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爱外来工子女
如何关爱外来工子女
江海区滘头小学 梁柳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外来工涌入城市,成为这个时代特有的一道风景线。所谓“外来工”(外来务工人员),另一种说法是 “流动人口”群体,主要来自农村――因此在一些官方文件和研究论文中也称作“农民工”,实际上有一部分来自小镇或城市。
外来工自80年代中期流动至今21世纪,他们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受到正视、承认和肯定,城市对他们的各种管理方式、规定和制度也在朝着有利于他们权益的的方向发展,但是外来工始终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他们的各种权益还没有受到全面有力的保护。在这支庞大的打工大军背后是一群“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成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幼小的心灵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介于城市和农村两个群体之间,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在城市壁垒面前难以逾越。如果不对他们进行真正有效的教育,不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他们很可能会产生对整个社会的对抗情绪,导致他们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关爱外来工应从关爱其子女的教育做起,因为子女是其未来的希望,子女的教育问题解决了,外来工的后顾之忧也就随之解决了,他们就可以更安心、放心地工作,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等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为孩子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不让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掉队,采取有效方法,构建开放的活动模式,提高家长素质,做好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工作。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关爱外来工子女呢?
一、教育部门高度重视。
应该适当放宽借读条件,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为尽可能帮助外来工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让他们接受同等正规的教育,学校将外来工子女同本地同年级的孩子放在一起编班,并对不符合接纳条件的家境困难的学生减免其择校费、借读费和杂费等。
二、学校高度重视。学校的发展,关键是内涵的发展。针对学校外来工子弟比较多的特点,学校应该率领全体教师立足学校的实际,不断分析新情况,探究教育新规律,不断充实丰富“融合教育”的内涵。对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思路、管理策略、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学校精神等进行了清晰地界定。为这些外来工子弟学生今后成人、成才、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把对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列入学校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城乡结合部农村初级中学德育工作有效性的研究》之中,由校长亲自负责。同时将对外来工子女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列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定期考核。
(1)健全对外来工子女的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A、建立外地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外来工子弟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外来工子弟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B、实施教职工对帮扶外来工子女。在每班外来工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外来工子女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外来工子女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2)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大队部中对“外来工子女”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外来工子女的良好氛围,尊重“外来工子女”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外来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A、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B、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貌美、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
C、要注意扬长避短。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3)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改善教育方法。
外来务工者急需扭转教育观念。他们中一些人不注重孩子的教育过程,只重视教育结果。也有一些人甚至习惯性把孩子“扔给”老师,把学校当成子女的“寄存站”,连学习成绩、日常表现等因素都不考虑和要求。而且,他们不太愿意、也不太会对孩子耐心教育,一旦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会简单、粗暴地责骂或殴打,教育方法比较单一。
家庭是第二课堂,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如果只能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教育是很不够的,还须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孩子持之以恒进行待人处世等教导。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家庭生活和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的行为和活动。
外来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外来工子女”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第二篇:关爱外来工子女
关爱外来工子女
四年四班郭凯荔
班级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由于受到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复杂的。作为班主任,必须帮助他们端正学习动机,才能培养他们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陈智鹏同学,父母都是外来工,文化程度不高,租住丰美桥附近。父母每天开摩托车拉客。母亲是鞋厂的工人。我去家访,了解到其家境困难,父母疏于管教,每天几点到家也极少过问,反正放学后他经常去路边的小区玩。只要晚饭前到家就不会被发现。不仅如此,在学校他经常找人打架,吵架。学习不感兴趣,作业拖欠,书写潦草,成绩不断下降。而父母有时发觉也只是暴力解决,使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于是我经常对其教育,端正其学习动机,把他的学习和家庭现实状况联系起来,让他看到父母的艰辛,赚钱的辛苦,都源于没有一技之长,认识到父母的苦干精神和优良作风,作为自己今后生活的本钱。只有学好知识才能对得起父母。让他开始端正学习动机,平时多与家庭联系,课余多进行细致帮助。事后,我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讨论,大家都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学说出自己的学习目的。从中引导智鹏明确学习动机,欣喜的是渐渐地,他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变得更加勤奋了,成绩也有一定的提高,还因为劳动积极肯干,被班级评为“劳动星”。
班里还有一位外来工子女吴少鸿。他的父母长期经商,更是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业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上课、下课总是喜欢去捉弄同学、欺负同学。于是,我将他的座位安排在第一排,并安排学习较为自觉的学生干部同坐,能随时发现其学习情况,课间跟踪其活动情况,及时指出其违规行为。有一次课间时间,我发现他总以为自己个高人大,将班里个头最小的同学抱起,并将他倒提。在同学们惊叹声中感觉很自豪,幸好当时我及时赶到,及时制止,并指出这种行为的后果,让他了解错在哪里,以后该如何做个合格的学生。过后他再没犯同样的错误,我及时在班里表扬他。
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老师是真心实意爱他们的时候,他们才会爱老师,才会聆听老师的教导,才会努力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第三篇:小学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
关爱外来工子女工作计划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地不断深入,吸引了无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特别是我校周边有华歧焊管厂,这些外来务工人员还往往拖家带口,形成了家庭化的流动现象,而他们的孩子也自然被带进了我八里庄小学的校园。
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法律意识、道德观念普遍缺失,造成了他们的孩子常常也自由散漫、难以约束,没有稳定的道德品质。加之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经常一两年就换一个地方,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子女所学的知识就非常的不连贯。知识基础的薄弱,更加剧了这些孩子在日常社会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文明礼貌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许多的无知。
因此,作为学校教师,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健康成长,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迫在眉睫,特制订如下计划:
一、在生活中播撒关爱,润物无声。
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以后,大多以打工、收废品、搞运输、贩卖小商品、做饭等为生。这样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他们的卫生条件相比城市居民要差很多。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其中,个人卫生情况自然难以保证。这样就加剧了这些孩子与本地孩子的距离感,因为嫌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脏而产生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时间一长,就容易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性格叛逆倔强,不愿听从老师和本地孩子的劝导,自卑自弃,更加不愿意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想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活动,让这些孩子与本地教师心心相印,用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去温暖他们、感化他们,只有这些,才能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真心接受教师和学校的教诲。
1.日常抓卫生,塑造新市民。
要缩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孩子的距离感,让他们真正融入学校生活,卫生习惯的改造最为关键。作为班主任老师的我,应该经常在晨会、班会课上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宣传卫生小知识,提醒他们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服、勤剪指甲,并通过召开家长会、家校通联系平台等方式向外来务工人员讲解注意孩子卫生的重要性。2.过节递温情,暖化新市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过好每一个温馨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责任。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意义活动,让他们能够与本地学生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每个孩子都是有感恩之心的,外来务工人员人员子女也不例外,只要学校的温暖适时到位,就能激发他们回报老师、回报学校、回报社会的感情,这时他们自然会积极改变自己生活态度,改掉身上不良行为习惯,以适应这个给予他们温暖和幸福的“大家庭”。
二、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催苗勃发。
枯燥的说教永远比不上生动活泼的实践活动,这一条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想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养成更多正确科学的行为习惯,品味到更多因正确科学的行为习惯而带来的快乐,就必须举行一些童趣十足又饱含深意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亲眼验证,亲手触摸,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1.丰富课余生活,远离陋习侵扰。
与本地孩子不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生活条件一般较差,租住的房子缺少活动空间,没有电视、电脑,甚至连基本的书籍报刊都很少。因此,孩子们回到家中,就容易结群外出,加上精神上的空虚,就非常容易染上各种不良嗜好,成为网吧、游戏厅等游乐场所的俘虏。
为此,我要丰富这些孩子的课余生活,将他们的心留在学校,将他们的兴趣引向正途。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师资源,在课余时间借阅图书给他们,荡涤孩子们的心灵,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交流中,巩固课堂上教学成果,让孩子们构筑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远离所有的生活陋习。
三、树立校园师德引领,纯化童心。
要学生做的事,我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我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我躬亲共守。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及其言行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影响或教育手段。他们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态度,乃至服饰、姿态、表情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力。因此,每一个在校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用自己高尚的师德去深深熏陶每一位孩子的心灵,用自己人性的榜样,引领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坚持不懈的开展读书活动是学校提升学生素质的一大法宝,更应成为学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一大阵地。正如陶行知说说:“教育的至高境界,也不是纯然去传授一种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给学生熏染一种人生情怀,一种面对世界的人生气度。”
总之,八里庄小学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能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之路,让这些 “新市民”,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从而开始自己精彩的一生。
第四篇:关爱外来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策划书
纪念国际志愿者日--关爱外来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活动主题:心手相牵绘七彩------心语心愿
活动背景:今年12月5日是第27个国际志愿者日,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深化中央文明办与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石狮市青年志愿者分联合石狮市第七中学共同发起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主题活动。
主办单位:
石狮市青年志愿者分会
石狮市第七中学
石狮市行政服务中心青年志愿服务队
活动对象:石狮市第七中学30位品学兼优外来生
活动内容:
心语心愿。完成一次农民工子女心愿征集及满足活动。要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五项服务内容,广泛征集、筛选农民工子女合理心愿,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帮助农民工子女满足合理心愿,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
活动过程:
1.学校组织收集三十个优秀外来工子女心愿。征集时间11.30-----12.0
32.组织发动日报、微博、电视台等相关传媒做宣传认捐心愿
3.组织人员落实心愿,并公示在官方微博或日报上。
活动要求:强化宣传,树立品牌。要深入挖掘项目品牌内涵,注重媒体和社会关注点、感知度,做好品牌宣传策划。要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深层次、立体化宣传,通过活动启动、公益广告、项目征集、典型推广、集中活动等方式扩大品牌影响力。要特别注重体现共青团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将工作开展与扩大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有机结合。
石狮市青年志愿者分会2012.11.29
心手相牵绘七彩------心语心愿
第五篇:关爱流动的花朵 ——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关爱“流动的花朵”,让每个农民工孩子抬头走路
——论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
晋江市尚志中学 向绍军 改革开放的大潮,激活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现在沿海各大中小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随着政府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民工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也可无条件在当地就读,为了亲自照顾孩子,有一部分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并在当地上了学,父母到哪孩子到哪,于是不停地辗转流动,他们便顺理成章成了“流动儿童”,城市里“流动的花朵”。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既而出现如学习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越轨与犯罪问题等,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有强烈自卑感、脆弱、冷漠、缺乏城市的归宿感、养成习惯差、逆反心理较强、人格偏执、性格孤僻、多愁善感、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封闭、排斥心理等。而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等,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这些对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人生观的树立等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晋江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营企业遍地都是,近年来,晋江市很多学校(公办学校)外地生占了近三分之二的比重。中学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重了说会形成反社会的心态。
因而,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尊重和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学校、家长及至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1.家庭教育及生存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外来生的家长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也不算高,离乡背景出来赚钱,自然不会有很好的生存环境,租住的地方首选条件是价格便宜,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宽敞、舒适的出租房,一家大小挤在一间房的,或者有两三间房,那生活设备也不会齐全,或者周围环境嘈杂,卫生条件极差等。家长要到晚上10—12点下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家长对自己子女的学习、生活无从过问。学生放学这段时间,父母还在工厂上班,导致这些学生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时间”。有的家长在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后,采用打骂,管教简单粗暴或者是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平时接触的人员较复杂,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习气的侵害,他们身上的一些粗俗的习气不可避免会影响到这些外地民工子女,并产生负面影响。他们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当他们发觉自己的目标很难达到时,就会出现感情淡漠,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进而引发厌学、逃课、离家出走等不良行为。家长们忙于生计,平时很少与学校及孩子所在班的班主任和老师积极沟通、交流。等学校因为孩子在学校违反了纪律通知家长到学校解决问题时,家长除了气急败坏,找不到任何可以让孩子得到关爱的手段和方式,然后又急匆匆地赶回厂里上班。这些现象在本人做班主任时亲眼所见,感触颇深又无可奈何。
2.学习环境的不稳定性影响。
由于民工家长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孩子被迫转学。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教学进度及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学校环境、班级环境、处理与新同学新老师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大多数外来生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学习上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学习、生活上态度较随便,不愿意接受纪律的约束。一位学生给心理咨询师的信里写到:“我不愿意离开生活多年的**,舍不得这里的好朋友。可是一想到反正努力也是白搭,实在是不想上学了。”多次转学经历,经常变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适应和调整,许多孩子出现了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厌学等心理问题。
3.人格得不到充分尊重,遭到排斥与歧视。
调查报告显示,近30%的流动儿童曾感到压抑、被歧视,认为“当地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孩子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民工子女进入学校学习,他们被贴上了“外地生、借读生、打工子女”标签,无形中给这部分孩子带来了压力和不安。在班级的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被歧视的感觉,感觉到不公平对待。于是他们会把自己很严实地包裹起来,不轻易让任何人接近,进而形成了过于敏感的性格。周围同学的一言一行似乎都跟他有关系,甚至对于同学或老师的关心也会持怀疑态度。因此就会给自己增添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形成了自卑、孤僻、小气、自私的心理偏差。
(二)关注民工子女心理健康,形成健康人格
1.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找到自信的理由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活动让这些孩子明白: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没有谁比谁更珍贵,因为,说到底,我们都是人。我们不能因为非我的东西,诸如长相、身高、职业、地位、出身、财富等就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接纳自己。同样是人,别人能做到的事,我经过努力,找到正确的方法,也一定能做到。作为农民工的孩子,身为外地生,我们并不比别人少点什么。也许别人拥有的我只是暂时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正确的方法,我们也一定能成功,为自己开辟出一片天地,将来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自己首先看得起自己,别人看法也许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最关键的是学到真本领,努力学习,为自己将来的人生打好基础。这些可以让这些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法律上和人格上其实是平等的,没有了自卑的理由,自然就能接纳自己,找到自信的理由。
2、成立校园心理辅导机构,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疏导与监护的中枢
根据班主任或各班级心理委员为首的班委掌握的情况,把班级中自卑感较重的学生组成小团体(可以不全是外地民工子女学生),配合学校心理老师对他们进行自信心小团体辅导,目的在于对引导他们进行自信心培养、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同时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课程。定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对问题学生实施心理干预等。心理活动课和心理专题讲座做到有的放矢,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将诗歌,故事、小品或话剧等用各种方法(如角色法、讨论法、情景法等)融合在一起。在参与过程中由他们互相启发,互相鼓励,共同来开启封闭的心灵,让民工子女学生全方位地感知信息,在心理辅导老师设置的情景中完成人格重塑、心理调适和认知矫正。创设“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的学习环境,在对外地民工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创设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外地民工子女学生有展示机会,从而有成功的体验,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信,满怀信心地迎接明天。(3)与家长沟通、交流,在家校之间建起了一条快速通道和绿色走廊
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举办外地民工家长讲座,或向家长发放家庭教育方法的资料,定期向家长们宣传家教的经验,指导家长改进与子女沟通的方法,改变教育观念等,沟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形成家校整体联动教育网络。老师可及时了解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家长也能及时知道孩子的在校情况,使家长也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在家校之间建起了一条快速通道和绿色走廊。
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所以,也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齐心协力,让他们得到关怀,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线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用爱心去关注,用真诚去付出,感受他们的自卑、脆弱和孤僻,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心灵,营造一个让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环境,他们就一定能够成为积极向上、健康的快乐少年,成为推动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