。比如有些生活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大家习以为常,如果你敢于独立思考,或许就能发现新的问题,而这个“新问题”就是你激发思想火花的支点。创新。即言别人之未言,发别人之未发,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之未写,要不断追求新鲜的东西。作文所阐述的观点,往往是自己独出心裁的见解,是所发现的新颖的、独到的、有价值的东西。

2、构思与非构思

“构思”,是我们传统写作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写作构思,一般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对文章立意的开掘提炼、对材料的斟酌选择、对结构的设计安排等。这样的构思,在相对集中的材料积累和行文表达之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写作环节。它是作者在情感的推动下,意志的规约下,对文章作品从宏观上和整体上所作的自觉的、有意识的思考和构想。这是一个促使写作成功、保证作品质量的必要环节。这种的必然性,是由写作作为精神活动所具有的构建性、创造性等特性决定的。

纵观写作中的思维过程,我们会发现,除了“构思”外,我们还在进行着“非构思”。这是因为,首先,我们虽然确定了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总体思路,但对于每个语句、每个段落

和每个层次的具体内容,我们都很难在行文前一一确定。更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只能是边写边想,意随笔到,笔随意转,思维与表达同步进行。其次,虽然文章的立意、结构、人物、情节等都通过构思进行了确定,但在行文过程中,这些构思会随着文章和写作的内在规律部分地发生改变。这两种情况都是在行文过程中自然生成的,因而带着非构思的特色。

在我们传统的写作教学中,很注重写作的构思,讲究文章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体裁、文风、起草与修改等,也从这些方面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写作过程中的非构思因素。在写作的思维训练中,我们应该把构思与非构思训练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表达能力。

作为写作过程中的第二个转化,表达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篇合乎要求的文章应解决四个问题: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文”的问题不认真解决,即使材料丰富,内容具体,观点正确,结构清晰,也仍然难以成为好文章。因为语言欠准确,文句不通顺,缺乏文采,要畅达地表达思想是不可能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怎样把所感所思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认识自己,并与别人交流,这也是写作活动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目前,学生写作语言僵化、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现象相当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前教育部长陈至立曾有过严厉的批评:“语文本来是最富于浪漫和创造的,现在也标准化了。‘草坪’变成‘草地’不行、‘同心协力’变成‘齐心协力’不成,搞成新八股,形而上学。”著名作家王蒙也曾说:“学生的文字应该是真切的、生动的、有棱角的,可现在却是学生文章八股化。”“文学是吸引人的、有魅力的、有个性的。写作应该不拘一格,千万不要提倡面面俱到的八股文风。”表达能力的训练,一般指说话、写话能力的训练,要求语言流利、言之成理即可。但在学生目前的写作情况来说,表达能力的训练重点应放在个性化表达上。

语言可以说是个性的标志。如严肃谨慎的人,他的语言常常比较谨严性格粗犷的人,其语言常常也比较粗放;豪爽的人语言也多为直率;性格温和的人,其语言也常细腻柔顺;幽默机智的人其语言多为诙谐风趣等等,然性格不是一定等同于语言,但也常有一些是悖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确你喜欢某一类或几类语言,你在写作上习惯于使用哪些有特点的语言表达技巧,尽量地在这方面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语言个性。

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锤炼。有人说,“锤炼语言”是世界上最辛苦、最艰难的“工种”。一个学生如果在语言运用上从来没有苦闷、从来不曾经历锤炼语言的艰辛,他便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这里老师除了起催化作用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多作一些单项的训练作为训练的台阶,如想象片段,描摹仿写,选词造句、联句,写片段等等,让学生学会锤炼语言。

(三)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策略

从以上对写作过程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的倡导和要求是符合写作的内在规律的。那么,具体到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呢?我们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教学策略:

一、树立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感悟和积累的习惯。

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 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写作是主体思想、情感的抒发,是个性自由的张扬。当学生在生活、自然中获得直接体验,在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中获得间接感受时,把真实的自己用文字展现出来,并与人交流,这正是主体地位的凸现。

教师要倡导“我手写我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和题目,打破写作条条框框的限制,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开放的写作空间中自由地抒发自己、体验成长。

感悟能力是主体的标志之一,也是写作不可缺少的重要能力。教师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感悟力:

首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的吸收信息。观察有两种形式,一是带着任务进行的定向观察,如让学生观察小兔子的生活习性等;一是从无意中引起注意,进而进行的随机观察,如上学路上观察到的一件事等。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活动去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其次,要训练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听觉的、视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去观察,并关注社会热点,直接感受生活、体验情感,以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真情去仔细地体味人生与自己的成长。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触发自己的灵感,形成自己的独特的真切的感受,才会产生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二、激发情趣,增强学生对生活和写作的热爱。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写作也是这样。教师要几分学生的写作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自主命题,开拓写作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 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有助于学生在自我发现“ 动情点”的过程中释放写作欲望,变外加的“ 要我写”为“ 我要写”,变写作负担为写作乐趣。

2、创设情境,激发写作热情。写作需要情感的酝酿和思维的激发。在写作前,教师要注意营造宽松民主的气氛,创设形象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回忆曾经的体验、调动积淀在大脑中的情感和思想,为写作做准备。

3、举行活动,增强直接体验。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综合性学习等举行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4、进行鼓励,爱护写作热情。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写作的潜能和创造力,爱护他们想说想写的热情,看到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和夸奖,使他们增强自信,乐于去尝试、乐于把写作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写作充满兴趣。

三、加强写作指导,优化写作过程。

新课标中特别强调了写作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要把注意力放在写作的实践上,主张多写、多改,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在学生的写作实践中,我们要加强写作指导,来优化写作过程。具体来说,分为写前指导、写中指导和写后指导。

写前指导,主要包括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明确写作目的,进行思维训练等。写中指导,主要指在写作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的个别指导。

写后指导,在写作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连接两次作文的桥梁和写作教学的深化阶段,更是把学生的写作实践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催化剂。它主要包括作文的评改和反思。

作文评改是写作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定。要改变以往“精批细改”、“有错必改”的做法,把学生评改与教师评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具体开看,其操作程序大致如下:确定自评自改文章的顺序和内容(评分标准)并予以公布。第二,组织学生分组轮值评改、交替运作。每次由一名学生朗读文章,提出评改意见,其余同学提出补充建议(含作者自己的看法),允许争鸣,并由轮值学生打出等第后交还作者自改。第三,在此基础上,教师从全班荐评的优秀习作中选出若干篇,交由作者在课堂上朗读,同学共赏析,教师作点评,气氛和谐,其乐融融。这样的评改效率高,又能强化学生的写作主体意识,收效显著。

作文反思也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这个环节常常被忽视。教师应该创设反思的情境给学生提供重组、反思、解释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的文章,这也是及时获取写作经验,巩固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作文反思成为学生写作实践的自觉行为和习惯。

如果我们的写作教学实现了上述的变革,相信会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陶嘉炜 《写作与文化》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5-7 页

[4] 潘涌《写作教学的价值取向与方法》,《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9月

[5] 陆圣华、黄品泉《感悟是写作的生命》,《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10月

[6] 谢志礼、苏玉春《总论个性化作文写作浅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

6月

[7] 吴效刚《写作过程:构思与非构思的共存互补》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5年1月

第五篇: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sun zhi gao 1.简述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精神,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你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落实的。(20分)

答: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贫乏,不善于观察。观察是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一天,我发现班里的几位同学围着花坛捉蝴蝶。课下找几名同学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蝴蝶是为了观察蝴蝶是怎样为花儿传粉的。”有的说:“捉到蝴蝶后把它压平、晾干后做标本。”„„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蝴蝶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蝴蝶是怎样传粉的,你是怎样做蝴蝶标本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2.有的老师说:“学生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的强弱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你怎样评判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你的观点。(30分)

答:我认为学生写作水平高低老师起着关键作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修改一份自己的习作教学设计。要求以表格形式对比出示修改前后的两个设计,并注明修改的原因。(共50分:两个设计30分,修改原因20分)

答:《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

1一、目标:

1.读懂例文,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为动物设计名片应介绍清楚它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按照要求,选择喜欢的动物为其设计名片。

二、教学重点:条理清楚,紧扣中心,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

三、教学难点:能抓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童年的发现》教案2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原因: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2。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下载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小学作文教学之路初探

    新课标下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之我见 开城中心小学王小琼 内容摘要:针对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本文找出病因,并指导学生怎样写作,只要学生能按照文中的五点去做{一、提高学......

    试论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浅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浅析 [摘要]:新课程要求美术教学要有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能使学......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初探 评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以及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体育教学 我国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运用新理念,活教老教材”,让学生......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定稿]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丰镇市新城湾小学王贺庆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与特点,其次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教师面对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情况应采取的措施。关键词新课标语文提出采取新课标倡导的是学生在开......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

    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 潮安县磷溪镇金沙初级中学教师 丁丽雅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以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编写,任务型教学倡导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性......

    作业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

    作业: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课程,请你结合上篇作业中新拟定的教学目标,与原备用的教学设计进行对比,并对原设计进行修改(修改处可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别)。而后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