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口老龄化,养老问题,医养结合模式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养老问题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综述
摘要
基于基本国情,中国老龄化具有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的特点。老年人健康长寿水平与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中国老龄政策要把老年人健康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老龄化速度快是低生育的结果,应充分利用“人口红利”为老龄化做好物质准备。老龄政策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未富先老的条件下,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支持。本文从三个方面描述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即人口老龄化现状、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和新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养老问题医养结合
前言
低生育率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变过程中都要面临人口高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的两难抉择。中国做出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抉择是艰难的,也是科学的,对此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后果是有一定认识和准备的。存在决定意识。老龄政策的制定应建立在对中国老龄化过程、前景的科学认识之上,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决定于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口多、底子薄、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的国情决定了人口老龄化过程和形成特点集中表现为:老年人数多、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和老龄化地区差别大。在中国跨入老龄化国家行列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对其特点进行更准确的再认识。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殊性在于中国的加速老龄化是自觉的历史选择。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有诸多隐忧无可厚非,但中国应对老龄化也存在后发优势。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平均寿命的延长使得中国可以克服应对老龄化的悲观思维。为此,我们需要更新发展观念,重新认识老年人价值,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制定应对老龄化的战略。
1我国老龄化现状
1.1我国老龄化状况
根据联合国新标准规定,一个地区65岁以上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就可以被称为“老龄化社会”,而超过14%就被称为“老龄社会”。中国一直是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的发展中国家。预测显示,2015—2035年的20年里,中国
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0%。
1.2老龄化特点及发展趋势
1.2.1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巨大、发展迅速
60岁作为老龄化标准,1990年中国老龄人口达1亿人,预计2014年将达到2.03亿,2026年将达3.04亿,2039年将高达4亿人,若以65岁为标准,我国老龄人口从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增长3.01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发达国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时间。中国只用27年就可以完成这个历程,并且将长时期保持很高的递增速度,属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1.2.2老龄化人口中高龄化速度过快
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借鉴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践及我国现阶段人口年龄现状,我国将出现人口高龄化问题。1990年我国高龄人口为801万,到2000年已达1201万,年均增长率高达3.6%。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33578万,比2000年增加2.81倍,高龄老人将达到1亿人,比2000年增加7.18倍。可见,高龄老人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老年人口增长速度。高龄老年人口的大量出现,意味着带病生存和卧床不起的概率增高,多数人生活不能自理,是人均占有医疗资源最多的群体,需要各方面的临终关怀,包括精神上、经济上、生活上的慰藉与供养。
2带来的养老问题及对策
从宏观角度来讲,人口老龄化会带来经济压力和社会活力问题。在经济上主要依靠社会养老的现时代,人口老龄化意味着将给国家财政预算带来压力,因为养老金的负担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增大。同时,人口老龄化到一定程度会导致两代人赡养比例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的供给,影响到在业人口的劳动产出率问题。这是人口老龄化的宏观效应。从微观个体的角度说,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还有一个老年发展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老年人过上有欢乐、有价值、有创造的生活。归根结底,这是老年人身上的发展性需求和价值性需求所决定的,可以理解为人口老龄化的微观效应。
2.1积极应对,化弊为利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并非没有希望,至少长寿是我们共同向往的,哪怕长寿的过程也伴随着病痛的折磨。在一般意义上,“好死不如赖活”也有其正面的含义,就是说,痛苦的活有时也不失其意志顽强、挑战生命的意义。正确对待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树立的“科学老龄观”是辩证的: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挑战的严峻性、后果的严重性、话题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坚持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看待和回应。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可能转化为无法化解的巨大压力,也可能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古典经济学认为,需求引致生产,消费促进生产,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也是可以转化的。巨大的为老年人服务市场的需求昭示着巨大的老龄产业的发展空间。老龄化社会的商机无限。根据估计,我国未来养老市场潜力可能达到数万亿人民币,可以帮助创造很多就业岗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2提前应对,有备而老
我们耳熟能详的“未富先老”说法说明的是经济发展和老人增加的不平衡性,“未备先老”这一说法则依据我国养老服务供给普遍、长期、严重滞后于养老服务需求这一事实作出的概括,这一特点将伴随我国比较长的一个时期。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未来的养老服务社会化方向是建设和完善城乡统筹,专业规范,以满足老年人多样性、个性化需求为目标,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护为补充的多支柱、多功能养老服务体系。但实际上,“未备先老”表现在很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养老服务供给,虽然这可能是最引人关注的一方面。从生命历程的观点出发,成功的老龄化一定是有准备、有储备的老龄化。无论是准老年人、家庭、社会和政府都需要为重度老龄化的到来做好准备。
2.3科学应对,对症下药
要相信科学的力量,要相信人民的力量。我们要调查研究,广开言路,设计出重点领域,明确我们的路线图,列出优先次序。遵循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顺势而为。1982年维也纳召开首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国际上先后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成功老龄化等重要主张。积极老龄化是一个全球战略,其含义是指老年群体和老年人自身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仅在机体、社会、心理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要积极地面对晚年生活,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可以继续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
2.4全面应对,统筹治理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非常广泛而且深远。“全面应对、统筹治理”的思想包含的视角非常广阔,包括了应对主体和应对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从应对主体看,包括了政府、单位组织和社区组织。另一方面,从应对方面看,包括了赡养体系、资源配置、文化建设等方面。只有在科学理论和正确战略的指引下,汇聚各个方面的力量,整合强大的应对能力,我们才可能实现成功的老龄化目标。
3医养结合模式及其发展
传统的养老模式在满足了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并未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保健需要,养老与医疗相互分离,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于是建立医疗和养老两者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3.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意义
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必要性及意义的研究较多,目前的共识主要是:一是我国老龄化伴随着严重的高龄化趋势,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数量逐年递增,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迫切的要求;二是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家庭的小型化、空巢
化现象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随着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不断恶化,现代家庭往往无力承担照护的重担,急需医疗卫生服务强化养老功能;三是传统的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基本就医需求,医养结合能进行有效弥补;四是医养结合照护体系是建设覆盖城乡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优化医疗与照料服务质量。
3.2医养结合的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3.2.1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困境分析
随着各地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的深入,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也逐渐出现。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内外两方面的处境进行阐述:内部困境包括医护人员的紧缺、专业性不足以及服务层次尚待提升等方面;外部制约因素包括制度支持力度小、养老服务保障体系功能分层和衔接不完善、多方协作效果不明显、资金投入不足、多头管理等问题。对医养结合推进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类,包括四方面:理念制约,即现阶段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依循的逻辑基础是补救型,以养老和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为驱动;政策制约,即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存在医疗保险制度报销的限制;制度制约,主要体现在公办养老机构服务对象出现偏离,而民办养老机构发展面临诸多障碍;人才制约,专业的医护人员不足是制约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上述四类制约因素给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常态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3.2.2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策略研究
医养结合发展的对策研究,即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策略,进而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策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供给主体、顶层设计、服务延伸、队伍建设等方面。供给主体方面,针对目前供给主体积极性不高、单一的问题,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会与政府力量通力合作,共同营造充满活力、专业的市场氛围是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顶层设计方面,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具体操作层面,真正的医养结合是实现老人的医疗服务享受到国家统筹医疗保险报销这一目标;应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及相关养老行业标准。由此可见,关于医保结算的问题是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需突破的瓶颈。服务延伸方面,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下一步的发展策略,即面向农村地区的模式推广服务普及到家庭病床和社区服务供给中,实现与居家、社区养老模式的兼容和衔接。未来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不仅是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农村地区、城市社区也应纳入其规划体系,形成全面辐射的格局。队伍建设方面,医护人员紧缺是制约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
4展望
老龄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中国的老龄问题也具有显著的世界性,中国应对自身人口的老龄化对于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尚未进入老龄社会之前,中国就向全世界宣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面临三分之一以上老年人口和不到五分之一的少年人口与二分之一多的劳动年龄人口的基本格局,这意味着中国将在人口重度老龄化的条件下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这就要求我们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民族兴衰的高度,居盛思衰,把握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道,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战略安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老龄化积极乐观是科学认识、唯物史观的产物,而非盲目乐观。只有摒弃各种悲观思维,才能满怀信心地积极应对。其次,全社会要全力以赴、积极主动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志愿者、老年人及其家庭各有责任,共同应对才能有效和持之以恒。最后,科学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把各项应对举措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健全各项机制,力求方法、措施到位,逐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邬沧萍,姜向群.“健康老龄化”战略刍议[ J ].中国社会科学,1996,(5).[2] 耿爱生,杨文娴.我国老年保障研究中的“健康老龄化”研究趋向及其价值[ J].社会保障研究,2014,(2).[3] 耿爱生.养老模式的变革取向:医养结合及其实现[ J ].贵州社会科学,2015,(9).[4] 刘宏,高松,王俊.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 J ].经济研究,2011,(4).[5] 王德文.高龄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6] 吕林,杨建辉,吕牧轩.不同养老模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调查分析[ 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11).[7] 段小刚.影响老年人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 —基于天 津 市 城 区 调 研 数 据 Logit 二 元 选 择 模 型 分 析 的 视 角[ J].天津经济,2012,(10).[8] 刘 红.中 国 机 构 养 老 需 求 与 供 给 分 析[ J ].人 口 与 经 济,2009,(4).[9] 郭东,李惠优,李绪贤,官计彬.医养融合服务老年人的可行性 探 讨[ J ].国 际 医 药 卫 生 导 报(卫 生 管 理 版),2005,(21).[10] 王 贇.青 岛 市 “医 养 融 合 ”养 老 模 式 探 索.卫 生 软 科 学[ J].,2015,(2).[11] 沈连法.关于医养结合的思考.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 J ].2015,(6).[12] 吴玉韶,王莉莉,孔伟,董彭滔,杨晓奇,等.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 J].老龄科学研究,2015,(8).[13] 袁晓航.“医养融合”机构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D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13.[14] 童立纺,赵庆华,丁福,肖明朝.医养融合老年长期照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护理研究,2015,(4).[15] 赵艺,马欣婷,曾玉娟.医养融合型养老模式的运营问题研究[ J].管理观察,2014,(24).[16] 纪娇,王高玲.协同理念下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创新模式研究[ 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4,(6).[17] 黄佳豪,孟昉.“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困境与对策[ 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人口与健康),2014,(6).[18] 刘华.关于上海推进“医养融合”的思考与建议[ J ].科学发展,2014,(5).[19] 符美玲,陈登菊,张伟,杨巧.从长期住院研究谈构建“医养融合”照护体系的必要性[ J].中国医院,2013,(11).[20] 王素英,张作森,孙文灿.医养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调研报告[ J ].社会福利,2013,(12).[21] 张旭.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 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2] 刘清发,孙瑞玲.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初探[ J].西北人口,2014,(6).
第二篇: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浅议人口老龄化及其养老模式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就是其中一例。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自身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达水平和国民富裕程度尚有明显差距。同时中国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国情,不仅使中国高龄化背景下的养老矛盾和问题相对“超前”地暴露出来,而且也深刻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养老及养老模式的选择。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二是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四是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五是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
二、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造成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的较低生育率。另一方面是经济的快速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人口寿命大大延长。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在全社会人口中,年轻人口比重的进一步降低和老年人口比重相对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即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会给经济增长、产业演变、文化进步、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第一,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必将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第二,伴随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龄化,必将
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三,人口老龄化使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给政府带来比较沉重的财政负担。第四,人口老龄化客观上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口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特殊的需要。第五,人口老龄化必然会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因而迫切要求发展以多元化的养老模式。
三、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养老模式变迁
家庭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于是养老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兴办养老院等各种“社会养老”模式也逐步发展起来。与居家养老相比较,“社会养老”模式可通过把老人集中到各种养老院“集体”养老,解决家庭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但社会养老需要持续的大量投资,没有足够的政府财政补贴几乎就难以为继。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机构养老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或集体兴办、集资兴办、政府与非营利机构联办、民间资本兴办等几种投资经营模式,这些投资经营模式正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
由于目前我国是“未富先老”,养老要承受巨大的财政负担和人力资源需求的双重压力,这就要求我国既不能单纯实行“居家养老”,也不可大范围推广“社会养老”,必须创新养老模式,走多元化养老之路。于是类似于“以房养老”、“异地养老”等养老新模式就应运而生,不断适应国人多样化的需求,养老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
四、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在国家战略层面上,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科学、客观、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认清未来中国人口结构演变的发展趋势,及早地制定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总体战略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正确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问题,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对策来缓解矛盾,化解困难,可以积极地化挑战为机遇。目前的主要对策就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保险制度,为应对今后进一步老龄化做好各项准备。具体建议与措施如下:
1、在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层面上,男女性退休年龄有望统一,退休年限将延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新增劳动力则逐渐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领取国家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口增加,而进入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将越来越少。女性的平均寿命通常要高于男性,统一退休年龄将减少女性退休者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就减少了社会统筹资金的支出。从国际社会来看,目前,规定男女相同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60%,规定男女差别退休年龄的国家约占40%。
2、“企业年金”的作用在未来养老保障体系中将逐渐增强。我国于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计划的“企业年金”制度。而在这之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早已建立了这样的制度。目前,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建立了该计划。随着全球企业竞争中加剧,中国企业要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提供丰厚的企业年金。可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在未来的养老保障体系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吸收国外新型养老模式的经验,增多与加强其他种类个人养老的方式。“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又称“倒按揭”在美国、加拿大等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其他国家也有效仿的趋势。几年前在两会上就有代表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这一养老方式。随着人们养老意识的增强,“倒按揭”有可能成为中国一种普遍的个人养老方式。具体做法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或是金融机构,由其一次性或分期支付老年人养老金,老人去世时房屋产权由这些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我国人口正面临老龄化,若老人用自己的住房作抵押物从银行贷款每月领取养老金来安度晚年,这就可以给国家、社会及年轻一代减轻很
大的负担。另外,下岗失业工人、待业人员、城市中的特困户,他们的经济来源少,经济状况不好,有些低保户凭每月几百元的低保收入根本满足不了其家庭开支,将自有住房抵押给银行,每月从银行领取一定的现金来补贴生活费用,这样也可以达到养老的目的。
尽管当前在我国实施倒按揭的存在着某些障碍,但随着养老形势的发展,银行系统的改进,以及相关法律和体制的完善,它完全能够成为未来的一种理想个人养老模式。
4、大力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菜单式服务,改变社区居家养老简单、粗放的服务模式,培育社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集约化、项目化发展。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通过评估,按不同照料等级,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经济困难且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提供适当的服务补贴。随着老人离开工作岗位回到社区,不仅养老金由社会发放,老人的养老也基本上由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社区养老的独特优势,既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又补充了家庭结构变化后单纯由家庭养老的不足。
5、分类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在完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管理和政策扶持的同时,研究营利性养老机构的管理与扶持措施,以满足一部分支付能力较高、需求层次多样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
6、健全财力投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规范、长效的公共财政为主导的投入发展机制,并争取将政府对养老福利服务的投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通过老年人福利设施建设补贴和服务补贴,使政府的财力能够发挥托底的作用,保证需要满足困难群体的服务要求,逐步实现“费随人走”,形成“补老人、补服务、补项目”的公共财政供给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养老福利服务,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7、加强服务资源统筹。医疗服务是老年人最主要、最基本的需求项目。当前要将民政和卫生资源进行整合,让医疗卫生进入养老机构。本着“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的原则,统筹发展卫生部门老年护理医院和民政部门养老机构护理资源。
8、开发专业化服务人力资源。积极开发人力资源,逐步提高服务人员待遇,积极吸纳专业人员,进一步规范社会化用工制度,加强专业化培训,造就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
9、进一步强化青少年尊老爱老教育。大力提倡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安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代际之间的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内容。
综上,养老问题是反映社会发展与和谐的一面镜子。在人口老龄化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满足老人养老需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答的一道难题。因此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抓紧时间从立法、管理模式、社保体系、医疗体制、投资机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去改善,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第三篇: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范文)
浅析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随着衰老的健康问题当前的养老金和医疗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创新养老模式的养老服务,因此,树立健康的概念,强化医疗服务,现有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促进新的医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所谓“医养结合”,是对传统养老服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是在人口老龄化加剧和新种类疾病频发的新时期,重新审视和思考养老与社会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适时调整。
二、推行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严峻
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报告在年龄构成中指出,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此数据表明,中国面临的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和复杂。
(二)传统的居家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养老需求
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但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在独生子女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的趋势,呈现“4-2-1”家庭结构,甚至出现“8-4-2”的严峻形势,支持负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护理条件的缺乏,核心家庭(包括夫妻和未成年孩子(孩子),经济负担,精神安慰,等,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越来越关心。
(三)养老院不能看病、医院不能养老
过去只能提供基本生活养老院服务,一旦将病人送往医院,否则会延误治疗。即使没有突然的疾病,老年人也需要定期检查,高度重视预防、治疗养老机构和医院等康复设施空间距离,让很多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需要反复治疗,不得不在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来回。和主要关注治疗急性康复医院的患者患有慢性疾病,康复治疗和护理的老人,医院建议放电观察,否则它会占据有限的医疗资源。养老院不能看医生,医院不能养老,让旧的真正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同时,医院的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没有充分发挥医院医疗救治的功能。
三、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养结合的长效筹资机制尚未建立
传统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模式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来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服务,融资缺口,严重影响最初的推广的服务模式。甚至政策规定的融资模式,但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系统中,实际的操作和融资风险遇到挑战,初步研究,这些问题对医养结合的筹资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结构短缺
目前我国每1000老年人养老19.7床,和比例达到50%30%,目前我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床位应达到发展中国家的30%的上限。然而,目前我国城市的房子总服务满足率仅为15.9%。
(三)医养结合存在医护人员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
医养结合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缺乏训练有素的照护人员。大众对老年人护理从业者存在误解,认为从业者需要照顾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关注,现在只有少数老年护理培训项目。高校人才培养,外国老年护理学士、硕士,医生,几乎没有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中国老年保健。一方面因为旧观念旧想法,愿意参与养老服务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医疗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需要照顾老人,照护的时间越来越长。
(四)结合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老年人护理已经建立了一个综合评价系统控制,包括监督和评价机制,包括对老年人的审查,通过严格的评估系统可以,改善机构养老的质量,提出适合老年人养老新模式。如老年人机构评估量表。目前,我国老年人护理的评估标准仍缺乏明确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四、中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对策
一是强化政府责任、多部门协调,促进医疗支持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医疗支持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和健康和养老两个字段跨境合作和融合,难以建立系统的政策协调和改善。结合系统的建设涉及很多部门,民政、卫生、保护、金融、教育、司法部门,上述措施可以实现的关键,需要多部门协调的政府政策。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在医学结合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本融资、政策和行业法规,等等,以及机构和服务提供内容可以吸引社会力量的参与。最近,志愿者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养老行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医疗服务提供的组合,需要依靠更多这种力量。简而言之,通过政府的政策指导,有机结合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帮助老年人健康和养老服务。
三是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提供制度规范和保障。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其规范。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的行为。制定和完善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建立相应的认证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标准化,推动养老服务示范活动深入发展。
四是结合人才队伍建设模式。无论是养老服务还是医疗行业,目前人才短缺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设施人员短缺,人员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不能满足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需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从长远来看,应该从现在开始规划,应该不仅在传统的学院和大学建立老年人护理专业,提高老年护理知识和专业培训,并充分利用高职、中专,职业教育系统,通过增加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老年护理学科结构和输入老年护理培训基金,扩大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来源,不仅要培养高质量的护理人员,?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
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以社区老年人居家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社区日托中心为依托,总体规划,根据实用和有效的原则,利用便利的信息网络,采用热线,爱心门铃,医疗记录,服务手册,社区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发挥社区作为综合信息网络平台的作用,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在养老机构中,推广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电子档案,通过网上办公实现对养老机构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网络为支撑的机构信息平台,实现居家、社区与机构养老服务的有效衔接,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飞燕.“居家养老”新型养老模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7(12):148-150.
第四篇: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提案
关于加快推进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建议
养老事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多项养老领域的重大改革相继出台,当前,我国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往往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面临诸多困境,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增加费用,也给家属增加了负担。
我区人口总数50万余人,其中60岁以上人口11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2%,纯老年人家庭人口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共26家,床位在于50张的16家。公办养老机构17家,床位1436张;民办养老机构9家,床位920张;农村养老机构16家,床位1260张。全区各类一级以上医疗机构 20 家,床位1200张,其中公办17家。大部分养老院重视同医疗单位合作,一家单位有发展医养结合意愿。如何解决我区规模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和养老问题,应成为政府相关部门关心关注课题。
为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多种方式的结合,使医疗和养老资源共享,两者社会资源互补,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建议如下:
1、整合医疗资源,拿出部分病床作养老用,并挂“养老护理院”牌子,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确保老年患者的疑难病症和意外情况能得到及时救治,建议主城区内几家医疗机构试推广。
2、支持和帮助民办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托管并承担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部分,设立医务室或派送医疗团队定期上门服务。
3、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利用社会闲置的“楼、堂、馆、所”改建为养老场所,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多种方式,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
4、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养老配套政策,在老年人及养老机构的投融资政策,场地供应、市场准入、人才培养、就业培训、政府补贴、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加强监督管理,保障老年产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目前,全国各地医养结合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建议将区政府具备条件的医疗或养老机构作为先试、先行、创新我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示范典型,探索实践、积累经验,为我区养老服务事业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摘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是老年人保持独立和继续为家庭或社区做出贡献的前提,健康老龄化即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缩短其带病生存期,这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合作,有效地融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可利用、可获得的综合医疗保健与养老照护。分析当前我国三类“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拓展其外延,进而构建“一个中心、两个依据、三种类型、四个战略支撑”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战略框架,完善“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网络,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并提出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医养结合;健康生活方式指导
中共中央曾在2006年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明确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的任务,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以实现养老和医疗资源的整合。卫生部与民政部护理事业与老龄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探索了“医养结合”的老年照顾服务模式,应对社会老龄化和医疗卫生改革的需要。对目前流行的三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实践进行分析,提出“医养结合”亟待厘清的误区,拓展模式的外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整合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战略框架,促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协调与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有效地实现健康老龄化所要求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医”以及“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的多元化养老目标。
一、健康老龄化与“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医疗资源融入养老服务的“医养结合”模式,能够提升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独立性,通过其积
以医院治疗为主,导致费用支出高、医疗保险资金压力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对象并非单指“需要中长期专业医疗服务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应该是全体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内容也并非指在老人已经失能或半失能之际提供医疗服务,而是提前介入,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预防,尤其要预防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慢性病,这远比疾病治疗更有意义,也能够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认为,影响疾病的四类因素按照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生活方式和行为、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和卫生保健服务制度。
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分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在实践中被界定为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在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等三种模式,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如: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开设福利医院、青岛福山老年公寓开设医疗中心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重医大附一院内开设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开设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与湖南康乃馨养老机构合作、北京康泰医院与颐乐之家敬老院合作
(一)“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的分析。“医养结合”模式一是在养老机构开设医疗机构,这种模式以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和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为代表。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简称北京一福)由北京市政府于1987年投资兴办,内设经卫生局批准的北京第一家集医疗、康复、颐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甲等医院——老年病医院。主要接受国家优抚、需要照料的离、退休老人、归国华侨等老年群体,其老年病医院是北京市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北京一福是国内具有“窗口”示范作用的老年服务机构,由于其优质的医养服务和低收费而成为养老服务的“标杆”单位,也由此陷入“一床难求”的困境,导致大部分入住者是有特殊背景的老人,成为一小部分老人享受的福利。青岛市福山老年公寓由青岛市民政局于2012年批准筹建的新型民办养老机构,其最突出的特点即内 的学科,为入住老人提供权威的健康支持,但老人发生疾病时,可以立即转到医疗区接受专业的医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是河北省最大的三级甲等医院,2013年开始筹建养老服务中心,将成为集综合医院与老年养护中心为一体的养护机构。对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的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内部优势和外部机会在于医疗机构了解人的老化的过程和老人的医护需求,而能够提供适老的医疗设施与医护服务,这不仅能够解决大型公立医院的压床现象,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还能够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持续性医护服务。此外,国家部委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和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综合性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推进医护型养老机构的建设,这些有利因素激励着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对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的内部劣势和外部挑战分析发现,由于三级医院和基层医院本就存在较大差距: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甚至出现病人压床现象,而基层医院则病患不足,经济效益差,因此三级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动力不足,而基层医院开设养老机构的能力匮乏。此外,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还可能发生滥用医疗保险基金的风险。医疗机构开设养老机构可能使得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扩大。
三、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促进和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应首先从老年人的生活方式着手。
(一)规律的生活起居。辖区医护人员可协助老年人安排每日的作息时间,使老年人每日的安排既充实,又舒适。
(二)合理的饮食。老年人应重视饮食的质量,摄取较高的营养物质以保证老年人能量的需求。
(三)良好的卫生习惯。辖区医护人员应指导和协助老年人搞好个人卫生,如皮肤和口腔的卫生。
(四)适当的运动与锻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贯穿于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全部过程,所以运动对老年人也同样至关重要。如果老年人能坚持适量的运动和锻炼,不仅能延缓衰老的过程,而且能调节、增强和改善机体各系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