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5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1: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

第一篇: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

池塘水色变化原因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留意到,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通过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收成。他们谓之曰:养鱼(虾)须识“看水”。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其中也不乏受外来物质影响而产生的异常变化,而水色的不良异常变化,也就反映了池塘水环境的恶化或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疾病、灾害,许多病害诸如对虾的红体、白斑病,鳗鱼的红头、脱粘、爱德华氏病,桂花鱼的烂鳃、出血、白鳃白肝病等都是由于现行的超高密度精养模式打破了池塘生物链的平衡,造成水质败坏而暴发的。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养殖全过程始终保持、调控好一池塘水是一门技术;若遇水色突变、水质败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其调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鱼虾蟹池塘在用消毒剂或烈性杀虫药如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泼洒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被杀死,池水突然变清,透明度迅速提高,鱼虾安静的栖息环境被打破,水中溶氧骤减,鱼虾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狂游或跳跃等症状。对于此种情况,应迅速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特别是有益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和溶氧量。

2、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变或清澈见底,几天后变为“黑臭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3、当遇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风雨过后,由于环境剧变(包括盐度、透明度、营养因子等),很容易造成池塘藻类全部死亡,池水浑浊不堪,呈白浊或土黄色。此时首先应降低池塘浊度,净化水质,可以全池泼洒“沸石粉”等调水。

当水色转好后,应及时消毒一次,防止由于外来细菌的滋生而引发疾病。其实很多疾病的暴发都跟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气变化→水质恶化、溶氧降低→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入侵→感染、死亡。因此,每次天气变化前后应做好具体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4、池塘中藻类高峰期过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特别是轮虫的数量剧增,致使池中鱼虾严重缺氧,浮头并有零星死亡,此时池水呈白浊状。有条件的可以全部或部分换水后再来重新培水。

5、放苗前期或养殖过程中池水突然变清后,无论怎样施肥,池水都肥不起来。造成这种症状的池塘,有3种情况:(1)池塘水体重金属中毒:池塘在进水或排换水时引入了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水体,或者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重金属成份的杀菌杀虫药,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针对这种池塘,应使用适量的池塘解毒剂(2)池底青泥苔、丝状藻滋生,水体营养全部被吸收,有益浮游藻类生长受抑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水面粗养池塘,高位池精养池塘也时有发生,藻体死亡后分解耗氧,还会产生大量毒素,单单依靠刮或捞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先用0.8-1 ppm 的螯合铜迅速培育水色,维持一定的透明度。(3)池塘塘基严重老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与外来物质易形成拮抗作用,收支平衡已不能恢复,此类池塘已不能使用,须更新池底。

6、鱼虾养殖的中后期,往往是在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养殖户称之谓“老绿水”。水体有机物及藻类尸体的分解消耗池中大量的溶氧,并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人为用药的药物残留,使得鱼虾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鱼虾食欲减退、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定期全池泼洒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解除毒素,促进摄食。增强鱼虾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虾)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回归到水本位上来搞水产养殖,多从池塘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第二篇:池塘水色变化分析与对策

池塘水色变化分析与对策

[日期:2003-02-28] 来源: 作者: 阅读:431 次

在实际生产中笔者留意到,有经验的养殖户往往通过观察池塘水色及其变化,进而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确保收成。他们谓之曰:养鱼(虾)须识“看水”。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

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池塘中浮游生物受温度、光照、营养盐、风向的影响而产生季节、昼夜、垂直和水平变化,其中也不乏受外来物质影响而产生的异常变化,而水色的不良异常变化,也就反映了池塘水环境的恶化或巨变,往往也就意味着疾病、灾害,许多病害诸如对虾的红体、白斑病,鳗鱼的红头、脱粘、爱德华氏病,桂花鱼的烂鳃、出血、白鳃白肝病等都是由于现行的超高密度精养模式打破了池塘生物链的平衡,造成水质败坏而暴发的。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养殖全过程始终保持、调控好一池塘水是一门技术;若遇水色突变、水质败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补救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将笔者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几种常见情况及其调控措施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鱼虾蟹池塘在用消毒剂或烈性杀虫药如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泼洒后,池中大量浮游生物被杀死,池水突然变清,透明度迅速提高,鱼虾安静的栖息环境被打破,水中溶氧骤减,鱼虾由于应激反应而出现狂游或跳跃等症状。对于此种情况,应迅速提高水中的浮游生物量,特别是有益藻类和微生物的数量,维持一定程度的透明度和溶氧量。具体处理措施可以先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池塘解毒剂———“绿水宝2型”(主要是解除重金属、氯制剂、季胺盐、藻毒素等残留),再用“速效肥水王”、“池水宁”、“爽水宝”等池塘营养液培水。有条件的也可以全池或部分换水,但效果缓慢,且易造成池水的二次污染。

2、池水营养盐不均衡,生长限制因子(如硅、锰、铁、磷、钾、PH值等)的缺乏造成池塘优势藻类短时间内全部死亡,藻相突然改变或清澈见底,几天后变为“黑臭水”。对于此种池塘,可以定期使用“池水宁”、“爽水宝”等生态营养液预防,而当水体已发黑发臭时,应适当引入旁边池塘的部分“好水”作为藻种,再使用“池水宁”、“爽水宝”等培水。此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高位池对虾精养池塘,由于失去了底泥对营养盐的缓冲释放作用,很容易造成池塘浮游生物量的大起大落,水色突变,因此无论是肥水还是调水都应少量多次,适时而止。

3、当遇天气突变,如台风、暴风雨过后,由于环境剧变(包括盐度、透明度、营养因子等),很容易造成池塘藻类全部死亡,池水浑浊不堪,呈白浊或土黄色。此时首先应降低池塘浊度,净化水质,可以全池泼洒三合一“净水剂”、“底净”、“沸石粉”、“石灰水”等,然后再用“池水宁”、“爽水宝”等调水。

当水色转好后,应及时用“鱼菌清”、“虾菌消”、“蟹菌消”、“菌毒净”等常规消毒一次,防止由于外来细菌的滋生而引发疾病。其实很多疾病的暴发都跟天气的变化密切相关:天气变化→水质恶化、溶氧降低→体质变弱,抵抗力降低→细菌、病毒入侵→感染、死亡。因此,每次天气变化前后应做好具体的防范与处理措施。

4、池塘中藻类高峰期过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特别是轮虫的数量剧增,致使池中鱼虾严重缺氧,浮头并有零星死亡,此时池水呈白浊状。出现这种症状的池塘应立即用“菌毒净”、“特力灭”、“鱼菌清”、“虾菌消”等消毒剂泼洒水体,杀灭部分浮游动物,再用“池水宁”、“爽水宝”培育浮游藻类,恢复池塘生态平衡。有条件的也可以全部或部分换水后再来重新培水。

5、放苗前期或养殖过程中池水突然变清后,无论怎样施肥,池水都肥不起来。造成这种症状的池塘,有3种情况:(1)池塘水体重金属中毒:池塘在进水或排换水时引入了受工业污水污染的水体,或者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含重金属成份的杀菌杀虫药,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针对这种池塘,应使用适量的池塘解毒剂———“绿水宝2型”解毒,平时定期使用可用来预防,然后再用“池水宁”、“爽水宝”等培育水色;(2)池底青泥苔、丝状藻滋生,水体营养全部被吸收,有益浮游藻类生长受抑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大水面粗养池塘,高位池精养池塘也时有发生,藻体死亡后分解耗氧,还会产生大量毒素,单单依靠刮或捞除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效的方法是先用0.8-1 ppm 的螯合铜或三合一“除藻剂”杀灭,再用“池水宁”、三合一“速效肥水王”等迅速培育水色,维持一定的透明度。(3)池塘塘基严重老化,底泥中的营养物质与外来物质易形成拮抗作用,收支平衡已不能恢复,此类池塘已不能使用,须更新池底。

6、鱼虾养殖的中后期,往往是在高温季节,随着投饵量的不断增多,残饵、粪便等有机物的不断进入使得池塘封闭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在水体表面往往形成一层绿色的油膜,养殖户称之谓“老绿水”。水体有机物及藻类尸体的分解消耗池中大量的溶氧,并会生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再加上藻类分泌的藻毒素、人为用药的药物残留,使得鱼虾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鱼虾食欲减退、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感染、暴发疾病。这种池塘无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都很普遍,能经常有新鲜水注入的池塘会好一些,但对于无水可换的池塘,这的确是一大灾难。经常采用的处理措施是:①定期全池泼洒“活水菌”、“调水王”等高科技微生物制品分解池塘有机物;②定期使用“绿水宝2型”、“解毒健胃散”等解除毒素,促进摄食;③经常拌料投喂“虾康素”、“保肝泰”等营养保健物质,增强鱼虾体质,提高抗病力。

“养鱼(虾)先养水,防病宜调水”,实践告诉我们,“水”才是养殖之根本。我们不仅要学会去“看水”,更应懂得怎样及时、有效地去调好水。很多水产病害不是药物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回归到水本位上来搞水产养殖,多从池塘水环境微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养殖。

第三篇:池塘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

池塘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

作者:曲秀鹏

“养殖水体水质调控技术”是句容市2009渔业科技入户工程主推技术之一,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水产技术指导员,下面就养殖水体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水色及处理方法做一个简单介绍。

1、草绿色、黄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绿藻门的藻类为主,如绿球藻、新月藻、多芒藻等藻类。一般情况下,生长绿藻的水体颜色呈黄绿色,绿藻繁殖较多时,水色呈草绿色。绿藻可以大量吸收氮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所以以绿藻为主的水体是较稳定的,是养殖池塘常见并期望的水色。

2、茶褐色(包括黄褐色、褐绿色):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幼体的优质饵料,档硅藻大量繁殖时,水体的颜色呈茶褐色,该种水色是池塘养鱼的优质水色。

以上良种水色的水质都比较好,水体中所含的浮游植物一般都是鱼类易小华的种类,需注意保持。绿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强,平时要注意水色太绿(浓绿色、墨绿色)或水色早晚不变,则谁名水体已老化,要及时换水或适量添注新鲜水。硅藻对水环境变化适应性弱,当水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硅藻就会大量死亡,水色也随之变化,届时也要换水或添注新鲜水。

3、翠绿色:当水体呈翠绿色时,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当夏季水温升高时,在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风处)的水面上漂浮起一层翠绿色的油膜。这种颜色的水体常含有大量的蓝、绿藻(主要为率微囊藻、不定微囊藻的藻类),该水色是水质老化的标志。

4、黑绿色.此种水色的水体在天气较热时,池塘下风处常有一层绿膜,这说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较多。水体中所生长的浮游植物以裸藻门的藻类(如双鞭藻、棘刺藻)为主,这是鱼类不易消化的藻类。

5、红棕色:次水在阳光照射下呈红红棕色,且藻类在水中分布均匀,成团成缕,此种颜色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甲藻门的藻类,如裸甲藻、多甲藻等。当它们大量繁殖时,水体呈酱油色,这是水质变坏的标志。

以上三种水色的水质都不好,因为水体中所含的藻类多为水生动物不易消化的藻类,当这些藻类大量繁殖时,水体中的溶氧降低,透明度减小。档上述藻类大量死亡后,向水体中释放大量有毒物质,麻痹水生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时还会导致死亡。所以当水体出现以上三种水色后,应根据水质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法处理:

方法一:有条件的可先换一些老水,加注新鲜水。

方法二:无法换水的,可先用水净宝类沉降悬浮的有机物,再配用微生物制剂。

方法三:对于悬浮有机物特别多的池塘,可用少量高锰酸钾降低有机物耗氧量和水的粘度,然后再用水净宝类,调节水体的透明度。

方法四:沉泥厚或臭的,使用粒粒氧和底该霸王类产品,改善池塘底质。

6、浅绿色、土黄色:此二种水色大都是水中富有植物极少,从而透明度高,水色清淡,水质较瘦。

以上两种水色在水产养殖中遇到时,可在晴天的上午九点前后少量施无机肥(尿素、磷肥)或“高效肥水灵”等,可连用几次,至水色为黄绿色为止。尽量避免使用有机肥,也可以配合施用高效培藻素和氨基酸肥水液。

7、乳白色:此种颜色水体中浮游动物(如枝角类、轮虫、桡足类等)数量较多,它们是苗种塘的优质饵料。在池塘养殖的中后期,水体已不需要这些浮游植物,但这些富有动物达到较高密度时,它们会与鱼类争氧,易引起缺氧浮头,同时会影响正常摄食和生长。需采取以下措施:

方法一:选择特定的杀虫剂,杀死大部分浮游动物,以有利于富有植物生长,逐渐将水质改良。

方法二: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可以有效地促进有机物分解,防止底质恶化,保水和护水,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从而使池塘水质保持理想状态。

第四篇:鳜鱼池塘养殖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

鳜鱼又叫桂鱼、季花鱼等,属鲈形目,鳜鱼属,其分布很广,各大河流水系及各淡水湖泊中均有繁殖,鳜鱼肉嫩、刺少、味美、营养丰富,是席上珍肴,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在池塘中不仅可以混养少量鳜鱼,以清除野杂鱼,还可以专塘饲养,是目前淡水养殖的热门品种之一。

一、生活习性

鳜鱼是典型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喂养时,可喂死鱼、死虾等。雄性鱼三龄成熟,雌性四龄成熟,其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可达50~100克,第二年可达0.5公斤左右,第三年可长到1~

1.5公斤。

二、池塘条件

鳜鱼成鱼养殖的池塘,面积宜3~8亩,水深1.5米以上,夏季水深应2.5米左右,底质最好是沙质壤土,腐殖质较少,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有流水更好。要求池水溶氧量5mg/L以上,PH值7~8,透明度30厘米以上。

三、饵料鱼培育

饵料鱼养殖面积为鳜鱼池的3~4倍。从鳜鱼的适口性和经济角度考虑,饵料鱼一般选择白鲢、鲫鱼等品种,放养密度为亩放鱼苗30~50万尾。鱼苗放养后,不用立即投饲,待浮游动物数量减少、鱼苗在池塘四周觅食时,开始投喂豆浆或其它饲料。在培育前期,饲料吃光就添,而在后期应对饵料鱼规格予以控制,将饵料鱼长度控制在鳜鱼体长的1/2至1/3之间。一般放养8~10厘米的鳜鱼种,饵料鱼应控制在3~4厘米。

四、鳜鱼种放养

单养鳜鱼时,可亩放规格为8~10厘米的鳜鱼种800~1000尾。也可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鱼类,以作为活饲料。一般每亩放养200~400对罗非亲鱼或60尾二冬龄鲫鱼。用稀网将鱼池隔成两半,一边养鳜鱼,一边养其它鱼,使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食料,同时鳜鱼的活动又不妨碍其它鱼类的安静繁殖。

五、饲养管理

1、投饵:采用间隔投饵料鱼的方法,在养殖前期和后期,每7~10天投喂一次,中期每5天左右投喂一次,应保持鳜鱼与饵料鱼的数量比为1:5~10,饵料鱼太少,会影响鳜鱼摄食和生长,太多则容易引起缺氧浮头,对鳜鱼生长不利。

2、水质管理:要经常加换新水,特别是6~9月份,每5~7天加换新水一次,每次15~20厘米,使池水保持肥、活、爽、嫩,促进鳜鱼健康生长。可在池四周种植苦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为鱼提供隐蔽场所,同时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每隔15~20天泼洒生石灰水一次,每次15~20公斤。及时合理开增氧机,以增加池水溶氧量,防止鱼缺氧,同时应准备一些增氧剂,可在鱼缺氧浮头时用于抢救。

第五篇:田螺池塘养殖技术

田螺池塘养殖技术

田螺是盛产于我国的大型淡水螺,多年来,田螺的人工养殖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市场供应基本上依赖于野生资源。随着人们对田螺营养和保健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市场需求量迅速扩大,于是田螺的养殖也开始受到广泛注意。由于田螺对水域的适应能力强,且养殖技术简单、生产成本低、效益好,因此,许多地方把发展田螺养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有效措施。现将有关田螺池塘养殖技术要点向同仁作一介绍。

一、池塘要求

田螺在水深20cm以上的水田、水沟、水塘等水体中均能正常生活,且能适应肥水环境,只要选择池深1m以上的土池即可,池底以松软的腐殖质土壤为好,面积大小不限。为了增加田螺的爬附面积,同时也给其创造一个良好的遮阳条件,可以在池边种植空心菜;如果池塘面积较大,还可以在池塘中央种植一部分莲子等挺水或浮水植物。

二、水源条件

田螺耐寒、怕热,其生活适宜温度范围为20℃~28℃,低于10℃或高于30℃时即停止摄食而钻入泥土、草丛以避寒暑,当水温超过40℃时,田螺会被烫死。因此,为了确保高温季节能经常向池塘冲水,养殖场地的水源一定要充足,且不受工业和农业污水的污染。

三、池塘消毒

在种螺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具体做法是:生石灰干池消毒用量为60kg/亩~70kg/亩,带水清塘(水深1m)用量为135kg/亩~165kg/亩,化浆后全池泼洒;漂白粉干池消毒用量为10kg/亩~12kg/亩,带水清塘(水深1m)用量为13kg/亩~14kg/亩,溶解后全池泼洒。

四、种螺的选择与放养

种螺的规格以60只/kg~80只/kg左右为好,可选用人工养殖的成螺,也可直接从产地收购野生螺。在收购野生螺时,要剔除表壳粗糙、上有大量藻类附着、颜色暗黑的成螺,因为这类成螺往往在产仔后大批死亡,有些甚至产仔未完就死亡了,直接对养殖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种螺的放养时间应掌握在当年第一批产仔以前,因为养殖产量的高低与第一批仔螺的数量密切相关。江南地区以3月中下旬为好。种螺放养密度以130kg/亩~150kg/亩为宜;如果选用上一年养殖的1龄成螺,放养密度可提高到160kg/亩~200kg/亩。

为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可以在田螺养殖池中混养少量的花、白鲢和泥鳅。

五、饲料的选择与投喂

根据田螺的食性特点,选择畜禽粪作为田螺的主要饲料,另外增加投喂部分由60%的米糠、20%的麦麸、10%的豆饼和10%的玉米粉配制的人工饲料。具体投喂方法是:在种螺入池前2天~3天,沿池塘四周成堆状放入畜禽粪,用量为200kg/亩~300kg/亩。种螺入池后,每隔10天~15天增加施入1次畜禽粪,而此时的投放地点不能仅局限于池塘四周,还应包括池塘中部位置,每次的增加施粪量约为50kg/亩~100kg/亩。为了确保饲料的质量,在仔螺产出以后,每隔2天~3天投喂1次人工饲料,每次的投放量为田螺总重量的2%~3%左右。

六、水质管理

一是在高温季节要加深水位,且经常冲水,防止水温偏高;二是要保持水体透明度30cm左右,如水质偏瘦则要增加肥料,如水质过肥则要进行换水;三是每隔1周要泼洒1次生石灰(水深1m时用量为10kg/亩~20kg/亩),用于水体消毒、调节水体pH值和增加水体的含钙量。

七、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1次巡塘,检查田螺的生长情况、饵料生物丰欠情况及水质肥瘦情况等。在养殖过程中,如发现螺厣吸入螺壳内较深,说明饵料生物不足,应增加投喂量,如发现螺厣四周有螺肉挤出,说明螺体已经缺钙,应增加水体和饲料中钙的含量。在田螺产仔阶段,要经常翻动成堆状的鸭粪,防止仔螺钻入其中致死。田螺养殖池中,鸭鹅不能进入。

八、病害防治

田螺的抗病力较强,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仅发现螺壳表面附有藻类和固着类纤毛虫,此类疾病可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治疗,具体方法是:以5ml/立方米~10ml/立方米的浓度全池泼洒福尔马林,24小时后进行大量换水;或在换水后以0.5g/立方米的浓度全池泼洒高锰酸钾,第三天再泼洒0.2g/立方米~0.5g/立方米的三氯异氰脲酸。

九、收捕

当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产出的仔螺,经过8个月的饲养,个体体重可达8g~10g左右,达到上市规格,一般亩产可达1000kg~1500kg。田螺的收捕采取捕大留小的方法,让没有达到上市规格的小螺继续留在池中饲养,同时留足用于次年繁殖的种螺,其它成螺陆续收捕上市。在水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可于傍晚在池塘四周放一些草把,第二天清晨到草把上捡拾,也可采取带水抄网捕捞的方法;在水温较低的冬秋季节,一般进行干池捡捕。在捕捞操作时,要尽量避免损害小螺及种螺。

田螺的养殖技术

田螺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品,它肉质鲜嫩可口,风味独特,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磷、钙、铁元素以及维生素,是一种深受消费者青睐的营养食品。农户利用小水面或稻田养殖田螺,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将田螺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田螺繁殖与习性

繁殖季节。春末夏初、水温上升到15℃时,田螺从越冬的孔穴中爬出水底摄食生长。到4月份开始繁殖,七八月份是田螺繁殖旺盛季节。1龄~2龄雌螺可产仔20个~30个,4龄以上的雌螺可产仔40个~50个。仔螺出生后生长迅速,一年可发育到性成熟,每年4月~9月是产仔季节。

生活习性。田螺是腹足类软体动物,喜栖息于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新的水域中,特别喜集于有微流水之处。田螺属杂食性,摄食水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或水生植物的幼嫩茎叶等,喜夜间活动,夜间摄食旺盛。

(二)田螺养殖场地选择与建造

田螺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腐殖质土壤及交通方便的地方,最好有流水。田螺池规格一般

宽1·5米~1·6米,长度10米~15米,也可以地形为准。池子四周作埂,埂高50厘米左右。池子两头开设进出水口,并安装好拦网,以防田螺逃逸。同时,在养殖池中间稀栽种茭白等水生植物。

(三)放养量与饲养管理

1、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00个~120个,同时,每平方米套养夏花鲢鳙鱼种5尾左右进行主体养殖。田螺放养时间一般都在3月份。

2、施肥投饵。养殖池先投施些粪便,以培养浮游生物为田螺提供饵料。施肥量视螺池底质肥瘦而定。田螺放入池后,投喂青菜、米糠、鱼内脏或菜饼、豆饼等。青菜、鱼内脏要切碎与米糠等饲料拌匀投喂。菜饼、豆饼等要浸泡变软,以便于田螺摄食。投喂量视田螺摄食情况而定,一般按田螺总量的1%~3%计算,每2天~3天投喂一次。投喂时间为每天上午,投饵的位置不必固定,饲料隔开投放。当温度低于15℃或高于30℃时,不需投饵。

3、水质调节。一是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尤其是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常保持在30厘米左右。二是调节水的酸碱度。当池水PH值偏低时,每平方米施生石灰0·15公斤~0·18公斤,每隔10天~15天撒一次,使池水PH值保持7~8。

4、田螺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时,田螺用壳顶钻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呼吸。田螺在越冬期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厘米~15厘米。一般每3天~4天交换一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5、捕捞上市。田螺经过一年精心饲养,一般个体可达到10克以上。捕捞方法可干池捕捞。捕捞时,要选择个体大的田螺作为亲螺培育,为翌年繁殖仔螺作准备。

田螺的养殖技术

田螺肉质厚实,营养丰富、打碎后是黄鳝很好的饵料。

田螺在日本已大量人工养殖。由于饲养田螺方法简单,疾病少,苗种来源容易,因此,可以在家庭饲养。

我国田螺科分田螺和圆田螺两个属:田螺属,其螺层不膨胀,而具有螺旋色带,如长旋田螺;圆田螺属,贝壳表面光滑,螺层膨胀,有中华圆田螺和中国圆田螺两种。目前在我国华北、黄河平原、长江流域一带常见的是中华圆田螺

田螺可单养,也可与鲫鱼、泥鳅等混养;可在水稻田或休闲田中饲养,也可在池塘或河沟中饲养。田螺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15℃以下或30℃以上时,停止摄食活动,10℃以下开始入土冬眠,15℃以上时开始繁殖,每只每次产小田螺约20~30个,4龄以上的亲田螺可产40~50个。经过14~16个月才能再次繁殖。田螺的雌雄在外壳上很难识别,主要根据触角识别,雄田螺的右触角呈一定程度的螺旋状弯曲(此触角兼作交接作用),而雌田螺左右两触角形状完全相同。田螺在饲养过程中,疾病较少,成活率高,但在稻田饲养时要防止鸟害和逃逸,在进出水口要设置较密的栏栅。田螺对氧较敏感,含氧量低于3.5毫克/升时摄食不良,1.5毫克/升时开始死亡。

田螺食性很广,人工饲养时,可投喂米糠、菜屑、鱼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

田螺活动的时间,一般在晚7时后到次日上午9时。捕捉方法简单,只需将脱脂的米糠与土相拌和,投入水田中若干地方,这时田螺会聚集采食,用手拾起即可。若在稻田中放养,每10平方米可放养1500~1800个。

田螺人工养殖技术

作者:佚名转贴自:爱农网点击数:8

4田螺是我国生长的一种淡水螺,属上等保健食品。近几年,随着田螺天然产量日渐减少,田螺市场不断看好。田螺应该如何进行人工养殖?四川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水产系教授张玉贵作了以下详细介绍。

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已开始人工养殖,特别在自贡等地已进入规模化养殖。不少农户把养殖田螺作为一项创业门路,甚至作为增收而大力发展的一个产业。总体来看,我省的自然条件比较适宜养殖田螺。

生活习性田螺为腹足类软体动物,常见的有中国圆田螺、方形环棱螺等。

田螺喜生活在冬暖夏凉、底质松软、饵料丰富、水质清鲜的水域中,特别喜欢群集在微流水的地方,田螺喜欢栖息在底泥富含腐殖质的水域环境中,如水草繁茂的湖泊、池沼、田洼或缓流的河沟等水体中。田螺食性杂,主要吃水生植物嫩茎叶、细菌和有机碎屑等,并且田螺喜欢夜间活动和摄食。田螺在水温15摄氏度左右开始活动与摄食,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7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时,田螺会将肉体缩入螺壳内停止摄食,群集于荫凉处或潜入泥土中避暑。水温超过40摄氏度时田螺会死亡,水温低于8摄氏度时田螺便潜入泥穴中冬眠,来年开春水温回升到15摄氏度左右时,田螺才重新出穴活动和摄食。

繁殖习性田螺雌雄异体。区别田螺雌、雄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其右触角形态。雄田螺的右触角向右内弯曲(弯曲部分即雄性生殖器),此外,雌螺个体大而圆,雄螺小而长。

田螺是一种卵胎生动物,其生殖方式独特,田螺的胚胎发育和仔螺发育均在母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仔螺的产生,大约需要在母体内孕育一年时间。田螺分批产卵,每年3月-4月开始繁殖,在产出仔螺的同时,雌、雄亲螺交配受精,同时又在母体内孕育次年要生产的仔螺。一只母螺全年约产出100-150只仔螺。种螺放养一般3月下旬开始可陆续投放种螺。

田螺投放前10天,按每亩50公斤-100公斤的用量全池泼洒生石灰清除野鱼虾和其他杂螺,3-4天后在水体堆放有机肥料和繁殖饵料生物供田螺摄食。种螺可从集市选购也可自行采捕。每平方米放种螺100-120个,池中也可搭养4尾夏花鳙鱼。放种螺前先在池中投施适量的粪肥,培育饵料生物。种螺放养最好在田螺繁殖前期完成。种螺应选择色泽淡褐、壳薄而完整、体圆顶钝的鲜活螺。养殖田螺可单独放养,也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田螺、泥鳅混养方式。养殖水体田螺适应能力强,疾病少,只要避开大量农药、化肥毒害,农村许多平坦的河渠、溪滩、坑、稻田、池塘等平常水体都可放养。

如开挖专池饲养则选择水源方便、为腐殖质土壤的地点修建池塘(如土壤不适宜,则最好先施放混合堆肥加以改良)。保持底泥厚度10厘米-15厘米,面积大小不限。若是开阔的水体,水面可培植少量红萍和水莲等,池塘四周种植一些长藤瓜菜搭棚遮荫,水中布置竹尾、树枝或石块、草地等供田螺隐蔽栖息。

水质调节养殖池中的水质好坏是养殖田螺成败的关键之一。

首先要保证水质优良,凡含有大量铁质和硫质的水,绝对不能使用。因为含铁量过高的水,放养种苗后死亡率很高,能成活的螺壳上也附着红锈,甚至螺肉也呈现红棕色。硫磺水质同样使用螺具有硫磺臭味,不堪食用。养殖用水以稍混浊的河川或池塘天然水体最佳,不要过于清澄透明,水体应含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和充足的氧气。由于田螺对水中溶氧量非常敏感,当溶氧量在3.5毫克/升时,就不太摄食,降至1.5毫克/升时,就会死亡,所以养殖用水必须清新,能用半流水式养殖较为理想。螺池要经常注入新水,以调节水质,特别是繁殖季节,最好保持池水流动。高温季节,采取流水养殖效果更好。在春秋季节以微流水养殖为好。螺池水深度需保持30厘米左右。

饲养管理最初的三至四个月成长最快,以后逐渐缓慢,以至二年后则不再成长。因此,田螺在人工养殖期间要抓住时机,充分投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长成,这样螺肉大且柔软味美,为天然者所不及,产量也较高。

自然水域中粗放的养殖方式,只需保持水体肥度,每隔一段时间施放适量的厩肥、鸡粪、牛粪、猪粪或稻草等有机肥料即可满足田螺生长需要。放螺后投喂菜叶、米糠、豆饼、菜饼及动物内脏等下脚料。饼类浸泡变软后投喂,其它饲料切碎拌匀投喂。投饲量一般按田螺总重的1%-3%计算,二、三天投喂1次,并根据田螺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调整投饲量。投饲不必定位,并要多设投饲点。水温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时不需投饲。田螺对营养要求不高,简单地用米糠、麦麸、豆粉以60%、25%和15%的比例配合即成田螺的上等饲料。根据田螺吃食情况和气候情况,在生长适宜温度内(即20-28摄氏度),田螺食欲旺盛,可每二天投喂一次,每次投饲量为体重的2%-

3%。当水温在15-20摄氏度、28-30摄氏度时,每周投喂二次,每次投给1%左右。当温度低于15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则少投或不投。田螺在天然状态下,当年能长至6-8克的个体,而人工养殖的个体重可达12-15克。

日常管理严禁流入受农药、化肥污染的水源;防止鸭、蛇、鼠、鸟等敌害侵入;及时清除水中杂草和草根。平时采取微流水形式,保持水位在30厘米左右。高温季节加大水流量,以控制水温升高和保证水体溶氧充足。寒冷天气田螺进入泥土冬眠,此时,每周换水1-2次,并向水体撒一些切碎的稻草以利田螺越冬。

越冬管理当水温下降到8-9摄氏度时,田螺开始冬眠。冬眠的田螺用壳顶黏土,只在土面留个圆形小孔,不时冒出气泡。田螺在越冬期间不吃食,但养殖池仍需保持水深10-15厘米。一般每3- 4天换1次水,以保持适当的含氧量。

收获与运输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投放的幼螺可达10- 20克,当年孵出的仔螺也可达到5克以上规格。收获田螺时,采取捕大留小、分批上市的办法,有选择地摄取成螺,留养幼螺和注意选留部分母螺,以做到自然补种,以后无需再投放种苗。根据其生活习性,在夏、秋高温季节,选择清晨、夜间于岸边

或水体中旋转的竹枝、草把上拣拾;冬、春季则选择晴天的中午拣拾。另外,也可采用下池摸捉或排水干池拣拾等办法采收田螺。

田螺的运输很简便,可用普通竹篓、木桶等盛装,也可用编织袋包装,运输途中只要保持田螺湿润,防止曝晒即可。

下载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5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养殖--池塘水色变化原因(5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技术概述:淡水池塘健康养殖技术,重视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降低了内源性污染带来的危害,生产出的水产品品质好,符合无公......

    青鱼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

    青鱼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 青鱼又称青鲩、螺蛳青、黑鲩、钢青,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属于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体型呈圆筒形,尾部侧扁,腹部圆;体背及体侧上半部青黑色,腹部乳白色,各......

    浅谈桂鱼池塘养殖丁桂鱼试验报告

    浅谈桂鱼池塘养殖丁桂鱼试验报告 摘要:本试验通过对丁桂鱼池塘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说明在北方地区养殖丁桂鱼是可行的,效益是显著的。丁桂鱼具有肉味鲜美,生长速度快,适应范围广,......

    泥鳅池塘养殖新技术(合集5篇)

    泥鳅池塘养殖新技术 1、池塘改造 将稻田开挖成0.8-1m深池塘,池塘面积一般在2亩左右,水深0.6~0.8米,池壁夯实无渗漏。沿池四周用40目网绢围住,网片下埋30厘米,上端高出最高水位30cm......

    加州鲈鱼的池塘养殖技术(共5篇)

    今日三农网,http:// 加州鲈鱼又名大口黑鲈,隶属鲈形目太阳鱼科原产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通过引种逐步扩散,现已遍布美国、加拿大以及世界上其它许多国家。我国自本世纪80年......

    2011年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总结222

    2011年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工作总结根据自治区财政厅(桂财预函[2010]124号)精神和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桂渔牧财[2010]58号)文件,广西畜牧研究所承担实施《2010年池塘标准化......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管理全集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后期池塘水质管理全集 2016-08-12 15:11:08 水产养殖网——中国养殖网 浏览量:335次 1.中后期,常规水质、底质养护 定期(每7~10天)使用底质改良剂,用微生态制剂......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高产技术(讲稿)

    罗氏沼虾池塘养殖高产技术 一、生活习性: 罗氏沼虾又称马来西来大虾,具有食性广、生长快、个体大、养殖周期短等特点。其最适生长水温24-30℃,当水温下降到16℃时,行动迟缓,水温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