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共5篇)

时间:2019-05-15 04:07: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

第一篇: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

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

口张志红

信仰是人们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判断和选择,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价值观。信仰有正确和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正确的、科学的信仰是人生旅途上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信仰是所有学科的任务,但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信仰方面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信仰教育方面也没有坚持应有的担当和坚守。

一、当代中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剖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全球化的经济和转型期的社会使文化和价值趋于多元。价值错位、理想缺失、信仰丧失等问题也不断出现。深刻的社会信仰危机也在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相当一部分学生集体观念弱,公德意识淡,心理素质差。

2.学校教育的缺失。当下的学校教学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政治教师也被应试教育牵着鼻子走。许多学校按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为了使学生在高考中考高分,许多政治教师只注重理论和知识点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科学信仰教育,导致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的严重缺失,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对学生发言内容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引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3.家庭教育的错位。目前,中国社会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对独生子女普遍娇惯和溺爱。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仅仅把考分高低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不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孩子的养成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导致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冷漠,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甚至走向极端。时下,屡屡发生的中学生离家出走、男女生不正常交往及跳楼事件等现象令人痛心,发人深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信仰教育回归的有效策略

中学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教学论文)笔者认为,正确信仰的建构要以生活为根基,以情境为载体,以探究为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理性选择、理性判断和理性建构。

1.以生活为根基,让学生内化。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因此,丰富的社会生活是信仰教育的源头活水。信仰教育只有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的正确观点转化为其信念和行为,必须同时使其获得相应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立足现实,着眼发展,寓信仰教育于社会生活的主题,让学生熟悉,看得见、摸得着,有切实的感受。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们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这样,才能澄清学生思想上的种种疑难,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构建起正确的信仰。

2.以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体验感悟。信仰是对某种观点发自内心的认同、信任和敬仰等,信仰不能强迫。价值观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体验、反思、积淀和生成,自觉地建构,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最终自觉践行。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载体,以时政热点为依托,精心设置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体验、感悟正确的价值观,升华思想,内化品德。

在执教“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时,有位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据2010年2月2日扬子晚报报道,几天前,一名普通的友在百度沭阳吧内反映:沭阳交通局一名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兼任一家保险公司总经理。沭阳县交通局看到帖子后,经过调查核实,对这名干部在系统内进行通报批评并给予了处分。在沭阳,当地部委办局及乡镇的168名“一把手”集体实名上,建立新闻“会客厅”,对友提出的问题在48小时之内予以答复,落实到位。当地群众形象地把这比喻为政府官员上“晒太阳”。设置问题:你认为沭阳“一把手”上集体“晒太阳”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在讨论中,达成了共识:政府官员上“晒太阳”有利于增加政府的透明度,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有利于机关改进作风,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学生在无形中明白了作为政府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从而正面引导学生树立对政府的信心,构建正确的政治信仰。

3.以探究为平台,让学生争辩和建构。从核心价值来看,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但核心价值不是单一价值。当前社会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激荡,多元价值并存,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解释和选择,这就不可避免地给学生信仰的形成以深刻的影响。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巧设问题,理性引导、理性判断、理性选择和理性建构。

如在执教“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结合教材,教师精心设计了5位同学关于就业的对话:甲:社会主义国家就要靠政府。乙:工作一定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丙:一定要找与自己专业知识对口、志趣爱好一致的工作。丁:不管什么职业,只要能稳定干一辈子就行。戊:好工作来自招聘会。然后让学生分组辩论。然后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戊5个小组,分别就本组所持观点与其他小组进行辩论。

生1:工作一定要体面,不要让人看不起。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生2:这是错误的。

第二篇: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人性的迷失与回归

——析《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形象

[摘要] 拉斯科尔尼科夫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主要主人公。作品展示了主人公犯罪前后混乱、近乎癫狂的心理活动,从主人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堕落、迷茫、纠结、摇摆以及最终的回归。本文拟聚焦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从犯罪到自首乃至最终获得精神的新生这一坎坷漫长的心路历程,旨在探讨人性迷失的原因及其回归的途径。

[关键词] 人性的迷失;人性的回归;《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个高峰,是其第一部成功的社会哲理小说,酣畅淋漓地剖析了一个罪犯大学生的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描写了挣扎在城市底层的“小

前人物”们窘迫的生活状况及其扭曲的不幸的心灵,是一部“浸透着血和泪的社会悲剧”[1](言1)。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罪人”拉斯科尔尼科夫出身于外省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家庭,在彼得堡的大学里读书。由于生活拮据,暂时租赁了一间狭小寒碜的陋室,后被迫中途辍学。平日主要靠母亲省下来的微薄的抚恤金勉强度日,还欠了女房东一身的债,整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不仅怕见女房东,甚至怕见任何人。”[1](2)尽管如此,但在母亲和妹妹的眼中,他却是她们的一切,她们的“全部希望和寄托”,是她们的“天神”。因此,他苦思冥想,希望将自己和亲人以及一切受苦受难的贫穷的人们从绝望的挣扎中拯救出来。在他脑海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存“理论”。按照他这种理论,“所有的人都被分为‘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两类。平凡的人必须俯首帖耳地过日子,没有犯法的权利,不平凡的人有权犯各种各样的罪,有权肆意犯法。”[1](256)并且他打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拿破仑”,而不是一个任人践踏的“虱子”,于是他残忍地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及其无辜的妹妹丽扎韦塔,继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与内心的煎熬之中,开始怀疑起自己理论的正确性。他犹豫彷徨、苦闷抑郁,无法自拔。最终,在笃信基督的姑娘索尼雅的规劝和感化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至西伯利亚,获得精神的新生。

由此看来,正是上述错误的“理论”将他引向犯罪的悲剧之路的。我们认为其犯罪的主要根源就是人性的迷失。

一.人性的迷失

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种属性,人性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善恶组合的矛盾统一体,矛盾成为人类生存状态的本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总是体现出善恶对立的两面性,正是人身上这两种因素的并存及其动态变化推动着人物性格不断向前发展并逐步走向深入。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作品中人物的活动是上述两种对立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体现。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内部善恶之间的激烈冲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内核,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人性迷失的根源。就《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而言,虽然他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大学生,但他却能够在自身十分困顿的情况下毅然慷慨解囊,倾力救助得了痨病的同学;试图保护一个陌生少女不受侵犯;他多次用自己身上少得可怜的钱来救济濒临绝境、几近绝望的马拉美多夫一家,这些行为鲜明地体现出主人公人 1

性纯洁善良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又显得“性格孤僻,有时甚至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到了毫无人性的地步”,尤其是在其“病态”的犯罪过程中,主人公集“拿破仑”、疯子、偏执狂等类型的人物性格特征于一身,残忍、麻木、偏激的特点与其善良纯洁的天性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格不入。拉斯科尔尼科夫人性中潜在的善恶两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重心显然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开始偏斜。

“社会的罪在于不办义务教育;它负有制造黑暗的责任。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黑暗,罪恶便在那里滋长起来,有罪的并不是犯罪的人,而是那制造黑暗的人。”[2](18-19)可以说,周遭环境是导致拉斯科尔尼科夫犯罪的重要原因。尽管他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聪明才智以及精神自控能力,无奈“心比天高,身在下贱”[3](53),现实的窘迫使他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更无从谈起自己的远大抱负。他的妹妹为了接济哥哥,迫不得已,情愿牺牲自己的幸福,答应嫁给虚伪吝啬、自以为是、甚至心理变态的律师彼特·彼特洛维奇·卢仁。对他而言,亲人对他的关爱、付出和期望反而都变成了他不得不背负的一种沉重的负担。生活带来的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压抑感与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卑孤僻和与生俱来的高傲——这一切令他倍受煎熬,无法排遣。他试图从中摆脱。

最终,他以自己所臆想的一套“理论”为支撑,开辟了一条挣脱困境的出路。“用一个人的死来换取一百人的生——这是很简单的算术啊!”这套理论“都是一些最普通、最常听到的血气方刚的言论和思想”。而作为大学法律系学生的拉斯科尔尼科夫,曾写过一篇关于分析一个罪犯在犯罪的全部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文章。这篇文章透露出他对犯罪异乎寻常的“新见解”,这种见解认为,“不平凡的人”为了“美好未来而破坏现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思想,需要跨过一具尸体,或者涉过血泊时,他在内心,良心上允许自己涉过血泊。”也就是说这类人有权杀人,而不受惩罚。因此,正如我们上文所说,由于畸形的社会和丑恶的环境,在他的头脑中形成了荒谬反动的“理论”,直接导致他去杀人犯罪。世俗的审判并不能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罪过,反而让他下意识地不断试图进行自我保护。虽然犯罪之后他一再承受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整日处于低迷混沌的状态,但是,一俟听到关于案件的消息他就表现得极其反常,内心深处的高傲让他一次次的运用他高明的反侦察能力来击破怀疑,暂时带来的成功喜悦并不能使他从罪孽感中挣脱出来,他一再陷入无法自拔、不能自恃的理论与道德的冲突深渊之中,他将无法驱逐的内心折磨发泄到周围人身上,甚至用不逊的言行来践踏、伤害亲人对他的关爱。他开始反省,开始怀疑自己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论的正确性。他不知所措,惊慌恐惧、心神迷乱。他认为自己和虽然受苦但却具有博爱精神的索尼娅一样都是被社会遗弃的“罪人”,相似的境遇拉近了两个人的心灵,在索菲亚的影响下,不知不觉中拉斯科尔尼科夫开始逐渐学会接受良心的审判,并且为赎自己的罪过前去自首。

二.人性回归

与索菲娅·谢苗诺夫娜·马尔美拉托挂的相识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精神复活的开始。索尼娅是《罪与罚》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核心”,[4](52)是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人民道德规范的化身,她仿佛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一个受苦受难的人,她从来不考虑自己的生活处境是否公平,对待一切人都抱有仁爱之心与宽容态度。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侮辱她,她对任何苦难、凌辱和诽谤都默默地承受着,并善于以她那顺从、容忍的道德精神和宗教信仰去化解和消除。拉斯柯尔尼科夫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承受苦难、忍受不幸才能拯救自己的良心,进而才能消除社会罪恶、实现人类幸福。索尼娅身上闪耀着的爱的光芒像冬日雾霾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迷途人的回归之路,熔化了这个孤独无助、顽固冰冷的灵魂。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自己所臆想的“理论”和道德良心之间纠结徘徊,他思绪纷乱、狂躁不安,在极其痛苦的内心煎熬中对索菲娅坦白说:“那时我想弄清楚,快些弄清楚,我跟大家一样是虱子呢,还是人?我能不能跨过障碍?我敢不敢弯下腰去拾取权利,我是个发抖的畜生呢,还是我有权„„”,“我想向你证明的只有一点:那时是魔鬼拖我下水的,过后他就

向我说明,我没有权利走那条路,因为我和大家一样不过是一只虱子!”[1](414)显然,此刻,拉斯科尔尼科夫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理论”的错误。虽然如此,但是,心灵无限疲惫的拉斯科尔尼科夫进退维艰,感到无路可走。不过,他却在精神上信赖索尼娅的指引,将“一切希望和出路都寄托在她身上;他期望她能多少分担他的一部分痛苦”,[1](417)在索尼娅面前进行自我剖析和忏悔,他迫切希望找到自我解脱的途径,因为只有索尼娅身上所具有的博爱精神才是他走向光明未来的必经之路。索尼娅对他付出的深沉的爱心令他感到一种负罪感,可以说正是索尼娅这种无私的善良和博爱彻底击破了他一向坚持的那种“穷人的骄傲”,最终,他在索尼娅的感召下投案自首。

但是,这种自首对他而言并非发自内心,对于他这样心性高傲、不甘平庸的人来说,回归谈何容易。他从不满足于生存本身,而是有着更为远大的生活目标,因此,他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认为自己应该享有比他人更多的权力;虽然由于无路可走而投案自首,屈服于“荒谬”的判决,但实际上,在他引以为耻的自尊里从未认识到自己犯有什么“特别可怕的罪恶,除了那个任何人都会碰到的简单的失策”,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彻底说服自己的内心,同时内心又深受良心的折磨,“要是命运能让他忏悔多好啊,那种使他肝肠寸断、彻夜不眠的炽热忏悔,那种使人想要上吊或者跳进深渊的痛不欲生的忏悔!”[1](533-534)

在文章最后部分,主人公在发烧昏迷不醒时做的那些久久萦绕在他脑海里的梦里,梦到全世界注定要遭受一种可怕的瘟疫,那些“具有智慧和意志精神的微生物”,侵入人体,使人发疯,失去理智,每个人都认为只有他自己才拥有真理,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惊恐万分——这些是拉斯科尔尼科夫心灵意识的真实写照,也是主人公自我审视的过程,是对自己“理论”的否决;同时,也暗示着他从幻想的迷雾向现实生活的回归。他在病态混沌的状态中所构想出来的独特的“生存理论”又在自己模糊的潜意识中崩溃瓦解。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善与恶的紧张角逐,在一定的伦理底线下,坚守人性,最大限度地抑制人性之恶,彰显人性之善;同时,放下对自我的过分执着,转而关爱身边的人。果若如此,那么,为迎接崭新曙光而受苦受难、痛苦等待也不啻为一种自我精神的救拔与人性的超越。

参考文献

[1]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2] [法]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M],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 刘翘:陀思安那夫斯基的哲学、宗教观——谈《罪与罚》的思想论争性//吉林大学社会学科学报[J],1986年第1期。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03-5-20 14:23:21谢业琴阅读641次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尼采说:“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进退有礼”。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迷信权威、迷信祖宗、没有创造精神、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知识“奴隶”。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负面因素,使得当代许多中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和禁锢.

其实,求新是人的潜在能力,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只有具有高素质和高创新能力的民族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激烈的国际竞争。

创新能力是指不墨守成规,思想解放,富于创新精神,能不断提出新问题,善于解决新问题(如新见解、新理论、新方案、新计划、新措施、新方法、新产品、新发明等等),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突破的能力。

我们的创新教育应该注重塑造具有个性的创新人格。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求教育把人类一切创新潜能都解放出来,培养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此,课堂教学必须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以教师自主发挥和传授为基础为以学生自主发现和创新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么重要,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美国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在1965年提出教师应树立这样的教育观念:(1)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2)对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出内心喜悦和自豪;(3)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4)和学生真诚相处,创造使学生感到亲切和理解的环境;(5)不把集体或个人意见强加给某个学生。根据托兰斯的精神,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营造和谐的情景是进行创新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要特别重视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培养学生情感,创造一个崇尚积极情感的教学环境,才能达到加强思想认识,提高思想水平的最佳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富有情趣的讲解,准确漂亮的板书以及丰富的面部表情,都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唤起思维的灵感。为此,每节课我都会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走进课堂,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笑容,创设情景,增强情感色彩,营造课堂气氛。教学情景有形象情景、问题情景、故事情景、音乐情景等。通过这些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形象情景教学。形象情景就是教师利用录象、电影、模型、漫画、小品、事物等形象手段,把学生引进科学知识的殿堂。通过创始形象情景,激起学习欲望,渲染课堂气氛,开拓学生视野,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综合提高的目的。如在讲到《青少年依法保护环境的义务》一课时,让两位同学表演“老虎和人打官司”,通过老虎的控诉人类任意捕杀破坏了生态平衡,最终人类也将自掘坟墓这一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同学们意识到以前和父母一起捕鸟、捉青蛙等行为都不对的,从而从觉悟的提高上指导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落脚点。录象、电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是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课上来,改变以往只知道书本,课外什么也不知道的局面,让他们关注更形象的东西,促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问题情景教学。问题情景就是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的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问题情景的设置一定要突出学生的兴趣,提出他们知又不知的问题,或者设计他们知道的情景故事,从他们熟悉的例子来引出问题,使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

(三)故事情景教学。故事情景就是教师选用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历史典故与教学有关的民间传说消化作为情景材料,引导学生从中去接受事物的本质几规律,提高创设故事情景,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司积极性,如在讲到地主和农民生活天壤之别时,引用了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引用了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名句“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通过这些名句丰富了他们文学修养,又拓宽了他们的思维。

二、鼓励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又称发散性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没有“求异发散”也就没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也要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要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浪花,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㈠多提供感性丰富的材料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而感性认识的获得来源于丰富的材料。这些材料靠平时老师多多收集积累。为了说明书上的知识点,材料要贴切,要能说明知识点,要具有实效性。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既共存又斗争时,我列举了中美两国的很多事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我把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以来在外交上对我国的频频撞击一起展示给学生看:4月1日在我国东南沿海撞毁王伟驾驶的军事侦察机;4月20日在世界人权大会上提出反华议案;5月又出售给台湾军事武器。同时我也把中美贸易方面的实例讲给他们听:美国飞机和小麦的最大买主是中国,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通过这些实例,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美应该建立战略性的伙伴关系。总之教师要想办法多渠道地搜集材料给学生,而不能死照书本讲理论。

㈡“引而不发”,让他们自己思考。

一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抓住学生思维这只“小鸟”,同时又不让它感受到束缚,从而唱出美妙而动听的歌声。这就要求

教师的讲解设疑是“引而不发”,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

“引而不发”体现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教学开始时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后,学生渴望知道得很多,这时教师不要急着讲答案,让他们自己先思考,或者择举一二,余者让学生自己探求;教学过程中讲到教学的紧要之处时,教师停止讲解,而是启发学生讲述后文,学生就会大胆创新;课堂小结之时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故意留下,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钻研,无疑也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㈢质疑问难,多提问题,激活思维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及时抓住一些有利时机,提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问题,就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关于创造性的质疑问题,台湾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集多年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创造性思维发问技巧的“十字口诀”,即“假、列、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假”——“假如”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对一个假设情景加以思考,可用人、地、事物的假设发问;“列”——“列举”的问题,即列举出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举的越多,说明理解知识点越深;“比”——“比较”的问题,即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或事物比较其异同,通过对比学生对两个概念都加深认识了;“替”——“替代”的问题,即用其他的字、词、事物、含义或观念取代原来的资料;“除”——“除了”的问题,即针对原来的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成规,寻找不同的观念,在政治开放性试题中就是要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可”——“可能”的问题,即要求学生利用联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做回顾与前瞻的了解;“想”——“想象”的问题,即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里于未来的事物;“组”——“组合”的问题,即提供学生一些资料(字、词、事物、图形等),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六”——“六w”的问题,即利用英文中的who(谁)、why(为什么)、what(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哪儿)、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类”——“类推”的问题,即将两项事物观念或任务直接比拟,以产生新观念。

三、用联系的观点去处理教材,解决问题。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㈠老师应以联系的观点组织教材,认真分析每个教材的内在联系,如在讲到《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时候,教材的顺序是先讲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后讲生产力的定义三要素。老师可以从一张书桌的制造需要哪三个要素引导学生得出生产力的三要素,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原始社会劳动者的素质情况、劳动工具情况、劳动对象范围如何。通过这样的组织安排,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寻求答案。

㈡在讲授知识点时,要把学过的旧知识和新知识连贯起来,通过对比法,让他们发现相同点,从而很好地掌握了这两个知识点。如在讲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把前面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都拿出来,让他们比较,通过剥削基础、剥削方式、阶级关系和剥削特点等的具体分析,深刻把握了这三个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教师把这些要点进行创造性的组合,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新旧知识的实质联系。

㈢列举事例时,把古今中外有联系的材料都列举出来,通过这些互有联系的材料,让学生很容易找到事物的本质。如在讲到“工业革命”时,我出了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先是列举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相继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成就,后我又找了我国当代关于这方面的材料,举了“杂交稻之父”袁隆平的例子,讨论袁隆平所发明的杂交水稻平均亩产之所以能在原来水平上提高400多斤,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结论,从而真切体会到了“我国要重视科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要性。

四、多采用讨论、辩论等实践课的形式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贯彻执行,一定要克服老师“满堂灌”的弊病,而是要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平常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将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入课堂。在讲解“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时,我列举了两种观点:一是“奴隶社会开始有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现象,所以是历史的退步”;一是“奴隶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通过激烈的讨论和辩论,同学们明白了虽然奴隶社会有了人剥削人的现象,但是奴隶制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同学们体会到要判断一种社会制度取代另一种社会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关键在于这种社会制度下的生产关系的建立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践课也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好途径。思想政治课的许多概念、原理都比较抽象,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借助实践的途径。实践是丰富多彩的,是产生理论的源泉,是发展理论的动因,因此恰当的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如在讲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我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感受2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变化,然后再结合书本理论,去思考取得这些变化的根本原因,这样既了解了社会,又在实践中提高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以上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管锥之见,仅供同仁批评指正。

目前,教育改革的春风正吹拂着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青年教师,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关于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责任积极摸索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切实注重结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第四篇: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教学贵池区江口中学 胡决心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合时政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学紧密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渠道,又能弥补教材相对于形势发展滞后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一石多鸟”的作用。那么,如何结合时事教学、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呢?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新课教学导语如何开启,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比如我在上《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电影吗?一定认识许多明星吧?有一个明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现在成了‘富婆’,她就是刘晓庆。可是她由于长期偷税、漏税,数额巨大,已被公安机关逮捕,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你知道偷税、漏税为什么犯法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公民纳税的有关知识,通过学习就让我们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好吗?”这样的开场白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收集整理时政资料进行要闻发布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就是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本着这样的愿望,我要求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时政信息,一方面多阅读各种有益的报刊杂志,如《人民日报》、《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二是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学生必须学会在读和看中摘录国内外、省内外甚至区内外的时事要闻。新课开始前,让两三名同学进行新闻发布,要求他们表述清晰简明,突出热点、焦点,避免内容重复。在学生发布要闻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谈感受、提问题,教师带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进入正式课堂的学习。通过开展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动手(搜集、整理材料)、动口(口头表达)、动脑(观察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empirenews.page--]举办时事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然而常常也是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政治课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在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和“非典”流行期间,我为学生作了“十六大专题讲座”和“非典专题讲座”。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式学习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如何去挖掘,不是完全靠教师,而主要是靠学生,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文字,作为练习题的形式交给老师。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总之,教师必须有创新的实践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改革的目的。

第五篇:试论政治课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

试论政治课教学与思想素质教育

潘青

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学校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尤其迫切。作为德育核心和主渠道之一的思想政治课,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代替的。

一、思想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共性的。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政治课课程设臵的目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我国的教育方针。由此可以看出,在培养目标和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国家都把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放在了首位,即坚持德育首位。

中专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设臵,目的是通过较为系统地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知识来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中专思想政治课课程的这一教学目的决定了政治教师必须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2、开展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科学基础知识武装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识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排难解惑的金钥匙,成为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支柱。由此可以看出,大力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 1

中专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之一。

3、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中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是政治教师按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任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传授知识、培养情感、锻炼意志、确立信念、付诸行动五个阶段。简言之,称为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过程。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帮学生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所包含的阶段,也可分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简言之,也称为:知、情、意、信、行的统一过程。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共性说明它们之间是相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中专思想政治课的灵魂。

二、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是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身体素质、交往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应把着眼点之一放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

那么,在中专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如何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呢?

1、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中专教师的教育对象是15至18岁的青年学生。学生更多的是把教师视为自己人生的楷模、学业上的师长,教师的政治思想行为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用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度和实效。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者的一个规则就是:要把自己在广泛的意义上培养好,同时要努力于自我教育。”我们政治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在塑造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必须努力完善自己的“灵魂”,只有“身正”才能“为范”。

2、坚持启发式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

中专思想政治课是中专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对中专生系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专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以及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品德的形成,关系到中专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政治课课堂教学,已成为政治教师的重要课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首先,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增添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典型事例,在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典故、诗词,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理论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这样学生不仅接受了所学知识,而且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其次,在教学中,坚持“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新颖活泼的“情境表演”,参与面广的“模拟法庭”,气氛热烈的“学生论坛”,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主体性、生动性、民主性、合作性和多样性的时代特征,深受学生欢迎。

再次,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图片、声像资料等表现一些板书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和动态演变过程,化解教学内容中的疑点和难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作为德育主渠道功能的政治课教学不同与其他学科。它既重视理论学习,更注重实践;既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更注重行为目标的达成。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政治教学的最终目标。我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按照共产主义道德标准,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

三、进行专题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理想、信仰、信念专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旗臶问题至关重要,旗臶就是方向,旗臶就是形象。”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臶,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状,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树立热爱党、拥护党、跟党走的思想感情,进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最终树立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坚定信念。

2、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我国人民历来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的教育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学生把爱国与爱党统一起来,把爱国主义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统一起来,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党的十六报告指出:“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职责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能够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应该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专题。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知道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目的是实现人民民主,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基本原则。

以上四个方面的专题教育的内容,在中专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政治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挖掘其中的教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各种灵活有效、寓教于乐的活动,积极做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

四、构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网络,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伟大任务,光靠学校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这一方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构建德育教育网络。具体措施有: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努力寻求社会各界支持,建设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基地。如:在工厂、农村建立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学工、学农劳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法院、公安局、监狱等单位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审案,听取犯人现身说法,增强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在革命老区设立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为革命先烈扫墓,听革命老人讲革命故事,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此外,政治课教学还应该和共青团、学生会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上述组织在青年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诸如团队活动、团员发展、团员评议、青年党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救灾捐款、希望工程、学雷锋活动、升国旗仪式、文艺汇演、成人宣誓仪式、国庆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中,政治教师要主动配合团委、学生会开展工作,做到周密设计、精心安排,在活动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下载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政治课信仰教育的迷失与回归(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思想政治课教育总结

    郑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报告 中文系是郑州师范学院建系最早,在校人数最多的本科系部之一,目前,设有4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000多人。 “与中原一同崛起”为我校校训......

    初探七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教育

    初探七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教育漳平永福初级中学虞伯娟七年级学生告别小学进入中学,也就进入了又一个新的起点。每个学生都带着新的抱负和理想、希望和追求、雄心壮志,打算在......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反思[精选5篇]

    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反思 大浪淀中学杨国荣 上思想政治课是教师在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特别是在初中阶段,上思想>政治课的教师要教育、启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思想政治课教育测量与评价必做作业(精选五篇)

    1,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测量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一、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并存 思想政治教育绩效与其他工作不同的是,其他工作产生的是直接效果,如企业管理工作的效果,直接表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多媒体的运用

    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多媒体运用 教育产生于社会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先进技术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来。在21世纪的今天,把现代科学技......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初级中学景克雄 一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1......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报告会心得体会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