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数量快速增长、使用愈加频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梯安全已经成为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电梯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事故率和万台伤亡率持续下降。但是,全国平均每年仍然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伤亡40多人,而且关人、困人的故障时有发生。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有上升的趋势。这些事故和故障的发生直接影响群众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在一些地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贯彻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总局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做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针对目前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狠抓使用环节,切实落实使用维保单位主体责任
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水平,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各地要结合《关于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质检特函〔2011〕35号)的要求,把电梯使用维保作为重点,突出抓好、抓实。
(一)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责任。
1.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督促其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与维保单位签订符合要求的维保合同,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上网公开,并履行对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责;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建立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按照规定办理使用登记并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及时申报定期检验等。
2.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各地应以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小区物业单位为重点,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特别是电梯三角钥匙管理);二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是否配备并到岗;三是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电梯运行期间是否能够与值班人员联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协调当地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力争将电梯使用管理状况纳入物业单位资格考核的条件,探索建立对电梯使用单位联合监管的机制。
(二)全面提高电梯维保工作质量。
1.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工作落实维保职责。
各地在制定现场监察计划时加大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电梯维保单位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相关标准和维保合同要求制定维保方案,并认真落实维保工作。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等维保记录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维修记录、应急救援记录是否完整并符合要求;二是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开展救援演练情况,是否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并保持畅通,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情况,是否制定现场安全措施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否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做好自检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维保单位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依法暂停、吊销其相关许可资格。
2.调整准入条件,完善退出机制,规范维保市场。提高维保单位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加大证后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维保单位退出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对市场竞争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维保合同范本制定和实施工作,促进合理维保价格机制的形成;加大对降低维保质量的单位依法依规从严处理,规范电梯维保市场。
3.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维保质量提高。各地要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公布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状况,鼓励维保单位公布各自维保标准和价格,让业主和群众了解电梯维保单位的有关安全信息和身边电梯的安全状况,畅通作为电梯使用者的业主和群众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选择渠道,促进物业单位对维保单位择优选择机制的形成,通过发挥市场手段促进维保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
各地要围绕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规范好电梯生产企业,促进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一)调整许可条件,促进电梯产业调整升级。
通过调整电梯许可分级方法和许可条件,强化制造企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保障能力,鼓励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并维保本企业制造的电梯;对规模较小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单位,发挥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逐步形成电梯制造企业对电梯安全终身负责的机制,促进电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服务业化方向发展。
(二)增强电梯可靠性,提高电梯产品本质安全。
各地应鼓励电梯制造单位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新产品投放市场前的可靠性验证工作,通过安全分析、风险评估,提出风险因素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提高电梯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和故障。各地应定期组织有关检验机构开展电梯检验案例统计、电梯事故和故障分析研究,找出发生的技术和管理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促进我国电梯法规标准的进步,促进电梯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服务力度,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各地应探索通过定期公布电梯检验合格率、重大事故原因、典型质量安全事故、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等情况,公开质量信息,引导市场消费,利用社会和市场外部压力,发挥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电梯企业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保障电梯安全运行。通过各种宣传,在电梯行业内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通过建立公共检测平台或者试验中心等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试验的效率,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梯安全保障水平
物联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利用国家鼓励政策,在电梯安全领域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使电梯使用和维保单位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和事故,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梯故障和事故的统计分析,推动分类监管的实施。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研发和应用试点。
(一)统一要求和标准,鼓励研究开发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鼓励支持有关机构加快制定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国家标准或规范,促进相关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故障监测系统研究和开发,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同时要考虑部分重要数据上传质监部门的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二)明确使用维保单位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
各地应明确使用维保单位作为电梯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推进使用维保单位开展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试点。要充分发挥维保单位提高维保质量、节约维保成本、提高困人应急救援速度、促进电梯故障率降低等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群众和相关企业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推广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应用的合理途径。
(三)加强电梯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推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积极研发电梯动态监管系统,与使用维保单位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对各类电梯故障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工作。
四、提前开展分析研究,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目前,部分较早使用电梯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老旧电梯安全水平降低、故障多发等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在用电梯是2002年以来新增的,今后几年内,电梯老化后的安全问题将会在一些地区集中出现。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未雨绸缪,提前开展研究和试点,推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老旧电梯(特别是住宅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需要大修改造的电梯,要能够及时启动。
(一)摸底排查,掌握老旧电梯安全状况。
各地应高度重视电梯老化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社会反响,及早对本地区在用电梯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老旧电梯的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等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二)及早行动,开展老旧电梯更新技术和措施的研究。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及早开展老旧电梯安全状况分析和评估,鼓励电梯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开展老旧电梯安全性能和节能性能改进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加强协调,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工作机制。
各地应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告老旧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地方立法、政府发文等方式,明确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责任部门,畅通资金来源渠道,尤其对产权关系不清的老旧住宅,要争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财政、住建、质监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各地质监部门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在电梯安全评估、技术改进措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五、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媒体的反应。要加快建立以使用单位为主体、维保单位为主力、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电梯三方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强化电梯使用单位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
使用单位是电梯应急救援的责任主体,也是能够最快反应和实施救援的组织。使用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电梯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及时督促并配合维保单位按照要求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练;要确保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发生困人等故障时,要第一时间通知维保单位,并在专业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前,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
(二)提高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
电梯维保单位是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维保电梯分布合理布置救援网络,制定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高救援能力。维保单位接到电梯故障报警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故障电梯使用现场,安全解救被困人员,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消除安全风险。
(三)积极发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提高电梯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一些维保单位所维保电梯分布较散,到达时间较长的情况,可以组织协调相关维保单位建立区域负责的互助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反应的及时性。另外应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消防等社会救援力量,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培训救援人员,使其成为维保单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救援力量,能够在必要时投入救援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电梯报警电话,统一指挥协调维保单位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对故障电梯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一)加强安全乘梯的宣传教育。
各地应通过经常开展电梯相关法规规范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讲解、组织文艺宣传、网络公布安全常识等方式,结合法规制修订、行业标准发布等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电梯安全常识,提高乘客安全意识,促进乘客文明、安全使用电梯。
(二)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各地应畅通投诉举报途径,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居民对住宅内电梯)开展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监督,对未经检验合格、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或故障频发的,能及时向质监部门进行举报。
(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各地应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电梯安全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并及时吸收、采纳社会各方对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主动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质量,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各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总局特种设备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
工作报告
各位专家、领导:
为贯彻国家总局文件精神,在黄石市质监局领导的安排下,深圳市洲智电子有限公司与黄石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在黄石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用乘梯)、金港商场(自动扶梯)、黄石市海事局办公大楼(无机房乘客电梯)和此项目在深圳特种设备行业协会推荐下在深圳市华侨城沃尔玛商场(液压电梯)、沃尔玛商场商场(自动扶梯)、深圳市华侨城城市客栈(乘客电梯)、深圳地铁四号线莲花北站(自动扶梯)等进行了《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使用运行、维护保养点检管理工作,目前运行情况良好,基本达到了设计的要求。为此提供《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科技攻关应用成果提交各位专家同行评议鉴定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立项背景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数量快速增长、使用愈加频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梯安全已经成为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电梯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事故率和万台伤亡率持续下降。但是,全国平均每年仍然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伤亡40多人,而且关人、困人的故障时有发生。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有上升的趋势。这些事故和故障的发生直接影响群众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在一些地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做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针对目前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突出问题我公司根据黄石市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所提出创新推出。
一、狠抓人员、电梯、管理三要素,有效落实使用维保单位主体责任
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水平,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根本和关键。比照《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针对我国电梯安全的科学监管、动态监管、高效监管的需要,借助应用无线射频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无线传感技术的电梯安全综合预控法,从融合人员[卡]、电梯[标签]、管理[点检仪]三要素着手,综合运用以状态评估为中心的电梯安全预控、以定检点预控为主要手段的人为失误安全预控、以安全性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管理预控和以人为本的安全点检预控保证体制的方法,对电梯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验收检验、使用维保、定期检验、监督检验、安全监察全过程实现可控、在控、有效提高电梯安全管理水平。
(一)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责任。
1.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
明确电梯安全管理员负责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其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与维保单位签订电梯使用维护保养[八定点检]的维保合同,实行上网公开,并履行对维保点检工作刷卡确认质量监督的职责;将电梯安全管理制度、电梯安全管理机构运行融合现场点检。创新物联网传输《电梯维保管理半月、季、半年、年度点检表》《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内控定期检验和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申报办理使用登记并建立安全技术电子档案等;达到综合评价低风险(一类)企业,自主管理目标。
2.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
以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小区物业单位为重点,制定《电梯使用管理日常点检表》由取得监察部门[特种设备操作证书]电梯安全管理员持[电梯安全管理员卡]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写[电梯标签]巡视点检。包涵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特别是电梯三角钥匙管理);二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是否配备并到岗;三是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电梯运行期间是否能够与值班人员联络。系统为社区业主委员会配[电梯安全协管员卡]通过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写轿厢或机房[电梯标签]可督察物业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员、点检实况,为协调当地建设、房管、安监、检察、公安、工会等相关部门,将电梯使用管理纳入物业单位资格考核的条件,对电梯使用单位联合监管机制和流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附《电梯使用管理日常点检表》
(二)全面提高电梯维保工作质量。1.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工作落实维保职责。
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相关标准和维保合同要求:融合监察部门颁发单位的[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资质证]和机械、电气电子人员[特种设备操作证书]颁授[电梯点检资质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写[电梯标签]屏显《电梯维保管理半月点检表》《电梯维保管理季度点检表》《电梯维保管理半年点检表》《电梯维保管理年度点检表》《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现场点检内容:一是半月、季度、半年和年度维保记录和内容符合要求,维修记录、应急救援记录完整并符合要求;二是点检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开展救援演练情况,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并保持畅通,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情况,落实现场安全措施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与培训记载,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做好自检工作。对监督点检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人员、检点、项目、流程、时间、标准、量化、记录和整改措施记载,申报监察部门的严重事件记载。
附《电梯维保管理半月、季、半年、年度点检表》《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等。
2.调整准入条件,完善退出机制,规范维保市场。
为提高维保单位市场准入条件,围绕现场点检《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风险预警实现动态适时性的管理数据来考核证后监督检查、维保单位退出、行业协会对市场竞争、监督、引导、推进维保合同范本制定、实施、促进合理维保价格机制、加大对降低维保质量的单位依法依规处理、规范电梯维保市场提供数据。
3.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维保质量提高。
运用向社会公布八定点检《电梯使用维保点检管理安全评价报告》和综合评价结果在网上公布维保单位工作质量,鼓励维保单位公布本单位维保标准和价格,让业主和群众了解电梯维保单位的有关安全信息和身边电梯的安全状况,畅通作为电梯使用者的业主和群众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选择渠道,促进物业单位对维保单位择优选择机制的形成,发挥市场手段促进维保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附:《电梯使用维保点检管理安全评价报告》
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
围绕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好电梯生产企业,促进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一)调整许可条件,促进电梯产业调整升级。
通过调整电梯许可分级方法和许可条件,强化制造企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保障能力,八定点检《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监督点检表》综合评价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工作质量、建立出身、再身、电梯终身健康信息档案切入点;鼓励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维保本企业制造的电梯;对规模较小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单位,发挥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以点检流程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形成电梯制造企业对电梯安全终身负责的机制,促进电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服务业化方向发展。
(二)增强电梯可靠性,提高电梯产品本质安全。
鼓励电梯制造单位应用新技术,加强新产品投放市场前的可靠性验证工作,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数据;分析新产品风险评估、风险因素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提高电梯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和故障。定期组织有关检验机构开展电梯检验案例统计、电梯事故和故障分析研究,找出发生的技术和管理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促进我国电梯法规标准的进步,促进电梯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服务力度,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点检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点检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原始点检记安全记录》点检原始记录;定期公布电梯检验合格率、重大事故原因、典型质量安全事故、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等,公开质量信息,引导市场消费,利用社会和市场外部压力,发挥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电梯企业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保障电梯安全运行。通过品牌电梯宣传,在电梯行业内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应用[电梯监督操作证卡]构建“多元共治”公共检测平台,见证企业产品研发和试验的效率,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梯安全保障水平
物联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利用国家鼓励政策,[电梯采录点检仪]红外测温湿度、测距离、吸盘测振、测转速、射频读写、便携手机功能一体,物联网的应用。使电梯使用和维保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和事故,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梯故障和事故的统计分析,推动分类监管的实施。
(一)统一要求和标准,鼓励研究开发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为风险型[人员、电梯、管理]点检模式:执行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国家标准或规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故障监测点检,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同时考虑部分重要数据上传质监部门的途径,避免重复投入。
(二)明确使用维保单位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
[电梯维保操作证卡]刷[电梯采集点检仪]屏显维保项目、提示标准;贯彻维保单位作为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推进维保电梯故障监测的应用。发挥维保单位提高维保质量、节约维保成本、提高困人应急救援速度、促进电梯故障率降低等主观能动性,实惠实用的电梯维护、故障监测的合理途径。
(三)加强电梯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推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
《电梯安全RFID监督管理系统》与使用维保单位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对各类电梯故障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工作。
四、建立老旧电梯安全监督管理更新改造机制
目前,部分较早使用电梯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老旧电梯安全水平降低、故障多发等问题,今后几年内,电梯老化后的安全问题将会在一些地区集中出现。风险型[点、线、面]管理模式:能够推动建立老旧电梯(特别是住宅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需要大修改造的电梯,能够及时启动。
(一)摸底点检排查,掌握老旧电梯安全状况。
高度重视电梯老化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社会反响,在用电梯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原始记录》作为点检摸底排查,全面掌握老旧电梯的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等情况,能够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二)点检行动,开展老旧电梯更新技术和措施的研究。
各地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开展《老旧电梯安全点检验收检验原始记录》分析和评估,鼓励电梯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开展老旧电梯安全性能和节能性能改进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加强协调,创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工作机制。
以《老旧电梯安全点检验收检验原始记录》向当地政府报告老旧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地方立法、政府发文等方式,明确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责任部门,畅通资金来源渠道,尤其对产权关系不清的老旧住宅,要争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财政、住建、质监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应用[电梯监督操作证卡] 构建“多元共治”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各地质监部门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中,探索通过《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原始记录》《有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定期检验原始记录》《无机房曳引驱动电梯监督检验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定期检验原始记录》《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验收检验原始记录》《杂物电梯验收检验原始记录》技术数据依据来在电梯安全积极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在电梯安全评估、技术改进措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附:构建“多元共治”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图
五、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媒体的反应。运用[电梯安全管理证卡] [电梯维保操作证卡] [电梯消防应急证卡]实现使用单位为主体、维保单位为主力、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电梯三方应急救援点检绩、责、权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强化电梯使用单位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
使用单位是电梯应急救援的责任主体,也是能够最快反应和实施救援的组织。使用单位制定实施《电梯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点检表》要求,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及时督促并配合维保单位,按照要求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练;按《电梯使用日常点检表》确保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发生困人等故障时,第一时间通知维保单位,并在专业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前,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
(二)提高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
电梯维保单位是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维保电梯分布合理布置救援网络,制定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电梯维保操作证卡]为合格的应急救援人员和熟练救援装备载体,[电梯标签] [电梯采集点检仪]记录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高救援能力。维保单位接到电梯故障报警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故障电梯使用现场,安全解救被困人员,备案安全风险,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纳入点检考评电梯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条件。
(三)积极发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
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提高电梯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一些维保单位所维保电梯分布较散,到达时间较长的情况,可以运用[电梯维保操作证卡]点检、组织协调相关维保单位建立区域负责的互助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反应的及时性。[电梯标签]保存的数据为市特种设备(处)科、市检验检测所、市特种设备行业协会、安监、检察、公安、工会等运用[电梯监督证卡]规范部门督察和应急处置对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的工作监督检查,为构建[多元共治]的工作格局实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效能的有效方式。另外应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消防等社会救援力量,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培训救援人员,使其成为维保单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救援力量,能够在必要时投入救援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电梯报警电话,统一指挥协调维保单位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对故障电梯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
附: 电梯应急救援多元共治工作格局图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一)加强安全乘梯的宣传教育。
电梯安全是乘客安全、乘客受益受害全系电梯安全、理应关心出力、出智、出钱、保平安。经常开展电梯相关法规规范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讲解、组织文艺宣传、网络公布安全常识等方式,结合法规制修订、行业标准发布等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电梯安全常识,提高乘客安全意识,促进乘客文明、安全使用电梯。
(二)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现场可畅通投诉举报途径,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居民对住宅内电梯)设计业主委员会安全协管员[电梯安全协管员卡]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轿厢或机房[电梯标签]可读显:物业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员、巡视安检、维修维护、时间检点、更换另件、电梯健康原始记录,对未经检验合格、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或故障频发的,能及时向质监部门进行举报。
(三)完善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风险型[人员、电梯、管理]点检模式:营造全社会预报电梯安全风险氛围、社会各方 [电梯监督证卡] 刷卡注册[电梯采录点检仪]读轿厢或机房[电梯标签] 可读显:物业安全管理员、电梯维保员、巡视安检、维修维护、点检时间、更换另件、电梯健康原始记录,构建“多元共治”预警预控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平台,主动研究、协调解决、提高完善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质量,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第二篇: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
国质检特函〔2011〕370号
关于电梯安全监察工作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有关单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梯数量快速增长、使用愈加频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电梯安全已经成为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电梯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万台事故率和万台伤亡率持续下降。但是,全国平均每年仍然发生电梯事故40起左右,伤亡40多人,而且关人、困人的故障时有发生。特别是2011年以来电梯事故有上升的趋势。这些事故和故障的发生直接影响群众安全保障和生活质量,在一些地区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为贯彻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总局2011年工作要点,进一步做好电梯安全监察工作,针对目前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突出问题,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狠抓使用环节,切实落实使用维保单位主体责任
电梯使用维保单位是电梯安全运行的责任主体,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安全主体责任,全面提升电梯安全管理和维护保养水平,是保障电梯安全运行的根本和关键。各地要结合《关于加强特种设备使用环节安全监察工作的意见》(质检特函〔2011〕35号)的要求,把电梯使用维保作为重点,突出抓好、抓实。
(一)全面落实电梯使用单位安全管理责任。1.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进一步明确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责任,督促其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要求,与维保单位签订符合要求的维保合同,积极创造条件实行上网公开,并履行对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监督检查的职责;督促电梯使用单位建立电梯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电梯安全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按照规定办理使用登记并建立安全技术档案,及时申报定期检验等。
2.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各地应以公众聚集场所和住宅小区物业单位为重点,加强对电梯使用单位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情况(特别是电梯三角钥匙管理);二是电梯安全管理人员是否配备并到岗;三是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电梯运行期间是否能够与值班人员联络。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协调当地建设、房管等相关部门,力争将电梯使用管理状况纳入物业单位资格考核的条件,探索建立对电梯使用单位联合监管的机制。
(二)全面提高电梯维保工作质量。
1.督促电梯维保单位工作落实维保职责。各地在制定现场监察计划时加大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电梯维保单位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相关标准和维保合同要求制定维保方案,并认真落实维保工作。重点检查以下内容:一是半月、季度、半年和等维保记录和内容是否符合要求,维修记录、应急救援记录是否完整并符合要求;二是制定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并开展救援演练情况,是否设立24小时维保值班电话并保持畅通,是否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赶到现场实施救援;三是建立企业内部监督检查制度情况,是否制定现场安全措施并对员工进行定期安全教育与培训,是否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做好自检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责令维保单位整改,问题严重的要依法暂停、吊销其相关许可资格。2.调整准入条件,完善退出机制,规范维保市场。提高维保单位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加大证后监督检查力度,完善维保单位退出机制;发挥行业协会对市场竞争的监督和引导作用,推进维保合同范本制定和实施工作,促进合理维保价格机制的形成;加大对降低维保质量的单位依法依规从严处理,规范电梯维保市场。
3.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维保质量提高。各地要加强宣传,通过向社会公布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状况,鼓励维保单位公布各自维保标准和价格,让业主和群众了解电梯维保单位的有关安全信息和身边电梯的安全状况,畅通作为电梯使用者的业主和群众对电梯维保单位的监督、选择渠道,促进物业单位对维保单位择优选择机制的形成,通过发挥市场手段促进维保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促进产业调整升级,提高电梯质量安全水平
各地要围绕产品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规范好电梯生产企业,促进其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一)调整许可条件,促进电梯产业调整升级。通过调整电梯许可分级方法和许可条件,强化制造企业科技研发和服务保障能力,鼓励电梯制造企业安装、改造、维修并维保本企业制造的电梯;对规模较小的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维保单位,发挥制造企业的指导作用,逐步形成电梯制造企业对电梯安全终身负责的机制,促进电梯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和服务业化方向发展。
(二)增强电梯可靠性,提高电梯产品本质安全。
各地应鼓励电梯制造单位积极应用新技术,加强新产品投放市场前的可靠性验证工作,通过安全分析、风险评估,提出风险因素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试验验证,提高电梯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预防和减少电梯事故和故障。各地应定期组织有关检验机构开展电梯检验案例统计、电梯事故和故障分析研究,找出发生的技术和管理原因,提出预防措施,促进我国电梯法规标准的进步,促进电梯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加强服务力度,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各地应探索通过定期公布电梯检验合格率、重大事故原因、典型质量安全事故、维保单位工作质量等情况,公开质量信息,引导市场消费,利用社会和市场外部压力,发挥企业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促进电梯企业主动提高工作质量,保障电梯安全运行。通过各种宣传,在电梯行业内树立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氛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通过建立公共检测平台或者试验中心等途径,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和试验的效率,降低社会综合成本,促进电梯产业健康发展。
三、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电梯安全保障水平
物联网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要利用国家鼓励政策,在电梯安全领域大力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使电梯使用和维保单位及时发现电梯故障和事故,提高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同时也便于电梯故障和事故的统计分析,推动分类监管的实施。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开展研发和应用试点。
(一)统一要求和标准,鼓励研究开发电梯故障监测系统。
鼓励支持有关机构加快制定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国家标准或规范,促进相关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开展故障监测系统研究和开发,以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同时要考虑部分重要数据上传质监部门的途径,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入。
(二)明确使用维保单位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进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
各地应明确使用维保单位作为电梯故障监测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推进使用维保单位开展电梯故障监测系统的应用试点。要充分发挥维保单位提高维保质量、节约维保成本、提高困人应急救援速度、促进电梯故障率降低等主观能动性,在不增加群众和相关企业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推广电梯故障监测系统应用的合理途径。
(三)加强电梯事故和故障的统计分析,推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
积极研发电梯动态监管系统,与使用维保单位的监测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对各类电梯故障和事故进行统计分析,促进对使用维保单位的动态监管工作。
四、提前开展分析研究,推动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目前,部分较早使用电梯的地区已经开始出现老旧电梯安全水平降低、故障多发等问题,由于我国大部分在用电梯是2002年以来新增的,今后几年内,电梯老化后的安全问题将会在一些地区集中出现。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未雨绸缪,提前开展研究和试点,推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老旧电梯(特别是住宅电梯)的更新改造工作机制,一旦发现需要大修改造的电梯,要能够及时启动。
(一)摸底排查,掌握老旧电梯安全状况。各地应高度重视电梯老化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和社会反响,及早对本地区在用电梯进行摸底排查,全面掌握老旧电梯的数量、分布和安全状况等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
(二)及早行动,开展老旧电梯更新技术和措施的研究。
各地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及早开展老旧电梯安全状况分析和评估,鼓励电梯生产单位、使用单位和检验机构开展老旧电梯安全性能和节能性能改进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做好技术准备。
(三)加强协调,建立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工作机制。
各地应积极向当地政府报告老旧电梯安全状况,通过地方立法、政府发文等方式,明确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的责任部门,畅通资金来源渠道,尤其对产权关系不清的老旧住宅,要争取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建立财政、住建、质监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电梯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各地质监部门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作中,要积极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在电梯安全评估、技术改进措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五、建立三级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电梯应急救援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媒体的反应。要加快建立以使用单位为主体、维保单位为主力、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电梯三方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一)强化电梯使用单位应急救援的主体责任。使用单位是电梯应急救援的责任主体,也是能够最快反应和实施救援的组织。使用单位应制定本单位电梯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及时督促并配合维保单位按照要求开展电梯应急救援演练;要确保电梯轿厢内紧急报警装置的有效性,在发生困人等故障时,要第一时间通知维保单位,并在专业救援人员赶到现场前,对受困人员进行安抚。
(二)提高维保单位应急救援能力。
电梯维保单位是应急救援的主要力量。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当根据维保电梯分布合理布置救援网络,制定并完善应急救援预案,配备专业应急救援人员和救援装备,定期开展应急救援演练,不断提高救援能力。维保单位接到电梯故障报警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故障电梯使用现场,安全解救被困人员,并分析原因,采取改进措施,消除安全风险。
(三)积极发挥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各地要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提高电梯应急救援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针对一些维保单位所维保电梯分布较散,到达时间较长的情况,可以组织协调相关维保单位建立区域负责的互助救援机制,提高应急救援反应的及时性。另外应积极协调当地公安消防等社会救援力量,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培训救援人员,使其成为维保单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救援力量,能够在必要时投入救援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电梯报警电话,统一指挥协调维保单位和其他社会救援力量,对故障电梯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援。
六、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安全氛围
(一)加强安全乘梯的宣传教育。
各地应通过经常开展电梯相关法规规范宣讲、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讲解、组织文艺宣传、网络公布安全常识等方式,结合法规制修订、行业标准发布等工作,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大力宣传电梯安全常识,提高乘客安全意识,促进乘客文明、安全使用电梯。
(二)积极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
各地应畅通投诉举报途径,积极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居民对住宅内电梯)开展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的监督,对未经检验合格、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到位或故障频发的,能及时向质监部门进行举报。
(三)积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各地应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电梯安全的良好氛围,认真研究并及时吸收、采纳社会各方对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主动研究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的质量,全面提高电梯安全水平。
各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总局特种设备局。
二〇一一年六月一日
第三篇:电梯安全监察规定(草案
电梯安全监察规定(草案)
文章类型:行政许可 文章加入时间:2004年12月29日9:4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目的与依据]
为了规范电梯安全监察工作,确保电梯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防止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根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定义及调整范围]
本规定所称电梯,是指动力驱动,利用沿刚性导轨运行的箱体或者沿固定线路运行的梯级(踏步),进行升降或者平行运送人、货物的机电设备,包括载人(货)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等。
从事列入《特种设备目录》的各类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与主要部件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修、改造和检验活动,以及行政部门的管理与安全监察工作,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不适用于军事装备、核设施、航空航天器、铁路机车、海上设施和船舶以及矿井使用的电梯的安全监察;不适用于不涉及公众安全或者仅由专业人员使用的电梯。
第三条 [行政职能部门]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负责全国的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的电梯安全监察工作;各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施电梯的安全监察。第四条 [技术机构资格]
从事电梯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工作的技术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条件,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方可以开展授权项目的试验或检验检测工作。第五条 [作业人员的行政许可]
电梯使用的安全管理人员,电梯安装(含改造施工的安装)、维修、操作(电梯司机)等作业的人员(以下统称电梯作业人员),必须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经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的考核合格,取得设区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颁发的《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后,方可以从事许可项目范围内的相应作业或者管理工作。
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使用单位,应当对本单位聘用的持《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电梯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保证电梯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电梯安全作业知识。
电梯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应当严格执行电梯的操作规程和有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在作业过程中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和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
第二章 设计与制造
第六条 [设计责任与目标要求]
设计单位及其设计人员对所设计的电梯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负责。
设计必须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和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未制定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并应当按照相应安全技术规范的规定经安全评价合格。第七条 [制造责任]
制造单位对制造的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与主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负责。
电梯制造单位委托或者同意其他单位进行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应当对其安装、改造、维修活动进行安全指导和监控。电梯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结束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对电梯进行校验和调试,对校验和调试的结果负责,并必须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
电梯投入使用后,电梯制造单位应当对其制造的电梯的安全运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和了解,对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或者电梯的使用单位在安全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发现电梯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应当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报告。电梯制造单位对调查和了解的情况,应当作出记录。第八条 [制造许可要求] 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的制造单位,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的制造许可,方可将其制造并在国家质检总局许可范围内的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投放市场。
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制造许可的获得及其获得者应当履行的管理要求,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执行。第九条 [制造许可条件]
申请电梯或者其安全保护装置制造许可的单位,除应当具备与申请项目及等级所对应的民事责任承担能力,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申请项目及等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二)有与申请项目及等级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第十条 [型式试验要求]
按照《电梯型式试验规则》等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应当进行型式试验的电梯整机或者部件,必须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型式试验机构,进行电梯整机或者部件的型式试验,确认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后方可提供使用单位使用。
执行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主要部件型式试验的范围、程序、内容和方法等,按照《电梯型式试验规则》的具体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出厂随机文件要求]
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出厂时,必须按照《电梯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国家质检总局颁布的安全技术规范要求,提供必要的设计文件、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说明等随机文件,并保证备品配件的供应。第十二条 [进口产品要求]
在中国境内销售境外制造的电梯及其部件,必须符合我国有关电梯的法律、法规、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及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境外企业在中国境内销售境外制造的电梯及其部件,必须明确中国境内注册的代理商,并由代理商承担相应的质量和安全责任。该代理商必须持接受委托代理和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明材料,到所在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备案。
凡在中国境内销售境外制造电梯及其部件,必须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具体规定,采用产品型式试验方式,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制造许可,其后方可将其制造并在国家质检总局许可范围内的电梯或者部件投放市场。
第三章 安装、改造与维修
第十三条 [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责任]
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必须对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的质量和安全性能负责。
电梯改造、重大维修、维修、日常维护保养施工类别的划分,按照《电梯施工类别划分表》(附件1)执行。第十四条 [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要求] 电梯安装、改造单位,应当经国家质检总局的相应许可,方可承担国家质检总局许可项目范围内的安装或(或及)改造业务。电梯维修单位,应当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维修许可,方可从事许可项目范围内的维修或者日常维护保养活动。
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获得及其获得者应当履行的管理要求,按照国家质检总局有关安全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执行。第十五条 [安装、改造、维修许可条件]
申请电梯安装、改造、维修许可的单位,除应当具备与申请等级所对应的民事责任承担能力,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与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二)有与电梯安装、改造、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相适应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制度。第十六条 [开展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前提条件]
取得《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单位从事许可范围内的施工时,应当严格执行以下要求:
(一)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必须由电梯制造单位或者其通过合同委托、同意的取得相应许可的施工单位进行。属于下列情况的,应当按照相应规定执行:
1.制造单位不再具有相应型式电梯的制造许可资格,电梯产权单位可以选择取得相应资格的单位进行该电梯的改造或维修,并由承担改造或维修的单位,对电梯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负责;
2.制造单位仍具有相应型式电梯的制造许可资格,电梯产权单位拟自行选择取得相应资格的单位进行电梯改造的,改造单位必须更换该电梯的产品铭牌,产品铭牌及其质量证明书上应当标明本单位名称、改造日期和本单位取得许可证书的编号等,该电梯改造后的质量以及安全运行涉及的质量问题由电梯改造单位负责。
(二)取得电梯维修资格的单位,可以接受产权单位委托承担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并必须执行本条其他款项要求。
(三)电梯安装、维修或及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当与该电梯的制造单位签订有关合同或协议,保证得到其必要的技术指导、合作与备品配件的供应。如制造单位不再具有相应型式电梯的制造许可资格,本款前述要求可不再履行,由承担相应施工的单位负责保障该电梯满足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四)电梯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必须保证本单位自有职工能够及时抵达所维护保养电梯所在地,及时抵达的时间限制以双方协议规定为准,一般不应超过1小时。
第十七条 [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告知]
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前将拟进行的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情况书面告知施工所在地的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告知后即可施工。
第十八条 [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管理要求] 应当严格按照本单位编制的施工方案实施现场作业,确需调整施工方案时,必须严格执行施工方案编写、审核、批准的管理制度。
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施工过程中,现场持安装作业项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作业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任命其中1名为项目负责人,现场安全检查员不得少于1人;电梯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施工过程中,现场持维修作业项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作业人员不得少于1人。第十九条 [安装、改造、维修活动的安全生产要求]
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当遵守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要求,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监督,由有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电梯安装施工过程中,电梯安装单位应当服从建筑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并订立合同,明确各自的安全责任。第二十条 [电梯相关土建工程质量要求] 电梯机房、井道和底坑等土建工程,以及涉及电梯安装与固定的有关预埋件施工质量,必须符合电梯设计及建筑工程质量要求,取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验收。
第二十一条 [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监督检验]
安装、改造、重大维修后拟投入使用的电梯,其安装、改造、重大维修过程,必须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验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未经监督检验合格的电梯不得交付使用。
电梯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履行了本规定第十七条要求的告知行为后,向电梯安装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级局)规定的检验机构申请监督检验。
所有安全技术规范规定项目的监督检验,应当在施工单位自检同时或者自检合格后实施。监督检验合格的,执行当次监督检验的机构必须出具检验报告,发给电梯《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第二十二条 [技术资料的移交]
电梯安装、改造、维修竣工后,安装、改造、维修的施工单位,应当在验收后30日内,将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有关技术资料移交使用单位存入该电梯的技术档案。
第四章 使用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使用单位的责任]
电梯使用单位必须对电梯使用和运营的安全负责。应当使用符合安全技术规范要求的电梯,投入使用前,应当核对其是否附有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应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相关文件。第二十四条 [使用登记]
新增电梯,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投入使用后30日内,使用单位必须持检验机构出具的监督检验报告和《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到所在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的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使用登记。将签署了使用登记标记的《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固定在电梯显著位置上后,方可以投入正式使用。第二十五条 [使用管理]
使用单位必须制定并严格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包括技术档案管理、安全操作、常规检查、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报检和应急措施等在内的电梯安全使用和运营的管理制度,必须保证电梯技术档案的完整、准确。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电梯设计文件、制造单位的产品质量合格证明、安装及使用维护说明等制造文件与资料,以及安装(或及改造、重大维修)的技术文件和资料;(二)电梯的定期检验和定期自行检查的记录;(三)电梯的日常使用状况记录;
(四)电梯及其安全保护装置、测量调控装置与主要部件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
(五)电梯运行故障和事故记录。
第二十六条 [使用管理人员的设置及工作要求]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的取得相应项目《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安全管理人员。电梯的安全管理人员应当对电梯使用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问题的应当立即处理;情况紧急时,可以决定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
第二十七条 [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的张挂]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结合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将电梯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置于易于为乘客注意的显著位置,该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必须有中文文字说明或及标准规定的示意图案。第二十八条 [在用电梯的自行检查]
使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电梯年检、月检、日检等常规检查制度,经检查发现有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处理,严禁带故障运行。检查应当做详细记录,并存档备查。
第二十九条 [日常维护保养要求]
使用单位必须对在用电梯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应当至少每15日进行一次清洁、润滑、调整和检查,并对在用电梯的安全保护装置与主要部件、测量调控装置及有关附属仪器仪表进行定期检修或及校验,并作出记录。电梯的维修或及日常维护保养必须委托取得电梯维修许可资格的单位进行。
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应当在维护保养中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保证其维护保养的电梯的安全技术性能,并负责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应当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每6个月至少进行一次自检。
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单位接到故障通知后,应当立即赶赴现场,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救援措施。
第三十条 [在用电梯的定期检验制度]
在用电梯实行安全性能定期检验制度。使用单位必须在定期检验周期届满前1个月,向电梯安装地规定的检验机构申请定期检验,及时更换《安全检验合格》标志。《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有效期的电梯不得使用。《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的有效期自签发监督检验或者定期检验合格报告之日起计算。各类在用电梯的定期检验周期为一年。第三十一条 [特定状态隐患消除的要求]
电梯遇可能影响其安全性能的自然灾害或者发生设备事故后,以及停止使用一年以上时,再次使用前,使用单位应当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经检查,需要进行改造或重大维修的,应当报请检验机构进行监督检验;不需要进行改造或重大维修的,应当报请检验机构按照安全技术规范对定期检验的规定,进行定期检验。必须消除影响安全的隐患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第三十二条 [使用寿命与报废要求]
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规定使用期限要求的电梯或者部件,使用单位应当按照相应要求予以报废处理,并应当向负责该电梯使用登记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办理注销。
第三十三条 [电梯乘客的要求]
电梯乘客应当遵守使用安全注意事项的要求,服从有关工作人员的指挥。第三十四条 [电梯事故的救援与报告]
使用单位必须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有条件的可定期进行救援演习。
电梯一旦出现意外事件或者发生事故,使用单位必须采取紧急救援措施,防止事态恶化或者灾害扩大,及时妥善地救援、救护乘客,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第三十五条 [特殊场所电梯的特别要求]
在爆炸等存在特别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梯,除执行本规定有关要求之外,还必须符合防爆等相应的安全技术要求。
第五章 监察与监督检验
第三十六条 [安全监察责任]
各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维修与改造单位执行本规定的情况进行安全监察,对每次安全监察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应当作出记录,并由参加安全监察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签字后归档。被检查单位的有关负责人拒绝签字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对学校、幼儿园,以及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文艺场馆、展览馆、公园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电梯,各地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当实施重点安全监察。
安全监察时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为或者在用的特种设备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向其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格式见附件),责令相应单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改正或者消除事故隐患。紧急情况下需要采取紧急处置措施的,应当随后补发书面通知。第三十七条 [安全监察人员的资格要求]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的电梯安全监察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技术规范,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并必须经过国家质检总局考核合格,取得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证书后,方可以从事相应的安全监察工作。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在实施电梯安全监察时,应当有两名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参加,并出示有效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员证件。第三十八条 [事故的调查处理]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电梯事故进行报告、调查,督促处理和结案批复,做好事故统计工作,并按照规定期限逐级上报。第三十九条 [检验的执行规范]
检验机构进行电梯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程序、内容、方法、合格判定规则等,必须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安全技术规范执行。第四十条 [检验机构的管理要求]
检验机构必须加强检验工作质量的管理,确保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按期完成各类检验工作任务,并必须对出具的检验报告负责。第四十一条 [检验工作相关时限要求与隐患报告要求]
检验机构在接到具备监督检验或者定期检验条件的检验申请后,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安排相应的检验。完成相应检验工作后,必须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同时应当将存在事故隐患的检验结果报送负责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
第四十二条 [企业自检单位的设立]
在用电梯数量较多而且具有电梯独立检验机构的大型企业,可以根据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规定申请成立企业自检站,经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及授权后,可以承担本企业内在用电梯的定期检验。
企业自检站检验范围内的在用电梯,应当接受检验机构的抽检,抽检比例不得高于该企业当年应当检验设备总量的20%。具体抽检比例由企业所在地省级电梯安全监察机构确定。
企业自检站及其检验人员从事授权检验类别以外的或者本企业之外的电梯检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不具备法律效力。第四十三条 [检验人员的资格要求]
从事电梯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人员,必须经省级以上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可以从事批准项目的监督检验工作。
第四十四条 [受检单位的异议处理]
受检单位对检验结果有异议时,可以在收到检验报告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检验机构提出。检验机构必须在15日内对受检单位提出的异议予以书面答复。
受检单位对检验机构的答复仍有异议时,可以在收到答复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当地与该检验机构同级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提出。接到异议申请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在30日内,委托由国家质检总局核准的检验机构或者组织专家,对被提出异议的检验结果进行鉴定或者确认。鉴定或者确认的结论为最终结论。
上述鉴定或者确认所需费用,由提出异议的单位支付。鉴定或者确认结论证明原检验结果错误的,该费用由出具原检验结果的检验机构承担。第四十五条 [收费的管理要求]
电梯安全监察机构开展电梯安全监察,检验机构开展电梯的型式试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以及鉴定评审机构开展鉴定评审工作,需要收取费用的,必须按照财政、物价行政管理部门的规定收取。第四十六条 [公正性的保证]
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不得从事电梯的设计、制造、销售、安装、维修保养和改造等经营性活动,并保守受检单位的商业秘密。
第六章 罚 则
第四十七条 [可纠正性过失的处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并拒绝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发出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进行整改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八条,无相应产品有效的制造许可即投入制造者,责令停止制造和销售其产品,并处5000元至20000元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八条,取得相应产品有效的制造许可,但不能保证电梯产品质量或者安全性能的,吊销相应的制造许可;
(三)违反本规定第十四条,无资格证书或者有资格证书但无相应项目即从事电梯的安装、改造、维修者,责令承担项目停止进行,并处5000元至20000元罚款,有资格证书但无相应项目的,吊销相应的资格证书;
(四)违反本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对购置无制造许可并投入使用者,或者未办理使用登记手续即投入运营的使用者,责令其设备停止使用,属于非经营性使用行为的,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属于经营性使用行为的,并处3000元至10000元罚款;
(五)违反本规定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未按照要求定期维护保养电梯的,以及发现异常情况未及时处理的,属于非经营性使用行为的,处以1000元以下罚款;属于经营性使用行为的,处以3000元至10000元罚款。发现设备带故障运行的,必须责令设备停止使用;
(六)违反本规定第五条,使用无相应有效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电梯管理、安装、维修保养、改造、检验、操作的,对用人单位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七)违反本规定第三十条,《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有效期或者定期检验不合格仍然继续使用的,责令设备停止使用,并处3000元至10000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 [不可纠正性过失的处罚1]
对伪造、涂改、转借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资格证书、《安全检验合格》标志等有关证书者,没收或者吊销其相应的证书,并处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第四十九条 [不可纠正性过失的处罚2]
违反第三十四条规定,电梯发生事故后不采取紧急救援措施,未能及时有效抑制灾害扩大,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事故以及隐瞒事故不报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并处5000元至25000元罚款。第五十条 [不可纠正性过失的处罚3]
对违反本规定进行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维修或者改造,并因此造成事故的,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责令相关设备停止使用,并处10000元至30000元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第五十一条 [不可纠正性过失的处罚4]
从事安全监察或者监督检验的安全监察员和检验人员,在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泄露或者剽窃商业秘密的,由所在单位视其情节和后果,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五十二条 [不可纠正性过失的处罚5]
检验机构不能按照有关规定履行职责或者因管理不严,造成工作人员失职的,由授予其检验资格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并视情节暂时停止或者取消其检验资格。第五十三条 [特殊例外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处罚机关、处罚方式有明确规定的,依照该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 [安全技术规范与证书]
本规定配套的安全技术规范,由国家质检总局另行组织制定与发布实施。本规定中明确由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颁发的各类证书的格式,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统一规定。第五十五条 [获证者的公告]
取得电梯制造、安装、改造、维修资格的企业名录,以及取得相应资格的电梯检验机构名录,由颁发相应资格证书的质量技术监督行政部门公告。第五十六条 [解释权的明确]
本规定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解释。第五十七条 [实施日期的规定]
本规定自200Χ年Χ月Χ日起实施。同时,《特种设备质量监督安全监察规定》(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中涉及电梯的相应内容同时终止执行。
附件:1.电梯施工类别划分表 2.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
第四篇: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时间:2006-03-31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质检办特函〔2006〕144号 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
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进一步完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针对近期各地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研究,现就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锅炉压力容器许可管理
(一)关于小型压力容器制造资格及划类问题。
对属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适用范围,但不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容规》)适用范围的小型压力容器(直径小于150毫米或容积小于25升),可由取得A1级或A2级、A3级、D1级、D2级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资格的单位设计、制造。小型压力容器不按《容规》划分类别。
(二)关于移动式压力容器品种范围。
对各类承压罐车的罐体,根据其结构形式,在制造许可证中应当注明是否包含“低温绝热罐体”,具备低温绝热罐体制造资格的,同时具备单层结构的罐车罐体制造资格。对采用真空绝热结构的各类罐车罐体,制造单位应当按照相关产品标准要求,约请总局特种设备局委托的低温压力容器型式试验机构对受检产品进行型式试验。
(三)关于增加许可项目问题。
凡申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压力容器制造许可中含D级压力容器的,或已具有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B级、A3级、A4级或A5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申请增加D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的,均应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对于申请增加D级压力容器的,申请受理后,申请企业可约请具备D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评审项目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评审工作,评审报告报总局审批。压力容器设计资格也按此办理。
(四)关于许可条件。1.无损检测人员条件。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规定的A级锅炉和A1级、C级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应具备RT、UT高级无损检测人员的相应内容调整为:应当具备持中级RT和UT无损检测证书4年以上(含4年)的无损检测人员或以上资格人员。
《锅炉安装改造单位管理规则》中规定的1级锅炉安装改造单位应当具备RT高级无损检测人员的内容调整为:应当具备持中级RT无损检测证书4年以上(含4年)的无损检测人员或以上资格人员。2.热处理及卷板机条件。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规定的A1级压力容器制造单位中制造高压容器的企业,应有满足要求的热处理设备的内容调整为:制造高压容器的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或委托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进行热处理。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规定的A2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规定的卷板机条件的内容调整为: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应当具备与主要产品相适应的卷板能力。如卷板能力不能满足个别产品的要求时,可委托分包方进行,但筒体纵焊缝焊接工作应当由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完成。
属上述情况的企业,在提交申请资料时应当提供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五)关于生产场地搬迁问题。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企业,如搬迁至许可证批准地址以外的场地进行生产时,应当进行确认评审。但评审程序可简化,评审内容主要针对新址的资源条件进行确认审查。如生产资源、质保体系等未发生变化或气瓶原生产线整体迁移的,经许可机关批准可免除确认审查。
(六)关于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单位资格。
从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的单位,应当具备至少5名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资格的人员,并应取得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压力容器维修许可资格(仅从事带压密封工作的,需在证书上注明“仅限带压密封”)。
(七)关于压力容器用膨胀节制造资格。
压力容器用膨胀节可由取得压力容器制造资格的单位制造,也可由取得第四组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资格的单位制造。
二、关于更换罐车底盘问题
对于在用液态气体低温绝热罐车,当其走行部分不能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时,罐车产权人可以更换其走行部分。但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罐车走行部分的更换,原则上应当由罐车原制造单位进行,如确有困难的,应当由具备罐车制造资格,并具有低温绝热罐车罐体制造资格的企业(以下简称制造企业)进行。罐车产权人在更换罐车走行部分前,应将原罐车资料交罐车制造企业。负责更换罐车走行部分的制造企业应当对罐车资料、罐体及其附件进行全面检查。完成更换走行部分的罐车,其各项指标应当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制造企业应当对所更换罐车的质量负责,并向罐车产权人提供罐车改造合格证及质量证明文件,返还原相关资料。
(二)罐车走行部分更换完成后,罐车产权人应当按照《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持罐车登记资料向原办理罐车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登记机关变更车牌号码及IC卡中相关信息,其他登记信息如未发生变化可不变。
三、关于《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48条的压力范围
(一)《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48条的额定蒸汽压力由1.6MPa修改为2.5MPa。
(二)对采用T型接头连接的锅炉,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锅炉设计文件应经锅炉设计文件鉴定评审机构评审后方可用于生产,不再另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批准。
四、关于执行《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标准的问题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已经颁布,并于2005年11月1日起代替《压力容器无损检测》(JB/T4730-1994)实施,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安装、维修、改造及检验检测单位应按照此标准进行无损检测。为便于工作的平稳过渡,对于锅炉制造、安装、维修、改造及检验检测单位也可按照锅炉现行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进行无损检测。但应当在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半年内,将原引用的 GB3323-1987《钢溶化焊接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等无损检测标准过渡为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至总局特种设备局和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便于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修订完善。请将此通知转发至有关单位。
二00六年三月二十七日
主题词:特种设备 监察 意见
抄送: 特种设备局,存档(2)。
国家质检总局办公厅 2006年3月30日印发
录入:周春慧 校对:张建荣
第五篇: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质检办特函〔2006〕144号
关于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为进一步完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针对近期各地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经研究,现就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工作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锅炉压力容器许可管理
(一)关于小型压力容器制造资格及划类问题。
对属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适用范围,但不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以下简称《容规》)适用范围的小型压力容器(直径小于150毫米或容积小于25升),可由取得A1级或A2级、A3级、D1级、D2级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资格的单位设计、制造。小型压力容器不按《容规》划分类别。
(二)关于移动式压力容器品种范围。
对各类承压罐车的罐体,根据其结构形式,在制造许可证中应当注明是否包含“低温绝热罐体”,具备低温绝热罐体制造资格的,同时具备单层结构的罐车罐体制造资格。对采用真空绝热结构的各类罐车罐体,制造单位应当按照相关产品标准要求,约请总局特种设备局委托的低温压力容器型式试验机构对受检产品进行型式试验。
(三)关于增加许可项目问题。
凡申请国家质检总局颁发压力容器制造许可中含D级压力容器的,或已具有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B级、A3级、A4级或A5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的企业,申请增加D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的,均应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请。对于申请增加D级压力容器的,申请受理后,申请企业可约请具备D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评审项目的鉴定评审机构进行评审工作,评审报告报总局审批。压力容器设计资格也按此办理。
(四)关于许可条件。1.无损检测人员条件。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规定的A级锅炉和A1级、C级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应具备RT、UT高级无损检测人员的相应内容调整为:应当具备持中级RT和UT无损检测证书4年以上(含4年)的无损检测人员或以上资格人员。
《锅炉安装改造单位管理规则》中规定的1级锅炉安装改造单位应当具备RT高级无损检测人员的内容调整为:应当具备持中级RT无损检测证书4年以上(含4年)的无损检测人员或以上资格人员。2.热处理及卷板机条件。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规定的A1级压力容器制造单位中制造高压容器的企业,应有满足要求的热处理设备的内容调整为:制造高压容器的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或委托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进行热处理。《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规定的A2级压力容器制造许可条件中规定的卷板机条件的内容调整为: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应当具备与主要产品相适应的卷板能力。如卷板能力不能满足个别产品的要求时,可委托分包方进行,但筒体纵焊缝焊接工作应当由压力容器制造企业完成。属上述情况的企业,在提交申请资料时应当提供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文件。
(五)关于生产场地搬迁问题。
锅炉压力容器制造许可证企业,如搬迁至许可证批准地址以外的场地进行生产时,应当进行确认评审。但评审程序可简化,评审内容主要针对新址的资源条件进行确认审查。如生产资源、质保体系等未发生变化或气瓶原生产线整体迁移的,经许可机关批准可免除确认审查。
(六)关于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单位资格。
从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的单位,应当具备至少5名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带压密封)资格的人员,并应取得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压力容器维修许可资格(仅从事带压密封工作的,需在证书上注明“仅限带压密封”)。
(七)关于压力容器用膨胀节制造资格。
压力容器用膨胀节可由取得压力容器制造资格的单位制造,也可由取得第四组压力管道元件制造资格的单位制造。
二、关于更换罐车底盘问题
对于在用液态气体低温绝热罐车,当其走行部分不能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要求时,罐车产权人可以更换其走行部分。但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一)罐车走行部分的更换,原则上应当由罐车原制造单位进行,如确有困难的,应当由具备罐车制造资格,并具有低温绝热罐车罐体制造资格的企业(以下简称制造企业)进行。罐车产权人在更换罐车走行部分前,应将原罐车资料交罐车制造企业。负责更换罐车走行部分的制造企业应当对罐车资料、罐体及其附件进行全面检查。完成更换走行部分的罐车,其各项指标应当符合现行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制造企业应当对所更换罐车的质量负责,并向罐车产权人提供罐车改造合格证及质量证明文件,返还原相关资料。
(二)罐车走行部分更换完成后,罐车产权人应当按照《锅炉压力容器使用登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持罐车登记资料向原办理罐车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登记机关变更车牌号码及IC卡中相关信息,其他登记信息如未发生变化可不变。
三、关于《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48条的压力范围
(一)《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第48条的额定蒸汽压力由1.6MPa修改为2.5MPa。
(二)对采用T型接头连接的锅炉,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锅炉设计文件应经锅炉设计文件鉴定评审机构评审后方可用于生产,不再另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批准。
四、关于执行《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标准的问题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4730-2005)已经颁布,并于2005年11月1日起代替《压力容器无损检测》(JB/T4730-1994)实施,锅炉压力容器制造、安装、维修、改造及检验检测单位应按照此标准进行无损检测。为便于工作的平稳过渡,对于锅炉制造、安装、维修、改造及检验检测单位也可按照锅炉现行有关规程、规定的要求进行无损检测。但应当在本通知发布之日起半年内,将原引用的GB3323-1987《钢溶化焊接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等无损检测标准过渡为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JB/T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标准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至总局特种设备局和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便于安全技术规范和标准的修订完善。
请将此通知转发至有关单位。
二00六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