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原旅游安全规范
DB51 DB510700 /T038—2013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
高原旅游安全规范
201306-01实施
四川省绵阳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0700/ T38—2013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一般要求..........................................................................1 5 高原旅游安全要求..................................................................1
I DB510700/ T38—2013
前言
为了加快旅游服务标准化工作进程,促进服务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推动服务业产业化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特制定本标准,作为高原旅游安全质量管理的依据。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绵阳市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绵阳假日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负责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玲、刘娟、李维武。
II
DB510700/ T38—2013
高原旅游安全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原旅游安全规范的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高原旅游安全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绵阳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旅行社。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5971 导游服务质量
GB/T 16766 旅游服务基础术语 LB/T 004 旅行社服务质量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GB/T 16766中确立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高原旅游
是指前往海拔3000米(或以上)的地区进行旅游活动。高原地区的特点是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少,紫外线辐射强烈。3.2
高原反应
对于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居民,前往高海拔地区从事旅游活动,会不同程度出现高原反应症状,一般表现为:头痛、气短、胸闷、厌食、微烧、头昏、乏力等。部分人因含氧量少而出现:嘴唇和指尖发紫、嗜睡、精神亢奋、睡不着觉等不同的表现。部分人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或积血块等。因此凡有严重心、肺、高血压病的患者,均不可冒险来高原旅游。4 一般要求
应符合GB 15971和LB/T004的规定。5 高原旅游安全要求 5.1 行前预防和准备 5.1.1 体格检查 DB510700/ T38—2013 排除不宜前去高原旅游者,由于高原特殊的自然环境,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到高原旅游之前请往县级以上医院作身体检查,在肯定自己心肺等主要脏器没有毛病的前提下才能启程。心肺肝肾等有疾病、高血压Ⅱ期、严重贫血者都不宜进入高原地区。5.1.2 了解高原旅途卫生防病知识
a)行前可以多了解相关高原反应预防措施等知识;
b)消除精神紧张和恐惧感,进入高原之前,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
5.1.3 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
a)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干燥,空气稀薄,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烈,气温较低,温差大,气压低,氧气含量少,会造成部分游客易流鼻血和嘴唇干裂,一定要准备唇膏,防晒露以及护肤用品。高原强烈的阳光和紫外线会伤害你的眼睛,应准备太阳帽和墨镜;
b)高原地区一般为藏族聚居区,饮食口味与盆地相比稍淡,喜牦牛肉、羊肉及奶制品。由于地处高原,距离大城市较远,游客餐质量和大城市相比有差距,用料的新鲜程度不如盆地城市要求高,餐厅的菜还不一定都能符合游客的口味,出门前可根据自己口味随身带适量的榨菜、香辣酱等;
c)戒除烟酒,防止呼吸道感染,带上必要的应急药品和其它物品;
d)个人自备物品:太阳镜、防晒霜、运动衣裤、羽绒服、旅游鞋、手电、雨具、日常洗刷用品,以及抗高原反应药物,治疗头疼、腹泻等的常备药物。高原的早晚温差大,太阳下山后气温下降得很快,所以建议要加带外衣。冬天赴高原旅游须准备羽绒服;体弱的人在入高原之前准备好氧气袋,以备不时之需。5.1.4 坚持体格锻炼,以便尽快适应高原环境。5.1.5 高原旅游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1.5.1 在高原旅行,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因人而异,初到高原者,每个人都会感到不同程度的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缺氧症状。2~4天后,一般都可使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轻微的高原反应,会不治自愈,不要动辄吸氧,以免形成依赖性。初到高原的时候,不可急速行走,更不能跑步,也不能做体力劳动。最好能用半天时间完全静养休息,第一晚上要早休息,多睡眠。初到高原的前几天,不要频频洗浴,以免受凉引起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在缺氧状态下不易痊愈)。
5.1.5.2 注意保暖,高原的昼夜温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气温偏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降低6℃,即使在夏季也必须准备外套或毛衣。
5.1.5.3 在高原藏区饮食应选择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不可暴饮暴食,不可饮酒,晚餐时尤应注意不可过量,以免增加胃肠负担,使心肺受压,造成胸闷心慌,避免饮未沸的水和吃未煮熟的肉。离开市区后若要喝水,最好在一些小卖店买包装严密的瓶装水或饮料,否则应自己把水煮滚或放入清水丸消毒。初入高原的人,睡眠时可采用半卧位,以减轻心肺负担。
5.1.5.4 在高原寺庙或藏家参观时,请事先了解是否允许拍照,不要在禁止拍照的地方随意拍照或偷拍。
5.1.5.5 请您随身带些小礼物!在高原游玩、拍照时,如果送一些糖果或文具礼品给当地的小朋友,他们会很开心,会有利于同他们的沟通交往,但不提倡给予金钱。
DB510700/ T38—2013 5.1.5.6 高原景区多处于森林山地地带,为了减少火灾隐患,景区内禁止随意随处吸烟,在景区内设立有专门的吸烟区域,请在吸烟区域吸烟。5.1.5.7 注意爱护文物古迹。游客每到一地都要自觉爱护文物古迹和景区的花草树木,不任意在景区、古迹的任何位置上乱刻乱涂。
5.1.6 尊重藏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藏族是一个笃信佛教的民族,受宗教影响极为深刻,生活中禁忌的内容很多,因此游客进藏旅游千万注意尊重藏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禁忌,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5.1.6.1 藏族最大的禁忌是杀生,受戒的佛教徒在这方面更是严格。虽吃牛羊肉,但他们不亲手宰杀,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5.1.6.2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5.1.6.3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5.1.6.4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忌用单手接递物品。主人倒茶时,客人须用双手把茶碗向前倾出,以表敬意。5.1.6.5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5.1.6.6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遇到寺院、玛尼堆、宝塔等必须下马,并从左往右绕行,信仰苯教的则从右边绕行。进寺庙时,忌讳吸烟、摸佛像、翻经书、敲钟鼓。对于喇嘛随身佩带的护身符、念珠等宗教器物,更不得动手抚摸。在寺庙内要肃静,就座时身子要端正,切忌坐**的座位。在殿内不准用手乱抚摸经书、佛像、壁画、法器等、更不能从上面跨过;不要随地吐痰、吸烟和大声喊叫,未经管理人员同意不能随意拍照,进寺庙时请摘下帽子,参观寺庙时女士请勿穿戴比较暴露的衣饰(如短裙/短裤等),忌在寺院附近大声喧哗、打猎和随便杀生。
5.1.6.7 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进入帐房后,男的坐在左边,女的坐在右边,不得混杂而坐。藏族家里有病人或妇女生育时,门前都做了标记,有的在门外生一堆火,有的在门口插上树枝或贴一红布条。外人见到此标记,切勿进入。不得跨越法器,火盆;转经筒,经轮要根据当地藏族宗教规定的方式、方向进行旋转。
5.1.6.8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不得动手摸弄藏族人的头发和帽子。5.1.6.9 面见僧人最好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微微低头,不要握手、拥抱。
5.1.6.10 与喇嘛交谈,最好避免提及钉戮、婚配等,也不要随意打听食用腥荤之类的事情。5.1.6.11 在寺庙里面不要大声喧哗或乱**摸,如遇上佛事活动,最好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5.1.6.12 喇嘛庙中的僧人应称他们为“喇嘛”。
5.1.6.13 在八角街上行走一定要记住随着转经的藏人以顺时针方向行走,否则不仅很难从滚滚人群中突围,还会被藏族同胞视为亵渎神灵。5.1.7 雨雪天气出游及冰川景区旅游注意事项 5.1.7.1 防滑
雨雪天气造成路面湿滑,因此,应注意出行安全,防止意外跌倒。宁可踩在厚厚的积雪上也要避开浮冰和积水,不要因为湿滑就蹭着走,反倒容易滑倒,跟滑冰是一个道理,尽量抬起脚,实在的踩下去,这样就减少了鞋底和地面的向前摩擦力,会大大降低摔倒的可能性。5.1.7.2 防摔
游览时要时时注意脚下路况,注意防滑防摔。DB510700/ T38—2013 5.1.7.3 防砸
另外由于部分地区降雪较大,树木存在被压倒的危险,行人应该尽量远离树木等高处建筑谨防因坍塌被砸伤。5.1.7.4 防撞
要特别注意路上的行人做好躲闪的准备。5.1.7.5 防雾
天气的变化必然会受到影响的还有航班,选择外出飞行的朋友要及时了解机场航班的动态信息,并跟踪飞机可能起飞的时间以免误机或被迫滞留在机场,耽误您的行程,并时时关注航班情况,在等候的同时还应注意及时补充身体的能量。5.1.7.6 防磕
由于雪的覆盖,道路上许多“陷阱”会被遮住,因此,应千万小心,注意低洼、井盖、建筑材料上的钉子等。
5.1.8 冰川景区游览安全注意事项
冰川是自然奇观,但到冰川上旅行带有一定的探险性,请在游览前先了解冰川基本知识和游览须知。
5.1.8.1 冰川上无法修建游览道路,请跟随导游游览冰川。游人不要在冰川上单独活动。
5.1.8.2 高山气候易变,请注意携带御寒防雨衣物,不要穿高跟鞋、塑底或易滑鞋以及短裤和裙上冰川。
5.1.8.3 冰雪反射阳光较强,请戴墨镜保护眼睛。5.1.8.4 观赏大冰瀑布,严禁跨越冰川警戒线。5.1.8.5 进入冰川前要通过松散层陡坡和砾石区,请注意脚下踏稳和谨防高坡坠石,进入冰川城门洞,要警戒冰崖滑塌。
5.1.8.6 如发生冰上滑倒、跌进冰裂缝或冰洞事故,请不要惊慌,听从导游指挥组织救护。5.1.8.7 请不要在冰川上高声呼喊,严禁在冰川区放鞭炮。5.1.8.8 请将弃物带回出发地,交给环境管理员。5.1.9 高原旅游安全应急事故预防及处理预案 5.1.9.1 高原旅游安全预防管理制度
5.1.9.1.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的意识,切实把旅游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5.1.9.1.2 建立安全责任制。旅行社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具体经办人是直接责任人。应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确保旅游经营活动各环节的安全。5.1.9.1.3 旅行社设计和推荐高原旅游线路项目或安排团队运行计划时,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能推出含有安全隐患的高原旅游线路、项目或团队运行计划。
5.1.9.1.4 旅行社派团用车,只能租用具有旅游客运资质的专业旅游车辆,具备安全例检合格证明,并按规定签订趟次合同,司机具有高原驾车丰富经验,具备处理高原行车过程中各种突发情况和事件的能力。车辆行驶必须严格执行日行400公里,大型车辆配备双驾及夜间禁止行驶的规定。
5.1.9.1.5 旅行社必须严格制定符合安全要求的团队运行计划,在安排食宿时要保障驾驶员得到充分休息。
DB510700/ T38—2013 5.1.9.1.6 严格按照规定为游客投保旅游意外险,严防漏投或错投。
5.1.9.1.7 导游人员要对可能危及游客安全的地方随时向游客警示,做好预防工作。在旅游沿途选择达到卫生部门合格资质的旅游餐厅安排用餐,高度重视饮食安全,防止和杜绝食物中毒事故发生。5.1.9.1.8 一旦突发安全事故,应立即按照安全事故救助预案执行。5.1.9.2 高原反应的应急措施
5.1.9.2.1 如果客人高原反应比较小,可采取静养的办法,多饮水,少运动,休息一段时间症状就会消失会减弱。
5.1.9.2.2 如果感到头痛严重,呼吸困难,可以通过吸氧来缓解症状。反应比较严重,影响到了睡眠,可服用一些药物来帮助治疗,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帮助缓解症状。例如服用氨茶碱、高原安、百服宁等。
5.1.9.2.3 如果高原反应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导游应该立即送客人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如输液、打针、吃药、吸氧或则综合治疗。
5.1.9.2.4 如果高原反应已经引起并发症,应安排客人尽快离开高原,最好乘飞机返回家乡治疗。高原肺水肿:高原肺水肿是常见的重性高原病,发病率在3%左右。一般在4000米以上发生,常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迟者在3-10天发病。重要的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当出现头疼、胸闷、不同程度地咳嗽(初起干咳,以后有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咯粉红色泡末样痰,抢救者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此时病人惊恐不安、心慌、口唇面部紫绀,严重者血尿或逐渐神志不清。严重的肺水肿病情可迅速恶化,数小时内病人昏迷、死亡。肺水肿的现场急救措施是绝对半卧位休息,两腿下垂,立即充分吸氧,最好是含有50%~70%酒精的氧气,流量6~8升/分;经初步急救后,导游立即送客人到当地医院进行治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漂流旅游项目安全规范
ICS 01.040.03 A 00
DB51 川
省
地
方
标
准
四
DB51/T 1434—2012 漂流旅游项目安全规范
Safety standard of rafting tour
201221发布 201201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 1434—2012
目
次
前 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与定义........................................................................1 4 漂流活动..........................................................................2 5 安全管理..........................................................................2 6 应急处理..........................................................................4
I DB51/T 1434—2012
前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四川省旅游局归口并解释。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莉、侯超华、寒伟建、王燕林、成冬娟、雷敏。II
DB51/T 1434—2012
漂流旅游项目安全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漂流旅游项目漂流活动、安全管理及应急处理的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内漂流旅游的项目。
本标准不适用于探险、体育竞赛等非经营性质的漂流项目。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2008 安全标志 GB 4303-2008 船用救生衣
GB/T 10001.1-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T 10001.2-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 3 术语与定义 3.1
漂流活动 rafting 使用艇、船、筏等漂浮物,以水流动力为主,在有一定落差和流速的水域进行的娱乐性活动。3.2
漂流设施 rafting facilities 用于服务游客的各种设施,包括漂流场地、码头、售票处、游客咨询中心、医疗救护中心等。3.3
漂流设备 rafting equipment 在有一定落差和流速的水域中承载游客的漂流工具,如艇、船、筏、救生衣和安全头盔等。3.4
漂流安全员 rafting security officer 负责漂流航道清理、维护、沿途对漂流游客救护及维持漂流旅游景区日常安全和秩序的工作人员。3.5
操控漂流 staff controlled rafting DB51/T 1434—2012 由工作人员操控漂流工具,对游客在漂流过程中进行有效控制并负责漂完全程。3.6
自然漂流 tourist controlled rafting 漂流游客在水流比较浅且平缓的航道中利用漂流设备自行控制并漂完全程。4 漂流活动 4.1 漂流场地
4.1.1 用于漂流旅游的水域应经当地港航监督管理部门考察核定。4.1.2 漂流航道的水面不应有漂浮物,两岸及底部不应存在障碍物。
4.1.3 漂流航道的宽度、航道曲率半径、纵比降及起止点距河口和大坝的间距等要求应符合《四川省水上漂流安全管理规定》。
4.1.4 单个陡坎落差不应过大且不能连续,须保证在安全范围内。4.1.5 漂流水域内不应留有监控盲区。4.2 漂流周边设施
4.2.1 码头应设在水流缓慢、水域开阔处。
4.2.2 售票处应设在码头显著位置,并设置遮阴避雨设施及排队栅栏,应在醒目位置张贴“漂流简介”及“安全指南”等。
4.2.3 应设置游客咨询中心,并在醒目位置张贴“旅客漂流须知”,在游客漂流前应详细告知游客漂流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4.2.4 漂流危险地段旁应设置安全救生点并配备救生人员。4.2.5 应在漂流水域附近设置安全通道。
4.2.6 应在上下旅客处设置保障游客上下安全的码头或设施,配备足够的安全员和救助工具。4.3 漂流设备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竹排、木筏、橡皮艇等漂流设备可根据漂流河段水域条件的差异选择。应配置数量适宜的救生衣,其安全指标应符合GB 4303要求。应配置数量适宜的安全头盔、护膝及漂流鞋等漂流设备。应配置专门用于漂流的救生绳投掷包。
应标识主管机关认可的名称,应标明乘员定额,严禁超载超员。应由符合法定条件的专业技术组织出具产品检验合格证明。
应建立漂流设备的维修、保养和更新的相应制度,并由专人、专职负责。安全管理 5.1 管理机构
5.1.1 经营漂流旅游的企业在进行漂流旅游项目运营前,应履行审批程序。5.1.2 应设置安全部、保安部和医疗救护中心等安全管理机构,其职责为:
a)安全部负责漂流水道的清理、维护及沿途对漂流旅客的救护工作;
DB51/T 1434—2012 b)保安部负责维持漂流旅游景区的日常安全及秩序;
c)医疗救护中心应配备专职医务人员,并备有足够的急救药物和器械。
5.2 人员管理 5.2.1 漂流安全员
5.2.1.1 漂流水域深水区、危险区至少配置一名安全员。5.2.1.2 易发事故的危险地段应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监控。5.2.1.3 游客选择操控漂流的,应配备相应漂流工。
5.2.1.4 漂流安全员应在漂流前向游客讲解漂流安全知识,介绍漂流工具上安全设备的使用方法,并说明安全注意事项和应急方法,督促游客穿好救生衣及头盔等安全防护设备。5.2.1.5 漂流安全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a)年龄应符合18~45周岁,健康状况应符合相关规定;
b)应经过上岗培训,达到救生观察、赴救急救等基本技术要求,具备事前预防及事后原因分析能力,并通过游泳、救生及实际操作等水上技能考核和规章制度书面考核后方能上岗; c)取得上岗证后,漂流安全员还应参加后续例行培训; d)漂流安全员应统一着装并在漂流中穿戴救生衣等装备;
e)漂流安全员应配备必要的通信保障工具,通信联络应畅通有效。5.2.2 漂流游客
5.2.2.1 60岁以上老人、孕妇、残疾人不宜参加漂流活动。
5.2.2.2 患有精神病、心脏病、高血压、痴呆症等易发危险性疾病病史的人员不宜参加漂流活动。5.2.2.3 12岁以下儿童不宜参加漂流活动。5.3 安全措施
5.3.1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制度,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安全检查制度、漂流设备操作人员岗位责任制、漂流旅游安全操作规程、漂流应急救护预案及安全事故登记和上报制度,定期组织实施救助演练。5.3.2 经营漂流旅游的企业应保证漂流设施设备安全可靠,并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5.3.3 每次漂流前应进行安全检查,做好安全检查记录,无安全人员签字的漂流设施设备不能投入使用。
5.3.4 游客选择自然漂流的,漂流安全员应事先将有关事项告知游客,并在易发生事故的危险地段安排专人负责安全监控。
5.3.5 应设立警戒水位、禁漂水位线标志。
5.3.6 应及时提供当日天气及漂流场所的水文情况报告。
5.3.7 应督促游客在漂流前应穿戴好救生衣和头盔,未穿戴救生衣和头盔的漂流游客,工作人员应拒绝其漂流。
5.3.8 漂流企业应认真组织开展漂流项目安全检查,对查出的隐患及薄弱环节,应立即整改。同时督促各岗位安全员充分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5.3.9 组织开展安全培训和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识。
5.3.10 在遭遇雷雨、暴雨、洪水、大风等恶劣天气时,或超过禁漂水位线等不能保证漂流安全的情况下,须有应急应变措施,由此停止漂流时,应对外公告。5.4 信息管理 DB51/T 1434—2012 5.4.1 漂流码头应按公共信息图形标准GB/T 10001.1-2000、GB/T 10001.2-2002设置安全标识。5.4.2 对危险易发水域,应设置安全标识,且规格应符合GB 2894-2008。
5.4.3 应在漂流旅游码头显著位置设立导游图、导游引导标志及中英文对照的“游客须知”。
5.4.4 引导牌、指示牌、说明牌应内容准确、文字规范、字迹清晰、符号标准,无油漆剥落造成的缺句少字。
5.4.5 工作人员上岗应有明显标识,并佩戴相应证件。
5.4.6 应设立广播服务,并使用普通话和英语广播,为游客播放“漂流安全须知”。5.4.7 漂流航道两岸应有醒目、牢固的水位测量、航道指示及危险区域警示等标识。6 应急处理 6.1 总则
为提高漂流旅游景区内工作人员及游客的安全意识,做到应急有预案、组织有方法、救援有队伍、联动有机制、善后有措施,应制定应急预案及定期演练。6.2 组织保障
漂流企业应成立漂流安全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防范和处理景区内可能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组长由企业法人担任,成员由各部门相关人员组成。6.3 具体措施
6.3.1 领导小组接到发生漂流安全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并做好记录,采取措施组织救援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进入预案实施。
6.3.2 在漂流活动中发生水上事故或遇险,漂流景点应当采取一切有效措施积极组织自救,并立即采取措施组织实施救助。
6.3.3 完善“超安全警戒水位应急制度”,在《漂流安全须知》中注明,当超安全警戒水位应停止营业,并报告旅游主管部门、当地政府和公安部门。上述部门应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协助工作,耐心疏导游客调整旅游行程,对游客购买漂流项目的门票全额退票。
6.3.4 在适时条件下,应积极组织参加防漂流的事故预案的演习,增强应急时的自救能力,以便在应急预案实施中能协同开展。
6.3.5 在实施应急救援预案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领导小组的统一协调指挥,确保应急救援措施落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篇: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范围
随着玉龙雪山旅游景区的发展,事故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丽江高原红旅游服务公司作为景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实施部门,负有安全生产职责,有必要不断加强对本公司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因此,对高原红公司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做出指导性的规范。
适用于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各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规范性引用文件
为使丽江高原红旅游服务公司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风景名胜区条例》、《云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方针
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细则
4.1 旅游景区必须正确处理保证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关系,在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要保证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各项设备、设施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发现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消除,不能为了赶任务、追效益而置安全于不顾。
4.2 旅游景区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
4.3 旅游景区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完善安全设施、设备,确保旅游安全。
4.4 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是旅游景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4.4.1 贯彻国家和北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相关规定,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
4.4.2 组织制定本景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4.4.3 保证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配备必要、有效的安全保障设施;
4.4.4 定期研究本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4.4.5 组织制定并实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4.6 负责调查、处理本景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
4.4.7 按规定及时、如实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类旅游突发事件;
4.4.8 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机构
安全管理机构是旅游景区依法设置的专职安全管理的内设机构,其工作人员都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是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工作的助手,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是法律赋予的职责和其应尽的义务。是法律法规对企业安全要求的执行人,其职责是根据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要求而综合制定的。主要职责是:
5.1 接受旅游、公安、消防、卫生、安全生产、质量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对景区安全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
5.2 建立并完善本景区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5.3 建立并落实本景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
5.4 建立本景区的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定期研究本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及时通报有关工作信息;
5.5 建立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本景区各类安全隐患,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
5.6 建立安全教育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操作演练,新聘员工应当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5.7 从事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应当经过专业主管部门的培训和考核,取得合格证方可上岗;
5.8 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建立安全管理例会制度
安全管理例会是指以安全为主要内容定期召开的会议。旅游景区要形成定期研究各种安全问题的机制,以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的形式,听取安全工作汇报,对发现的各种安全问题,认真组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同时对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要及时检查验收,将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旅游景区内部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7.1 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制度是指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以往的经验教训,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可能引发事故的部位,利用现有条件和科学手段加以控制和预防。
7.2 旅游景区是区域安全的责任主体,根据各类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分析和结合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找出容易发生事故的领域和环节,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达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的目的。旅游景区主要负责人应当组织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或者事故隐患指定专人负责消除;难以及时消除的,应当组织有关职能部门研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免对人身财产造成损害。建立游览安全管理制度
8.1 按照《旅游管理条例》的规定和景区规划容量的测算,将游客数量控制在最佳接待容量之内;
8.2 完善景区设施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工作人员规范操作规程;
8.3 在景区内重点部位和危险地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
8.4 在节假日、黄金周等重点时期设立景区游客安全疏导缓冲区;
8.5 禁止游客在未开发或无安全保障的地域开展旅游活动;
8.6 景区安保人员要加强景区内巡视,禁止游商尾随游客兜售商品,保证景区内良好的游览秩序。9 建立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9.1 通过有线广播、安全须知、宣传手册等形式,及时发布地质灾害、天气变化、洪涝汛情、交通路况、治安形势、流行疫情预防等安全警示信息以及游览安全提示信息;
9.2 根据消防、用电以及道路交通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景区内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采取安全措施;
9.3 完善景区的解说系统,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无障碍游览通道;
9.4 景区内的施工现场应当设置易于识别的安全提示标志;
9.5 非游泳区、非滑冰区、防火区、禁烟区等区域应当设置明显的禁止标志。旅游景区应当建立安全用电管理制度,严禁违章用电。
10.1 景区用电装置和材料应当符合国家规定,配电装置的清扫和检修应当按照《用电单位电气安全工作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10.2 景区安装或者移动电器设备,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10.3 景区内重点用电设备应当安装漏电保护装置,对该类装置的拆卸和移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执行。11 建立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1.1 游览线路的规划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道路交通条件;运营中的游览工具须符合国家相关质量标准,游览工具的驾驶员应当经过专业技能培训;景区内夜间游览区域应当配备数量充足、功能有效的照明设备。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12.1 保持消防通道畅通,配备足够的消防器材,并定期组织检查;
12.2 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定期组织所属员工的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
12.3 加强景区内建筑物消防安全管理,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堆存易燃、易爆物品;动火、用电应当按照《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12.4 有森林资源覆盖的景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森林防火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专项消防管理;
12.5 景区餐饮场所内灭火器材配置点的距离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厨房操作间、燃气调压室等重点部位应当设置可燃气体报警探测器;
12.6 景区停车场应当配备专用灭火器材。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保障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和游览活动的有序进行。
13.1 景区内的特种设备应当符合国家标准,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每日设备运行前,应当进行安全检查,并做好定期维护保养工作;
13.2 景区内各类游乐项目的运营场所应当公示安全须知;对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事项说明,并配备相关人员具体指导、帮助游客正确使用游乐设施,严禁超员运营;
13.3 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劝阻游客的各种不安全行为;
13.4 在景区内开展的攀岩、冲浪、漂流、骑马、拓展、蹦极、速降等特种旅游项目,应当制定内容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提示手册;
13.5 景区内的制高点和高层建筑设施应当安装避雷、防雷设备,并在每年雷雨季节之前进行检测和全面维护;
13.6 景区应当向参与特种旅游项目的游客推荐投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13.7 景区装置的电视监控系统应当符合公安机关的相关规定。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景区内生产和销售食品,应当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餐具、饮具、酒具等器皿应当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餐饮场所工作人员应当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建立安全环境监控制度
景区内环境噪声应当严格执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的规定,景区讲解员及导游人员不得使用扩音设备进行讲解;空气质量应当严格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规定。在突发疫情期间,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好防疫警示等安全防范措施,为游客创造安全的公共环境。建立大型活动风险管理制度
旅游景区举办大型活动前严格履行申报审批手续,主动接受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检查,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进行事前风险评估,制定大型活动的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案制度
17.1 根据各类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突发意外事件后,救援人员能够按照景区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启动救援机制,有效开展救援行动。
17.2 根据本景区内易发事故的特点建立消防、用电、交通、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预案内容应当包括应急救援组织、危险目标、启动程序、处理与救援程序、紧急处理措施等部分。
17.3 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每半年至少演练1次,并做好记录。建立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安全事故发生后,景区应当按照国务院发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及《旅游安全事故报告制度规定》,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部门报告。建立安全管理档案制度
旅游景区将经营场所或大型娱乐项目出租或承包的,应当与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旅游景区对各承租单位的安全工作统一协调、管理。健全完善医疗救援机制
旅游景区内设置医疗急救中心,各经营单位设立医务室,配备专业救护人员及急救车、急救箱、担架、医用氧等设施设备,对外公示救援联系方式。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森林防火条例》
《风景名胜区条例》
《云南省旅游管理条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用电单位电气安全工作规程》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图像信息管理系统技术规范》(DB11/384)
第四篇:沈阳市旅游景区(点)安全质量管理规范
沈阳市旅游景区(点)安全质量管理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沈阳市旅游景区(点)安全质量总则、安全管理组织和职能、安全培训、游览场所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大型活动、黄金周(节假日)安全、环境、卫生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和特种游乐活动安全、生产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安全质量的考核与评定。
本规范适用于沈阳市旅游景区(点)对旅游安全质量的控制与考核。
一 景区安全质量总则
(一)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二)景区的安全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法人代表是该景区的第一责任人,并对该景区的安全工作负全责。
(三)坚持专业工作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人防、技防、设施防相结合,逐级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保障安全生产资金投入,配备必要的、有效的安全设施。
二 景区安全管理组织和职能
(一)景区安全管理组织结构
1.景区应建立以法人代表为主任(组长),各主要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安全工作委员会或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
2.景区的法人代表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履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职责;其他分管领导负责分管部门贯彻落实有关安全生产的各项规定。
3.景区应设置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配备的安 全保卫人员与景区的规模性质相适应。
(二)景区安全管理职能
1.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责任制,明确安全保卫机构和管理人员职责,确定各部门的安全工作负责人,加强全员安全知识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2.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景区安全管理部门与驻景区各单位(部门)签订安全管理责任(承诺)书。
3.按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卫规章制度,至少包括:
—— 各类安全组织工作条例和例会制度;
—— 各部门、各班组、各岗位安全责任制度;
——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治安保卫制度;
—— 值班、值勤制度;
—— 安全奖惩制度;
—— 出租、承包、合资、合作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
—— 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 ;
——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 重点要害部位人员安全管理制度;
—— 事故报告制度;
—— 动火、明火审批报告制度;
——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 设施维护保养制度;
—— 景区安全行车制度。
4.制订游览、游玩规则,在与安全有关的场所和位置设置安全标志,险峻地段应有完善的防护措施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有专人负责安全提示,引导游客活动,入口处有游览须知。
5.加强治安管理和危险物品的安全管理。经常开展安全检查,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应通知有关部门并限期整改,事关全局的重大隐患,应提出有效措施、方案报请领导批准实施。
6.积极防范各类不法活动,及时处置突发事故、事件和治安灾害事件,保证景区游览秩序和治安秩序良好。
7.制定景区的各种应急防范预案,定期组织进行演练。
8.广泛收集、整理安全信息,建立并保管好安全保卫有关档案。
9.及时上报景区发生的安全事故、事件,对安全事故要及时查明原因,损失情况,确定责任,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措施。
三 职工的安全培训
(一)对新员工及换岗员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生产、交通、消防等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掌握事故防范技能。
(二)对全体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法规法制教育,杜绝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
(三)从事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特殊工种作业的员工,应经专业主管部门培训、考核,取得合格证方可上岗。
(四)安全培训时间每年每人不少于10h。
四 游览场所安全
(一)景区内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合理,符合GB10001.1、GB10001.2 的规定。
(二)接待游客不得超过规定容量,应急救援措施完善,发生突发事件处置应迅速及时。
(三)在假山、驳岸、桥梁等游览危险地段,水域及有害植物、危险动物等地区,应有专人负责巡视、监护,并有完善的防范措施,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符号符合GB2894标准的规定。
(四)在天然水域开设游泳场或水上娱乐项目,应当划定明确的范围,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并根据规模配备救护人员和救生设备。
(五)非游泳区、防火区、禁烟区应设置明显的禁止标志。
(六)景区道路应平整、畅通,发现损坏及时维修,并按有关规定设置禁行、禁停、限速警示等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应符合GB5768 标准的规定。
(七)景区内应设置覆盖整个景区的有线广播和无线通讯网。
(八)各种供电线路架设、井口、井盖的安装等符合规范,确保游览和游乐中游客生命财产安全。
(九)景区内应设流动巡查人员,游客一旦出现意外,能及时得到救助。
五 景区交通安全
(一)交通游览车
1.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 》等交通安全法规,驾驶人做到安全行驶,乘务服务热情周到、礼貌待客。
2.抓好车辆管理,严格执行各种机动车保养、检修制度,运行车辆的性能、结构,应符合GB7258、GB13094 标准的规定,并根据GB/T18344标准进行定期维护,及时修理,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3.各类车辆按规定路线行驶,行驶做到三稳(起步稳、行驶稳、停车稳)、停稳开门、关门走车,不催促游客上、下车,严禁超载、超速、超员、酒后驾车、疲劳驾车。
4.交通游览车驾驶员必须经过国家指定部门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二)景区游船
1.船管、船检、海事部门的证件齐全有效,动力、机械设备符 合船检部门的要求,消防救生器材按规定配置,救生措施有效。
2.工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严格按规章操作,不超载、不超速、不超航区,严格按抗风等级运行。
4.工作人员应负责引导游客上、下船,积极主动帮护好老、弱、病、残、孕游客,发现酗酒及精神病患者应劝阻其登船,如遇突发事件及时按应急预案处理。
5.游船排污设施符合环保要求。
(三)景区停车场
1.景区应专设停车场,其规模应与接待规模相适应。
2.停车场地面平整、坚实、清洁、不积水,且便于游客及车辆出入。
3.停车场应有专人管理,疏导车辆停靠整齐,停车收费应明码标价。
4.停车场应有醒目图形符号标志牌,标志牌的图形应符合GB/T10001.1 GB10001.2的规定。
5.停车场应配备针对车辆火警的灭火设备,并有专人保管、维护,保证处于完好、有效。
(四)景区机动车道
1.景区内机动车道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道路交通条件,根据道路状况,按照国家标准,合理设置各类标志、标线,并符合GB5768 标准规定。保持照明功能完好。
2.配备专职人员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的监督检查,发生交通阻塞时,及时做好分流、疏导,维护交通秩序。
3.在急弯、陡坡、临崖、临水等危险路段,应按国家标准设置警示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各种车辆应按规定时间、路线、速度行驶。
4.发生交通事故时,景区道路交通管理人员应配合当事人处理 交通事故,记录好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驾驶证号、车牌号、保险证号、碰撞部位、联系方式,当事人对事实成因无争议,且未造成人身伤亡的,当事人双方签字后,先撤离现场,再自行协商损害赔偿事宜;发生人身伤亡或当事人对交通事故事实及成因有争议的,应迅速报警。
六 景区消防安全
(一)景区内各有关场所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合理设置消防水源、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畅通,并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消防安全标志醒目,符合GB13495标准的规定。
(二)景区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制订消防制度,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整改隐患,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建立义务消防队伍,并定期组织消防培训演练。
(三)景区内的消防器材应当登记造册,专人管理,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持100%完好。
(四)古建筑消防安全
1.景区应加强对辖区内木结构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管理、使用单位必须严格对一切火源、电源和各种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
2.禁止在古建筑保护范围内堆存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将煤气、液化气等引入古建筑内。
3.禁止利用古建筑当旅店、食堂或宿舍,禁止在古建筑的主要殿堂进行生产、生活用火。
4.在重点要害场所,应设置禁止烟火的明显标志,宗教古建筑场所,点蜡、烧纸、焚香,必须在配有消防设施的指定地点,并派专人看管或采取巡查值班等措施。
5.在古建筑内安装电灯和其他电气设备,必须经文物保护单位、消防部门批准,并严格执行电气安全技术规程,内部装修符合GB50222标准的规定。
6.古建筑与毗邻的其他房屋之间,应有防火分隔墙或开辟消防通道,古建筑保护区的通道出入口必须保持畅通,不得堵塞和侵占。
7.古建筑需要修缮时,应有古建筑的管理与使用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制订消防安全措施,严格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并报当地消防部门审批后,才能开工,在修缮过程中,应有防火人员巡逻检查。
(五)宾馆饭店及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符合规定要求,安全出口畅通,设置符合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设施,并保持处于良好状态。
(六)山林防火安全
1.具有山林的景区应当制订相应的山林防火管理办法。
2.各上、下山道及坟场周围等重点部位,应当设置明显的禁烟、禁火标志。
3.根据山林大、小等特点,配备专门的护林队伍,备好灭火物资及通讯设备,进行巡山护林管理。
七 大型活动、黄金周(节假日)安全
(一)大型活动的举(承)办单位对活动安全承担第一责任,审批单位承担监管责任,举(承)办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在大型活动前,必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同时报当地公安、消防、文物保护部门审查批准后方准进行,在活动期间,按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安保人员。
(二)安全出、入口和安全通道应增设明显的标志标识,保证畅通,必要时在场所入口处设立安全疏导缓冲区。
(三)应配备应急广播、照明设备,并确保完好有效。
(四)安全技术防范设备、设施,应与举办活动的规模要求相适应。
(五)大型活动,黄金周(节假日)等重点时期,景点、桥梁、狭窄路段等处,人员过多(室内达到1人/m²,室外达到0.75人/m²)或有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临时关闭景区、展览馆,疏散游人等措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六)举办夜间游览活动,须配备应急广播,具备有效的照明设备,增加危险地段的警示牌和巡视检查次数。
(七)封闭式夜游活动,在结束时应及时做好清园工作。
八 环境、卫生安全
(一)文化娱乐场所卫生应符合GB9664、商场的卫生应符合GB9670、医务室卫生应符合GB9671、餐馆卫生应符合GB16153标准的规定。
(二)景区出售的食品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餐具、饮具、酒具等器皿消毒应符合GB14934标准的规定。
(三)生活饮用水应符合GB5749标准的规定。
(四)餐饮场所工作人员必须持有效健康证上岗。
(五)建立完善粮、油、酒、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炒货、饮料等食品进货查验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外购食品应有完整的质量标识(或证明),销售中符合保质期限。
(六)如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按国务院第376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执行。
(七)环境保护
1.景区的环境噪声应符合GB3096的Ⅰ类标准的规定。
2.景区的空气应符合GB3095的一级标准的规定。
3.景区的生活污水应集中进行处理或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应符合GB8978标准的规定。
4.餐馆不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餐具。
5.餐馆的油烟排放应符合GB18483标准的规定。
(八)空调排风口,完好、清洁、有效。空调通风系统应定期清洗,清洗规范按GB19210规定进行。
(九)在传染疾病流行期间,应按GB19085的规定做好传染性疾病的预防、警示等措施,以保障客人的健康。
九 特种设备安全和特种游乐活动安全
(一)景区内的锅炉、压力容器、电梯等国家指定的特种设备,应符合《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的规定,并取得特种设备监察管理部门签发的使用证方可投入运行,操作人员须经特种设备监察管理部门安全技术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二)景区内游船(车)、缆车、索道、码头等交通游览设施及各类机械游乐项目,未取得特种设备监督管理部门使用证的,不得投入运行。
(三)交通游览设施及各类机械游乐项目的运营场所,必须公示安全须知,在游乐活动开始前,应对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解和安全事项说明,具体指导游客正确使用游乐设施,严禁超员,并及时纠正游客不安全行为,某些活动对游客有健康要求的,应在入口处予以公布。游乐园的安全服务应符合GB16767标准的规定。
(四)使用特种设备,须建立特种设备技术档案,定期检验和定期自检、日常使用状况、运行故障和事故,均须记录在案。
(五)各类特种设备、设施在容易发生危险的部位,应有明显的警示标志,各类特种设备、设施,必须每日运行检查和定期维护检查,保持完好,安全有效,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运行。
(六)景区制高点、建筑物、高大游乐设施等应安装防雷设备,每年雷雨季节前进行检测维修,保证完好有效。
(七)烧烤活动、拓展运动、攀岩运动、冲浪、飘流、骑马、垂钓等特种游乐活动必须制定游乐安全事项说明,服务人员应注意监护,严格按操作程序作业,防止意外发生。
十 生产安全
(一)景区的生产必须按《安全生产法》组织实施。
(二)变电室、空调机房、电话总机房、消防中控室等要害部位应24h有人值班,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三)建立安全用电制度,严禁违章用电,保证用电安全。
(四)建立配电装置清扫和检修制度,室外配电装置每半年一次,室内至少每年一次。
(五)安装或移动电气设备,必须由持有效电工证的电工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接线和安装,除电工外,不许任何人擅自接电源或接线增容。
(六)所有电气设备均应安装漏电保护装置,移动、保养或维修必须由电工作业。
(七)动用明火,电气焊须向安保部申请动火证,动火证限一次有效。
(八)按“施工安全管理协议”做好对外来施工单位和人员的安全监督,确保施工期间的景区安全。
(九)景区内施工,应设有明显的施工标志,并有有效的防护隔离措施。
十一 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
(一)凡有条件的景区,均应加入紧急救援网络,领导层和主管部门干部要知道救援机构名称、电话号码、急救医院电话号码、救援报告内容。
(二)3A级以上景区应设有为客人服务的紧急医护室、医护人员和必要抢救用具。
(三)3A级以上景区应由安全保卫部门制定以下预案并实施演练:
—— 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特殊气候处置应急预案;
—— 大型活动应急预案。
(四)应为涉及人身安全的特种旅游项目、客运架空索道、缆车、危险游乐项目操作人员和游客投保旅游人身意外伤害险。
十二 安全质量的考核与评定
(一)考核原则
1.景区法人为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质量实行由上而下,一级考核一级,由下而上,一级保证一级制度。
2.业务分管负责人考核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考核班长,班长考核员工。
(二)考核办法
1.景区的安全质量考核,需作完善的记录归档,保证安全工作的任何细节均可追朔备查。
2.业务分管负责人考核部门负责人按季进行,部门负责人考核班长按月进行,班长考核员工为日常工作考核。业务分管负责人的考核由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组织业绩考评小组按季进行。
3.景区应结合年终安全检查进行一次安全质量的自我评定检查,发扬成绩,纠正缺点,整改隐患,落实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确保安全质量达到等级标准。
4.景区的安全考核的结果应与景区的奖惩制度挂钩,发生重大责任事故,须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篇: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
前言
本标准的4.2、4.5、6.2为推荐性的,其余为强制性。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64)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标准化研究所、国家宗教事务局、国家旅游局。
本标准起草人:曹俐俐、曾毅、陈言楷、刘雪涛、匡盛、杨建伟、刘莉莉、李涵、王世川、祝燕。
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管理和培训与宣传。
本标准适用于有燃香活动的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的燃香安全管理。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的应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6386燃香类产品安全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燃香活动sensing activity
在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内香、烛、油等的活动。
4基本要求
4.1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具有燃香安全管理制度和配备安全管理人员。
4.2焚香炉、亭等燃香点宜设置在殿堂外较为的地带。
4.3燃香点的设置应与储存点相分离。
4.4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提供的燃香类产品应符合GB 2636燃香类产品通用技术要求。
4.5教师在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的燃香点设置文明进香和环境保护等标识,每次进香数量不宜超过3支。
4.6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设置燃香安全、防火等警示标识。
4.7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配备相应的设施和器材。
4.8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每半年至少举行1次消防演习。
5安全管理
5.1安全管理制度
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开展燃香安全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 a)组织制定燃香安全管理制度;
注:可包括燃香点、存储点设置的条件、数量及规模,检查和处理的具体时间及频次,管理的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等。
b)明确燃香安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c)制定燃香安全管理应急预案;
d)强调燃香安全报告制度等。
5.2安全管理人员职责
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安全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应包括:
a)提示信教群众和游客文明有序进香,引导信教群众和游客选用符合GB26386燃香类产品通用技术要求的香类产品;
b)及时清理香头,并进行安全处理,消除火灾隐患;
c)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设施和器材,确保运行良好;
d)负责所管辖区域内的消防安全工作,特别是用于燃香的固定火源安全; e)当风力达到或超过四级时或天气持续干燥,应加强对燃香点和检查和清理,必要时,停止燃香活动;
f)当参加燃香活动的人数超过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所设定的安全接待人数时,应采取限制进入、及时疏导等有效措施。
5.3重大活动安全管理
5.3.1举行重大活动前,应满足以下要求:
a)根据燃香安全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
b)全面检查和其他安全设备设施,确保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
c)增强安全管理人员,并确定活动中重大事项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事项责任人,明确职责;
d)进行安全演练。
5.3.2举行重大活动时,应满足以下要求:
a)加强对燃香点的现场指导和监管;
b)当燃香数量过多时,应及时清理,消除燃香炉、亭等燃香点的明火; c)对重大活动中的关键点进行实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
6培训与宣传
6.1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
a)燃香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缺席 ;
b)工作人员岗位职责;
c)基本消防知识和技能;
d)消防设施和器材的使用;
e)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等相关知识。
6.2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宜采取广播、海报、宣传标识、发放材料等形式,向信教群众、游客、导游等相关人员宣传安全燃香、文明进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