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4 22:3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02月26日 15时29分 152 主题分类: 资源能源 计划物价

“耗能”

“加价”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鲁政办发[2007]10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二月十五日

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鼓励节能,约束能源浪费行为,依据《山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28号)及《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06]28号文件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06]108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超标准耗能是指用能单位超过国家、省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节能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各项能源效率、能源消耗限额标准使用能源。

第三条 对超过限额标准用能的单位实行加价,以能源基准价格为基础,按照以下标准征收。

(一)超标准10%以内,超耗部分加价1倍;

(二)超标准10-20%(含10%),超耗部分加价2倍;

(三)超标准20%以上(含20%),超耗部分加价3倍。

能源基准价格为:电每千瓦时0.6元,标准煤每吨500元(原煤和其他能源按国家规定折算为标准煤),并由省物价局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规定和能源市场价格变动情况适时调整。

对超标准用能单位除实行加价政策外,应同时限期进行整改,在规定期限内能耗标准仍不能达标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或关闭。

第四条 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按照单位产品实际消耗能源量与限额标准的差额,分别乘以核算期内合格产品产量、能源基准价格以及相应的加价倍数计算。其中,产品所消耗能源是电能的,直接按电能计算加价费;所消耗能源是电能以外其他能源的,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折算系数,折算为标准煤计算加价费。

第五条 超标准耗能加价费的征收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由设区的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或节能监察机构负责征收,并全额上缴同级财政,作为市政府节能专项资金的组成部分,由政府财政、经贸、价格主管部门共同监督使用,主要用于支持节能技术产品的研发、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奖励,重大事项经本级政府同意后实施。

第六条 设区的市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及节能监察机构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核实用能单位相关数据,确认超耗能源品种、数量和应缴纳的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并下达《征收超标准消耗能源加价费告知书》。超标准耗能单位应当在接到决定书20日内,通过非税收入代收银行上缴到财政专户;逾期不交的,每日按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总额的3‰交纳滞纳金。

第七条 超标准耗能单位收到告知书后,可以向节能行政主管部门陈述意见,或申请听证。其中,对市级节能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省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第八条 超标准耗能单位逾期不履行超标准耗能加价费缴纳决定的,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九条 征收超标准耗能加价费使用省财政厅统一印制的山东省非税收入缴款书。

第十条 从事超标准耗能加价费征收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有关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条 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已实行差别电价政策的部分高耗能企业,其用电暂不实行超标准耗能加价。

第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试行。

第二篇: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我省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全面合作的优势,加强院地合作,更好地推进政产学研金合作创新,搭建高层次创新平台,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和创新型山东建设,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院士工作站系政府推动、多名院士实质性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章 管理机构及职责

第三条 省科技厅全面负责院士工作站的设立、管理和服务。各市科技局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以下简称主管部门)配合省科技厅做好相关工作。

第四条 省科技厅负责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邀请组织院士到我省考察指导,建立合作关系,为院士工作站的建立奠定基础。负责提出全省院士工作站建设的总体方案、建设数量、布局和专业设置等问题;负责对院士工作站进行审批、绩效评估等。

第五条 各主管部门按照省科技厅的有关要求,负责组织本地区或本部门、单位院士工作站的建设申请工作;调度院士工作站日常运行情况,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

第三章 设立与管理

第六条 省内企业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2、具有一定规模,并具有专门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一定数量的研究队伍;

3、与一名以上的院士(含一名)已经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院士同意与其共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活动,牵头院士年龄一般不超过80岁;

4、有明确的研究课题和稳定的经费支持,能为院士及其团队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第七条 申请设立院士工作站,由拟设单位认真填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建设申请书》(附件一),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科技厅,省科技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论证,提出设立意见,并报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备案。

第八条院士工作站管理期限一般为三年,实行动态管

理。管理期满仍需要继续设立的,经单位申请,主管部门审核后可予以重新确认。管理期间没有按照要求开展工作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撤销。

第九条 院士工作站以设站单位命名,称为山东省××(设站单位简称)××(技术领域名称)院士工作站。进入院士工作站的院士,以设站单位名义聘请,实行柔性流动和动态管理方式,其服务时间、方式、报酬及其它事项,由设站单位和院士按照双方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商定。

第十条 加强知识产权和科研成果保护。凡涉及技术、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保护问题,双方签订协议和责任书,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对违反协议或责任书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十一条 院士工作站的绩效实行报告制度。设站单位每年12月份要进行全面工作总结,并填写《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工作进展报告》(附件二),经院士签字和主管部门审核后,由主管部门统一上报省科技厅。

第四章 服务与支撑

第十二条 设站企业应为院士工作站和聘任院士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配套研发设施,选配称职的技术人员协助工作。

第十三条 省科技厅在科技政策、科技计划、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院士工作站重点扶持。主管部门要加大对院士工作站在人、财、物方面的支持。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四条 本试行办法由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相关主管部门和设站单位可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附件:

1、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建设申请书

2、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工作进展报告

二OO九年二月五日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

第三篇: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节能减排,规范低速电动车生产和使用管理,依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经信委)负责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管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下简称省质监局)负责低速电动车有关地方标准的制定及企业产品标准备案、强制性认证产品监管、组织产品质量检测。山东省公安厅(以下简称省公安厅)负责低速电动车注册登记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管理是指企业法人自愿申请,经省经信委审核企业生产条件、省质监局检测产品质量,由省经信委对企业及其产品进行备案,公安部门对车辆进行注册登记的行为。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山东省境内从事低速电动车生产的企业及产品管理。

第五条 对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备案管理,采用发布《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备案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方式进行。

第六条 本办法所称低速电动车系指以铅酸蓄电池组、锂离子电池组、氢燃料电池组等为动力源,由功率不大于10KW的电动机驱动的主要用于中短途出行或景区、社区代步的四轮载客车辆。

第二章 技术要求

第七条 低速电动车整车整备质量不超过1000kg,乘员不超过4人,总质量不超过1200 kg,最高速度不超过50km/h。

第八条 低速电动车的主要技术参数为:外廓尺寸(长×宽×高)≤4600mm×1800mm×1650mm(4200X1700X1550);出厂时一次充足电经济续驶里程≥100km;百公里经济耗电量≤15kwh;侧倾稳定角≥35°;最大爬坡能力≥20%;最小离地间隙≥150mm。

第九条 低速电动车电池寿命,铅酸蓄、锂离子等电池应不低于完全充放电1000次,氢燃料电池应不低于2000小时。低速电动车除以上技术要求外,应严格执行国家、行业有关强制性标准。

第三章 生产企业备案条件

第十条 从事低速电动车生产的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规定;

(二)企业注册登记、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三)具有与所生产车辆产品相适应的生产能力;

(四)具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及试验验证能力;

(五)具备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能力;

(六)所生产的车辆产品符合有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规定及专项技术条件和检验规范的要求;

(七)具备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八)销售的产品有国家认可的保险机构提供机动车保险;

《低速电动车生产备案条件及考核要求》(以下简称《生产备案条件》)(见附件一)。第十一条 企业申请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备案时,应向省经信委提供以下资料:

(一)《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备案申请书》(见附件二);

(二)企业按照《生产备案条件》要求进行自我评估的报告;

(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企业项目建设、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批准文件;

(五)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承诺书(见附件三);

(六)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审核意见。

第十二条 省经信委对企业申报资料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进行生产条件现场考核。

生产条件现场考核的结论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经考核,符合生产备案条件要求的企业为通过;反之,为不通过。

第十三条 通过低速电动车生产条件现场考核的企业,在省经信委网站进行公示,公示期限7个工作日。公示无问题的企业,即可开展产品备案申报工作。

第四章 产品检测

第十四条 低速电动车的产品检测工作,由省质监局组织具备条件的检测机构承担。

第十五条 检测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等要求进行产品质量和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检验。

对出具虚假报告的检测机构,由省质监局依法处理,并取消其检测资格,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企业生产的低速电动车产品,经检测机构检验,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和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生产企业即可向省经信委申请产品备案。

第五章 产品备案

第十七条 通过生产条件现场考核的企业申请低速电动车产品备案时,应当向省经信委提供以下资料:

(一)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

(二)产品的新技术、新结构原理说明;

(三)备案的企业产品标准;

(四)检测机构出具的整车质量安全检测报告;

(五)产品合格证样张;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十八条 省经信委委托中介机构对企业提交的产品技术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组织专家到企业生产现场进行产品一致性审查,并将产品审查报告上报省经信委。

第十九条 省经信委对中介机构提交的产品审查报告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在省经信委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限7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 省经信委根据公示结果,对符合生产备案条件的企业和产品以《目录》形式公布;不符合生产备案条件的企业,原则上在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生产备案申请。

第二十一条 已经列入《目录》的低速电动车企业如发生迁址、新建生产能力等生产条件变化时,应对变化后的生产条件进行重新考核,经考核达到备案条件方可投入生产。

第二十二条 省经信委根据低速电动车管理需要,对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保证情况进行定期复核,对生产条件不符合要求、产品一致性无保证、转让生产资质、弄虚作假等违规企业及产品,从《目录》中撤销。

第六章 产品销售管理

第二十三条 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应参照《车辆识别代号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2004年第66号公告),制定企业产品代号标识制度,并报省经信委和省公安厅备案。

第二十四条 低速电动车出厂销售时,生产企业应为每辆车打印企业产品识别代号,产品识别代号打印位置应统一、牢固、方便查验。同时,应在每辆车外部显著位置标明生产企业商品商标和本企业名称或商品产地,如商品商标中已含有生产企业地理标志的,可不再标明商品产地。

第二十五条 生产企业销售低速电动车时,应随车发放低速电动车出厂合格证,合格证样式和技术参数内容参照汽车产品出厂合格证。生产企业应建立合格证发放档案,加强合格证管理。第二十六条 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管理体系,为每辆车建立用户档案,在产品销售区域建立售后服务机构,实行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和售后服务制度,为每辆车提供至少1年产品质量保证和至少2年的售后跟踪维护服务。

第二十七条 生产企业如发现产品存在影响安全、环保、节能、防盗等严重问题,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和销售相关车辆产品,对已销售车辆进行召回,并及时向省经信委、省质监局报告。

第二十八条 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应当不断完善生产、检测设备,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第七章 运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 低速电动车允许在二级以下(含二级)公路行驶;城市道路通行范围,由当地政府根据交通流量等通行条件确定。(公园、景区、社区、厂区、机场等区域使用。)第三十条 对列入《目录》的低速电动车实行登记管理。登记办法由省公安厅制定。第三十一条 低速电动车参照机动车由国家认可的保险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承保。

第三十二条 低速电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参照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有关规定依法处理。第三十三条 低速电动车的报废期限为8年或行驶20万公里,报废程序参照国家车辆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在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前,低速电动车管理暂按本办法执行,待国家相关政策和标准出台后,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经信委、公安厅、质监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9年8月1日起实施。

附 件:

一、低速电动车生产备案条件及考核要求

二、低速电动车生产备案申请书

三、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承诺书

附 件一:

低速电动车生产备案条件及考核要求

一 国家法律、法规及产业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的符合性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规定。企业设立应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环保、消防方面的法律、法规要求。二 生产能力和条件

2* 企业应当有必要的生产场地、存储场地或设施及适宜、整洁的生产环境。生产组织布局合理,有适应产品生产的物流系统,区域标识明显。具有厂房、生产设备和其他生产设施的所有权。具有主要检验仪器设备的所有权。

具有生产场所用地的长期使用权(按照国家生产用土地使用权的规定);租赁场地组织生产的企业,应具有至少十年以上的租赁期限。

3* 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企业总资产不得低于5000万元,其中生产、检验设备的投资不得低于2000万元。生产设备的加工精度和能力应当与产品特性要求相适合。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地实施和保持。已获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其 3 质量认证体系审查可以从简。

5* 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能力所必需的生产设备以及专用工装、模具。具有骨架(或车身)的成型、机加、焊接、内外表面装饰和防护、装配等生产工序,具备满足环保要求的封闭式涂装生产设施设备;其中专业化生产的专用装置及其部件可外购。应对关键生产设备和工装进行预防性维护和日常保养,配备操作规程,有必要的备件,确保其正常运行,并有相应的运行和维修维护记录。三 设计开发能力

7* 应建立专门的产品开发机构,统一负责产品设计开发全过程的工作。能够完成整车及与关键总成的匹配等产品开发工作,并在产品设计开发中得以体现;能利用专用软件进行整车匹配的设计、计算等工作;开发、生产的产品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应配备与设计开发任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情况;能够对国家有关标准、相关行业标准、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跟踪、转化;开发人员包括产品策划、整车匹配、关键总成设计、试制、试验和检验、标准法规、情报信息、知识产权与专利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

从事产品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不小于5%,专职设计开发人员总数不少于10人,设计开发投入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

应具备驾驶室(或车身)系统、车架和悬架、车桥、转向系、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等总成中至少3个总成的开发能力。

产品开发机构的开发、试制、试验设备(包括必要的程序和软件)的投入不少于300万元。8 应建立适于本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流程、设计规范和作业指导书,其内容应覆盖产品及制造过程的开发流程,包括技术文件管理、标准化等内容,且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

应建立与产品相适应的产品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应包括设计平台基础数据、整车和底盘参数及参数设计、计算和分析结果等。

9* 至少掌握低速电动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10* 应当具备与所生产的低速电动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相适应的试制能力。具备所开发整车及系统的试验验证能力。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开发的输入、输出应充分适宜;应对产品和制造过程设计开发的输出进行评审、验证和确认,并保存相应记录。在实施产品和制造过程的设计更改(包括由供方引起的更改)前,应当重新进行评审(包括评审设计更改对产品组成部分和已交付产品的影响)、验证和批准,同时应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和产品追溯性要求。

应保存评审、验证和确认的记录,包括更改在生产中实施日期的记录。应建立产品标准和技术文件体系(包括产品图样、产品标准、生产和检验技术文件等),产品技术标准内容和项目应覆盖整车、关键总成、关键部件,要求应不低于相应的国家有关标准、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获得备案的企业应按照规定办理企业标准备案手续。四 产品符合性

14* 开发的产品应验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国家有关规定的符合性,验证工作可自主进行,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验证工作由检测机构进行。

15* 生产的产品应符合产品一致性要求,即与备案车型信息、型式试验样车、产品合格证的内容相一致,产品技术参数的公差值应参照汽车标准在允许范围内。五 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应建立和落实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能力评价和考核制度,并应保持适当的记录。与产品质量有关的人员均应具备相应的资格、专业技能及知识,严格按程序文件、工艺文件或相关作业指导书工作。

应具备保证产品质量所必需的进货检验、过程检验、驾驶室或车身成型焊接、出厂检验等设备和辅助检具,检验项目覆盖整车主要技术特性参数、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检验内容,性能指标应满足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且与所要求的测量能力一致。

应对检验设备(包括有关的程序、软件)进行控制,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或检定;当发现检验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应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该检验设备和有关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18* 应建立合格证管理制度和合格证信息数据库,按照汽车合格证管理有关规定制作、配发符合要求的产品合格证,保存合格证制作和发放记录。应建立从关键零部件总成供应方至整车出厂的完整的产品可追溯体系。应建立整车产品信息及出厂检测数据记录和存储系统,其中整车基本信息存档期限为车辆的设计使用年限;产品的检验测试数据存档期限不少于2年。当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发生重大共性问题和设计缺陷时(包括由于供应方原因引起的问题),应能迅速查明原因,确定召回范围,并采取必要措施;当顾客需要维修备件时,应能够迅速确定所需备件的技术状态。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应为涉及重要特性、安全特性、环保特性的零部件、总成,开发编制进货检验、过程检验、出厂检验的检验规范或检验指导书,并按规定实施监视测量活动。

对关键工序和特殊过程,应有明确的工艺要求和控制方法,编制作业指导书,规范操作过程,并实施过程监视和测量。应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确定评价标准,对供方及其产品进行评价和选择,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应保留对供方的评价、选择、管理记录。对采购过程、生产过程、交付过程、顾客反馈中发现的不合格品进行标识、记录、评价和处置;若关键零部件的安全、性能不满足规定要求,不允许让步接收。

23* 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总成)应当满足国家及地方标准和经过确认的技术规范的要求,并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

当企业的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包括人员能力、生产/检验设备、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总成及其供方、生产工艺、工作环境、管理体系等)发生重大变化时,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产品仍能满足原要求。

六 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 应当建立完整的文件化的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体系,包括人员培训(企业内部人员、特约销售和维修人员、顾客或使用单位的人员)、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维修服务提供、备件提供、索赔处理、信息反馈、整车产品召回、废旧电池回收、客户管理等内容,并有能力实施。维修服务、备件供应应当满足所有客户要求,能保证在产品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在企业承诺的限定服务时间内向顾客提供可靠的备件、维修和咨询服务。26 应当建立质量信息及时反馈机制。

企业应当为每一辆车建立档案,并对车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对车辆质量信息进行管理。

注:

1.表中生产条件要求分为否决项和一般项两类,标注“*”的条款为否决项。

2.判定原则:

(1)现场考核全部否决项均符合要求,一般项不符合的比例不超过20%,考核结论为通过;

(2)当现场考核结果未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时,申请企业可在2个月内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经验证后达到本注中第(1)条要求的,考核结论为通过;验证未达到第(1)条要求的,结论为不通过,申请企业6个月后方可重新提出申请。整改验证只能进行一次。

第四篇: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文化厅关于印发《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文广新局(文化出版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支队),省文化市场稽查队:

根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和文化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省文化厅制定了《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试行)》。现将该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试行)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我省演出市场发展繁荣,规范演出市场管理,根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文化部《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演出的范围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杂技、魔术、马戏、曲艺、木偶、皮影、朗诵、民间文艺、模特、服饰以及其他形式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营业性演出是指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下列方式为公众举办的现场文艺表演活动:

(一)售票、包场或接受赞助的;

(二)支付演出单位或个人报酬的;

(三)以演出为媒介进行广告宣传或者产品促销的;

(四)以其他营利方式组织演出的。

第四条在山东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营业性演出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以下统称演出单位)和个人,以及营业性演出活动,适用本办法。

外国的非政府文化交流项目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和个人,在本省行政区域内进行营业性演出的,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省文化厅负责全省区域内的营业性演出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营业性演出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鼓励社会资本以个体、独资、合伙、股份等形式投资兴办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扶持农民和民间艺人自筹资金组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

第七条省文化厅负责设立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涉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营业性演出活动的审批或审核报送工作。

县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设立营业性文艺演出团体、国内营业性演出团体从事营业性组台演出活动、有关场所演出活动的审批,以及演出经营场所和个体演员、演出经纪人备案工作。

第八条申请设立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应当向省文化厅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申请单位办理人员委托书;

(二)申请书;

(三)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设立申请表;

(四)申请单位反假唱、假演奏声明;

(五)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初审意见;

(六)单位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住所证明;

(七)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八)不少于3名演出经纪人员的资格证明;

(九)不少于1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证明。

省文化厅收到申报单位有效申报材料20日内,给予审批;不同意的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申请设立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应当向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申请书;

(二)山东省营业性演出团体设立申请表;

(三)申请单位反假唱、假演奏声明;

(四)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住所和从事的艺术类型;

(五)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六)演员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

(七)与业务相适应的演出器材设备书面声明。

前款第四项所称演员的艺术表演能力证明,可以是下列文件之一:

(一)中专以上学校文艺表演类专业毕业证书;

(二)职称证书;

(三)演出行业协会颁发的演员资格证明;

(四)其他有效证明。

第十条取得《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演出经纪机构和文艺表演团体,应当持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后,方可从事营业性演出活动。

依法取得营业执照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个体演员、个体经纪人应当持营业执照正副本向所在地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县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出具备案证明。

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单位不得承担演出行政管理职能。

第十一条营业性组台演出活动应当由具有相应演出经纪资质的演出经纪机构承办,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酒吧、餐饮场所等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需要在本场所内举办营业性演出的,应当委托演出经纪机构承办。

第十二条申请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申请在内地设立合资、合作、独资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或者演出经纪机构分支机构的,按照《细则》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条规定办理。

第十三条演出家协会受文化主管部门委托对演员进行培训,经考试合格的,颁发资格证;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纪人员应经省演出家协会组织的培训,经考试合格的颁发资格证。

第十四条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要签订书面演出合同。

演出合同包括:演出经营合同、演出经纪合同、演出场地租赁合同、演出器材租赁合同、演出赞助或投资合同等。

营业性演出活动,经批准后,合同方可生效。

第十五条营业性演出单位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需提供下列文件材料:

(一)申请单位办理人员委托书;

(二)演出申请报告;

(三)申请单位反假唱、假演奏声明;

(四)《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副本;

(五)与演出相关的各类演出合同文本;

(六)负责演出活动的灯光音响技师的资格证明;

(七)与演出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安排计划书和资金证明;

(八)支付费用单位资金使用和费用支付情况说明;

(九)演出节目内容材料或可视载体;

(十)演出场所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应急疏散预案;

(十一)演出场所依法取得的消防安全批准文件;

(十二)与业务相适应的演出器材设备书面声明;

(十三)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第十六条演出经纪机构申办营业性组台演出,演出主办方和演出场所应提供下列文件材料:

(一)申请单位办理人员委托书;

(二)演出经纪机构演出活动申请报告;

(三)申请单位反假唱、假演奏声明;

(四)演出经纪机构的许可证复印件;

(五)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复印件;

(六)与演出相关的各类演出合同文本;

(七)负责演出活动的灯光音响技师的资格证明;

(八)与演出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安排计划书和资金证明;

(九)支付费用单位资金使用和费用支付情况说明;

(十)演出节目内容材料;

(十一)演出场所安全保卫工作方案和应急疏散预案;

(十二)演出场所依法取得的消防安全批准文件;

(十三)与业务相适应的演出器材设备书面声明;

(十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第十七条审批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营业性演出,应当提交第十五条规定的材料,还应当提交依法验收后取得的舞台、看台或其他临时搭建的设施设备的合格证明。

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营业性演出是指符合《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营业性演出活动。临时搭建舞台、看台合格证明是指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程序,舞台看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出具初步验收报告后,由质量监督部门出具的工程验收认可备案文件。

第十八条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凡演出前不能提交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程序取得的竣工验收合格证明材料,演出活动不得举办。

第十九条申请举办临时搭建舞台、看台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应提供与演出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安排计划书和资金证明,资金证明由具有相应支付能力的第三方做为演出活动的资金担保人。

第二十条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或节庆活动需以招标方式确定承办单位的,应当事先审查拟投标单位的演出经纪资质,涉外和涉香港、澳门、台湾的演出活动,还应审查拟投标单位的涉外演出资质。不具有演出经纪资质的单位不得参加招投标活动。

第二十一条举办营业性组台演出、涉外或涉香港、澳门、台湾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根据舞台设计要求,优先选用省内演出器材。

第二十二条任何单位举办公益性演出、募捐义演及节庆演出等活动,如需通过《细则》第二十七条规定的方式进行演出活动的,应当委托演出公司承办,并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公益性演出及募捐义演结束后10日内,承办单位应当将演出收支结算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三条申请举办营业性涉外或者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演出,应当向省文化厅提交下列文件材料:

(一)申请单位办理人员委托书;

(二)演出经纪机构演出活动申请报告;

(三)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初审意见;

(四)申请单位反假唱、假演奏声明;

(五)与演出相关的各类营业性演出合同或协议书;

(六)与演出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安排计划书和资金证明;

(七)支付费用单位资金使用和费用支付情况说明;

(八)演出经纪机构许可证复印件,在演出场所的还要提供演出场所备案证明复印件;

(九)演出场所公安消防安全意见书;

(十)演出经纪机构2年以上举办营业性演出经历的证明文件;

(十一)演出经纪机构近2年内无违反《条例》规定的书面声明;

(十二)演出节目内容材料和节目可视载体;

(十三)外国或者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及演职人员名单、护照等身份证明文件、艺术水平和资信证明情况;

(十四)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四条在省内经有关部门许可、注册的歌舞娱乐场所、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游乐园、宾馆、饭店、酒吧等场所举办驻场涉外、涉香港、澳门演出活动,由省文化厅审批。

举办含有内地演员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演员共同参加的营业性驻场演出,可以报省文化厅一并审批,其中涉及台湾地区演员的,省文化厅依照《文化部办公厅关于贯彻〈对台湾地区文化交流归口管理办法〉的通知》(办港澳台发〔2005〕28号)的规定程序,报文化部同意后,予以审批。

第二十五条经文化部批准的营业性涉外演出,在批准的时间段内增加演出地演出的,应当在演出日期10日前,到省文化厅备案。

应提供以下文件材料:

(一)申请单位办理人员委托书;

(二)演出经纪机构演出活动申请报告;

(三)市级文化行政部门初审意见;

(四)文化部批准文件;

(五)申请单位反假唱、假演奏声明;

(六)与演出相关的各类营业性演出合同或协议书;

(七)与演出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安排计划书和资金证明;

(八)支付费用单位资金使用和费用支付情况说明;

(九)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许可证和备案证明复印件;

(十)演出场所公安消防安全意见书;

(十一)经纪机构2年以上举办营业性演出经历的证明文件;

(十二)经纪机构近2年内无违反《条例》规定的书面声明;

(十三)演出节目内容材料和节目可视载体;

(十四)与业务相适应的演出器材设备书面声明;

(十五)外国或者香港、澳门、台湾文艺表演团体及演职人员名单、护照等身份证明文件、艺术水平和资信证明情况;

(十六)其他应当提交的材料。

第二十六条文艺表演团体自行举办营业性演出,可以邀请外国的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

举办外国的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应当向省文化厅提供下列材料:

(一)有与其举办的营业性演出相适应的资金;

(二)有2年以上举办营业性演出的经历;

(三)举办营业性演出前2年内无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记录;

(四)不假唱、假演奏承诺书或者不为假唱、假演奏提供条件承诺书。

第二十七条已办理演出审批手续,演出取消、演员终止演出、更换演员、变更演出时间、场所、场地或其他情况发生变化,演出经纪机构和承办单位应及时向原审批或备案部门书面说明情况,再次提出申请,并附原批准文件。

第二十八条营业性演出单位举办国内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在演出日期3日前,报举办地县级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九条营业性演出经纪机构申办营业性涉外、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演出活动,应当在演出日期前20日向省文化厅提出申请。

第三十条营业性演出活动,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新闻宣传、出售门票。

第三十一条经批准后的营业性演出活动,在公演前的走台、彩排等活动,应当由批准单位或受委托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到场审查,公演时除向管理、监督部门提供一定数量的监管用票,禁止向演出单位索要演出门票。

第三十二条演出经纪机构和承办演出活动的演出场所对演出活动负有监督责任,应对演出活动派专人负责全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报所在地管理、监督部门。

第三十三条专业艺术院校经批准邀请到本单位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外国艺术专业人员临时需要进行营业性演出的,应当委托具有承担涉外演出业务资格的演出经纪机构承办,按《细则》和本办法规定程序办理。

第三十四条凡符合《细则》第二条规定条件的演播厅外电视文艺节目现场录制活动,均应当委托演出经纪机构承办,并依照《条例》和《细则》以及本办法的规定程序办理。

第三十五条演出经纪机构举办营业性涉外演出,应当负责统一办理外国文艺表演团体和个人的出入境手续,巡回演出的还要负责其全程联络和节目安排。

第三十六条演出经纪机构承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办理演出申报手续;

(二)安排演出节目内容及演出广告宣传等事宜;

(三)确定演出票价并负责演出活动的收支结算;

(四)签订与演出相关的合同并支付费用;

(五)依法缴纳或代扣代缴有关税费;

(六)自觉接受演出(或比赛)地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监督管理;

(七)其他需要承担的义务。

第三十七条营业性演出不得冠以“山东”、“山东省”、“全省”、“齐鲁”等字样。营业性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误导、欺骗公众。

第三十八条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对于营业性演出活动实行全程监督,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人员检查营业性演出现场不得少于2人,并应出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证件,演出举办单位及现场人员应予以配合。

第三十九条演出单位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应严格按照《条例》、《细则》和本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未按规定程序办理审批、备案、核准手续,擅自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

(二)在演出活动中,不履行应尽义务,倒卖、转让演出活动经营权;

(三)营业演出广告的内容虚假、违法、诱导、欺骗观众;

(四)擅自邀请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及外国文艺表演团体或者个人从事营业性演出;

(五)无理中止演出或者以假唱、假冒他人名义等手段弄虚作假、进行欺骗性演出;

(六)举办含有《条例》第二十六条禁止内容的演出活动。

凡发现以上行为,严格按照《条例》、《细则》的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条国家禁止和取缔违法的演出活动,维护演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对合法演出活动进行干预、阻挠或破坏。

第四十一条营业性演出不得以假唱、假演奏等手段欺骗观众。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举办单位应当派专人对演唱、演奏行为进行监督,并作出记录备查。记录内容包括演员、乐队、曲目的名称和演唱、演奏过程的基本情况,并由演出举办单位负责人和监督人员签字确认。

演出经纪机构和演出单位、场所应积极配合文化行政执法监督管理部门对假唱、假演奏的取证、检查。第四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对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和演出场所、个体演出经纪人、个体演员备案证明等实行每2审验制度。

超时限仍不报审的,视为自动歇业,其《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或备案证明自行作废。

第四十三条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对于营业性演出活动及演出场所等的审批、备案、审核,对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备案证明的审验情况,以及对于违法违规演出单位和活动的行政执法处罚情况,应以书面形式相互告知。

第四十四条《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备案证明由文化部设计,省文化厅统一印制,发证机关按要求填写,加盖发证机关公章。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由山东省文化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原省文化厅印发的《山东省演出经纪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鲁文市〔2003〕第10号)、《山东省营业性演出管理暂行办法》(鲁文市〔2003〕第11号)、《山东省营业性演出场所管理暂行办法》(鲁文〔2003〕第23号)、《山东省营业性文艺表演团体及个体演员管理暂行办法》(鲁文〔2003〕第24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山东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我省湿地公园的健康发展,规范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湿地公园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湿地公园建设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湿地公园建设可以享受国家生态建设有关优惠政策。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湿地公园建设、经营和管理。

第三条 省林业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全省湿地公园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市(设区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湿地公园建设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 湿地公园的建设、经营和管理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市(设区市)级湿地公园、县(市、区)级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依照国家湿地公园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市(设区市)级湿地公园、县(市、区)级湿地公园的建立,由市(设区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确定。

第六条 湿地面积在20公顷以上,资源权属清晰,管理机构明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建立省级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

(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第七条 申请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的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报的申请文件及申报书;

(二)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反映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三)拟建省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四)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六)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省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跨县(市、区)的需出具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第八条 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遵照以下程序:

(一)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

(二)省林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对不符合要求的,在10日内告知申请单位。

(三)申报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总体规划和有关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

(四)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审结论,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第九条 湿地公园采取下列方式命名:

市(设区市)或县(市、区、)名称 湿地名 省级(或市级、县级)湿地公园。

第十条 已设立的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

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原批准机关审批。

第十一条 市(设区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工作。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岗位培训。

第十二条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职责是:

(一)宣传和贯彻有关湿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二)组织实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和相关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

(三)制定和实施湿地公园具体保护和管理制度;

(四)负责湿地资源的调查、评估和建档工作;

(五)负责湿地公园内有关事务的协调工作;

(六)负责湿地公园内基础设施和其他事项的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10年,编制湿地公园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

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参照有关规定编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复实施。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可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

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

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

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五条 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国家湿地公园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应当根据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向公众提供文明、健康、有益的生态旅游服务。

湿地公园内设置的游览、娱乐和交通等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指标。在游览区域内应当设置防火、安全、环保等设施和警示标志,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保障游览安全和经营秩序。

第十七条 在湿地公园内进行科学研究、教学实习、采集标本等活动的,应当经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同意。

第十八条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九条 湿地公园建设必须按照规划进行,并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不得兴建破坏或影响野生动物栖息环境、自然景观、地质遗址和妨碍游览、污染环境的工程设施,保持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

第二十条 禁止在湿地公园内进行污染水体、生产砍伐、围垦造田、开矿、采石、修坟以及猎捕鸟类和捡拾鸟卵等破坏湿地资源或湿地景观的活动;但是,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湿地公园的土地。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必须改变湿地公园内自然湿地用途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林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凡需在湿地公园内引入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法报批。

禁止引进任何会造成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破坏的外来物种。

第二十三条 省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省级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省级湿地公园”称号。

市(设区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市(设区市)、县(市、区)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2010年5月19日)起试行。

下载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省超标准耗能加价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我省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作的规范化管主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山东省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

    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试行)(精选)

    山东省低速电动车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推进节能减排,规范低速电动车生产和使用管理,依据《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山东省实施办......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推动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以下简称:惠民计划)的实施,加强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依据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惠民计划管理办......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精神,为切实完善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就业见......

    山东省物业质量保修金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印发《山东省物业质量保修金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鲁建发〔2010〕18号 各市住房城乡建委(建设局)、有关城市房管局: 为明确保修期内物业的保修责任,促进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山东省科技惠民计划专项经费(以下简称“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科技......

    山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山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的监督和管理,提高运行效率,改善水环境质量,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规定,制定本办......

    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发布《山东省地方税务局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 2011年第4号 为加强我省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堵塞税收漏洞,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制定了《民间借贷税收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