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强化资产入账管理 促进所得税稳步增长
强化资产入账管理
促进所得税稳步增长
近年来,通过日常检查和专项检查发现,有部分纳税人未按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律法规规定列支资产入账价值,造成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不实的情况,影响当期和将来一段时间应纳税额的实现。此类问题一般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税务机关习惯性的监管重点是审核资产的折旧方式、折旧年限等时间性差异问题,反而往往忽视入账价值是会最终影响应纳税额的决定性因素。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的影响了行业税收公平,迫切需要税务机关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强对所得税纳税人(特别是新办企业)资产入账价值的审核力度,建立互动的预约扣除制度,防止税收流失,努力提高纳税人对税法的遵从度,切实为纳税人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的税收环境,促进企业所得税稳步增长。
一、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
(一)资产入账不及时,凭据不实。一是根据财务制度规定,资产达预定可使用状态开始可以计提折旧。由于受财务人员水平所限,不能较为准确或者故意估算资产的入账价值,且资产投入使用后长期不办理竣工手续。二是建筑类工程完工后属于固定资产,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在购销双方的互相勾结下,会故意不取得票据造成无入账凭据。三是由于权力“寻租”的原因,部分非法支出会挤入工程款造成入账价值不实,最终由国家来承担权力“寻租”成本。
(二)入账价值明显畸高,虚增税前扣除金额。此类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一是部分企业由于打着资本运作的幌子,任意“包装”资产,第三方机构也放弃了独立、公正、客观的职能,双方串通一气,先定结果再履行程序,而委托方也直接就以评估价值入账,纳税申报也不进行税前调整。如实务稽查发现某从事水电开发的企业,为了银行贷款及包装的需要,第三方根据其授意将资产直接评估增值10倍,同时增大注册资本金。假设如果税务机关不认真审核的,就会造成巨大的税收流失。二是任意“改头换面”,摇身一变为新办企业。如将原企业注销重新注册,而资产、人员、产品及供销网络、股东均未发生较大实质性改变。但是,“新公司”的资产和净资产的入账价值就已大大超出了原注销企业的账面价值。三是公允价值确定困难。《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五十八条第五项规定,“通过捐赠、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为计税基础”,但在实务中一般情况下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类似活跃市场,也不能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如此一来,一般情况只能采取第三方的评估金额,但从前述可以看出此金额大部分就是做出来或者就是吃添加剂“膨化”而成。四是特殊事项钻税务机关监管不力的空子。如根据规定,非货币性资产占权益性投资25% 以上的不属于新办企业。而部分企业就在25%上做文章,调节企业所得税主管部门,如再涉及国、地税互相沟通不力,或者跨地区征管问题,发生问题的几率就更大。
(三)混淆个人消费与生产经营使(耗)用,将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或无法准确划分的资产列入企业资产。典型例子就是大部分私营业主购买的豪华轿车也作为公司资产,美其名曰为“展示公司形象”需要。比如,某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只有8万元,却购买了80万元的“宝马轿车”,而此轿车大部分时间只是用于个人和家庭使用。
二、问题成因分析
虽然资产入账价值出现问题的方式各有差异,但通过深入分析其发生原因,从个性中提炼共性,一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特定经营目的驱使。一般来讲,此类问题发生的成因是可能会造成税款少缴,但从其出发点来看,主要是为了其特定经营目的,比如贷款、包装上市、资本运作。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为抵御风险,提升市场“话语”权,会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因而伴随而来的就是企业的合并、分立的情形较为普遍。特别是吸收合并方式,被合并方不确认资产转让所得,而合并方则按公允价值入账。
(二)执行不同会计制度(准则)差异造成。在我国目前现行的会计体系中,直接影响企业核算方式并且同属于会计规章的有《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除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和金融企业外,大部分企业可以选择使用,但是由于上述制度之间资产入账价值不一致,会存在交叉混淆使用规定的情况出现。比如,会计准则规定对非货币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其他制度则采用成本模式。
(三)虚假纳税筹划,偷逃税款。对于由于资产一般使用时限较长,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申报税前扣除,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因此,部分纳税人会故意虚增计税基础,偷逃税款。
三、措施和办法
(一)继续强化新办企业管理。正确界定税法意义上的“新办企业”,利用工商、税务联系机制,防止企业改头换面、新瓶装旧酒。重点审核非货币性权益投资占总投资10%以上企业的入账价值,分户建立计税基础台账。试点入账价值承诺制度,并与纳税信誉评定挂钩。
(二)探索建立预约扣除制度或者限额扣除制度。参考新所得税法关于“业务招待费”规定,对不能准确划分个人消费和生产经营使(耗)用资产,可制定统一扣除比例或者由税企双方本着合理的原则预约扣除。
(三)深化企业特殊事项管理。对企业合并、分立、改组改制、清算、股权转让、债务重组、资产评估增值以及接受非货币性资产捐赠等涉及企业所得税的特殊事项,制定并实施企业事先报告制度和税务机关跟踪管理制度。要专门研究企业特殊事项的特点和相关企业所得税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特殊事项的所得税管理水平。
第二篇:关于促进存款稳步增长,强化不良贷款清收的意见
关于促进存款稳步增长,强化不良贷款清收
工作的相关意见
当前我行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款结构不合理;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我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和不良贷款清收压力。现就如何做好存款营销工作及不良贷款压降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存款营销方面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营销意识陈旧。部分支行仍沿袭传统的经营方式,发展理念陈旧、营销意识不强,在存款营销方面,缺乏主动意识,坐等客户上门现象仍然存在。
(2)市场定位缺失。部分支行市场定位不清晰、风险意识淡薄,仍然存在以贷揽存的思想,把存款营销的希望寄托在大额贷款客户的身上,没有按照总行战略转型的要求来发展业务。
(3)业务发展不均衡、存款结构不合理。虽然全行存款总量虽有所上升,但部分支行目前仍然较年初有所下降。全行的储蓄存款占比较低,保证金存款在整体存款中仍占有较大比例。
2、主要措施:
(1)以宣传促存款,广泛开展社区营销、宣传活动。社区市场潜力巨大,而且社区营销十分有利于存款的增长稳定性。各支行下一步的营销方向,要以社区客户为重点,广泛开展扫街和进社区、访商户活动,加大各类批发市场、个体商户、居民社区客户的营销力度。一方面通过宣传采集客户信息、了解客户信贷资金、结算、电子产品等各方面的需求,建好客户档案,增加我行潜在客户的数量。其次,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现场办理业务的优势,在宣传的同时,现场为客户办理业务,提高客户的体验满意度,通过宣传不断推进我行存款的稳步增长。
(2)以产品促存款,提高客户与我行的合作深度。省联社开发的新客户管理系统即将上线,该系统具备强大的客户分析及筛选功能,能够通过高级查询分析出每位客户在我行的业务开办情况,以及产品需求情况。另外我行的金融产品不断增加,新成立的客管中心还会继续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与研发。通过与客户业务的深度合作,增强客户对我行的依存度,达到留存资金,实现各种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3)以服务促存款,加强柜台营销,提高服务质量。各支行要坚持“服务制胜”的理念,以细节化的服务吸引客户,积极挖掘客户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新业务、新产品等知识的培训,使员工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客户需要办理的业务,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外一方面针对主动上门办理业务的客户群体,除了要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之外,还要主动开展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信息的服务,有针对性的推介金融产品,逐步增加资金的留存率。
(4)以网点促存款,充分发挥社区银行的便民作用。现我行共有40多家营业网点,其中二级支行和分理处基本都设立在居民小区附近,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另外我行可以全面代收水电煤气、有线电视,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周边的居民生活。因此大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拓展社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使社区银行能够深入人心,提高我行的知名度。
(5)以考核促存款,充分调动员工营销的积极性。为充分调动员工营销存款的积极性,总行坚持“谁营销,谁受益”的奖励机制,分别针对支行和社区客户经理团队制定了相应的劳动竞赛办法和考核激励政策,现在我行的客户经理团队具备了较高的营销热情,希望各支行能够积极配合客户经理的营销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进总行的商务转型稳步开展。
二、不良贷款方面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去年以来我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不断加大,表内外欠息增加较多,严重影响了我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主要表现在:
(1)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经济形势复杂不明朗。很多企业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不良贷款呈现有增无减的势头。
(2)授信集中度较高,不断出现大额的不良贷款,且难以在短期内有效解决。
(3)关联授信较多,造成一笔贷款波及多家企业的连锁效应,使得借款企业和担保企业同时陷入贷款危机,导致无法行使银行权力。
2、主要措施: 在不良贷款清收过程中,要对不良贷款进行分类排查,把脉切诊,对症下药,力求多渠道、多手段、多措施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具体来说:
(1)、强化贷后管理、及早发现风险。各支行要将贷后管理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任务,支行行长和客户经理要经常深入各自的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及其关联单位、担保企业的最新的经营状况、资金链情况,一旦发现苗头性风险应及时向总行汇报,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错失最佳的清收时机。
(2)、深入分析,制定合理清收方案。各支行要对不良贷款进行全面摸底、排查,根据不良贷款余额大小、清收处置的难易程度及清收时间的长短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清收方案。这样即可有明确的清收目标,调动客户经理清收的积极性,又可缩短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沟通协调的时间,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有目标、有计划的稳步推进。
(3)抓重点,攻坚大额不良贷款。对存量大额不良贷款及潜在风险贷款进行结构性分析,制作风险贷款结构情况表及清收计划表,采取“一户一策”的形式进行清收化解。结合实际,按照“先易后难”的方法,筛选确定不良贷款清收重点企业。在清收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客户,用不同的方法对待,全力清收大额不良贷款。
(4)加强沟通,依法清收。清收处置不良贷款的另一个工作重点就是加强与法院、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采取法律诉讼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或保全借款人、保证人的资产,争取最大程度维护债权。对于拟保全或诉讼的不良贷款,各支行要提前做好诉讼保全的准备工作,积极配合风险部门做好诉讼保全工作保证我行权益的顺利实现。对于已经提起诉讼的企业,仍旧要认真做好贷后管理工作,搜集客户相关资产信息,尤其要重点关注客户在他行贷款情况,争取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实现我行权力。
(5)、完善股权质押担保手续,防范法律风险。对于采用我行股权质押反担保形式授信的客户,在我行的股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补充完善相关质押反担保手续,避免因手续不严密造成我行资产的损失。各单位对所有在我行办理股权反担保手续的客户的反担保手续进行重新梳理,尤其是要对今年转增的股权要抓紧落实新的反担保手续。
2014年5月20日
第三篇:递延所得税资产情况汇总
递延所得税资产是由税务认定的应缴所得税与会计上认定的所得税有时间上的差异而形成的(暂时性的),税务认定的所得税>会计认定,即调递延所得税资产;反之为递延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
通常有如下情况:
1、坏账
会计上每年都会按账龄为依据提取坏账并相应调资产减值损失,而税务上是不承认这一点的,因此按期末的坏账准备*所得税率为递延税资产,但对方科目不一定全部是所得税费用,有可能起初就有审计调整计提的坏账,那这一部分*所得税率为起初未分配利润,二者相减即为调当期所得税的数字
注:但有实际情况表明应收款项确实无法收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坏账是不调递延税资产,税务也认同此坏账
2、广告费
税前扣除的广告费必须同时具备下列3个条件:
(1)广告是由经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的。
(2)已实际支付费用,并已取得相应发票。
(3)通过一定的媒体传播。
广告费的扣除限制:一般为2%,制药、食品(包括保健品、饮料)、日化、家电、通信、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房地产开发、体育文化和家具建材商城等行业广告费为8%,从事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制造及其他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互联网站、从事高新技术创业投资的风险投资企业,自登记成立之日起5个纳税内,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广告支出可据实扣除;上述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企业以及需要提升地位的新生成长型企业,经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批准,企业在拓展市场特殊时期的广告费可据实扣除或适当提高扣除比例。
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需计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收入*15%)*所得税率
3、预计负债
预计负债也会形成暂时性差异,也是税务上与会计在时间上的认定差异,因此这一部分也是需要计提递延所得税资产的。
4、预提费用
税法上规定是不能税前扣除的,但是会计在处理的时候并没有把此块单独剔除来,因此税务认为要交的税大于会计,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第四篇:强化规范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九龙运输分公司:
强化规范管理
促进企业发展
在“三基”活动中,九龙运输分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狠抓制度执行,强化企业“规范管理”,收到了较好效果。
首先,该分公司结合生产实际,建立了安全考评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对查出的不安全隐患,参照考评结果,直接与岗位责任人的奖金挂钩,对于发生的大小安全事故,从主要责任人到分管、主管领导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其次,完善了《车辆维修保养责任制》,对车辆检查维修实行“问责制”,以前车检由运输分公司统一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出现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行“问责制”后检查人员对被检车辆负责到底,修理工对被修理车辆采取维修保养一条龙,同时登记在案,车辆返修后根据记录直接追查和处罚第一责任人;第三,对废旧物资分类管理,建立废旧物资管理台账,完善《废旧物资管理办法》,加大修旧利废,坚持“以旧换新”制度,在保证车辆运行安全的基础上,能修能用的旧配件,坚持继续使用,必须更换的配件,以旧换新。第四,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油田公司先进集体为标杆,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年初以来,连续多次的强降雪使道路布满积雪和薄冰,给通勤车辆安全正点运行造成极大困难,但分公司客车队排除各种困难,坚持安全
正点、保证了通勤车优质服务,赢得九厂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第五篇:强化管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科学发展
强化管理促进气象科技服务科学发展
近五年,气象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服务项目不断增加,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服务形式趋于多样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气象科技服务收入逐年增加。同时,有许多不足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一、服务项目情况。
气象科技服务的项目主要有:气象信息短信、气象信息12121、气象信息服务终端、雷电技术防护等。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有了新突破,针对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气象信息直通,实现了对高危行业气象科技服务零距离。通过在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调度室、要害部门、人员集中的地方设立电子显示屏,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在电子显示屏上播放出来,以便高危行业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煤矿、化工等高危行业的气象信息直通工作,得到市县安监部门的高度评价。
二、拓宽思路 解放思想 推动气象科技服务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依托部门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寻求气象科技与经营相结合的增长点,闯出了一条以科技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发展之路。防雷工程验收已全面展开,树立了气象执法形象,增加了科技创收收入。另外又与联通、移动公司、中国电信积极联系,广泛宣传,增加手机短信用户,拓宽科技创收路子。
(二)公司在用人机制上,通过竞争上岗,采取能者上,庸者下的改革措施,激发了活力,提高了气象科技服务的竞争能力。
(三)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建立并完善气象科技服务宣传资金运行制度,用有限的资金创造出巨大的效益。
(四)不断挖掘潜力,拓宽原有项目的范围。如,在庆典服务方面,由专一施放气球、拱门,又开展施放吉祥物、礼花、礼炮等项目,采取一条龙服务;在电视天气预报广告栏目中,坚持灵活新颖,并新设置了品牌旋转,飞字等形式,使画面不断更新;为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技服务体制
(一)依托项目优势,拓展服务领域。气象科技服务发展依托气象现代化建设,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把气象优势与社会资源有机的融合,做大做好气象信息产业,以雄厚的资源优势面对市场。成立以市、县二级的整体队伍资源共享、风险互避、充分发挥整体优势。
(二)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依法推动气象科技服务。较系统的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用法律法规规范气象科技服务市场,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定期对执法人员进行培训,使气象科技服务始终沿着法律法规允许的轨道发展。同时严格执法,打击一切违法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活动。
(三)建立健全制度,加强资产和财务管理。结合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实际情况,在会计项目建设上,做到项目与创收相结合,特别是在企业分流中,注意国家资产不流失。让事业性科技服务与企业经营严格分开,使气象科技服务的资金有效地使用在发展气象事业中。
(四)做好气象科技服务人员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工作,让创收人员无后顾之忧,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吸取社会上有一定专长的人才充实到企业。在市场经济还未完全成熟的条件下,发挥人才作用,把企业搞大搞活,发展企业规模,参加市场竞争。
四、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气象科技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气象科技服务的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在对气象科技服务部门管理方面还相对比较薄弱,在运行过程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如不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尽快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下决心采取措施,否则,将不利于气象科技服务的健康发展,也会对气象事业的全面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气象科技服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管理不规范。
有关部门在对气象科技服务检查时,提出气象科技服务部门存在管理不规范的情况。认为在从事气象科技服务的过程中,没有和地方政府有关政策协调一致起来,没有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协调起来,没有发挥气象科技服务的最大社会效益。
(二)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不能够完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随着气象现代化设施的不断改善,气象科技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特殊行业的气象科技服务手段还不够先进。对广大农村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比较单一,不能够完全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三)气象科技服务设备相对落后。
由于受地方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地方财政投入的不足,使基层台站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气象现代化设备无法引进、安装和使用。由于台站建设达不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直接影响了我市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气象科技服务人才严重不足。
由于受人员编制和地方条件的影响,基层台站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气象科技服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各县市气象局还不能够满足每个县局一名大学生,人员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接受新知识较困难,直接制约了高精尖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开发,制约了气象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
(五)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宣传不够
目前,公众对新推出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还不能够完全接受。专业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按照有关规定使用的术语专业性较强,公众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也就不利于接受和使用气象科技服务产品。气象部门对气象科普知识宣传的力度不够,气象知识还远没有在公众中普及。
五、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气象科技服务工作要紧紧围绕地方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排部署来进行,加强对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管理,严格遵守地方政府有关规定和程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教育,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气象法》和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熟悉国家的大政方针及与气象工作相关的政策等。作为气象部门的领导干部,除熟练掌握气象业务知识外,还应该结合当前的形势,结合所分管的工作,有针对性地学习研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工作,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潜下身子认真研究当前气象科技服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明原因,理清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忌走过场。
(二)增强气象科技服务活力,使气象科技产品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气象科技服务产品开发要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打破地区地域界线,进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集中全市气象部门的科技人才,组成专门的科研攻关小组,有针对性的开展科研项目攻关,提高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科技服务产品。然后将该产品分发到各县市气象局进行共享。
(三)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改善台站建设。各基层台站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多争取气象科技服务项目,以项目争取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以项目带动气象现代化设备的更新,带动气象现代化设施上台阶、上水平。
(四)加大高水平气象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工作。采取措施为引进高水平气象专业人才创造优惠条件,为高水平气象专业人才发展事业搭建平台,使高水平专业气象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起作用。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采取委派到上级主管业务单位挂职学习或到相关高校学习的方法,进一步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和创新的能力,更好的适应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五)加大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气象知识水平。我们可以采取建设气象科普基地的方法,加大对广大青少年和公众的宣传力度。使公众对气象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对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的了解,在遇有灾害性天气时,气象部门发布了预警信号,公众能够明白气象灾害的类型和级别,以便采取相应避险措施,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人身和财产损失。
(七)引入市场机制,对性质明确、市场成熟度较高的产业,尽快推向市场,促其壮大成长,早日生长为真正的产业。气象部门依据行业优势,在某些领域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但这仅仅是市场发育不完善,不成熟条件下的相对优势,一旦市场竞争格局形成,竞争对手强大,这种优势是否还能保持,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从体制机制等制度诸多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人、财、物的管理及收益分配机制,为事业单位下步的改革预造出口。
六、建议和意见。
(一)加强气象科技服务创收的成本核算。要结合每个具体服务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尽可能增大成本的列支数额,同时,也要保证列支的科学性和严密性。
(二)深化气象科技服务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制度,按需设岗、以岗定酬劳、竞争上岗。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气象科技服务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多能少的动态管理机制。
虽然近五年气象科技服务有一定进步,但与兄弟单位比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学习好的经验,改进自身不足,全面落实2012年全省气象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省局党组提出的“抓发展、促和谐、强管理”工作思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开拓进取,扎实推进全市气象科技服务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