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全文
(2011年7月29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第65号)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于2011年7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7月29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实施,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创新,促进本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工作。
第三条 规划纲要是经国务院批准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执行规划纲要,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开展相关工作。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调整规划纲要,因情况变化确需调整的,由省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向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建议。
第四条 实施规划纲要应当坚持科学发展原则,鼓励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负责实施规划纲要的领导工作,统筹协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工作,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规划纲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工作。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参与规划纲要的相关实施工作。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设立的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协调机构,负责规划纲要实施、监督管理的综合协调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办公室承担具体工作。
政府各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工作。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收集、听取社会各界对规划纲要的实施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予以考虑。
第七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广泛宣传报道规划纲要及其实施情况,并配合有关单位依法公开相关信息。
第二章 组织与协调
第八条 编制和修改珠江三角洲地区相关专项规划,应当以规划纲要为依据。编制和修改其他规划,涉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应当与规划纲要相衔接。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订省实施规划纲要的年度工作计划。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级人民政府的年度工作计划,制订本地区实施规划纲要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珠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按照本级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制订本部门实施规划纲要的年度工作计划,并报送同级人民政府。
年度工作计划应当包括目标任务、进度安排和责任落实等内容。
第十条 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报送的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审核,对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的,应当要求制订机关作出修改。
第十一条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实施规划纲要工作进展情况,珠江三角洲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实施规划纲要工作进展情况。
第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机制,协调解决实施规划纲要中的重大问题和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召集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研究协商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事项并作出决定,涉及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的,应当请相关地级市人民政府参加。
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召集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对涉及实施规划纲要的具体事项进行协商;涉及投资新建重大产业项目和重要产业基地布局等重大具体事项的,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牵头协调。第十三条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协作会议等形式,对涉及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事项进行沟通、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作出决定或者签订合作协议,并严格执行。省人民政府应当督促决定或者合作协议的执行。
区域协作发展事项需要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协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提请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协调,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为有必要的,应当牵头协调。
第十四条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依照法定的权限制定涉及实施规划纲要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或者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等,可能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的,应当征求所涉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对意见的采纳情况作出说明,及时反馈给提出意见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共建优质生活圈、区域合作规划等方面的合作。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区域协作发展决定或者合作协议,以及其他实施规划纲要中发生争议的,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作出决定。
第三章 促进与保障
第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等一体化的发展规划。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一体化发展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逐步推进各市在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制度衔接。
第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跨行政区域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内产业发展定位、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大产业项目布局和共建共享方面建立协调机制,支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的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共同做好产业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促进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和资金、技术、人才、项目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第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交通、能源、水资源、信息基础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项目规划、选址、建设进度、技术标准等方面建立协调机制,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第二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各类园区、开发区、合作区的布局、规模和规划建设标准,加强对区域绿地、绿道和重点发展地区的强制性监督控制,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空间布局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范围,逐步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及其保障机制。
第二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区域污染联防联治等管理协调机制,加强相邻生态功能区合作。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区域性环境信息网络和污染源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城市间、部门间环境信息共享。
第二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专项资金,支持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成果产业化、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第二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共建公共信息数据库,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政府间的信息共享。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创新行政、经济、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关改革创新措施应当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改革创新工作涉及面广、问题复杂的,可以在局部地区或者部分单位进行试点;条件成熟时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第二十六条 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制定机关应当根据实施规划纲要的需要,适时制定、修改或者废止有关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省人民政府根据实施规划纲要的需要,可以制定单独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政府规章,或者提请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单独适用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方性法规。
第二十七条 实施规划纲要涉及法律、法规或者国家政策未规定的事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在遵循国家法制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应当定期清理规范性文件,及时修改或者废止与规划纲要和本条例不一致的规范性文件。第二十八条 实施规划纲要需要扩大县级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行政管理职权的,应当坚持科学发展、权责统一、分类指导的原则。
省人民政府可以按照前款规定,批准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具备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镇人民政府,行使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定的由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行使的行政管理职权,并就批准的行政管理事项制订调整目录。
省人民政府作出的批准决定和制订的行政管理事项调整目录应当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向社会公告。
行政管理职权调整后,县级人民政府和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行政管理能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常务委员会应当加强对行政管理职权调整后的县级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实施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九条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决策涉及下列事项的,决策机关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网上咨询等方式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并将意见采纳情况向社会公布:
(一)产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区域、流域、海域建设规划的编制或者重大调整;
(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大土地及矿产等自然资源和其他重要公共资源配置项目的立项审批;
(三)土地征收计划项目,国有土地上房屋和集体土地的征收、征用及其补偿安置;
(四)其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第四章 考核与监督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估考核制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实施规划纲要的情况进行评估考核。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参照省人民政府的评估考核制度,对其所属部门和下一级人民政府进行评估考核。
评估考核的标准、程序和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三十一条 评估考核应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学者参与,并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第三十二条 评估考核机关对评估考核优秀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彰;对评估考核不合格的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评估考核结果应当作为领导干部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行政机关连续两次综合考核不合格,其主要负责人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令其限期整改;主要负责人工作有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由有权机关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第三十三条 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实施规划纲要的工作情况和实施本条例的情况,并接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对实施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
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实施规划纲要的监督检查工作。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或者违反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各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部门投诉、举报。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投诉举报制度,受理单位和个人的投诉、举报,并及时核实处理。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上级机关责令限期改正:
(一)擅自调整规划纲要内容和实施步骤的;
(二)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不符合规划纲要要求的;
(三)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制订实施规划纲要年度工作计划的;
(四)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定期报告本地区、本部门实施规划纲要工作进展情况的;
(五)其他不符合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所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江门市、东莞市、中山市、惠州市和肇庆市的行政区域。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基本情况1
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基本情况
2010-05-25 04:03:00 来源: 广州日报(广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自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珠三角《规划纲要》一年多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省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实施《规划纲要》为全省工作主轴,牢牢扭住“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这一核心,从解决最重大、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提出并大力推动“三促进一保持”,把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紧密结合,积极推进《规划纲要》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年开好局”的目标。这一年多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强力推进,切实把《规划纲要》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纲要》后,省委、省政府立即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行周密部署,动员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一是广泛发动,凝聚共识,形成实施《规划纲要》的强大合力。2009年元旦假期刚过,省委即召开十届四次全会,认真学习领会《规划纲要》,深化对实施《规划纲要》重大意义的认识,对全省实施《规划纲要》作出初步安排。春节后,通过举办专题研讨班、开展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组织宣讲团赴基层宣讲、组织新闻媒体开展宣传和解读等多种方式,兴起学习贯彻《规划纲要》的热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在全省多个重要会议上分别作重要讲话进行动员部署,还专门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以及社会各界对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激发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规划纲要》的热情,营造良好氛围。二是加强领导,周密部署,为实施《规划纲要》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成立由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的实施《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协调《规划纲要》实施工作。各地、各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协调统一的良好工作局面。省委、省政府先后在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分片召开工作会议,逐市进行具体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规划纲要》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省委常委会逐一听取各地级以上市工作汇报,加强检查督促。与此同时,省委常委实行分片包干制和重大项目省领导分工负责制,大力推进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和相关重大项目建设。汪洋书记亲自牵头督办政协提案,推动珠三角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加快完善区域协调机制。三是细化目标,逐级分解,全面建设实施责任体系。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决定和实施方案,召开全省贯彻实施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总体目标,对《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量化分解到珠三角各市、省各有关部门,并要求各市和省有关部门编制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和责任分工。四是加强督查,严格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机制。制订印发了实施《规划纲要》评估考核办法。截至今年3月底,已完成对珠三角九个市、省直25个部门去年实施《规划纲要》的实地考查、评估测评,全部考核工作将于6月完成。
二、把实施《规划纲要》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紧密结合起来,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实施《规划纲要》的基础,制定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坚持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并举,实行外需不足内需补、外资不足内资补。一是以《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为
重点,加大投资力度。充分利用《规划纲要》赋予的政策空间,省财政筹资1000亿元用于扩大投资,省市政府与各大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授信额度达2万亿元,推动一批重大项目特别是总投资2.37万亿元的省“新十项工程”建设。二是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真落实家电、汽车、农机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率先试行国民旅游休闲计划,促进家电、汽车、住房、旅游、信息服务等五大消费。组织“广东产品全国行”系列活动,省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前往广西、湖南开展投资与经贸洽谈活动,到国内重点城市举办130多场促销活动,成交金额达5800多亿元。制定实施促进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省财政新增安排22亿元,并提前安排50亿元各类专项资金,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开拓市场等。2009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892亿元,增长16.3%。三是力促外经贸稳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外经贸稳定发展的意见。省财政拿出29亿元扶助企业抢抓订单和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内外销并举,成功举办“首届广东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博览会”,成交509亿元;重点推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一般贸易扩大出口。
三、充分发挥《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省委、省政府及早认识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科学发展模式之机”,要求紧紧抓住实施《规划纲要》的契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现代物流、金融、会展、商务、科技服务、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速,金融业整体规模赶上香港。编制实施装备、汽车、钢铁、船舶等12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动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先进制造业增加值714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44.3%。全省汽车产量达113万辆,居全国前列。推动中石油、中海油、中船、中航、南车等中央企业加速在我省布局,龙穴造船基地30万吨自主知识产权超大油轮成功建造并交付使用。广州中低速柴油机、南沙重型机械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沿海石化产业带布局基本形成,珠海通用飞机项目和航空产业园建设顺利。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显示、新能源、新光源、新通信及软件等“四新一软”产业,我省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基地,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建设顺利。二是坚定不移地实施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充分发挥珠三角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台了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总体规划和推进产业转移园建设加快产业转移步伐的意见,提前集中安排专项资金45亿元,以竞争方式择优扶持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三是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组织实施新十项节能工程,单位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能耗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
四、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提升。按照《规划纲要》关于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的要求,深入实施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十大创新工程,创新经济绩效和企业创新能力指标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制定落实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及细则。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珠三角地区科研经费占GDP比重达1.81%,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增两院院士5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位,珠三角地区研发人员达26万人,万人研发人员数位居全国前列。省部、省院产学研合作全面加速,新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64个、创新联盟9个,组织引导全国高校、研究院所2200多名科技特派员入驻3000多家企业,辐射带动1万多家企业转型升级。省部产学研合作4年新增产值7000多亿元、利税1000多亿元。省院合作转移转化中科院400多项
科技成果,实现产值130多亿元。制定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计划,节能减排、数字装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国家工程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87家,华南新药研发大平台跻身国家生物医药重大创制平台行列,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深港创新圈等重大建设进展顺利。高新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制定实施加快高新园区发展的意见,2009年工业增加值达3100亿元,增长23.4%,出口额达850亿美元,增长33%。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达2.6万亿元,增长15%,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名牌带动战略,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国首位,分别比上年增长14.8%和49.3%,其中珠三角地区百万人口发明专利申请量达653件,超出《规划纲要》预定目标。
五、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加快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坚持把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实施《规划纲要》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珠三角国际大都市群。一是以编制好规划为龙头引领一体化。出台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指导意见,把编制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规划作为推进一体化的重要基础。通过编制五个一体化规划,明晰了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以经济圈建设为重点提升一体化。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以广佛同城化为示范,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由省委常委分片包干牵头推进。广州、深圳两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至去年底,广佛两市确定的52个重点合作项目中,17个完成类项目已有15个顺利完成,20个启动类项目已全部启动,15个推进类项目11个推进顺利,4个正全力推动。三大经济圈建设稳步推进,各自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和一系列专项合作协议,明确了合作内容和合作重点。广佛肇经济圈37项重点合作工作积极推进。深莞惠经济圈在界河和跨界河综合整治以及边界道路的建设和连接上取得积极进展。珠中江经济圈已实施年票互认,下一步将推进通信同城化和饮用水同网。三是以交通对接为突破口深化一体化。统筹规划建设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区域快速通道网络,推动城际轨道交通同城化发展,着力构建珠三角统一、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修编完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规划》,广珠、广佛肇、穗莞深、广惠城际轨道、广佛城际轨道环线、广深港客运专线等轨道交通建设加快推进。积极打通高速公路“断头路”和推进国省道“瓶颈”路段改造,大力推进珠三角地区毗邻市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广佛两地开通39条公交线路和21条快巴。同时,全部撤销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比国家规定时间提前三年完成任务。
六、积极落实“先行先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要求,积极承担起深化改革先行区的重任。一是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大部制要求,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顺利完成了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开展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深圳、佛山顺德区的大部制改革成效显著,为全省乃至全国探索了新路子。基本完成省本级政府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和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占总数的53.6%;省有关部门对1000家重点企业实行“直通车”服务。制定实施富县强镇事权改革指导意见,东莞、佛山等市富县强镇改革试点顺利。全面展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新融资平台,建立省级国有资本收益、交通、水利三大融资平台,2009年新增融资约550亿元,有力支持了重点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工作。全省农村信用社基本完成票据兑付和组建统一法人工作,广州、东莞、顺德农信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创设小额贷款公司
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深圳创业板成功推出。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稳步推进省直管县体制和竞争性分配财政发展资金改革,逐步引入生态激励财政机制。三是积极破解统筹城乡难题。佛山、惠州、中山及广州增城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有效推进。四是大力改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实行以居住登记和居住证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证通”制度。珠海市率先启动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救助、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等改革试点。中山市在全国率先试行积分制推动流动人员入户城镇。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制定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珠三角地区率先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改革试点。
七、携手港澳共同实施《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关系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紧紧围绕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群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强化粤港澳联动机制,深化合作领域。成立了联络协调小组,出台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决定。正式签署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协议涵盖了粤港经济、社会、民生、文化等合作领域,提出以率先形成最具发展空间和增长潜力的世界级新经济区域为目标,确定以跨界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国际化营商环境、优质生活圈、重点合作区等为合作重点。联手港澳共同举办实施《规划纲要》的宣传、研讨、交流活动。
八、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围绕《规划纲要》提出的打造全国高水平、高品质社会事业发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投入力度。去年省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均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帮助市县增强发展后劲的资金占总支出的75.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制定实施我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推动全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南粤春暖行动”等活动,帮扶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省级调剂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模式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养老保险关系省内无障碍转移,顺利启动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79.9%,提高7.9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我省贯彻实施《规划纲要》起步快速、开局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全省特别是珠三角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率先突围、回升向好。2009年,我省实现GDP39082亿元、增长9.5%,人均GDP40748元、增长8.4%,均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9052亿元和3649亿元,增长6.9%和10.3%。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同比增长13.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9.6%。结构调整成为最大亮点,2009年,全省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4∶50.3∶44.3调整为5.1∶49.3∶45.6,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贡献率达49.1%。其中珠三角由上年的2.4∶49.9∶47.7调整为2.3∶47.8∶49.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但在实施《规划纲要》工作中仍存在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推进《规划纲要》实施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尚未有效突破。《规划纲要》实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涉及珠三角一体化等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还有待破解,地方行政体制障碍仍是制约一体化的主要因素,在跨界产业布局调整、环境保护与治理等问题上协调推进难度很大;合作协议落实存在执行力不够强、有些工作未按进度推进等问题;中心城市的带动引领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大。珠三角地区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掌握定价权和占领标准制高点的产业、企业偏少,产业竞争力
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联动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主动参与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和对接的工作力度仍待加强。部分地区土地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三是改革创新的办法不够多、探索的力度不够大。地方和部门推进改革的意识不够强,成效还不明显;已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仍停留在浅层次上,触及影响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的很少。先行先试的办法不多,一些创新的思路和做法受到体制政策等因素影响,难以落实和推进。对此,我们应予高度重视,努力争取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来源:广州日报)
第三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实施纲要
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实施纲要
按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实施纲要》,要求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本报将其全文刊登。为深入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创建水平,推动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创建从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从城市到区域的跃升,制订本实施纲要。
一、明确创建目标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打造区域文明城市共建新平台,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文明形象,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区域文明城市群,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城市区域。
按照“巩固提高、辐射延伸”的原则,不断提高现有“全国文明城市”和“广东省文明城市”的工作水平,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按照“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各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步伐,力争到2017年,珠江三角洲各地级以上城市100%建成“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各县级市(县城)100%建成“广东省文明城市(县城)”,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全面覆盖。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联片创建、联手共建,形成区域文明城市群。
二、突出创建重点
(一)共建珠江景观带。
利用珠江水系河道纵横的自然优势,点线面结合,共同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沿江景观带。
1.加强珠江沿岸景观建设。建设一批沿江亲水公园、亲水岸线、亲水广场,凸显沿岸城市靠江、亲江、通江、透江的风格和特色,形成滨水景观展示长廊。
2.建设珠江沿江风情休闲带。综合规划建设沿江岸线,重点加强对沿岸旧房屋的整饰改造,建设融休闲、观光、购物、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商贸旅游长廊。
3.实施珠江夜景光亮工程。按照节能、实用、美观的原则设置珠江沿岸景观照明。选择一批主要沿江道路及主要景观建筑物,实施灯光灯饰综合升级改造,塑造绚丽多姿的珠江灯光夜景。
4.加强珠江沿岸景观带公共交通建设。结合绿道网建设及滨水地区改造,建设慢行交通、轨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系统相结合的绿色交通体系,减少机动车对滨水地区的干扰,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公共活动空间。
5.加强对珠江两岸建筑的规划控制。严格控制珠江两岸一线建筑离岸距离和高度,确保沿江建筑界面不对珠江开敞区造成视觉压抑。
(二)共建滨海景观长廊。
综合规划开发珠江三角洲海岸带,构建彰显人文特色和海洋魅力的阳光金海岸。
1.建设滨海风情景观带。以海滨资源为依托,以海洋文化为内涵,建设一批集生态旅游、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休闲湾区、滨海公园等,构建自然与人文并茂、环境优美宜人的滨海景观带。
2.构建绿色海岸线。以沿海红树林等防护林系统为基础,建设融生态和景观于一体的绿色海岸线,营建优美的海岸绿色景观。加强滨海山水之间的绿道建设,达到“显山、露水、透绿”。
3.加强滨海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滨海重大工业项目布局区域协调,控制污染,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加强对河流、湿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生态系统的保护。
(三)共建珠江文化带。
加快珠江沿线文化一体化建设,增强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区域文化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1.实施珠江沿线特色文化联建工程。推动珠江沿线联片建设以粤剧、粤菜、粤语、骑楼、南狮、龙舟等为特色的广府历史文化带,以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为特色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带,以商业文化、改革文化、时尚文化为特色的现代文化带,营造独特地方特色和个性品位的特色文化。
2.实施珠江沿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工程。推动珠江沿线建设一批文化中心、艺术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主题公园、文化广场、文化景观、艺术空间等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一批专题、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建设广东文学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广东人民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工程,不断提高珠江两岸的文化品位。
3.实施珠江沿线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工程。建设珠江沿线城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资源数据库、演艺联盟,建设文化执法联动协查机制,构建资源共享、服务一体的珠江沿线城市都市文化带。深化与香港、澳门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提高珠江三角洲都市文化圈的国际化水平。
4.共建珠江三角洲文化创意产业圈。发展高端和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建设创意产业园、创作基地、设计城和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以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数字出版、网游动漫、影视制作、游戏游艺、工艺美术、音像电子和演艺娱乐为内容的产业园区。
5.联合开展珠江三角洲节庆文化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舞醒狮、赛龙舟、花灯会、登高等具有传统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组织岭南年俗节、七巧欢乐节、龙舟文化节、波罗诞、观音诞、龙母诞、咸水歌会等特色节庆活动,建设珠江三角洲民俗风情旅游文化带、广府文化跨市旅游线路,共同展示珠江三角洲民俗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6.实施珠江沿岸文化古迹保护和联合开发工程。结合保护文化遗迹、古街古镇,实施岭南风貌街区古镇、古村建设和复兴工程,展现地域特色鲜明的城乡风貌。加强对南越王墓、陈家祠、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故居、梁启超故居、叶挺故居、虎门炮台旧址、佛山祖庙、宋城墙、七星岩摩岩石刻、大鹏所城、梅溪牌坊等文化古迹的保护和联合开发,拓展珠江沿岸文化古迹跨市旅游线路,壮大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珠江沿岸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共建珠江绿色水系。
建立珠江流域上下游统一协调的水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推进珠江水系综合整治,建设绿色水系。
1.深入开展保护珠江母亲河行动。推进珠江水系综合整治,加强珠江水域的水源涵盖林建设,加强清淤和道岸养护,推动水质有效改善。力争到2015年,流经城市河段和城镇内河涌水质明显改善,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水环境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珠江三角洲水系主干、支流水质维持优良水平。
2.创建文明珠江航道。加强航道的管理、规划和综合治理,控制航船违规排放污染物,建立有序、文明的航行环境。
3.开展城镇污水治理行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到2020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完全达标。
4.开展防治农业水源污染活动。加大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督管理力度,控制农药、化肥污染。搬迁或关闭位于水源保护区的畜禽养殖场,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5.开展防治生活污染行动。引导广大城乡居民正确处理生活垃圾,不随意丢弃垃圾,不增加生活污染,保护生活环境和水资源。
(五)共建清洁蓝天。
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切实治理区域大气污染。
1.开展综合治理行动。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源,严禁高污染的新项目上马,加快老污染源限期治理,关停不能稳定达标的重污染企业。实施工业合理布局,开发节能减排技术,改变燃料构成。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控制汽车超标排放废气。通过达标排放、关停企业、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2.完善监控预警体系。将珠江三角洲所有城市监测站纳入区域空气监控网,建设空气监测站,加强对光化学烟雾、酸雨、灰霾现象的监测和研究。
3.健全质量评价体系。引入大气环境质量国际评价指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
4.创新环境经济政策。制定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经济政策,建立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开展大气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试点工作。
(六)共建爱心家园。
强化居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广泛开展公益活动,构筑区域联动爱心工作平台,建设爱心家园。
1.实施公益慈善工程。发动居民群众积极参与公益慈善活动,深入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南方公益、关爱行动、城市暖流、慈善万人行等活动。
2.关心外来务工人员。改善用工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大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问题,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关爱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品德培育、精品供给、环境净化、心理护卫四大工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帮助单亲困难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解决生活失助、学业失教、情感缺失等问题。加强珠江三角洲地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确保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4.深化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珠江三角洲志愿者联盟,加强对各种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协调,广泛开展关爱空巢老人、青少年辅导、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行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七)共建文明生活引领区。
着力倡导文明行为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共同建设文明生活引领区,共创珠三角优质生活圈。
1.培育道德文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倡导新风尚、创造新生活”为主题,扎实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等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弘扬文明和谐之风。
2.倡导低碳生活。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知识,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低代价的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公民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理念、消费模式。
3.开展健康生活。开展科学饮食、文明饮食宣传教育行动,改变铺张浪费、暴食竞饮、嗜食野生动物等不文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实施国民旅游休闲计划,推动居民形成文明养生、科学健身、高雅休闲的良好生活习惯。
4.提升文明素质。实施提升文化素养工程,引导广大市民形成热爱文化艺术、参与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志趣高雅的生活习惯。深化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办好南国书香节,引导市民养成多读书、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自觉提升文化素养。
5.加强法制宣传。加强社会规则、社会秩序教育,引导居民群众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理性公平地分享社会公共资源。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体社会成员的法制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抵制不法行为。
(八)共建乡村文明圈。
以推进珠江三角洲农村社区化为突破口,加强城乡共建,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
1.推进农村社区化建设。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三旧”改造结合起来,把城市的管理经验、服务方式引入农村,推进农村居住模式由“镇—村”型向“街—居”型转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供水管网、电网、天然气管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卫生、商业等配套网点。探索实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和自然村落合并,推动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居住。
3.改造农村环境。推进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推行畜禽养殖区,推广沼气利用技术。搞好农村庭院和房前屋后净化绿化美化,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开展生态文明万村绿大行动,加快推进岭南新民居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4.实施村民素质教育工程。加快农家书屋建设,办好农民读书节,强化农民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宣传教育,强化男女平等意识,引导农民优生优育。推进殡葬改革,倡导绿色殡葬,摒弃厚葬、散埋乱葬、违规建坟等不良现象。
5.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省文明委具体负责推进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省文明委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把文明城市群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市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积极承担责任,主动推进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完善保障措施,抓好工作落实。要以深莞惠城市圈为试点,摸索经验,逐步推进。
(二)广泛宣传动员。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着力宣传省委、省政府推进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共建行动所取得的成绩,宣传共建行动中的先进典型和宝贵经验,营造氛围,凝聚共识。组织“珠江三角洲文明城市群建设群众论坛”,搭建开放式的公众研究、交流和宣传平台。
(三)加强监督检查。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责任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建立检查监督机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分析,定期开展工作评估,并将实施进展情况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第四篇:关于良西镇2012上半年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工作总结
关于良西镇2012上半年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工作总结
2012年上半年,我镇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统筹安排,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工作方案,抓好落实。现把我镇2012上半年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各项工作情况和成绩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镇级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
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载体建设,狠抓招商引资和财税征管,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据预测,2012年1—6月,镇级经济总收入73228万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8281万元,增长6.6%;第二产业50019万元,增长16.6%;第三产业14928万元,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67万元,增长1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95万元,增长17.6%。实际利用民资34800万元,增长97.2%;农民人均纯收入3386元,同比增长17.4%。主要体现四大亮点:
基础设施建设展现新面貌。我镇按照建设旅游中心城镇的目标要求,着力抓好圩镇的科学规划和城市化建设。加大了对圩镇“六乱”的整治力度,圩镇面貌焕然一新。切实抓好高速公路景观林带的征地拆迁和青苗补偿工作,确保了高速公路景观林带能 1
顺利动工建设。新建了一批乡道、村道和供电线路,大大完善了招商载体建设,有效地推动了经济发展。
财税收入实现新增长。始终把财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切实做到“四个加强”:一是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协税队伍建设;三是加强税收征管;四是加强促产培财,扩大后续税源。今年上半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万元,增长%。
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重点抓好好恒大泉都项目、华宸光电项目、华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明珠花园项目等重大项目的上马和投产工作。恒大泉都项目于2月15日顺利摘牌,2月16日开始进入开发,我镇积极主动配合恒大泉都旅游城项目的开发推进工作。目前,恒大进入区内开发的有开发部、工程部、物业部、钻探队、土方工程队共1000多人;区内青苗、竹木、鱼塘、山坟、房屋的清退工作基本完成;进场钻机、钩机、铲车、推土机等重型机械40多台,完成地质勘探钻孔400多个,正在捣制区内施工大道500米,开挖首期周边沿线施工路3.8公里,平整首期开发面积977亩,开展了首期高层建筑的基础捣制及别墅区第二层建设,二期工程的清表和项目出入口大道施工正在进行中;搬迁了区内低压供电线路,解决了恒大要求提供的2个630千伏安的用电指标;完成区内电信、移动、联通、有线电视等光纤电缆的搬迁工作;配合恒大办理好营业执照、公章、税务登记证和银行帐户。另外,华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一生产线已经投产经营,第二生产线的用地已征,并报省国土资源厅,待批复后就建设厂房。华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的厂房已建成,机械已运进,准备装机;厂区的围墙已完成,宿舍和饭堂的土建已完成,待装修;净化池和污水处理池的土建工程已完成;厂区主干道正在建设中。锦江明珠房地产有限公司的工程规划已完成,图纸已出,第一期工程正在打桩。
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一是村级集体经济取得新发展。积极支持、引导各村通过利用“三旧”进行招商、建设扶贫楼出租和完善集体土地、山地承(发)包等多种途径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二是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积极实施“一镇一品”、“一村一品”战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创办农业种养基地,推动农业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名贵花卉基地、传统的“两葛”、马铃薯基地、淮山基地、毛薯基地和簕菜茶基地等。
二、存在问题
2012年上半年,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经济总量少,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经济运作仍然较为困难;二是刚性约束指标如土地、环保、节能等要求越来越严格,加快发展与环境制约的矛盾愈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镇经济发展;三是仍然潜伏着一些
社会不稳定因素。对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镇将围绕建设省级低碳示范区的要求,着力构建工业、旅游和现代农业等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镇级综合实力。
一是以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加速推进旅游强镇建设。要以抓好恒大泉都项目的顺利推进为抓手,举全镇之力,协助该项目顺利开发,使首一期工程能够顺利开展,力争10月份能开盘售楼。我镇异地落户在市产业转移园区和恩城、东成的项目有广东华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锦江明珠花园、好万家购物广场、鹏达五金制品厂,涉及电子科技、房地产开发、商业销售和五金制造等多个行业。因此,我镇被定位为省级低碳示范区后,工业发展要抓好异地招商大项目建设,要重点抓好华宸光电和明珠花园两个大项目跟踪服务工作,力促项目早上马早出效益。使之成为我镇别具特色的异地落户经济支柱产业,成为我镇经济高速增长的增长极。
二是以发展大旅游为重点,加速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按照市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大田、良西、那吉三镇连成一体的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的要求,密切配合做好策划和规划设计工作。重点是要整合和包装区内的旅游资源,突出抓好恒大泉
都项目的建设和良西水库的规划开发,打造省道369线农业水果、花卉观光区和农家乐休闲游等旅游经济新元素,大力促进帝都温泉的增资扩容和升级改造工作。通过建设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三是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加速推进镇级经济实力跨越发展。积极引导、鼓励和帮助落户企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引导企业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措施来抓,进一步深化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我镇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镇级经济综合实力的新跨越。
要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镇级经济综合实力,增强镇级财税发展的后劲,增加税收总量。要采取积极措施,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认真落实税收征管任务,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税源、重点税种的征收。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堵塞税收漏洞,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健增长。
良西镇人民政府
2012年7月13日
第五篇:民政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
民政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
二〇〇九年七月二十日
民政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协议
为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共同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发展,民政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经协商,达成本协议。
一、合作原则
(一)科学论证、统筹规划
共同推进广东民政工作改革创新的调研、论证,合理确定改革创新的内容、方式和进度,精心设计改革创新的具体方案和政策措施,统筹谋划珠江三角洲地区民政工作改革创新大计,充分发挥广东先行先试对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的启示和带动作用。
(二)突出重点、注重创新
把解决当前民政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突破口,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制度建设,着力促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解决民生和促进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保障性和综合性作用。
(三)立足实际、着眼长远
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民政工作
2角洲地区一半以上的社区建成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
12.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农村社区服务场所和设施,在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先行先试。
13.在探索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政策兼顾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方面先行先试,促进外来经商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三)率先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
14.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推进有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内设臵社会工作者岗位,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以社会服务机构为重点,引导社会组织开发社会工作者岗位,聘用社会工作人才。
15.建立社会工作培训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管理和建设。民政部在安排社会工作者出国(境)学习考察、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和部级课题研究中,优先考虑广东省。将珠江三角洲地区逐步建成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区。
(四)探索建立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
16.积极稳妥地扩大社会福利制度覆盖范围。按照有关规定要求,确保城市“三无”人员(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居民一般生活水平;建立养老服务财政补贴制度和高龄老人政府津贴制度,建立统一的老年人优待办法;探索残疾儿童报告和分类津贴制度,建立贫困家庭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加强儿童福利工作,为孤儿监护养育家庭、残疾儿童家庭及其他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指导、服务和支持;探索建立重度残疾人津贴制度、农村贫困家庭长期病人集中照顾制度。
17.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完善居家养老指导和服务网络,逐步扩大社区养老服务队伍,探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18.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引入平等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服务,开展国内社会力量独立兴办儿童福利机构的试点。建立社会福利行业科学有效的进入、运营、退出机制,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及管理规范化建设。
19.加强与港澳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发挥毗邻港澳优势,制订允许香港服务提供者以独资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和残疾人福利机构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港澳投资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兴办养老机构和残疾人福利机构。
(五)加快健全救灾救助体系
20.加强灾害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市(县)救灾物资储备网,建立中央救灾物资广东分库,建立城乡统筹的灾害救助应急和减灾工作体系。
21.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力度,依托部队、武警等救援力量,鼓励企业、社会等救援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进一步提高救灾装备水平和科技保障能力。
6召开一至两次,必要时,由任何一方提议,可召开临时会议,研究情况、协商问题。
民政部按进展情况随时派工作组,与广东省联合进行专项调研或阶段性综合调研,落实支持措施。
四、总结评估
部、省合作的时间进度与《规划纲要》相一致,首轮时间跨度为2009年至2012年。每年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2012年对合作成果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合作情况,商定后续内容,签订新的协议。
民政部: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9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