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店区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张店区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意见
(试行)
为加强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均衡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省内整体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加快教育名城建设步伐,结合我区教育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加快薄弱学校发展步伐,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生态区域教育。
二、工作原则
实施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应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校际教师合理流动。
——公开规范。规范教师校际交流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规范运行。
——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校际交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校际交流。
——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避免“削峰填谷”,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三、工作目标
实施教师校际交流,以年轻校干、骨干教师、超编教师为重点,调整、优化教师配置,使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缩小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差距,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四、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内容
1、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和我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与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教师调整补充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含领导职数及人员结构比例)内,组织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师资配置效益。
2、交流范围。我区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应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机制,逐步扩大教师校际交流范围。
3、交流对象。(1)45岁以下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2)无农村任教经历的教师。(3)职称聘任及评审的相关人员。(4)教研员。(5)年轻校干。
4、交流原则。(1)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2)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交流。(3)职称评审、聘任岗位不足学校向岗位富余学校交流。(4)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5年)的校干的交流。(5)教研员轮岗支教。(6)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不满一届的
校长,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不参与交流。(7)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校干、教师,经区教育局批准,可不参与校际交流。
5、交流形式。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1)指导性交流。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
(2)岗位竞聘交流。教育局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3)校际协作交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教师协作交流,经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4)个人申请交流。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经学校和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交流。
五、工作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师校际交流激励机制
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任教、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校际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推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可优先聘任中、高级职务;交流到异校中、高级岗位的教师,其在原学校聘任的中、高级职务予以保留。
(二)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导向作用
实施城区学校教师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支)教1年的经历,其中城区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次年具有评审资格的教师,当年应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新获得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次年去农村交流支教2年。
(三)消除教师后顾之忧
切实解决教师交流中工作、生活等困难,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纳入交流。为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业务潜力。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组织实施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二)加大政策宣传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
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为推进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大局,自觉参与校际交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交流方案要向社会和广大教师公开,要加强对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监督,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三)完善考核管理
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纳入专项督导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管理,推动交流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一二年二月
第二篇:紫云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及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意见
紫云自治县中小学校长及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
施
意
见(征求意见稿)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优化我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提高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治校办学水平,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开展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因地制宜、县域统筹、政策引导、城乡互动”的原则,以帮助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以校长、教师交流和结对帮扶为主要形式,建立有序交流、合理配置、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通过校长交流,鼓励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农村和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优秀学校挂职学习,提高校长治校办学水平,缩短校与校之间的管理差距,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二)通过教师交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吃苦精神和奉献精神,促进城乡教师工作作风的转变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和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我县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三、交流对象及条件
1.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在岗教师。2.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近三年无支教经历的教师。3.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6年的校长。
4.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对于不在交流范围,本人自愿交流的,学校要给予积极支持。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教师和县级以上骨干教师要积极主动参与交流,为促进教育公平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本乡(镇、校)应交流教师的10%。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原则上不作为交流对象:
(一)近两年内已有支教经历的;
(二)在怀孕、产假、哺乳期以及患病(必须提供县级以上医院的诊断证明、病历)的;
(三)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涉嫌犯罪,正在被调查或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四)受行政处分期间的。
四、交流形式
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一)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交流。
(二)职称聘任岗位不足学校向岗位富余学校交流。(三)城镇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交流。
(四)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或任教)。有计划地选派有发展潜力的农村年轻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或任教)。以县直学校或中心学校为主,期限为1学年。同一教师不得重复跟岗学习。
(五)校长交流。县直小学、乡镇中心小学、独立中学校长由县教育和科技局组织在县内进行交流,并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各乡(镇)中心小学所辖学校校长的交流由中心校安排,报县教育和科技局备案。
(六)校级领导挂职指导或学习提高。有计划的选派农村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学校挂职学习。挂职学习时间为一个月。
(七)不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受聘为高、中级教师职务岗位的人员,交流到暂无高、中级教师职务岗位的学校,不变动人事关系。校长、教师在城镇和村级学校之间交流,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学校,交流期间由原学校根据交流学校提供的绩效考核情况,发放绩效工资。交流工作时间为:校级领导交流3年以上,教师1年以上。
(八)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在交流学校有相应空岗的情况下,经本人自愿申请,可将工资关系转到交流学校。
五、工作程序
一)县教育局根据全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制定县级校长和教师交流工作方案,每学年安排一期校长、教师交流活动。
(二)县教育和科技局根据各学校教师学科结构、超缺员等情况将交流计划统筹下达到各学校。各校交流人员应采取个人申报和学校指派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县直各学校、各乡镇中心小学、独立中学要统筹安排,保证选派交流人员的数量与质量。交流人员中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应占有一定的比例。每年6月底前,各学校(以独立核算学校为单位)应将交流人员名单报教育和科技局审核备案,由教育和科技局根据交流人员意向并结合实际统一安排受援学校。
(三)各学校要根据县教育和科技局的整体安排和下达的交流计划,做好以下工作: 1.制定本校教师交流方案。交流方案要从本校实际出发,详细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方案的产生要在全体教职工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
2.召开动员大会。各学校在方案确定之后,要召开全校干部、教师交流动员大会,做好动员工作。
3.确定人选。参加交流的教师要填写校长、教师交流申报表,由学校研究确定交流人选。
4.将参加交流的人员名单上报县教育和科技局进行审核,备案存档。
六、管理办法
(一)交流人员实行派入学校和派出学校双重管理,以派入学校管理为主。派入学校负责交流教师的思想教育、教育教学安排、日常管理和学考核;派出学校负责定期走访,与对口学校一起做好交流教师的管理工作。
(二)交流学校要为交流人员提供基本的住宿及办公条件,积极为交流人员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交流人员能够安心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三)各学校要加强对交流教师的管理,建立完善交流工作考勤制度。交流人员要严格按照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对不履行请假手续,无故缺勤、无故超假者,一经查实将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取消交流资格并给予纪律处分。交流期间因特殊原因不宜继续交流的,经本人申请,由派入学校提出书面意见,县教育和科技局批准后,方可中止交流。
(四)对在交流期间表现良好,且取得突出工作业绩的校长、教师,在评优评模以及 岗位竞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五)对符合交流条件而不服从学校交流安排的教师,职务聘任合同期满后,予以高职低聘,三年内不得参与评优评先。(六)对在交流中未履行服务年限者,现岗位聘任到该职级的最低档次,两年内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不得参与各种评优评模活动;在交流工作考核中不合格的教师,延后两年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得申报评选优秀教师,情节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交流期间不遵守派入学校规章制度,教育教学成绩低劣,有违反师德师风行为的,除按相关规定予以处分外,责令其在派入学校待岗学习,待岗学习期间停发奖励性绩效工资;有违法行为的,交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对工作不力、对交流人员管理不善的学校校长要进行批评教育。
七、组织领导
(一)成立由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教育、人社、财政、编办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乡镇教师交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二)加大政策宣传。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为推进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要组织学习相关的文件,把参与校长、教师交流作为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要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大局,自觉参与校际交流,用实际行动为构建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各学校要建立健全教师交流工作个人档案,记录开展交流工作情况,注意发现交流工作中的典型,总结和推广交流工作中的先进经验。
(三)强化考核督导。将组织开展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纳入对学校工作督导评估内容。各学校要加强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管理、监督和检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交流的长效工作机制,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管理,推动交流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紫云自治县教育和科技局 二0一四年三月十八日
第三篇:《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 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渝教人〔2012〕63号
各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教育工委、教委(教育局),人力社保局,委直属中小学:
现将《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各地区各单位在工作中有何问题,请及时报告。
中共重庆市委组织部 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2年9月24日
重庆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 交流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中小学领导干部和教师资源配置,提高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水平,激发队伍内在活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现就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提高人民满意率为宗旨,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建立完善规范有序的中小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制度,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水平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有利发展,把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把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与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推进;坚持稳妥推进,按照先行试点,总结完善,全面推开的工作思路,确保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稳妥有序;坚持以人为本,关心交流领导干部和教师的实际困难,制订完善配套政策,确保交流领导干部和教师立足新岗位、作出新贡献。
三、交流对象和条件 交流对象为我市范围内各级中小学的校级领导干部和教师。交流条件为:
(一)校级领导干部在同一学校任职10年以上,男年龄53周岁以下,女48周岁以下;
(二)教师在同一学校任教9年以上,男年龄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
(三)其他因工作需要或本人志愿申请交流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原则上不作为交流对象:
(一)近6年内已有支教或交流经历,时间累计达到3年及以上的;
(二)妊娠期、哺乳期的;
(三)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涉嫌犯罪,正在被调查或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四)受行政处分期间的;
(五)因身体状况或其他原因不宜交流的。
四、交流范围和方式
本意见所指的交流,原则上在同一区县(自治县)内中小学之间进行。交流方式为:
(一)不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领导干部、教师在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公办和民办学校之间交流,可以将人事关系(含工资关系,下同)保留在原学校。交流期间由原学校根据交流学校提供的绩效考核情况,发放绩效工资。交流期满后,根据交流人员在交流期间的现实表现和工作绩效,予以妥善安排。交流工作时间为:领导干部5年以上,教师3年以上。
(二)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除上述情形外,在交流学校有相应空岗的情况下,其余人员在交流的同时,原则上应将人事关系转入交流的学校。
五、相关规定
(一)同一学校党政正职一般不同时交流,同一班子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试点阶段,教师交流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条件成熟时每年控制在专任教师总数的5-10%范围内。每年参加交流的各级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
(二)受聘为高、中级教师职务岗位的人员,交流到暂无高、中级教师职务岗位的学校,除本人主动申请外,原则上不变动人事关系。
(三)不变动人事关系的交流人员,在交流学校有相应空岗的情况下,如本人申请,双方学校同意,按干部管理权限审批后,可以办理人事调动手续,留在交流学校工作。
(四)新提任校级领导干部原则上要有两个以上学校任职经历。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在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参加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及以上层次岗位聘任时,要有两个以上学校任教经历。在评选特级教师或各级教育教学类荣誉称号时,被评选人应具有累计交流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交流期间的表现,作为其提拔任职、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
(五)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民办学校或到农村支教2年及以上的人员,在评选高一级教师职称时,可免计算机、英语考试。
(六)对符合条件的名师、特级教师,各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职称较高的人员优先安排交流,鼓励其他人员积极参加交流。
(七)交流期间,绩效考核和考核同时确定为“不合格”等次者,一年内不参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八)在注重公办学校之间交流工作的同时,统筹考虑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教师交流工作。
六、工作要求 试点工作从2013年开始,各区县(自治县)党委组织部,教育工委、教委(教育局),人力社保局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备案。试点工作完成后,各区县(自治县)要认真总结,逐步全面推开。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不变动人事关系交流人员交流期间的考核。有条件的区县(自治县),可探索建立教育人才资源管理服务机构,为交流工作和交流人员提供服务。各地区各单位要广泛宣传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的政策导向,为顺利推进交流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拒不服从交流决定的人员,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教师进修学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的领导干部及教师交流工作,可参照本意见执行。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9月27日印发
第四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试行)
习水县2009-2010学年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
(试行)
为确保我县“十一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顺利实施,按时保质完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各项工作任务,迎接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意见》(教师[2004]4号)、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十一五”(2006-2010)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黔教师发[2006]132号)文件、《“十一五”期间习水县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全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贴近课改,贴进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校,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务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增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工作目标 以提高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重点,以“师德教育,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即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以骨干教师培训为引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全员培训,使中小学教师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基本具备课程与教学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和课堂教学能力整体提升;使中小学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稳步提高,班主任工作全员达到合格水平。
通过骨干培训,形成一支素质好、业务强的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形成一支有影响、有专长、能领导的教学名师队伍,形成一支能力强、懂管理、善研究、受欢迎的骨干培训团队。
三、工作任务
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过程,讲求实效”原则,紧紧围绕“一德三新”主要培训内容,进一步落实和加强各项培训工作。
1、全面完成“一德三新”全员培训工作任务。师德教育以《新时期师德修养》为主要内容,根据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教师的要求,结合我县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专题讨论、师德论坛、撰写心得等形式开展师德教育,使教师完成五年不 少于50学时的培训;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为主题,通过五年不少于40学时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实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以校本培训和校本研修为主要平台,以“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为抓手,狠抓教师学科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教师全面完成新课程五年集中培训不少于80学时的培训任务;根据教育部、省、市的统一部署,以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为契机,使全县中小学教师普遍迎接新一轮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中小学教师完成五年70学时的集中培训。
2、整活“天网、地网、人网”教育资源,重点抓好六项培训。
(1)实施千名小学班主任教师培训。以班主任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着眼班主任管理需求,着力提高班主任管理素质和水平,造就一支知识素养高、班级管理技能精、敬业爱岗、关爱学生的班主任工作队伍。
(2)实施千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坚持“普及、巩固、提高”的原则,在巩固和推进《信息技术基础》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宣传,认真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全省统一开展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七个期次的培训。
(3)实施中小学校后勤和食堂管理者培训。以《教育部学 校食堂从业人员上岗卫生知识培训基本要求》为指南,普及和提高中小学校营养配餐和健康饮食的知识,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食宿管理,保证师生健康安全、卫生安全、饮食安全,力争在一年对全县公民办中小学寄宿制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
(4)实施小学少先队辅导员和初中团支部书记培训。以提高中小学团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转变团队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团队管理人员在学校政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未成年人思想政治工作为落脚点,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分批次选派完小以上团队管理人员到外地、外校强化培训,拓宽团队工作管理思路,拓展团队管理工作视野。
(5)实施中小学校长脱产“顶岗”培训。采取“上挂外联”的办法,争取省、市主管部门的支持,联系和选择省内外知名的、有特色的、管理优化的中小学校作为“顶岗”培训基地,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务求实效地选派中小学校长脱产进行中短期“顶岗”培训,使中小学校长真正拓展管理视野、学习管理经验、提高管理素质。
(6)实施初中毕业班教师培训。以提高初中毕业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水平为着眼点,聘请省内外、县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教师开展专题讲座、专题培训和专题研修,使初中毕业班教师掌握新课程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常规及中考备考知识。
3、全面完成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任务,规范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档案资料。2010年6月完成县、乡、校考核评估和自查自评。查摆问题,纠错补缺,完成县、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省教育厅评估验收。
四、工作措施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对于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实施和完成2006-2010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上下要加强对抓好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教育局成立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领导、指导和管理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要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组织管理体系,校长是本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校长是直接责任人,要加强领导,制定措施,精心组织,认真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本单位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2、健全网络,统筹管理。全县建立健全县、乡、校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网络,县教育局继续教育办公室设在职成股,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业务管理、自查评估、资料建设等常规工作,确保继续工作落到实处。
3、建立健全小学、初中分学科骨干教师信息库。按照《贵州省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 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评估标准》“骨干教师和中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50%”和“参加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10%以上”规定,以学校为个体建立健全骨干教师信息库。坚持“分步进行,分类培训,务求实效,人人达标”的原则,统筹规划,切实抓好培养培训工作,使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培训覆盖各级各类学校、覆盖新课程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4、整合培训资源,更新培训手段,强化培训工作。全县中小学要依托和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校本培训、骨干教师专业引领“三网资源”的功能和优势,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坚持集中教研与分散教研相结合,坚持短期脱产培训与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坚持督查纠错与整改提高相结合,突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杜绝不切实际和流于形式,积极探索和学习教师培训的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5、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档案资料是学校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具体反映,是迎接省教育厅评估验收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参加培训和自我提高的过程记载,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要严格按照《贵州省中小 学教师继续教育2006-2010年》考试考核标准及办法》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严防弄虚作假,规范整理2006年以来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档案,做到专档管理、专柜管理、存放规范、真实有效。各乡镇(区)中学、县属中小学要按时、规范、如实填写《贵州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2006-2010年)登记表》,做好本单位一年一度的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工作。
6、加强制度建设,确保继续教育有序有效进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结果是教师晋职、晋级、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是衡量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指标,全县要把参加继续教育并取得合格证书与教育人事改革、与教师资格证书办理和再认证、与职称评聘、与考核、与工资晋升等工作结合起来,对不参加继续教育、擅自中断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者,当年考核不合格,不予评聘职称,不晋升工资和职务。对继续教育工作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要给予表彰奖励。要形成促使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7、保障投入。认真落实“按本地区本部门在职教职工年工资总额1.5%的标准安排教师培训费”和“按规定从国家安排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总额中提取5%用于农村教师培训”的规定,依法设立“中小学教育继续专款”,做到专款专用,确保经费用到实处。
8、加强督导,做好整改提高工作。县教育局把学校开展教 师继续教育工作情况作为开学工作检查、常规检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要加大对学校和校长考核的专项考核分值,从严督导和考评,查摆问题,督促整改提高。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考试考核细则,切实抓好阶段性测评和考核,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真正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
五、工作步骤
2010年10-12月,省教育厅将对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评估验收,结合现阶段工作实际,我县2009至2010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意见,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扎实开展“一德三新”的再学习、再培训,完成规定的集中培训学时;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各乡镇(区)选好试点;开展查漏补缺和收集整理档案工作。
第二阶段:2010年5月至6月。各单位自查自评,完善自评总结;县教育局对各单位进行检查评估。
第三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查摆问题,强力整改;迎接市教育局和省教育厅评估验收。
习水县教育局 二00九年十月十二日
第五篇:300316_2014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实施意见
厦门市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
(试行)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教育部、省、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教师校际交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就做好我市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际交流提出如下意见:
一、交流范围、对象:
(一)范围: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本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市直属学校作为一个区域)。重点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之间、镇中心小学与村完全小学(教学点)之间的教师交流。
(二)对象
1、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且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在职教师为应交流对象,每年学校教师交流的比例不少于应交流对象的10%。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和新办校支教、帮扶。
3、区级学科带头人由区教育局组织选派到本区农村学校、新办校和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帮扶。
二、交流形式
要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
(一)校际教师交流
1、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到新校交流履职的年限为3年,交流期间的人事关系、职称评聘和工资关系保留在原学校。
2、交流期满后,教师回原学校工作。从优质学校交流到普通(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选择留在新校工作。
3、教师原则上在优质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
(二)校际对口支援
继续开展校际对口支援活动,把教师校际交流作为结对学校的重点帮扶内容。支援学校要主动通过示范课、公开课、评课说课、跟岗学习、师徒结对、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与对口帮扶的受援学校开展师资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受援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到2016年,实现城区学校对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结对全覆盖。从2014年起,校际对口支援学校符合以下条件的教师,方可认定支教经历。
1.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中层及以上干部至少1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2.结对学校每学年互派专任教师至少2人,完成为期3学年的全职跨校交流任务。
(三)名师支教(带教)帮扶
1、建立学科专家工作基地校,进一步发挥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支教(带教)、对口帮扶和全职支教为主要形式。
2、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等由市教育局统一按组织选派和个人志愿相结合的原则,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进行交流支教、帮扶。
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的对口帮扶和带教,承担指导不少于3名青年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至少1名),并在若干所对口帮扶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每月定期开示范课、专题讲座等任务,期限为3年;鼓励和支持名师参加全职支教,由市教育局分批组织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全职支教2年。
区级学科带头人等骨干教师的支教、帮扶工作由区教育局组织实施。
(四)个人申请调动
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根据工作需要,经学校和市、区教育局批准后,办理人事调动手续。
(五)岗位竞聘交流
各区教育部门每年应在普通(薄弱)学校中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六)新教师实行区管校用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实行“区管校用”,即新招聘的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试行人事代理制度,落实人事关系“区管校用”管理体制,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6年的,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其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可按“区管校用”的办法执行。
三、工作流程
每年4月底前,市、区学校应将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所有在职教师花名册和教师调动申请表分别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各学校教师编制、岗位及符合交流条件的教师数等情况,下达各学校应交流的学科及交流名额指标。
各学校应根据市、区教育局下达的交流学科及交流名额,采取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于当年5月底前将参与交流的教师名单报送市、区教育局。
市、区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于8月上旬确定交流教师的学校。
各区教育局于9月底将当教师交流情况(包括学校、交流人数、交流形式、交流去向等)书面报告市教育局备案。
四、保障措施
(一)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
各区、学校要把努力改善教师交流的工作、生活条件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校际交流教师的交通、午休等问题。学校领导要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交流教师,适时组织到交流教师进行家访和慰问。
(二)建立教师交流经费保障制度。
市、区教育局要安排设立教师校际交流专项经费,为交流教师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由市教育局组织选派到农村学校、新办校或薄弱学校对口帮扶的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在带教、帮扶期间,依托专家工作基地校按课时标准给予相应工作补贴,每人每月300元;参加跨区域全职支教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市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支教期间,每人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500元(其中,安排在本区域内支教的教师,每月生活和交通补助300元)。
(三)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1、在城区之间交流的教师在新校履职年满3年,经考核合格,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同支教经历。城区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的教师,履职一年及以上的,申报高一级职称时视为有农村任(支)教经历。
2、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考核在新学校进行,按同等条件优先的原则确定绩效考核等次,使用原校指标,考核奖励由原校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原学校按满工作量计发。
3、属于校际交流的教师交流期间的评优评先、继续教育等在新学校安排,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同时对表现优秀的,纳入学校后备干部管理。
4、对于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教师申请人事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工作,其在原学校聘任的岗位细分等级可以在新学校保留3年,在此期间也可参加学校的岗位竞聘。
五、工作要求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精心组织,制定方案。通过师资流动推动区域内的教师师资均衡配置,到2016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常态化、制度化;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城乡之间师资配置差距逐步缩小;到2020年,实现市域内高水平的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各区教育局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于3月底报市教育局。教师校际交流的试点区(思明区、海沧区)应积极推进“区管校用”工作,先行先试。
(三)各区教育局应认真研究、制定本区所属中小学校对校对口支援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对口支援计划应8月底前报送市教育局备案。市直属学校由市教育局负责制定、实施。
(四)为进一步解决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失衡和新办校师资紧缺问题,各区教育局于当年7月初汇总上报所属学校的紧缺学科的师资需求情况,市教育局人事处将协调相关区、学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支教。
(五)为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从2014年8月起,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条件的教师,其支教工作原则上采取本文确定的教师校际交流的形式;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或普通(薄弱)学校支教形式原则上均以全职支教为主。
(六)各区教育局、市直属学校应于当年7月底前,将本区上一学年教师交流、支教具体情况等材料报市教育局人事处审核,认定支教经历。
2014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