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要求,根据省教育厅等四个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区校长教师校际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做好我区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流对象
(一)校长:在同一所学校任现职达10年以上的校长(副校长)必须交流。
(二)教师:
1.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在职教师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应交流对象的10%。
2.从2014年起,新招聘的教师,在普通高中任教,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也列为区域校际交流对象。
3.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可申请参加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经学校同意后,纳入学校当年交流名额指标。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暂不参与交流:
1、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原则上不参与交流。
2、处于孕期、哺乳期,或个人身患疾病,经区教育局指定医院诊断不宜 交流的教师,在校内公示并报区教育局同意后,可暂不纳入交流。
3、妻子(丈夫)或子女、老人长期患病卧床不起或长期住院的,由个人申请,经所在学校、区教育局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
4、现承担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或承担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经区教育局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
5、有其他特殊困难的。
对于暂不纳入交流的校长教师,延长交流时间原则上最多不超过3年。对没有达到交流时间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教师,本人申请要求交流的,经现学校同意并报区教育局批准也可纳入交流对象范围。对于符合交流条件而不服从交流的校长(副校长),不再聘任校长(副校长)职务。
二、交流形式
(一)校长:符合交流条件的校级领导按干部管理权限在同级同类学校之间进行带编交流,具体由区教育局在区域内统筹安排。
(二)教师: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
1、指导性交流
(1)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到交流履职学校的工作年限为3年,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
(2)应交流教师原则上在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
(3)交流期满后,交流教师原则上回原学校工作。
2、校际对口交流
开展区域内校际(片区)对口支援活动,把教师校际交流作为结对学校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
(1)结对学校应互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2)结对学校每学年必须互派专任教师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3、调动性交流
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自愿从优质学校到薄弱学校、从城区学
校到农村学校任教,可提出申请,根据工作需要,按人事管理权限办理人事调动手续。
4、跨校竞聘交流
区教育局每年在普通(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中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开展跨校岗位竞聘,竞聘上岗后办理人事调动手续,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三、激励保障措施
(一)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各学校要把努力改善教师交流的工作、生活条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交通、午休等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交流教师,适时对交流教师进行家访和慰问。
(二)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1、在城区之间交流的教师在交流履职学校工作满3年,经考核合格,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支教经历。交流教师在交流履职1年后,参加学校职称竞聘时,可提前确认支教经历并在学校量化评价中加3分。
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履职一年及以上的,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农村任(支)教经历。
2、教师在交流履职期间的年度考核在人事关系所在学校进行,交流履职学校提供学年度工作情况及工作鉴定等考核材料,按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确定绩效考核等次。奖励性绩效工资在人事关系所在学校按满工作量计发。交流履职期间,担任班主任工作,其班主任津贴由人事关系所在学校发放;加班补贴由交流履职学校按实际发放。
3、教师在交流履职期间的评优评先、继续教育等在交流履职学校安排,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对表现优秀的,纳入原学校中层后备干部队伍管理。
4、对于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教师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
学校工作,交流履职学校如没有相应岗位的,其在原学校聘任的岗位细分等级可以在交流履职学校保留3年。城区学校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在农村学校任教满3年,表现突出的,经本人申请,并经教育主管部门考核认定,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
5、区机构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部门,以学校(教学点)为单位核定本辖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区域内校际间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量内,按照班额、生源等,具体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交流片区内学校教师编制可以统筹使用。
6、市教育局设立“校际交流奖”,作为市级单项奖,用于表彰在校际交流工作中作出成绩的优秀教师。
四、工作流程
校级领导交流,每年5月份由区教育局提出交流方案,报教育工委研究确定后,按干部管理权限报区委批准后实施。
区属学校应于每年5月中旬将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所有在职教师花名册和教师调动申请表分别报送市、区教育局。
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数等情况,下达各学校应交流的学科及交流名额指标。
各学校应根据区教育局下达的交流学科及交流名额,采取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于当年5月底前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名单报送区教育局。
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于7月底前确定交流教师的学校。
教师交流后,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将编制使用情况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岗位聘用经同级人事行政部门认定后兑现工资待遇。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为正副组长,区人力社保局、区编委办、区财政局、区教育局相关领导为组员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筹协调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区教育局成立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指导小组,具体指导和协调学校开展工作。
(二)各学校成立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本校教师交流工作。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教师交流计划,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组织教师有序开展交流,努力帮助教师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接收交流教师的学校,要热诚对待每一位流入的教师,尽快帮助流入教师熟悉学校环境和文化,及时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流入教师的作用。
(三)区教育、人事、机构编制和财政等部门加强协作,健全部门协调沟通机制,研究解决交流中的问题和困难,共同推进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四)区教育局、各学校要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精心组织,确保交流工作有序有效推进。通过师资流动推动区域内的教师师资均衡配臵,到2016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臵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师资配臵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师资配臵基本均衡。
(五)从2015年8月起,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支教工作原则上采取本文确定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形式;城区学校(含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形式原则上以全职支教为主。
(六)强化政策宣传。各有关部门、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臵的政策,取得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多形式引导教师深入认识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参与交流。要大力宣传和总结教师交流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第二篇:300316_2014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
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
(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部、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教师校际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做好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流范围、对象:
(一)范围: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市直属学校作为一个区域)。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镇中心小学与村完全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
(二)对象
1、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应交流对象的10%。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和新办校支教、帮扶。
3、区级学科带头人由区教育局组织选派到本区农村学校、新办校和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帮扶。
二、交流形式
要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
(一)校际教师交流
1、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到新校交流履职的年限为3年,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
2、交流期满后,教师回原学校工作。从优质学校交流到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选择留在新校工作。
3、教师原则上在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
(二)校际对口支援
继续开展校际对口支援活动,把教师校际交流作为结对学校的重点帮扶内容。支援学校要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评课说课、跟岗学习、师徒结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对口帮扶的受援学校开展师资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受援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到2016年,实现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结对全覆盖。从2014年起,校际对口支援学校符合以下条件的教师,方可认定支教经历。
1.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2.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专任教师至少2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三)名师支教(带教)帮扶
1、建立学科专家工作基地校,进一步发挥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支教(带教)、对口帮扶和全职支教为主要形式。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等由市教育局统一按组织选派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帮扶。
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的对口帮扶和带教,承担指导不少于3名青年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至少1名),并在若干所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每月定期开示范课、专题讲座等任务,期限为3年;鼓励和支持名师参加全职支教,由市教育局分批组织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全职支教2年。
区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支教、帮扶工作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
(四)个人申请调动
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校和市、区教育局批准后,办理人事调动手续。
(五)岗位竞聘交流
各区教育部门每年应在普通(薄弱)学校中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六)新教师实行区管校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实行“区管校用”,即新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试行人事代理制度,落实人事关系“区管校用”管理体制,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可按“区管校用”的办法执行。
三、工作流程
每年4月底前,市、区学校应将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所有在职教师花名册和教师调动申请表分别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数等情况,下达各学校应交流的学科及交流名额指标。
各学校应根据市、区教育局下达的交流学科及交流名额,采取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于当年5月底前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名单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于8月上旬确定交流教师的学校。
各区教育局于9月底将当教师交流情况(包括学校、交流人数、交流形式、交流去向等)书面报告市教育局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各区、学校要把努力改善教师交流的工作、生活条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交通、午休等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交流教师,适时组织到交流教师进行家访和慰问。
(二)建立教师交流经费保障制度。
市、区教育局要安排设立教师校际交流专项经费,为交流教师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新办校或薄弱学校对口帮扶的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带教、帮扶期间,依托专家工作基地校按课时标准给予相应工作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参加跨区域全职支教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支教期间,每人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500元(其中,安排在本区域内支教的教师,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300元)。
(三)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1、在城区之间交流的教师在新校履职年满3年,经考核合格,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同支教经历。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履职一年及以上的,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农村任(支)教经历。
2、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考核在新学校进行,按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确定绩效考核等次,使用原校指标,考核奖励由原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原学校按满工作量计发。
3、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评优评先、继续教育等在新学校安排,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纳入学校后备干部管理。
4、对于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教师申请人事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工作,其在原学校聘任的岗位细分等级可以在新学校保留3年,在此期间也可参加学校的岗位竞聘。
五、工作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精心组织,制定方案。通过师资流动推动区域内的教师师资均衡配置,到2016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师资配置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高水平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各区教育局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3月底报市教育局。教师校际交流的试点区(思明区、海沧区)应积极推进“区管校用”工作,先行先试。
(三)各区教育局应认真研究、制定本区所属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计划应8月底前报送市教育局备案。市直属学校由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实施。
(四)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失衡和新办校师资紧缺问题,各区教育局于当年7月初汇总上报所属学校的紧缺学科的师资需求情况,市教育局人事处将协调相关区、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支教。
(五)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从2014年8月起,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其支教工作原则上采取本文确定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形式;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形式原则上均以全职支教为主。
(六)各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应于当年7月底前,将本区上一学年教师交流、支教具体情况等材料报市教育局人事处审核,认定支教经历。
2014年1月26日
第三篇:紫云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及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意见
紫云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及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
施
意
见(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我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治校办学水平,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以帮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校长、教师交流和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建立有序交流、合理配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校长交流,鼓励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农村和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优秀学校挂职学习,提高校长治校办学水平,缩短校与校之间的管理差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通过教师交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城乡教师工作作风的转变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和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交流对象及条件
1.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在岗教师。2.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近三年无支教经历的教师。3.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6年的校长。
4.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对于不在交流范围,本人自愿交流的,学校要给予积极支持。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本乡(镇、校)应交流教师的10%。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原则上不作为交流对象:
(一)近两年内已有支教经历的;
(二)在怀孕、产假、哺乳期以及患病(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的;
(三)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涉嫌犯罪,正在被调查或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四)受行政处分期间的。
四、交流形式
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一)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交流。
(二)职称聘任岗位不足学校向岗位富余学校交流。(三)城镇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交流。
(四)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或任教)。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年轻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或任教)。以县直学校或中心学校为主,期限为1学年。同一教师不得重复跟岗学习。
(五)校长交流。县直小学、乡镇中心小学、独立中学校长由县教育和科技局组织在县内进行交流,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乡(镇)中心小学所辖学校校长的交流由中心校安排,报县教育和科技局备案。
(六)校级领导挂职指导或学习提高。有计划的选派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学习。挂职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七)不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受聘为高、中级教师职务岗位的人员,交流到暂无高、中级教师职务岗位的学校,不变动人事关系。校长、教师在城镇和村级学校之间交流,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交流期间由原学校根据交流学校提供的绩效考核情况,发放绩效工资。交流工作时间为:校级领导交流3年以上,教师1年以上。
(八)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在交流学校有相应空岗的情况下,经本人自愿申请,可将工资关系转到交流学校。
五、工作程序
一)县教育局根据全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县级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方案,每学年安排一期校长、教师交流活动。
(二)县教育和科技局根据各学校教师学科结构、超缺员等情况将交流计划统筹下达到各学校。各校交流人员应采取个人申报和学校指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小学、独立中学要统筹安排,保证选派交流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交流人员中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应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年6月底前,各学校(以独立核算学校为单位)应将交流人员名单报教育和科技局审核备案,由教育和科技局根据交流人员意向并结合实际统一安排受援学校。
(三)各学校要根据县教育和科技局的整体安排和下达的交流计划,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本校教师交流方案。交流方案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产生要在全体教职工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
2.召开动员大会。各学校在方案确定之后,要召开全校干部、教师交流动员大会,做好动员工作。
3.确定人选。参加交流的教师要填写校长、教师交流申报表,由学校研究确定交流人选。
4.将参加交流的人员名单上报县教育和科技局进行审核,备案存档。
六、管理办法
(一)交流人员实行派入学校和派出学校双重管理,以派入学校管理为主。派入学校负责交流教师的思想教育、教育教学安排、日常管理和学考核;派出学校负责定期走访,与对口学校一起做好交流教师的管理工作。
(二)交流学校要为交流人员提供基本的住宿及办公条件,积极为交流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交流人员能够安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各学校要加强对交流教师的管理,建立完善交流工作考勤制度。交流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对不履行请假手续,无故缺勤、无故超假者,一经查实将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取消交流资格并给予纪律处分。交流期间因特殊原因不宜继续交流的,经本人申请,由派入学校提出书面意见,县教育和科技局批准后,方可中止交流。
(四)对在交流期间表现良好,且取得突出工作业绩的校长、教师,在评优评模以及 岗位竞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五)对符合交流条件而不服从学校交流安排的教师,职务聘任合同期满后,予以高职低聘,三年内不得参与评优评先。(六)对在交流中未履行服务年限者,现岗位聘任到该职级的最低档次,两年内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得参与各种评优评模活动;在交流工作考核中不合格的教师,延后两年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得申报评选优秀教师,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交流期间不遵守派入学校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成绩低劣,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除按相关规定予以处分外,责令其在派入学校待岗学习,待岗学习期间停发奖励性绩效工资;有违法行为的,交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工作不力、对交流人员管理不善的学校校长要进行批评教育。
七、组织领导
(一)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乡镇教师交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二)加大政策宣传。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为推进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文件,把参与校长、教师交流作为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要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大局,自觉参与校际交流,用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工作个人档案,记录开展交流工作情况,注意发现交流工作中的典型,总结和推广交流工作中的先进经验。
(三)强化考核督导。将组织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学校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各学校要加强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检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交流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管理,推动交流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紫云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 二0一四年三月十八日
第四篇:东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指导意见
东莞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意见》(粤府〔2012〕99号)、《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实施意见》(粤教师〔2015〕1号)以及东莞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经征得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市财政局和市人力资源局同意,并经市人民政府同意,制定我市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我市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有序、规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不断优化校长教师队 伍结构,激发校长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校长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逐步缩小学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水平差距,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定期流动的刚性约束机制,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逐步实现校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提供师资保障。镇(街、园区)域内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5%。
三、工作原则
(一)合理有序。引导优质学校校长教师向薄弱学校流动,超编学校教师向有空编学校流动。校长和骨干教师一般在镇(街、园区)域内进行交流,普通教师一般以就近原则进行交流。〔优质学校与骨干教师的范围由各镇(街、园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
(二)统筹兼顾。坚持交流与培养、使用与优化结构相结合,统筹学校需求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兼顾交流对象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实际情况,保持校长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三)增进激励。通过交流,激发广大教师和校长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发挥优秀校长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不 断提高教师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校长的教育管理水平,努力消除教师和校长的职业倦怠感,不断增强教师和校长队伍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
(四)公开规范。公开教师和校长交流的办法、程序和结果,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切实防止不规范、不公平的情况发生。
四、交流范围
交流对象为我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含完全中学初中部)的校长教师(含合同制教师,下同)。小学原则上在同一镇(街、园区)内小学之间进行教师交流。初中学校可与本镇(街、园区)内公办中小学、民办学校或其他类型学校进行教师交流,或就近与周边镇(街、园区)初中学校进行教师交流。其中,公办初中学校之间的结对交流工作由市教育局统筹安排。东莞启智学校、东莞市体育运动学校暂不列入。
五、交流方式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可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各镇(街、园区)也可结合实际,创新其他方式方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点是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我市校长教师交流的主要方式如下:
(一)校长交流
1、交流类型
(1)校长期满交流: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副校长(包括书记、副书记,下同)在同一所学校(不含分校区,下同)连续任职满8年或2个聘期的,原则上需要交流轮岗。
(2)校长提任交流:新提任校长、副校长时,鼓励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
(3)承办新校交流: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近5年内负责承办新校(含分校、新校区)的校长、副校长,视为交流。
2、工作关系
以上第(1)、(2)类交流,人事、工资、组织关系须转入流入学校;第(3)类交流,承办的新校(分校)为独立法人的,校长、副校长人事、工资、组织关系可保留在原学校,也可转入新学校。
3、其他要求
(1)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校长,可不纳入交流对象范围。
(2)曾在本镇(街、园区)域内2所以上其他学校工作共6年以上(每所学校均工作2年以上)的校长,或正在现学校承担市级以上重要教科研项目的校长,或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经历的校长,可暂不纳入交流范 围。以上情况经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延迟进行交流,但延迟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3)同一学校党政正职或正副校长一般不同时交流。(4)受纪律处分期间的校长,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涉嫌犯罪,或正在被调查或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校长不纳入交流范围。
4、交流管理
以上校长轮岗交流工作,由市、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负责组织实施。
(二)教师交流
1、交流类型
(1)教师市内交流:市、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按管理权限,主要在所属公办学校之间组织开展教师交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跨镇(街、园区)教师交流。超编学校的富余学科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可作优先安排。鼓励公办学校优秀教师到民办学校进行定期挂职或交流任教。
(2)教师支教:受上级有关部门委托,选派我市中小学教师(含校长、副校长,下同)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或到境外交流任教。
(3)教师到协办学校交流:受学校派遣,教师在本校近5年内协办的新校(含分校、新校区)或结对学校、联盟学校任教的,视为交流。
5(4)学校行政人员(含正、副校长)到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跟岗锻炼,时间不少于1年的,视为交流。
2、交流对象
以上第(1)类交流,交流对象为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教满9年以上的教师。其中,骨干教师可优先安排交流,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可不纳入交流。教师交流的次序和其他条件由各镇(街、园区)或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同时,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可暂不纳入交流范围:
①曾在本镇(街、园区)域内2所以上其他学校工作共6年以上(每所学校均工作2年以上)的教师。
②处于孕期或哺乳期的女教师,或患有严重疾病且经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的市级以上医院诊断不宜交流的教师。
③正在现学校承担市级以上重要教科研项目的教师,或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支教经历的教师。
④正在接受纪律审查,涉嫌犯罪,正在被调查或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教师。
⑤受纪律处分期间的教师。
上述第①、②、③种情况,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可延迟进行交流,但延迟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
第(2)类交流,按上级部门有关规定执行;
第(3)、(4)类交流,由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交流对象。
3、交流期限 以上第(1)类交流,可每学年组织1批,每批交流期至少1年,具体由市、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第(2)类交流,按上级部门有关规定执行;第(3)类交流,教师须在协办新校(含分校)、联盟学校任教至少3年。
4、工作关系
以上第(1)、(2)、(4)类交流,组织关系转入流入单位。第(1)类交流,教师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可留在原学校或调整到流入学校,具体由所在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人员编制和岗位空缺情况研究确定。不调整人事关系和工资关系的教师,在交流期间服从流入学校和派出学校双重领导,以流入学校领导管理为主。由流入学校负责日常管理及(学期)考核,确定考核等次。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派出学校转拨到流入学校,根据流入学校奖励性绩效工资考评方案发放。交流期满后,教师回原学校工作。教师市内调动纳入第(1)类交流。
以上第(3)类交流,鼓励将人事、工资、组织关系调入新学校或联盟学校。
5、交流管理
以上第(1)、(4)类交流按管理权限由市、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各镇(街、园区)交流实施方案应报市教育局备案;第(2)类 7 交流由市教育局牵头组织,第(3)类交流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各中小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三)其他要求
1、没有达到应进行交流的时间要求,或不纳入交流范围和暂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校长和教师,本人申请进行交流的,也可以进行交流。
2、新办学校的教师交流,由各镇(街、园区)自行统筹安排。
六、工作机制
(一)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机制。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归口市教育局统一管理。根据市镇统筹办学、二级办学管理模式,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协调市直属学校、跨镇街初中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镇(街、园区)宣教办(局)具体负责所属中小学教师在本镇(街、园区)内的交流。
(二)完善交流校长教师晋升和评优机制。校长教师交流期间的表现,作为其提拔任职、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学校副校长提任校长的,原则上要有在2所或以上学校任中层干部或副校长(含支教、挂职职务)的经历;提任副校长的,原则上要有在2所或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优先聘用具有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在评优评先方面,优先考虑具有交流轮岗工作经历的校长教师。对交流轮岗时间长、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要在各级评优表彰工作中予以倾斜。从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推荐参加省级以上评选表彰,原则上应有1年以上的交流轮岗工作经历,长期在薄弱学校工作的校长教师除外。
(三)完善交流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机制。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中,要将教师交流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务(职称)的必备条件。交流任教3年以上(含支教教师)、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岗位细分等级聘用。
(四)完善交流教师培养培训机制。进一步扩大薄弱镇(街)名教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等优秀骨干教师培养规模;在名教师、名校长培养和骨干教师培训中,优先向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交流到薄弱学校的教师、校长倾斜。加强薄弱学校校长任职培训、提高培训和专题研修,全面提高校长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五)完善交流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要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校长教师尤其是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倾斜。交流期间,考核确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等次者,下一年基础性绩效工资按50%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按考评情况发放。积极建立师资交流保障经费制度,为交流教师提供生活便利,解决教师后顾之忧。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落实指标到学校,经所属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批准、市教育局审定后实施。实施方案要报市人力资源局、财政局备案。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按照本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教师交流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对口交流学校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初步人选,每年6月底前报所属教育主管部门。各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核确定交流教师名单,于每年7月底前报市教育局备案。
(二)加大政策引导。各镇(街、园区)、各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交流工作,为顺利推进交流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消除思想顾虑,自觉参与交流。要大力宣传和总结交流教师的先进经验。
(三)强化工作管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是我市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一项重要举措,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要顾全大局、服从安排,积极参加轮岗和交流。各镇(街、园区)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推进情况作为学校学年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不服从交流轮岗安 排,或在交流轮岗期间无故不到岗、擅自离岗、私自旷工,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干部教师,对管理混乱、消极应付、弄虚作假、徇情舞弊的学校负责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四)完善考核监督。市教育局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的督导验收和复评的重要指标,纳入各镇(街、园区)教育工作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各镇(街、园区)要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交流工作的跟踪管理和督导检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肃工作纪律,加强监督,切实维护交流教师的合法权益,维护教师队伍稳定,推动交流工作取得实效。
第五篇:校长教师交流实施意见(意见稿)12.16_-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定,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以下简称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不断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二、工作原则
推进县(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促进均衡。以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为目标,扬长补短,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统筹兼顾。要统筹交流与培养、使用与结构优化,统筹学校需求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兼顾交流对象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实际情况,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科学有序。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
(四)公开规范。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办法、程序和结果的公开制度,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切实防止不规范、不公平现象发生。
三、实施办法
(一)交流范围
教师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在现所在学校连续任教达到6年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
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校长、副校长每次交流的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确定。校长、副校长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职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
以下人员可不纳入交流范围或暂不纳入交流:
——男超过55周岁、女超过50周岁(具有高级职称且选择延迟退休的女教师为55周岁)的教师,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可不纳入交流范围。
——现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
——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或患病并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诊断不宜交流的,可暂不纳入交流。——已有两所以上其他学校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的教师,或曾在农村学校工作6年及以上的城区教师,可暂不纳入交流。
对上述暂不纳入交流的对象,由各县(区)结合实际,确定其交流时间。
(二)交流方式
县(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本县(市、区)公办学校进行。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县(区),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重点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交流人员应于每年8月15日前安排到位。
1、指导性交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校长、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校长教师交流计划, 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安排校长教师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交流,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交流时间一般教师不少于3年、校长不少于一届。
2、校际协作交流。根据多元合作办学等工作实际,以“名校集团化”、“城乡互助共同体”、“联盟学校”、“双向对口支援”等形式进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流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具体方案由合作学校制定,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3、城乡挂职交流。选派城区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同时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学习;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城乡挂职交流工作分别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挂职交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个人申请交流。不在交流范围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优秀教师,本人自愿申请要求到异校交流的,经现所在学校同意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交流。
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校长、骨干教师一般在县(市、区)域内进行交流,普通教师一般在就近片区内进行交流。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时间应不少于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
上述骨干教师系指获得省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
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它交流形式并组织实施。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与交流制度相适应的编制、人事管理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交流工作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流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统筹安排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适应和满足教师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岗位聘用的需要,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根据交流工作需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交流教师评聘,以鼓励交流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工作。机构编制、人社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于教师交流工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统筹管理,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逐步统一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编制标准、工资待遇制度、岗位结构比例、公开招聘、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评价、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等,探索建立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的义务学校教师管理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各地要将长期在农村任教,有实际困难的教师住房纳入到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对积极参与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等方面给予倾斜。要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任职和各项评优评选活动时,要把有异校交流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支)教3年的经历。校长教师交流到异校工作,应保留其在原学校所聘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具备中、高级教师职称资格未聘任相应职务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可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对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交流后在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任职满3年的,由县(市、区)实行统一考核,对其中考核优秀的,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对在农村学校工作满20年的教师,可不占岗位聘用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对城乡之间或跨区域交流的校长、教师,在学校制定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给予倾斜。
(三)加强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切实开展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加大农村学校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中小学校长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将优秀的年轻教师、特岗教师纳入培养范畴,建立符合后备干部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各地中小学校 领导班子建设提供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四)加大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各地要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和师资均衡配置的需要,及时规划、落实经费、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可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加大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并优先保证校际交流轮岗教师使用,切实解决参与交流轮岗教师的住房问题。
(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两区”教师支教计划。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市县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交流校长教师的生活、交通等补助,其待遇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各省辖市、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负责本地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各级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校长教师交流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编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规划,建立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
组织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
编制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切实加强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在编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人社部门要在职称、岗位设置与聘用、教师退休管理等人事管理政策方面做好衔接,支持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顺利开展。
(二)提高交流效益。各县(市、区)要在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和分析教师校长队伍编制、岗位、职数、分布、工作年限等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实施办法,指导和协调学校开展交流工作。
选派交流教师的学校,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交流计划,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组织教师有序开展交流,努力帮助教师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接收交流教师的学校,要热诚对待每一位交流的教师,尽快帮助交流教师熟悉学校环境和文化,及时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交流教师的作用。不断提高师资配置效益,重点组织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着力提高交流实效,避免“为了交流而交流”。
(三)强化政策宣传。各地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要引导校长教师充分认识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参与交流;要大力宣传和总结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加强考核管理。省教育厅将把组织开展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重要指标。各县(市、区)要加强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管理、考核、监督和检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交流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认真组织实施。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各县(市、区)要根据文件要求抓紧时间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办法并全面部署,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