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64号: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_.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 264号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业经 2011年 11月 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 52次 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 2012年 2月 1日起施行。
省 长 陈政高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 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 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 》等法 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 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职责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依照管理职权负责本辖区内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工 作。
第四条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 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
第五条 政府有关部门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和责任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职能部门 负责人、生产车间(班组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逐级、逐层次、逐岗位 与从业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
企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 结合岗位标准化操作实际定期分析实施效果,适时修订。
企业应当保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档案,教育从业人员掌 握和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得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 织生产。
第七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一安全生产会议制度;(二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 产和使用(以下简称 “ 三同时 ” 管理制度;(六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七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八危险作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制度;(九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十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十一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十二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十三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十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十五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十六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十七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 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负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一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二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四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五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六督促、检查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七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八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九及时、准确、完整报告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故,组织事故救援工作;(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考核,并组织实施;(二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三组织制订或者修订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四检查本企业生产、作业的安全条件,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效果;制止和查处违 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 “ 三同时 ” 的审查验收工作;(六指导和督促承包、承租单位、协作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审核承包、承租、协作单位资 质、证照和资料;(七按规定监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教育从业人员 正确佩带和使用;(八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职业病防治措施;(九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十配合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履行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职责,协助有关部门制定 事故预防措施并监督执行;(十一本企业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企业应当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应当具备 的条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不应低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
第三章 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条 企业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 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实行安全 生产许可制度。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企业, 应当依法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方可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确保本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投入应当纳入本 企业年度经费预算。
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应当按照国家或者省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年度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情况,应当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 责的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矿山、冶金、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 从业人员在 100人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业人员在 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 至少 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企业,从业人员在 300人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业 人员在 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选派注 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所称的 “ 以上 ” 包括本数,所称的 “ 以下 ” 不包括本数。第十三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所从 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施工企业 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 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其他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 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由安全培训机构发给相应培训合格 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 际操作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制定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育 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企 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列支。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结果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并由从业人员和 考核人员签名。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落实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并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及安全保障能力下降的安全防护 设施、设备与技术,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不断改善安全 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依法遵守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 “ 三同时 ” 规定。
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 “ 三同时 ” ,必须符合下列要求:(一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报告 按照有关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或者备案;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 证阶段应当依法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二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安全设施设 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依法报经有关部门 审查;(三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四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
安全验收评价;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五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专项验 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六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 使用。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配置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装置:(一煤矿、非煤矿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
(二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装置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置自动控制装置,完成自动化控 制改造;(三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 客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四三等以上尾矿库应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装备;(五桥式起重机应当安装准确定位装置、起重机吊钩上下限位安全保护装置和压力机滑块防坠 落装置;(六冶金企业应当在煤气危险区域,安装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七有条件的渔船应当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装备;(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配置的安全技术装备、装置。第十八条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 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 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企业的职业危害防 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 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
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劳动 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带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 用品;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或者未经法定认证的单位销售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特种劳 动防护用品,应当经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发放、报废等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根据 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 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建立安全生产与商业责任保险相结合的事故预防机制。
一次性工亡补助标准、工伤和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 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与从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 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 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不得隐瞒或者欺骗。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 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采用信息化等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实 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员安 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岗位开展安全生产 标准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达到标准的企业,享受省规定的工伤保险费率下浮等优惠 政策。
第二十三条 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其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特种设备应当依法登记并经依法批准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定期检测检验。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维护、保养、检测记录应当包 括安全设施、设备的名称和维护、保养、检测的时间、人员、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 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落实到位;(二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三有毒、有害等作业场所是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四从业人员是否了解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 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五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六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和熟练 使用;(七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八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九危险源是否处于可控状态;
(十其他应当检查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定期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发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采取措 施消除;难以立即消除的,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并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进行评估、报告,实现有效 治理。隐患治理效果应组织专家进行评价。
企业应当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现场动态监控,按照规定定 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企业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本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新产生 的重大危险源,应当及时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企业进行爆破、大型设备(构件吊装、拆卸等危险作业以及在密闭空间作业,应 当制定具体的作业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指定现场作业统一指挥人员和有现场作业经验的专职安全生 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挥、管理,确保作业方案、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对事故隐患及违 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排除和纠正。现场管理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第二十七条 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和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 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的资质进行审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不得发包、出租。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发包方或者出租方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并与承包方、承租 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 产管理协议。
发包、出租企业与承包、承租单位的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或者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安 全生产管理事项:
(一)双方安全生产职责、各自管理的区域范围;
(二)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管理;
(三)在安全生产方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四)对安全生产管理奖惩、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赔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约定;
(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配合事故调查处理的约定;
(六)其他应当约定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制 度。 煤矿、非煤矿山应当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每个班次至少有 1 名领导在井 下现场带班。主要负责人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 5 个班次。 煤矿、非煤矿山领导带班下井实行井下交接班制度。上一班的带班领导应当在井下向接班的领导 详细说明井下安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簿。 没有领导带班下井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下井作业。煤矿、非煤矿山不得因此降低从业人员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对为其提供原材料、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对协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查的制度。配套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条件进行审查。 企业选择的协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或者职业病防护条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 业标准。 企业违反前款规定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组织对企业安全生 产状况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 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一年内发生 2 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 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 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限制新增 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企业负责人。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 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企业 主要负责人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享有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 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 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相衔 接,并按照规定报县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企业应急预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修订。 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企业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 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 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三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6-不具备建立专业救援队伍的小型矿山企业应当与就近有资质的矿山专业救护队签订服务协议,或者与 邻近的矿山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组织。 企业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企业违反本规定,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 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处理,追究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 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 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企业 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 业的矿长(厂长、经理)。 未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一年中重复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 主要负
责人,在政府组织的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十六条 县、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对所辖区域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 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存在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 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对依法应当制止和处理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未予以制止和处理的;
(三)未履行特别重大、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未依法律、法规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立即组织救援、及时如实报告、严肃调查处理的;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 义务。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经理(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者 其他实际履行经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非公司制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等;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投 资人不一致的,包括实际投资人。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不直接支配但是能够间接控制或者实际控 制企业行为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 2012 年 2 月 1 日起施行。第三十九条 来源:http://-7-
第二篇: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第264号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业经2011年11月3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5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省 长 陈政高
二○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辽宁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辽宁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以下简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监督管理。
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依照管理职权负责本辖区内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承担主体责任,并对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导致的后果负责。
第五条 政府有关部门对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成绩显著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企业和责任人,依法实施责任追究。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六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生产车间(班组)负责人及从业人员的责任内容和考核奖惩等事项,逐级、逐层次、逐岗位与从业人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职务晋升、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
企业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结合岗位标准化操作实际定期分析实施效果,适时修订。
企业应当保障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档案,教育从业人员掌握和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不得违章指挥、违规作业、违反劳动纪律和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
第七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一)安全生产会议制度;
(二)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及安全生产费用提取、管理和使用制度;
(三)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
(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和安全生产情况报告制度;
(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以下简称“三同时”)管理制度;
(六)安全生产考核和奖惩制度;
(七)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八)危险作业管理和职业卫生制度;
(九)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十)重大危险源检测、监控、管理制度;
(十一)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管理和使用制度;
(十二)安全设施、设备管理和检修、维护制度;
(十三)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十四)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十五)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制度;
(十六)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十七)其他保障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
第八条 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是本企业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落实本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负责;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和其他负责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负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负有下列职责:
(一)建立、健全本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组织制定本企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三)保证本企业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四)定期研究安全生产工作,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股东大会报告安全生产情况;
(五)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六)督促、检查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七)组织制定并实施本企业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八)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九)及时、准确、完整报告生产安全、职业危害事故,组织事故救援工作;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九条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计划和目标,进行考核,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资金投入计划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并督促相关部门落实;
(三)组织制订或者修订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四)检查本企业生产、作业的安全条件,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排查及整改效果;制止和查处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行为;
(五)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的审查验收工作;
(六)指导和督促承包、承租单位、协作单位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审核承包、承租、协作单位资质、证照和资料;
(七)按规定监督劳动防护用品的采购、发放、使用和管理工作,并监督、检查和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带和使用;
(八)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职业病防治措施;
(九)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培训,总结推广安全生产先进经验;
(十)配合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履行事故的统计、分析和报告职责,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事故预防措施并监督执行;
(十一)本企业规定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企业应当支持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行管理职责,并保证其开展工作应当具备的条件。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待遇不应低于同级同职其他岗位管理人员的待遇。
第三章 安全生产保障
第十条 企业应当具备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作业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企业,应当依法取得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方可从事使用有毒物品作业。
第十一条 企业应当确保本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安全生产投入应当纳入本企业经费预算。
企业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应当按照国家或者省有关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情况,应当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企业应当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矿山、冶金、建筑施工单位,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至少1名注册安全工程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企业,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上的,应当按照规定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安全生产中介机构选派注册安全工程师提供安全生产服务。
本条第二款、第三款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第十三条 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按照规定接受安全生产培训,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和使用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企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经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考核不得收费。其他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由安全培训机构发给相应培训合格证书。
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接受与其所从事的特种作业相应的安全技术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并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教育培训计划及实施情况应当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备案。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经费按照有关规定列支。
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内容和结果应当记入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档案,并由从业人员和考核人员签名。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推进安全生产技术进步,落实企业技术管理机构的安全职能,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并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及时淘汰陈旧落后及安全保障能力下降的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与技术,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水平。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依法遵守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规定。
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一)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报告按照有关规定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或者备案;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依法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
(二)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由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设计,安全设施设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依法报经有关部门审查;
(三)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施工;
(四)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试运行期间,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依法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五)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专项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生产和使用;
(六)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十七条 企业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配置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装置:
(一)煤矿、非煤矿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
(二)采用危险化工工艺生产装置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配置自动控制装置,完成自动化控制改造;
(三)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安装使用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四)三等以上尾矿库应当安装全过程在线监控系统装备;
(五)桥式起重机应当安装准确定位装置、起重机吊钩上下限位安全保护装置和压力机滑块防坠落装置;
(六)冶金企业应当在煤气危险区域,安装固定式一氧化碳监测报警装置;
(七)有条件的渔船应当安装防撞自动识别系统装备;
(八)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应当配置的安全技术装备、装置。
第十八条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如实将本企业的职业危害因素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因素检测,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定期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档案,向从业人员公布,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对接触职业危害的从业人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企业承担。
企业应当为从业人员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第十九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为从业人员无偿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带和使用。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劳动防护用品;不得采购和使用无安全标志或者未经法定认证的单位销售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购买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应当经本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检查验收。
劳动防护用品的保管、发放、报废等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企业应当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根据安全生产工作的需要,参加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安全生产与商业责任保险相结合的事故预防机制。
一次性工亡补助标准、工伤和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企业应当与从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应当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从业人员,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当承担的责任。
第四章 安全生产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企业应当改进安全生产管理,采用信息化等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企业应当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制定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规划,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在生产经营的各环节、各岗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持续达到标准的企业,享受省规定的工伤保险费率下浮等优惠政策。
第二十三条 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及其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及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特种设备应当依法登记并经依法批准的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定期检测检验。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安全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记录,并由相关人员签字。维护、保养、检测记录应当包括安全设施、设备的名称和维护、保养、检测的时间、人员、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应当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安全检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和落实到位;
(二)设备、设施是否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三)有毒、有害等作业场所是否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四)从业人员是否了解作业场所、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特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
(五)从业人员在工作中是否严格遵守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六)发放配备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从业人员是否正确佩带和熟练使用;
(七)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有无违章指挥、强令从业人员冒险作业行为;
(八)现场生产管理、指挥人员对从业人员的违章违纪行为是否及时发现和制止;
(九)危险源是否处于可控状态;
(十)其他应当检查的安全生产事项。
第二十五条 企业应当定期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发现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难以立即消除的,应当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和监控措施,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并依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进行评估、报告,实现有效治理。隐患治理效果应组织专家进行评价。
企业应当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对重大危险源实施现场动态监控,按照规定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企业应当每半年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本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及相应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的实施情况。对新产生的重大危险源,应当及时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企业进行爆破、大型设备(构件)吊装、拆卸等危险作业以及在密闭空间作业,应当制定具体的作业方案和安全防范措施,指定现场作业统一指挥人员和有现场作业经验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指挥、管理,确保作业方案、操作规程和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对事故隐患及违规行为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排除和纠正。现场管理人员不得擅离职守。
第二十七条 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和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的,应当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的资质进行审查。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不得发包、出租。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发包方或者出租方应当承担主要责任,并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企业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的,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发包、出租企业与承包、承租单位的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或者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应当包括下列安全生产管理事项:
(一)双方安全生产职责、各自管理的区域范围;
(二)作业场所安全生产管理;
(三)在安全生产方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四)对安全生产管理奖惩、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善后赔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约定;
(五)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配合事故调查处理的约定;
(六)其他应当约定的内容。
第二十八条 企业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制度。
煤矿、非煤矿山应当有矿领导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下井、同时升井。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领导在井下现场带班。主要负责人每月带班下井不得少于5个班次。
煤矿、非煤矿山领导带班下井实行井下交接班制度。上一班的带班领导应当在井下向接班的领导详细说明井下安全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并认真填写交接班记录簿。
没有领导带班下井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下井作业。煤矿、非煤矿山不得因此降低从业人员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二十九条 企业应当建立和实施对协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查的制度。对为其提供原材料、配套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护条件进行审查。
企业选择的协作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或者职业病防护条件,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企业违反前款规定发生伤亡事故的,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三十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组织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银行、证券、保险、担保等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或者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较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并负主要责任的企业,以及存在重大隐患整改不力的企业,由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察部门会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一年内限制新增的项目核准、用地审批、证券融资等,并作为银行贷款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五章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
第三十一条 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企业负责人。
企业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企业主要负责人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企业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在遇到险情时第一时间享有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第三十二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危险源状况、危险性分析情况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特点,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应当与当地政府应急预案相衔接,并按照规定报县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企业应急预案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修订。
企业应当制定本企业应急预案演练计划,根据本企业的事故预防重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综合应急预案演练或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现场处置方案演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急预案演练组织单位应当对应急预案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撰写应急预案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应急预案提出修订意见。
第三十三条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企业以及矿山、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不具备建立专业救援队伍的小型矿山企业应当与就近有资质的矿山专业救护队签订服务协议,或者与邻近的矿山企业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组织。
企业应当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配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及装备,建立使用状况档案,定期检测和维护,使其处于良好状态。
第六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四条 企业违反本规定,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处理,追究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的相关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企业发生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事故企业主要负责人或者企业实际控制人的法律责任。发生特别重大事故,除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实际控制人责任外,还要追究上级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违反法律规定的,依法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人和上级企业负责人的法律责任。
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矿长(厂长、经理)。
未履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或者一年中重复发生事故的企业及其主要负责人,在政府组织的评先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
第三十六条 县、乡(镇)政府主要领导以及相关责任人,对所辖区域群众举报、上级督办、日常检查发现的非法生产企业没有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查处,致使非法生产企业存在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
(二)对依法应当制止和处理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未予以制止和处理的;
(三)未履行特别重大、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监督管理职责的;
(四)未依法律、法规规定对生产安全事故立即组织救援、及时如实报告、严肃调查处理的;
(五)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指企业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履行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和义务。
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指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和经理(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者其他实际履行经理职责的企业负责人);非公司制企业的厂长、经理、矿长等;法定代表人与实际投资人不一致的,包括实际投资人。
实际控制人,是指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不直接支配但是能够间接控制或者实际控制企业行为的自然人或者法人。
第三十九条 学校、医院等公益性单位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84号)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长张文岳
二00五年三月十七日
辽宁省医疗废物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以及国家规定按照医疗废物管理和处置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疾病防治实施监督管理。省、市、县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实施监督管理,并对医疗卫生机构暂时贮存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医疗废物管理信息共享制度,并设立公开电话,接受单位和个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以及对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等意外事故的报告。
第四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卫生和环境保护技术及其产品。
第二章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的建设
第五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布局以市行政区域为规划单元。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产量、运送条件和能力、覆盖区域、经营效益、空间距离、集中处置设施的处置容量、集中处置的污染监测结果等具体情况,制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必须适应本市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需要。
在偏远和只有水路运输条件的地区,可以以县为单元单独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并纳入市人民政府的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确定后,市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处置运营市场化的原则,及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利用和改造现有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和其他设施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必须达到基本的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未达到要求的,不得用于医疗废物处置。第七条 对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条件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经营许可证。经营许可证的发放程序和审批权限,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
第八条 产生医疗废物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当地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提供医疗废物的来源、产量和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资料。
第九条 医疗卫生机构分类收集、运送、暂时贮存医疗废物,除执行卫生部《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外,还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使用从质量技术监督机构认证合格的生产企业采购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
(二)医疗废物专用容器完整密封并及时清洁消毒,备用容器容量多于医疗废物实际产量;
(三)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性能与盛装的医疗废物类别相适应;
(四)医疗废物与其他废物、生活垃圾混装的,混装物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五)对隔离的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及其生活垃圾,必须先行按照省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消毒技术规范就地消毒,再予贮存。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符合有关卫生、环保、建设的技术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条 除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外,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将医疗废物交由依法设立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最终处置。
第十二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实行转移联单制度。转移联单一式两份,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交接时共同填写,各自保存5年。转移联单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向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移交医疗废物,事先签订委托处置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委托附近较大的医疗卫生机构代收(贮存)医疗废物,费用支付由双方协商确定。委托代收(贮存)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不直接向其收集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费的收费标准,由市价格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运送和处置医疗废物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委派专门人员,使用专用车辆和工具前往医疗卫生机构收集医疗废物,不得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
(二)运送医疗废物的行车路线应当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并将运送医疗废物行车路线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三)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周围环境质量实施定期检测,并将检测数据报发放经营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五条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农村卫生院所,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必须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二)可以采用高温热处理技术作为过渡性处置办法,设施选址应当远离住宅和耕地,并在设施周围设置避免畜禽和无关人员接近的防护设施;
(三)不能采取高温热处理技术处置的物品,消毒后集中填埋,并在集中填埋地设置固定警示标志。
第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根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各环节的特点,制定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
(一)分类收集方法,收集容器要求以及需要进行特殊处置的操作程序和规则;
(二)明确规定收集时间、运送路线、贮存地点等内容的操作规范;
(三)内部运送及内外部交接、转移的管理措施;
(四)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达到卫生标准的保证措施;
(五)设施、设备和工具达到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的保证措施;
(六)防范流失、泄露、扩散和发生其他意外事故的措施以及应急处理方案;
(七)记录、评价、监测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八)与外部报告制度相衔接的内部报告规范。
第十七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建立管理责任制,明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和处置各环节的责任和责任追究制度。
第十八条 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从事医疗废物监控管理人员和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的工作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未经培训或者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上岗。操作人员培训合格上岗后,应当保持本岗位工作的连续性。
第四章 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应急处置
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
(一)未使用专用容器、包装物,裸露贮存医疗废物的;
(二)丢失所贮存的医疗废物的;
(三)将医疗废物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或者交给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
(四)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溢出、散落的;
(五)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外抛弃、掩埋医疗废物的;
(六)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其他情形。第二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时,应当及时采取减少危害的紧急处理措施,并向所在地的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个人通报,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有扩散危险的,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向社会发布警示公告。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分别对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事件进行调查,督促其开展内部调查处理工作,提出内部责任追究和整改措施要求,并视情况依法作出处理决定。
第二十一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在运送中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等意外情况,导致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的,运送人员必须立即向所在单位报告,所在单位接到报告后立即向当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派人到达现场,按照下列分工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一)公安部门负责疏散人群,并在受污染地段设立隔离区,防止处理事故以外的其他车辆和人员接近;
(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和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对身体受到损伤、污染的人员实施救治;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进行消毒后的全面收集、清理,消除影响环境的因素。现场清理工作结束后,清理用具、设备和人员防护用品均须就地消毒处理。第二十二条 流失、泄露、扩散下列医疗废物的,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
(二)废弃的血液、血清;
(三)未作消毒处理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其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器具。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市、县人民政府违反本办法规定,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不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的,由上级人民政府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未履行本办法规定的职责,有失职、渎职行为的,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医疗废物产量和医疗废物收集、暂时贮存、集中处置流向等有关资料的,由县以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拒绝承担医疗废物处置费,影响医疗废物及时集中处置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医疗废物处置费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第二十七条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接收无专用包装物、容器或者标识不清的医疗废物的,由县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第四篇:辽宁省企业厂务公开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发布单位】辽宁省
【发布文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发布日期】2006-05-08 【生效日期】2006-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辽宁省
辽宁省企业厂务公开规定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4号)
《辽宁省企业厂务公开规定》业经2006年3月21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省 长?:张 文 岳
二○○六年五月八日
辽宁省企业厂务公开规定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企业职工依法行使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厂务公开,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将涉及职工劳动权益等切身利益的事项向职工公开,以保障职工依法行使参与民主管理权利的制度。
第四条第四条 开展厂务公开工作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按照平等协商、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原则进行。
第五条第五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总工会和产业工会(以下统称上级工会)依法对厂务公开工作进行指导和民主监督。
劳动保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上级工会的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予以支持。
第六条第六条 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依照本规定明确的公开事项范围,采取与本企业相适应的方式,组织实施本企业的厂务公开工作。
企业工会依法对本企业的厂务公开工作进行民主监督。
第七条第七条 企业应当保障职工依法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向工会提供需要公开事项的真实情况,支持工会依法开展厂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工作和行使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权利。
企业工会和职工应当遵守企业依法订立的规章制度,支持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依法行使经营管理权,维护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
第八条第八条 企业工会和职工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有权向上级工会检举和投诉。
第九条第九条 对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等涉及职工劳动权益的事项,企业必须向职工公开。
第十条第十条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控股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公开:
(一)中长期发展规划,改组(含兼并、分立)、改制、合资、合作,清算、破产方案和重大技术改造方案等重大决策情况;
(二)生产经营盈亏状况及其原因,财务预决算、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等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情况;
(三)企业领导人员的变更及其民主评议情况,中层管理人员及重要岗位人员的聘用情况;
(四)厂房、厂地、仓库等不动产或者设备等动产的产权变动情况及其理由,以及其他债权、债务的形成及其变化情况;
(五)社会保险金的缴纳情况,职工住房政策,公积金、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六)职工奖惩、培训、安全生产等重要规章制度的制订情况;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或者职工代表大会有权审议的事项。
前款规定事项属于商业秘密的,可以不予公开。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改制过程中,其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公开:
(一)职工裁员、分流、安置方案;
(二)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方案,社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情况;
(三)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交易、改制预留金情况,资产变现收益及其使用情况,内欠债务偿还方案等;
(四)改制方案中涉及职工劳动权益内容的落实情况。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及其控股企业采取管理层收购方式进行改制的,其下列事项应当向职工公开:
(一)负责制定改制方案的人员和实施资产评估的中介机构的情况;
(二)企业改制的公开竞价方案;
(三)对管理层的审计结论;
(四)管理层收购的资金来源;
(五)收购价款支付情况等其他有关事项。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当依法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的形式予以公开;未成立工会组织的,应当通过职工代表与厂方协商等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形式,予以公开。
企业可以在醒目地点和位置设立固定的厂务公开栏,也可以通过厂内电视、广播、网络、报刊、墙报等形式,对涉及厂务公开的一般事项予以公开。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厂务公开方案由企业工会或者职工代表与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协商确定。
企业工会应当及时向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反馈职工对厂务公开事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职工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应当及时研究、答复,并接受企业工会对落实和整改情况的民主监督。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级工会有权调查核实并要求纠正;拒不纠正的,上级工会可以建议有关行政部门将该行为作为不良记录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并可以建议县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给职工造成损失的,依法给予赔偿;情节严重,有犯罪嫌疑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一)拒不依法实行厂务公开,或者拒不接受工会的民主监督的;
?(二)对依法应予公开的事项不予公开,造成职工多次集体上访等严重社会影响的;
?(三)以虚假的事项欺骗职工的;
?(四)对在厂务公开工作中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会工作人员打击报复的。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上级工会工作人员在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一)拒不受理企业工会或者职工的检举和投诉的;
(二)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不予依法纠正的;
(三)干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
(四)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6号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196号).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 196 号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业经2006年8月25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6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
省 长张文岳 二○○六年九月二日
辽宁省工资支付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维护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我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规定。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管理工作。
建设、财政、税务、人事、工商行政管理、经济综合管理等有关行政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工资支付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四条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进行监督,有权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违法行为予以纠正或者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为劳动者依法维护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五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举报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违法行为。
政府鼓励、支持并依法保护新闻媒体对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实施舆论监督。
第六条 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因素,定期制定和发布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政策。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当地政府有关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政策,结合劳动力市场价位和本单位经济效益,经与工会组织或者劳动者集体协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
第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当地政府发布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本地区、行业的劳动者平均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制定本单位的工资支付制度,并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布。
工资支付制度主要包括下列事项:
(一)工资支付的项目、标准和形式;
(二)工资支付的周期和日期;
(三)加班工资计算基数;
(四)工资扣除事项;
(五)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支付;
(六)有关工资支付的其他事项。
第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标准。工资标准根据劳动者所在岗位或者所从事的工作确定。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凭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的工资总额使用手册》,在其开立的银行基本存款账户支取工资性现金。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以法定货币支付工资,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代替货币支付。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日期支付劳动者工资。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提前在最近的工作日支付工资。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工资。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可以以小时、日、周、月为周期支付工资。按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计发工资的,应当在工作任务完成的当日支付劳动者工资。
用人单位应当至少每月向劳动者支付一次工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必须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姓名,并保存两年以上备查,劳动者有权查询和核对本人的工资支付情况。
用人单位可以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也可以委托银行代发。
用人单位必须向劳动者提供一份本人工资清单,工资清单必须与实际支付的工资相符。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直接向劳动者本人支付工资的,应当办理签收手续。劳动者本人因故不能领取工资时,可以委托亲属或者他人代领。
用人单位委托银行代发工资的,应当在约定的日期将劳动者的工资足额存入其本人账户。受托银行在工资支付中发生劳动者不能按时领取工资或者工资数额差异等问题,由用人单位负责与受托银行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 实行年薪制或者按考核周期计发工资的,用人单位应当每月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预付劳动者工资,年终或者考核周期届满时结算。
第十八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后,在试用、实习期间提供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不得随意扣除劳动者工资。
除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事项外,用人单位扣除劳动者工资应当符合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规定。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扣除后的余额,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依法终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第二十一条 除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以外,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工作的,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一)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基数的150%支付;
(二)休息日工作不能安排同等时间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基数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
(三)法定节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者本人日工资基数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
第二十二条 计算加班工资的日或者小时工资基数和休假期间的工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劳动者本人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集体合同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休假期间工资标准确定;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均未约定的,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工作应得的工资确定。
依照前款规定确定的加班工资基数以及假期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三条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用人单位,应当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并予以公布。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分别按照不低于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加班工资。
第二十四条 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用人单位,在综合计算工时周期内,应当按照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计算其工资。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总和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应当按照本规定支付加班工资。
第二十五条 实行非全日制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实行小时工资制。小时工资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但不得低于当地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第二十六条 劳动者在依法享受年休假、探亲假、婚假、丧假等休假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工资。
劳动妇女节、青年节等部分公民节日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休息或者参加节日活动的,应当视同其提供正常劳动予以支付工资;劳动者照常工作的,不支付加班工资。
第二十七条 劳动者在事假期间,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其工资。
第二十八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劳动的,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劳动合同或者集体合同的约定支付病假工资,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因工伤或者患职业病停止工作的,停工留薪期的工资支付依照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 劳动者因生育或者计划生育手术休假期间,其工资待遇依照《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下列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其提供正常劳动予以支付工资:
(一)依法行使选举权、被选举权的活动;
(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行职务的活动;
(三)以本单位劳动者代表身份参加本单位的集体协商活动;
(四)工会基层委员会依法开展工会活动;
(五)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
(六)义务献血、参加民兵组织训练或者预备役训练;
(七)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应当履行义务的其他活动。
第三十二条 劳动者经单位批准参加脱产、半脱产学习、进修、培训的,其工资待遇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确定。
第三十三条 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或者拘役、有期徒刑适用缓刑的,或者被假释、监外执行、取保候审的,在此期间用人单位未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继续在原单位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本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
劳动者被依法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或者被依法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以及受到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的,用人单位不支付其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间的工资。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因生产经营困难暂时无法按时支付工资的,经与工会组织或者劳动者代表协商一致后,可以按照协商的日期支付工资,除实施改制的用人单位外,延期支付工资不得超过30日。超过30日的,应当向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实施改制的用人单位,改制前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必须在改制方案中明确支付被拖欠工资的时间和数额。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停工、停业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重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决定被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依法裁决撤销或者判决无效的,应当支付劳动者被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期间的工资,其工资标准为本市同期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劳动者本人工资高于本市同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按照劳动者本人前12个月的平均正常工作时间工资计算。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破产、终止或者解散的,经依法清算后的财产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用于支付欠付的劳动者工资和社会保险费。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向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投诉、举报:
(一)未按劳动合同或者集体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的;
(二)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的;
(三)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的;
(四)以实物、有价证券等代替货币支付工资的;
(五)违反本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九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完善投诉、举报处理制度和案件查处督办制度。
第四十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于拒不纠正无故拖欠或者克扣劳动者工资行为的用人单位,应当记录在案并纳入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其不良用工信用记录公告,同时通报税务、海关、银行、工商行政管理、招投标机构等有关单位。对用工信用不良记录被公告的用人单位,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授予该用人单位及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任何荣誉称号。
第四十一条 农村进城务工劳动者集中的用人单位,必须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书面通知,定期向其报告用工和工资支付情况。
第四十二条 对发生过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的用人单位,实行工资保证金制度。
发生过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行为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建设工程开工前,按照工程合同价款的一定比例,在规定日期向银行专户预存工资保证金。
发生过拖欠工程款的建筑开发企业,必须在开发新项目前提供担保。
工资保证金和工程担保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省建设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报省政府批准后施行。
第四十三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查处无故拖欠工资或者克扣工资案件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不能对工资数额举证的,可以参照该用人单位同岗位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或者本市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认定工资数额。
第四十四条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因工资支付发生争议的,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一方也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五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一)未制定工资支付制度或者工资制度未向劳动者公布的;
(二)未向劳动者本人提供工资支付清单的;
(三)未使用《工资总额使用手册》支取工资的;
(四)未按规定保存工资支付凭证的。
第四十六条 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工资,或者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照应付金额的50%以上1倍以下的标准计算,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工资保证金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处1000元罚款,劳动和社会保障、建设等有关行政部门可以依法采取行政措施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 用人单位抗拒、阻挠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监督检查,或者不按其要求报送书面材料,隐瞒工资支付事实,出具伪证或者隐匿、毁灭证据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罚。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无故拖欠工资,致使劳动者难以追偿其工资而引发严重影响公共秩序事件的,由公安机关对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 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对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或者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用人单位逾期既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处理决定或者处罚决定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十一条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对符合受案条件的举报不予受理或者发现工资支付违法行为不予查处以及有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有犯罪嫌疑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五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履行了劳动义务。
(二)克扣工资,是指除本规定第十九条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对于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劳动者不支付工资(含加班工资,下同)或者未足额支付工资的行为。
(三)无故拖欠工资,是指除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和实施改制的用人单位外,用人单位延期支付工资超过30日的行为。
(四)工会组织,是指用人单位依法成立的工会组织及其上级工会组织。
第五十三条 劳动者的日工资,按国家工时制度的规定,每月以平均工作时间20.92天折算。小时工资,按日工资除以8小时计算。
第五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