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

时间:2019-05-14 21:4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

第一篇: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

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城镇和城市,在户籍制度改革的难 度和进展上有很大差异。归纳起来,不外乎是不同城市户口的 “含金量”有所差异,或通过市场获得公共资源的程度不同而已。可见.户籍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一个市场发育的过程。进一步改革 户籍制度,创造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条件,需要在相关领域进

行充分的改革。vishay电阻我们可以把户籍制度改革与相关配套改革的关 系概括为以下几点。

t牌低户口的“含金量”。首先,通过配套改革剥离户口的福 利含义,消除迁移过程中的寻租动机,将其还原于资源的重新配 置过程。在户口具有“合金量”的情况下推动劳动力流动,劳动力 流动不再是纯粹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而含有“寻租”的动机。因 而导致劳动力流动的动机超过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 部门之间配置的实际需要,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存在潜在的无 序和拥挤,后者成为延缓改革的动机和抵制改革的借口。

实际上,在探讨户籍制度改革时,我们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改 变其造成的后果,即形成一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局面,即农村人 迁移到城市后,在就业、社会保障、获得公共服务等方面能够享 受与城市本地居民同样的权利,一切需要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平等地与城市本地居民竞争得到,而不是依靠户口所给予的“身

份”得到。因此,先消除户口“含金量”可以将改革简化,而且目标 更加明确。

其次,通过配套改革创造均衡迁移的条件,即降低既得利益 集团的抵制动机,从而减轻改革的震荡。城市居民和城市政府担 心福利流失,因而采取排斥外地迁移人口的态度。只有通过配套 改革消除这种既得利益的抵制,才可能把改革操作成一个帕累 托改进,或卡尔多改进,从而风险最小、收益最大。例如,通过改 善劳动力市场条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是一个减缓震荡的 途径。通过相关配套改革的深入,户口的“含金量”越小,获得公 共资源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户籍制度改革就越容易,反之亦然。因此,剥离掉附着在户口上的“福利”,降低甚至完全去除户口的 “含金星”,城市政府和居民就不会再把外来农村劳动力看作“洪 水猛兽”,对其加以阻拦和服制,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就能够顺 利实现。

从制度起源上看,户籍制度是与其他一系列政策协同发挥

作用的,因此,为了保持制度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和兼容性,改革 也必然是一拢子的配套过程。把那些将户籍制度变为城乡分割 手段的配套政策,首先与户口剥离开,进而彻底给予改革,就把 户籍制度变成仅仅是一种人口登记制度,使户籍制度行使通常 意义上的基本职能,而不是用于识别“身份”。实际上这正是中国 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实现了这个目标,使户口不再与一系列福 利待遇关联在一起,就能够结束目前城乡之间的分割状态,使劳 动力能够自由流动,进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配置劳动力资 源。

因此,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降低户口的“含金 星”,使公共资源的获得更多的是通过市场而不是户口。旨在剥 离福利与户口关系的一系列改革,有利于使劳动力流动变成一 个纯粹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并且减少可能的劳动力流动无序

状态,panasonic电阻提高城市居民和政府改革户籍制度的意愿。由此出发,清 除劳动力市场流动障碍的政策改革,涉及以下几个方面o

2.6清对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历史欠账。在计划经济体制 下,城市居民凭借户口身份,主要通过单位获得就业、住房、养 老、医疗和其他公共服务等一系列保障。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 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大,城市劳动就业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与 此同时,失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 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也逐渐把社会保障从单位分离出 来。然而,这并没有把城市保障和福利与户口分离,城市就业相 社会保障仍然是根据户籍身份执行的。

如何将这些附着在户口上的福利和保障剥离出来,使城市 居民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获得这些资源而不是通过用户口所识别 的“身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实现了这样的目标后,无论 是原来的城市居民还是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仅仅凭借户口本身 并不能拥有和享受任何福利,而是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凭借自己 的能力进行就业竞争,并且通过自己的贡献,或者挣得收入后再 在市场上去购买诸如住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资源。对他们 来说,单单获得城市户口已经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迁移的唯一目 的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挣取较高的收入。

使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在获得就业岗位和工资收 入方面享有平等竞争的权利:将住房、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资 源的获得途径由原来的单位一包到底,改为通过社会化或者市 场他的途径获得。这样,农村劳动力将不会为获得城市户口而煞 费苦心,因为拥有户口不意味着自然就拥有了任何东西,他们的 迁移和流动将变得更加理性:城市居民也不必为外来劳动力大 量涌入城市与他们竞争和争夺资源而担心,因为大家都是通过 努力从市场上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源,即使没有外来劳动力,城市 居民也已经没有任何通过户口而有的特权o

3实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形成,有 赖于社会保障功能与市场竞争标准相分离,使企业按照其需求 使用劳动力,而失业保险的职能则交给社会执行。国有企业无论 是为了承担社会职能,不把富余职工推向社会而继续保持冗员 状态,还是以再就业服务中心的形式为下岗职工支付部分生活 补贴,都意味着沉重的政策性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与 非国有企业相比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劳动力市场也不能正 常发挥作用,妨碍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目前由于社会尚不能 有效地对失业、下岗和最低生活标准给予保障,同时企业也不堪 重负p只好求助于政府,要求各种保护,包括排斥劳动力市场的 作用。而政府继续执行这类职能的结果,必然妨碍劳动力市场的 运行,不利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o

4拉平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值得指出的是,户口的“含金 量”井不仅是城市对户籍人口的福利提供过多,还在于农村人口 获得的相应福利或社会服务过少,“含金量”实际上指的是城乡 之间在公共服务的差异,特别是那些不是通过社会化方式而是 通过再分配方式,以人口的户籍身份识别而获得的社会服务的 差异。因此,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也必须从农村着手。

同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农业份额下降的规律在中国同样会 发生作用,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和劳动力比重都会不断 下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还有部

分劳动力依旧从事农业活动。钽电容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劳动力转移将 是一个理性和有序的过程。中国的户籍制度及其一系列相关制 度的实行,使得这个过程具有“非典型化”特征,即在农业产值比 重已经很低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比重仍然很高。但农村的就业 机会又非常缺乏,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障,只有少 数富裕地区建立起了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教育、卫生等公共服 务也比城市差很多。这势必会造成农村居民想方设法冲破户籍 这道涪篙,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流动容易过于剧烈,有时甚至是无 序的。如果能够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能够与城市相 匹配的社会服务,如教育、医疗等,改善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在农村建立起基本社会保障体系,缩小农村与城市的人文发展 差距,也具有降低户口“含金量”的效果。

例如,对于那些处于边绿化状态的贫困人口,政府的扶贫计 划就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目前,不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一 定数量的贫困人口。城市政府利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保障城 市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的基本生活。

农村贫困人口在定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想到离开 农村,到城市寻找出路。而如果他们的人力资本不足以使他们成 为理性的打工者的话,就不可避免给城市带来很多问题。因此,仿照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建立类似的制度.来保障 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应该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些公共资源和服务与最低生活保障一样,除通过市场化 的途径获得之外,也需要政府的提供,如医疗卫生设施及条件、教育条件等o这类资源的获得与人的居住地密切相关,要改变人 们为获得这类资源而不得不追逐户籍改变的现状,唯一途径就 是不断提高农村的提供能力,提高农村中这类资源的可获得性,缩小以致逐步消除与城市的差距。

户籍是一道无形的墙,阻碍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墒的一边 是城市更好的福利,另一边是农村的公共服务不足。在户口的 “含金量”很高的情况下,人们会极力想冲破户籍这道墙,把自己 从“农村人”变为“城市人”。如果户口不再具有“含金量”,拥有户 口不再意味着拥有任何东西,或者说墙的这边和那边不再有如 此巨大的差距,对人们来说,户籍就不再是一道墙。劳动力合理 和有序流动的图景就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即便在公共资源与服务相对发达的城市,提供更加平等的 机会同样重要。对很多已有工作多年,在城市有技术的民工来 说,住房和子女的基本的教育(小学和中学)是阻碍他们在城市 安居下来的两个主要因素。因而,开发打工者负担得起、便宜的 社会设施应当成为劳动力流人地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很 多大城市的经济,农民工已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为 他们提供社会设施理应成为地方政府的责任。

5忍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户籍制度改革并不是仅仅就户 籍管理做出简单的调整,而包含整个社会政策的根本性改变,其 核心也恰恰是要打破城乡分割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在 此基础上,城乡人口迁移才可能成为一个资源重新配置过程或 者正常的社会流动,自由迁被政策就不会造成社会风险。所以,从逻辑上和内涵上,整合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将是实现自由迁徒 的重要前提。

现行城乡社会保障的形式和内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何 实现对接,需要理论和操作层面上的创新。事实上,土地目前作 为农民基本保障形式,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形成典型的二元结 构。两者的对接,可以考虑“以土地换保障”的原则,通过规范土 地流转制度,在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中,实现以土地保

障形式向社会保障形式的转变。vishay电阻具体地说,就是完善传统的“农 转非”机制,为已在城市稳定就业并有固定居住场所的进城农民 提供城市户口,将其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同时解除其在 农村的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同时稳定地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wxq$#

第二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10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上海浦东新区

浦东试验区着重探讨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希望把经济体制改革与其它方面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国际化思路结合本地特色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高起点规划建设基础设施,高标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化服务业,打造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努力建设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天津滨海新区

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具有体制创新优势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重庆市 成都市

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形成了 成渝经济区 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各个方面,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根本目的在于 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架构、政策设计、体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综合模式,走出一条适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道路是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各种要素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是云贵藏青甘等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成渝经济区 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气、森林资源均位居全国前列; 武汉城市圈 长株潭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位于中部地区 其名称围绕“两型社会”,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希望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上有所探索,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目标,通过改革缩小城乡差别为了落实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方针和中部崛起战略,推动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深圳市深圳是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等为四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为基础,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他的目标定位是 建立成 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深圳城市综合竞争力仅

次于香港结构竞争力开放竞争力科技竞争力 都很靠前。

素有 “国际化城市、全球先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自主创新城市”之称;目标是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以自主技术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以服务创新为核心的区域金融中心打造以高端化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势传统产业深圳品牌。

沈阳经济区

沈阳经济区 :以区域发展、企业重组、科技研发、金融创新四个方面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紧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主题率先突破;配套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对外开放、行政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支撑平台和配套措施。发展主题突出了新型工业化 不仅会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而且能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积累实践经验,促进传统工业由大变强。

沈阳经济区是 副产品生产基地、新型建筑材料供应基地、轻工产品生产基地、汽车配套制造业基地、观光旅游休闲基地、冶金及金属加工业基地、钢铁生产原料供应基地、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

山西省

“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山西地处中部,是全国煤层气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占全国的1/3。长期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导致支柱产业单一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安全生

产事故多发、资源枯竭问题逐渐暴露,资源型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故改革要求是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义乌市

义乌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世界领先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和宜商宜居宜游的国际商贸名城。发展目标是 优化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健全金融机构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构筑区域合作优势和新型公共服务体系等保障措施。

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均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那里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在改革开放三十几年后 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显然已成为国家的经济中心 它们的目标是 进一步对外开放。在实现了东部地区的先发展之后 发展中西部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了地处中部的武汉城市圈,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湘城市群)在历史发展中已具备较好的发展潜力加上地理区位较好 有较完备的交通条件 并且也是中部地区的主要的中心城市是当之为愧的城市群它们侧重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改革试验。而西部的成都、重庆强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东北沈阳担负了老工业基地实现新型工业化的任务,这次山西省承担了资源型经济转型这一重大主题。十个综合配套的改革试验区五个在沿海地区(沿海岸线由北向南分布)三个在中部 两个在西部分布得很均匀 既能够充分利用全国资源和其他优势 也能统筹兼顾 带动多地区发展

第三篇: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综合配套改革综述

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2005年以来的新生事物,它不同于九十年代中期的科技和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城市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完善改革推进方式,推进攻坚阶段改革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其主要目的是以试点地区为载体,把改革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解决本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结合起来,实现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通过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国改革发挥试点和带动作用。

一、国家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历史意义

尽管我国的体制环境较之以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到目前为止,问题还很多。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生产力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障碍,改革远未成功。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涌现,各种矛盾相互交织,这使得改革的难度大大增加。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就是在我国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下应运而生的。国家选择一些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一方面可以通过试点探索,积累经验,通过局部示范、以点促面,为有效解决面上的共性问题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借鉴;另一方面,可以把改革风险和试错成本控制在一定区域之内,平稳有序推进改革进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直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之中。没有实践的探索,就不会有理论的创新;没有理论的指导,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试点地区最起码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意义在于对今后面上改革工作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总结,这对试点地区的遴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否则就没有试点价值和推广意义。作为试点地区来讲,应该对进一步改革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和主要目标定位搞清楚,想明白,慎重应对。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试验区,考虑的因素和条件是:一是地域有代表性。试点地区在全国范围或东、中、西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能够代表处于不同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内容有典型性。试点地区所面临的体制机制问题能代表本地区的普遍性,所确定的改革任务能反映本地区改革发展的特点和现实需要,对推动全国或一定区域面上的改革具有示范意义。三是有较强的组织领导。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改革工作,把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有较为健全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推进机制,能够为试点工作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四是有较好的工作基础。在一些领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改革探索,并已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了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工作基础。通过试点,能够在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创造新经验,为其他地区的新体制建设提供示范。五是有相应的发展潜力和承受能力。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能够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群众对改革的认识程度深,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能正确对待改革成果,社会承受能力比较强。

三、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

综合配套改革的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有了一个基本框架,但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障碍仍然存在。我们面临的主要是一些涉及面宽,配套性强的改革。改革的风险性、复杂性大增强。经济改革也对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的综合性、配套性要求明显增强,这就决定了综合配套必须先行先试。其主要特征:一是改革的综合性。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个相关的方面,从改革的范围和领域来看,以前的改革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如今的改革层次更深,利益主体更广泛,涉及社会领域、政府体制、涉外经济、生态环境在内全方位。二是改革的配套性。从改革试验的内容来看,各领域的改革紧密相连,不仅不同领域的改革是相互协调,互为条件,而且在同一领域改革的内部,也要求不同改革措施之间协同配合,互相支持。

四、综合配套改革的路径

综合配套改革是一种整体性的制度变迁,不同于以前较为单一的改革模式,因此综合配脱改该配套改革的路径是围绕着要求来设计,从世界范围来看,改革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动力和主体是国家;二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即诱致性制度变迁,改革的动力来自经济利益主体对制度的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变迁过程,制度的转换替代都需要时间。强制性制度变迁是由政府的命令和法律引入来实现的,变迁的主体是国家。有可能违背一致性同意的原则,尽管在强制运作,可能违背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可能并不按照这些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综合配套改革中,我们要很好的进行转变,就是要综合配套改革既不能延续以往的强制性改革,更不能是诱致性改革,应将转变为政府引导下的诱致性改革。

五、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与核心

任何改革的实质与核心都在于制度变迁。实质是一个社会以新的更富有效率的制度来取代旧的缺乏效率的制度安排,包括产权制度、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资源有效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是土地、劳动、技术多种要素相配套的结果。我们以往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使得我国产生一种路径依赖,制度创新以及演进的动态累积的过程,制度本身在改革过程中要成为一种内生动力。建立以内生性制度为保障的本地化发展新模式,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更好的推动区域发展,是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质。

六、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情况

截止2008年12月,国务院已经批准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

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七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9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方案》,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合改革试点的城市圈(群)。10月,《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也获国务院批复。

自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来,不少地方先后向国务院或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了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申请。到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18个省区市提出申报21个试验区。从申报的时间看,2005年申报4个,2006年申报6个,2007年申报11个。从分布的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申报11个,中部地区申报6个,西部地区申报4个,包括:(1)要求列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新区、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台州市、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广州国家级开发区、辽宁省大连市、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安徽省合肥市、河南省郑州市和开封市、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贵州省安顺市,(2)要求列为国家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江西省赣州市,(3)要求作为发展国际旅游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地区的海南省三亚市,(4)要求列入国家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从总体上看,申请开展试点的地区都紧紧围绕解决制约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力求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取得了积极进展。今后两到三年,国家将重点做好现有试验区改革试点工作和试验到期的总结工作,原则上不再批准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鼓励各省(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国家发改委将紧密关注、密切跟踪省级试点的改革创新工作,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进行指导、协调和支持。

第四篇: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聚焦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国的新特区建设

(李慎中 山东省临沂一中 276003)【背景材料】

材料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逐步形成了“弓箭型”的经济发展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沿京海广铁路长江流域经济带武汉城市圈成渝城市带长株潭城市群经济带带经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材料二200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探索我国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步骤。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探索在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趋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中部经济的崛起打造新引擎。今后全国将形成东(上海、天津、深圳)中(武汉、长株潭)西(成都、重庆)互动的试点格局。材料三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示意图

【试题设计】(1)改革开放初期,_____________带最早承接了国际产业转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西部地区的成渝城市带、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圈将逐步承接东部地区和国际上部分产业的转移。试简要分析产业转移对这些地区带来的影响。

(2)简要说明在我国“弓箭型”经济发展格局中,长三角城市群地理区位的重要性。(3)长江流域经济带横跨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内差异显著,东西互补性强。简要说明这种区域合作的意义。

(4)为促进上海海洋运输的发展,上海跳出长江口,在距上海浦东南汇芦湖港约30千米的大小洋山建设深水港。

简述上海在洋山建设新港的主要区位优势及其对上海发展的主要作用。

(5)十—·五规划提出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协调区域发展,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列为优化开发区,请你简要说明其经济发展方向。

(6)简述武汉城市圈的主要优势及其快速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7)长株潭城市群占优势的工业部门是什么?说出其发展的主要有利条件。

(8)武汉城市圈周边100千米半径内,集中了8个中小城市。和长株潭城市群相比,其主要的不利区位因素是什么?

(9)长江中游地区以洞庭湖、鄱阳湖为主体的湿地众多,但50年来湿地面积急剧萎缩。简要说明长江中游湿地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10)成渝试验区是继广东深圳、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之后的第四个国家级“新特区”。与另外三个相比,其区位上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11)简要评价成渝试验区在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和交通方面有哪些明显的优势或不足? 成渝试验区与另外三个“新特区”相比,从区位上看,最明显的差异是什么?

(12)重庆和成都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重庆市3100多万人口中农村居民占8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为4:1,成都市1100多万人口中有农村人口600多万。简要分析成渝试验区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参考答案】

(1)(东部)沿海经济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位于沿海经济带和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交汇处(沿海经济带的中间位置和长江流域经济 带的出海口位置);有利于发挥对外联系便利、对内腹地广阔的区位优势,成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

(3)充分发挥长江三角洲的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能够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的潜在优势,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区域间产业转移及承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强资源、市场、人才、技术等方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4)区位优势:港区具备深水条件,距国际航线近;岛屿众多,港区发展预留空间大;腹地纵深广阔。影响:促进上海形成以航运功能为支撑的贸易中心;增强上海的集聚辐射能力,助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

(5)答法1: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②加快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答法2:①充分发挥沿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③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6)优势:地处京广铁路和长江两大经济轴线的交汇处,经济区位条件更好;武汉经济聚集与辐射功能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集中,科技实力雄厚;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市场前景广阔。意义:促进中部崛起,从而起到承东启西,南北贯通的作用,有利于东中西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7)有色金属冶炼 锑矿、铅锌矿等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8)除武汉市外,其他城市规模小,农业比重大,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较差。

(9)消弱了湖泊对长江的调蓄功能,加大了旱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对气候的调节能力下降;农业生态遭破坏。

(10)成渝试验区位于西部内地,而另外三个位于东部沿海。

(11)优势:天然气、井盐、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成、成昆、成渝等铁路和长江航运;水能丰富;不利:交通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2)现状:农村人口多,农业所占比重大,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趋势:成渝两地作为西部中心城市,以城市带动农村、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电话:*** 邮箱:lishenzhong@126.com

第五篇:十二五时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和配套改革措施

一、“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十一五”期间,国家投入比重逐年增加,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目标得以全面实现,但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就

1.生产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农业生产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完成了对6240座大中

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更新改造了中部粮食主产区的140处大型排涝泵站,“十一五”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三电合一”覆盖面达到了近个县,受益农户达到了1.4亿户,农业机械总动力逐年提高,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农机户3850万个,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8.8%,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极大地提高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

2.生活设施水平显著提高,民生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了解决1.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了30.95万公里,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41.56万公里⑤,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99.4%,建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94.2%,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东、中部地区“油路到村”,西部地区“油路到乡”的建设目标;解决了118.5万户,573万无电、缺电人口用电问题;全国规模化养殖场中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4000处左右,全国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按计划达到10万个。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3.农村公益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大幅度改造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31%和97.23%,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到2729个,占全国总数的95.5%,参加农民达到8.14亿人,参合率达到91.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22个百分点,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十一五”期初农田受旱面积为3.11亿亩,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4.39亿亩,平均每年农田受旱面积达3亿亩以上,中等干旱年份灌区缺水300亿立方米,每年因旱减产粮食数百亿公斤;二是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推广难以普及,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业信息化程度低。由于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缺失,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农业生产成本也因此而提高。

2.农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攻坚难度加大。一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全国还有超过1.5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由于长期得不到安全饮用水,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身体健康受到不良影响;二是农村道路建设路网密度较低,技术等级较差。农村道路建设中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问题严峻,道路建设技术和质量不合格,道路翻修问题突出,建养体制不健全,加大了农村道路建设的攻坚难度;三是一些偏远地区仍没有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全国尚有近1000万无电人口。

3.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供给薄弱点犹存。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较差。由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占有率低,上学难的现象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滞后。一些农村卫生机构运行质量和效率不高,发展滞后,农民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还很高;三是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乡村电视广播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尚未全面覆盖,农村网络信息系统投入成本高、建设难度大,目前,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近1/3的人口,而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15%②。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条件分析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条件

我国已经具备“十二五”期间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条件。一是国家支农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将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20831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98%,“十二五”期间国家“三农”支出将继续保持扩大趋势;二是农业获利空间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吸引投资的能力将逐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链不断向横向和纵向延伸,加工总量持续提升,农产品增值过程逐渐向农业农村加工企业转移,这将有利于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新兴农业形态不断涌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环境将更加优越。新兴的生物农业、循环农

业、创意农业必然带来农业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显著提升,从而将有利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二)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利条件

一是城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二元投入体系制约。在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户籍制度下,我国形成了“城管城、乡管乡、城乡分离”的二元公共产品供

给制度。如地方支持农业支出和农业综合开发支出为7161.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仅为11.81%;二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国民经济其它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国家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占国家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一直明显偏低,国家农业基建投资占同期国民经济各行业基建投资的比重仅为2.7%,中央财政在农业生产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共支出5335.4亿元,仅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10.69%,远远滞后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三是地方政府缺乏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动力。中央政府上收了农村基层的权力,乡镇政府财力的萎缩导致了相应的一些准公共品的供给责任逐渐淡化。此外,不少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或者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问题,单纯注重地方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短期增长而忽视地方的长期发展,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思路、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围绕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依据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实状况,以纯公共品一类的基础设施为突破口,中央投入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重视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渐向中小型基础设施延伸;依据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建设标准同城化为原则,集中力量攻克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点问题,循序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覆盖广度和建设深度。

(二)目标

以民生问题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田水利、农村饮水、农村道路、农村能源、农村住房、农村医疗卫生和农村文化教育、农村通信和信息网络设施等基础设施问题,持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科学实施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巩固前期成果,实现新突破。

(三)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生产设施建设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落实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建、改造、管护和运营工程;继续推进江河重要控制性工程及大江大河河道整治,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增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继续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施标准化农田建设,加大推行土壤改良的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建立起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建立协调配套的全国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重大病虫控制体系、农药和化肥使用控制体系、危险病虫检疫防疫体系和植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服务体系;实施种子工程和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在水禽主产区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机制,加强对引进水禽品种的评价和消化利用;继续推进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交易的普及和应用范围,提高农业科技现代化水平;继续支持六大跨省粮食物流通道中的国家级节点项目以及重要节点的散粮接收、发放设施和企业信息系统、检验检测系统建设,同时支持低温储藏保鲜、分选加工以及配送中心等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生活性设施建设的难点突破。以中西部地区为重点,重点建设中西部地区贫困村的人畜饮水工程,按地方需求新建供水站,彻底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自然村与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乡镇之间的道路衔接建设;继续大力推广农村户用沼气,积极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继续加大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工程投资力度,不断完善中西部农网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电力建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循序推进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工程;加大对农村生活设施的管护力度,切实巩固农村生活设施建设成果;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切实夯实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重点工程,搞好学校规划布局,加大先进教学设备配备,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重视普通和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以县(市)区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鼓励有专科特色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非公立医院;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和网络建设村村通、“西新工程”(西藏、新疆等边远省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农村重点文化设施和乡镇文化站、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改革措施

(一)调整分配结构,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

破除传统二元财政分配结构,协调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其它建设的投资平衡,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积极调整宏观政策趋向。应当及时地把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调整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通过制定一套有的放矢而又切实可行的政策,在更加平衡的宏观经济增长的范围内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给予更大的支持,从而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二是政府在财力增长的情况下,要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补贴方式。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央财政对农村的转移支付,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要对中西部地区降低配套比例,不断增加对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力度;三是采取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的办法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共同将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投资向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倾斜。

(二)吸纳社会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

依赖政府提高财政投入比例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地方投资为主体,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格局。一是强化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管。完善农业资金拨付使用制度,建立严格的支农工程项目管理监督检查机制,杜绝支农资金挪用、截留等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通过创新引导商业银行涉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将部分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变为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综合运用对项目直接补贴和对银行招投标补偿两种运作方式,鼓励引导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来。

(三)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众多部门和诸多环节,须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实施项目建设。一是实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导责任制,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二是加强部门间、上下级间的协作与配合。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工,建立工作责任制,认真做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工作,积极主动做好协调服务;三是切实加强与本系统上下部门之间、同级各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市乡村之间的协作与配合,建立整体联动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四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泛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快农村改革,形成科学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运模式

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经营管理体制,改变原有模式的“公地悲剧”,充分发挥投资使用效率。一是要解决管护经费来源问题。在基础设施规划阶段就要考虑运营管护经费问题,将其纳入项目总投资或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管护经费保障机制;二是对已竣工的基础设施项目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明确产权主体,健全管护机制,落实管护责任,巩固工程建设成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三是要积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体制和运营方式。对于纯属公益性、准公益性的以及小型基础设施分别采用不同的管护方式,明确管护责任;四是积极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工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扶持辖区或灌区内水利管理协会、用水协会、环境协会、股份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由协会负责工程维护管理、费用收取,以及工程更新改造等工作。

下载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务院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国务院部署开展 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 2013年04月03日 2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4月3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开展现代农业......

    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总结

    明达镇人民政府 关于2010年统筹城乡改革推进情况及2011年工作思路 按照市、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我镇围绕“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部署各项工作,坚持......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汇报材料

    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工作 汇报材料一、惠农政策宣传落实情况: 1、积极做好家电下乡工作的受理补贴工作。 南城财政分局高度重视,在家电下乡工作会召开后,认真学习政策,提高认识,切实......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调查报告

    取消农业税费后,如何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从根本上遏制农民负担反弹?湖北省谷城县实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乡镇机构和人员精简为突破口,大大转变了农村基层政府职能,探索出一条与......

    县长在配套改革大会讲话

    各位老师,尊敬的周立群院长。同志们县党政领导干部“综合配套改革”研修班的学员步入了大学,全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开始为期一周的学习培训。首先,代......

    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镇综合配套改革工作情况汇报依据政策抓改革把握方向促发展牌洲湾镇是嘉鱼县的一个农业大镇,是湖北省第二届楚天明星镇、咸宁市××年农村工作先进镇。全镇辖4个行政村、一个街......

    集体林权配套改革汇报材料[精选]

    规范运作稳步推进 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按照《省、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区本着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工作,取......

    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

    文章标题:街镇综合配套改革经验总结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区委、区政府在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