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杠杆收购及其对我国企业购并的启示
杠杆收购及其对我国企业购并的启示
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最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购并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世界范围内的购并呈风起云涌之势,我国的许多企业也在酝酿或进行着各自的购并计划。一个成功的购并,需要许多因素的支持,如何筹得所需的资金,更是诸多因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本文拟就一种有效的购并融资方式——杠杆收购做些探讨。
一、杠杆收购及其操作程序
我们知道,当公司的资产回报率高于借入资金的资金成本时,举借债务可以提高普通股收益率;相反,当资产回报率低于借入资金的资金成本时,债务筹资则会使普通股收益率下降,这就是所谓的财务杠杆作用。杠杆收购旨在通过举借债务解决收购中的资金问题,并期望在购并之后获得财务杠杆利益。这种做法可简单概括为:一家公司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另一家公司的产权,再从后者获得的现金流量中偿还负债的收购方法。典型的杠杆收购通常有以下程序:
第一阶段:设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是由发起人制定收购方案,与被收购方谈判,以及进行购并的融资安排,必要时以自有资金参股被收购公司。这里所谓的发起人通常就是公司的收购者,也有由专为债务购并而设立的公司或投资银行充当发起人。
第二阶段:资金筹集阶段。收购资金有以下三个筹集渠道:(1)由杠杆收购组织者及公司管理层组成的集团,自筹资金一般约占收购价的10%;(2)以公司资产为抵押,向投资银行等借入一笔过渡性贷款,一般约占收购所需资金的50~70%;(3)向投资者推销高息风险债券,约占收购额的20~40%。
第三阶段:以筹集到的资金购入被收购公司期望份额的股份。
第四阶段:对被收购公司进行重组整改,作适度的拆卖,同时优化被收购公司的经营,使之符合收购公司的总体经营规划和方向。有时,整改成功后,收购公司也会在保留控制权的前提下出售部分已经升值的被收购公司的股份,以达到迅速偿还负债的目的,同时赚取收购收益。
第五阶段:若整改后尚有不足偿还的收购时形成的负债,则由被收购公司发行债券用于清偿。之后,被收购公司进入正常经营状态。只要被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报酬率高于借入资金的资金成本,收购公司仍可获得财务杠杆收益。
二、成功的杠杆收购所需具备的条件
先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个著名的收贿案例:丁谓一善美集团的董事会主席和执行总裁,得知胜家由于经营不利,连年亏损,已陷入破产或拍卖的境地,他又进一步了解到胜家只是美国总部处于管理不善的状态,在世界各地的多数干公司还都是赚钱的,决定收购胜家。经过谈判,收购价定为2.7亿美元,而当时了调手中可动用的现金仅有0.4亿美元,大部分收购所需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1亿元)和债券(2.1亿元)筹集的。全资收购后,实施诸如重建总部、改组研发系统、关闭甚至放弃亏损企业等整改措施,使胜家的经营状况转向良性。丁谓在保密控制权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抛售一部分胜家股票,还掉债务。之后,丁谓不仅获得丰厚利润,胜家的全球销售网也为善美集团所用。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一个成功的杠杆收购应具备下列条件;
1、有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运作的背景。
2、收购公司需具有一流的资本运作能力和很好的经营管理水平,才有可能顺利获得和适时偿还收购所需的高额债务融资,并有效进行收购后的重组和整改。
3、被收购公司的产品有较为稳固的记求和市场,并有较好的前景。
4、被收购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公司价值被市场低估,这是吸引收购公司不惜承担风险的动力,也是决定杠杆收购后能否走出债务风险的主要因素。
5、收购前,收购公司和被收购公司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收购完成后,预期的现金流量比较稳定。
三、杠杆收购的风险
1、杠杆收购中涉及的被收购公司通常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若收购时机和收购策略把握不当,很容易导致收购失败。
2、杠杆收购中通常有一部分资金来自于高息风险债券,资金成本很高,而收购后未来现金流量由不确定性又很大,杠杆收购必须实现很高的回报率才能使收购者真正受益,否则,会使收购公司因高机债务陷入困境。
3、收购资金绝大多数来自负债,这必然带来收购后负债清偿风险和很重的利息负担。年销售额曾经达60亿美元的梅西百货,因在八十年代末过度举债收购,不堪债务重负而最终自身申请破产,就是杠杆收购失败的一例。
四、杠杆收购对我国企业购并的启示
尽管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发达和完技程度,企业的资本经营能力等角度看,尚不具备兴起杠杆收购的条件,但是,杠杆收购中的许多做法仍有可借鉴之处。
1、能否顺利和合理地筹集资金是收购成败的重要因素。资本市场不妨关注开发多样灵活的金融产品,例如,高息风险债券、低息加收益分配债券、收购资金贷款等,以拓展金融资产的运作范畴,提高金融资产的收益能力,为我国企业购并提供较好的融资环境。
2、资本运营的目的不是在于获得短期的帐面收益,而在于能否带来真正和长期的利益。收购公司在确定收购方案以前,除了应对资本市场和被收购公司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合理权衡风险和预期收益,从而理性地选择有潜力、有价值的公司,采取过当的收购方式之外,选择可行的融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资本市场供求情况、筹资速度、资金成本债务契约条款等,都是必须斟酌的因素。
来源:《上海会计》2000年第7期 作者:(王宛秋、毛春华)
第二篇:杠杆收购及其融资方式
杠杆收购及其融资方式
一、杠杆收购:“神奇点金术”
杠杆收购是一种企业进行资本运作的有效的收购融资工具。优势企业按照杠杆原理,可以用少量自有资金,依靠债务资本为主要融资工具来收购目标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因此,杠杆收购被称为“神奇点金术”。
杠杆收购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业最引人瞩目的发明。经济评论家认为,杠杆收购把企业界和金融界带入了“核金融”时代,直接引发了80年代中后期的第四次并购浪潮。杠杆收购的本质就是举债收购,即以债务资本作为主要融资工具。这些债务资本多以被收购公司资产为担保而得以筹集,故颇似房地产抵押贷款。在西方,杠杆收购已有了一些成熟的资本结构模式,最常见的就是金字塔模式。
位于金字塔顶层的是对公司资产有最高清偿权的一级银行贷款,约占收购资金的60%;塔的中间是被统称为垃圾债券的夹层债券,约占收购资金的30%;塔基则是收购方自己投入的股权资本,约占收购资金的10%。
杠杆收购的合理性有三个方面:
对优势企业而言,由于杠杆收购采用了债务融资方式,因此它十分适合资金不足而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优势企业;
对银行来说,由于其贷款由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作为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比较容易接受贷款申请;
对投资银行来说,杠杆收购往往需要它为优势企业提供融资顾问和融资担保,因此,投资银行在杠杆收购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1987年杠杆收购的全盛期,杠杆收购在所有并购案例中以个数计占7%,以价值计占21%。
二、融资方式与策略选择
杠杆收购的主要特点就是举债融资,企业在并购活动中对融资方式的选择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并购活动能否顺利完成,而且对优势企业和目标公司未来的发展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融资方式以资金来源划分,可分为内部融资来源和外部融资来源。其中外部融资来源是杠杆收购的主要途径,又分为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准权益融资三大部分。
权益融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指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包括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和定向募集等形式,该类形式往往以向目标公司支付现金的方式完成并购。另一类是股权支付,即通过增发新股,以新发行的股票交换目标公司的股票,或者发行新股取代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股票,从而取得对目标公司的控股权。
债务融资包括向金融机构贷款,发行债券和卖方融资等。从西方各国并购的经验来看,债务融资是杠杆收购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不仅有商业银行,还有大量的保险公司、退休基金组织、风险资本企业等机构都可以向优势企业提供债务融资。
贷款与发行债券两种债务融资方式可以说是各有千秋:相对而言,贷款速度快、灵活性大,但用途往往受到限制;而在我国,发行债券由于金融政策对发行主体的硬性规定而使其在应用中受到了较大限制。二者的共性优点在于筹集资金成本相对于权益融资低,而且债权债务关系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权,但是,由于还本付息压力,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增加了企业的风险。在利用债务融资时,需要妥善处理好企业的资本结构以及中长期债务的合理搭配等问题。
西方流行的准权益融资还包括认股权证、可交换债券以及可转换的可交换抵押债券等。目前我国尚未出现此类融资方式,但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各类金融品种日益丰富,相信不远的将来必有发展的机会。
三、杠杆收购与国企改革
杠杆收购在国外已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收购融资工具,在中国同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因为中国大多数国企负债比例高,不良资产多,需要合适的融资途径来解决资本运营环节的大量资金,即使少数有条件以自有资金购并的国企,也曾考虑适度融资,以实现资本结构的最优化,降低收购资金成本。
杠杆收购之所以具有适宜于中国国企的兼顾性和可操作性,与杠杆收购的特性有关:
第一,高负债特性。如前文所言,从一个典型的杠杆收购来看,其资本结构呈倒金字塔型,顶层是对资产有最高级求偿权的一级银行贷款,中间是被统称为夹层债券的夹层资本;塔基是收购者自己投入的股权资本。虽然中国现行证券市场拥有的夹层债券品种十分有限,但国企运用杠杆收购仍有保持夹层资本30%左右比重的可行性,从而实施高负债收购的策略。
第二,高收益特性。杠杆一词在财务上就是股本与负债的比率。收购方以负债取得股本有目标公司资产负债表上的地位,若损益表上获利大于股息支出,则将获得较高的股本报酬率。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权回报率将逐渐快速回落,但无论如何,国企杠杆收下的股权回报率都远高于普通资本结构的股权回报率,这对国企走出困境十分有用。
第三,多优惠特性。对国企而言,杠杆收购将产生大量债务,资本的利息支出可在税前扣除,这相当于间接地享受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国企实施杠杆收购的融资债息将享受银行的低息优惠,减少收购后营运的服务压力。对于目标公司,有被购进前若有亏损,亏损可以递延冲抵杠杆收购后的盈利,从而减低应纳所得额基数;其贷款利息,国有商业银行也将有购并后给予付息挂帐、免息贴息等优惠支持。
第三篇: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txt28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纵观印度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诸多内外影响之因素,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曾经在《迅速发展市场中的公司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在下列领域内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最突出:(1)国家是最大的持股人,这使得政治议程最有优先权;(2)很少有中国公司发布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公告或报告,中国公司没有创立优秀公司治理的紧迫感和强烈意图;(3)中国公司不具备恰当的、有鼓励性的经理奖惩机制;(4)与投资者的关系不紧密;(5)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没有独立性,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管理企业而不是监督企业。进而指出,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股份持有结构抑制了公司治理,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上市公司在股权回报率方面优于中国同类公司。这种状况近年来虽有改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中国公司2005年的平均股权回报率约为17.4%左右,远低于印度公司26.4%的股权回报率。中、印公司的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改变。其原因是“在公司治理规章条例、实施这些规章条例以及制度机制和公司治理文化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好。”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印度企业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经验,清除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这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规范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并在实践中因应情况不断地完善法规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与国际规范一致的、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高效公司治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及其它企业的治理质量,推进中国企业健康地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制约印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政府效率较低。中国的情况虽然比印度好一些,但问题也不少,企业要办成一件事,也要往返跑多个政府部门,盖多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章,耗费很长时间、很多人力和财力,有的还要拉关系、送礼、走后门,冒违法的风险。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必然制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部门要认真吸取印度的教训,坚决地按“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这三项基本准则,深化自身改革,确立服务观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当前,应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植风险投资为技术产业化吸引初始资金,完善和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系统要充分利用外国金融业进军中国并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机,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国情和自己的实际,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拓展经营品种,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扭转金融行业存在的四大滞后,即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小银行发展严重滞后于大银行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时,认真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产品种类少层次低、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领域存在较严的行政管制、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问题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而将抑制出口增长、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大量涌入干扰我国资本市场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必须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机遇,促使政府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支持和帮助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紧紧抓住天赐良机,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充分享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人才优势,大力自主创新,才能走上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印度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印度的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胆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人才方面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中国各种高级人才的总量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在粗放式增长阶段,所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自主创新方面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为此,中国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根本,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全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协作平台,把他们在建设企业创新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已有的人才优势,把企业建成开放式的学习型的创新组织,从而,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选择适当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教训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对比中、印的基础设施情况,虽然中国优于印度,但中国的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浪潮———服务业大发展的要
求。仅以铁路运输为例,尽管从今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第三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铁路运输的先进行列。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既没有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客、货分线,更未消除“春运”和长假日客票难求的状态。紧张的铁路运输状态,必然制约物流业的大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受阻,必然连锁反应到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方面受到制约。此外,中国电力供应和公路运输、水上运输、空中运输等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速度,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赵中伟 李建明
第四篇:印度企业发展经验教训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
纵观印度企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诸多内外影响之因素,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一、建立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才能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里昂证券有限公司曾经在《迅速发展市场中的公司治理》的报告中指出,在下列领域内中国公司治理的问题最突出:(1)国家是最大的持股人,这使得政治议程最有优先权;(2)很少有中国公司发布关于公司治理方面的公告或报告,中国公司没有创立优秀公司治理的紧迫感和强烈意图;(3)中国公司不具备恰当的、有鼓励性的经理奖惩机制;(4)与投资者的关系不紧密;(5)董事会成员和董事长没有独立性,他们的职责更多的是管理企业而不是监督企业。进而指出,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股份持有结构抑制了公司治理,导致了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低下。其结果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上市公司在股权回报率方面优于中国同类公司。这种状况近年来虽有改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如中国公司2005年的平均股权回报率约为17.4%左右,远低于印度公司26.4%的股权回报率。中、印公司的这种差距,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改变。其原因是“在公司治理规章条例、实施这些规章条例以及制度机制和公司治理文化方面,印度比中国做得好。”中国企业可以借鉴印度企业和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先进经验,清除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这个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机制、经营机制、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等,形成一整套有效的规范股东、管理者、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并在实践中因应情况不断地完善法规体系,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与国际规范一致的、能够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的高效公司治理模式,从而提高中国上市公司及其它企业的治理质量,推进中国企业健康地持续地向前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制约印度企业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是政府效率较低。中国的情况虽然比印度好一些,但问题也不少,企业要办成一件事,也要往返跑多个政府部门,盖多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公章,耗费很长时间、很多人力和财力,有的还要拉关系、送礼、走后门,冒违法的风险。毫无疑问,这种情况必然制约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中国政府部门要认真吸取印度的教训,坚决地按“实行科学民主决策、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监督”这三项基本准则,深化自身改革,确立服务观念,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当前,应集中力量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宏观调控体制,坚持政企分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提供各种方便;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扶植风险投资为技术产业化吸引初始资金,完善和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为新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三是依法规范行政行为,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改变“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印度较为完善、高效的金融体系,为印度企业的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证明,只有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才能为企业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的金融系统要充分利用外国金融业进军中国并开展人民币业务的时机,学习借鉴他们的先进经营方法和管理经验,并结合国情和自己的实际,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营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拓展经营品种,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以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扭转金融行业存在的四大滞后,即直接融资滞后于间接融资的发展、债券市场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中小银行发展严重滞后于大银行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同时,认真解决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结构不合理、金融产品种类少层次低、风险定价等市场功能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部分领域存在较严的行政管制、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基本市场约束问题与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发挥作用等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人民币面临巨大升值压力而将抑制出口增长、以投机为目的的热钱大量涌入干扰我国资本市场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我国的金融体系必须善于将问题转化为机遇,促使政府相关部门适当放宽对资本项目的管制,支持和帮助具有相应资质的企业,紧紧抓住天赐良机,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进行对外投资,充分享有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这样,才能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人才优势,大力自主创新,才能走上和谐而富有活力的企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印度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与印度企业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印度的软件等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只有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大胆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不容乐观。从人才方面看,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中国各种高级人才的总量已经在发展中国家中居于前列。但是,由于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在粗放式增长阶段,所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从自主创新方面看,有关资料显示,中国专利技术的实施率仅为10%,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并且取得规模效益的比例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工业总产值的8%左右,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30%—40%的水平。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须彻底改变这种现状。为此,中国企业必须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创新的根本,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全力为创新型人才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协作平台,把他们在建设企业创新文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尤其在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国已有的人才优势,把企业建成开放式的学习型的创新组织,从而,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选择适当方式,着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力求在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制约印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是电力、铁路和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这一教训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对比中、印的基础设施情况,虽然中国优于印度,但中国的基础设施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下一个浪潮———服务业大发展的要求。仅以铁路运输为例,尽管从今年4月18日起,中国铁路运输实现了第三次大提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世界铁路运输的先进行列。但是,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很大,既没有像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实现客、货分线,更未消除“春运”和长假日客票难求的状态。紧张的铁路运输状态,必然制约物流业的大发展,而物流业的发展受阻,必然连锁反应到制造业、零售业等行业方面受到制约。此外,中国电力供应和公路运输、水上运输、空中运输等基础设施,也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国必须认真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建设速度,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作者: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 赵中伟 李建明
第五篇: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Aaron Jiang作品QQ:723722960
一、日本企业文化的主要特点有:
(一)重视履行社会责任,将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相统一
日本公司往往追求经济效益和报效国家的两重目标,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使命与社会责任统一起来。当企业利益与民族利益发展冲突时,注重后者而不是前者,群体价值观念鲜明。这在公司的发展远景和经营理念中都有所体现。
日本的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由此看出,日本企业在追求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进而赢得社会好评,使企业生命得于延续。松下电器作为从社会调用人才、物品、金钱来经营事业的企业,通过其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它的使命。可见,日本企业的发展目标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的奋斗目标不同,而是将追求效益的企业使命和报效国家的社会责任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个人的历史使命和企业的历史使命定位在一个高水平上,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潜能。
当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市场竞争加剧,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日益成为衡量企业优劣的重要标准。日本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显得尤为明显。在具体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企业切实做到实现股东和员工的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好的商品服务;最大限度地促进所在地区和国家的社会繁荣;遵纪守法,保证经营的公开和透明性;把企业发展同造福人类、保护环境、建立循环型社会统一起来。也正是由于日本企业这种定位,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日本企业提倡以人为本,以企为“家”的全员团结协作精神
日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好地把企业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人企合一,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推行一种“家”的企业文化。
日本民族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颇深,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他们把这种团队精神也渗透到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上,在实际工作中从各方面切实做到肯定、认可、关心、支持员工,激发员工的忠效觉悟;同时员工与企业间保持着较为深厚的类似“家人”与“家”之间的关系,使员工对企业坚守忠诚、信奉规则,同事有着很强的归属感。也正是这种企业“家”文化精神的渗透力、感染力和激励力,使日本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现代化背景下,日本企业为了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的凝聚力,除了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的制度保障外,还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员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在家的氛围下,员工能有良好和睦的工作环境,能更好的沟通,对公司产生感情上的依赖,从而对公司忠心耿耿,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与西方企业的组织机械化相比,日本企业和员工结成的这种同舟共济关系更具有勃勃的生机和创造力。
(三)日本企业以不断创新为目标,培养激发员工的共同创新能力
基于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形成了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的成功经验。公元7世纪,日本曾全力模仿和学习中国唐代文化。1853年美国舰队轰开当时落后的、尚闭关锁国的日本,使日本人猛然惊醒,转而自觉学习欧美工业化文明文化,为1867年明治维新实行资本主义“文明开发”改革奠定基础。日本人的学习和借鉴总是与本民族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体现在企业上则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创新求求生存。
松下电器成立于1918年,至今已有91年的历史。而其他很多企业从出现到消失只有短短几十年甚或几年,探究这些企业能长盛不衰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不断开发适合当前环境的新产品、占领市场的同时,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既使企业发展根基于厚重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能紧随时代不断适应其变化。
另外,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对其进行创新精神的熏陶和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日本企业通常都开设员工培训中心、人才培养基地等培训机构,并建立资料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同时还营造人性关怀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做到全员创新构建企业文化。由此,日本企业上下最终真正实现了所有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创新动力。
二、日本企业文化给我国企业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组织和机构必然面临变革,中国的企业也正处在这一激烈变革之中。尤其是加入WTO后,国内企业界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文化建设的巨大作用。如何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的精华,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我们值得注意的问题。日本企业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
(一)培养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使企业切实维护员工的利益,就必须从培养我国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员工的积极参与,是包括企业在内的全社会责任意识提升的重要标志;员工的广泛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最有力的保证。政府可以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培育企业员工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使之学会利用劳动保障的权利,来为自己和广大劳动者争取合法的权益,学会借助于法律并利用社会舆论来有效约束和正确引导企业行为。
(二)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重视培养团队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的性质决定了企业劳动者是企业的主人,因而国内企业从客观上说有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具有企业文化扎根生长的土壤。但在实际工作中,我国企业的领导人却忽略了人的作用,疏忽了团队精神的培养,以为只有靠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企业才能走向辉煌。殊不知,这些所谓的管理方法只是搞好企业建设的外壳,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企业的员工。
日本企业上世纪获得巨大成功,一方面就体现在他们倡导的家族意识和团队精神。将企业和员工的利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企业精神。我国企业应该不断增强对企业人才的关心与重用,努力做到充分尊重、信任、理解员工,关心每一位员工的成长,使员工意识到企业在关心着他们,使其有归属感,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三)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推行创新
日本企业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把人放在企业组成要素的第一位,人就是财产,培养优秀的人就是增加企业的资产。并且下大力开设培训中心、建立资料馆,努力创造文化氛围,从内部提高员工自身素质、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为企业带来了不小的效益与活力。这一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目前,我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充分。企业恶性循环,不讲职业道德,信用水平整体下降;企业内部普遍缺乏人文关怀意识,企业员工队伍的素质不高。为了推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一方面大力提高职工内在素质,用严格的管理来规范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大力提升职工的技术文化素质,通过专门技术培训、资料补充等手段全面提高其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职工的生活文化建设,激励员工进行创新,不断探索出新的管理经营模式,从而实现企业的总体创
新。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的重视。
日本企业非常注重培养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多流于表面,未真正渗入每个员工心中。所以无法形成认同感、归属感,无法用企业精神指导人的行动。企业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必须要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并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渗入到每个员工心中并指导其行为。
三、结论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中国要实现自己21世纪经济的腾飞,就应学习和借鉴包括日本企业在内的其他发达国家企业文化中的精华,将其有机融合在我国的企业管理中,逐渐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更好的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