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化学教学(写写帮整理)
有效教学之我见
浙江省缙云中学 楼晓玲
摘 要: 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实际,阐述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出了化学有效教学的四点个人见解。
关键词: 新教育,化学,有效教学,见解
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执着追寻理想的精神、有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和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的人。这也是朱永新老师提出的新教育的四大理念,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心中要有理想,要抱着合作的精神,扎扎实实的扎根于教育的田野中,只有这样才能去成就我们的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发展,顺利完成新课改。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的感叹:“现在的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好学生实在是太少了”。其实这是我们教师自己认识上的错误,是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打火机。教师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要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的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教学。只要有合适的土壤,种子就会发芽,只要有合适的教育,每位学生都可以得到较好的发展,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人才。研究新教育背景下的有效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这也是实现“以生为本”理念的有效途径之一。
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如果学生没有学到东西,我们教得再辛苦,那也是无效教学。对于那些学生不想学,或学了却没有收获,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从教学认知理论看,教学目标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最有效,在学生现有发展区或潜在发展区的教学是低效或无效教学。要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化学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重视基础,回归教材。
学生“上课一听就会,作业一做就错”,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仔细观察后我发现,学生每天用于做题的时间比较多,但用于反思的时间少,多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基本上是靠教师上课给他们解决的。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中解惑有两个关键:一是面对面与学生沟通了解,准确掌握学生“惑”之所在,而不是知道 大概。二是在准确把握学生的疑惑困惑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之“惑”设计出击中要害的教学过程。学生“惑”之所在,多数是对基础知识的不重视。在教学实际中,对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我们老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让他们从概念、定理中找关键字,落实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如在进行“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从定义出发圈出关键字:标况、1mol、任何气体、约22.4L,然后以常见的题型为例进行详细分析,找答题要点:涉及22.4L的必须是标况、气体;比较气体体积时必须是同温同压。实践表明,学生在做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题目时得分率是相当高的。
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学生的学习习惯很不好,不会自主的看书复习,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辞:反正书看了题目也是做不来,书上又没有一模一样的。针对这一现象,我编发了课本重点知识填空,以促进学生回归课本,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对基础知识的落实非常的有效。
在教学中要达到最有效的化学教学,关键是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解决问题从小处着手。正如在田野上,一个农人如果不一棵草一棵草地清除,不一棵苗一棵苗地维护培养,就不可能得到整片土地的收获。我们只有一步步扎实的研究去解决和克服一个个小问题,最后才有可能解决更大的问题,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学案。
高效的课堂 = 精练的讲授 + 恰当的练习+ 有效的指导。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如何实现在共同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有效甚至高效教学是每个新教育人共同追求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案的合理利用对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每堂课前我都会编写学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编写成自学提纲,或填空形式或问题形式。学案提前发给学生预习,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主攻重点问题,兼顾一般问题。学案的编写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学习过程、尝试练习、当堂过关、学习与感悟等栏目。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知识栏目的设置可以让学生非常清楚的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掌握哪些内容,以及掌握到什么程度。学习过程的设计以简洁化、问题化、趣味化为原则,把教材涉及的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清晰的问题,并按照问题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如苏教版化学《必修2》“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这节内容的学案设计,我就是根据书本第62页图3-2的工艺流程,把学习过程设计成5个问题,并按以下问题展开学习:
① 这个工艺流程做了几件事?分几步完成?每一步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② 指出每一步操作中含铝元素的主要物质,并写出化学式。③ 从工艺看Al2O3 有哪些性质?两性氧化物有什么特点? ④ 让学生写出除过滤外其他操作的化学方程式。⑤ 你认为该工艺有哪些缺陷?
其中①、②两个问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做,③、④、⑤则是选做。
课堂教学的高效与否,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字——“落实”。课堂落实是决定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问题。相信不少教师都跟我有相同的经历:一道题目刚在课堂上讲过不久,甚至还在讲评中特别给予强调,可是在试卷中出现同样或类似的问题,许多同学却不会做答。课堂教学中的这种低效现象,很大程度在于训练不到位、落实不到位。在教学我坚信这样的真理——只有先学会模仿,才有可能创新。没有模仿就谈不上创新,如果说模仿是知识的遗传,那创新就是知识的变异。针对这种“听懂但不会动笔”的现象,在学案编写中我加入了“尝试练习”:寻找或设计与例题相类似的题目,(也可称为例习题)。例题讲解后,在学生自认为理解了例题的情况下,让全体学生当堂动笔完成例习题。这种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的“尝试练习”,由于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又有一定梯度,即使是新手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桃子,在实际教学中很有效。“当堂过关”栏目可以帮助老师检查学生当堂课的落实情况。而“学习与感悟”栏目的设置则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反思意识、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归纳问题和浓缩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保持学生的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个人成功的源泉,学生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激发其进行自主学习。在真实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这种教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教学情境就如盐入汤,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引题时我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从生活入手。如:从学生熟悉的好得快喷雾剂开始卤代烃教学,从木地板耐磨原因探究引出铝的化合物,由医学病例——两颗假牙引申到原电池……
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各种方法为学生创设出一个个难以忘怀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教学中获取知识,感悟化学的学习方法,体会化学的无穷魅力。比如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的“溶液酸碱性”一课的教学,我从生活常识——有的水果酸酸的,没熟的水果涩涩的,引出溶液酸碱性的定义。农夫山泉的一则广告视频——健康的生命需要碱性的水,引出PH的定义以及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接着再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体验:自己选择指示剂来检测农夫山泉饮用水的酸碱性。实验后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实验的结果与标签上的PH值误差太大,有的测出来是弱酸性,而非弱碱性,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上当受骗的感觉,同时也激发出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什么测量结果与厂家提供的数据不同?引起误差 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通过分析讨论后,学生得出看法——利用比色分析误差太大,这样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准确、直观、方便的PH计及PH计的使用。在落实溶液酸碱性的判断和PH试纸、PH计的使用这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学生既体会到了实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增强了化学学习的欲望。
在“常见物质的检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体育比赛中的尿检、酒驾检测、真假羊毛衫的检验等生活常识出发引出物质检验的定义。这节内容的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会检验NH4+、Cl―、SO42―、Na+、CO32―、H+、OH―等离子,这些离子的检验,学生在初中时已有部分接触。我就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提供给学生酸性和碱性两瓶水样,让学生以水质检验员的身份去检验水样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去思考:水质好坏看什么?检验水样时有哪些注意事项?接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水样中可能含有的离子和不可能含有的离子。然后让学生回忆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并推测在酸性和碱性的水样中可能存在哪些常见的离子。最后和学生共同总结水样中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顺序,并分组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和问题分析。
对于催化剂只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而不影响平衡移动,我则采用催产素打比喻:使用催产素会加快妈妈生产宝宝的速率,但不会说一针催产素一个宝宝,两针催产素个宝宝。通过这种形象的比喻,学生对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这一知识的判断,基本不会出错。通过学习,学生既体验了过程与方法,落实了知识与技能,又感受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了化学的美妙。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人,而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发学生的潜能,把潜能变为特长,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各种课堂表现机会和创设各种成功的学习体验。一个人只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产生自信心。一次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辈子。
如何在复习课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落实好三维目标,一直是我在思考的问题。我觉得我们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所以章节复习时我一改以往老师总结学生记的做法,放手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整理归纳,我只是引导学生如何将前后知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如何将知识进行网络化、系统化、条理化。通过章节知识的整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记忆和理解,还提高了其归纳表达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每次的章节整理中都能发现很多优秀的整理笔记,很多的笔记连我都汗颜,很为学生的能力喝彩!对特别优秀的笔记,在征得主人同意后,铅印发给所有学生作为参考。这不管是对笔记的主人,还是对其他的同学都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如我有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错但不是最拔尖的,在化学1第三 专题的复习笔记整理时,他的笔记被当作样本,这对他的促进相当的大,结果在期末全县统考中取得了全县最高的好成绩。
高一时我担任4个班的化学教学,还有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每天的作业批改就让我喘不过气来,如何抓偏科更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于是我尝试着让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面批。我把全班同学分成9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5—6人,组员中有成绩优秀的、中等的,也有新手学生,在中等水平、化学需要补偏的学生中确定一个为组长,组长的作业进行面批。每次面批时都要求组长把有问题的题目弄清楚,然后让组长回去批改组员的作业,解决组员的疑惑,进行伙伴式教学,同时还要求每个组长都做好每个组员的错题登记情况(这样,我上课前只要检查组长的错题登记情况记录本,就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作业情况,而且整理学生错题集时也省下了不少的时间,一举两得)。一段时间下来,我的工作量大大下降的同时,组长的化学成绩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有一个女孩,原来化学成绩非常的不稳定,中等偏下水平,作业面批一段时间后,在一次月考中竟考了年段最高分。以上这两件事,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忽视,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学习以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反思。只要有行动,一定会有收获。我们教师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体验成功。这种成功体验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倍加努力,取得更大成功,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时代赋予了教师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将积极投身于新教育的大潮中,立足于有效教学,不断调整、完善自己,超越自己。
参考文献:
1、崔允漷.2006.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 6: 46-47
2、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1[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1
3、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化学反应原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31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 刘宗慧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教学误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实施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情感、方法等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或者过于追求形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走进了一些教学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永远是化学教学的主旋律。下面我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不能忽视技能训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思想,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实验基本操作的错误做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重视小组合作形式,不能忽视个体发展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小组合作形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化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就是当前课堂上最流行的“小组讨论交流风”,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而无其“实”。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个体学习来说,可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尤其在实验探究方面,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互相配合、切磋寻找更有效的实验方案,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自己的方案。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较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静听甚至无所事事,常此以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依赖心里,认为“反正我们组有某某同学,即使我不动手,实验操作照样能完成”,这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个体发展被忽视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要帮助大多数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三、重视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忽视传统教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课件,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和录像。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大有好处,但是不考虑教学实际、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形式,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实验上,因此很多教师就放弃了实验教学,以课件取而代之。殊不知每周有十几节课的化学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批改作业,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做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只能做出质量不过关的或从网上下载的与课堂内容不是很相符的课 2 件。对于实验教学,绝不能盲目地使用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但绝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本部分内容做成课件,插入稀有气体的用途等视频,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的老师怕麻烦不做实验,而用课件代替,这样做只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很快就会忘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铁丝、木炭、硫、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演示一遍,燃烧的现象同时刺激了学生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他们的记忆将非常深刻,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因此我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绝不能忽视传统教法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不能忽视分组实验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而化学实验则是展示化学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化学演示实验是最具魅力、最有活力的学习对象。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教师掌握好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刚上化学绪言课时,由于教材信息量较大,对于本节课,教师如按教材教学,可能会给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不妨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白纸开红花”、“清水变牛奶”等实验,这些演示实验中,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观察了许多演示实验后形成的。许多人多年之后,还会清晰地记起自己第一次上化学课时教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就足以说明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固然有重要的作用,但也绝不能忽视分组实验的价值。演示实验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满足不了学生想亲自动手的欲望。因此,化学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忽视了分组实验。我们不但要做好教科书中安排的分组实验,还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 3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更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甚至于有些教师直接取消分组实验,把分组实验改成讲实验、背实验,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总之,学生的分组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不能忽视课外实验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课堂实验教学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但是有些同学不能满足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演示实验现象及亲自动手操作的为数不多的分组实验。所以化学教师在搞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课外实验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课外实验的引入是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势在必行。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以做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开展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比如:让学生在家中自制无壳鸡蛋、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肥皂的乳化功能实验、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综上所述,新课改的精神、理念要转化为实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以上这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新课改的要求,过分注重形式的新颖和丰富,而忽视了教学的实际盲目地进行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在新课改中一定要找到新课改的根本主旨,领会它的真正内涵,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规律,探索在教学中具有真正可操作性和高效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灵活而创造性地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活动。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范文)
新课改背景下
摘要:本文从教学资源、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和方式等几个方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作了再次思考,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农村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强调:要进一步强化教育改革发展的保障措施。特别是继续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达到4%。要完善体制和政策,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改善教师地位待遇,提高教师素质,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到艰苦贫困地区从教,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说明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的教育以及农村教育问题,笔者深感欣慰,同时也很忧虑,目前农村的教育教学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笔者从事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现就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作出以下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足问题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教参,一只粉笔,除了这些根本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设备。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几张简陋的课桌,有些学校这些桌椅还是城镇用了几年更换赠送过来的,说起教学设施,农村的小孩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什么远程教室,图书馆更是离他们很远。尽管近些年来国家投入的大量教育资金,遗憾的是却不能面面俱到,真正落实下来。
二、师资水平问题
据调查和了解,发现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都没有具备:
第一,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不太会讲普通话,我们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标准语言,更是学校的基本教学语言,是我们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现在是我们很多老师怕讲不好,他们就索性用方言,而且认为反正学生也听得懂,很难想象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在老师一口家乡话的教学下是什么样的情景?更不知道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何而来?又怎么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语文兴趣的培养又从何开始?
第二,语文教师不会学习目前流行的“知识折旧律”是: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因此,适应变化是知识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挑战。美国知识管理学家德鲁克(Drucker)说,知识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学会如何学习,因为知识的本质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知识社会中,“有教养的人”是学会了学习的人。在知识时代,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需。据我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之外,就是在忙自己的家务事情。据我了解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没有看过相关教育方面的著作与论文或者报刊杂志等等,对一些教育改革和教学理念也关注极少,作为一位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如果平时不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每天都不刷新自己的信息,不更新知识结构,不及时的补充学术养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以及适应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和需要,无法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堂环境和帮助他们建构知识以及改变他们的认知方式。
三、教学观念及方式问题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都比较滞后,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认字、学会写字以及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语文相关能力的培养,比如听说读写能力,还有更重要的是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路公式化。很多老师不与时俱进,依然在原地踏步,语文教学中仍然是按“熟悉生字―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总结中心思想”这三个步骤进行教学。并且认为一篇课文的教学只要是完成了这个三步骤,自己的教学任务便是达标了。
2、教学方法的模式化。调查发现,在语文教学的语文课中,“通常只是读课本,听老师讲解词语、概念,而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或进行有意思的讨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所谓的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独断专行的活动。
3、教学手段原始化。农村很多学校依然还是黑板、粉笔这样的简单教学手段,一些相关电教设备和辅助教学的教学仪器基本是没有。
四、学生的阅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书籍是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读书而发展。农村的学生除了几本干巴巴的教科书,学生几乎没有或不再读其他的书籍,很少学校有相应的图书馆,可想而知,他们的知识视野有多么的狭窄,在语文课上,老师的导语知识背景又不够,我都不知道他们怎么去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看着他们的精神世界逐渐枯萎,他们的人生色彩逐渐暗淡,想想都令人心痛,发人深省。
五、评估标准问题
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观,所倡导的是多样化的评价观,主张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进行的、切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精神和物质的能力的评价,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发展的积极评价观。素质教育的呼唤,并没有改变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面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上述的种种问题与现状,应该引起广大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怎样改变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状态?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
首先,通过教师培训,提高整体师资水平。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主管教育部门应加强农村教师的相关能力的培训力度,最好能通过制定相关的奖惩制度来提高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其次,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Multi-Intelligence)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及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至少有八种能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部相同。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认同和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来促进教学。所以教学评价的准则不应该是一维的,而应该是多元化的。第一、教学评价应该强调个性化。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他们各自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第二、教学评价应该体现全面性。不仅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要以学生的其他各个方面(德、体、美、劳等)为评价对象。所以教学评价不仅仅是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教学教法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教法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作为祖国未来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学习和总结,虚心听取学生、家长、领导的意见,可以请别的老师观察和点评,在互相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紧跟科研步伐,从中吸取改善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素质教育主体性特征,一切的教育或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创设外部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致,引导学生朝预定的教学目标前进,时刻不忘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在小学语文新教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渗透新的教学理念,灵活使用新的教材,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真正地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第四篇: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开展 作者:蔡金有
来源:《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02期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喜爱,如何让学生具备一种通过化学来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需要去关注的问题.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而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笔者就以“依托课改 提升效率 发展能力”这一主题来浅谈高中化学的有效教学开展.关键词:高中化学;提升效率;发展能力
一、以学定教从而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的教学方式有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课堂上观察学生表现
课堂学习是灌输知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直观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如何的有效时期.因此,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一边传授一边注意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以掌握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情况,进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例如,教师在进行“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这部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开始讲授了“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这两个大内容时,由于有之前的学习基础,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也必将激烈.但是当进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这个部分的内容时,特别是进入到如何运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来设计方案从而进行实验验证这个部分的内容时,学生未能很好地跟上教学的节奏,脸上多出现茫然的表情,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热情也大大减弱.由此一点就可以判断出学生在对前两个部分的内容接受良好,但是对第三个部分的内容的学习还有一定的难度.从而教师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最终获得“教学相长”.
第五篇: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反思
结合“太谷学习”谈一些自己对新课改教学的体会
谈到新课改,我已接触它有五个年头,一直处在模仿、探索当中,一直边教边思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学期学校又指派我到山西省太谷县二中学习长达20天,感受颇深,想抒发一些自己在教与学方面的感想,一直无从下手,最近,终于按捺不住,还是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写出来吧,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我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简述一些名校能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模式的发展背景——课改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
学校发展能形成良性发展,课改初现成效,原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它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比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校校长的背景。有了既定的软实力,就会得到社会支持,尤其是政府支持,能拉来投资、贷款,请来专家,这样一来,学校面积扩大了,各种各样的硬件配备齐全了,专家对学情也研究清楚了,进而定出了适合该校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如此一来社会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源吸引过来了,清华北大有材料了,只需过3-6年,整个学校声誉极速提升,家长、社会更放心了,好学生源源不断进入学校,学校收费水涨船高,学校配备更加齐全,教师的绩效和福利越来越丰厚,机制也越来越完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越好,教研活动就会搞的有声有色,各项工作都会做的尽职尽责,从而形成模式,形成习惯,开始良性循环。
总而言之,学校有良好的发展,能形成模式化教学与管理,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重而道远,应分各种情况去看待和分析。
二、简述“教学理念”——作为一个教师必须要遵从的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学理念的内涵,根据所听所学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不要一味的去追求形式的照搬与模仿。重点应该是提升自我修养与素质,对高中数学的教学能触类旁通,驾轻就熟,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忌夜郎自大,眼高是低,自以为是、自以为满、自以为优、自以为标。
要成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明白教学理念;第一,要“依标施教”。应该认真的去研究“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五年高考命题的规则与趋势”。研究课标,就会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地位,到底属于“了解、理解、掌握”中的哪一类。教学时、命题时就会有的放矢;研究教材,就会准确把握各块知识的纵横联系,知道每一块知识学习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教师教学用书,就会准确的把握重点、难点,以及该重点怎样突出,该难点怎样突破;研究高考命题规则与趋势,就会准确把握历年的命题规律,从而掌握命题趋势,真正体现“一题多元、多题一源、纵横联系、以不变应万变”的目标。第二,要“以学定教”。即认真研究学生的情况,根据实际学情,确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第三,要“先学后导”。先让学生自主的学,充分发散思维、暴露问题,形成结构化预习的要求,最后合作探究出共性问题,从而在课堂上经老师诱导、引导,进而解决问题(做习题也一样)。第四,要适时的进行“问题评价”。即从三维目标着手进行评价。只有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去把握,认真注意了这些,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处理的历程、达到的目的。这就是教学理念,我认为,只有从理念上认识了,才能谈得上教学模式。
三、阐释两个“模式”——准确、全面的把握所受内容以及具体应怎样解题
模式一:“139思维模式”。它的主要作用是在课前书写课题解读的。具体操作步骤是“一个课题,三个方面,九个落点”。它的含义是针对一个具体的课题,应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方面去书写。“是什么”包括四个落点,即该课题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要素与整体的本质与内涵是什么”,“为什么”包括两个落点,即学习该课题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怎么用”包括三个落点,即在该课题的学习中以及学习后应把握的“规程、规范与规律”。当一个老师从这九个具体方面对一个课题进行解读了,我相信,每一节都可以从三维目标上都能得到很好的实现。
模式二:“123试题解析模式”。因为有些比较难的问题,仅仅从已知上或所求上根本找不到任何思路。所以这种模式的的主要作用是面对一道数学试题,应该怎样去解决它。它的含义是“一道试题,已知与所求两个切入点,三种或多种结合点”。即对于一道数学试题,应该同时从已知与所求两个方面寻找突破口,由已知条件尽可能的寻找其所有的必要条件,看能得到什么结论,由所求尽可能的去寻找使之成立的充分条件,当这些所有能找到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都找到后,认真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寻找结合点,一个结合点就是一种解题途径,有时可能找到好几个结合点,此时我们就可以合理选择,从中优化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如此一来,很多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只要你基本素养较高的话,都可以可到解决。
四、结合我校实际,具体谈一下我对新课改的想法
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所以,课改的前提是要做起有效的教研活动来。提前两周通过“同课异构”,共同研讨课题内容,集思广益,达成共识,然后分组安排课题解读、学案、周检测题的制作。在有效教研的保证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题解读、教学设计的书写。要书写课题解读,必须参考“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近年的高考命题规律”。有时无需专门书写,但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必须要将课题解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教学设计中。
(二)课型的确定及三单的制作。根据课题解读确定课型,进而确定需要制作几单,一般课型只需制作问题导读评价单,重点课型根据情况制作问题解决单和问题拓展单,通常情况下,问题拓展单在一章结束了制作一个针对本章的就可以了。
(三)课堂前中后的具体操作。①课前下发导读单,完成结构化预习;②课中根据“新授课”与“习题课”的不同特点,以问题引领课堂,学生参与展示、讨论,教师总结评价;③课后安排作业,加强训练(先独学、独做,若自己解决不了在对学、群学,若经过这样的步骤还不能解决,及时收集、归纳、归置到每组的学科长,上交学术助理,呈递给老师,老师下节课引导共同解决)。
(四)周检测题的制作实施。每周星期五安排老师主要针对本周所学内容,精选试题制作训练检测题,整个年级统一时间进行一次周训练。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正式作业的布置。虽有导读单、问题解决单,但课堂笔记绝不能取掉或不记;同时正式作业本必须要有,只不过必须注意书写的规范与规程。
(六)作业的批改。每次由学术助理收缴各组学科长的作业于老师,老师当着学术助理和学科长进行面批面改,点评,指出应注意的各个方面,然后由学科长完成本组学生作业的批改任务。
(七)七项技能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七项技能“阅读、思辨、变通、联想、记忆、类比类推和写作”的培养,尤其是阅读能力更应该加强训练。
(八)“三维目标”的体现,将“问题评价”形成习惯。从知识与技能发面,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全不知”、“不全知”、还是“全知”,技能上,是“全不会”、“不全会”、还是“全会”。从过程和方法方面说,看过程“充分不充分”,过程充分了结论的得到就充分,否则就是肤浅的。方法上,看是“多元还是单一”,方法多元了,就会导致从多种解题途径中优化的问题,从而使得找到最佳、最简单的解题方式,否则可能就是一种最繁琐的解题方法。从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说,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理想等培养起来后,学习积极性上去了,爱学了,学习效率高了,成绩肯定会提高,反之,情感上受挫、态度上立刻会发生变化,价值取向上必定受到影响,从而整个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将会大幅下滑,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说大一些,影响的就是学生的前途和命运。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称职的老师,首先应明确“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学模式”,及时进行“问题评价”。“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问题评价”三者在教学过程当中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有效教学的前提和灵魂。正所谓没有有效的教研,就没有有效的课改;没有有效的课改,就没有有效的教学;没有有效的教学,就无有效的成绩。从而对学生而言,就促不成全面的发展,对学校来说,就形不成特色,形不成模式,我们的教书育人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探索适合本学校的有效的课改模式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只有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同心同德,集思广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能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