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时间:2019-05-14 21:4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伊旗高级中学 祁丽霞

【内容摘要】 2009年秋普通高中新课程开始在我区实施。本文试以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即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几方 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衔接

历史新课程

历史教材

历史学习方法

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趁着新课改的春分我区于2009年也开始全面实施新课程。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教科书,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则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但就学生而言,因为中考历史只考60分,在视中考升学率为学校、老师生命线的现实面前,初中历史课程几乎处在可有可无境地,不少学校只是在初三统测前才突出性地集中安排历史应试课时,学生很难达到新课程所需要的基本历史素养。

高一历史难教难学,一直是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的问题。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反映高中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历史历史,真是该死”。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陷入这样的窘境呢?我认为关键点之一是初高中历史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长期以来初高中教学往往是“各自为政”,初中阶段学生主要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历史,而高中阶段学生必须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学习历史,历史推行新课改之后的显著的特点带有时序性、专题化、兼容性强,特别是中外历史对照比较明显,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历史感到线索乱,理不清头绪,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理解和分析更是无从下手,更谈不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就成为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我认为,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需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这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例如: 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六第一课《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时,先继承衔接初中史话教学激发兴趣的理念,用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有关希腊的神话。许多学生踊跃回答,激发起兴趣,活跃了课堂。再在高中以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教育学生的理念的指导下,讲述希腊高度文明的代表人物。如希腊的七贤之一,政治家和诗人梭伦,教育家和学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品行和学问方面的高度修养,教育学生,导入新课。在学习了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基础上,再提问: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则出现民主的政治制度?然后,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来分析认识中国与希腊出现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基本达到了既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还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完善提高。

还例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六第二课《卓尔不群的雅典》时,让学生阅读雅典公民大会发言人资格规定的一段课文:“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逃脱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列的财产的人……。”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学生回答后,教师做一总结: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行。个人品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遵守国家法令,不挥霍浪费钱财。这一总结正是衔接了初高中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

二、做好初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衔接 高一新学期的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达到线索明晰,知识蕴厚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高中的政治文明历程的专题一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的一课中,可先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初中历史课学习的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以及相关的故事。在学生答出春秋五霸和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知识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第一部分——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参与性,又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然后再提出:秦国统一有何意义?组织学生讨论,认识到秦国消除割据,完成统一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的进步。既衔接理顺了新旧知识又提高完善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三、做好初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很多初中由于升学的巨大压力,并不重视历史,考试前划划书,背一背就是学历史。高中历史学习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掌握较多的知识,要具备较高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指导要求学生,在继承衔接初中时期记忆一定历史知识的基础上,积累学习方法,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这一内容时,指导学生衔接初高中知识,用归类学习法,构建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北宋强化

在中央

设二府

弱相权 中央集权

设三司

掌财政

设三衙

收精兵

在地方

设州官

行政权

设通判

司法权

转运使

掌财政

这样,把中央的二府、三司、三衙和地方的官僚机构归类,有利于学生记忆总结。并且认识到北宋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再例如:记忆历史大事的年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可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现实的敏感的信息,展开联想思维,联想记忆。如这届高一新生入学是公元2004年,也是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利用这一信息,用周年联想记年法,衔接初高中知识,展开联想思维,完成以下的知识构建: 1894年甲午战争 日本侵略中国 1894年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1904年邓小平诞辰

1904年日俄战争 日俄争夺中国东北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青岛和胶济铁路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1934年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44年欧洲战场,诺曼底登陆,德军陷于东西夹击之中 1944年中国战场,豫湘桂战役,丧失了大片国土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上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青岛、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

1984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2004年我们考上青岛二中,又迈出了人生的重要一步。2004年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这样,一系列初高历史中难记的中外大事和年代,运用了学习方法,成为了一个体系,就变得容易记忆和理解了。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学习方法的衔接和积累,是送给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开启思维灵感的金钥匙。为他们后来的发展成材,创造了条件。

四、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衔接

第一,让历史重新鲜活起来,让历史贴近学生,让学生走进历史。为此,在历史教学中,把历史融进学生们的生活中,放到他们的世界里,创造生动的历史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唯有此,才能真的把历史学习变成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老师的传授。例如在讲述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的内容时,涉及到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自的职责问题。引用了当时热门的几则时事新闻,提问学生:“如果这些案例发生在秦朝,应该各归谁管?”案例都是学生熟悉的重大事件,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加生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涩的概念,甚至还可以间接的熏陶学生的关注时事、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的意识。

第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可以不用背诵的就不要求学生背诵,因为背的多了,学生就失去对历史的兴趣了,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能力可言。对于那些书上的结论不是直接让他们记住,而是通过材料分析得出。这样的印象深,且锻炼能力。例如: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就是通过各种材料列举阻碍的因素。第三,从高一开始就以高考为指导,不断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可以从第一节课就让他们做高考题,让他们了解高考的出题方式和题量及高考信息。做到一开始就心里有数。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更应该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帮助学生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顺利过渡。走好人生的关键一步。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反思

杨白菊

在过去的一学期里,我在学习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和綦江隆盛“四段六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历史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感触很深。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我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思想素质的教育,但多数都是老师在给学生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显然不会很明显。而且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仔细研究各个层次学生的状况,教学中难免会之照顾大多数学生,也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接收、过手情况,以至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通过一学期的探索、实践与总结、反思,在我的心中对于教学的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首先,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公平教育的实施,升学已逐渐不再是初中教育的最终目的,知识的传授也不再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对于历史这一门学科,如果还是像以往那样教学,试想多年以后,在学生的脑海中仍然能够记忆深刻并终身受用的知识又有多少,因此我们的教学究竟要怎样进行,教会学生一些什么,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先自己学习,再与同学合作学习探究,最后才是老师指导学习,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老师为学生提出学习的方向、要求和方法,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相互提问,合作解决疑难,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懂的问题,不需讲解,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懂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以学生教学生,对于少数学生懂得问题,共同讨论研究,老师指导完成,对于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则由学生自己感悟,老师升华,这样对学生影响更深。教学的过程变为“导学——探究——展示——练习——反思”,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自学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历史学习方法技巧等,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朴素的意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教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做人。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有机会所发挥,都有所表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让学生和老师在愉快而轻松的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回过头来看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他们一辈子都受用的观念、意识、方法、精神、意志等

非智力因素。这才是真正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当然,作为老师在这样的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需要更加努力的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探索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都有收获。因而就提高了对老师的要求。同时这些经验、教学方案、学案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重复利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节约了人力,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和探索。

其次历史学科中有很多教育的因素这值得挖掘,它可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很多做人的道理,培养各种意志品质和精神,小到做人,大到理家治国。例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实现宏伟目标;司马迁忍他人所不能忍,成他人所不能成,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岳父精忠报国;李世民善于纳谏、吸取教训、励精图治;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中国的丹娘”;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儿读书„„太多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挖掘出来,教育学生,提升素质。作为历史教师,这就是我们教育学生的阵地,我们武装学生思想的武器。

当然在过去的一学期,我所操作的课题模式,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改进,要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型,还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自身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断探索实践,不断总结更新,需要学校设备的更新和提升,更需要全体历史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相信不久就将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不再是应试,历史学科不再是“豆芽”学科,让学生真正感到学好历史对自己终身都有用。

第三篇: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计划

常听有的高一学生说,“我们的初中历史课上得生动活泼,我的历史成绩非常好,经常得高分,为什么进入高一后历史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高中历史真难学”。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初高中历史衔接问题。如何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就成为每一个高一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搞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我们高一历史备课组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由于在现行的中考考试制度中,历史成绩不记入中考总分,使得历史课在初中的地位不高,历史是“副课”的观念,早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意无意地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这种态度,也被带进了高中历史学习的课堂,面对这种现象,我们决定在学生入学后,想方设法地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还是高考的需要都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二、指导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由于初高中历史内容的深浅度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初中历史学习方法和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不同,高一历史老师在开学之初要给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读书,如何听课,如何记笔记,注意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带论”等等。

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缩短适应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因而,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比如,可以通过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等等。

四、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化深奥为通俗易懂。

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比较简单和直接,主要是介绍一些基本的史实性的感性的东西,而对于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等理论性的东西就相对比较少地涉及,所以学生在初中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对于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等理论性的东西恰恰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否则学生会难以理解,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别是针对我校学生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不然学生上课会不知所云。

五、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使学生尽快入门。

正因为初中历史教学重感性,高中历史教学重理性,强调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所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从学生一进入高中就要开始渗透。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景,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又如,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

我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的基础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些许进步,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高一历史学习中去。

高一历史备课组

2007-8-29

第一课时 历史基本常识回顾和介绍

1、朝代更替及历史分期

朝代更替:夏—商—西周—春秋(前770~前476年)—战国(前475~前221年)—秦(前221~前207)—西汉(前202~9年)—东汉(25~220年)—三国(220~280年)—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隋(581~618年)—唐(618~907)—五代(907~960年)—北宋(960~1127年)—南宋(1127~1276年)—元(1271~1368年)—明(1368~1644年)—清(1636~1911年)—中华民国(191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

历史分期:中国史: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中

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世界史:世界古代史(1640年以前)—世界近代史(1640—1917年)—世

界现代史(1917年至今)

2、明确时间概念(公元纪年、年代、世纪和年代的换算)

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在这一年以前的叫公元前多少年,在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每10年叫做一个“年代”,每100年叫做一个“世纪”。习惯上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练习:

秦朝公元前221年建立,公元前207年灭亡,算一算,它持续了()年;西汉公元前202年建立,公元9年灭亡,它持续了()年;东汉公元25年建立,公元220年灭亡,它持续了()年。

56年是()世纪()年代,125年是()世纪()年代;1311年是()世纪初;1994年是()世纪()年代,又叫()世纪末;公元前221年是()世纪;2000年是()世纪。

3、谥号、庙号、年号、尊号

第二课时 百科探秘及人物评价

1、百科探秘

①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②古埃及金字塔

2、人物评价

①人物评价的方法

人物评价要与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相联系

要用辨证的观点对人物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要看到功,又要看到过

②人物评价范例

秦始皇

③选择下列人物进行评价

汉武帝

拿破仑

毛泽东

第四篇: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昔日很多在初中物理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高一就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于是大声疾呼“物理物理,真是无理”。高一物理难,难就难在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的“台阶”。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化“台阶”为坦途;如何使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物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台阶”产生的原因,并阐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方法。

一、台阶产生的原因分析

1、定性介绍向定量研究的过渡使学生学习产生陡度

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而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复杂的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例如初中学习力的知识,我们只是对单个物体受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高中物理对物体受力分析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物体受一个力,而要考虑的是多个物体受多个力作用,且不一定是平衡状态,因而问题较为复杂。

2、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使学生思维产生断层

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阶段。初中生的思维与高中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经验型,他们往往要借助生活中的亲身感受或习惯观念等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定性的感性知识多,定量的理性的逻辑内容少,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是属于较低的思维,其由物理感觉引成的物理概念是直接的、经验性的、浅层的。而高中学生的思维则要形成抽象思维,属于理论型。对高中学生要求能够利用理论做指导来归纳整合各种事实材料,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程序,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

3、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稍加复习和总结,就能很轻松得获得较理想的成绩。进入高中后,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逻辑强,而且知识之间有关联,而有的同学还以老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同学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穷于埋头做笔记,不得要领,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因而学生就感觉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一些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求知欲望 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对于十四五岁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新事物的渴求心理和好奇心是成人所不能比的。这也是我们解决难题所必须利用好的积极心理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知识相联系的气氛中去,使学生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学习“蒸发与沸腾”时,学生对液体在沸腾时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似有迷惑。老师可举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 “会”。“那用这张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 “当然会” 教师将纸盒里装满了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什么稀奇,纸盒湿了当然不会烧起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此时的学生已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迫切等待问题的解答。教师此时趁热打铁,稍加提醒:纸盒里的水烧开后继续吸热温度会上升吗?此时同学们如梦初醒。原来“烧不着的纸盒”是里面的水在起作用,由于水沸腾后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而且此时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纸盒就不会浇着。为了使学生有更深刻的体验,可布置课外小实验:“烧不着的布条” 找一块棉布条,用水淋湿,在中间部分滴上酒精,然后用手拿着布条的两端,把布条张开,用蜡烛的火焰烧有酒精的部分。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棉布条正对火焰的上方升起了火焰,好象烛焰穿过了布条,拿下布条一看,真奇怪,棉布并没有烧焦。

当然,激发好奇心只是教学的一个引子。从好奇心出发,但不能仅仅满足于好奇,要逐步引导,善于从常见的物理现象中发掘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让学生经常在课堂活动中流露出惊讶、疑惑、兴奋、喜悦激动的情绪,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探索新知识的不平衡状态。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只要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对物理的畏惧感自然大大减轻。

2、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关键。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要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

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静摩擦力的产生及其方向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分析汽车起动时轮胎和地面所受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总是觉得难以理解,印象不深。在现实课堂教学中可采用玩具遥控汽车模拟实际情境:

教师:同学们都会开遥控车,但是你有没有见过车轮打转,但车子却在原地不动的情况?那么,当车轮转动向前行驶时,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答:见过,汽车陷在烂泥里,车轮光打转,车子不能向前行驶,这是因为摩擦力太小的原因。所以汽车行驶的动力应该是车轮受到的摩擦力。

教师:将遥控车举在空中,按下起动按钮,发现两个后轮在转动,而前轮不动。现在你们应该知道这辆汽车提供动力的驱动轮是哪两个?那么当后轮转动时,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轮胎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是怎样的?地面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又是怎样的呢?(这是教学难点,学生互相讨论,意见不能统一)

教师演示:将遥控车放在桌面上,在后轮下各放一张白纸,按下启动按钮,看到后轮转动时,白纸被向后送出,汽车没有向前运动。学生顿悟:白纸相当于地面,车辆起动时,白纸向后送出,说明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向后,车子向前运动,说明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向前,这符合相互作用力方向相反的知识。

一辆遥控玩具车,一张白纸,一步步引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一个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3、加强思想方法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物理教学大纲中强调:“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中考也是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位。可见,对初中生来说,加强能力培养,掌握学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问题,提高自学能力。老师在上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问题,让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例如 :教学“研究怎样利用磁场获得电流” 时,我们启发学生从感应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大胆猜想。学生提出:感应电流的方向可能与磁场方向、切割磁感应线方向有关; 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磁场强弱、切割磁感应线的快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的面积大小有关。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们积极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认真考虑每一个可能影响因素。设计出方案的个人和小组在课堂内交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以便学生寻找错误所在,及时改进,做出合理的分析、评介和小结。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更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经常采用设问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是怎样建立的,而是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摆出困难让学生去克服、制定目标让学生去实现,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不要满足于熟悉课本,记住公式、概念。要使学生知道研究、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向学生介绍“理想实验”、“推理”、“实验研究”等方法。这样,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转化,做到举一反

三、由此及彼,培养扩散思维能力,养成良好习惯。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复习方法,让学生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使知识系统化,便于记忆和掌握运用。课后做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象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及解题方法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个性与共性,区别与联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考方法。

做好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降低初高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要从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总之,一个好的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创新能力、独立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第五篇:如何做好新课标下的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如何做好新课标下的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

新课标下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更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新课标下的教育理论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育上的实践问题。为切实解决初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吃透初高中教材,从教材内容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建议学校给生物学科配一整套初中教材,让高中教师知道我的学生过去学过些什么?教师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将衔接的知识点梳理归纳后,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授课内容并制订出授课计划,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根据高中阶段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区分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不同处理。通过相关初中生物知识的复习,作好初、高中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高中生物学知识,使学生能够顺利将旧的知识同化为新知识,完成知识的迁移。例如在关于“细胞”的讲述中,初中主要以细胞的结构为主,而高中生物在此基础上更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及其功能,包括细胞的增殖、代谢,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细胞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阐述。

(2)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的衔接。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以及网络教学的便利条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恰到好处的应用好(苏教版)三册必修课本中的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社会、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对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等问题,并通过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探讨,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认识生物高科技的成熟心态,觉得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改往日的灌输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网络。读图可以将生物课程的学习成为一个有艰辛但更有快乐,有知识条文但更有思维想象的自主学习过程。

(3)了解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从学习方法上搞好初高中生物衔接。长期以来,生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只要“死记硬背,没有思维”的学科。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自主学习实践活动栏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培养好学生良好的听讲、记笔记、完成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能力的任务。

(4)重视做好实验。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尤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生物学科中大量的知识是通过实验手段获得的,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高中教材中实验很多,有些实验方法与初中联系很密切,对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初中实验基础,做好衔接。而且实验过程对一个人的科学态度、思维品质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总之,衔接好初高中生物教学,将反思教学和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过程,要寓学习方法的指导于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态度,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思考 定远二中 马传军 【内容摘要】 当前,初中地理新课程已在全国多个试验区启动,面对相对滞后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如何有效地做好初高中地理......

    初高中历史衔接总结

    初高中历史衔接阶段性总结 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本身初高中历史教学在各方面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在进入高中历......

    关于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一点看法

    关于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衔接的一点看法 齐河实验中学李永春 做好初高中历史教材的衔接,对于刚刚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高一新生来说,是 很重要的。今年我任高一的历史教学工作,在这......

    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家长会)

    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 -——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高中是人生的又一个新考验,不管是孩子主观方面,还是客观环境和承担的学习任务,较之初中......

    数学师范生毕业论文--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浅析新课改下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 内容提要 初高中衔接是历年来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学生进入高中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不少初中毕业生以较高的数学成绩升入高中后,因为不......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 思想者园地 文综资源网 政治学科网 历史学科网 地理学科网 教育德育网 第一课堂网 思想者工作室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08年03月08日......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作业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作业 作者简介:张永贵,毕业于陕西师大历史系,现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于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背景 历史作业 【摘要】: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范文大全

    浅谈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江苏省滨海中学 刘东升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只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单计算及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