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土家族乡旅游开发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旅游开发”发展战略,早日实现 旅游提档升级,助推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抢抓长江经济带、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战略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以培育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建设旅游强市”的总体要求,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个结合”,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文化内涵,完善服务功能,规范内部管理,强化宣传营销,努力把 打造成为 “湖北省级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二、工作目标
依托土家族文化、山水风光、温泉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及现有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整体包装我乡旅游资源,争创4A级景区;创建省级生态休闲度假景区,打造集文化体验、温泉疗养、温泉度假于一体的文化体验胜地。
三、具体任务
以“11311”思路为抓手, 整合全乡旅游资源,搭建旅游发展开发平台,推动我乡旅游产业迈上新台阶。
1、编制一个旅游规划。全乡旅游开发要保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同时也要“接地气”,符合我乡实际,编制一个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确保全乡的旅游开发都严格按照规划来施行。责任人:
2、组建一个旅游公司。全乡的旅游开发将采取公司化运作方式,成立旅游开发公司,明确一名副乡长担任总经理,负责对全乡的旅游资源整体打包,对外招商引资,分步逐级开发。同时采用乡村供地、社会注资、入股分成的模式,让全乡群众充分享受旅游开发的“红利”。责任人:
3、摸底三类旅游资源。负责将全乡人文、自然、田园等三大类别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做到底数清楚,心中有数,负责人:
4、筹建一个民俗展馆。负责对全乡有价值的、带有民俗风情的农器具,以捐赠、补贴、收购等方式进行回收,并以此为基础筹建 乡民俗博物馆。负责人:
5、整理一套资料档案。负责在前两个专班工作基础上,将全乡关于旅游的资料进行归档、升级,并以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保存下来。负责人:
四、相关措施
1、成立专班。成立以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同志任组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村(居)、乡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 土家族乡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名单附后),小组下设办公室,全方位服务发展旅游。
2、落实经费。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强化资金整合,不断完善“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群众自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设立旅游开发基金,安排旅游专项经费,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旅游发展战略的实施
3、统筹协调。以 土家族乡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为基础,建立定期议事协调制度、目标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督办问责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乡旅游业发展。各成员单位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协调互动,通力合作,形成发展旅游的整体合力。强化综合统筹协调职能,解决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分割、部门分割、利益分割等问题。
4、健全机制。
1、严控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优选有实力、有品味、有责任、有远见的开发商。理性选择投资人,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挑选旅游资源开发者,避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被破坏。
2、建立乡村旅游合作机制。建立乡村旅游合作社。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加强农民的组织化,促进旅游整体升级,实现旅游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形成统一接待、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营销的专业化乡村旅游合作社。
3、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绿色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有效的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体系。
附: 土家族乡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名单
第二篇:乡镇旅游开发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镇的旅游工作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县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狠抓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产业和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紧紧围绕景区开发建设和恢复重建两个重点开展工作,积极寻找新的突破口,较好地完成了
旅游开发工作。
1、完成了108国道**段、庞统祠至倒湾、古驿道旁绿化景观的打造,以及倒湾八卦谷广场、鸟巢、倒湾公共设施的建设。
2、做好了招商引资工作。为全力推进**景区旅游开发整体进度,成立了倒湾古镇招商工作办公室,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大力宣传景区招商引资政策,大力招商,拟将剩余40余个(共计5000余平方米)临街旺铺三年免租金出租,现已有30余户投资者到古镇经商。在中秋节和国庆节期间接待游客6万余人,实现营业收入300余万元。
认真开展农家乐从业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我们组织全镇的20余家农家乐从业人员在萧丙科技职业学校进行了餐饮服务、文明礼仪等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家乐的经营理念和服务水平。目前从业人员达200余人。
4、我镇的20余家规模不同、风格各异的农家乐,通过改建软硬件设施,服务规模进一步向中高档、星级农家乐发展。已经由初期的单一消费性服务逐渐发展为集吃饭、赏花品果、采摘、农业观光为一体的乡村系列游。
第三篇: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开发理念
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项目的开发不是简单项目的拼凑,从整体到局部,应始终贯彻展示古镇旧日生活场景的主题,体现区域特色,由建筑、景观、设施、人物、活动共同创造统一的主题形象,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主题文化社区,强化文化氛围,追求休闲风格,体现雅俗共赏的情调,复兴不是复古,在开发中,对历史文化元素进行表现,是为现代人服务的,只有对传统进行新的诠释,才能释放项目的市场功能,为消费者所认可和接受。因此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和市场化是贯穿策划的重要脉络,文化街区是一个人性化的社区,建筑、景观是配角,人是主角,所有开发细节都应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注重创造一个主动的、动态的人文环境。
乡镇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策划开发初期需理顺可能会影响今后建设经营的问题,以保证旅游策划项目运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如加强与旅游、城建、交通、供电、电信、环保、文物、水利等各部门的协调关系,多方面探讨与瓦岗寨景区、安阳市旅游局及各旅行社等深入合作的可能,为当地建立合理的商业房地产市场竞争机制和管理体制提供咨询支持等,由于涉及旧城改造和居民搬迁问题,因而开发前期必须在县政府、镇政府的调控下,由政府相关部门和开发商合作,积极宣传城市发展旅游策划理念,增强地块内居民和单位的城市发展意识,使所有人都认识到,旧城改造是百年大计,大家的支持是社区和城市发展的保障,这事关每个人的利益,因为这不仅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且推动了滑县旅游和商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并能够体现在人们未来的利益之中。
第四篇:旅游乡镇
旅游乡镇.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镇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汇报材料
为加快我镇旅游产业发展步伐,积极打造我镇旅游品牌,提升我镇知名度,促进我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根据省旅游局文件精神,我镇积极开展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现就我镇近几年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小市镇基本概况
**镇位于*县西部,全镇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近2.5万,镇域面积52.2平方公里。**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曾因汉乐府长诗《****》而得名,历来商贸云集,经济繁荣。
二、创建工作基本情况
自2007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旅游局主管部门悉心指导下,我们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旅游专项规划,积极打造旅游强镇、旅游名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使我镇旅游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一)成立组织,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2007年镇党委、政府召开了本镇旅游开发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镇旅游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坚持组长亲自抓,副组长具体抓,小组成员各司其职,进一步完善了管理职责。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确保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建章立制,规范旅游开发工作
为规范我镇旅游开发工作,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相关办法和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制定相关办法和相关制度,切实保证了我镇旅游开发与发展工作朝着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健康有序发展。
(三)扎实工作,积极开展优秀旅游乡镇创建活动
1、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
2007年,**镇党委、政府在县旅游局的指导帮助下,对**镇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分析了小市镇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镇旅游开发建设工作作为小市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及怀宁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开发中,镇党委、政府坚持走“景区管理企业化”的道路。
2、创建工作的目标和具体内容
充分利用**镇先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结合我镇总体规划,根据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要求,以“文化名镇,爱情之乡”为灵魂,争取将**发展成为一个全省知名、华东有名的旅游盛地。
2007年,县委、县政府斥资3000多万元,在**故事发生地建设了大型影视拍摄基地,并于2008年由央视在此拍摄了36集电视剧《**》。影视基地的建成为我镇创建省级优秀旅游乡镇,打造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同名电视剧的拍摄及播放,又为我镇旅游事业发展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几年来的创建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初具规模。2010年年初,由县政府牵头,镇政府出资120多万元,邀请了广东省广告策划公司,对**文化旅游项目进行了概念性规划。并在此基础上请安庆市规划设计院,制订了旅游业的详细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对**镇旅游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
3、积极开展黄金周旅游协调工作
为切实保证黄金周期间旅客旅游顺利和安全,镇党委政府专门成立了黄金周旅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来具体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由于旅客众多、车辆众多的交通和安全等矛盾的化解和处理工作,切实保证了黄金周期间旅客安全和顺利旅游。
4、全力打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
为了使我镇创建全省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氛围浓厚,我们投资在合界高速沿线、318国道沿线以及通往主要景区的道路两侧设立了多处大型户外广告牌,全面宣传推介**旅游基地。同时,我们还积极参加省市主办的旅游推介会、中国***艺术节等,通过会议宣传自己、学习别人。
总之,我镇通过近几年的创建优秀旅游乡镇工作,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工作,在创建旅游优秀乡镇工作中做出不懈努力,通过创建工作,不断加大我镇对旅游开发工作的力度,逐步提升我镇旅游业发展水平。今后,我们将确定目标,明确思路,把我镇旅游发展工作全面引向深入,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
摘要:随着旅游经济的火热,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纷纷加入旅游开发的行列。目前,全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划之中。而保护区中出现的“旅游热”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植被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以及景区内人工痕迹过多等等。面对这种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发生的矛盾,自然保护区该何去何从?本文从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入手,针对保护区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并倡导生态旅游的开发。笔者希冀本文能对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眼前经济利益与长远生态效益的协调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旅游开发 反思
自1956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以来,至2009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3757处。独特的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对象,但同时也是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最具竞争力的资本。目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都已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旅游项目,没有开展的也在积极筹备。但与这热潮相对应的是却出现了自然保护区内植被遭破坏、动物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规律受到人类干涉等与设立自然保护区的初衷相违背的后果。据“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提供的调查表明:全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甚至出现旅游资源退化1。既然如此,还要不要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如何协调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保护区发展建设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自然保护区应提倡生态旅游的开发
1、开展旅游项目可以有效解决保护区资金紧张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区内保护功能的发挥。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及后代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按照国外的经验,保护区费用应纳入中央政府财政总预算,自然保护区实行垂直管理,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上级财政拨款,保护区的开发、保护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专项基金。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三条“管理自然保护区所需经费,由自然保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 而资料显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40%位于西部地区。截止1997年,在我国592个贫困县中,183个县共拥有国家、省、市、县等各级保护区228个。发达国家在自然保护区上的投入每平方公里每年平均约为2058美元,发展中国家也达到157美元,而我国却仅为52.7美元,仅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1/3,几乎是最低的。2002年的夏天,许智宏、阳含熙、李文华等22位两院院士给中央写信,呼吁中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入。2但我们必须清楚以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央政府的经济实力,还远远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因而只能在现有的格局下努力改善。因此,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靠保护区自身积极寻求发展资金,走以区养区的道路。
2、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带动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保护区保护功能的实现。
世界上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保护区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否则,自然保护往往只能是句空话。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都位于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方式。设立保护区、林场等形式的保护机制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无形中加大了这些地区同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压力和外界资源需求的激增,使地方居民在致富热情的驱使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合法或不合法手段利用和消耗现有资源,不能考虑生态保护的长远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贫穷,而非贫穷者,才是自然保护区的敌人。3 因此,帮助当地居民脱贫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而发展旅游业却可以充分发挥保护区的资源优势,为保护区自身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绝大多数是以保护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独特的自然资源也正是散发旅游魅力的核心。旅游开发不但可以给保护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为保护区所在的当地提供了可观的就业机会,从而可以为保护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应该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濒危、珍稀物种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不应因“保护”而剥夺了人们欣赏独特自然景观的权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神来之笔的机会越多,才能越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已经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经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在保护区适当地开展旅游活动更可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魅力产生直观的宣传、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热爱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
在保护区开展旅游本身也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开展?开展何种形式的旅游?人们已经注意到旅游已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上认为的“无烟产业”,游客的大量涌入、任意丢弃产生的垃圾、排放的废气等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保护区的资源又尤其不同于其他自然资源,至少具有一定范围内的独特性和相当程度的珍稀性,是属于保护性资源而不是开发性资源,因此,这种利用必须置于“保护第一”的原则下,这在保护区开发旅游业的过程中是不能忽视的问题。因此,保护区要提倡的是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根据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的定义,是促进保护的旅行。为了避免传统旅游所带来的负效应,生态旅游是一种低投入,计划性强的旅游活动,对于游客的性质,游客量以及活动路线和安排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就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本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做出能充分保护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计划,严格控制生态容量和经济容量,避免旅游区超负荷运载;不以人为的方式去破坏景区的自然风貌,不能在景区盲目地建盖与环境和地方文化不协调的设施。就资源的利用而言,要采用新型的、无公害的能源和资源,以及能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新技术、新设备;就旅游商品而言,其使用过程要尽量节约原料和能源。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扮演当地生态环境的欣赏者和保护者这双重角色,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消费者。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在保证人们享受大自然,游览观光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态系统不受破坏。而且,生态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也很低,仅相当于传统旅游的1/5—1/4。基础设施建设的低投入从另一角度也相当于增加了保护区的收益。4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展旅游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四川九寨沟景区为避免因游客过多而对景物的破坏,实行游客限量,规定最大接待量为每天1.2万人等,但总体看来在旅游得开发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做的努力也还有很多。
二、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保护,在一些地区,保护区内资源遭到破坏的现象极其严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发展旅游业,竟违反河道管理规定,在二道白河上游河段拦河修建综合旅游馆,迫使河流改道、造成水质污染,导致水土流失。这种违反规划,盲目兴建的旅游设施的现象也大量存在于其它保护区内。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起来主要有:
1、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清。
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李忠介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分森林、湿地、荒漠、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草原、海洋、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等9 大类型,前5种属林业部门主管,数量最多,达1538处,国家级的164处,后4种类型中,草原归属农业部,海洋属于国家海洋局,而自然遗迹、古生物遗迹的行政管理权则属于地矿部门。四大行政管理部门之外,又由国家环保总局进行综合协调,往往导致权力交叉、责任不清。
保护区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业务指导与实际管理权的分离。目前,自然保护区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是业务由上级主管部门管理,行政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管理,实行业务与行政分离的管理体制。保护区建立后,保护区的人员组成、工资待遇、经费开支等,全由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林业局、农业部等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只对保护区进行业务指导。这种管理体制往往导致了当地方利益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保护向开发妥协的结果。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被青海省视作发展旅游的两张王牌之一后,在处理旅游与保护的关系上,省里明显有旅游第一、保护第二的倾向。不仅将自然保护区的人力、财力主要投入到旅游开发中,还建设了敞开式的观景台,游客可直至正在孵化产卵的鸟近前10m左右的地方。
2、对保护区的开发经营权缺少限制和监督,致使保护区内的旅游活动普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具有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的黄山上,现有常住人口六千多人。西海景区海拔2100米处,有宾馆和招待所21处,床位近万张。为了满足供水需求,就地拦截山泉溪流修筑水库;北海景区的万松林,大部分已被酒店、商店、职工公寓和宿舍所取代而成为百松林;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及职工的生活区就建在桃花溪上,从党政军、文教卫生、工商税务、邮政通讯、交通金融、学校医院到电视台、水电站、变电所、垃圾处理厂等等一应俱全,俨然成为一座小城市。据了解,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开发过程中大都存在这一现象。不少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和旅游经营部门为了满足旅游需求,都以经济收益为中心,热衷于在风景区内大兴土木,筑路修桥、架设缆车和兴建桑拿、舞厅之类一应俱全的星级宾馆、饭店,导致景区“商业化”、“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极大地破坏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风光。
3、保护区的开发需要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但目前更为关键的问题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于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内的人为破坏,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相关法律对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的保护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在经济利益优先的情况下,都被公然违反。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的观景台就设立在其核心区内,而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本应严禁游客进入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竟也成了旅游的特区。近10年内鸟岛上的鸟种群数量下降70%的理由的也就不足为奇了。2003年破土动工的天门山索道工程部分也位于被当地旅游部门称作“空中原始花园”的天门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而且这种滥建滥造的现象大量存在于各级自然保护区内。《自然保护区土地管理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因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其他特别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及外围保护地带修筑有关建设项目时,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并按照有关法规规定的程序,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试问,这些人工设施建设之前是否真正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明明与法律法规相违背的工程项目又是如何能一路过关斩将?地方政府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对此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三、协调好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加强规划与管理。
多头领导、条块分割,不能形成统一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机制,是长期以来阻碍自然保护区开发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因。为此,自然保护区应建立起统一的纵向分级管理体制。以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为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管理,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区)级林业厅(局)管理,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级林业局管理。国家局仅管理总体规划、一级保护对象、核心区的审批;省级主管部门负责二级保护对象、缓冲区的审批;县级主管部门负责省级保护对象、实验区的审批,并且各自有一定范围的林地审批权。同时由省级主管部门监督实施总体规划,直接管理包括规划、审核、计划、投资、评价、人事、考核、培训等内容。
在开发时,应贯彻“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方针,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在坚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统一规划与布局,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旅游与教育、资源保护区与社区发展等关系。规划一经审批,要分、分项目“按部就班”地实施,一项一项地落实,年年积累,循序渐进,而不能敷衍了事,监督部门也应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落实到人,权责分明才能使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落到实处。
2、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分离出来,按照市场规律运作。既然要对保护区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某种程度上讲就要将保护的主体推向市场,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那么,其经营运作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又不同于市场上一般的资源。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限制与管理。这样,就要求将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经营权从管理权中剥离出来,将经营权交给有经验、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经济价值。如黄山旅游股份公司成立后,其保护费投入由原来一年的200万飙升至上市之后2500万。而保护区管理机构由于专注于对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保护管理,也强化了管理职责,加大了保护力度。原先管理机构同时拥有开发和保护两项职权,在开发过程中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当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时,本该以保护为第一天职却因考虑到眼前利益而舍弃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
出让景区经营权并不一定造成资源破坏,而真正的破坏往往是规划不周、认识不足、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我国目前对景区经营权的转让问题还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通常的做法是企业与景区所在地方主管部门签订开发经营协议,其他利益主体并未参与协议的商定,这样一来,很容易引发生态资源利益受损或寻租行为。因此,首先要根据各保护区的不同情况,确定哪些可以转让。在转让时,应让各方利益主体都参与进来,对经营者的资质要科学审核,合同中也应对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规定企业的营业收入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景区保护;合同期满后,景区保护水平必须不低于一定的指标;经营期间,应严格遵守景区总体规划,应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合理确定客流量;在项目增设过程中,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且必须经过国家有关方面及专家的严格论证等。
3、建立起相关的政策引导机制。
在保护区的投资开发上,政府的投资应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及民间资本不愿意介入的公益性领域,而经营性投资则可以由民间资本来实现。民间资本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可以通过利益机制的引导,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约束,充分发挥其有利于资源保护的方面。从一些用景区资源上市的公司经营报告中可以发现,获得经营权的公司要上交营业税和所得税,而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又必须尽早赢利以回报股东们,因此公司不得不把资金投向最能并且最快赢利的领域,主要是宾馆、游乐场等。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又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的痕迹。对此,相关部门应当赋予开发经营主体一定的优惠政策来拉动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如银行贷款、减免税费、技术辅导等。
而在控制污染方面,则可以通过环境经济政策迫使企业减少污染以及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就是对涉及到的饮食、娱乐、服务企业征收排污费。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保护区内废物的循环利用,最大地减少废物产生,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对于废物回收再利用者也应给予政策优惠或资金奖励。据经合组织(OECD,1996)统计,OECD国家押金—退款制度主要应用于饮料包装方面,返还率介于40%-100%,平均返还率近80%。5而目前我国大部分旅游区基本还没有推广押金制,可见其发展空间还很大。
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我国珍稀、濒危动植物及独特的自然风貌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当前旅游资源的开发已给保护区资源的保护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应该肯定的说,旅游资源要开发,但如何开发以及如何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保护区资源所具有的独特性,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当尤其注重保护,必须走生态旅游的路线。由于我国目前保护区的旅游产业无论从开发上还是运作上都远远没有达到生态旅游的标准,因此,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和配套机制,建立起完善适用的法规体系就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1、全华,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5
2、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6
3、李江玲,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法律保障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