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交流制度的实施意见(试行)
关于建立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交流制度的
实施意见(试行)
为加强学校校长队伍建设,提升校长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教育需求,实现教育强县目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就建立中小学校长及幼儿园园长交流制度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能力突出、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的专业化校长队伍。通过校长(园长)交流,不断提高校长(园长)的办学水平,促使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全县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保障。
二、校长(园长)交流的主要形式
1、校长(园长)交流任教:在办学有特色、管理规范、教育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和幼儿园中,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和园长到薄弱学校及幼儿园任教。
2、校长(园长)交流挂职:在薄弱学校及幼儿园中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副校长)和园长(副园长)到先进学校挂职锻炼。
3、校长(园长)任职交流:在办学水平相近、管理互有特色的学校中,统筹安排一定数量的校长和园长相互交流任职。
三、交流对象和交流年限
1、交流对象:乡镇中学、学区校长、中心幼儿园园长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满三年及以上的,原则上应进行交流。
2、交流年限:校长及园长任教和挂职年限为1-3年,校长(园长)交流年限为6年。
3、县属学校校长(副校长)交流,按干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执行。
4、根据工作需要,县属中学中层干部也要进行交流。
四、管理机制
1、县教育局根据各乡镇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按照有利于各学校、幼儿园之间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薄弱学校和幼儿园的办学水平,有利于整体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统筹安排确定交流对象和交流年限。
2、加强管理。校长(园长)到挂职、任职交流岗位后,必须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潜心思考学校发展,拟定学校发展目标,确保在交流期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升。挂职锻炼校长在挂职期间,要认真学习所在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县教育局要对交流校长及园长进行跟踪管理,随时掌握交流校长(园长)的工作情况,及时指导和帮助解决交流校长(园长)在办学中遇到的困难。
3、建立校长(园长)交流的考核制度。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教育局要建立校长(园长)交流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校长(园长)交流工作考核方案,每年对交流的校长(园长)按照考核方案进行考核。考核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对在交流期间工作成绩突出,工作成效明显,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校长(园长),优先晋职、评优。对在交流工作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考核为不称职的校长(园长)实行问责,造成重大失误的,根据相关规定处理。
4、在交流工作期间考核优秀的校长(园长),晋职时不受学校职称岗位指标的限制,由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全县职称岗位指标中统筹解决。校长(副校长)、园长(副园长)在支教和挂职期间,原人事关系不变,原单位福利待遇不变。
5、在交流工作期间考核为称职和优秀等次的校长(园长)按每月100元进行补贴,对考核为优秀等次的校长(园长)按每年500元进行奖励。
第二篇:张店区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意见(试行)
张店区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工作实施意见
(试行)
为加强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均衡教师队伍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省内整体素质一流的教师团队,加快教育名城建设步伐,结合我区教育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城乡校际交流制度,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加快薄弱学校发展步伐,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生态区域教育。
二、工作原则
实施区域内中小学教师校际交流应遵循以下工作原则:
——科学合理。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校际教师合理流动。
——公开规范。规范教师校际交流的程序和办法,公开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规范运行。
——积极稳妥。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教师校际交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把握工作重点和进度,循序渐进。
——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加大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消除教师后顾之忧,引导教师积极支持、主动参与校际交流。
——促进发展。保持和发扬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发挥骨干教师引领作用,避免“削峰填谷”,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
三、工作目标
实施教师校际交流,以年轻校干、骨干教师、超编教师为重点,调整、优化教师配置,使教师数量、学科结构基本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缩小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差距,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初步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
四、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内容
1、根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和我区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要求,坚持教师队伍结构调整与学校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教师调整补充与培训提高相结合,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人员编制(含领导职数及人员结构比例)内,组织教师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师资配置效益。
2、交流范围。我区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原则上在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进行。教师校际交流应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机制,逐步扩大教师校际交流范围。
3、交流对象。(1)45岁以下区级以上(含区级)骨干教师。(2)无农村任教经历的教师。(3)职称聘任及评审的相关人员。(4)教研员。(5)年轻校干。
4、交流原则。(1)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2)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交流。(3)职称评审、聘任岗位不足学校向岗位富余学校交流。(4)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两届(每届一般3~5年)的校干的交流。(5)教研员轮岗支教。(6)在同一所学校工作不满6年的教师和任职不满一届的
校长,以及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教师,原则上不参与交流。(7)为保护学校办学特色,学校传统项目、特色课程的领衔校干、教师,经区教育局批准,可不参与校际交流。
5、交流形式。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1)指导性交流。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实施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交流。
(2)岗位竞聘交流。教育局确定部分中、高级教师岗位,统一组织区域内符合条件的教师参加岗位竞聘,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3)校际协作交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的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教师协作交流,经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
(4)个人申请交流。符合校际交流条件的在职教师,可自愿申请到异校任教,经学校和区教育局批准后实施交流。
五、工作保障措施
(一)完善教师校际交流激励机制
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对长期在农村任教、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对积极参与校际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推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具备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可优先聘任中、高级职务;交流到异校中、高级岗位的教师,其在原学校聘任的中、高级职务予以保留。
(二)发挥教师职称评聘导向作用
实施城区学校教师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引导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城区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支)教1年的经历,其中城区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含40周岁)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2年以上的经历。次年具有评审资格的教师,当年应到农村薄弱学校交流。新获得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次年去农村交流支教2年。
(三)消除教师后顾之忧
切实解决教师交流中工作、生活等困难,因病、孕等原因不能坚持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不纳入交流。为参与校际交流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平台和条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业务潜力。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组织实施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我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
(二)加大政策宣传
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
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理解、支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为推进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环境。要引导教师更新职业观念、服从大局,自觉参与校际交流。教师校际交流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交流方案要向社会和广大教师公开,要加强对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的监督,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队伍稳定。
(三)完善考核管理
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纳入专项督导评估,建立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完善教师校际交流工作管理,推动交流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教师队伍素质和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二○一二年二月
第三篇: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制度
校长、教师交流制度
为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向正规、科学、深入的方向发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1、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学校每学期要制定政治、业务学习计划,由党支部、校长室和课程教学部轮流主持,利用每月一次星期一下午的时间,与全体老师共同学习交流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
2、教研组学习活动。各教研组(备课组)举行周周教学研讨活动,可以是理论学习,也可以讨论学习一些教科研的经验成果等。每次活动教研组长要定内容、定主讲人、定讨论题;也可以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并配合教科研室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3、校内交流。原则上第二学期举行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表彰会和成果交流会,对教科研工作总结的同时,对教师的课题(专题)研究、教育教学论文组织交流,让教师在交流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有所认识、不断提高。
4、对外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科研评比活动。学校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名师来我校举办教科研讲座,通过讲座进行教育新理念的学习、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介绍、教科研经验的推广等。
5、外出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外出学习培训等活动,要求教师将外出学习内容,学习体会向组内教师传达,以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6、每学期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撰写教科研论文、教学反思和读书笔记等。撰写科研论文不同层级老师不同要求。一般老师坚持每月写一篇有关教育或文学类的读书笔记或随笔、反思等小文章,每学期不少于4篇。
7、网络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的教科研栏目、FTP教师学习笔记和教师论坛进行各种教育教学科研的学习交流活动和专题读书活动,以多种方式和手段丰富教师学习内容。
8、学校和老师们合作汇编《泥土》校刊,以便于教师互相学习交流与成果推广。
9、学校建立教科研成果归档制度。凡我校的教科研成果材料,如课题结题材料、发表或获奖的论文、获奖课件等原件须及时向教科室申报、登记、归档。一方面学校作为教科研档案保存;另一方面也用于作为奖励的依据。
10、学校要建立点名考勤制度。除政治学习遵守请假制度外,参加教研组学习也要遵守请假制度,对无故迟到、缺勤的教师教研(备课)组长做好详细记录,并纳入期末教师出勤考核奖。
加强岳岗中心小学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大镇、教育重镇的迫切要求,是创建学习型学校的重要载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因此,岳岗中心小学各项工作的开展,要以更新观念为先导,认识和实践教育的新内涵,以学习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
二、具体学习交流制度如下:
1、每学期各分校校长学习交流一次,认真学习上级党委和教育部门的指示、决定,坚持学校的办学宗旨要充分体现公益性、群众性、服务性,要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2、每月各分校办学干部学习交流一次。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交流各自分校开展群众性各项活动的情况。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3、每周五下午规定学校全体教师政治学习时间。学习上级有关文件及时事政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协商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每季度定期与讲师团教师学习交谈、研究讨论教育、教学情况。
5、每次开班前与任课老师学习学校有关章程。研究、教育、教学进度,分析研究学员学习情况,研究教材使用情况。
6、每月召开一次教务主任、班主任、学习交流会。研究任课老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分析解决学员的学习情况,分析解决学员的意见和要求。
7、每两月召开一次关于筹办岳岗中心学校通讯的学习交流会。学习兄弟学校的办报经验,交流各自想法。为出好当期通讯出谋划策。
第四篇:校长教师交流实施意见(意见稿)12.16_-
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决定,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教师【2014】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以下简称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目标,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益为核心,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不断推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二、工作原则
推进县(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促进均衡。以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为目标,扬长补短,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统筹兼顾。要统筹交流与培养、使用与结构优化,统筹学校需求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兼顾交流对象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实际情况,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三)科学有序。遵循义务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创新教师管理模式,有序推进城乡、校际教师合理流动。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
(四)公开规范。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办法、程序和结果的公开制度,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切实防止不规范、不公平现象发生。
三、实施办法
(一)交流范围
教师交流轮岗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在现所在学校连续任教达到6年及以上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轮岗。
校长交流轮岗的人员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满两届后,原则上应交流。校长、副校长每次交流的年限按照校长管理权限,由主管部门确定。校长、副校长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连续任职时间可根据工作需要予以延长。
以下人员可不纳入交流范围或暂不纳入交流:
——男超过55周岁、女超过50周岁(具有高级职称且选择延迟退休的女教师为55周岁)的教师,任职不满一届的校长可不纳入交流范围。
——现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
——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或患病并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医院诊断不宜交流的,可暂不纳入交流。——已有两所以上其他学校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达到3年及以上的教师,或曾在农村学校工作6年及以上的城区教师,可暂不纳入交流。
对上述暂不纳入交流的对象,由各县(区)结合实际,确定其交流时间。
(二)交流方式
县(区)域内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本县(市、区)公办学校进行。坚持组织选派与教师个人志愿相结合,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长教师校际交流工作,重点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有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县(区),重点推动城镇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没有乡村学校的市辖区,重点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交流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交流人员应于每年8月15日前安排到位。
1、指导性交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地校长、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校长教师交流计划, 将应交流教师指标落实到学校,安排校长教师在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交流,在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交流。交流时间一般教师不少于3年、校长不少于一届。
2、校际协作交流。根据多元合作办学等工作实际,以“名校集团化”、“城乡互助共同体”、“联盟学校”、“双向对口支援”等形式进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交流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具体方案由合作学校制定,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实施。
3、城乡挂职交流。选派城区优秀校长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同时选派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学习;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优质学校跟岗学习。城乡挂职交流工作分别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挂职交流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
4、个人申请交流。不在交流范围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优秀教师,本人自愿申请要求到异校交流的,经现所在学校同意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实施交流。
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校长、骨干教师一般在县(市、区)域内进行交流,普通教师一般在就近片区内进行交流。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时间应不少于3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
上述骨干教师系指获得省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教师。
各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其它交流形式并组织实施。
四、保障机制
(一)建立与交流制度相适应的编制、人事管理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交流工作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交流计划和实施方案。在核定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统筹安排县(区)域内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及时调整义务教育学校岗位设置方案,适应和满足教师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岗位聘用的需要,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根据交流工作需要,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中、高级岗位,专项用于交流教师评聘,以鼓励交流教师在农村学校长期工作。机构编制、人社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于教师交流工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
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统筹管理,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逐步统一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的编制标准、工资待遇制度、岗位结构比例、公开招聘、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评价、退休教师管理和服务等,探索建立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的义务学校教师管理新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
各地要将长期在农村任教,有实际困难的教师住房纳入到当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对积极参与交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务(职称)评聘工作等方面给予倾斜。要提高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在任职和各项评优评选活动时,要把有异校交流的工作经历和业绩作为优先考虑的依据。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农村学校任(支)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支)教3年的经历。校长教师交流到异校工作,应保留其在原学校所聘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具备中、高级教师职称资格未聘任相应职务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可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对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交流后在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任职满3年的,由县(市、区)实行统一考核,对其中考核优秀的,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对在农村学校工作满20年的教师,可不占岗位聘用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对城乡之间或跨区域交流的校长、教师,在学校制定内部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给予倾斜。
(三)加强校长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带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切实开展以农村教师为重点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加大农村学校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加强中小学校长后备力量培养工作,将优秀的年轻教师、特岗教师纳入培养范畴,建立符合后备干部成长规律的选拔培养的长效机制,为各地中小学校 领导班子建设提供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力量。
(四)加大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各地要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和师资均衡配置的需要,及时规划、落实经费、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可结合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多种形式,加大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并优先保证校际交流轮岗教师使用,切实解决参与交流轮岗教师的住房问题。
(五)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两区”教师支教计划。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市县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各级财政部门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交流校长教师的生活、交通等补助,其待遇标准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组成的河南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省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协调与指导。各省辖市、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负责本地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各级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校长教师交流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实施方案,编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规划,建立交流轮岗工作长效机制。
组织部门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会同教育部门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
编制部门在核定的教职工编制总量内,切实加强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在编制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财力保障,对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人社部门要在职称、岗位设置与聘用、教师退休管理等人事管理政策方面做好衔接,支持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顺利开展。
(二)提高交流效益。各县(市、区)要在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和分析教师校长队伍编制、岗位、职数、分布、工作年限等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实施办法,指导和协调学校开展交流工作。
选派交流教师的学校,要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师交流计划,深入细致地开展思想工作,组织教师有序开展交流,努力帮助教师解决交流中遇到的各类困难。接收交流教师的学校,要热诚对待每一位交流的教师,尽快帮助交流教师熟悉学校环境和文化,及时融入学校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交流教师的作用。不断提高师资配置效益,重点组织优秀校长、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着力提高交流实效,避免“为了交流而交流”。
(三)强化政策宣传。各地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争取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要引导校长教师充分认识交流的意义和价值,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参与交流;要大力宣传和总结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四)加强考核管理。省教育厅将把组织开展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纳入对县区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的重要指标。各县(市、区)要加强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管理、考核、监督和检查,不断总结工作经验,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交流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认真组织实施。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各县(市、区)要根据文件要求抓紧时间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施办法并全面部署,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第五篇:关于中小学校长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范文
**县教育局
关于中小学校长跟岗学习的实施意见
为培养造就一支勤学习、会管理、肯探索、善创新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经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开展中小学校长跟岗学习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中小学校长跟岗学习,促使校长转变发展观念,提升管理理念,明晰办学思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校长办学水平,实现与跟岗学校、与县市之间广泛的长期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跟岗学习目标学校 高中:寿光一中、现代中学
初中: 寿光世纪学校、建桥学校、洛城一中 小学:寿光世纪学校、实验小学、建桥学校、洛城屯田小学
三、跟岗学习的时间和对象
建立中小学校长跟岗学习长效机制。校长跟岗学习每两年安排一次,每次跟岗学习时间为三个月。参加首批跟岗学习的时间是2012年3月12日—5月31日,对象为高中副校长2名,初中、小学校长12名,年龄在45周岁以下。
四、跟岗学习校长的任务要求:
(一)学习任务:
1.参加所在学校行政办公会、教职工例会及教育教学方面的会议和活动,学习目标学校教育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资料。
2.全程参加学校日常管理活动并根据工作需要协助做好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具体工作任务。
3.深入一个教研组或年级组,每周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
4.观摩课堂教学并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综合实践活动,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每周听课不少于6节。
5、每周完成2篇以上跟岗学习日记,及时总结跟岗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经历,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下一步学习锻炼的重点。
(二)撰写以下内容的专题报告或材料: 1.个人跟岗学习学习规划。
2.目标学校教育理念及其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办学特色及常规管理的做法或经验。
3.目标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及组织开展校本研修等方面具体情况。
4.目标学校与任职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情况比较分析。5.写好一篇跟岗学习述职报告。跟岗学习的收获体会以及今后从事学校管理的思路与打算。
五、跟岗学习的纪律要求
1.端正学习态度,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及良好的学风,按要求到指定学校进行跟岗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与水平。
2.模范遵守目标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按时上下班。
3.认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认真做好工作记录(内容包括每天的工作日程记录、工作反思或感想等);跟岗学习结束后,按规定提供有关汇报材料。
4.积极践行师德规范,合理安排业余时间,参加健康的业余文化与体育活动。
5.学习期间一般不得请假,特殊情况须经县教育局同意后告知目标学校准假。
**县教育局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