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成委发〔2010〕23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就学。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凡年满6周岁(当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出生)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应当免试就近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坚持以县为主、属地管理原则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
(三)坚持户籍与居住地一致的入学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为依据,实行就近入学。个别学位紧张的学区,暂按一套房屋就近优先解决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其他迁入的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各区(市)县要建立和完善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工作公示制度、咨询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
三、工作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 1.小学入学
由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持适龄儿童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划片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入学登记的适龄儿童人数超过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的,可采取划片微机排位方式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户籍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户籍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2.初中入学
自2012年起,由小学毕业生法定监护人持学生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报名登记或由学生在其户籍地就读的小学集中报名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报名登记情况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法定监护人在登记报名结束后提出小学、初中入学登记申请的,或划片微机排位后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
学生办理转学由其法定监护人持学生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向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生户籍和所在区域学位状况统筹安排就学。
本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管理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入学或转学。
四、工作程序
(一)小学入学
每年6月第一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入学登记公告,并公布学校新生入学班数;第二周,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按要求到指定的登记点报名登记;第三周,公布入学登记名单。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于7月15日前完成划片或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8月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二)初中入学
每年5月第二周,为小学升初中报名登记时间;6月第二周,统一公布初中学校新生入学班数;7月第二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完成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7月25日前,到升学的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五、工作要求
(一)各区(市)县要科学规划校点布局,结合新建小区、街道和人口变动等因素,特别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分布情况,制定各学校入学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学校设计的规模和班额标准,根据实有学位,合理划分学校服务范围,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二)各区(市)县要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通知》(成办函〔2008〕165号)精神,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原则上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三)各区(市)县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监督,实行“阳光入学”。成立由学校、乡镇(街道)、社区等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计划、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四)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结果等相关政策和重要信息向市民公布。
(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新生要随机均衡分班,并对外公布分班名单,不得设立“实验班”、“重点班”等。
(六)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就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将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问责。
(七)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二篇: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教育局文件
成教发〔2011〕4号
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成都市义务教育
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区(市)县教育局、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各直属学校(单位)、市管民办学校: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
意见》已经市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日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
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成委发〔2010〕23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就学。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凡年满6周岁(当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出生)的儿
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应当免试就近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坚持以县为主、属地管理原则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
为主管理的体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
门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
(三)坚持户籍与居住地一致的入学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
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为依据,实行就近入学。个别学位紧张的学区,暂按一套房屋就近优先解决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其他迁入的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各区(市)县要建立和完善本区
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工作公示制度、咨询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
三、工作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
1.小学入学
由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持适龄儿童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
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划片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入学登记的适龄儿童人数超过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的,可采取划片微机排位方式安排
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户籍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户籍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2.初中入学
自2012年起,由小学毕业生法定监护人持学生与其同一户
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报名登记或由学生在其户籍地就读的小学集中报名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报名登记情况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法定监护人在登记报名结束后
提出小学、初中入学登记申请的,或划片微机排位后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
学生办理转学由其法定监护人持学生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向
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生户籍和所在区域学位状况统筹安排就学。
本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管理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
育,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入学或转学。
四、工作程序
(一)小学入学
每年6月第一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入学登记公告,并公布
学校新生入学班数;第二周,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按要求到指定的登记点报名登记;第三周,公布入学登记名单。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
学位数,于7月15日前完成划片或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8月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二)初中入学
每年5月第二周,为小学升初中报名登记时间;6月第二周,统一公布初中学校新生入学班数;7月第二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完成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7月25日前,到升学的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五、工作要求
(一)各区(市)县要科学规划校点布局,结合新建小区、街道和人口变动等因素,特别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分布情况,制定各学校入学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学校设计的规模和班额标准,根据实有学位,合理划分学校服务范围,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二)各区(市)县要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
厅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通知》(成办函〔2008〕165号)精神,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校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原则上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三)各区(市)县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监督,实行“阳光入学”。成立由学校、乡镇(街道)、社区等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计划、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四)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结果等相关政策和重要信息向市民公布。
(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新生要随机均衡分班,并对
外公布分班名单,不得设立“实验班”、“重点班”等。
(六)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就学工作的督查和
指导,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将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问责。
(七)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主题词:教育义务教育就近入学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省教育厅,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办公厅。
成都市教育局办公室2011年4月21印发
(共印6份)
第三篇: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按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域成都统一户籍实现城乡居民自由迁徙的意见》(成委发〔2010〕23号)文件的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公平就学。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入学原则
凡年满6周岁(当年8月31日前,含8月31日出生)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应当免试就近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二)坚持以县为主、属地管理原则
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
(三)坚持户籍与居住地一致的入学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适龄儿童、少年和法定监护人户籍登记地与实际居住地一致为依据,实行就近入学。个别学位紧张的学区,暂按一套房屋就近优先解决一个家庭的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其他迁入的适龄儿童、少年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四)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各区(市)县要建立和完善本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学工作公示制度、咨询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加强教育部门、学校和家庭、社会的相互沟通。
三、工作内容
(一)义务教育阶段入学
1.小学入学
由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持适龄儿童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划片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于居住人口密集的区域,入学登记的适龄儿童人数超过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的,可采取划片微机排位方式安排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对户籍与居住地不一致的,由户籍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2.初中入学
自2012年起,由小学毕业生法定监护人持学生与其同一户籍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到户籍所在地指定登记点进行报名登记或由学生在其户籍地就读的小学集中报名登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报名登记情况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就近入学。
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法定监护人在登记报名结束后提出小学、初中入学登记申请的,或划片微机排位后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由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入学。
(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转学
学生办理转学由其法定监护人持学生的本市居民户口簿,向户籍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学生户籍和所在区域学位状况统筹安排就学。
本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管理人员子女在本市接受义务教育,按照省、市有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入学或转学。
四、工作程序
(一)小学入学
每年6月第一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入学登记公告,并公布学校新生入学班数;第二周,适龄儿童法定监护人按要求到指定的登记点报名登记;第三周,公布入学登记名单。
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入学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于7月15日前完成划片或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8月底办理入学报到手续。
(二)初中入学
每年5月第二周,为小学升初中报名登记时间;6月第二周,统一公布初中学校新生入学班数;7月第二周,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登记情况和学校新生入学学位数,完成划片或划片微机排位工作,并在社区、学校公布;7月25日前,到升学的学校办理报到手续。
五、工作要求
(一)各区(市)县要科学规划校点布局,结合新建小区、街道和人口变动等因素,特别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分布情况,制定各学校入学计划,按照义务教育学校设计的规模和班额标准,根据实有学位,合理划分学校服务范围,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二)各区(市)县要认真贯彻落实《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通知》(成办函〔2008〕165号)精神,合理确定义务教育学
校班级规模,严格控制大班额,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班额原则上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
(三)各区(市)县要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监督,实行“阳光入学”。成立由学校、乡镇(街道)、社区等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计划、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
(四)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入学时间、范围、计划、程序、结果等相关政策和重要信息向市民公布。
(五)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收的新生要随机均衡分班,并对外公布分班名单,不得设立“实验班”、“重点班”等。
(六)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就学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对违反规定的学校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并责令整改,对拒不整改的将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问责。
(七)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本《实施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本意见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第四篇: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济宁市人民政府
济政字„2012‟87号
济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济宁北湖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济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现就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重要意义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改善义务教育学生学习生活条件。自2007
小学改善学校食堂进行补助。中小学每完善一处食堂,经市验收合格,从2012年秋季开学起,市财政奖励每所学校初中5万元、小学3万元。
2012年实施中小学饮水工程,为不具备饮水条件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阶段学校配备饮水设施,所需资金由市、县财政按7:3分担。
(六)强化学校食堂管理。义务教育阶段阶段学校食堂由学校举办,不得出租、承包。政府为学校食堂配备数量足够的合格工作人员并妥善落实人员工资及福利,按照“县级聘用,学校使用”的原则,可采用购买劳务方式从社会公开招聘。乡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要发挥中心辐射作用,积极为周边小学和教学点配送营养餐。
三、坚持把学校食品安全摆在突出位置
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参与营养改善计划的组织实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农业部门负责对学校采购的食用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质量安全进行监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供餐企业主体资格的登记和管理,以及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质监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监管,查处食品生产加工中的质量问题及违法行为。卫生部门负责对学生营养改善提出指导意见,制定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和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方案;在教育部门配合下,开展营养知识宣传教育和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会同教育、农业、质监、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制定不同供餐模式的准入办法,与学校、供企业和托餐家
庭(个人)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安排专人负责,加强对食品原料采购、贮存、加工、餐用具清洗消毒、设施设备维护等环节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组织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检查、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协助查处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事故。教育部门负责学校食堂及学校内食品经营单位的食品安全管理,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健康教育,倡导健康饮食方式;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学校食堂建设,改善学校供餐条件,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学校内及学校周边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负责做好学校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综合协调。
各级政府要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确保采购、贮存、加工、配送、分餐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县级人民政府要指定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食品安全工作。坚持食堂从业人员体检制度。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安全风险高,部分学校现有基础条件和管理力量还很薄弱,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和有关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统筹安排,扎扎实实
6的营养观念和饮食习惯。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教学计划规定的健康教育时间,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饮食行为模式,使广大学生能够利用营养知识终身受益。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地区和有关学校要建立专家工作组,加强营养配餐、科学饮食方面的指导和服务。
(五)强化监督检查。各地各学校要建立问责制度,制定专门的监督检查办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廉政建设,促进计划实施公开透明、廉洁运作。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计划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定期督导,督促学校成立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加的营养改善计划监督小组,设置监督举报电话和公众意见箱,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六)做好宣传工作。要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宣传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准确、深入宣传这项惠民政策。要高度注重舆情分析,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工作。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监督和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使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和阳光工程。
2012年8月20日
第五篇:300316_2014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
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
(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部、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教师校际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做好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流范围、对象:
(一)范围: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市直属学校作为一个区域)。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镇中心小学与村完全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
(二)对象
1、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应交流对象的10%。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和新办校支教、帮扶。
3、区级学科带头人由区教育局组织选派到本区农村学校、新办校和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帮扶。
二、交流形式
要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
(一)校际教师交流
1、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到新校交流履职的年限为3年,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
2、交流期满后,教师回原学校工作。从优质学校交流到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选择留在新校工作。
3、教师原则上在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
(二)校际对口支援
继续开展校际对口支援活动,把教师校际交流作为结对学校的重点帮扶内容。支援学校要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评课说课、跟岗学习、师徒结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对口帮扶的受援学校开展师资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受援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到2016年,实现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结对全覆盖。从2014年起,校际对口支援学校符合以下条件的教师,方可认定支教经历。
1.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2.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专任教师至少2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三)名师支教(带教)帮扶
1、建立学科专家工作基地校,进一步发挥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支教(带教)、对口帮扶和全职支教为主要形式。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等由市教育局统一按组织选派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帮扶。
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的对口帮扶和带教,承担指导不少于3名青年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至少1名),并在若干所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每月定期开示范课、专题讲座等任务,期限为3年;鼓励和支持名师参加全职支教,由市教育局分批组织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全职支教2年。
区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支教、帮扶工作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
(四)个人申请调动
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校和市、区教育局批准后,办理人事调动手续。
(五)岗位竞聘交流
各区教育部门每年应在普通(薄弱)学校中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六)新教师实行区管校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实行“区管校用”,即新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试行人事代理制度,落实人事关系“区管校用”管理体制,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可按“区管校用”的办法执行。
三、工作流程
每年4月底前,市、区学校应将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所有在职教师花名册和教师调动申请表分别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数等情况,下达各学校应交流的学科及交流名额指标。
各学校应根据市、区教育局下达的交流学科及交流名额,采取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于当年5月底前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名单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于8月上旬确定交流教师的学校。
各区教育局于9月底将当教师交流情况(包括学校、交流人数、交流形式、交流去向等)书面报告市教育局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各区、学校要把努力改善教师交流的工作、生活条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交通、午休等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交流教师,适时组织到交流教师进行家访和慰问。
(二)建立教师交流经费保障制度。
市、区教育局要安排设立教师校际交流专项经费,为交流教师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新办校或薄弱学校对口帮扶的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带教、帮扶期间,依托专家工作基地校按课时标准给予相应工作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参加跨区域全职支教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支教期间,每人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500元(其中,安排在本区域内支教的教师,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300元)。
(三)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1、在城区之间交流的教师在新校履职年满3年,经考核合格,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同支教经历。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履职一年及以上的,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农村任(支)教经历。
2、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考核在新学校进行,按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确定绩效考核等次,使用原校指标,考核奖励由原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原学校按满工作量计发。
3、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评优评先、继续教育等在新学校安排,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纳入学校后备干部管理。
4、对于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教师申请人事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工作,其在原学校聘任的岗位细分等级可以在新学校保留3年,在此期间也可参加学校的岗位竞聘。
五、工作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精心组织,制定方案。通过师资流动推动区域内的教师师资均衡配置,到2016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师资配置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高水平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各区教育局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3月底报市教育局。教师校际交流的试点区(思明区、海沧区)应积极推进“区管校用”工作,先行先试。
(三)各区教育局应认真研究、制定本区所属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计划应8月底前报送市教育局备案。市直属学校由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实施。
(四)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失衡和新办校师资紧缺问题,各区教育局于当年7月初汇总上报所属学校的紧缺学科的师资需求情况,市教育局人事处将协调相关区、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支教。
(五)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从2014年8月起,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其支教工作原则上采取本文确定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形式;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形式原则上均以全职支教为主。
(六)各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应于当年7月底前,将本区上一学年教师交流、支教具体情况等材料报市教育局人事处审核,认定支教经历。
2014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