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

时间:2019-05-14 21: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

第一篇: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

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太原市公布三起城中村

干部腐败案件

阅读提示

眼下在太原,“城中村”已经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一道坎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儒林近期在太原调研时对城中村问题格外关注,要求开展“太原城中村调查”。太原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纪委、司法机关把查办城中村腐败案件作为反腐败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案件查处力度,确定了一批城中村重点案件,责任到人,一查到底。太原市纪委继11月初公布3起涉城中村案件后,11月27日再次公布3起已查结的城中村干部腐败案件。借机违规合作,沆瀣一气入牢笼

土地开发利润丰厚,特别是借城中村改造“133”政策,违规合作、共同开发,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2008年9月,山西世纪龙房地产开发公司负责人杜卫东为了能够与小店区小店街办范家堡村签订合作开发该村“133”项目城中村改造工程协议及工程的顺利进行,先后分3次向该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杜润根等3人行贿234万元,其中,杜润根160万元;支部委员赵贵林40万元;报账员边培强34万元。2014年11月,赵贵林、边培强均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杜润根目前在逃。边培强、赵贵林因受贿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和五年六个月。

杜卫东的另一个身份是太原龙城电影发展(集团)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理应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但却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多次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杜卫东被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司法机关以行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五年。房地产项目未开发,先收好处费500万

2010年4月,为了保障滨河西路南延工程的顺利进行,晋源区晋源街办北瓦窑村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就地安置方案正式获批,这本是一件有利村集体长远发展的好事,可是却有人打上了歪主意。

2010年6月,时任北瓦窑村村委会主任的牛计娃,利用其协助政府对北瓦窑村进行城中村改造的职务便利,代表村委会与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城中村改造联合开发意向书及补充协议,打算对该村所属土地进行联建开发。随后,牛计娃及其妻子李润兰伙同村治保主任李海燕,副主任牛已生、李四全和出纳王建平等人,在村民、村委会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前期开发费用的名义,收取该房地产开发商好处费500万元。司法机关以受贿罪判处牛计娃有期徒刑14年,李润兰有期徒刑11年,李海燕有期徒刑7年,牛已生有期徒刑5年,李四全有期徒刑5年6个月,王建平有期徒刑5年6个月。占地冒领中饱私囊,监管不力一同问责

2007年,杏花岭区中涧河乡东涧河村被太原市政府列为 “城中村”,2012年改制为社区居委会。东涧河村原书记贾月清、原主任贾全顺,未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非法占地475.76亩进行开发建设牟利,并采取虚报冒领手法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56.51万元,同时对土地承包人欠缴土地承包费、租赁费2605.87万元承担直接责任。贾全顺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挪用公款14.5万元借于他人。贾月清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处分,贾全顺被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领取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款需要层层审核,可就这中间的“把关”环节稍微松一松,造成的便是国家的损失,丢的就是自己的“饭碗”。中涧河乡经管站站长杨世卿,在处理东涧河村申领退耕还林补助款时审核不细,为其发放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知情后既不制止,也未向相关领导报告,其行为已构成失职错误,被给予行政撤职处分;中涧河乡农业办主任聂利胜把关不严,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杏花岭区林业局原副局长张国生履职不到位,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同时,对虚报冒领的退耕还林款56.51万元,责成全额退还财政。该案共涉及区、乡、村干部11人,移送司法机关5人,追缴涉案款2605.87万元。

编 后

城中村腐败露头就打

“城中村”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一种特殊的二元地域空间,村民变成了“失地的农民”,土地又变得寸土寸金。从征地、拆迁补偿到修路、建桥,村干部协助政府分配利益的项目、金额越来越大,隐匿于其中的腐败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城中村改造变成滋生腐败的“沃土”值得警醒!

从此次公布的3起案件来看,杜润根等身居服务群众最前沿的小村官,本应担当起改善民生、维护群众利益的重任,然而,他们却一步步迷失了自我,丢失了理想与信念,坠入腐败的深渊,为党纪国法所难容。太原市迅速形成并持续保持反腐败、狠刹“四风”、扫黑除恶的“三个高压态势”,对城中村中的腐败问题露头就打,必将为打赢“城中村”改造这场硬仗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贪婪与理性

富兰克林说过这样一句话:获取财富是改变个人命运的最好途径。

怀抱着这种改变个人命运的想法,许多人投身股市,而其中能笑着留到最后的,却是极少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物资短缺,仅有八家股票上市交易,预约券远远不足,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混乱,政府因此出台股票认购证政策,通过公开摇号方式购买股票。改革开放后中国股市第一次财富效应的巨大冲击就酝酿在这张不起眼的认购证之中。1992年2月1日,为期十天的发行期结束了,认购证的中签率远超大众预期,一部分人一夜暴富,这给当时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更多的人通过认购证了解到证券市场存在合理合法,公开公正的致富机会。这便刺激了大多数人的财富欲望。

柏拉图说:理性是人类灵魂中最高贵的因素。但是当追求财富的狂热冲击人们头脑时,贪婪占据了上风,理性则被抛之脑后。1992年2月,股市暴涨,尉文渊发表了公开警示,但人们丝毫没有在意,4月股市即迎来了第一轮高位震荡。损失了六千的股市投资者康柏华于5月自缢身亡,成为血祭中国股市第一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市场经济的残酷性。

人们常常抨击贪婪,可在我认为,合理的贪婪是好的,它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改变命运。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至今,出现了太多投资人精神失常,结束生命的例子,原因为何?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理性与贪婪两者的失衡。

对财富的追求我想是人之常情,但当我们进入证券交易市场,不应仅仅把它当作牟取利益的场所,我们更应该对这个行业有一份责任感,理性的去了解其中的企业。2005年6月刘元生买下了万科的360万元股,此时万科刚刚起步,没有人愿意了解它。在此后的几十年,刘元生都不曾卖出过一股万科股份,到现今,其市值已超过33亿,坚持、耐心、果断,这便是刘元生的长期投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说到: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股市瞬息万变,谁也预料不到明天是涨停或是跌停,作为投资人来说,应该有自我判断能力并做出积极的反应。股市最大的风险便是投资者不愿承担股市的风险,追求财富的道路漫漫,必须具备一定的风险精神,这样才有可能走到最后。

用贪婪追求财富,以理性制约贪婪,方是致富之道!

第三篇:贪婪与感恩

有这样一场对话

乞丐:能不能给我一百块钱?

路人:我只有八十块钱。

乞丐:那你欠我二十块钱吧.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人和材料中的的乞丐一样,他们总以为自己的需要是别人欠他的,觉得上苍给予他们的不够多,不够好。这时候,在他们的内心,贪婪之欲早已取代了感恩之心。

文中的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呢?请你以“贪婪与感恩”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贪婪与感恩

小草懂得感恩,在每次大火燎原后,使春风以“春风吹又深”的无穷力量让小草重获新生,同样小草也以它那“浅草才能没马蹄”的旺盛的生命力向春风感恩,感谢它所给予的再生。

蜡烛懂得感恩,它以它那“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感恩之心,去感恩人类,感恩所给予它生命的人。而乌鸦并不懂得感恩,相反,它拥有一颗贪婪之心,也正是因为这颗贪婪之心,使它在拥有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颜色以后而变得全身漆黑,成为了世界上最丑的动物。

而我们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贪婪与感恩使我们与生俱来的两种品质,可这两种品质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却是大相径庭,我们唯有处理好贪婪和感恩各个所给我们额影响,才能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

贪婪之心不可有

想必大家葛朗台的故事都听过,在老葛朗台的眼中,金钱高于一切,没有钱,就什么完都了,他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几乎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它半夜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密室之中,爱抚,把扶,欣赏他的金币,放进桶中,紧紧地箍好,临死之前还让他的女儿把金币铺在桌上,长时间地盯着,这样,他才能感到温暖,葛朗台的故事不仅向我们揭示了现代人对于金钱的强烈渴望以及占有的欲望,同时也告诉我们贪婪并不能使我们得到什么,相反,还很有可能使我们失去许多身边宝贵的事物和感情,而我们也应该好好问心自问,我们是不是现实生活中葛朗台呢?

感恩之心不可无

相传,韩信小时候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然而,挣钱的本事一个也不会,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去吃“白食”,为此常常遭到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淮水边上有个老奶奶为人家洗衣服,生活也很艰难,她见韩信挺可怜的,就把自己带的饭分一半给他,天天如此,从未间断,韩信发誓报答她的分食之恩,后来,韩信做了淮阴侯对她的恩情念念不忘,派人四处寻找,最后以千金馈赠,韩信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感恩的榜样,而且感恩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佳话,难道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和继承它呢?

确实,贪婪之心不可有。

确实,感恩之心不可无。

确实,贪婪让我们迷失在大千世界之中,感恩让我们在这大千世界认清前进的方向。

第四篇:贪婪与满足 演讲词

贪婪与满足

今天我要讲的是“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这句话是对人的思想精神的一种描述,按字面解释就是:最可悲的不是你贫穷,而是你过分的欲望;最富有的不是你拥有了天下的财富,而是你知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说白了就是告诉我们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并且积极的心态,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也许你会问,到底什么是“贫”,什么是“富”?那么下面我所说的内容,可能会帮你回答这一问题。

也许有人会觉得人类失去贪婪,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人类的发展。他们认为:贪婪,是一种动力;满足,则就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虽然平常我们也经常会说 :要贪婪地读书,贪婪地寻求知识。但是古话说的好:知足者常乐。这也正好吻合我现在要讲的这句话 :“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内心空虚、缺乏信念的人就会不断试图抓住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填补自己贫瘠的内心。贪婪就是相比较付出,更加在乎能够得到的外在东西。贪婪的人往往会竭尽所能的将能够得到的东西全都化为己有,他们不知道物质愈发丰富,会更反衬出他们内心的愈发贫穷。与贪婪的人不同,内心感到人生幸福、充满追求的人则是感到发自内心的动力,不会去不断索取。因为满足,内心就更显得富有。例如,在2000多年前,亚历山大就问过一个乞丐,在他会给他任何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他会选择什么。乞丐回答说: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听了之后很满意。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那些有所成就的人内心往往就是富足的,他们具有坚定的自我,能够驾驭自己的人生,并不会被贪欲所掌控。

其实,生命中最大的满足就是心灵的富足。人的任何追求都应该以追求心灵的富足为最终目标。在我们有了足够的食物、衣服和躲避风雨的住所之后,任何追求如果没有心灵富足层次的意义,最终将会归于无聊和空虚。物质太多,便会在选择中迷失。现在的社会就充满着各种诱惑,追求财富当然是无可厚非,但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只有先富足我们的内心,才能把握自我,不让自己陷入贪婪和欲望的漩涡之中。

在最后,我想说的是:不要太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懂得满足当下,即使贫穷也是一种财富,这样才能欣赏到风雨过后彩虹的绚丽,才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才能增长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的经验与阅历,从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记住“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第五篇:迷失与追寻

迷失与追寻

——论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根”性情结

(专业:现当代文学)

摘要:旅美华人於梨华被批评家称为“无根的一代”的表现者,她的名字更是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纵观其作品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根”性意识。她的作品《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更是以独特的气质,把这种“根”性意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於梨华用一双中国人的眼睛观察移民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无根一代”的困惑与追寻,也使我们体味到了海外游子们浓浓的“根”性情结。关键词:於梨华、寻根、情结、困惑、追寻

关于“寻根”现象无论是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台湾文学中都有重要阐述。一些文人学者更是借“寻根”,试图寻找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回归精神家园、解决精神危机的道路。正因为如此,对于想回归精神家园,回归祖国怀抱的早期美华留学生,“寻根”便成了反复吟咏的主体。这也使我们了解到了那个时代海外游子们浓浓的“根”性情结。被誉为“留学生文学的鼻祖”的台湾作家於梨华,更是以其赴美留学经验作为创作的首选,成功表达出了“留学生”们的这种“根”性情结,引起了文坛广泛的注意。於梨华从1953年去美国留学后一直旅居美国,这段生活成为她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中一段独特的记忆,也自然成为她创作的素材。她结合自己的丰富阅历,以其细腻的笔触展示了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痛楚以及与传统文化失去联系后的“缺失感”。她的代表作《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则真实描写了海外游子的思想、情感、心态,反映了“失根一代”的迷茫与困惑,表现出了海外游子们的“寻根”情怀。下面就从两个方面论述《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的“根”性情结。

一、失根后的困惑

“根”的意识不是狭隘的,不是某一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文化情结。它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根”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台湾人也好,作为香港人也好,也同样是中华儿女,需要有民族共同的“根”维系他们的生命。《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无论是海外游子牟天磊,还是与丈夫在美国生活的佳利,他们身处美国强势人群中,远离母体文化,会感到孤立,他们在精神上是被放逐的一群。正因为如此,他们虽然身在异地,心却在他们生命开始的地方——中国,并且是深深根植的地方,在美国他们有一种难以言明的“失根感”。而隐藏在“失根感”的背后,则是深深的困惑。《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处处描写了牟天磊从美国回到台湾后,面对眼前的一

景一物、一言一行触景生情所引发的感想,那种“觉得自己仍是一个客人,并不属于这个地方”的感觉时时环绕着他。在他的意识深处不但抗拒着美国,也同样抗拒着带有“崇洋之风”的台湾。文中曾写到牟天磊隔海眺望大陆,在他眼里“祖国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想起来的时候心里充满了哀伤又欢喜的乡思的一种凌空的梦境”。在牟天磊的内心始终隐忍的是对祖国的向往之情,正是这种向往,让他倍感自己的生命之根似有似无,也深深地传达出了一种“失根”后的困惑。这种困惑带来的是苦闷彷徨的心情。像牟天磊这样的一代,他们因为崇洋风气席卷台湾,加之对台湾政治和经济的双从失望,纷纷涌入欧美,去往异地他乡圆黄金梦。然而当他们带着美好的理想来到美国,却最终发现美国“既非乐土,也非天堂”。这批台湾青年,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加上生活环境的突然转变,他们只能以“边缘人”的身份徘徊于东西两种文化之间。一方面是与其所熟悉的传统文化失去了联系,另一方面又无法融入西方的文化氛围中,加上生活习惯、伦理道德、风俗人情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使他们在美国强势人群中无所适从。正如像牟天磊所说:“和美国人在一起,你就感觉到你不是他们中的一个,他们起劲的谈政治、足球、拳击,你觉得那与你无关。他们谈他们的国家前途、学校前途,你觉得那是他们的事,而你完全是个陌生人。”正是这样的感觉使牟天磊这样的留学生对自己在美国的生活产生了迷茫。当他回想他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后,竟没有喜悦而是“只觉得心里充塞着的仅是惶然,仅是空茫。”十几年在美国,牟天磊捡过垃圾,当过搬运工,扫过厕所,各种辛酸苦辣都尝试过了,但最后这位新闻学博士只能教初级汉语。他不明白在美国想要什么,难道仅是学成业就。不,这不是他想要的。他的理想是当作家。可在美国轮不到他去施展才华,因为他的“根”在中国。在异地美国“无根”可扎的“失根感”紧紧包围着他。为了寻求解脱找到真正的自我,他借机回到台湾,然而台湾的变化又使他有种脱节的感觉,种种所见所闻更是引起了他心里的波澜,除了校园里那几棵棕榈,一切都变得陌生。在美国没有归属,在台湾也找不到“根”,大陆过不去,就像夏志清所说,“故土大陆遥不可及,台湾太小又没有机会,而美国又不是自己的文化的土壤这些原因所带来的志气消沉”,于是,牟天磊这类无处为家处处家的漂泊者就深深的陷入了迷茫、困惑和悲怆中。他的困惑、他的迷茫我想也正是代表了那时赴美留学的所有海外学子的心声,典型突出了“失根一代”的精神苦闷。正如於梨华所说“别问我们为什么回去。为什么回去与为什么出来,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迷惑。”我想在苦闷、迷惑的背后隐藏是他们无法割舍的“根性”情结。

二、寂寞中的追寻

在整部《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寂寞感就一直缠绕在天磊的左右。在美国,潜在于美国社会各种场合或隐或显的种族歧视以及美国人毫不掩饰的民族自豪感,阻碍着牟天磊身

上的中国式的情思和思想行为,使他产生“失根”的孤独与寂寞,同时也使他抗拒对美国的认同。牟天磊不认同别人把美国当天堂当乐土。他对意珊说过“才回来不久,我发现一般人崇拜美国的心理到了畸形的程度,一样东西,只要沾上美国两字,就都是好的。”他更曾开玩笑嘲讽的说:“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美国的西瓜当然比中国的甜罗!”这些都是牟天磊在美国历经了沧桑和寂寞的折磨,看透了美国的现实后的真实心态。他认为美国再好,也不是中国人应该扎“根”的地方,中国才是中国人真正的“天堂”。正是这种心态使牟天磊在美国备受煎熬,他觉得“我是一个岛,岛上都是沙,每颗沙都是寂寞”。在美国他深深感到了融入不进去的寂寞,这种寂寞“比雾还迷濛、比海还浩瀚、比冰还要寒心”,为了逃避寂寞他也做过努力。他尽量不使自己闲下来,不去人多的地方,忙学校的事情,骑车兜圈子,直到深夜才回寓所,累得不能想,只能沉沉睡。但寂寞无边无际,任凭什么都填不满。回到台湾的牟天磊本来渴望在这里找到归属和安慰,从而消除那无边的寂寞,然而在这里天磊看到的是上自大学生下到厨师,都以洋为荣,以洋为美。他发现“自己仍是一个客人,并不属于这个地方”,他仍然是站在“漩涡之外的陌生客”。其实,这种寂寞感归根到底是“无根”所带来的。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他们有着共同的“根”,然而当时台湾极度的崇洋,这严重的削弱了它的“根性”。这样的时代就造成了牟天磊这一代人成了“失根的一代”。当然“失根的一代”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台湾割断不了与祖国血浓于水的亲情,他们的“根”深深的根植在中国。就如当天磊在美国佳利住处听到几张旧中国唱片时“眼泪匆促地奔流下来。” 毫无疑问“根性”情结在这里获得了一个最为真切的显现。牟天磊回到台湾虽然这里的变化让他游离在去留之间,但他从犹豫到坚定的留下来,就是坚信凭借几代人的努力,他们曾经深深值下的根会找到的。

总的来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中在“寻根”的出路问题上虽然表现得不是十分明了,天磊最后决心留下来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做点事,多少是因为邱尚峰的死。但是不能否认天磊这“失根的一代”对“寻根”始终抱有着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总有一天这一代人会找到自己的“根”。同时《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也传递出了台湾同胞要求叶落归根的信息,道出了他们回归大陆,祈求实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心声,而且台湾回归大陆也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桂茹.在中国记忆与北美经验间游移[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

2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

3夏志清.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序[M]. 香港:香港天地图书出版社,1989○

4李斌,李英姿.“无根一代”的感伤代言[J].林区教学,2008○

下载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村官的迷失与贪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性的迷失与回归5则范文

    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析《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摘要]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 主要主人公。作品展示了......

    “官二代”与公平正义

    “官二代”与公平正义 [提要]:这种“火箭式提拔”在普通人身上是很少见的,但是却符合如今存在的官员子女上学、就业被特殊照顾的官场“潜规则”。曾接连出现浙江省平阳县电大......

    政德与官德

    加强政德官德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根据县委组织部《关于以“政德与官德”为主题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召开本次民主生活会,让我们提出个人的想法,以便大家相互沟通,相......

    影评《杨梅洲》:混乱与迷失(大全5篇)

    《杨梅洲》:混乱与迷失文:麦克疯对于国产文艺片向来“敬而远之”,《杨梅洲》是一次观影聚会活动看的,怎也想象不到那些所谓抄袭和致敬的弊病背后,也蕴含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

    官德与政德自我剖析

    “官德与政德”的自我剖析 加强政德官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增强免疫力的需......

    政德与官德心得体会

    政德官德教育心得体会 --------刘守杰 葫芦岛市外事办公室 加强政德官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是从......

    政德与官德心得体会

    政德官德教育心得体会--------刘守杰葫芦岛市外事办公室加强政德官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是从源头......

    政德与官德读后感

    以光明磊落之心,办光明正大之事 -----读《政德与官德》有感 xxx 加强政德官德修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是提升党和政府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