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及社会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信仰的一种选择,我国公民享有信仰自由的权力,而对大学生这一族群,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总体上是理性而客观的,但对于宗教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宗教信仰,但是对宗教是认可的。他们表示自己虽然不信仰宗教,但是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与我们受的教育有关,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让我们学会对多元文化的接受和包容,以及充分尊重他人信仰自由的权力。通过调查也发现,大部分的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少部分同学认为宗教是一种唯心主义,个别同学认为宗教是迷信和愚昧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这一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本身和我们对宗教的认识也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宗教并非完全的迷信和伪科学,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调查还表明,大学生对于宗教的了解仅限于皮毛,对其精神内涵和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知,大部分是来自于身边有宗教信仰的同学,部分来自校内外的宗教人士,小部分来自于网络书刊等传播媒介,大部分同学表示不会主动去了解和获得宗教知识,这是导致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具有局限性的原因之一,另外,除了家族性的宗教信仰,宗教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没有太大的相关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缺乏对于宗教的主动认知的原因。
二、大学生参与宗教的原因
促使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1、家庭背景影响
家庭性的宗教信仰是大学生参与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原因。调查显示,在有宗教的信仰的学生族群中,大部分信仰佛教,部分信仰基督教,小部分信仰伊斯兰教,个别信仰其它宗教,数据表示,父母有宗教信仰的同学参与宗教的比例远远大于父母没有宗教信仰的。比如家庭里父母双方都是基督教的信徒,孩子从小跟着父母上教堂,做礼拜,耳濡目染,很可能就会继承父母的信仰,成为基督徒。
2、民族背景影响
本次调查还发现,在信教学生中有部分为少数民族,比如在藏族和回族的学生中,就有多数的伊斯兰教教徒。受民族心理影响,与信教的汉族学生相比较,他们对宗教的感性认识强,对宗教的力量感、敬畏意识较强,对宗教教规教义了解较多,对我国的宗教信仰政策理解较为全面,很显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教更多是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
3、寻求心灵抚慰
宗教信仰的产生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人类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现实中出现的现象,或者现实的力量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于是我们只能寻求超自然的力量,从超人力中得到精神寄托和心灵抚慰。目前,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加之思 想未定型,处在文化和价值的选择期,容易出现茫 然、疑惑、焦虑、混乱、心灵无法得到慰籍、精神 无法得以寄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宗教很容易 进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心 灵安慰,特别是在他们遭遇挫折和困境时。而宗教 教义中所宣扬的人人平等、大同世界、博爱等理念 使一部分大学生获得了内心的精神和谐,逐渐由思 想寄托向实际信仰转移。
4、拓展人际交往
通过参加宗教组织,信教学生能够结交大量志同道合的教友,交流彼此在宗教方面的思想,产生情感和信仰上的共鸣,获得精神上的归属感。
5、探索宗教本身底蕴和文化
宗教本身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也日益的世俗化,呈现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特点,这使得宗教在我国迅速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背景的影响。宗教自身的魅力是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如宗教的宽容与对话,宗教思想的哲理性以及对人生观世界观和自然的独特的诠释等等,这些见解对于情感丰富、喜欢标新立异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加之现在大学教育的多元化,一些与宗教有关学科的开展,对宗教教义和精神研究的盛行以及一些宗教学院的成立,例如佛学院等,都是导致部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
6、国家政策和社会因素
国家关于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以及其他部分措施实施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深刻背景。《宪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宗教工作的决定》、《宗教事务条例》 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加强了对宗教信仰的保护和引导,促进了我国宗教事业的发展,我国宗教信仰的人数有较大的上升,在此背景下,也必然造成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增加。另一方面,社会转型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激烈的社会 变迁,使得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发生了巨大变化。转型带来的精神危机与价值迷茫 也使得信教大学生日益增多。
三、大学生的宗教行为
在调查以及研究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同学参与宗教行为的宗旨是祈福以及祷告,对于神明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不迷信也不冒犯,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虔诚的宗教信仰真正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难题。大部分学生参与宗教活动的形式包括:
1、旅游中经过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会添香增油,磕头叩拜,请求神明庇护
2、佩戴宗教相关饰品,如佛珠玉佩等保平安
3、基督教徒定期去教堂做礼拜等。我们还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当代的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态度和目的都相较于祖辈有了可喜的变化,大部分同学都摒弃了宗教活动中的糙粕,比如大部分同学都表示不参与也不相信一些牛鬼蛇神的巫术,一些驱鬼驱邪的法式等,并且大部分同学能区分宗教和邪教,对于以法轮功为代表的残害身心健康,扰乱社会安定的邪教表示深恶痛绝并坚决抵制。调查中还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宗教活动一方面是为宗教中的艺术成分吸引,比如一些寺庙的建筑,装潢,壁画等,另一方面是承认宗教信仰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心灵慰藉者的角色,是排解社会压力和烦恼的途径。
四、宗教和大学思想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
宗教信仰反映的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选择,属于“思想道德文化”范畴。宗教中积极的成分会使人变得乐观和向上,会增加大学生思想的向心力,从而增进民族的凝聚力,相反地,宗教思想中的消极成分会消解民族精神的内聚力,导致信仰危机,孕育着深层的社会危机。宗教和哲学本是同源而生的,是大学生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现在的大学中,通过开设宗教学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哲学引导,在大学生中开展宗教教育,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站在理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客观解析宗教对主体价值体系构建的作用和影响,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信仰问题,在理性层面把握党的宗教政策的精 神实质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认同,使其成为支配和控制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内在本质力量,优化自我的内在素质结构,并升华为自我的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自觉培养中华民族当代所需要的 “宗教信仰自由精神”,努力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正确对待宗教
通过总结,我们发现大学生在面对宗教问题时有一下特点:寻求宗教庇护的倾向性强,具有被动性、非自觉性,对宗教文化的认识具有表面性、非本质性,动机具有功利性和非理想性。大多数大学生不是真正的信教徒,只是跟随家庭或者处于某种寻求庇护的目的在浅表面上参与宗教。而现在在学生究竟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呢?
首先,树立科学看待宗教的理念。在当下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简单地采取否定、排斥抑或宣扬宗教的态度,并不可取。宗教是综合系统,这意味着不能泛泛而言“宗教”,不能简单肯定 或否定“宗教”。在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是对于各种宗教现象的总结和概括,但并不存在着抽象的宗教。宗教不仅存在于信仰层面,还存在于文化层面,存在于组织层面。宪法所保护的宗教信仰自由,是保护信仰层面的宗教自由,以及保护合法的宗教组织的合法活动。当宗教从信仰的层面走向组织层面时,意味着宗教同样遵循着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在政教分离的国家,必然受到法律的限制。
其次,宗教是一种文化承载,宗教的存在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不仅表现为宗教自身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更重要的是,宗教承载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大量成果 忽视宗教文化也就等于拒斥了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而会忽略乃至割裂人类文化。对宗教的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是开启人类文化的一把钥匙,而对宗教历史和文化的积极挖掘,是合理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宗教观的基础。
从高校的特点而言,科学对待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象,应是建立在真实地了解宗教在当 代青年学生中的传布情况的基础上,采取更为符合教育规律、更具有理性引导作用的措施。应该加强高校的宗教教育。适当开设宗教通识课,通过介绍多种宗教的历史和文化、宗教学各分支学科对宗教问题的研究成果、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规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接触到宗教文化,全面了解宗教,研究多种宗教,全面了解宗教的作用和可能的影响,同时了解自己接触和参与宗教活动的法律界限。让大学生对于宗教的认识不止停留在表层,而是能去其糙粕取其精华,真正能继承宗教文化的精髓,让宗教在一个积极的角度指引我们的信仰,传播我们的文化。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意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宗教问题是世界各国都必须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的,影响人类历史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和宗教问题复杂。宗教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宗教的本质是以对神的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社会生活具有双重作用;宗教信仰对于当前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深刻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并深入探讨宗教信仰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宗教,对于我们当前弘扬主旋律,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宗教不仅是一种思想信仰,还涉及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与坏,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不仅关系到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当代大学生应当对我国当前的宗教情况有正确和深入的认识,能够真确理解和对待所接触到的宗教问题,切实维护国家的和平和统一。本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特别是我国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现状,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使其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所接触的有关宗教的现象。
二、宗教概述
1、宗教是什么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具有十分漫长的历史。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从原始宗教算起,有数万年的历史。世界上三大宗教的产生也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什么是宗教,存在着多种解释:首先,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一个以神道为对象的信仰层面,因此宗教学者们把宗教理解为某种以神道为中心的信仰系统。其次,有一批宗教学家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来规定宗教的本质。他们认为信仰者的个人主观性的个人感受和宗教体验是宗教崇拜活动、宗教仪式、宗教信条及教义的基础所在。再次,有一批宗教社会学家以宗教的社会功能来规定宗教的本质。最后,还有一批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角度定义宗教。
2、三大宗教
1)佛教
佛教自创立以来,就在古印度广泛传播。与婆罗门教艰涩的教义相比,释迦牟尼的说法不立文字,简单易懂,且他一向主张众生平等,对于女性和奴隶也一视同仁,因此,佛教受到了社会底层百姓的欢迎。另外,由于许多僧院接近城市,一些商人和贵族与佛教多有接触,虽然他们不能成为全职的僧人,但他们在金钱和土地方面对佛教也有所扶植,甚至于一些王国的君王也成为了佛教的信徒。
总的说来,佛教在印度的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2)基督教
基督教是信仰耶稣为救世主的一神论宗教,包括天主教(大公教会)、东正教(正教会)、新教(更正教会)三大教派分支。该教相信耶稣宣传的天国福音、耶稣为赎去亚当与夏娃的人类原罪被钉死十字架、耶稣复活、升天,以及基督再临、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被称作神的独生子的耶稣和他的十二使徒在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一带从事宗教活动。20世纪,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成立。截至21世纪初,基督徒超过二十亿人,约占全球人口三分之一,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世界三大宗教,并在中国五大宗教占据两席。而天主教为首的教会,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教育、医疗和慈善机构。3)伊斯兰教
伊斯兰(al-Islam)系阿拉伯语音译,公元七世纪由麦加人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上首先兴起,原意为“顺从”、“和平”,又译作伊斯俩目,指顺从和信仰创造宇宙的独一无二的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统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与伊斯兰“Islam”是同一个词根)。7世纪初兴起于阿拉伯半岛,由麦加的古莱什部族人穆罕默德(约570~632,阿拉伯文儆)所复兴。公元七世纪至十七世纪,在伊斯兰的名义下,曾经建立了倭马亚、阿拔斯、法蒂玛、印度德里苏丹国家、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封建王朝。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沧桑,这些盛极一时的封建王朝都已成了历史陈迹。但是作为世界性宗教的“伊斯兰”却始终没有陨落。起初,伊斯兰作为一个民族的宗教,接着作为一个封建帝国的精神源泉,然后又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和政治的力量,一种人们生活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地发展着,乃至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3、宗教存在的社会历史意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他对人们精神世界、物质世界、社会交往以及整个社会生活起着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在古代,统治者利用宗教麻痹人们的思想,控制人们的行动,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社会的稳定。后来,宗教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为人们慰藉心灵,缓解压力上,但其狭隘的非科学性仍不会改变。在现代,宗教仍然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如稳定社会秩序,凝聚民族力量等。
三、调查的概况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本校或外校的在校大学生。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包括网上问卷调查和实地问卷发放,对调查对象进行抽样调查。
3、问卷设计和分析
问卷共设置20个题目,其中单选19题,开放式题目1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其中网页问卷100份,纸质问卷50份),收回问卷108份,问卷回收率72%。
四、当代大学生对宗教问题认识情况的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宗教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显示有80.6%的人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他们能够从科学化的角度对宗教有清醒的认识,但仍有10.2%的学生不能正确解释宗教,说不清什么是宗教,5.6%的人把宗教仅看成一种迷信集会,以及3.7%的人认为宗教是逃离现实的途径。这说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宗教有比较科学的认识,但仍然存在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模糊甚至持有错误认识。在宗教与邪教关系的问题中,近82%的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邪教并非真正的宗教,6%的学生分不清宗教与邪教,而11%的学生还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这些现象的出现是由于他们没有得到有关宗教知识的系统学习,一些肤浅的认识占据了他们的头脑,因此,引导大学是对宗教有个清醒而准确的认识十分必要。在调查对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的关系的认识中,37%的学生认为两个有密切关系,57%的学生认为两者有点联系,而只有6%的学生说不清两者的关系,只有极少数3%的学生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关系。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概念,然而二者却有着密切联系,民族问题常常与宗教问题相伴而生,这在我国显得尤其突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二者的密切联系,这是值得肯定的现象。
2、大学生信教情况分析
在108个被调查者中,有89%的人没有宗教信仰,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只占11%。这说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教比例是相当小的,这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相适应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信仰共产主义和无信仰的民众占绝大多数。其中男生中的信教比例为19.6%,女生中信教比例为6.9%,男生的信教比例远远高于女生;文科生的信教比例为14.6%,理科生的信教比例为8.3%,文科生信教比例高于理科生。在当今社会中,男性的生活压力往往大于女性,在精神压力过大而又无泄压途径时,人们往往寻求精神的解脱,于是信仰宗教,而女性在遇到心理压力是往往能够找到倾述对象,发泄压力,故女性信教比例较小。在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中,有42%的人士通过书籍文献阅读的途径信仰了宗教,有25%的学生是通过亲友介绍信教的,17%的学生是通过参加宗教集会信教,其他途径信仰宗教的学生则有17%。这表明大学生信教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书籍,这符合大学生的特点。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没参加过”宗教活动(占67%),“偶尔参加”者占33%,“经常参加”几乎没有。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或前往宗教场所的目的也是五花八门的。关于“您前往宗教活动场所的目的是什么”,“参观旅游”的占45%,接近一半的比例,为“祈福”而去的占20%,“出于好奇”的占25%,选择“我是宗教徒,为信仰而去”的占10%。这表明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比例比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信仰宗教与其行为表达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最多的选择是“参观旅游”,可见,很少有大学生纯粹为了信仰而去,大部分学生去宗教场所是为了参观旅游,去宗教场所只是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方式,没有多少宗教的色彩。在信教大学生被问及信教的原因时,50%的学生认为信教是一种精神寄托,25%的人是为了求平安,17%的学生是听从别人的说法而信教,只有8%的人士真正信仰宗教的教义而信教,没人认为信教是一种个性的象征。这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信教的原因都较为合理,大学生在信教问题上都有比较深入的考虑。
3、大学生的信仰情况分析
宗教的世界观基础是唯心主义,神灵观点是支撑宗教信仰的核心,对神灵的态度不仅能够反映大学生世界观的取向,某种程度也能透视出大学生的宗教立场。关于“您相信世界上有神灵或命运存在吗”,选择“非常相信”的占2%,“比较相信”的占13%,两者相加达到15%;“半信半疑”的占51%,“一点也不信”的占34%。从数据来看,不相信神灵的大学生明显多于相信神灵的大学生。“半信半疑”者占了一半之多,这部分学生处在彷徨游移之间,如果个人碰到什么挫折和人生坎坷的话,倒向神灵的可能性极大。在“您如何评价信仰对于人生的意义”一项中,56%的人认为“有信仰可以提升人生境界”,6%的人认为“有信仰可以保佑自己的人生幸福”,两者加起来有62%,表明认为信仰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人占大多数。3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5%的人认为“无所谓信仰,只要物质生活过得好就行了”,还有1%的人认为“信仰是虚假的,无用的”,后两者加起来有6%,说明在对待信仰对人生的意义问题中,极少数人持消极态度。在谈到“您了解您所持有的信仰的含义和价值吗”时,信教大学生中,25%的人表示很了解,25%的人表示比较了解,两者加起来占信教大学生人数的一半,表示完全不了解的只占8%,表示“一知半解”的则占41%。当信教大学生被问及“如果有人质疑您的信仰时,你会怎么办”时,75%的人表示不去计较,17%的人表示会“与其理论,说服人”,8%的人选择其他做法。这说明信教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持坚定态度。
4、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认识情况分析 在谈及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认识时,55%的学生表示对此半知半解,22%的学生表示一点也不了解,21%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只有2%的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很了解。这表明,我国宗教知识普及力度不够大,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我国宗教政策知识,为处理好民族和宗教问题打下群众基础。关于“您对周围有宗教信仰的同学怎么看”,74%的人表示“理解”,10%的人表示“好奇”,17%的人表示“事不关己”,无人表示“反感”。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这也是当代大学生民主、自由意识的体现。我国的法律保障各宗教进行合法的传教活动,但同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第43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行宗教活动”。但在我们的调查中,仍有23%的学生认为可以在学校开展宗教活动,同时有17%的大学生对此表示“不知道”,当然也有60%的学生选择了校园禁止宗教活动。显然,大多数大学生对此问题有很好的认识,然而,仍有40%的大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个人能否既是共产党员又是宗教徒。尽管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了党员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但只有36%的学生明确这一点,45%的学生认为既可以入党又可以信教,另有19%选择了说不清。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团员乃至党员,尤其还有学生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意味着入党以后仍可以信教。显然,不仅需要对党员学生加强党章学习,而且需要对所有学生加强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学习和信仰教育。
五、调查结论及其对策
1、当代大学生的宗教观基本正确但不健全
虽然大多数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基本正确,能清醒而客观地看待宗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不了解宗教,缺乏健全的宗教知识,甚至对宗教的认识和态度有失公允,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对宗教有关知识的学习。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可能有正确的态度,更不可能有正确的践行。只有加强大学生对宗教的健全认识,才能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实践层面树立起正确的信仰观念和健康和谐的精神世界,才可以有效地抵制传销和邪教等违法活动对大学生的侵蚀,同时也能在心理上帮助大学生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的压力,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就业,以一种报恩的精神回报社会。
2、大学生需要信仰
当代大学生需要信仰这种精神支柱。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认识到信仰对于人生发展的积极意义,并且希望自己也拥有信仰。但是,大学生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不等于他们懂得什么是信仰,什么样的信仰是值得追求的,更不等于他们已经拥有信仰。有些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下,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教育虽然包含着信仰教育,但不等于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教育推崇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但在学生的信仰上并无强制性。然而,在现实的挫折和痛苦中,共产主义信仰毕竟过于遥远,因此,许多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是迷茫的,也是存在信仰空白或信仰危机的。信仰危机不能理解为大学生拒绝信仰、远离信仰,而应理解为:大学生渴望信仰但却缺乏信仰,不知道如何辨别选择信仰和建立信仰。因而,信仰教育并不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展的问题,从而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信仰需要。
3、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认识不清
调查显示,只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我国的宗教政策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大概一半的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认识模糊,甚至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毫不知晓。这表明,加强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知识的学习、加大宗教政策知识普及力度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民族和宗教问题及其复杂,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和宗教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必须强有力。历史的重任即将落在大学生的肩上,因此,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知识应当身体力行、充当先锋,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团员。
六、启示和建议
1、大学生应当加强政治理论修养和宗教政策知识的学习。
2、大学生应当在掌握宗教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3、大学生应当丰富自身的校园生活,充实自我,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能力培养,成就一段积极向上的美好大学生活。
4、大学生应当注重培养科学素养,主动接受新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大脑。
七、结语
宗教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特殊文化现象,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虽然它的积极作用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但它的消极作用仍占主要方面。在社会主义背景下,我们要正确看待宗教,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了解宗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露其唯心主义本质。民族、宗教问题在中国特定的政治语境中一直属于统战范畴,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更要全面、准确地看待宗教,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用科学的态度处理问题,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行动。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和平统一和长治久安,当代大学生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三篇:对宗教的认识心得体会
“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心得体会
在当代,随着人类理性的渗透、现代科技的进步,宗教文化的社会作用已大大减弱,但是,它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特别是宗教文化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大都是以超然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现世理想社会的诉求。基督教的 “平等、博爱和公义”的理想,都是对于人类美好正义社会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愿景,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二者的契合说明,宗教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将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知道,宗教文化首先是一种信仰文化,它之于社会的作用,它对于理想愿景的诉求,往往是借助于宗教道德的信仰化。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生最高价值理念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把握,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核心文化价值活动,也是宗教文化的思想内核。
与一般的非信仰化的世俗道德相比,信仰化的道德,其特性在于它的超越性和神圣性。信仰的超越性能把人们从其身处的物质世界提升到精神世界,从现实世界提升到理想世界,让人追求一种与世俗利益无关的价值存在。信仰的神圣性则使得信仰的价值和权威得以保证,让信仰观念成为信仰者毋庸置疑、确定不移的追求,并对世俗观念、道德产生导向性,能逐步增强社会文化中神圣性因素的存在。
因而,道德的信仰化是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它能指导、修正、支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对于个人而言,崇高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道德信仰,不管是宗教性的还是世俗性的信仰,都能形成个人行为的指南,塑造完美的理想人格。对于社会而言,美好的道德信仰,可以净化社会风气,培育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臻于和谐完美之境。因此,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宗教文化的这种道德信仰作用是可以期待的。这对于修正当前过度实用化、庸俗化的社会文化取向,以及金钱的社会价值导向,化解诸如人文精神的失落、信仰的缺失等社会难题,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都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正深入进行,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物质层面的发展已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就,构建和谐社会已迈出了坚
实的步伐。然而,我们也发现,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思想道德的建设并未跟上,而是出现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主体信仰缺失、人文精神失落、以及社会道德判断标准混乱,道德水准下降的巨大反差。以金钱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整个社会思想文化上,世俗性、功利性而又庸俗化的浮躁因素太浓,而具有神圣性、非功利性的包含有终极指向的积极因素又太缺,和谐社会的构建遭遇到了不和谐的时代难题。
对于这一难题的化解,仅仅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诉诸道德也许是一条出路,但 “外在”的思想道德已不能全部解决社会上层出不穷的问题,也不能适应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以“内在”的信仰化道德弥补这一不足,则是可以探索的方向。用因信仰而生的敬畏之心则可以使人无限膨胀的私欲得到收敛,又能修正金线的社会价值导向。同时,宗教文化本身大都具有促进社会稳定,和睦社会发展的舆论力量。让宗教文化充实于“和谐文化”的建设,以提升中国现代文化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进而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无疑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宗教文化的浸润,化解和谐社会中的矛盾也需要有宗教文化的独特影响。同时,宗教文化作用的发挥也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当我们以审视的眼光考察中国当下的社会宗教氛围时,欣慰地发现,各种宗教信众正不断增加,学习、研究宗教的群众队伍也正逐渐壮大。以前那种对于宗教的偏见、误解、不解的社会现象正在渐渐减少,适于宗教文化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正慢慢形成。
而且,根据与中国具有相同传统文化底蕰的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当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后,便可能会在精神文化方面发生一系列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就是宗教信仰活动的空前活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国家因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居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阵痛。而中国今后也完全可能出现这一情况。因此,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广泛深入,宗教文化也一定会在其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
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谢晓华
2013-6-20
第四篇: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浅谈对宗教的认识
经过对于宗教的学习,让我对宗教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世界比较活跃的几大宗教有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道教。我的眼里宗教的世界还是陌生和神秘的,只有亲身去接触了才会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下面我来谈谈我对它们的看法。
在《宗教百科全书》中,宗教的定义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每个已知的文化中都包含了或多或少的宗教信仰,它们或明了或令人疑惑地试图完美解释这个世界。当某些行为典范在特定的一个文化中得到确立时,它就将在这个文化中打下深深的历史烙印。即便宗教在形式、完整度、可信度等等都应不同文化而不同,但人在社会中还是不可避免要受到宗教影响。”
所以,宗教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信仰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意识中的歪曲、虚幻的反映,是一人们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宗教寄托着人们对命运的期望和对人生的关注。想让世界更美好,是信教者的心愿,他们希望把神的恩泽撒播到地球的每个角落,祈求人类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宗教的存在并不是因为愚昧、落后和无知。一方面,当今的社会,信教的人中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修 养好的人不少。另一方面,实际上宗教的教义、经典著作中也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哲学思想、文化因素和高深学问。虽然我们知道天国遥不可及,但是每个人,特别是信教的人们,心里都有个神,可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宁静。从一定角度上说,宗教满足了人的情感需求,通过其超越性帮助了别人。
但是宗教中也有不好的地方,如犹太教的一些习俗却是极其残忍的,比如说割礼,割礼是犹太人在七到八岁时要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在外人眼里是无法理解的,在其宗教中解释器意思是说是当时卫生条件的制约,这样做的话有利于某种疾病的减少,但这仅仅是对于犹太教的男性而言。对于犹太人女性来将就更为残忍,而这种残忍的事情仍然在残害犹太教的信徒们,所以这是信教其中的一个弊端。
总的来说,宗教是长期的,在未来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于黑暗势力、邪恶势力利用传统宗教或创立邪教进行危害社会的非法活动,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当然要保持必要的警惕;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发扬传统宗教当中所包含的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有益的文化因素,这才是我们当前更需要做的事情。我认为,我们将来的努力方向,是要把宗教建设成一种文化宗教。
初二(8)班
施娇娇
第五篇:我对极端宗教的认识
我对极端宗教的认识
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是指在宗教的幌子下,对宗教教义进行歪曲和极端化的解释,煽动宗教狂热和极端主张,制造不同信教群体之间的仇视和斗争,强烈要求摧毁当今一切社会秩序和世俗国家,建立神权政治的一种社会思潮和反动政治行为。在新疆,宗教极端势力的最初思想来源于“泛伊斯兰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沙比提大毛拉等人,鼓吹在新疆建立“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上世纪末,随着国际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在新疆的宗教极端势力死灰复燃。鼓吹在新疆建立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并未实现这一政治目标,与民族分裂势力勾结,大肆煽动宗教狂热,疯狂进行暴力恐怖活动。
宗教极端势力及其形成的“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破坏各族人民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
“三股势力”的形成有一定的现实根源。国际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壮大,他们同我国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分子相互勾结,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加紧边疆民族地区进行分裂破坏活动。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要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从理论中明辨是非,坚定不移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就是要求我们必须自觉地站到反对“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上来,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认识不含混、态度不暧昧、行动不动摇;同时,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坚决反对极端宗教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