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
答题内容:
1.新版课程标准在阅读指导方面,明确提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细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这个片段体现了“用课文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生学习语言,抓住课文中能够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关联词来体会,让情感的体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既关注了内容,又注意到了表达,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这个片段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关联词语的妙用,在品味体会情感后,再用朗读来表达情感,从而体现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这个片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谈话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始终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也体现出教师“以学定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3.《 开国大典 》的教学片段
1、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2、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谁来读?
3、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4、研读第五自然段。
(1)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朗读句子的过程中相机理解“一齐”。)
(2)他强调了“排山倒海”,强调了“一齐”。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
(3)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4)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5)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5、研读第七自然段。
(1)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3)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相机指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读法。)
(4)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5)你们的激情感染了我,使我情不自禁也想读,听张老师读。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相机指导学生感受“反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8)你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你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指名读这两句话。)
(9)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带着这份理解,谁再来读这句宣告?(指名读。)
(10)接读第七自然段。
(11)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
(12)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总结: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体会到了开国大典,享受。作者是怎么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呢?就是抓住了各个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及动词的准确运用将感受写的细致入微,达到这个效果的。这对我们如何将文章写具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教学反思:《水》的教学片段,紧紧围绕着“用课文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通过读词、读句、读标点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又不不拘泥于学习文章内容情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修辞的运用、细节的描写),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新课标提出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课外阅读。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教学中抓住有利的契机,有课内带动课外。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得到阅读兴趣。如学完《海伦凯勒》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给学生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3)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开展“读书手抄报评比”“我爱读书”的主题班会,或是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来促进学生自主读书。
二、选好读物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物的选择,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推荐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书籍,还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此外,要推荐多方面的书籍,如鲁迅所说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此外,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非连续文本”。
三、教会方法 在课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会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会了方法学生才能将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此外,还要教给默读、浏览的方法、品词句析的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学会写读书笔记等等。学生习得了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与效率。
第二篇: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三)—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作者:sun zhi gao 1.简述2011年版语文课标的精神,结合教学实例谈一谈你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落实的。(20分)
答: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生活贫乏,不善于观察。观察是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获得广泛,丰富的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一天,我发现班里的几位同学围着花坛捉蝴蝶。课下找几名同学了解情况,他们有的说:“捉蝴蝶是为了观察蝴蝶是怎样为花儿传粉的。”有的说:“捉到蝴蝶后把它压平、晾干后做标本。”„„知道这些情况后,我想,学生对蝴蝶这样感兴趣,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认真地去观察,了解蝴蝶的有关知识呢?于是我留了一个作业让学生去观察蝴蝶是怎样传粉的,你是怎样做蝴蝶标本的„„这个作业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我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在班中进行交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七嘴八舌,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一股脑地说了出来。接着,我让学生自命题目进行作练习,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2.有的老师说:“学生写作水平高低、写作能力的强弱不是语文老师教出来的。”你怎样评判这一说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你的观点。(30分)
答:我认为学生写作水平高低老师起着关键作用,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3.依照“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修改一份自己的习作教学设计。要求以表格形式对比出示修改前后的两个设计,并注明修改的原因。(共50分:两个设计30分,修改原因20分)
答:《童年的发现》
《童年的发现》教案
1一、目标:
1.读懂例文,理解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为动物设计名片应介绍清楚它的外形特点及生活习性。
2.按照要求,选择喜欢的动物为其设计名片。
二、教学重点:条理清楚,紧扣中心,能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语言规范正确。
三、教学难点:能抓动物的特点进行有条理的叙述。
四、教学过程:
一、布置观察,积累素材
学完《童年的发现》后,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用心去回忆自己脑海中积累的材料,想想自己曾有过什么样的发现。
二、激发兴趣,拓展思路
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如,可以这样说:著名的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牛顿因为发现苹果落地的秘密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发现了壶盖跳动的原因而发明了蒸汽机„„有多少发现,就给人带来多少惊喜。可见,发现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本领,谁掌握了这个本领,谁就有可能成为有本事的人!正值童年的你们,一定也有自己独特的、有趣的发现,想把你的发现告诉我们吗? 2.让学生自由说一说都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说到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妈妈爱美了,爸爸勤快了;发现马路边的路灯按时亮起来,公园里的动物多起来了;发现种子怎样发芽,向日葵如何转动了;发现电视里的环保广告多了,发现人们都在学英语了;发现战争太可怕了,美国太霸道了。还可能说到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如,发现语文书变了,课文比以前有趣了;发现老师讲课方式变了,学校活动多了;发现应用题有五种解法,记生字也有窍门;发现新老师像朋友一样,同桌也不讨厌了。教师根据学生说的,适当总结评价:你们几位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你说的是学习中的发现,真是有心人!通过这样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开启学生的思路。
3.引导学生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自己的发现清楚地告诉别人。要求把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题目可以用“我发现„„”,也可以自拟。
三、自主习作,因材施教
学生构思后自主习作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典型的习作(如,过程写不清楚的,语言表达存在问题的),相机评价,具体指导。
四、朗读习作,评议修改
选典型习作三至五篇,读一个评一个,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了、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评议。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所评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然后,各自修改习作,进行誊抄。修改时先自己修改,再请小伙伴帮助修改。
五、佳作欣赏,激励评价
此环节安排在批阅习作之后。首先,选出选材、结构、语言等方面各具特色的习作,请小作者读给大家欣赏,师生简要地进行品析;然后请这次习作有较大进步的学生读他们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童年的发现》教案2
教材浅析: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妨、碍”2个会认字,读读记记“妨碍、情不自禁、随心所欲、天赋、痴迷、一本正经”等词语。
教学重点:知道“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的不幸遭遇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童年是美好的,也是充满着强烈的求知欲,每个人的童年都充满着无数个“为什么”,充满着神奇的幻想与想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他的童年时代不仅如此,还具备着比平常人更可贵的东西(善于探究、找到“为什么”的答案),那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自学生字词语。2.从课文中你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4.理解词语。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愿,想怎样就怎样。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5.说说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渴望求知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6.理解课文脉络。
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写“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童年时的“我”发现了什么? ⑴读课文第1、2自然段。
⑵体会:①“几岁的时候”“完全”“独立”这些词语无不显示着“我”这个发现多么不平常,多么出色,乃至现在说起来还为这个发现自豪不已。
②第2自然段中说,“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犬笑”,这是为什么呢?(一个九岁的儿童,竟然能独立思考发现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这简直是常人无法相信的。)
又说“竟使我当众受到惩罚”,他又为什么当众受到惩罚?课文这样开头有什么作用?(以这样的开头设下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⑶小结: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他创立了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进化论。按照进化论的观点,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而“我”小时候就发现了这一规律。
2.“我”是怎样发现的?
⑴自由读第二部分(第3—13自然段),然后小组内讨论。⑵全班交流。
①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②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第一个阶段(3、4自然段)写“我”的发现起始于梦中飞行。第二个阶段(5—11自然段)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第三阶段(12、13自然段)写“我”对“人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的大胆猜想,也就是“我”童年的发现。
⑶小结:梦中飞行引出了“我”对这个现象的好奇,老师的解释又引出了“我”的疑问:“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从而更加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我渴望明白”“想得是那样痴迷”“绞尽脑汁”“想啊想啊”“终于”这些词语都表现了“我”求知若渴的特点,同时也看出“我”惊人的想象力。
3.“我”的发现可靠吗?
⑴自由读第三部分(第14—19自然段),⑵归纳:“我”的发现在几年以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⑶理解句子:
①“可是我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就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 是因为“我”为自己早在三年前就发现了这一规律,而且与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而格外高兴。现在知道了当时自己的发现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心情使他无法控制,已顾不得是在课堂上,更顾不得这“笑”是否合时宜了。
②“幸亏她没有容我解释,不然的话,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还不笑塌了房顶!”
这句话是说“我”的发现会令人不可相信,人们绝对不可思议: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从表面看,这句话是“我”庆幸自己没有解释,而实质上表现了“我”之所以有人们不可思议的发现,是因为“我”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极强的想象力。
③“我明白了——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含有双重的意思,一是说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像阿基米德、哥白尼等都有过这样的遭遇;二是说“我”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跟世界上有重大发现与发明的科学家一样遭遇驱逐与风险,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作者用幽默的方式为自己找到了自我安慰的理由。当然这句话里也表达了自己对老师当时处理方法的不满。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我”是怎样的孩子?孩子身上最可贵的是什么?
四、总结全文
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谈谈在你的生活、学习中有过什么发现?
原因:1.谈话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2。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对全班的习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4.教师总结,不仅表扬学生作文的成绩,更要表扬学生的发现和创造。
第三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字词教学”的作业
(满分:100分)
绩溪县瀛洲中心小学 叶红咏
1.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有哪些变化?对这些变化,你有怎样的看法?(15分)
答:
(一)通过仔细阅读2011年版 《语文课程标准》和认真学习继续教育的课程,我发现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与实验稿在识字写字教学方面有以下6大变化:
1、写字被强化。
2011版课标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这些要求就是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2、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针对学生写字能力普遍下降的现象,修订版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要求“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这就是更加重视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
3、更加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实验稿规定,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更加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会写的字数量减少400字。
实验稿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 1600 左右会写。会写的字数量减少了400字。
5、具体了检字法的学习。
实验稿规定,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这就具体了检字法的学习。
6、写字的数量明确,不再加上“左右”这个模糊的字眼。
实验稿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 2500 个左右会写。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规定,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写字的数量已经明确,1
(二)对以上变化,我的看法有以下3点:
1、高度重视写字教学。
新课标要求“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强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高度重视了写字教学。
2、写字量更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新课标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适当降低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量的降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为“质”的提升提供了保障。调整后,各学段的的写字任务更为均衡,更好地遵循了识字写字循序渐进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完成识字教学任务。
3、提高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教师普遍都存在一个误区:“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学习任务”,到了中高年级,更加注重的是阅读与写作。无形中削弱了识字教学,其直接结果就是出现大量的错别字。而新课标要求“识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提高了识字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写字的质量。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你认为当前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什么?请依据2011年版课标,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你如何解决。(20分)
答
(一)我认为当前的写字教学中教师们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有以下4点:
1、忽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一些老师仅仅从让学生会写生字这一目的出发,教学形式单一,因此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写生字的愿望与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
2、忽视学生书写技能的培养。
一些教师一味的强调学生能够写出的汉字的数量,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与写字姿势的培养,忽视了书写技能的培养。
3、忽视教师自身的范本作用。
一些教师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都花在了教法、学法的思索与探讨上,却忽视了自身书写功底的磨炼与提高。老师的板书就是学生的“活字贴”,老师的字如果写得好,学生就会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
4、忽视“写字作业”的批改。
一些教师重视“语文作业”批改,却忽视了“写字作业”的批改,时间长了学生自然而然也就不够重视写字这项学习任务了。
(二)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从以下2个方面予以解决:
1、为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创设良好的书写氛围,在课堂上试图创设一些美的意境。
如:在教室的墙壁上贴挂一些古今书法家的作品,创设一个充满翰墨书香的写字环境。老师还要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增强他们写字的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知难而进,勤学苦练。例如,在教学生写“凹”和“凸”这两个字时,很多学生常把这两个字混淆,而且写出的字非常不规范。我从这两个字的实际意思“凹进去”、“凸出来”出发,结合它们的字形讲解,很快学生就能分清两个字的区别了。然后,我又从对称的角度讲解这两个字,学生就能写出优美对称的字了。
2、时刻关注学生的书写习惯,对学生写字的基本功给予必要的指导。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书写技能,利用语文写字课中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书写技巧,一起练字;我们还要及时批改学生的写字作业,巧写批语,面批面改当场示范。
只有我们在平时的写字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就能培养学生写字的兴趣与能力,让学生爱写字,写好字。
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小露珠》中的一个片段,请评析其字词教学的优劣。(35分)
(生朗读第6自然段)
师:读得不错。有个字很难写,“戴”字,有17画。有个同音的字“带”,这两个字用起来很容易混淆,我们来记住它们。先来组词。
生:戴帽子。
生:穿戴、佩戴。生:披星戴月。
师:也给“带”字组个词。生:海带。生:带领。生:皮带、腰带。
师:下面我说两句话,你告诉大家要用哪个字。请你把红领巾dài端正。
生:爱戴的“戴”。
师:星期天把红领巾洗好叠好放在书包里,上学时别忘了dài来。
生:海带的“带”。
评析:
(一)优点:
1、在这个教学片断中,这位老师抓住了两个同音字“戴”和“带”同音不同义容易混淆这个难点,让学生加以区分。难点突出并得到了落实。
2、该老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很好的体现新课标精神,重视字词教学,并能够把同音字进行比较。
3、“星期天把红领巾洗好叠好放在书包里,上学时别忘了dài来。”该老师能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两个同音字。而不是枯燥的告诉同学们这两个字的区别和应用。
(二)不足之处:
1、教学方法单一。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不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老师只是教了“戴”字的读音并组词,对于怎样识记没有提,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儿歌、谜语、拆分笔画等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个字。比如我们小时候老师教我们的顺口溜“土字头,田字腰,共产党耍大刀”。也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记住这个字,提高识字兴趣。
3、对两个同音字的字义深度挖掘不够,学生学了以后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两个字的用法。老师也没有带领学生总结这两个字之间的使用区别,我认为还是应该通过字义对这两个字加以区分,“戴”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如:戴帽子、戴眼镜;“带”是“带子或像带子的长条物”“随身拿着,携带”如:皮带、带行李。这样的话,学生对这两个字的印象可能更深刻一些。
4.组成 3-5 人的研修小组,针对字词教学提出一个感兴趣话题,进行互动、讨论,撰写学习反思。(30分)
“字词教学” 研讨沙龙
研讨话题: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准确辨别同音字?
时间:2012.11.20 地点:瀛洲中心小学会议室 参加人员:语文组低年级教师 记录人:叶红咏 研讨过程:
主持人:在几次考试中,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同音字的辨别能力很低,遇到同音字,就有点晕,即使你强调过好几遍,依然有学生出错。如“生”和“升”,“公”和“工”,“从”和“丛”“厅”和“听”在考试和听写中,依然有孩子拿不准该用哪个,特别是没有见过的生词。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准确辨别同音字呢?
周慧琴:我认为第一是要有预见性,在识记一个字的时候,就把同音字考虑进去。在一开始就分清楚。二是亡羊补牢,在学生出现问题后,及时纠正,要不止一次的,方法多样的纠正,达到强化。当然在强调的时候要注重从多方面去辨析,如“生”和“升”就从意义上记,“升”常用的意思是由低往高移动,让学生记住这个意思,再多扩词练习,就比较容易分辨。而“听”和“厅”可以记形状,如听可以用甲骨文让学生记住,“听”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用耳朵听别人讲话,而“厅”是在听上面加了一个“厂”,我们可以想房子的顶,有这个“厂”的是房子“厅”,有耳朵的是“听”。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记住这些字效果不错。
汪雪玲:同音字的存在,的确给学生的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辨别同音字。首先,对于同音的形声字,可以通过不同的形旁来判定它们所表示的意义。比如“驱”“岖”“躯”都读qū,如果说“qū车”“崎qū”“身qū”,应该立刻能想到它们分别是“驱”“岖”“躯”三个字。因为古代都是用马拉车,所以“qū车”应该是与马有关的“驱”;“崎qū”是形容山路下平的,必须选择与山有关的“岖”;“身qū”则与身体有关,只能用“躯”。这几个字的意义都由形旁标识得清清楚楚,辨别起来并不难。其次,对于常用的同音字,要随时留意它们经常和什么字在一起搭配使用,表示什么意思。常常有的同学把“部署”写成“布署”,“布置”写成“部置”,把“刻苦”写成“克苦”,“克服”写成“刻服”,主要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每个字的不同搭配习惯。其实,像这类同音字有时从意义上分辨起来比较困难,只要引导学生随时注意到它们的搭配习惯,就能运用自如了。
江爱慧:中国的汉字中有很多会意字,我们可以抓住汉字字形上的会意展开想象来区分同音字。例如:同音字“明”和“鸣”。“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同在,则“明”。“鸣”意为小鸟张着嘴巴在叫。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例如:同音字“蜜”和“密”。“蜜”的下面是一个“虫”,表示与一种昆虫有关的东西,如:蜜蜂、蜂蜜。又可表示与蜂蜜有关的甜甜的东西,如:糖蜜。“密”的下面是一个“山”,表示与山上的东西,像植物之类,如:茂密、稠密。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的目的。
叶红咏: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如:同音字“鱼”和“渔”。首先让小朋友们用他们进行扩词游戏,鱼:金鱼、鲤鱼、鲨鱼、钳鱼、带鱼、比目鱼、草鱼……渔:渔夫、渔船、渔网、渔村、渔翁……。再让小朋友们来观察它们的不同,经过观察不难发现:“鱼”组的词大多是指生活在水里的各种各样的鱼类,“渔”组的词大多是跟捕鱼有关系的。另外,如果我们指导学生把一些同音字放到不同的句子中去体会,感受它们的不同,会让学生更好的区分它们。如:同音字“做、作、坐、座”。我就设计了如下四个句子,让小朋友们来选词填空。第一句:妈妈正在(做)饭。这里应该是“做”,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白“做”是从事某种工作或活动的意思。第二句:我的(作)业已完成。这个“作”就是进行的某种工作或活动。第三句,我正(坐)在地上。“坐”是 “坐着”的意思。第四句:我家屋前有一(座)山。这里的“座”是量词。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便很快地区分了这四个同音字的不同意思。
“字词教学”学习反思
一、问题的思考
低年级学生不善于正确地区分同音字,原因何在呢?我通过平时的观察与调查,发现原因有以下4点:
1、学生刚刚开始学汉字,并不能明白此字和彼字的意义差别。当遇到同音字的练习时,首先想到哪个字就填上哪个字,而不是思考:我为啥要填这个字?
2、在刚结束的拼音教学中,为了增加学生的词汇量,课堂中常要求学生就一个音节组词。如:对“shēnɡ”这个音节,学生能组词:“shēnɡ命、shēnɡ音、6 shēnɡ起”都是对的。所以,在学生的心中能读同一读音的应该就是一样的字,是可以互换的。
3、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对字的感觉还不敏锐。当两个字同音同时又是形近时,学生即使能明白字的意思,也很难记得准,记得牢。
4、有部分教师知道同音字是识字教学中的难点,遇到这类字时,总让学生大量地抄写,抄得学生晕头转向,疲惫不堪。以后遇到形声字就心跳加快,担心又做错了被罚抄,对形声字产生畏难心理。
二、问题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的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刚开始大量接触抽象的汉字,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多抄写、多背诵、多做练习,采用死记硬背的题海战术,学生只会越学越害怕,越抄越搞不明白。
怎样才能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让同音字的识字教学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呢?我认为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同音字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教给学生区分同音字的方法
1、归类辨析识字法
分类记忆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如:生字的音、形、义以及写法上的特征,把属于同一类的归并在一起,一组一组地进行记忆。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生字教学后,让学生对所学的生字进行归类记忆,有助于延长记忆时间,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组词、儿歌来帮助学生巩固识字效果。如“公、工、功”、“完、玩”、“真、珍”等。随着学生识字量的扩大,逐渐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字体的形态结构,学会联系音义来区别字形,从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对汉字的精细比别能力,巩固对汉字的记忆。
2、比较联系识字法
在教学同音字时,区别对比的过程中找出同音字的异同来进行识字,即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目”字可与“日”字相比较,“日”太阳只有一个,所以“日”里面只有一横,“目”眼睛有两只,所以“目”里有两横。又如,“人”与“入”可以区别其形来识记。
3、字形想象识字法
孩子们的好奇心强,想象丰富,遇到同音字时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识字的兴趣,让他们始终能主动的识记同音字。有些同音有相同的部件,我们可以先记住相同的部件,再通过不同部件来会意联想,从而进行区别。
例如:同音字“纱”和“沙”。“纱”是“纟”,表示用棉花、麻等纺成的较松软的细丝,可以捻成线或织成布,如:纱厂、纺纱。又可表示用纱织成的经纬线很稀的制品,如:窗纱、纱巾。也可表示像窗纱一样的制品,如:铁纱。“沙”是“氵”,表示与水有一定的关系,如:沙滩、河沙。抓住同音字字形的特点去引导学生做形象性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很好地达到辨别同音字目的。我们的识字不是孤立的,要做到字不离词,特别是一些同音字,更要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词语中来区别。
4、新旧联系识字法
每当孩子们学习新字,很自然的在脑海中就会闪烁出已学或未学已见过的形近字、同音字,从而对字形加深识记并准确地区别运用。学习“跳”字借用“桃、挑、逃”字,运用换部首识字法识记;学“气”就联想到其“汽”,用去部首的方法识记。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一些字,经常让学生找出它的同音字进行比较,让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学到一个字就想到找它的同音字,这样学生对同音字的积累就比较多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还要加强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对同音字选用的训练,让学生正确地运用同音字。
总之,在识字教学中,只要坚持实践第一,灵活运用汉字的造字法则和内在的规律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牢固的记住字形,正确理解字义,正确掌握读音与运用,从而提高同音字教学的质量。
(二)激发学生区分同音字的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区分同音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最大限度地启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和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话题,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之乐意学。
【案例】
对于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同音字是一个难以解释清楚的话题,但你不说,不代表孩子不问。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我就遇到了两个同音字——“木”和“目”。在我们眼里看来,这是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啊,可第一次接触汉字的孩子可感兴趣了,为什么他们都读mù,这两个字读音一样,我们怎么区分?大 8 家可是讨论得热火朝天,孩子们用各种方法记忆着这两个字。看图来记忆是孩子们想到的最好的办法,“目”倒下来有点像眼睛,“木”上有好看的花纹,有点像这个字。对于初学汉字的他们来说,保持这种学习热情最重要,于是我鼓励他们说:“小朋友们,你们今天想的办法真好,老师都没想到这么好的办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遇到这些同音字,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啊?”一张张小嘴异口同声地说:“有!”
每一个孩子都是有探索欲望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征服一个个难题,来证实自己不再是小不点了,而他们在学习生涯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我们需要关注在每一刻。在第一次接触同音字时,我就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斗志,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再次遇到时,一定会想出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的。
2、提前预习,培养学生区分同音字的能力
识字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老师可以把讲生字的时间让出一部分还给学生,学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议。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上学习效率,有助于培养自学能力。
当然,预习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要学的生字提出具体内容:偏旁、音序、音节,回忆与它差不多的字,再分别组词。可以安排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进行学习,对有关问题加以认真思考,把不懂的问题做好标记,以便课上有重点地去听、去学。而在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时间在于汇总学生提出的识字方法,点拨容易错的地方。再给出同音字辨析题当场检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
实践证明,学生要进步,秘诀就是预习、自己学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学进去,感受学习、探索和增长能力的快乐,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发现问题、生成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式学习去解决问题。
3、进行比赛,巩固学生学习同音字的成绩
儿童的好胜心强,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我常在课堂上巧妙地增设比赛,既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积极性,又能巩固学生学习同音字的成绩。
我们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针对两个单元所学的同音字进行比赛。可以教师出题也可以学生间相互出题。为了能让自己的小组获得好成绩,小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会非常努力,他们分工合作,先将两单元的同音字列出来,再一起认真复习记忆。小组长会像一个真正的教师一样组织小组内同学一一过关,不能过关的马上就进行一对一的帮助。此时,教师可以作壁上观,观察各组学习状态,也可以融入某个小组,进行辅导。一阵喧嚣过去,大家开始比赛。
事实证明,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竞争,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教师的补差负荷。这种情况就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牛儿们喜爱草,向往草,争先恐后地奔向草,这时候,鞭子的作用就大大减少了。”类比到教育,就是我们让学生喜爱学习的天性发挥出来,让他们以最大的自由奔向学习,享受学习。
第四篇:终极版 小学语文学科作业(二)
答题内容:
1.新课标精神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也做了相应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元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新课标精神下,小学阅读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课回到语文本身,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重视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培养想象力;重视 “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让语文学习回到生活本体。
在朗读教学方面,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本教学片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
(一)这个片段体现了“用课文教”的教学理念。教学生学习语言,抓住课文中能够表情达意的关键性词语——关联词来体会,让情感的体验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呈现出来,既关注了内容,又注意到了表达,从而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二)这个片段体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朗读,在读中品味关联词语的妙用,在品味体会情感后,再用朗读来表达情感,从而体现出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这个片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谈话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畅所欲言。而教师则始终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也体现出教师“以学定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3.《 开国大典 》的教学片段
1、板书“开国大典”。谁能说说“典”在这儿的意思?“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会是怎样的典礼?让我们再来看看“开国”,你读懂了什么?
2、一个新的国家诞生了,这是多么重大的事件呀!这隆重、盛大的典礼也正是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而举行的。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课题。
3、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同学们通过浏览课文,对开国大典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这4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可是要想真正地走进开国大典,就必须走进1949年10月1
日的天安门广场,走进这一个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之中,走进参加典礼的人群之中。这节课,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勾画下来。
2、谁来读?
3、同学们真会读书,你们紧紧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到了气氛的热烈庄严。可究竟是什么激动着人们的心,使他们热情洋溢,激情澎湃呢?就让我们依顺序品读交流这些描写群众反应的语句,到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吧!
4、研读第五自然段。(1)谁先来读第五自然段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在朗读句子的过程中相机理解“一齐”。)(2)他强调了“排山倒海”,强调了“一齐”。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什么?有人指挥吗?这就叫“不约而同”。
(3)人们为什么会这样?
(4)正因为这30万人拥有着不约而同的情感,才会有这不约而同的掌声和目光呀!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谁来读第五自然段?
(5)想读的同学一齐读!
5、研读第七自然段。
(1)谁接着读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出示:这庄严的宣告,„„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2)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3)心中有画面,一定能读好。谁来读?(指名读,相机指导“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读法。)
(4)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
(5)你们的激情感染了我,使我情不自禁也想读,听张老师读。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相机指导学生感受“反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6)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7)“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正是这宣告,激动着人们的心。再读读这宣告。
(8)你读得很认真,可是老师感觉你的朗读里还缺乏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当我们理解了第六自然段的三四两句时,一定会对这声宣告有更深的理解。(指名读这两句话。)
(9)激情讲解: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换来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舍生取义。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宁死也要保住党的机密的小雨来;这是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这是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前进道路的董存瑞,他牺牲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为了新中国,前进!”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的血肉筑成了我们新的长城,才迎来了新中国在今天的成立。这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带着这份理解,谁再来读这句宣告?(指名读。)
(10)接读第七自然段。
(11)让我们亲眼见证这伟大的时刻吧!
(12)一起背。把这欢呼,这欢跃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
总结:同学们体会的很好,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体会到了开国大典,享受。作者是怎么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呢?就是抓住了各个细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及动词的准确运用将感受写的细致入微,达到这个效果的。这对我们如何将文章写具体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 》的教学片段,紧紧围绕着“用课文教”的教学理念,遵循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来设计。通过读词、读句、读标点等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字里行间所
流露出的情感。在读中悟,悟中读。同时又不不拘泥于学习文章内容情感,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表达(修辞的运用、细节的描写),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是一首语言清新优美、感情真挚动人的散文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自读、同桌互读、赛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验感悟,在理解、想象、体验中自主练习,在情感交流的“对读”活动中表达心意,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同时又遵循新课程倡导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诗歌的第三、四自然段,再组织集体汇报交流,以谋得学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师以引导为主,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课堂中,让学生自学、自检、自主交流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措施,体现了自主性与实践性的原则,有利于体验学习成就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还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在识字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注重识字方法的相互交流,注重写字的规范,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体验,自己掌握识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设计了“组词大比拼”、评选“最佳智慧奖”和“火眼金睛奖”的游戏,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课标》同时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语言及词汇的积累应成为学生的主动行为,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一般的积累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积累能力和兴趣。因此,教师设计让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其他词语,以丰富学生的词汇。
4.互动话题:农村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主持人:孙志高
讨论人员:江丽尧,高学梅,陈小燕,姚立忠,杨勤
讨论地点:明光市包集小学 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孙志高:新课标提出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课外阅读。
江丽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教学中抓住有利的契机,有课内带动课外。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得到阅读兴趣。如学完《海伦凯勒》可向学生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2)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给学生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3)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开展“读书手抄报评比”“我爱读书”的主题班会,或是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来促进学生自主读书。
高学梅:“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物的选择,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推荐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书籍,还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此外,要推荐多方面的书籍,如鲁迅所说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此外,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非连续文本”。
陈小燕:在课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会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会了方法学生才能将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此外,还要教给默读、浏览的方法、品词句析的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学会写读书笔记等等。学生习得了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
课外阅读的能力与效率。
姚立忠:教师以讲代读。老师主宰课堂,进行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讲,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书,使学生没有读通课文,就开始讲。学生没有读顺课文就开始提问。学生没有读懂课文,就开始分析课文。使学生在没有准备的基础上仓促上阵。使学生学起课文不能把心沉到课文内容中,从而形成一知半解。
杨勤:学生课外阅读少。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学生想读一本好书都找不到。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但是,现实是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
孙志高:怎样改进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现状呢? 孙志高:1.教师要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2.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3.培养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孙志高:总结发言。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一定能得到改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浅谈如何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心得体会 明光市瓦陆小学 孙志高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手段,坚持阅读教学,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用语文交际的能力以及自学语文的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课外阅读少。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学生想读一本好书都找不到。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
学生课外阅读少。农村小学没有图书馆,学生想读一本好书都找不到。语文课本是要认真读的,有些地方当然也要背,但决不是他们阅读的“唯一”。我们“简单”教语文,“简单”教课本,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窗外“清新的空气”,儿童小说、童话、古典名篇都可以进课堂,并且进入孩子的课余生活。但是,现实是农村没有这样的条件。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不高,但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才能为以后的教学作好铺垫。这学期通过实践我真正感受到农村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可低估。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及体会:
方法及体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课文学习,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要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教学中抓住有利的契机,有课内带动课外。教师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激发学生得到阅读兴趣。
(2)以教师的“身教”,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给学生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3)开展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可以开展“读书手抄报评比”“我爱读书”的主题班会,或是读书经验交流会等等来促进学生自主读书。
“读一本好书,犹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物的选择,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们要推荐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书籍,还要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此外,要推荐多方面的书籍,如鲁迅所说要博览群书,取百家之长。此外,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非连续文本”。
在课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教会精读与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会了方法学生才能将其迁移到
课外阅读中。此外,还要教给默读、浏览的方法、品词句析的方法、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诵读记忆的习惯,学会写读书笔记等等。学生习得了阅读的方法,才能提高课外阅读的能力与效率。
新课标要求采用互动的课堂,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运用语言。教师应该给学生留下一片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合作交流。
总之,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应该从低段开始,以多样化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丰富的语言材料创设不同的情景,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的阅读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只要我们在日常学习中,能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和技巧,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那么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一定能得到改观,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第五篇: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学习心得
——阅读能力及习惯的培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通过加强课内外阅读,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学生对事物的表达将是无序而枯燥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越广泛越好。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
(1)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并且学校每周安排2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2)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边读边做批注。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3)重视检查阅读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好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我认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则更能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动力。基于这种认识,我的做法是:第一,在班级中展开读书比赛,定期在课外阅读登记栏上公布每个学生的阅读篇目、笔记篇数、摘抄的条目数。第二,抽取一些读书笔记,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第三,经常组织读书经验介绍。第四,召开读书心得交流会。第五,注意发现优秀习作,积极组织向校内外刊物投稿。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让学生互相学习,看到别人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学生就会不甘落后,就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使爱读书的氛围更浓,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