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6月18日)在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汤涛
在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视
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6月18日)
汤
涛
一、着眼全局,全面理解《实施意见》
去年12月,中组部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之后,我省专门召开省委常委会,学习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并对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今年1月,省委组织部专门成立了《实施意见》文件起草组,历时5个多月,经过调研讨论、起草修改、征求意见、细化完善四个阶段,先后七易其稿,于5月21日通过省委常委会审议,6月13日以省委文件(晋发„2010‟17号)正式印发全省。
中央文件中对《规划纲要》的定位是,“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省的《实施意见》,就是中央《规划纲要》在山西实施的具体化,也是中央《规划纲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起草过程来看,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每位常委都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到任的第一天,就审阅了《实施意见》。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和省直厅局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踊跃献策。可以说,省委的《实施意见》,既是全省各级党组织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党员改革期盼的汇聚,同时还是过去10年《改革纲要》的继承和发展。《实施意见》着眼未来十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体现中央精神坚决,结合山西实际紧密,是我省未来1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内容重要,事关全局,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全面理解。
二、着重部署,准确把握《实施意见》
我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二是以重点措施的推进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深化。三是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其中第二部分是主体,具体又分为近期重点推进的改革措施(11项)、中长期整体推进的改革任务(4项机制,19项)、统筹推进的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三个部分。
近期重点推进的改革措施,主要突出具体化、操作性的特点,简称“8+3”,即中组部今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8项重点工作(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试点、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和我省的3项重点(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加大推进干部交流的力度、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在这11项中,涉及干部选任的6项,涉及干部管理的2项,涉及干部监督的2项,还有1项是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具体的工作着力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重在“规范”,主要解决由谁提?怎样提?责任怎样担;“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和“加大推进干部交流的力度”,经验相对成熟,重在“加大力度”,主要解决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认识问题;“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重在“健全”,要结合山西实际,结合目标考核,从考核标准、考核运行、结果运用方面真正形成互促互进的机制,形成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试点”和“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3项工作,重在“探索”,重在“试行”,但也是改革方向,各地要加强调研,酌情积极推进;“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和“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3项制度,《实施意见》规定已很明确,要求也很具体,重点要严格落实执行;“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人心所向、民心所指,既事关干部人事改革全局,也是改革成效的体现,要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干群结合,坚持一以贯之。
中长期整体推进的改革任务,主要突出“结合”的特点,既考虑中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又充分吸收了市、县党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愿,同时结合了我省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考虑提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4个机制的19项具体改革任务。
统筹推进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主要针对事业、企业单位的改革而言,着眼于“宏观”,着眼于“指导”,本着为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提供尽量宽松的改革创新“空间”,从方向和原则上提出一些要求。
《实施意见》的期限是10年,从2010年到2020年。从组织工作服务大局和中心出发,为适应全省“十二五规划”,近期工作措施任务较具体详细,而远期目标则留有调整空间,尽量能与全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从改革的节奏、时机来看,基本上是三年一个节奏,2010年、2012年、2015年是改革的时间节点,2010年是起步年,2012年是试点年,2015年是推广年。
《实施意见》既有全省的规划大框架,又有省、市、县的工作目标任务;既有目标蓝图,也有具体路径;既有“点题”,需要各地各部门破解,又有“解题”,指出基层改革方法。第一块是方向,也是检验标准;第二块是目标,也是具体任务;第三块是要求,也是落实的保证。其中第二版块是重点,而11项重点推进的改革措施又是近两三年内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三、着力推进,认真落实《实施意见》
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实施意见》的出台,仅仅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良好开端,同时也将推动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在“改革”,要害在“深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实施意见》的时间纵跨十年,需要我们有历史感和使命感。《实施意见》的范围涉及党政、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覆盖省、市、县、乡,需要我们有责任感和全局观。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时刻谨记,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要始终清醒认识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改革是系统工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要重点突破;要始终清醒认识改革不仅要“破”,更要“立”。比如扩大民主和自由,就必须建立起纪律和秩序。对改革中的负面影响,要积极正视,不回避,不掩盖。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改革的总趋势、大方向,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认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始终清醒认识改革不能就改革论改革,而要服务全局抓改革。改革是手段,目的是选准用好干部,促进事业发展,带给群众实惠。
市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和层级领导管理作用,做好全省《实施意见》在本市的落实分解和年度计划推进,保证全省的“规定动作”一步不落,本市的“自选动作”特色明显。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单位,一定要参谋有“据”,组织有“序”,推进有“法”。市委组织部长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既要会“布局”,抓整体推进,又要会“谋篇”,搞好试点探索。
县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创新源泉、实践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按照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的工作部署,找准本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要重点分析,抓好具体改革试点。县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县区委书记工程”,这是对县(区)委书记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直接检阅,是对县(区)委书记促进社会和谐水平的有效考察,全省《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如何,县委书记至关重要。《实施意见》只是为全省改革提供了“大题库”,县级处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沿,不需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实施意见》对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定比较原则,下一步省委组织部将会同省人社厅、国资委、编办等单位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省直各单位、省管国有企业也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单位实际做好任务分解,抓好改革措施的试点探索和制度推行,切实把《实施意见》转化为改革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第二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讲话汤涛
在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视
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0年6月18日)
汤涛
一、着眼全局,全面理解《实施意见》
去年12月,中组部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座谈会之后,我省专门召开省委常委会,学习传达中央会议精神,并对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今年1月,省委组织部专门成立了《实施意见》文件起草组,历时5个多月,经过调研讨论、起草修改、征求意见、细化完善四个阶段,先后七易其稿,于5月21日通过省委常委会审议,6月13日以省委文件(晋发„2010‟17号)正式印发全省。
中央文件中对《规划纲要》的定位是,“新形势下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省的《实施意见》,就是中央《规划纲要》在山西实施的具体化,也是中央《规划纲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起草过程来看,省委常委会高度重视,每位常委都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到任的第一天,就审阅了《实施意见》。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和省直厅局职能部门,积极参与,踊跃献策。可以说,省委的《实施意见》,既是全省各级党组织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党员改革期盼的汇聚,同时还是过去10年《改革纲要》的继承和发展。《实施意见》着眼未来十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方向,体现中央精神坚决,结合山西实际紧密,是我省未来10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内容重要,事关全局,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全面理解。
二、着重部署,准确把握《实施意见》
我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二是以重点措施的推进带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深化。三是加强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领导。其中第二部分是主体,具体又分为近期重点推进的改革措施(11项)、中长期整体推进的改革任务(4项机制,19项)、统筹推进的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三个部分。
近期重点推进的改革措施,主要突出具体化、操作性的特点,简称“8+3”,即中组部今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8项重点工作(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试点、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行干部工
作信息公开制度)和我省的3项重点(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加大推进干部交流的力度、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在这11项中,涉及干部选任的6项,涉及干部管理的2项,涉及干部监督的2项,还有1项是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具体的工作着力点,“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度”,重在“规范”,主要解决由谁提?怎样提?责任怎样担;“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和“加大推进干部交流的力度”,经验相对成熟,重在“加大力度”,主要解决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思想认识问题;“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重在“健全”,要结合山西实际,结合目标考核,从考核标准、考核运行、结果运用方面真正形成互促互进的机制,形成干部干事创业的“指挥棒”;“推行差额选拔干部制度”、“积极开展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的试点”和“探索建立拟提拔干部廉政报告制度”3项工作,重在“探索”,重在“试行”,但也是改革方向,各地要加强调研,酌情积极推进;“坚持和完善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制度”、“对关键岗位领导干部实行重点管理”和“实行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制度”3项制度,《实施意见》规定已很明确,要求也很具体,重点要严格落实执行;“深入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是人心所向、民心所指,既事关干部人事改革全局,也是改革成效的体现,要坚持标本兼治,坚持干群结合,坚持一以贯之。
中长期整体推进的改革任务,主要突出“结合”的特点,既考虑中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又充分吸收了市、县党委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意愿,同时结合了我省干部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考虑提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4个机制的19项具体改革任务。
统筹推进企事业人事制度改革工作,主要针对事业、企业单位的改革而言,着眼于“宏观”,着眼于“指导”,本着为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提供尽量宽松的改革创新“空间”,从方向和原则上提出一些要求。
《实施意见》的期限是10年,从2010年到2020年。从组织工作服务大局和中心出发,为适应全省“十二五规划”,近期工作措施任务较具体详细,而远期目标则留有调整空间,尽量能与全省“十二五”规划相衔接。从改革的节奏、时机来看,基本上是三年一个节奏,2010年、2012年、2015年是改革的时间节点,2010年是起步年,2012年是试点年,2015年是推广年。
《实施意见》既有全省的规划大框架,又有省、市、县的工作目标任务;既有目标蓝图,也有具体路径;既有“点题”,需要各地各部门破解,又有“解题”,指出基层改革方法。第一块是方向,也是检验标准;第二块是目标,也是具体任务;第三块是要求,也是落实的保证。其中第二版块是重点,而11项重点推进的改革措施又是近两三年内全省深化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做到胸中有数。
三、着力推进,认真落实《实施意见》
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实施意见》的出台,仅仅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良好开端,同时也将推动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关键在“改革”,要害在“深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实施意见》的时间纵跨十年,需要我们有历史感和使命感。《实施意见》的范围涉及党政、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覆盖省、市、县、乡,需要我们有责任感和全局观。各级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要时刻谨记,改革有风险,不改革有危险。要始终清醒认识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改革是系统工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改革要重点突破;要始终清醒认识改革不仅要“破”,更要“立”。比如扩大民主和自由,就必须建立起纪律和秩序。对改革中的负面影响,要积极正视,不回避,不掩盖。一方面要认真分析改革的总趋势、大方向,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改进工作的对策措施,认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始终清醒认识改革不能就改革论改革,而要服务全局抓改革。改革是手段,目的是选准用好干部,促进事业发展,带给群众实惠。
市级党委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和层级领导管理作用,做好全省《实施意见》在本市的落实分解和计划推进,保证全省的“规定动作”一步不落,本市的“自选动作”特色
明显。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单位,一定要参谋有“据”,组织有“序”,推进有“法”。市委组织部长要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既要会“布局”,抓整体推进,又要会“谋篇”,搞好试点探索。
县级党委要充分发挥创新源泉、实践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按照省委《实施意见》和市委的工作部署,找准本地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要重点分析,抓好具体改革试点。县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是“县区委书记工程”,这是对县(区)委书记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直接检阅,是对县(区)委书记促进社会和谐水平的有效考察,全省《实施意见》贯彻落实如何,县委书记至关重要。《实施意见》只是为全省改革提供了“大题库”,县级处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前沿,不需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实施意见》对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规定比较原则,下一步省委组织部将会同省人社厅、国资委、编办等单位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省直各单位、省管国有企业也要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单位实际做好任务分解,抓好改革措施的试点探索和制度推行,切实把《实施意见》转化为改革行动,取得实际成效。
第三篇:(2010年6月18日)在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袁纯清
在全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6月18日)
袁纯清
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批准了《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强调,要抓住当前干部群众反映突出的重点难点问题,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既要积极探索创新,又要稳妥有序推进。中央组织部就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召开了座谈会,李源潮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今年6月13日,省委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结合我省实际明确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今天,我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就是要落实中央精神,部署改革任务,交流工作经验。刚才,汤涛同志就贯彻落实中央《规划纲要》和省委《实施意见》作了说明和安排,我都同意。临汾市、右玉县、太原理工大学的主要负责人作了交流发言,他们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事关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推进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探索中推进、在实践中创新,工作有突破、有亮点,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事业发展,一些做法得到了中央组织部的肯定。特别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得到规范,出台了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干部四个规定,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面向基层的干部输送培养选拔链初步构建,为农村输送了2.9万名大学生村官,选派了3万多名机关干部到基层锻炼,加大了从基层选拔公务员的力度,增强了干部队伍活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层次和范围不断拓展,完善了干部提名制度,一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干部监督管理得到加强,认真治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干部风气、用人风气不断好转。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干部人事工作还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应对和解决。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第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加快山西转型发展的需要。人优政强,人庸政弱,人劣政亡。人从来都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山西正处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一个能源资源大省的发展转型,是我们最现实最紧迫的课题;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是社会的关切和群众的期盼。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推进山西各项事业发展,既要有好的思路和措施,也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只有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用科学的程序、科学的方法实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把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聚集起来,把干部队伍中的斗志和活力激发出来,才能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开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需要。我省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增强,作风和形象有了新的改进。但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跨越发展的需要。一些领导班子的领导作用、统揽作用、核心作用、堡垒作用不强,难以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难以做到令行禁止、令出即行,推进工作力度不大。一些党员干部包括少数领导干部心态浮躁、作风飘浮、律己不严、脱离群众,推动发展能力不强,面对困难和问题办法不多,缺乏敢想敢干、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缺乏破解难题、化解矛盾的过硬本领,缺乏只争朝夕、立说立行的顽强作风。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选拔、考核、监督、奖惩机制,树立正确导向,倡导良好风气,打造干事创业、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为全省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第三,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解决干部人事工作中突出问题的需要。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内党外都很关注,干部群众反映较多。比如,干部选任工作中民主公开有待加强,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中存在民意失真,干部进出上下渠道不畅,激励约束机制不够有力,甚至还存在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不正之风。这些问题尽管是个别的,但影响选人用人公信度,影响干部群众对我们党的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加强教育引导,根本在深化改革,特别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有力举措兴利除弊,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中央《规划纲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提出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明确了党政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突破项目和整体推进任务,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提出要求,既抓住了当前干部人事工作的重点环节和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指明了一些前瞻性问题的研究探索方向,既体现了战略性、超前性,又突出了针对性、操作性,是今后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把《规划纲要》领会好、把握好,结合我省的《实施意见》,把改革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
二、抓住重点环节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
在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和《实施意见》的基础上,着眼建设一支谋发展、善发展,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一)坚持以德才标准识人,树立正确的干部导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用人的基本标准,是在和平时期和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干部队伍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一个干部有德无才,难以担当重任;有才无德,终将成为祸害。当前,干部工作中的难题,一个是对干部德的考评存在着标准空泛化、方法简单化、结论公式化的问题,再一个是对有才干的干部不能及时发现和使用,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着本领不够强、能力素质不适应的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体现任人唯贤。第一,在改革目标的设定上要体现德才标准。通过这次改革,要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在全省形成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兴晋富民事业上,把精力用到推动转型发展上,把功夫下到狠抓项目落实上。第二,改革的全过程要贯穿德才标准。无论是落实近期改革措施,还是谋划中长期改革任务,都要把更好地识别干部的德、才放在首要位置,在真实、客观、准确识别干部上精益求精,切实把德才标准体现到干部教育培养、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各个方面。第三,改革的结果要把德才标准的干部选出来。要按照德才标准出台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性措施,通过实践识别干部,尤其是要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看干部,在干事创业中看干部,在复杂局面和急难险重任务中看干部,在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看干部,激活干部重德、养德和重学、长才的内在动力,做到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自觉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履行好维护稳定这个第一责任、把握好关注民生这个第一要义,建立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
(二)坚持以科学机制选人,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公开、公道、公正地选人,是为政者的职业操守和政治品格,但是必须要靠一整套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来保证。形象地讲,“公”是前提,就是出于公心,不以个人好恶为尺度,不以关系亲疏为标准;“道”是途径,就是科学的制度和办法;“正”是品格,就是党的干部政策和实践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针对目前存在的用人不公、考察失实、民意失真等问题,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好多元提名与民主推荐、集体研究的关系。谁提名、怎样提名、提名的责任由谁承担,是干部工作的第一道关口和关键环节,也是这次改革的首要课题。探索初始提名主体多元化,就是要根据不同职位特点采取多种提名方式,目的是要跳出“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实现“多数人选人、多双眼睛选人”。但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提名,都必须经过民主推荐,经领导集体研究后确定考察对象,得不到多数群众认可、未经集体研究的不得列为考察对象,这样就从源头上防止少数人说了算。二是要把握好尊重民意与防止以票取人的关系。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是发扬民主的重要手段,但决不能简单地以票取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放弃领导责任。对此,一方面要提高民主质量,按照知情度、关联度和广泛性、代表性原则,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岗位特点,科学界定推荐测评的范围,同时要改善推荐测评环境,加强投票计票环节监督,增强民意表达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把推荐测评与综合分析很好地统一起来,正确分析和运用推荐测评结果,把干部的得票情况同德才素质、一贯表现结合起来,根据考察情况、岗位需要、班子结构进行综合考虑、集体决定。对那些平时真抓实干、坚持原则、敢于负责而得票较少的干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保护的一定要给予保护,不能让埋头干事的人吃亏。三是要把握好酝酿讨论与票决制的关系。实施票决制对于推进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强化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把握“议”和“决”的关系,注意避免“简单地以票决代替讨论”和“以讨论代替票决”两种错误倾向。酝酿讨论越充分,票决的质量越高。票决前要充分酝酿讨论,反复交换意见。组织部门要做好基础工作,把好民主推荐、组织考察、沟通协商等环节,为党委选准用好干部当好参谋。四是要把握好“赛场选优”与注重实绩的关系。在扩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比例(到2015年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同时,要在改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差额选拔的程序和办法上动脑筋、想办法,做到群众欢迎、干部服气、有利工作。这里面的关键,是要突出岗位特点,注重实际能力,扩大选人视野,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破解方法简单、以考取人、高分低能等问题。五是要把握好深化改革与抵制不正之风的关系。深化改革与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水火不容,改革正是要从源头上铲除不正之风的土壤。要坚决防止对改革的曲解,坚决反对钻改革的空子行不正之风。认真落实“一报告两评议”制度,执行中央出台的《责任追究办法》等4项监督制度,以最坚决的态度,加大整治买官卖官、拉票贿选、违规用人等问题的力度,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做到事前要报告、事后要评议、离任要检查、失责要追究,匡正选人用人风气。
(三)坚持以实绩实效用人,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是科学用人的前提条件。勤政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精神状态。一个干部,如果不勤政,白拿工资不干活,等同于腐败行为,是绝对不允许的。要围绕树立正确政绩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奖惩机制,为科学评价干部、准确使用干部提供依据。一要科学设置考核内容。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由组织部门牵头,纪检、发改等部门参加,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的若干指标量化成百分制,进行目标责任考核。要突出转型发展、结构调整、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内容,强化节能减排、资源环境、生态建设等约束性指标,使考核发挥“指挥棒”、“风向标”的作用,使组织考察有依据、干部努力有方向、群众监督有标准。二要科学制定考核办法。把握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际,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共性考核与个性考核相结合,主观努力和工作基础相结合,按照因地制宜、各有侧重、体现特色的要求,赋予考核指标不同的权重,实施分类考核评价,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避免千人一面、“一刀切”。注重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考核体系的配套衔接,把考核、日常考核与任职考察结合起来,运用巡视、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成果相互补充和印证。三要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将考核的结果和干部的奖罚、升降挂钩,作为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手段。对工作平庸的干部要采取通报批评、末位淘汰等措施加以鞭策,对考核出的优秀者,要给予奖励、提拔重用,让谋发展、干发展、能发展的干部有舞台,让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有办法、有主意、有对策的干部有奔头,使干部既能受到激励,也能感到压力。
(四)坚持以学习实践育人,建设本领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建设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当前,本领不够、作风不实,是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现象。为此,要把本领建设和作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关于本领建设,我强调四点。一是要加强学习。在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学习者智,学习者强,学习者胜。要完善和落实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建立管用有效的述学、促学、考学制度,抓好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抓好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本领的学习。二是要勇于实践。引导党员干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到基层去,到艰苦地区去,到矛盾多困难大任务重的地方去,到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一线去,经历练、长才干,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要交流调整。加大干部交流轮换的力度,着力推进关键岗位和重要部门干部的轮岗交流。通过交流调整,把干部放在最需要的岗位上,为干部找到发挥长处、干事创业的最佳舞台。四是要“外出取经”。要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接受新观念的洗礼,增强干事创业的本领。我赞成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起码一年出去一次,到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一个星期左右,既开阔眼界,又可以发现商机,寻找项目与合作伙伴,拓展建设和发展空间。这里要强调的是,各级都要树立长远眼光,抓好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派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关键岗位,去砥砺品质、锤炼作风、增长才干。同时要防止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调动各个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
关于作风建设,关键是三条。一是要脚踏实地。无论什么样的改革,最终目的是要选出干活的人,“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要引导、激励、鞭策广大干部全身心干事创业,真干而不是假干、大干而不是小干、实干而不是虚干。二是要敢为人先。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动全省的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很多,要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以更大的信心、勇气和斗志,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三是要清正廉洁。干部干净干事、廉洁从政,既是自身作风问题,也是干群关系问题;既是干部形象问题,也是发展环境问题。要认真落实我省从严管理干部19条、“十个一律”等措施规定,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广大干部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守住精神家园,坚决反对作风漂浮、只说不干,坚决反对工作上投机取巧、生活上贪图享乐、名利上蝇营狗苟,要使我们的干部真正具有时不我待的朝气、敢做敢为的锐气、淡泊名利的正气。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健康推进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落实党管干部的原则,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组织部门要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查,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监督检查,严查不正之风,严肃干部工作纪律。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共同抓好落实。这里我想强调,党委“一把手”要切实负起第一责任,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要做到“四要”,就是要积极主动,即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确把握改革方向;要有气度,坚持五湖四海,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和途径,以宽广胸襟集聚人才,以容人雅量善待人才;要有魄力,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敢于打破论资排辈,敢于破除束缚人才脱颖而出的条条框框;要有办法,善于破解选人用人中的难题、困局,提升干部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要加强宏观指导。坚持把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结合起来,既要立说立行、加快落实,又要健康运行,稳妥推进;既要整体谋划、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把握基本要求,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各项人事制度改革措施的配套,注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等方面改革的协调,增强科学性、合理性,防止随意性、盲目性。要及时研究和解决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牢牢把握推进改革工作的主动权,既要当好改革的“助推器”,又要当好改革的“安全阀”。
三要鼓励改革创新。在坚持我们党长期以来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好传统、好做法的同时,要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途径、新路子、新方法,推进选人用人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对好的经验要认真总结、推广,降低改革成本,增强工作实效。
四要营造良好环境。宣传部门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报道改革的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加强舆情引导,营造支持改革、推动改革的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我省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突破,激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2011年2月25日)在全省换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汤涛
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肃纪律 为转型跨越发展选好配强领导班子
——在全省换届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2011年2月25日)
汤涛
一、统一思想认识,切实明确换届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关于全国省、市、县和乡四级党委换届自下而上、适当集中安排的通知》(中委„2010‟243号)精神,这次市县乡三级党委换届,按照先乡(镇)、后县(市、区)、再市的顺序,自下而上、适当集中进行。在时间安排上,乡(镇)、县(市、区)党委换届集中在今年上半年完成,原则上乡(镇)党代会安排在4月召开,县(市、区)党代会安排在5月、6月召开;市级党委换届集中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原则上市党代会安排在7月、8月召开。
全省县(市、区)、乡(镇)两级人大、政府以及县(市、区)政协的换届选举于2011年与党委换届同步进行。这是省委根据中组部和全国人大关于“适当调整人大、政府、政协换届时间,逐步实现同级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同步换届”的通知精神,落实中央关于统筹地方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的要求,慎重研究决定的。在具体安排上,一般先开党代会,后开人大、政协“两会”。与此同时,根据《地方组织法》和《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结合市委换届,还要统筹搞好晋城、忻州、临汾、运城4个市的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工作。
中央和省委对这次换届工作高度重视。为搞好这次换届工作,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全国省、市、县和乡四级党委换届自下而上、适当集中安排的通知》和《关于认真做好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0‟20号),省委制定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通知》(晋发„2011‟1号)和《关于确定市县乡党代会召开时间的通知》(晋组字„2010‟20号)。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这次换届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遵循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提高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素质,优化和改善代表结构,以谋划和推动科学发展、选好配强领导班子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建设,发扬民主、推进改革、严肃纪律,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努力把市县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为全面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期间“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准确把握政策,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对换届工作的有关规定
严格执行政策,是搞好换届工作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换届文件精神和政策规定,确保中央和省委关于换届工作的部署落到实处。
(一)继续巩固完善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成果。上次换届,我省按照中央要求,在精简领导班子职数、减少副书记职数、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理顺党政班子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班子年轻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这次换届中,要认真总结我省在领导班子配备改革方面的经验,进一步落实常委会集体领导和常委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以明确权责为重点,完善市县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次换届,省委规定市级党委常委一般设11名,县级党委常委一般设9名;市县党委除兼任政府正职的副书记外,一般设1名专职副书记,领导班子进一步精简。各级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政策要求,严格落实职数规定。要进一步增强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
(二)切实选好配强领导班子。选好干部、配强班子,既是换届工作的重点,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通过这次集中换届,努力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1.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这次换届,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注重科学发展和重视基层导向,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大力选拔敢想大发展、敢干大发展、会干大发展、干成大发展的干部。要坚持以德为先,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原则性强、清正廉洁、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干部;坚持服务科学发展,注重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坚持重视基层导向,注重选拔具有基层领导和工作经历的优秀干部,特别是选拔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地方努力工作、求真务实、默默奉献、注重打基础的干部。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引导各级干部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干事上,把心思放在兴晋富民的事业上,把功夫下在推动转型跨越发展上。
2.重点选配好党政正职领导干部。队伍好不好,关键看领导;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市县乡处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线,任务重、矛盾多,选好配强党政正职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央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县级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若干规定》、《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次换届,我们要按照对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的要求,严格把握标准,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好中选优,着力选拔政治上强,具有领导科学发展能力,能够驾驭全局、善于抓班子带队伍、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的干部担任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正职。要注意年龄搭配合理、领导经验互补、专业知识配套、性格气质相容。县级党政正职人选,一般应具有基层领导工作经历,注重从有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拔。乡镇党政正职人选,优先从具有乡镇、街道领导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中选拔。
3.努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班子的领导力、执行力、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个成员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看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是否达到优化。这次换届,要着眼于领导班子的长远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县乡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和合力。
首先,要科学划定换届年龄界限,坚持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配备。要统筹把握领导班子中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配备比例,注意发挥各年龄段干部的作用,形成老中青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不能搞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市级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应在全省范围内形成合理比例。换届时,各市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以50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43岁以下的干部要有1至2名。党政正职中,45岁左右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县级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应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合理比例。换届时,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形成以48岁左右干部为主体的梯次配备,其中要有35岁左右的干部。党政正职中,40岁以下干部的数量应有所增加。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年龄结构,也应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合理比例。其次,要切实改善领导班子知识、专业和工作经历结构。根据我省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一方面要选拔熟悉党务、纪检、政法、意识形态等工作的干部进班子,另一方面要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等实际需要,注重选拔熟悉经济,特别是懂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具备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能力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尤其要注意选拔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能够应对突发事件、善于解决复杂矛盾的干部。要改善班子成员的工作经历结构,换届时,新进班子成员中由下一级党政正职或同级党政部门正职提拔的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和基层等领导工作经历的要逐步达到50%。
再次,要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要加大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力度。重视选拔优秀女干部担任市县乡党政正职。市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应各配备1名女干部;辖县较多的市,县级党政正职中至少要有2名女干部;辖县较少的市,县级党政正职中至少要有1名女干部。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力争按照中央的要求,各配备1名女干部;如果确有困难,至少应有1名女干部。注意选拔优秀女干部进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市、县两级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中,要配备非中共党员干部,其中政协领导班子副职中的非中共党员干部应不少于党员干部人数。
(三)把发扬民主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换届工作本身就是发扬民主的过程。无论是党委换届,还是人大、政府、政协换届,要形成好报告、选出好班子,都离不开充分发扬民主。
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在党委换届过程中,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议事决策,改进代表产生方式,完善党内选举办法,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和全委会作用,广泛凝聚党员意愿和主张。一是要扩大代表产生过程中的民主。要按照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的要求,注重从具有较强议事能力和联系群众能力、带头创先争优的党员中推选产生代表。要改善代表结构,注意推荐工人、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先进模范人物。推荐和考察代表候选人,要充分听取广大党员群众、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和纪检等有关部门的意见。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应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在代表、委员的差额比例上切实做到两个“适当提高”、两个“不低于”,即: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应在上次党代表大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纪委委员候选人的差额比例要在上次党代表大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党代会代表候选人的差额比例,不低于上次党代表大会的比例;乡镇党委委员差额比例不低于20%。二是要强化党代表大会和党委全委会的民主决策作用。代表大会召开前,要广泛征求代表对党委、纪委工作报告的意见;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要组织代表认真讨论、审议报告,做好代表提案的受理和答复工作。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召开党代表大会的决议,提交大会审议的党委、纪委工作报告,下一届党委、纪委组成原则,以及大会组织中的重大问题等,应由党委全委会做出决定。要引导党员和代表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自觉执行党的决议、贯彻党的主张,促进党内民主健康有序发展。三是要扩大党代表大会选举中的民主。中央总结近年来各地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成功经验,对这次党委换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如:选举时,除书记、副书记候选人外,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候选人按姓氏笔画排序。适当提高候选人差额比例,扩大选举人的选择空间;改进候选人介绍方式,采取组织候选人与选举人见面、书面述职、回答提问等方式,增进选举人对候选人的了解;改进选举方式,提倡乡镇不通过预选,一次选举产生党委委员,有条件的市县也应一次选举产生党委委员、候补委员;进一步改进和规范投票方式,创造有利于代表充分表达意愿的环境和条件,切实保障代表的民主权利,等等。对于这些新要求,我们要在换届中结合实际,积极运用和大胆尝试。
在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积极探索在人大、政府、政协换届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尊重和保障选民、代表和委员的民主权利,积极推进有序的政治参与。要保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注重从基层一线推荐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优化人大代表结构,实现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和妇女代表的比例比上届有所上升,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占有适当比例,少数民族代表、归侨代表要按照法律规定予以保证。政协委员中,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要占较大比例,妇女委员、少数民族委员要占有一定比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比例要适当。连任的代表、委员要占一定比例。要扩大代表、委员推荐、提名、考察、选举等关键环节的民主,组织推荐提名人选,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和程序,广泛讨论研究、充分酝酿协商,重视听取人大、政协党组的意见。加强与各推荐单位的沟通,充分发挥选举委员会的作用,尊重选民和代表的民主权利。酝酿换届人事安排方案要认真听取人大、政协领导成员意见,以适当方式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意见,向他们通报有关情况,进行民主协商。有关人选要与上级党委统战部门和上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加强沟通,听取意见。在大会选举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保障代表、委员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要按照有关法律和章程,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选举办法,认真做好选举过程的组织工作。坚持差额选举制度,尊重代表依法联合提名候选人的民主权利。代表联合提名候选人本人不愿接受提名的,应尊重本人意愿,经向联名代表说明,可不列为候选人。不符合有关法律和任职资格条件的,在政治态度、廉洁自律等方面有问题的,要向代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不列为候选人。要做好人事安排说明,认真回答代表、委员提出的问题,让代表、委员正确理解组织意图,认真负责地参与选举。要引导代表、委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换届选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依法按章加以解决,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和保证换届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这次换届,我们要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证换届任务的圆满完成。
1.规范换届人选提名办法。提名推荐是换届人事调整的第一关。换届时,要坚持对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人选进行全额定向推荐提名,对现任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民主评议,对新提名人选进行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对乡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可采取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提名候选人。要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人员的范围,科学分析和运用推荐测评结果,综合考虑岗位需求和干部近年来考核评价情况、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等因素,既尊重民意,又防止简单以票取人。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现班子成员在全额定向推荐中得票未过半数,或在民主测评中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察确属不宜继续担任原职务的,不再继续提名。
2.改进和完善干部考察工作。换届中,要全面运用并不断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一个意见、三个办法”,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考察程序和有关规定,采取多种考察方法,全面考察干部在德、能、勤、绩、学、廉等方面的表现和群众公认程度,把好选人用人关。把干部的“德”考准考实,既是干部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的要求,把干部的“德”放在首位,从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等方面完善和细化干部“德”的评价标准,做到“四看”:一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二看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三看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四看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此外,还要注意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察干部的“德”。坚持并完善差额考察、延伸考察,扩大考察谈话范围。要努力提高干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民主评议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增强考察准确性。要把换届考察同经常性考察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平时考核、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关键时候表现,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改进和完善实绩分析、民意调查等办法,全面准确地评价干部。
3.积极推进干部交流。这次换届交流干部的重点对象是主要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干部、有培养潜力的优秀年轻干部以及因工作需要交流的干部。担任市党政正职和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等正职的,一般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担任县党政正职和纪检机关、组织部门、法院、检察院等正职的,不得在本人成长地任职。党政班子成员和法、检“两长”,在同一地方的同一职位任职满两届的必须交流;在同一地方的同一职位任职5年以上的,要有计划地进行交流。要推进上下交流、地方与地方之间交流,特别是对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县(市、区)委书记的任用,省、市委要打破区域界限,统筹考虑,交流使用。要注意从国有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选拔优秀领导人才充实地方党政领导班子。要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有关规定,注意保持班子尤其是党政主要领导的相对稳定,保持本地干部与交流干部的适当比例。交流干部原则上能干满一届,一般要提前到位,以利于换届选举。
这里,我要特别就乡镇换届工作强调一下。乡镇一级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所在。搞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对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至关重要。去年10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中组发„2010‟19号),体现了中央对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去年以来,我省乡(镇)正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进行机构改革。希望各市县党委高度重视乡(镇)班子换届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意见》(晋发„2010‟23号)的要求,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制定乡镇换届工作的有关政策,作出具体的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好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工作。此外,还有几个具体操作层面上的问题需要明确:第一,按照中组部《关于认真做好市县乡党委换届工作的通知》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召开市县乡党代表大会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乡镇党委换届中,党代会代表的差额比例、基层一线代表比例和党委委员、候补委员候选人,纪委委员候选人差额比例也要做到两个“适当提高”、两个“不低于”。第二,根据中组部《印发<关于组织实施乡镇党委换届工作的程序>》(组厅字„2011‟1号)精神,推选产生党代表,提倡采用“两推一选”的办法;民主推荐提名,一是可以召开乡镇干部大会进行全额定向推荐,推荐票未过半数的现班子成员不再提名,二是公开推荐,即先组织党员、群众推荐,然后由考察组综合后按一定差额比例提出初步人选,再进行会议测评。按照中组部《关于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乡镇党委书记的任免,须报市委组织部备案。要关心爱护乡镇干部,疏通交流渠道,加大乡镇干部与县(市、区)、市机关之间的交流力度。
三、精心组织实施,确保换届任务圆满完成
这次换届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治性、政策性、程序性都很强。为了搞好换届选举工作,我们一定要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发扬民主贯穿于换届工作的全过程,使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充分的表达与尊重,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党委的主张;要严格依法办事,善于通过法律程序贯彻党委意图,运用法律规定解决换届选举中的问题,把依法办事、按有关章程和政策办事统一起来;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党委要认真履行职责,敢于领导,善于领导,把握方向,管好大事。为此,我再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党委特别是党委书记要把加强对换届工作的领导,作为责无旁贷的政治任务,切实摆上议事日程和重要位置,对换届工作要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部署到位、组织措施到位。要紧密结合各地换届工作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和准确把握这次换届工作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有关政策,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精神上来。要制定好换届工作方案,从人选的民主推荐、考察,人事安排方案的酝酿、产生,到人选的依法推荐、提名、民主协商和大会选举,都要全面考虑,统筹安排。省委成立了市县乡换届工作领导组,市县乡党委也要成立强有力的领导机构,组建精干高效的换届工作班子,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保证换届工作的顺利启动和健康有序进行。
二是要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要及早谋划、及早动手、及早准备,周密安排。要在调研分析领导班子现状的基础上,认真制定换届工作方案,报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批准。要按照会议选举自下而上、适当集中和党委换届在同级人大政府政协之前进行的要求,统筹安排市县乡换届时间,实现同级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的同步换届。要按照领导班子建设的需要和保持领导班子任期稳定的要求,统筹考虑上下级领导班子、同级党委和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换届人事安排。对换届涉及到的人选,要及早进行组织调整,防止出现因为上级领导班子换届,下级班子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变动过多的问题。按照有关规定,要统筹考虑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同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般不交叉。党委书记和组织部长要提前到位,加强换届工作的领导力量。换届工作开始后,省委将组建11个换届工作指导督查组,派驻各市,由熟悉换届工作的领导干部带队,每个组到一个市,负责解决换届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指导市县乡换届工作,督查会风会纪。各市要在组织好本级领导班子换届工作的同时,适时派出换届工作督导组,加强对下一级班子换届工作的指导和督查,确保换届工作健康、有序、平稳地进行。
三是要搞好协调,形成合力。党委要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履行好职责,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人大、政府、政协党组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做好相关工作。对党委在换届工作中集体讨论作出的决定,人大、政府、政协党组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纪检机关和组织、宣传、统战等部门,人大、政协有关工作机构要明确任务、各负其责,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加强沟通联系,搞好协调配合。对工作中涉及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省委请示报告。搞好市县乡换届是今年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各级组织部门要带头统一思想认识,带头学习领会换届政策,带头出谋划策搞好协调配合,带头遵守组织人事纪律。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尽职尽责,分类指导,扎扎实实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
四是要加强教育,正确引导。换届中,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认真总结工作、谋划未来,形成鼓舞人心的工作报告,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上来。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教育干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正确对待个人进退留转,正确对待选举结果,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对退下来的、交流转岗的、未提名的差额考察对象和差额落选的同志,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要严肃纪律,加强监督。这次换届,是涉及到市县乡三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的集中换届。能不能做到纪律严明、风清气正,直接关系到整个换届工作的成功与否。各级党委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加强舆论引导,强化纪律监督,严厉打击干扰破坏换届选举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为换届选举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坚持教育、警示、预防在先,从思想上筑牢纪律防线。要坚决贯彻执行中纪委、中组部和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关于严肃换届纪律的通知精神,严格执行中央“5个严禁、17个不准、5个一律”和省委“12条”的纪律规定。要畅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手段,完善监督措施,加强对换届工作全过程的监督,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干部选任工作四项监督制度,严格干部选任过程监督。要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坚决防止拉帮结派、诬陷他人等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和换届前突击提拔调整干部等违法违纪行为。对违法违纪行为或搞非组织活动的,一经发现,要坚决查处,绝不姑息;已作为领导班子换届人选的,要取消其人选资格;惩治不力的要追究领导责任。换届期间,“12388”和“12380”举报电话,组织部门信访、电话、网络“三位一体”举报体系要确保畅通,干部选任工作全程记实监督系统和办法要全面运用,以铁的纪律保证换届工作风清气正。
汤涛就做好换届工作对全省组织系统提出要求—— 公道正派严守纪律清正廉洁
3月1日下午,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在全国组织系统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视频会议后指出,做好换届工作是今年组织部门的中心任务,全省各级组织部门要紧紧围绕坚持公道正派、严守换届纪律主题,深入推进“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为换届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一要坚持公道正派。坚持党的干部路线和用人导向,保证选拔出来的干部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二要严守工作纪律。严格执行中组部“十严禁”纪律规定,带头遵守换届工作“5个严禁”的纪律要求,严禁跑风漏气、严禁说情、严禁打探消息、严禁收受礼品、严禁吃请。三要保持清正廉洁。各级组织部长要严格自律,作出表率,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广大组工干部要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坚决抵制各种诱惑,从源头上确保换届工作风清气正。
第五篇:在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一、充分肯定过去一年我市安全生产工作所取得的成效2002年,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我市安全生产形势保持了比较平稳的态势,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全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我市已实现连续3年没有发生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特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控制在省政府下达的指标内。2002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先进市。二是一些重点行业安全生产形势趋于好转。煤矿通过近几年的安全专项整治,安全状况明显改善,2002年实现安全年,成为全省唯一没有发生死亡事故的市。烟花爆竹生产和经营单位,通过加强生产安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连续3年实现安全生产。三是水上交通安全再创佳绩。通过对重点时段、重点水域“旁站式”监管和死看硬守,我市已连续12年没有发生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四是安全生产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通过出台和实施矿山等7个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重、特大安全事故隐患监督管理办法的实施意见,以及安委会议事规则和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救援预案,我市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五是安全监管力量得到加强。在机构改革中,各级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得到调整和充实,监管力量得到加强,监管条件得到改善。
二、冷静客观地认清当前安全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一是各类安全事故仍呈上升趋势。2002年,全市共发生事故1041起,死亡209人。从行业看,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10.1%和11.2%;非矿企业事故上升66.7%;非煤矿山事故上升23.1%。从区域看,东至县、石台县生产经营单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都成倍增加,青阳县事故增幅也超过该县GDp的增长幅度。2003年以来,我市安全事故又不断攀升,1—2月份,全市共发生事故223起,死亡40人,同比分别增长8.8%和17.6%。其中,全市所发生的5起生产安全事故都在贵池区。特别是3月5日凌晨,贵池区六峰山铜矿井下发生5人被困的重大透水事故,引起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全省受到通报。二是安全生产基础仍相当薄弱。一些企业长期对安全生产工作投入严重不足,历史欠帐较多,且短期内难以弥补。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产业时普遍不重视安全“三同时”,埋下了事故隐患。一些基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得不到落实,制度不健全,安全工作流于形式。三是部分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近几年来,各级、各部门整体上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程度比以前有了提高,但发展不平衡。有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在思想认识上有“隐患”,抓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存在从上到下呈层层递减、逐级弱化的趋势。一些单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到位,责任追究不严,应付安全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主动预防的少,临时抱佛脚的多。四是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成果难以坚持。我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重特大事故隐患整治工作虽已初见成效,但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没有建立长效机制。除消防、锅容管特安全专项整治已经验收外,还有多项整治只是阶段性总结。非煤矿山越整治,事故越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年已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有些地方和行业专项整治虽已经结束,但如果不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事故将会反弹。此外,随着我市经济增长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不安全的因素也随之增加。五是全民的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近年来,全国安全事故频发,平均每天约有380人丧生于各类安全事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公民安全意识差,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或者不懂安全生产知识、冒险蛮干造成的。我市大街上人、车抢行,汽车、摩托车随意停放、调头、闯红灯等违章现象屡见不鲜,随处可见,市民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强化。六是对事故处理失之于轻、失之于宽。事故调查处理“四不放过”的原则没有很好坚持,行政责任追究制度难以落实到位,属本级政府处理范围内的事故普遍处理过轻。当前一定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关于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依法严肃追究事故责任者的责任。
三、求真务实,扎实苦干,努力完成2003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任务
(一)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生命安全,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安全生产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就是要把安全生产作为市场准入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坚持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关闭那些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破坏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厂小矿,消除危险源。“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旨的安全文化,本身就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二是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认清安全生产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小康社会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是劳动者生命安全切实得到保障、生活质量提高的社会。事故频发,既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暂时的发展和繁荣。三是要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深层次上,认识安全生产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生产力水平落后,反映在安全生产上,就是事故多发,职业危害严重。受社会生产现状的制约,我市的安全生产必须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好转的过程。我们一定要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着眼,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要求,抓住面临的历史机遇,增强开创安全生产工作新局面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围绕安全生产总体目标,积极探索和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我市2003年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已经明确,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不断创新,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靠突击式、运动式的方法来抓安全,在一定时期内、一定范围内很有必要,也能够收到一些成效,但不能使安全生产得到长期保障。各地情况不一,部门和行业各有特点,安全生产的基础和重点也不一样,但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企业全面负责、社会监督支持”的原则,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一是政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依法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体系,使安全监管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履行《安全生产法》执法主体的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和指标考核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机制。二是部门。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的职责,依法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安全生产工作依法实施监督管理。三是企业。各类企业(包括经营单位)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保障必需的安全投入,加强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形成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机制。四是社会。大力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社会舆论氛围,形成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机制。这四个层面必须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总体推进。
(三)围绕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巩固扩大整治成果。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项重点工作,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今年安全专项整治的主要对象,要集中在那些专项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存在较多漏洞和死角、伤亡事故仍然多发的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
1、重点行业:要突出抓好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运输。一是继续关闭那些破坏资源、污染环境、技术落后和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矿山,并防止死灰复燃。对整治验收合格的矿井,要加强日常监督管理,防止滑坡。对矿山有关证照要实行动态管理,加强年检,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予以吊销。二是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认真贯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安全评价和生产许可证制度,严格对涉及剧毒化学品从业单位和人员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非法生产、经营、运输活动和利用剧毒危险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消除各种隐患和漏洞。三是在道路交通运输领域,要强化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监管,不符合安全条件的运输车辆坚决停运。搞好创建“平安大道”、“交通安全村”和“交通安全社区”活动。
2、重点区域:事故上升幅度较大和死亡人数较多的贵池区和东至县要作为安全监管的重点,促使其减少事故和死亡人数。对矿山尤其是煤矿集中的乡镇以及道路、水上交通运输的重点路段,也要进行重点整治。
3、重点企业:一是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认真进行整治。二是2002及近期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必须认真落实整改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发生。三是要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强化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培训考核,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
(四)加大行政责任追究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安全事故。我市各类安全事故持续上升,与我们事故成本低、处罚不严也有很大关系。在处理事故时虽有经济处罚,但处罚金额过小,不足以引起企业的重视。有时还存在情大于法,以有限的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处分甚至刑事处罚的现象。只有提高事故成本,才能使责任单位从内心重视安全,尊重他人的生命安全。同时,必须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在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严肃追究地方政府及负有安全生产监管和审批职责部门的责任。除国家有明确规定外,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一次死亡1—2人安全事故,按有关规定成立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报告统一由市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批复结案。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由市安全综合监管部门会同市监察部门对事故的管理责任进行调查,报市政府批复。加强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和批复结案工作,是扭转事故处理偏轻偏宽和遏制事故上升的有效措施,是实现安全监管工作创新的重要举措。
(五)高度重视“两会”和重点节假日期间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社会稳定。要认真吸取贵池区六峰山铜矿“3·5”重大透水事故教训,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全市小矿山在雨季暂停生产,查隐患、抓整改;道路、水上交通要严厉查处车辆、船舶带“病”运行、严重超载、酒后驾驶、农用车载客和疲劳驾驶等违规违章现象,制定恶劣气象条件下的通行和事故应急预案;要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监管,对建筑工地、商场、影剧院、歌舞厅、饭店、宾馆、学校、医院、旅游景点、网吧等公众场合的安全状况,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全面进行安全检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必须马上停产、停业整顿,确保“两会”和全年重点节假日期间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