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
教师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
某中学八(三)班学生刘某某,只因为平时学习成绩不是太好,上课总是不遵课堂守纪律,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他,特别是语文老师。某一天,语文老师讲课中途涉及相关事件时,提出一个问题叫大家在课堂上讨论,老师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进行争论。刘某某起立回答问题时,由于他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不太一致,因此老师很不高兴,就用了刻薄的语言训斥刘某某,说他“你真的好笨,笨得像头猪”。刘某某听了以后很难过,就回顶了一句:“那你怎么不找头猪来教,猪老师才会教猪学生,你才像呢”。老师一气之下,失去了理智就把刘某某赶出了教室,并说:“你居然敢说老子像猪,你他妈的以后就别再来上老子的课了!”。
试分析:
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案例分析:
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语文老师和学生刘某某。
2.这是一起中小学广泛存在的教师侵犯学生权益的案件。案例中的语文老师将学生赶出教室是剥夺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学生有“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活动,教师将学生赶出教室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是违反教育法的行为。另外,语文老师让 学生在教室门口罚站,说他“笨得像头猪”,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变相体罚,又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尊严,从学生回顶的话语也看得出:老师也在自己看低了自己的身份,比学生也好不到哪里去,猪老师教猪学生啊,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款关于教师义务的规定:“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同时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还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语文老师应该向学生刘某某道歉,并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
3.从本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教育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要耐心
2008年10月的某一天,某校中学生张某趁王老师上课在黑板板书之机,偷偷地在桌子下面抽烟。被王老师发现之后,便叫张某把烟交出来,但张某再三否认自己抽了烟。于是,王老师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并打了他正反两个巴掌,不巧的是王老师手上的戒指正好在学生的右脸上划了一道大伤口,立刻鲜血直流,导致毁容。王老师当时吓慌了,赶紧送医院治疗。后来,王老师赔偿了该同学的经济损失。
试分析:
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案例分析:
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王老师和学生张某
2、在此案例中,王老师面对课堂突发事件,应冷静处理,调查了解情况,以正面教育为主,讲清道理,使学生知错改错,而不能凭一时冲动体罚学生。因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王老师打了张某,并怒气冲冲地骂了他一顿,他的正反两个巴掌,不巧的是王老师手上的戒指正好在学生的右脸上划了一道大伤口,立刻鲜血直流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所以,王老师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学校应承担全部责任。王老师体罚张某 造成张某右脸爱伤而毁容,法医将根据张某受伤程度鉴定张某伤残等级:轻微伤、轻伤、重伤。如属轻微伤,王老师的行为属一般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如属轻伤或重伤,王老师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根据《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如属轻伤,加害人与受害人可以和解,受害人不向法院起诉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如属重伤,无论受害人是否向司法机关控告,司法机关将追究加加害人的刑事责任。
3、从本案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中小学教师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教育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篇:侵犯别司品牌权益致歉信
尊敬的XX市XX科技有限公司领导,您好!
由于我司(XXXX科技有限公司)新进应届毕业员工在上传新产品时粗心大意未能即时发现而上传带有贵司品牌字样。对此本公司深表歉意。现在我司已将这项产品删除,今后不会再上传同样产品而请贵公司将此投诉撤消。
基本信息
投诉单号: XXXXXXXXXXXXXXXX 知识产权编号: XXXXXXXXXXXX;知识产权类型: 商标权;信息来源: 国际站(Alibaba.com)链接地址
XXXXXXX科技有限公司
2013-3-27
第三篇:侵犯劳动者权益新动向问题探讨
以资本强势的权力,明目张胆地抢先故意规避《劳动合同法》,逃避责任和义务,实际上就是对职工根本权益的恣意侵犯,是“资本无道德”对劳动法规尊严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又一次公然挑衅。
距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生效还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个别企业提前拆招卸力现象:有的企业与工作年头较长的职
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目的就是尽量延迟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时间;有的企业索性鼓励职工“主动辞职,重新竞聘”,目的同样不乏有回避“无固定期限合同”之嫌;有的企业则打着“优化重组”的旗号搞“突击裁员”、“突击解聘”,以防将来为一些所谓的“临时职工”履行更多义务……
本来,《劳动合同法》表决通过之时,针对该法许多条目,不少企业已经心生畏惧;公开征求建议期间,甚至有企业公然以“撤资”相威胁。因为,在一些企业眼里,“《劳动合同法》侧重劳动者利益,对己不利”。原以为,通过几个月来各路专家、政府部门对《劳动合同法》的宣传、解释,企业对此会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思想转变。但令人失望的是,依然有个别企业明目张胆地抢先故意规避《劳动合同法》,逃避责任和义务。
仅仅因为新的劳动法规可能对企业利益产生“影响”,就不惜牺牲职工利益紧急“应对”。虽然有的企业“拿钱补偿”,但最终还是伤害了职工的感情,凉了职工的热心,年轻职工心里动摇了归属感,工作年头较长的职工更是感到企业的无情。《劳动合同法》强调:劳动者在满足“已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或“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后,便可以与用人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也就是很多职工理解并期待的“固定员工”或“永久员工”。既然是“固定员工”,那就意味着企业不能随意辞退。这其实是维系和稳定劳资关系,却被一些企业视为“妨碍了用工权,增加了用工成本”。现实表明,不少企业热衷短期劳动合同,一年一签,一年两签,甚至不乏一年四签。企业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和职工签合同,说白了就是可以少履行很多义务,降低用工成本,过度利用“劳动力黄金期”……这种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相当普遍。不少劳动者提心吊胆,干了没有几个月,就要考虑下一步饭碗还保不保得住,单位还用我不用?试问,劳动关系又怎能做到和谐、稳定?
不少企业顾忌的《劳动合同法》中的一些条文,恰恰正是为了遏制这种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因此,一些企业抢在法规生效之前想方设法加以规避和逃脱。看似优厚的“经济补偿”的“安慰”背后,实际上潜藏着“驱逐职工”的冷漠,尤其是“驱逐老职工”,为老职工的未来添加了诸多不确定的风险和变数。以企业强势的权力去利诱职工乃至协迫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实际上就是对职工根本权益的恣意侵犯。这种对职工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的做法,是“资本无道德”对劳动法规尊严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又一次公然挑衅。
令人担心的是,一些企业对劳动合同法的这种误读可能会被生效之前的这种规避暗流因此而放大。规避新法,也让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生效后的执行情况多了一分担忧。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过,“凡是能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的也都能增强企业实力,带给企业繁荣与利润”。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曾经撰文指出,中国不能接受“资本无道德”。文章称“中国企业正面临社会责任的挑战性考验。”
“资本无道德”,企业便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拥有稳定的职工队伍,拥有老职工,是企业发展壮大的财富,而不是包袱。常识告诉我们,没有稳定、长期的劳动合同,就难有稳定的劳资关系,也难有稳定的职工队伍。那些认识到这一点的企业,大多都鼓励职工终身制和年功序列制,鼓励职工与企业共存亡,也正因此,才大大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
即将施行的《劳动合同法》无疑对一些不规范的企业用工行为带来冲击,但企业应该积极应对,而不是故意规避,设法逃脱法律的制约。必须要强调这样一个共识,一个企业要想赢得长远、持久的发展,必须尊重法律,尊重和善待企业职工,这是一项重要课题。从短期来看,《劳动合同法》固然提高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会让一些企业感到不适应甚至阵痛;但从长远来看,《劳动合同法》有利于推动企业规范用工,敦促企业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是夯实企业长青的基石。
国际上,“漂绿”(greenwash)一词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让自己“染上绿色”,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好名声会让自己受到更多公众的青睐。如果企业一味贪恋自身短期利益,不顾职工长远利益,这样的企业的道德水准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第四篇: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
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
案例
1李艳勤故意伤害案
——继母借“教育”之名打骂虐待继女
(一)基本案情
被告人李艳勤,女,汉族,1983年4月5日出生,初中文化,个体户。
2010年9月,被告人李艳勤和申二刚各自离异后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2011年2月,申二刚的女儿申潇然(被害人,殁年5岁)开始与李艳勤、申二刚及李艳勤的儿子申岩桐一起生活。其间,李艳勤经常以申潇然不写作业、不听话为由,采用掐、拧、踢、烫等方式殴打申潇然,致申潇然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等部位经常受伤。申潇然2012年3月27日,申二刚到外地打工,李艳勤带着申潇然、申岩桐到山西省平顺县租房共同生活。同年4月29日晚,李艳勤在其租住处因琐事殴打申潇然,致其腹部受伤,后又多次殴打申潇然腹部等部位,致其伤情加重。同年5月4日晚,申潇然开始出现呕吐症状,李艳勤购买了治疗中暑等症状的药物让申潇然服用。同月6日17时许,申潇然和申岩桐在租住处睡觉,李艳勤将两个孩子反锁在家中。当天19时许,李艳勤回家后发现申潇然躺在床下,身体已经发凉,遂拨打120急救电话,将申潇然送往医院抢救,但在途中申潇然因受钝性暴力作用造成肠管破裂,致感染性休克死亡。
侵犯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案例分析
人物:李艳勤申潇然
法律关系:该案件的被告人李艳勤和被害人申潇然是拟制血亲的亲子关系的其中一类继父母子女关系。
我国法律规定的有关本案的父母子女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抚养是指父母从物质上、经济上对子女的养育和照料,教育是指父母在思想、品德、学业等方面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二是父母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情况下,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因婚姻而派生,是一种姻亲,但是继父母与继子女存在实际的抚养教育关系的,即构成事实的收养关系,双方关系就成了拟制血亲。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也就是说,以继父母抚养教育继子女为法定条件,双方便形成了法律拟制的血亲,产生与生父母子女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分析:被告人李艳勤是被害人申潇然的母亲,李艳勤经常以申潇然不写作业、不听话为由,采用掐、拧、踢、烫等方式殴打申潇然,致申潇然头面部、颈部、胸腹部及四肢等部位经常受伤。构成虐待儿童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章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遗弃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被告人李艳勤故意伤害被害人申潇然身体,致其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罪。李艳勤借“教育”之名,在与申潇然共同生活期间经常对申潇然进行打骂虐待,并最终将申潇然殴打致死,情节极其恶劣,罪行极其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大,应依法惩处。鉴于李艳勤有抢救被害人的行为,且归案后能够如实供述主要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据此,依法认定被告人李艳勤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父母虐童,公职人员、教师性侵未成年少女事件屡屡曝出,组织未成年人进行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层出不穷,引起了广泛关注。据人民网5月29日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当日公布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典型案例,以打击震慑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与防范保护意识。
黑龙江大学伊春分校
人文社会科学系
刘建希
第五篇:消费者权益案件统计分析
消费者权益案件统计分析
2011年第三季度以来,商丘市工商系统切实履行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管职能,以落实食品安全电子备案查询系统和“一票通”溯源监管机制、探索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为重点,以加强日常监管、专项整治、质量监测为手段,切实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数量、案值及罚没金额情况
第三季度以来,全市工商机关共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32件;案件总值31.48万元;罚没金额40.96万元。
1、从消费类型看。查处商品消费案件131件,占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总数的99.2%;服务消费案件1件,占0.8%。
2、从案件来源看。检查中发现并查处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占案件总数的近8成。检查中发现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05件,占查处消费者权益案件总数的79.5%;申诉案件3件,占2.3%,通过举报查处2件,占1.5%。其他22件,占16.7%。
3、从侵权行为看。质量问题案件较多。在商品中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案件42件,占31.8%;伪造商品产地、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的案件20件,占15.2%;生产国家明令淘汰商品或销售失效、变质商品的案件12件,占9%;生产、销售的商品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案件8件,占6%;对商品或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案件5件,占3.8%;其他45件,占34.1%。
4、从案件案值看。全部案件案值在5万元以下,共查处132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100%。
5、从案件侵权人看。个体工商户所占比重最大,共立案查处个体工商户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125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94.7%;自然人5件,占3.8%;公司2件,占1.5%。
6、从案件区域看。全市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较多的是睢县40件,占30.3%;夏邑26件,占19.7%;虞城21件,占15.9%;柘城20件,占15.2%;睢阳10件,占7.6%。
本表“其他案件”栏目中数据同比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案件居多,而食品安全法未被列入违法目录中,其数据只好列入其他栏目中。这说明依照食品安全法处罚案件的数量在增加,力度在加大。
二、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情况
2011年第三季度,全市共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121件;案件总值28.11万元;罚没款金额37.02万元。其中立案查处案件106件,占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总数的87.6%,说明目前办案已大部分采用规范的一般程序。
1、从案件案值上看。在立案查处的案件中,案值在5万元以下案件106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100%。
2、从案件违反法规看。违反产品质量法规案件所占比重较大,共查处58件,占案件总数的47.9%;违反商标法规案件17件,占14%;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案件2件,占1.7%;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案件44件,占36.4%。
3、从案件违法主体看。个体工商户仍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中居于首位,共查处100件,占立案查处案件的94.3%;自然人案件4件,占3.8%;公司案件2件,占1.9%。
4、从案件区域上看。查处此类案件较多的是睢县40件,占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案件总数的33.1%;夏邑26件,占21%;虞城19件,占15.7%;宁陵15件,占12.4%;梁园8件,占6.6%。
本表“其他案件”栏目中数据同比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案件居多,而食品安全法未被列入违法目录中,其数据只好列入其他栏目中。这说明依照食品安全法查处假冒伪劣食品案件的数量在增加,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
三、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和消费安全情况 全市共查处流通领域食品案件131件(其中立案查处116件);案件总值30.17万元;罚没金额35.13万元。
1、从案件涉及的商品看。查处酒类案件28件,占查处 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总数的21.4%;饮料案件20件,占15.3%;奶制品13件,占10%;粮食及其制品案件11件,占8.4%;月饼和食用油案件各4件,均占3.1%;肉类及其制品案件2件,占1.5%;糕点案件1件,占1%;其他48件,占36.6%。
2、从案件的案值看。在立案查处的案件中,全部为案值在5万元以下案件,共查处116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88.5%。
3、从违法主体上看。违法主体是个体工商户的案件所占比重最大,共查处112件,占立案查处案件总数的96.6%;自然人案件3件,占2.6%;公司案件1件,占1%。
4、从案件区域上看。查处此类案件前五位的是: 睢县40件,占查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案件总数的30.5%;夏邑26件,占19.8%;柘城20件,占15.3%;宁陵15件,占11.5%;虞城11件,占8.4%。
今年以来,我们共开展了“双节”食品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行动;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地沟油”专项整治行动;2011年流通环节秋季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等专项行动,有力净化了食品市场,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食品快速检测
全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广泛开展了流通领域商品 质量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测力度,共抽取样品总数1233批次。
1、从抽样地点看。集贸市场718批次,占总数的58.2%;超市152批次,占12.3%;专卖店144批次,占11.7%;小商铺69批次,占5.6%;商场62批次,占5%;专业市场26批次,占2.1%;其他62批次,占5%。
2、从商品类别看。肉类及其制品565组,占45.8%;烹调佐料262组,占21.2%;豆制品144组,占11.7%;粮食及其制品101组,占8.2%;焙烤食品50组,占4%;乳制品32组,占2.6%;酒及饮料类25组,占2%;水产品及其制品18组,占1.5%;干货12组,占1%;食用油脂类10组,占8%;方便面10组,占1%。
从以上数据分析:食品快速检测种类多,品种全,以食品为重点,强化商品质量监测,及时发现和查处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和产品。针对快速监测的结果定期公布抽检结果,及时发布消费警示,引导科学消费,为保障广大消费者食品消费安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五、食品安全示范店创建
全市共建立了1875个食品安全示范店,其中食品店1678个,占总数的89.5%;农资店132个,占总数的7%。示范店在日常监管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六、建议
1、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述违法案件所违反的法规,建议在表
一、表二的“案件违反法规”栏目中增设“食品安全法”。
2、加强日常监管和市场巡查工作。加大市场检查力度,特别是要持续加强流通环节食品溯源监管,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市场有序运行。
3、加强新闻监督。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定期对产品质量抽检结果进行公示,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监督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威慑力量。实行举报有效制度,发动社会组织和广大消费者,积极参与市场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