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宋会”对深化发展两岸关系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到访的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习总书记在会见中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着重表达了四点意见,被外界称为“四项原则”,即:“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以及“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习总书记的讲话、特别是其提出的四点意见,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深极具影响、深具意义。
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发展。近段时间,台湾岛内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出现了一股逆流,民进党及绿营利用少数政治色彩浓厚的学生领袖,盅惑、煽动了一场所谓的“太阳花学运”。受蒙蔽的学生们在民进党及绿营撑腰打气下,依仗着学生这层保护伞,欲所欲为、肆无忌惮,采取非法暴力手段,占领台最高立法机构20余天,一度冲入台最高行政机构,创下台学运、甚至是社运史上破天荒的记录,配合民进党成功挡下服贸协议,使得马当局、国民党方面被迫吞下“先立法(设立两岸签署协议监督条例)、后审议”(服贸)的苦果,亟欲通过生效的服贸协议遥遥无期,动弹不得。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干扰。面对这种情况,究竟如何看待当前两岸关系,这既是外界极其关心的议题,也是大陆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习总书记在与宋楚瑜主席会见时就此表明了态度、立场,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太阳花学运”只是两岸关系前进发展中出现的一股逆流,两岸关系经历过几十年的大风大浪的考验,这股小小的逆流,不足以改变大陆对两岸关系大局的看法,更无法阻挡两岸关系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
坚持既定的对台政策不动摇。经历反服贸的“太阳花学运”的政治**,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干扰,特别是民进党、绿营煽动学运以反服贸协议为名,行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之实,他们表面上是对服贸协议不满,实则是不满马当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学运的主轴是反两岸交流,主张两岸“一边一国”,从“台独”的观点来反对两岸经贸产生进一步连结。但这股逆流并未影响到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基本认识,大陆对当前两岸关系基本看法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充分肯定两岸关系的大方向。这向外界清楚表明,“太阳花学运”并不能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前进的脚步,无法动摇大陆对台的既定政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这充分显示,大陆不会因岛内暂时出现的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逆流,而随意调整既定的对台政策,将来两岸关系的重点、基本政策仍是和平发展,大陆对台政策的大政方针没有任何改变。当然,大陆发展两岸关系是有其底线的,那就是绝不允许“台独”的重新抬头和泛滥,大陆“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是原则问题,是底线、是红线,不可逾越,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商量和妥协的余地。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
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岛内“太阳花学运”爆发后,外界对大陆下一步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动向极为关注。习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主席时清楚表达了大陆的立场,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继续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力争互利共赢。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大陆将一如既往,“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这向外界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不会因为服贸协议的暂时受阻,影响两岸正常的经贸交流合作,两岸经济融合的整体方针不会因“反服贸”而改变。也就是说,大陆将继续加强与台方的经贸交流合作,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创造两岸的互利共赢局面。只是会考虑到岛内的实际情况,设法采取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享受到两岸关系发展红利。二是推动两岸全面交流增进互信。习总书记在会见宋主席时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难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拉近心理距离。事实上,这次邀请宋楚瑜访问大陆、举行“习宋会”,就是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接触、增加相互信任的具体举措。宋楚瑜作为亲民党主席,曾当过台湾省长,对基层民众与社会民情有很好的掌握,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习宋会”就是在倾听台湾不同的声音,也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大陆“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三是重点加强两岸青年交流。习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也是针对“太阳花学运”的有感而发,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增多,双方的互信增强,相信类似的反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太阳花学运”将会减少甚至灭迹。
第二篇: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4.0时代
在充满朝气的五四青年节,“习朱会”如期举行。继胡连会、胡吴会后,梅开三度,国共两党领导人握手言和,共话桑麻。对大陆执政的共产党而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关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国家核心利益,两岸统一是中国梦的浓墨重彩。对中国国民党而言,“中华民国”创于大陆,前生今世与大陆紧密相连,两岸关系是国民党政策强项,也是马英九赢得“总统”大位的民意基点,是摆脱当下执政困局、竞逐2016大选的优势资源。
10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赞扬。两岸进入了建立互信、共同发展的最佳阶段,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达到历史新高峰,过去七年两岸协商成果,超过之前二十年的总和,创造了两岸关系六十多年来最稳定的时刻。
习近平会见朱立伦时,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亟待两岸政治人物以新思维开创新局面。二是“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契合习近平倡导的“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安排台湾地区的国际空间。朱立伦给予积极回应:“两岸同为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和青年群体。
习近平就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明确提出五点主张。一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二是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三是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四是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
习近平引用了《尚书·说命》一句名言,关键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这句话的潜台词丰富,触及岛内各派政治力量的痛点、痒点和躁点。去年岛内轰轰烈烈的“太阳花运动”迫使两岸服贸协议破局,中韩经贸合作关系赶超了两岸;今年台湾面对大陆“亚投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马英九政府决策优柔寡断,过度仰仗美国脸色,错失了增加国际能见度、国际话语权的良机;面对南海、钓鱼台议题,两岸态势处于无法合作的局面,大陆方面坚决抗争,积极有为,多次传递两岸合作的意向,而马政府受制于国际政治的政策“困境”,在领土领海争议中无从着力,无所作为,加深了被战略边缘化的疏离感。
抚今忆昔,两岸关系六十多年坎坎坷坷,和平发展弥足珍贵。我认为,两岸关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迎来两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1.0时代。1949-1987,美苏争霸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一定要解放台湾”,蒋介石“一定要反攻大陆”。
台海两岸兵戎相见,势不两立。金门登陆战(台湾方面称古宁头战役),解放军全军覆没。紧接着抗美援朝,解放台湾戛然而止。谁也解放不了谁,谁也反攻不了谁。1963年,周恩来提出对台和平统一的“一纲四目”政策,遭蒋介石冷遇。1975年,蒋经国在金门发表《告大陆同胞书》。1976年,蒋经国发表三不政策,告诉《纽约时报》:“与共产党接触(谈判),就是自杀行为,我们没那么愚蠢”。1981年,叶剑英提出“叶九条”,未能叩开两岸和平大门。l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依然得不到蒋经国热脸相对。
第二阶段,纠结2.0时代。1992-2008,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PK,“导弹”与“选票”对垒。
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邓小平推动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开始缓和。1987年蒋经国解除戒严令,促进台湾地区民主化,开放大陆探亲。蒋经国生前最后接受专访说:“共产党已经在改变,要迎合我们的立场,而不是我们去屈就和变更”。他相信在台湾完成民主化后,将推动中国大陆相同动力,或许数年之内就可见到功效。1988年,蒋经国解除实施30多年的党禁和报禁,台湾开创第一个民主自由的华人社会典范。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上台采取“务实外交”,默认大陆政治实体,取代过去“汉贼不两立”,且于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在《国统纲领》,写有“台湾固为中国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接洽,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此后在新加坡成功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实现三通。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成为台湾首任民选“总统”。在大选最后阶段,酿成第三次台海军事危机。李登辉急转弯,抛出两岸“特殊国与国”关系论,以媚日为荣,摇身一变成“台独之父”。李登辉提出“中国七块论”(分割为台湾、西藏、新疆、蒙古、华南、华北、东北,各自竞争发展),在全球华人引起轩然大波。2000年,陈水扁上台,宣称“一边一国”,大力推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一系列“台独”疯狂言行,割裂了台湾社会,引发蓝营民众愤慨。陈水扁不断冲撞大陆对台底线,大陆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强力喊停。
第三阶段,冷和3.0时代。2008至今,两岸交流愈来愈密集,两岸政治认同却愈来愈疏离。
2005年,连战“大哥,你终于回来了”,令中国民众热泪盈眶。“胡连会”实现国共两党领袖历史性握手,融化心灵坚冰,彼此坦诚相见,发表五项共同愿景。2008年马英九上台,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共赢发展。从吴伯雄出席第四届至第九届国共论坛,到谢长廷、陈菊等绿营大佬陆续到访大陆,两岸交流合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石上,两岸签署了ECFA、赴台游、直航、司法互助等21项协议,给各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两岸主权、治权冲突的氛围,一直未能纾解。马英九出于台湾地区利益、政党利益、自身利益及民主价值观考量,在两岸统一之路上,自缚手脚,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突破性成就乏善可陈,只能形成“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不统、不独、不武”的消极主张,在“九二共识”的权宜下,推动二个实质治权之间侧重经贸文化的协商合作,但两岸政治认同疏离依然难以改善。
习近平对台“四不原则”政策,在划清反对“台独”底线的同时,展现更柔软的身段。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宋楚瑜时,强调“两岸一家亲”,“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但是,大陆高举“一国两制”旗帜,被绿营视为统战工具;国共两党交流平台、海协海基两会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种种努力,常常被绿营抹红抹黑。在全球化大潮下,普世价值成为台湾主流价值观。大陆经济成就虽然举世瞩目,但一党执政体制,令台湾青年一代疏而远之。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公民意识与民主价值观,在选举中屡屡被动员和强化。透过民主选举,建构台湾本土意识的凝聚力;经由本土意识的诉求,深化台湾民主制度的正当性。2014年,台湾民众“认同是台湾人”比例已达60.6%,“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比例只有32.5%,“认同是中国人”比例仅剩3.5%,两岸政治认同疏离更形深化。
第四阶段,阳光4.0时代。期待“习朱会”开创新局,两岸政治人物(台湾不论蓝绿)求同尊异,阳光互信,民族共融、民生共赢、民主共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如果说,国共对抗时期的两岸统一,是自家兄弟的分了再合;那么,在台湾地区实现民主自由制度的今天,两岸统一则像一场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苦恋了。在大陆民众眼里,台湾同胞永远是骨肉亲人,打过骂过,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台湾民众眼里,分离太久,变化太多,大陆就好比曾经家暴而离异的前夫前妻,要破镜重圆,需经历一段互信互尊、弥合分歧的漫长过程。
“连胡会”十年前发表五项愿景,习近平去年发表“四不原则”,虽然“虑善以动”,但若是要实现,恐怕还是会成乌托邦。大陆长期对台经济恩惠政策的良苦用心,终究没有赢得台湾最大多数民意,国民党也没能把两岸关系的政绩换取更多的选票,相反去年岛内“三合一”大选,国民党输得差点脱裤子。两岸签署“服贸协议”引爆了“太阳花学运”,而香港政改方案、普选**,更让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不敢苟同,无异于间接为绿营助选。不论是太阳花学运、双橡园升旗事件、到近期大陆贴近海峡中线的新航道问题,皆令两岸当局不悦,增添了彼此不信任。接下去,两岸如果强力推进和平协议或军事互信机制,那台湾民众不闹革命才怪。
开创两岸关系阳光4.0时代,需要两岸各方政治家超越自我,不固守一己之利,如习近平所言“秉持民族大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神圣责任”,以更多的和解达至稳定的和平,以更多的尊重达至牢固的互信,以更多的善意达至普遍的共识,以更多的努力达至发展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大陆执政党致力两岸和平发展,追求国家统一,光靠对台经济恩惠不够,导弹更是吓走民心,给美日联盟围堵中国、介入台海事务更多可趁之机,而宜加快实现民主化,补好现代政治文明的功课。两岸政治认同愈来愈疏离,其本质是两岸政治文明的差距与疏离。两岸价值观认同,心才会融合一起。
对于国民党而言,百年老店,三起三落。经验与教训很多,也很深刻,这些应该成为肩负中华民族更大使命的正能量。马政府的两岸政策,虽和平却不够积极。此次朱立伦访问大陆,并未在两岸关系有大突破。从活动内容看,一是延续国共交流平台,把稳国民党在岛内对“九二共识”的诠释与话语权,二是经济、青年话题,对岛内“三中一青”群体间接喊话,为国民党重夺失去的票仓埋伏笔,三是全程透明阳光,无闭门会谈,堵住绿营一贯斥责国民党“黑箱作业”之口。相信朱立伦“动惟厥时”,时机成熟会有突破性的两岸关系创建。
台海两岸分离分治,是国共内战的不幸结果。骨肉亲人一海相隔,遂成家国之痛、民族之憾。六十多年风雨沧桑,六十多年翘首企盼,六十多年受制于人,何时能破镜重圆。两岸和平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心愿。国共携手,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责无旁贷。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美英法德俄罗斯概莫例外。中华民族的确立,来自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承认与开放。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心灵开放、包容和平的民族主义。同时,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耻辱,构成中国人“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痛苦的民族经验,并成为中国人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梁启超说:“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严复说:“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抛弃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必被列强侵略、瓜分和欺凌,古今中外例子比比皆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对内自由民主,对外战争掠夺,从未改变。美国战略重心由中东向远东转移,重返亚太脚步铿锵,采取“结盟日本,笼络东盟,打压中国”政策。在此种战略意图之下,台湾无疑成一张王牌,加之与日菲的军事同盟,妄图把中国封锁在第一岛链之内。但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打乱了美国围堵的阵脚。中国崛起,亚洲必将进入“后美国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于民进党而言,许多民主前辈的献身与坚守,点亮了今天台湾的民主灯塔。但是,民主不能演变成民粹主义,本土意识不能割弃民族大义。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不能回到陈水扁的台独立场,成为两岸麻烦制造者。一味排斥“九二共识”,只会继续逼仄自己的执政空间和国际舞台。一味指责国共交流是“黑箱作业”,本身其实也是“黑色的空箱作业”,除了破坏,没有建树。“台独”各种花招,已被李登辉、陈水扁这两位前辈玩尽,结果都很狼狈。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直言,当前情势虽有利民进党,但相信党内没人会乐观认为,情势已好到可不理大陆;民进党的问题,已非如何打赢选举,而是执政后如何避免让两岸再陷僵局,如一意孤行,被大陆否定,就算手握政权,仍将难以执政。他强调,“不挑战不代表同意,更不代表接受;只是当全世界都不会挑战一中,请问蔡英文想挑战什么?”
毫无疑问,民进党需要正视“九二共识”,超越台独思维,超越恶斗格调,归依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家一起来”,把民主进步的立党精神普及台海两岸,共同追求一个自由、民主、法治、富强、文明、统一的大中国。这才是民进党的时代魅力,是未来光明坦途,是更伟大的历史担当。
两岸和平发展,比拼的不是导弹,不是民粹,不是GDP,而是现代文明,这才是两岸人民之福,民族和国家之幸。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家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大胆略和历史责任感。此岸不能把宪法坐在屁股底下,彼岸不能把孙中山遗志压在枕头底下,绿营不能天天把砖头拿在手上。两岸统一过程,不仅仅是地理疆域的分了再合,也是政治文明的优化融合,是两岸中国人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两岸统一,既可理解为“大陆在地理疆域统一了台湾”,也可理解为“台湾在政治文明统一了大陆”。既然两岸一家亲,何分彼此?
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民主认同到国家认同,从平等分治到公平竞选,从经济文化融合到政治联合治理,期待在十年二十年内,在更短的将来,两岸迈入民主统一5.0时代。两岸民众共同选举中国主席,众志成城,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第三篇: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未来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走向
前不久,也就是11月7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的领导人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彼此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举行了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的关头,为巩固两岸和平、维持两岸的现状所做出的重大举措。它向海内外传递出一个清晰而强有力的一个信号,那就是两岸各方应该全力维护在“九二共识”、两岸反对“台独”基础上所建构出的和平发展的大格局,全力维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与合作基石,绝不允许岛内外任何势力去破坏、阻碍这一现状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程。
因为“习马会”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分治66年的第一次领导人会谈,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会议举行之后,海内外都给予了积极正面的评价。可以说,“习马会”的消息刊登在世界各大媒体的头条。所以今天,我想讲四个问题:第一个是“习马会”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二个是“习马会”的成因;第三个是“习马会”的影响;第四个是“习马会”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与大陆的对台政策。
一、“习马会”的主要内容 首先,这次“习马会”为什么那么引起关注?我觉得不仅仅因为它是66年来的第一次握手,具有里程碑式的象征意义和指标意义。同时,从“习马会”所谈的内容来看,它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也具有实质的意义。在这次谈话里面,总书记提了四点意见,主要是四个坚持。
第一个是坚持两岸共同的政治基础不动摇。就是强调“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是一个定海神针的作用,告诉台湾,无论什么党派,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的意涵,大陆都愿意同它交往,反之,对任何分裂国家的行为,大陆绝不答应。
第二个坚持是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这里,大陆方面提出了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性框架。在这里面,大陆方面提出来,双方的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负责人,现在主要是指国台办张志军主任和台湾方面陆委会的主委,他们之间可以先设立两岸热线,去管控矛盾、管控分歧。同时,双方都能够尊重两岸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的选择,避免这种分歧干扰两岸的感情。对于台湾方面所关心的国际空间的问题,只要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双方都可以进行务实合作,合情合理的安排。
第三个坚持是坚持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习总书记再次强调的是“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只要是有利于台湾民众福祉、有利于两岸关系发展、有利于振兴中华民族的事,大陆都积极去做,好事办实。对台湾方面关心的,比如说两岸的货物贸易协商,两会互设办事机构,乃至大陆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台湾加入“亚投行”,大陆方面都释放出了积极的善意。其实从现在来看,“亚投行”刚刚成立,“亚投行”的侯任行长金立群也代表大陆政府表示欢迎台湾以适当的名义尽早加入“亚投行”。在这次“习马会”中,习近平先生还提到加强两岸青年工作,强调要为两岸青年的学习、就业、创业、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特别强调两岸一家亲。
第四个坚持是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习总书记对台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同时,马英九也提了五点建议,这五点建议虽然跟习近平先生表述有差异,但是基本上达成的意涵是一样的。主要强调双方共同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反对“台独”。强调两岸要和平交流,不要冲突、隔绝、对抗。同时强调深化两岸各方面的交流。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两岸人民是一家人,双方要致力于民族的复兴。所以从表述来看这次“习马会”,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以互称先生的方式,达成了没有共识的共识。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发展的路径、发展的目标,其实是达成了广泛的一致。虽然这次“习马会”最后没有以联合声明的方式表述出来,但它实际上是以领导人共识的这种权威的表达方式,对下一步的两岸关系发展做了一个定调,指明了一个方向。所以我觉得,这是这次“习马会”双方谈的主要内容,确确实实都是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些重大的基础性、原则性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一点,就是“习马会”的基本的内容。
当然,海内外舆论都很关注这个会议本身的历史意义以及一些花絮。比如说双方为了实现这66年的握手握了长达2分钟,一些海外舆论评价说,这是叫“手握九了,心更近了”,这个“九”是九马英九的九,这个“近”是习近平的近。有人采访马英九先生,你当时握手的感觉是什么?马英九说,我感觉到我们双方都很用力。这就表明了两岸领导人对历史使命和责任的担当。
此次“习马会”受到了海内外媒体舆论的高度关注,有几百名海内外记者去现场报道,各方面的评价和反应都非常积极正面。总的来看,主要有这几点。
从大陆方面的反应来看,张志军主任在会后的记者会上做了详细的说明,大陆非常肯定这次会议对于推进下一步两岸发展具有的里程碑的意义。
台湾方面,我用马英九自己的评价来说,他说“习马会”是在外界“意外但期待”的气氛中进行的,过程非常顺利,这是两岸66年来第一次领导人的会谈,具有历史的里程碑的象征意义,具体的内容和结论,涵盖了两岸的关键议题,也有实质意义。那么国民党的主席,下一届的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参选人朱立伦的评价是什么呢?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它的意义远远要大于一场选举。当然,因为岛内面临着2016年1月16日的选举,所以民进党从选举的角度,对这次“习马会”还是大肆的攻击抹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民进党蔡英文对“习马会”的评价是把“习马会”与两岸领导人的会晤区别开来的。重点是“打马”,但是很尊重我们总书记,没有对大陆进行多少批评,主要是批评马英九,这也是民进党一贯的制式反应。因为这次“习马会”对民进党的选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会让很多台湾的老百姓,中间选民也好,泛绿选民也好,泛蓝选民也好,认真地从“习马会”共识里思考,怎么样才能去维护现在的这种两岸关系发展良好的势头。所以我觉得,民进党的这种气急败坏的反应正说明了“习马会”所起的正面作用,真正地戳到了民进党的痛点。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美方的评价。我们知道,美国是影响台湾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在会晤前,都通知了美方,无论是在会前还是会后,美方对“习马会”都非常肯定,这也显示了目前中美关系,以及现在大陆、美国、台湾三方的沟通,还是比较顺畅的。美方也肯定,“习马会”其实是一个三赢的结果。所以我们从美国白宫和发言人的表态里看,他们是非常欢迎和鼓励两岸建设性对话的,都乐意看到“习马会”改善两岸关系,这对于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方也表示,“习马会”这种做法,其实是符合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意义的。
我们从会上所讲话的内容,以及海内外各方的反应里看,这次“习马会”是非常成功的。它不仅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成果,同时,也是两岸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的新起点。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介绍一下“习马会”的一些情况。
二、“习马会”的成因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举行“习马会”?外界感到很突然,但是又非常期待。“习马会”的议题在两年前就提出来了。大陆一直对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持开放态度,20年前即有此议题。这个议题最近两年比较热,可能因为马英九在2013年12月接受《亚洲周刊》专访时,一反过去的态度,首度明确表示希望参加北京APEC会议,以实现“习马会”的意愿,但限于种种原因没有成行。2013年以后,两岸围绕领导人会晤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经过各方的努力,终于在2015年的11月7日成功举行。
“习马会”的成因主要有三个。
第一,双方都有意愿。大陆希望举行两岸领导人会晤,台湾方面也愿意。所以,只要是想解决问题,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同时,这次“习马会”能够成功举行,同习总书记个人的对台新思维、意志力、决断力非常有关系,这也得到海外舆论的高度评价。当然,马英九也是值得称赞的维护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家。从个人理念来看,自2008年上台以来,他一直强调自己是中国人,要振兴中华,两岸是一家,同是中华民族。所以,马英九有很深的民族情怀。同时,他的任期(至2016年5月20日结束)就要结束了,为了延续他2008年以来推行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路线,为继任者留下政治遗产,马英九也非常愿意将这些遗产通过两岸领导人会晤的形式固定下来。
当然,也有岛内舆论评价说,马英九是为了得什么诺贝尔奖。这可能小看了马英九。马英九总的意思是,希望他下台之后,给下一任留下可以接受的两岸现状,两岸领导人见面以后,还可以往前走,大家都有机会上桥渡海,但是要遵守交通规则。所以,在2015年的选举还剩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在马英九的任期剩余半年的时候,他下定决心,要积极争取实现两岸领导人会晤。这是第一个原因,双方都有意愿。第二,两岸携手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的会面创造了有利条件。自2008年以来,两岸推动的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两岸关系的历史性转折,出现了大合作、大交流、大发展的喜人局面。这些丰硕成果,为两岸领导人会面创造了积极条件。
第三,双方有政治互信。这是根本原因。大陆方面经过这7年半的两岸和平发展的实践,同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方面形成了共识,这成为双方交流、合作的基础。也就是说,七年多来,两岸政治互信得到了不断的累积和深化。所以,“习马会”其实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水到渠成的结果。如果没有此前7年多的开渠引水,没有两岸之间的政治互信,就不可能有“习马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蔡习会”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因为蔡英文和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特别是民进党还有“台独”的党纲,为民共党际关系的正常化设置了关键性障碍。目前,大陆同民进党没有任何党建的交流,遑论同民进党领导人会面。我想强调一点: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前提,首先是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有“九二共识”的互信,两岸才有可能以互称先生的方式在新加坡举行会晤。这也是两岸政治互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大家可能想,为什么会选择新加坡?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国家,在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中也曾作出独特、积极的贡献。1993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其次,新加坡跟两岸关系都比较好。另外,此次“习马会”选择在新加坡,没有任何国际元素,新加坡不介入、不参与、不干预,只是提供一个地点。这也符合大陆方面强调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有办法来解决自己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两岸政治分歧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在不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以新加坡模式来处理两岸问题,反映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两岸互信的程度。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三个成因。
三、“习马会”的影响
这次“习马会”举行之后,海内外反响非常大,即使到今天,“习马会”的影响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效应还在岛内持续地发酵。马英九方面为了驳斥民进党所讲的“黑箱作业”,想到台湾的立法机构去报告,但是民进党担心这一报告进一步在党内社会炒热了“习马会”,所以没有同意。但是马英九当局准备以全民开讲的方式,以电视等形式进一步直接地面对岛内社会来宣讲“习马会”到底是不是黑箱作业,“习马会”历史意义到底在哪里。现在各方也都有评论,我个人的观察来说,对“习马会”的评价不仅仅要从岛内的局势看,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即使是从岛内的局势来看,也不能仅仅只看到选前,更重要的是看2016年选后对岛内政局会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习马会”的影响,我用六个字来概括,就是突破、巩固、开创,这六个字。
所谓突破,就是这次“习马会”是两岸1949年以来66年的第一次,可以说是石破天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事件。我们知道,从1949年以来到现在,两岸关系发展大体经历过几个阶段,1949年到1987年,基本上两岸处在老死不相往来,政治上的对立、对峙、对抗的阶段。1987年以后两岸民众开始交流,从1987年到1993年成立了海基会、海协会,1993年实现了汪辜会谈,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在新加坡会晤,就事务性、功能性、经济性的议题举行了会面,迈出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后,到了2005年,实现了“胡连会”,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见了面。到了2014年,负责两岸事务的负责人,主要是国台办与陆委会首先见了面,并且达成了一个常态化的沟通联系机制,也就是主管两岸事务部门的负责人见了面。那么这次是最高层次的两岸领导人会面,所以它实际上是把两岸的交往、互动、交流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最高层级,把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向了两岸领导人政治对话的历史高度。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而且是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和名义,互称先生的方式来见面,我觉得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是历史性的突破。
第二个词是巩固。这次“习马会”,我觉得有两个巩固,第一个巩固是巩固了和平发展道路。从习近平先生跟马英九先生谈话的内容来看,都充分肯定了过去7年多两岸关系走和平发展道路所带来的丰硕成果,巩固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下一步还要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和平发展道路。第二个巩固是巩固了“九二共识”。是以两岸领导人共识的表达方式,一种权威的方式,对“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再确认。所以它巩固了两岸共属一个中国的和平发展框架,使之成为两岸现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蔡英文不是说要维持现状吗?你上台之后能维持得了这样的现状,能够跟我们的习近平先生见面吗?所以我觉得,巩固了“九二共识”为中心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所以两岸领导人会面实际上成为了两岸一种新的现状,对于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个,我觉得是开创。开创是什么呢?“习马会”开辟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开辟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可以向世人表明,两岸的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解决自己的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面上看,两岸关系在向深水区迈进的时候,两岸领导人会晤,会面临身份的问题、民意的问题、会谈的成果问题、地点问题等等。但这次,总书记没有称总书记,马英九也没有称他的职务,都称先生,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会晤,并且达成了很多关键性的共识。所以我觉得,这其实是在下一步的两岸关系中,让人们脑洞大开,想象力大开。只要两岸关系在承认“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基础上,两岸没有办不成的事,所以习总书记讲两岸一家亲嘛,只要两岸互信足,对于两岸老百姓来说,特别是对台湾民众来说,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说的开创就是开辟了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如果要具体地谈,从战略层面上来讲,是登高望远,着眼未来,两岸领导人在两岸关系面临新的十字路口的基础上,为了两岸民众的福祉,为了民族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历史责任、历史担当。所以我觉得,在战略层面上,肯定过去,就是肯定过去所走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巩固成果,就是对“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于一个国家的再确认;还有提前划线,给可能上台的蔡英文民进党提前划线,发出警讯,搞“台独”这条路是走不通的。马英九国民党这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走的通的,而且越走越光明。还有一句话是开创未来。这是从战略层面上看,我们不能够仅仅从党内政局的角度看,这样有可能贬低了“习马会”所应有的战略意义和历史影响。
从战术层面来看,两岸双方是立足现实,是要应对挑战的。“习马会”当然会对即将举行的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选举产生影响,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明年这两项选举将给岛内政局带来很大的影响,两岸关系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上,我觉得“习马会”所达成的这种共识,可以促使党内民众认真地去思考,究竟应该怎么样去维护现在两岸关系发展的这种大好局面和良好的发展势头?怎么样才能维持现状,维持这种在“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基础上的发展大局?我觉得这会促使选民脑力激荡,使他去思考。这对于国民党的选情,客观上我觉得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效应,有助于国民党打“两岸牌”,或者说进一步凸显国民党在两岸的优势,凸显它是有能力去处理两岸关系的。那么这给民进党当然会带来巨大的冲击,我刚才说了,民进党恼羞成怒,两次用“很失望”表明对“习马会”的一些看法。这就说明,它对台湾、对中间选民、对绿营都会产生影响。应该说,“习马会”凸显了民进党“台独”的荒谬性,凸显了民进党缺乏处理两岸关系的能力。那么“习马会”也为蔡英文可能的上台执政提前划了线,框住了台湾的领导人未来走“台独”的任何机会。这是我讲的“习马会”的影响。
四、“习马会”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以及下一步大陆对台政策 2016年1月16日,台湾将举行地区领导人选举和台湾立法机构的改选两项选举,对于下一步台湾政局的走向乃至两岸关系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目前看,国民党的竞选形势不是很好,民进党的形势在走上升通道,所以大家都很关心:倘若是民进党蔡英文上台,两岸关系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在走什么样的道路问题上将考验当政者的智慧、远见、耐心和信心。
在这里,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之后两岸关系面临的主要的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两岸关系的发展可能会面临着岛内党政轮替所带来的倒退、停滞的风险。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蔡英文民进党有鲜明的“台独”立场,也不会轻易放弃,特别是这次选情是国民党比较差的情况下,民进党拣了一个便宜,顺风顺水。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担心,蔡英文上台之后,两岸能够达成某种共识吗?能够进行某种政治合作吗?能够像现在“习马会”那样实现“习蔡会”吗?这是大家比较担心的,如果不能这样,那蔡英文会走什么样的道路?我觉得从蔡英文个人政治理念上来看,多数人都认为蔡英文是一个理念型的“台独”,对“台独”有很深的坚持。而且这次选举,一旦是在没有调整“台独”政策的情况下上了台,蔡英文就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自信,她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觉和幻想:我不调整“台独”政策也上了台,我干嘛还要调整“台独”政策?而对大陆来讲,大陆13亿老百姓不可能容许与主张国家分裂的政党打交道,大陆不可能在是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持“九二共识”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同民进党妥协。所以,现在看来,民共之间很难找到一种模糊的空间,找到一种像我们跟国民党合作的“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这一点是大家比较担心的,也是海内外观察家都很关注的一点,民共之间能不能有共识?目前看没有答案。
另一方面,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蔡英文将来会去搞“台独”吗?我的观察是:她不会轻易放弃“台独”立场,一定会去搞“台独”。当然,可能也不会搞陈水扁式碰撞、对抗的那种“激进式台独”,当然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如果蔡英文当选之后面临一大堆问题,两岸关系也没有出现转圜余地和突破空间,岛内经济又很差,也不排除她为了转移视线,通过搞“激进台独”去安抚绿营的一些群众。当然现在看,这种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她会做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台独”,也就是说,蔡英文未来会推行一条“和平的„台独‟路线”,表面上不说搞“台独”,但也不会放弃“台独”,暗地里去搞“台独”,还表明愿意跟你(大陆)交流。在这种状况下,会出现两岸关系新的复杂局面。所以,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一旦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上台,她的第一步怎么走?因为她要到5月20日才正式就职。中国有一句话是“万事起头难”,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中间这四个月其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机会之窗,就看蔡英文对形势怎样判断,是不是错误评估了形势,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大陆?总的来讲,蔡英文如果上台,这四年对大陆的对台工作来说是一个挑战,绝对不会像现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挑战那样,而会很复杂,有时候也会比较尖锐。这是两岸关系面临挑战的第一个挑战。第二个挑战是岛内政治可能会面临着民进党权力过大、缺乏制衡的风险。从岛内政治发展趋势上看,民粹当道了,这种社会的气氛使得国民党现在在走下坡路,倘若国民党在选举中落败,而且是败得比较惨的话,那么国民党既有的、固有的矛盾会爆发出来,也不排除国民党会出现内部一些人出走等各种各样的局面。所以,一方面,国民党在走下坡路,有可能立场倒退;另一方面,蔡英文民进党有可能在“立法院”起一种主导的地位。从现在的“立法委员”的选情来看,形势不乐观,民进党有可能成为“立法院”第一大党,即使不过半,也可能通过执政权力与时代力量甚至与亲民党等组成绿色的联盟,去组织“立法院”,届时民进党既掌握了行政权,又掌握了立法权,也掌握了地方的执政权,面对这样一个权力膨胀的蔡英文民进党,在缺乏制衡的情况下,这对两岸关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岛内民意面临着民进党上台执政之后两岸政治认同混乱加剧的风险。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在两岸认同问题上、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出现了种种混乱、异化的现象,使得他们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对大陆台湾的前途都有很多不正确的认识。一旦民进党上台,刚才讲了,它虽然不敢去搞“激进的„台独‟”,但会搞加大“去中国化”的教育,走“去中国化”路线,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来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所以我觉得,再经过4年这样的发展,对台湾的民意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当然了,我们还得要充满信心。我刚才讲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景,大陆为台湾提供了发展巨大的空间,特别是为年轻人。这次“习马会”上,总书记一再强调,为两岸青年,特别是台湾青年的就学、就业、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条件。所以,通过两岸融合,年轻人在逐步成熟的时候,我想也是会逐步改变它对两岸关系、台湾前途的看法。
第四个挑战,是从涉外事务上来说,面临着民进党一旦上台,会冲击国际上一个中国框架的风险。因为一旦民进党上台,由于民共之间没有共事,两岸之间也没有沟通渠道,那么民进党可能会进一步从内政需要的考虑,从争取民心的角度,在国际舞台上去频频冲撞、挑战国际上一个中国的框架。另外一方面,民进党也有可能推行更加亲美、媚日的政策,这样在客观上也为美、日的右翼政治势力插手干涉台湾问题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我们注意,对“习马会”的评价,虽然美方也表示欢迎、鼓励两岸的建设性对话,但是我觉得,从美国的对华战略、美国的两岸政策本质上来讲,它是希望两岸维持一个合而不统的局面的。任何两岸关系的过近、过快的发展,或者是过远的发展,都是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的。过去陈水扁搞“激进„台独‟”,两岸关系过远,打破了两岸的这种现状,所以美国人也出来反对“激进„台独‟”。像马英九方面,如果两岸关系这7年多大发展,美方认为过快、过近,也会出来阻碍。美国人希望两岸关系是合而不统的局面,保持一种和平、合作的状态就好了。如果是蔡英文上台的话,我觉得,民进党的亲美政策以及美国重回亚太的战略,它们的进一步推进就找到了某种空间和支撑点,届时台湾问题,两岸关系发展的外部干扰将会增加,我觉得值得重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大问题,2016年一旦民进党上台,两岸关系将面临的诸多的挑战,主要是四大挑战。第二个大问题,保持战略定义与战略自信,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如同刚才所说,大陆方面所面临的在台湾问题上展现出的复杂性以及民进党上台而带来的挑战等,都是在大陆发展越来越好,蒸蒸日上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大陆并不担心。因为大陆有办法、有能力、有决心,也就是说,大陆现在的工具箱里的工具很多,一个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势不可当。两岸的实力对比所显现出的差距越来越大,总体表现出大陆强、台湾弱,并且这种发展的趋势还在进一步强化。也就是说,时与势都不站在台湾这一边,如果台湾愿意去内斗,愿意去搞“台独”,只能是自己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是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泡沫化,这对台湾的经济和对台湾老百姓而言,都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陆有充分的自信、包容心和耐心,来应对一切挑战。而这种自信、包容心和耐心,主要是来自大陆实力的快速增长,这也是我们能够主导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支撑点。这就是我讲的,特别强调实力和力量的对比是最具实质意义的,所以我们对岛内形势的看法是“莫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
当然我们在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坚持中央对台大政方针的同时,还要根据台湾党内新的情况、新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我们的政策、策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台湾民心。因此对于两岸关系在未来的发展变数,我们的基本想法是,做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因为现在时与势都站在大陆这边,形势的发展也是朝着有利于统一、有利于大陆的方面发展的。这就是第二个观点,保持战略自信与战略的定力,坚持原则不动摇,同时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策略。
第三,坚持道路自信,努力推动各方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其实大陆方面并不关心台湾的选举,也不会介入台湾的选举,我们关心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因此“习马会”关心的都是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比如,台湾向何处去?两岸关系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而要实现民族的振兴,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它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是因为这条道路已经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两岸人民,特别是台湾民众的认可、欢迎以及受到国际社会欢迎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同时也可以维护、促进两岸同胞的利益,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两岸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尊重了历史和现实的,也可以说是围绕台湾问题的各个利益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同时也是可以携手各方朝前走的一个最佳选择。所以大陆方面,特别强调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要坚持这种道路的自信,排除万难,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信,我们也不会说一个“习马会”,就解决了岛内的一切问题、解决了两岸关系的一切问题,但是它毕竟是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因为两岸关系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实两岸关系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或者一蹴而就的,还需要是我们坚定正确的方向,并且每一步都是前进的脚步。这是两岸各方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的一点,而至于“台独”之路,也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背道而驰,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李登辉如此,陈水扁更是如此。如果说陈水扁对两岸关系有“贡献”的话,那主要是对“台独”进行了证伪,他证明了“台独”是一条走不通的路,“台独”是没有任何前途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台独”之路走不通就不去重视它,其实当前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最大的现实威胁还是岛内的分裂势力及其活动,所以对于民进党上台的可能性,两岸各方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
以上主要是从“习马会”的角度,分析了“习马会”的基本内容、成因以及影响,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也分析了下一步两岸关系的发展走向,基本意思就是要坚持道路的自信,坚持中央的对台大政方针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
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感慨“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全诗在高度彷徨与感叹之后峰回路转,下一句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展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美好前景终会到来的那种急流勇进的精神。所以我相信,两岸关系也会是这样跌宕多姿、前途光明的发展历程,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是前途一定是光明的!谢谢大家。
第四篇:“微信十条”对媒体发展意义重大
“微信十条”对媒体发展意义重大
近期,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即时通讯工具制定了相应的规定,那就是《实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也被称之为“微信十条”。“微信十条”对媒体发展的意义重大,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同时也净化了微信社交环境。正是因为“微信十条”意义重大,保护了大多数网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微信十条”的出台正是时候,因为目前微信的网络环境比较差,很多不法分子利用微信进行诈骗活动,对人们财产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该规定重申了网络、即时通讯需要遵守“七条底线”,其中包括对信息真实性底线的强调,现在网上有很多看似科学的谣言,他们在微信等新网络环境下,大多数是通过“复制”“转发”来完成的,传播范围非常广泛,因为中间添加了图片以及视频,增加了真实性,所以使得更多的人相信,并且传播。“微信十条”能提升微信的净化能力,尽管不能完全根治谣言,但是至少能让微信的生态环境更好。
现在有很多人在微信等网络中进行犯罪行为,“微信十条”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充分享有言论自由,将欺诈、污蔑的有害信息摒弃在民众的视野之外,让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微信公众号要求的实名制能给犯罪违法人员一个很强的威慑力,对净化微信环境有很大的帮助。让人们不敢在微信中发布谣言,规范公共秩序。
如今,新媒体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各级媒体都积极的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主流媒体必须思考网络平台的延伸方向,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同时公布权威、公正的信息,尽可能的挤压谣言传播空间。通过调查显示,微信有580万个公众账号,而新闻发布类账不超过1%,说明微信中有很多自媒体。自媒体为了发展,应该学会传播更多的正能量,要有自己的态度,从正面和积极的方向出发,对新闻以及信息进行解读,并且传播出去。
“微信十条”的出台对治理微信乱象有很大的帮助,人们能更好的畅聊微信。以后微信将是一个能让广大网民充分理性发表意见、观点、意见以及即时交流的信息平台,对广大网民的合法利益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广大网民在使用微信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不要传播不具有科学性的内容,最好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创建良好的微信生态环境,让欺诈、污蔑等有害信息远离我们。微信等即时通讯的良好发展需要我们共同去建立,否则微信生态环境将难以好转。
第五篇: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高士兴随着产业结构迅速向“软件”化的方向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越来越高。这一肉眼看不到的资产虽不像土地、建筑物和机械那样有具体的形象,但它却是企业经营最价值的资产,并日益受到世界各国企业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国际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除了经营权、专利权等这些法律上的权利之外,无形资产还包括许多具备经济价值的权利。同顾客有关的资产为客户名单和客户地址等,同技术有关的资产为化学公式、设计和软件等,同合同有关的资产有专利转让合同、垄断加盟合同、供货合同和雇佣合同,同法规有关的资产为著作权、执照、商标权和合作事业等。众所周知,著名的美国耐克公司本身没有一家生产厂,但却称霸全世界的运动鞋市场。它成功的秘诀是以许可证方式生产自已的品牌产品,该公司的所有财产也就是“耐克”商标、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方面的开发能力。对无形资产的评价在企业合并时尤为重要。企业在进行合并和兼并时,必须要进行无形资产的买卖,因而很多合并和兼并就是为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的。最近,欧美国家的一些企业在国外所进行的合并和兼并就属于此类。评价无形资产一般有3种方
海尔案例解读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培育起来,并且共同遵守的目标、价值观、行为规范的总称。
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自从我国引进国外“企业文化”开始,不少企业家就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然而因企业性质、规模及起步不同使得这些企业的文化各有千秋,甚至于成功或者失败,其中以青岛海尔globrand.com[22.78 2.43%]集团的“三层次说”最为典型。那么,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案例来加深理解。
在海尔的企业,你可以看到海尔的工人在厂区内行走的时候,始终是走在马路边上的黄线内,如果你去问他一声:你为什么在这个黄线内走?他会很自然地告诉你:我应该走在这里。因为从他到海尔那一天,他就知道,他接受过这样的文化训练,这种文化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他的脑子里。如果你再走进海尔的车间,你会发现,海尔的车间是光明、整洁的,而且海尔员工的服饰也非常的统一,这同样是文化的一种表现。
案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让员工有集体荣誉感,并热爱着企业。
在海尔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海尔的一洗衣机分厂,有一个姑娘在19岁的时候走进了海尔集团,并接受了三年海尔文化的洗礼,三年之后得了疾病,被诊断为得了白血病,就在她将要离开人世的时候,她给她的亲人提出了最后一个愿望:我要最后再看一眼我所工作的海尔。这说明了什么?就是海尔的文化,海尔文化的魅力,使得海尔人这样的热爱这个集体。
案例二:企业文化可以使一个企业败落,也可以使一个企业兴盛或者持续发展。
前几年在管理学中,关于兼并企业,有这样几种方式,比如说,资产比较强的企业,去兼并小企业的时候,把它叫做大鱼吃小鱼;如果是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去兼并技术力量不强的企业,叫做快鱼吃慢鱼;还有一种叫做企业之间的联合,叫强强合作,叫鲨鱼吃鲨鱼;后来,海尔独创了一条,叫吃休克鱼,它的理论是:对于一个企业,如果它的设备上,还有它的资金上都可以,它仅仅是管理模式不行,那这个鱼仅仅是暂时的一个休克而没有死的鱼,不是烂鱼,不是臭鱼,不是腐败鱼,那么,这个鱼可以吃。激活休克鱼的方法就是用文化,用无形资产来激活休克鱼。
海尔兼并青岛红星电器厂的案例就是用激活休克鱼的方法。青岛红星电器厂在95年之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产洗衣机的电器厂,在95年以前,它曾经是同行业内的前三名,由于它后期的管理不善,到了95年初期的时候,它已经是资不抵债,当时的亏损达到一个多亿,而且3500多个职工基本上都没有工作干,厂里出厂的洗衣机常常在发出去之后又被退了回来。当时,青岛的市政府就做了一个决定,让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对于海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兼并事件,因为在95年之前,海尔还没有大规模的扩张它的企业,去兼并企业。随后,海尔的总经理对红星电器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间,他们发现青岛红星洗衣机总厂第一不缺资金,第二它们有现代化的生产流程的设备,第三它也不缺技术力量,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红星电器败在它的管理模式上和它的企业文化上。于是,海尔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之后,决定用无形资产,用文化来盘活红星电器厂,并同时对红星电器厂做了这样一个收购战略:目标2-3年使红星电器厂成为同行老大;策略用文化,用管理激活红星电器厂;资源海尔文化+红星电器厂现有资源;行动立即行动。
在做出战备之后,海尔迅速地派出第一批人进驻红星电器厂。海尔派去的第一批进驻红星电器厂的人,不是总裁,不是财务人员,也不是盘库的,而是海尔文化中心的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文化先行,并做为他们整个兼并的战略。到了红星电器厂之后,现在海尔集团最高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分几次亲自到红星电器厂,给它所有的员工讲企业的价值观、讲文化。他们到了之后,以市场为中心,告诉全员职工,我们卖的是信誉,要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第二,发动所有的员工找自己的问题,要降成本,要增大盈利;第三,给员工们定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就是我们用2-3年的时间成为洗衣机行业的老大。三个月的时间,就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到了第五个月,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用了二年的时间,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案例三:企业文化能够协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在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厂并进驻其厂的前一个月内,曾发生了一件漏检事件,结果第二天就被公布出来,漏检的这个检查工被罚款了50元。谁出错谁罚款,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在红星电器厂已经被认为没有什么问题,大家都认可的事情,但是恰恰就是这样一件事情,体现出了海尔特色的企业文化。当时,海尔派出的柴永森,做为兼并红星电器厂的总经理,他决定抓住这样一个的机会来教育红星电器厂的职工什么叫做文化。事情发生后的第二天,在《海尔人》的报纸上,发出了一个公开的大家都可以讨论的论题:出了这样的差错,谁来负责任,是该罚员工还是该罚领导?这样的一个论题,在红星电器厂展开了一个非常激烈的讨论,这个质量漏检是谁的原因,是你复检没有复检出来,还是你的检查体系不到位?红星电器厂的人认为罚员工是正常的;但是海尔的文化是少数人在制约着多数人,少数人要负多数人的责任,即如果出差错的话,首先领导要承担责任。在通过大讨论之后,结果是柴永森自罚了500元,另外就是红星电器厂的各级有关人员,各级领导,每个人都自罚了1元。随后,这件事情便在红星电器厂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红星电器厂的人彻底地感受到了海尔文化的特色,即海尔20/80原则,就是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便是海尔人的一种文化理念。
案例四:优秀的企业文化里,员工始终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海尔20/80原则,少数的领导人要负大的责任这一条”,这是人人都知道的海尔文化理念。在海尔的质检中心,有一个质检处的处长检查海尔流水线最后一关,如果合格,成品就可以出厂。但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他在第一个检查工序里头拿了一张小白纸团放在了冰箱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冰箱的后壳里,到他在最后一关检查的时候工序的质检员没有检查出来。于是,这个质检处的处长就被罚款,同时依海尔人力资源的管理被动地降了一级。别人问他,你在放纸的时候,你想到过今天会被降级吗?你会遭到罚款吗?他说,我想到过,我想到过这个纸很可能会被检查员漏检。那你还那样做?我一定要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海尔出厂的产品是最优的产品,保证海尔产品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活动中的一个统帅,是企业行动的指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它具有一种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一个成功的企业,它一定有非常优秀的企业文化。相反,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是那些失败的企业,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海尔案例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发展历程与行业影响
海尔集团是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30多个国家建立本土化的设计中心、制造基地和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7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7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80亿元,2010年营业额1357亿元。海尔集团现任海尔集团总裁杨绵绵,集团CEO张瑞敏。
海尔集团在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确立的名牌战略指导下,先后实施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和国际化战略,2005年底,海尔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创业24年的拼搏努力,使海尔品牌在世界范围的美誉度大幅提升。2007年,海尔品牌价值高达786亿元,自2002年以来,海尔品牌价值连续6年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首。海尔品牌旗下冰箱、空调、洗衣机、电视机、热水器、电脑、手机、家居集成等19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其中海尔冰箱、洗衣机还被国家质检总局评为首批中国世界名牌。2005年8月,海尔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之首。2006年,在《亚洲华尔街日报》组织评选的“亚洲企业200强”中,海尔集团连续第四年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排行榜榜首。海尔已跻身世界级品牌行列,其影响力正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而快速上升。
2008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三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突飞猛进,海尔开始了信息化流程再造。海尔通过从目标到目标、从用户到用户的端到端的流程,打造卓越运营的商业模式。海尔的信息化革命,意味着 “新顾客时代”的开始。海尔通过流程机制的建立和卓越商业模式的打造,创造和满足全球用户需求。海尔已经启动“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通过无边界的团队整合全球化的资源,创出中国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一、海尔集团的发展过程
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青岛冰箱厂是于1984年在引进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成立的。在此之前,冰箱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当时人们的质量意识还相当淡漠。1985年4月,冰箱厂当众砸毁了有严重质量问题的76台冰箱,极大地提高了工人们的质量意识,这样做的结果是1988年荣获国家质量奖,1990年获电冰箱行业唯一的国家质量管理奖。到1991年,连续五年被全国消费者评为“最受欢迎的轻工产品电冰箱类”第一名,这时的冰箱厂,无论是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1991年2月份,以青岛电冰箱厂为核心企业,以空调器厂、冷柜厂为紧密层企业,经过改制,组建了海尔集团公司。海尔集团通过技术开发、精细化管理、资本运营、兼并控股及国际化,使集团公司迅速成长为96年在全国500强中名列3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92年到96年五年间,海尔集团销售收入从8亿元飙升至61.6亿元,97年1-8月份销售收入达66亿元。目前海尔集团产品包括电冰箱、冷柜、空调器等13个门类5000余个规模品种,并批量出口到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尔商标在96年的无形资产价值达到77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二、资本运营的两种方式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同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颧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海尔集团发展如此迅猛,完全得益于有效的资本运营模式,抓住有利时机,实现了低成本的资本扩张,其中最显著的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股权融资,发行海尔冰箱股票,募集社会资金;二是以无形资产兼并有形资产,进行兼并重组,实现高效率的规模扩张。
1993年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海尔集团抓住这个机遇,积极筹备冰箱公司上市,93年11月份海尔冰箱股票上市,募集资金3.69亿元,96年通过配股又募集资金1.43亿元,这些资金先后用于扩大冰箱产量及相关项目上,得到了最有效的运用。股票的上市也使企业面临了新的压力,由过去仅面对用户、员工,转变为要面对股东、员工、用户。股东要求企业每年给他较高的利润回报,员工要求工作环境不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这样一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压力比上市前大的多,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必须形成一个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从而保证资产质量的不断提高。上市三年多,海尔通过改制,使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冰箱产量是由上市时93年的30多万台,猛增到96年的151万台,增长了5倍,企业利润总额也由93年的8187万元,增长到96年的20065万元,增长了2.5倍,员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公司股本由93年上市的1.7亿元扩张为96年末的3.26亿,而公司每股收益却由上市时的0.41元,增长为96年的0.55元,公司在三年的时间里,股本翻一番,而每股收益不但没有稀释,反而有提高,也就是说企业在不断扩容的同时,资本利润率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从根本上保证了股民的权益。通过股票上市从而转变企业的机制,形成股民、员工、用户互动的价值链,这是我们在资本市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除了成功地利用资本市场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外,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功。在这方面,海尔提出了“吃休克鱼”的思路。所谓休克鱼是指硬件条件很好,管理却滞后的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落到了市场的后面,一旦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把握住市场就能重新站起来。在国内现行体制下,活鱼不让吃,吃死鱼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而海尔擅长的就是管理,还有手中的王牌价值77.36亿元的海尔品牌,这样就找到了海尔与“休克鱼”的结合点。在资本运营的实践中海尔集团坚持“吃休克鱼”的策略,十三年来共兼并了亏损总额5.5亿元的十四家企业,盘活了14.2亿元资产。
从青岛电冰箱总厂发展到现在,随着企业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深化,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及盘活资产方面,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88-1990年)主要是投入资金,全盘改造。青岛电冰箱总厂通过与德国利勃海尔合资,引进了先进技术,生产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时,狠抓产品质量,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到1985年6月,生产出我国第一台四星级是冰箱,1988年荣获中国冰箱史上第一枚金牌。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电冰箱总厂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所提高。在这各背景下,开始考虑由原来的单一产品经营向多种产品经营转变。1988年电冰箱总厂兼并了当时的青岛电镀厂,改造为微波电器厂,通过赂微波电器厂注入资金引进生产设备,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阶(1991-1994年)主要是投入资金,输入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在这期间,青岛电冰箱总厂无论是在器牌的知名度还是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经多年探索后首创的OEC管理获得了三位副总理的肯定,被国家经贸委向全国推广,各地企业纷纷竞相学习,一时传为佳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规模还相当小,年产电冰箱共有30万台,而要在中国家电市场获得发展并逐步走上国际市场,必须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了壮大实力,实现强强联合,电冰箱总厂1991年兼并了原青岛空调器厂和青岛冷柜厂,通过投入资金,狠抓企业管理和海尔文化,依托海尔的品牌和服务网络,经济效益得到了可喜的提高,92年到96年,冷柜、空调的产量分别提高了4倍14倍。
第二阶段兼并方式与第一阶段相比,除了投入资金外,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将海尔的企业文化与OEC管理体系移植到被兼并企业中,创造出一个具有活力的新机制,使企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1995年至今),此阶段的兼并方式主要是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以海尔名牌及OEC管理体系移值到被兼并企业中,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
这一阶段的典型案例是海尔集团兼并原青岛红星电器公司。该公司原来在青岛是与青岛电冰箱厂齐名的企业,其生产的琴岛夏普洗衣机是国内三大名牌洗衣机之一,但由于该企业管理不善,企业缺乏凝聚力,致使企业效益连年滑坡,至1995年企业状况相当糟糕:总资产为4亿元,而总负债达5亿多,资不抵债1.33亿,负债率高达140%多。当青岛市政府决定将红星电器公司整体划归海尔集团的消息一公布,很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这么大的包袱背得动吗?”而海尔集团接管红星电器公司后,将它改组为海尔洗衣机总公司,在输入成套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以对人的管理为重中之重,把海尔的“名牌战略”、“用户永远是对的”、“真诚到永远”、“向服务要市场”、“卖信誉不是卖产品”、“高标准、业绩化、零缺陷”、“创造市场”、“人人是人才”一系列企业经营理念贯注于员工身心,由此来统一企业的思想,锻造员工的意志,重铸企业的灵魂,这些理念象一只无形的手将原来的几乎溃不成军的职工队伍凝聚起来,并提升到一种有序、自律、迅捷的作业状态,使其勃发出强大的生命张力,使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三个月扭亏,第五个月赢利150万元,第二年一次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消费者购物首选品牌、开箱合格率等8项第一;市场占有率到1996年底,在全国百家大商场的份额已上升到22%,1997年上半年又上升到28.31%,比第二名高出5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占有率更是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名牌,全自动洗衣机出口日本数量已占到全国出口总量的95%,占日本进口总量的61%„„在此基础上,97年5月兼并后的洗衣机公司以品牌作为投资控股兼并了广东顺德洗衣机厂,组建了顺德海尔电器公司,并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创造出了让“可怕”的顺德人都连称可怕的海尔速度;97年9月又与杭州西湖公司合作,利用海尔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投入一分钱,控股组建了杭州海尔电器公司,研制开发出海尔牌系列彩电。
由此可以看出,在现代化生产运营中,无形资产管理及企业的培养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通过企业兼并、重组使海尔的产品种类迅速提高,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海尔集团资本运营的模式就是“吃休克鱼”,兼并一个企业时主要考虑兼并之后能否带来效益,而不以该企业的财务报表为依据,为了休克鱼的复苏,有时需要付出资金,但如果可以很快在一个领域里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就值得做。兼并红星电器公司时,它亏损了近2亿元,但比起重新建厂还是很划算,而且红星的设备、销售网络还比较完善,这样只要把经营管理抓好,整个企业很快就能上去。当时,海尔派去的第一个部门,不是财务,不是科研,而是海尔企业文化中心。他们深入红星员工,耐心讲述“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海尔精神,讲述OEC管理的深刻内涵,这就是海尔企业文化,其精髓就是“先造人才,再造名牌”,“造物先造人”,正是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无形资产来盘活有形资产,海尔由此创造了中国大企业集团资本运营里程上的新思路,新模式。
三、海尔的成功之处
海尔集团在十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及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点:
1、进入资本市场的目的。海尔公司是1993年通过冰箱股票上市才进入到资本市场的,进入资本市场后,我们深深感到进入这一领域,其目的不应简单地为了筹集资金,而应通过改制使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公司整个资产的保值、增值、使股民的利益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2、在企业兼并重组方面,我们成功之处在于有成功的企业文化和成熟的可扩大推广的海尔管理模式。海尔通过向被兼并企业注入海尔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改变员工的思想,把海尔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以及“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工作作风灌输到每个员工心里,使整个企业的精神风貌有一个质的飞跃,使企业形成一种凝聚力。也就是说,海尔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并不是把几个企业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向被兼并方输入海尔文化,转变观念,转换机制,实现精神变物质,从而提高“联合舰队”的整体战斗力。
近年来有的国有企业不太景气,不能说不与企业没有良好的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有关,使企业没有凝聚力,从经营机制上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还没有真正得到转换,有些公司上市的目的只是着眼于筹资,而不是保证企业资本利润率的逐步提高。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在逐渐理顺产权关系的同时,逐步转换经营机制,使企业资产不断增值,这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所在。
海尔集团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成效卓著,今年上半年,海尔集团出口达10亿美元,同比增长41.2%。有关专家指出,海尔的目标是出口创牌而不是出口创汇,在全球化品牌战略思想指导下,通过建立品牌带动销售增长成为海尔海外市场的突出特征。赞助奥运会、结盟NBA等一系列强劲的品牌运作,清晰勾画出海尔海外树品牌的战略。
据悉,海尔“先难后易”开拓海外市场的思路逐渐产生积极作用,在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带动下,海尔在东南亚市场的产品销售比去年同期增长3倍以上。同时,海尔冰箱、冷柜一直处于行业出口龙头地位,据2006年1—5月海关数据显示:海尔冰箱按金额的出口份额达26.8%,冷柜占20.1%,分别领先排名第二的企业15%和11%。今年以来,海尔手机、电脑、电视,洗衣机出口海外市场增势迅猛,这三类产品的内销和外销基本相等。其中海尔手机海外销售远高于国内市场,1—6月份,海尔手机出口海外同比增长794.1%。
在全球各地市场,海尔以满足当地用户需求,进而创造新需求新市场的思路融入当地社会,并通过创新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高科技产品让消费者享受海尔创新带来的无穷乐趣。海尔U-home、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带使用十年的浓缩洗衣液)、智能娱乐手机等主流产品支持海尔品牌向本土化主流品牌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