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认定(范文)
湖南省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认定
和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精神,深入实施《湖南省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和省相关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为促进县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特制定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能力为核心,按照“促进共享、强化服务”和“专业化、规范化、特色化”的建设原则,认定和考核一批为区域特色产业、科技中小微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等对象提供高效服务的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努力为科技服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户提供科技公共技术支撑和保障。
二、平台认定
(一)认定条件 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科技平台建设纳入了当地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者市(州)科技发展规划,近三年本级科技计划支持平台的经费累计达到30万元以上的县(市、区)可以申请进行认定。
1、平台构架合理。由县(市、区)科技局负责统筹协调,本区域、本行业优势资源单位牵头,整合区域内工业、农业和其它行业的优质资源单位,联合区域外高校院所、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建成开放、合作、互补、共赢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
2、功能定位准确。面向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支撑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目的,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技术、信息、金融、人才等公共服务,为区域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条件支撑。
3、服务对象和内容明确。服务对象主要是区域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农业中的中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户。服务内容应密切结合各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技术、信息、金融、人才等公共服务。
4、外部资源获取能力较强。平台建设主体单位与1家以上具有相关专业服务资质(能力)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或高校院所紧密合作,签订了针对平台专业化服务内容的长期合作协议,合作期满1年,合作成效显著。
5、工作基础良好。申请认定的县(市、区)至少达到以下条件中的两项:本区域具有省级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型产业集群、科技企业孵化器、农业科技园区、农村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基层试点建设县(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县,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知识产权示范县(市、区)等。
(二)认定类型
1、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类平台。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共性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开展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科技政策等服务的科技平台。
2、技术创新服务类平台。以促进区域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为重点,针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动植物种质资源、科研仪器设备与中试基地等资源共享、产品与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产业竞争情报分析等服务的科技平台。
3、科技信息综合服务类平台。以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信息为主要服务内容,整合各行业、部门相关信息资源,开展信息发布、需求信息挖掘整理、供需信息对接等服务的科技平台。
(三)认定标准
主要从资源整合、组织管理、运行服务和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达到条件可以申请认定(认定标准见附件1)。
(四)认定程序
1、申请认定。县(市、区)科技局组织本级科技服务与 创新平台牵头单位编制认定申请材料,向省科技厅相关处室提出申请。
2、认定初审。市(州)科技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申请认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将申报材料统一报送省科技厅。
3、处室推荐。省科技厅相关处室按分管领域对申请认定 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进行初步评价和推荐。
4、专家评价。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组织专家对申请认定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进行认定评价,专家评价采取书面评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方式进行。
5、认定批准。根据专家评价意见,省科技厅批准通过认定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为“湖南省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XX县(市区)XX平台”。
三、平台绩效考核
(一)考核对象
经认定的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每两年进行一次运行绩效考核。
(二)考核内容
主要从服务数量、服务成效、运行管理和资源整合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内容见附件2)。
(三)考核程序
1、考核申请。县(市、区)科技局组织本级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牵头单位制定绩效考核任务书,并向省科技厅提出考核申请。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要求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具有操作性和可考核性。
2、考核初审。市(州)科技局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绩效考核任务书进行初审,并将绩效考核任务书统一报送省科技厅。
3、任务核准。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会同相关处室组织专家对绩效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进行核准,平台牵头单位与省科技厅签订绩效考核任务书,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
4、绩效考核。省科技厅组织专家依据考核任务书对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运行绩效进行考核。绩效考核采取书面评价与实地考察相结合方式进行。
四、认定和考核结果运用
(一)认定结果运用
经认定的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由省科技厅授牌,纳入省级科技平台管理体系,以经费后补助的形式对平台运行进行支持。
(二)考核结果运用
考核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的保留省级科技平台资格,以经费后补助的形式对平台运行进行支持。“不合格”的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连续两次评为“不合格”的取消省级科技平台资格。
(三)后补助经费管理
省科技厅根据年度预算,确定支持平台的数量、类别和经费支持额度,按程序会同省财政厅下达预算。后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平台运行补贴、装备及基础设施条件改善、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示范活动补贴等。后补助经费要求“单独核算、专款专用”。
五、组织管理
1、省科技厅科研条件与财务处负责统筹县(市、区)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管理工作。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组织开展认定和绩效考核工作,拟定经费后补助方案,协调解决平台运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省科技厅相关处室负责按领域对申报的平台进行推荐和跟踪管理。
2、市(州)科技局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平台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平台运行的业务指导,设立专项支持经费。
3、县(市、区)科技局负责平台的日常管理和协调,组织成立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加强平台运行的业务指导,完善平台支持措施,设立平台专项支持经费。
4、平台依托单位按照湖南省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的管理要求,落实平台运行所需条件,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创新运行模式和服务方式,培育创新与服务文化。
5、市(州)科技服务与创新平台认定和绩效考核参照本方案执行。
第二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4451家,实现生产总值438亿元,占全市的70%左右。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涌现出了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创新的典型,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40项,其中国家级以上5项,推动新成果、新技术转化22项。
但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拥有佳木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省农垦科学院、中国防爆电机研究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科教优势都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至使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不高。我市多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一对一状态,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科技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利咨询服务部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也处在起步阶段,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没有开展。因此,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发挥本市科教资源,加强校(院)企结合,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佳木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牵头搭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科技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
大规模,追赶国际水平。以此帮助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制定、实施鼓励政策,调动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监督、考核、管理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补贴专项资金。
二、构建人才培训、引进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加大企业经营者培养力度,着重抓好对中小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训,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经营管理战略研讨班、职业经理人及工商管理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二是要协调组织各类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培训力度,为中小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通过搭建中小企业人才平台,推进人才保护机制,重点培养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三是建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把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
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善于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家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要形成人才的梯次配备,不仅在领导层有相应的科技人才,在管理层、执行层都要具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团队,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成立专家咨询团,手把手扶植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积极发展企业自主、联合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特点,构建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开展产学研对接,由政府牵头培育市场,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四、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良好服务环境。一要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探求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通过共同研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二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作网络,搭建中小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根据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特点,支持建立和发展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成果转让、技术信息、新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服务等。如:可以为中小企业搜集所需要的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和人才信息等,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难题、产品等信息发布,帮助中小企业及时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另外,要建立联系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广大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系统,及时获取各种信息,为中小企业与政府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的交流提供手段和通道。三要营造环境,调动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目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管理知识、信息、技术、人才以及资金等方面给予具体的服务和指导,要建立开放式、规范化、面向大众的、系统的服务体系,通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四要建立专家协作体系,开展技术咨询和诊断服务。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
第三篇:中山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认定管理办法
中山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认定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大众创新鼓励万众创业的决策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我市创新政策体系,引导和推进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以下简称“孵化平台”)健康发展,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孵化平台”是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各类机构的统称,主要包括前孵化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或“中山创客·众创空间”等具备以上孵化功能的综合性孵化平台。
前孵化器(创业苗圃)是指依托高校院所、企业孵化器、民间组织、新型孵化组织等平台,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前期服务指导,引导和帮助潜在的创业者将构想、思路和项目通过注册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孵化模式。
孵化器是指通过为新创办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物理空间和基础设施,提供一系列创新创业服务支持,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创新创业服务载体。
加速器主要以经过初步孵化并度过初创期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服务模式创新,充分满足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的空间载体和服务网络。
2设立的种子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
第七条
市级孵化平台的认定采取自愿申报原则,凡具备条件的孵化器建设单位,经所在镇区科技行政管理部门推荐,可向中山市科技局提出认定申请。
第八条
申报单位提供下列材料:
(一)中山市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认定申请表;
(二)单位法人证书、孵化场所证明(包括房屋产权证及附图)复印件、孵化场所实景图片;
(三)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名单以及学历证明复印件;
(四)入驻孵化对象名单及情况简介;
(五)孵化平台设立及使用孵化资金或其他资金简介与证明;
(六)孵化平台发展现状及发展计划工作报告(重点介绍:①孵化平台成立背景;②孵化场地、服务团队、服务能力、孵化资金、在孵企业等基本孵化要素现有基础;③孵化运营模式、管理制度、平台建设已投入资金情况;④已取得的孵化成效;⑤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与思路);
(七)与孵化平台建设相关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市级孵化平台每年认定一次,具体申报时间以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发布的通知为准。
第十条
市级孵化平台的认定程序:
(一)各申报单位将申报材料经所在镇区推荐后报送市科技局业务受理窗口;
(二)市科技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并组织专家对符合要求的申报单位进行评审;
(三)对通过专家评审的申报单位,由市科技局核准后下达认定文件并授牌。
第十一条
市科技局对认定的市级孵化平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组织孵化平台纳入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建立的运营评价体系,并对获得省级运营评价优秀等级的孵化平台给予经费补助。具体支持额度视当年参加评价的市级孵化平台数量和财政资金可支配额度确定。
第十二条
连续两年被评价为不合格的,市科技局及市级孵化平台所在辖区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协助指导并劝其退出,待符合条件后,再纳入范围。
第十三条
市科技局每年在产业扶持专项经费中安排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市级孵化平台建设、孵化服务和在孵对象予以支持。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山市科技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中山市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2015年7月10日印发
第四篇: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
---黄州区水产局 王明军
从2004年到2012年,中央连续9年用中央1号文件来指导“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了“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以及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新机制、新条件。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科学的、重大的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根本目标,归根到底靠的是人才,重在培养和使用一批能代表农村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科技和实用人才。为进一步加强黄州农村科技和实用人才的开发与管理,提高农村技术人员服务农业农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结合黄州区水产工作实际,就我区渔业科技人员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初浅的想法,阐述如下,不到之处请指正。
一、黄州水产及渔业技术人员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以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农业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据统计,自1996年区县分设到现在,我区渔业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11全区完成水产品总量6.41万吨,生产鱼苗140亿尾,产值达到6.61亿元。渔民年纯收入9800元,渔业生产值占大农业的38.5%,渔业生产已成为全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但是由于受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影响,渔业是弱势产业已成为共识。同时受资源与环境等条件限制,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和竞争不断增强,整个渔业产业受市场大盘影响跳动频率较高,因此,加大渔业科技投入,不断创新渔业科技势在必行。目前,我区从事渔业技术服务人员中,除3名局机关专业人员外,仅有6名在各乡镇办从事渔业科技推广和水产技术服务工作,平均每个乡镇办0.66人。近几年来,我局通过渔业科技下乡和阳光培训工程,在全区共培育了210名渔业科技实用人员和水产养殖示范户,分布在全区138个行政村和社区,占渔业养殖总人口的1.4%。
总的来看,我区农村渔业科技培训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创新不足。就乡镇办技术人员来讲,数量明显不够,整体素质不高,学历偏低,年龄老化,平均年龄47.2岁。6名乡镇技术人员中只有2人是水产专业毕业,其余的基本上没有接受专业系统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够开阔,难以适应我区渔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我局在农村渔业科技和实用人才建设上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2011年12月底,共培育了4名“鱼郎中”“土专家”和210名渔业科技示范户,为全区农村经济建设和推动渔业健康养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是从新时期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来看,渔业科技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乡镇渔业服务机构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实行减员分流和归口乡镇管理,人员工资纳入财政“以钱养事”。区水产局从主管部门变身为业务指导部门。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全区渔业科技培训计划和服务等工作不能有序开展,影响了全区渔业科技一盘棋的发展规划,制约了全区农村渔业科技和实用人才队伍的持续培养和发展。
2、人员经费不足。目前全区仅有6名乡镇技术人员和210名渔业示范户。对于全区138个行政村和1.5万渔业养殖户来讲,人数远远不够。乡镇渔业“以钱养事”人员每年工资和办公经费不足2万元,这必然影响了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也直接影响了他们主动服务农村、指导农民科学养鱼的积极性。另外,这几年我局在各乡镇举办的渔业科技培训班,邀请专家、发送资料和租借场地每年费用近5万元,全部是从我局不多的办公经费中“挤”出来的。这点钱对于快速发展的现代渔业,对于扶持乡镇科技和实用人员来讲也只能是杯水车薪。
3、示范力度不大。这几年我局先后引进了“网箱养鳝”、“南美白对虾”、“青草鱼专养”、“中科三号”等新的养殖技术和养殖品种,由于受人员和技术力量的限制,宣传推广力度不大。再加上示范户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受一些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担心带动了他人影响了自己。致使部分示范户在示范带动他人科学养殖等活动中积极性不高,示范带动作用
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渔业科技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中央1号文件提出,实现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要打破部门界限,力争整合科技资源,不断改善科技条件,逐步加大科技投入。
1、加强领导,理顺机制。农村渔业科技人员是直接服务于农村农民的技术人才,对发展现代渔业和新农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继续关心支持一线渔业科技人员,在生活上关注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在资金上倾斜他们。理顺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形成以主管部门-乡镇渔技人员-村级实用人员的三级管理模式,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2、科技兴渔,技术先行。现代社会发展迅猛,渔业科技日新月异。围绕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们应把渔业科技创新作为重中之重。今年,我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0万作为水产名特优奖励基金,重在鼓励人才和支持渔业科技创新。建议加大渔业高端科技人才的引进,在政策、编制和待遇等工作环境上给予照顾;适时选送部分乡镇渔技人员到大专院校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科技水平和实用技能。不断加大水产良种引进和改良力度,在渔机渔具补贴和渔业科技投入上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
3、加强培训,注重引导。目前,我区共有1.5万多名农村人员从事渔业生产活动。他们当中最大的74岁,最小的仅有14岁。大多人没有接受过系统技术培训,许多人养鱼几十年靠的就是经验和运气。这些年,通过我局渔业科技培训工作不断深入,绝大多数养殖户基本掌握了一些先进的养殖方式和方法,但是与快速发展的现代渔业建设来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直接影响了全区新农村建设进程。建议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渔业科技扶持力度和培训次数,逐步改善农村渔技人员的年龄、文化、专业结构不优的现状。一是要选送有基础、有能力的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定向培训,二是加大“鱼郎中”“土专家”的扶持推广力度,逐步提高渔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第五篇:创新科技服务体制 拓宽科技服务新路
创新科技服务体制
拓宽科技服务新路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政府
琼海市位于海南省东部,总面积1692平方公里,辖12个镇,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0%。2003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7.6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近50%,是全省较大的农业县市之一。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创建于2001年下半年,经过近三年的实践,已在全市建立起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点50个,在12个镇全面建成智能化农业服务点,开通农业科技服务“110”全省统一求助电话963110,开展适时农情短信服务,拓宽科技服务路子,创新科技服务体制,推动了全市科技进步,成为海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品牌。2001-2003年连续3年被评为“海南省科技进步先进市”,2004年1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领导重视,真抓实干,创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有效载体
市委、市政府把为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供可靠、高效的科技服务,通过科技进步来帮助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市科技部门先后开展了“热线科技服务电话”、“免费科技邮政信箱”等科技服务活动,但收效并不明显。2001年8月,我市长坡镇养鸭专业户谢维信饲养的2000多只鸭苗有80%染上疫病,无奈冒昧给时任市委书记(现任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肖杰同志写信反映,肖杰同志立即批转有关部门及时帮助该专业户解决了困难。群众利益无小事,求助信件投递速度慢,农民困难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蒙受巨大损失。肖杰同志提出要引导农民群众广泛利用电话、手机求助,要求科技人员接到求助电话后,要象公安干警那样快速行动,紧急服务,提出了建立琼海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要求。于是,科技部门马上开始进行筹备,当年12月全省第一个农业科技服务“110”服务站在我市应运而生,之后,农业科技服务“110”象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逐步成为服务“三 农”的有效载体。
为推动农业科技服务“110”健康发展,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专门会议,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琼海市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方案》,把农业科技服务“110”列入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认真抓好落实。一是成立机构。成立了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机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任总指挥,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热作、畜牧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精心组织,由科技部门统一协调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二是增加投入。市委、市政府先后拨出专款30万元作为专项经费,购置了先进仪器设备,为农业科技服务“110”开展工作提供保障。三是及时总结推广。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开展后,市政府定时检查总结工作,推广典型,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市委、市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还将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列为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作为为民办好事实事的具体措施,把农业科技服务“110”引上正常化的发展轨道,推动其持续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健全网络,构建新型农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服务“110”是创新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载体,但要使这一载体发挥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健全的网络。近三年来,我市着力于整合各种资源,构建新型的农技服务体系。一是整合政府科技资源。市政府将市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热作、畜牧、科协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在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建立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在市海洋与渔业局、热作中心、农技推广中心、畜牧办等农口单位设立4个服务站,在各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以及中心墟上建立42个服务站点,建成全市统一协调的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二是整合社会科技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向前发展,仅仅依靠政府部门的科技推广力量难于满足群众的需求。为此,我们吸纳象黄牛农业公司、荔枝研究所、对虾协会等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农资公司和行业协会进入农业科技服务“110”网络,坚持科技服务多元化,充分发挥社会科技资源,建立起社会化服务站点4个,不断增强服务力量。三是整合农村科技能人资源。我市将农村科技能人组织起来,经过培训,加入到农业科技服务“110”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情况的优势,开展就近服务。同时,组织离退休科技专家服务队,发挥技术专长,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全市建立起了服务小分队、科技志愿队、专家服务队等服务队伍,人数400多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三、拓宽渠道,完善机制,扩大农业科技服务范围
为了扩大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影响,便于群众求助,我市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活动刚刚开始时,我们在各镇的主要街道设立26个求助电话公告牌,将指挥中心、各服务站(点)的求助电话在公告牌上公示。将各服务站(点)科技人员、科技能人的电话汇编成册,存放在各服务站(点),以便群众查找,将联系电话印制成科技服务联系卡,分发到各村小组。在市政府综合信息网上设立农业科技服务“110”专栏,将活动方案、工作制度、工作动态、求助电话以及科技能人名单在网上公布。此外还通过市新闻中心、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为了形成有效统一的服务机制,我市制订了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措施。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实行“四统一”管理模式。即各服务站(点)统一张挂服务牌子,各项制度统一模式印制张挂上墙,统一使用市农业科技服务“110”指挥中心印制的服务处方笺,统一服务车辆使用标志,方便群众的监督和求助。为了使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市指挥中心建立了季度汇报、半年检查和年终评比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市科技与信息产业局承担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具体工作,积极策划和统筹安排,协调好各单位的关系,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各成员单位对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密切配合,在时间安排、人员调配、车辆调度和工作统筹上都给农业科技服务“110”下乡服务让路,始终坚持“服务第一,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确保科技服务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科技服务“110”蓬勃发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运行,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影响力和服务覆盖面越来越大。目前,服务范围涵盖热作、水果、瓜菜、水产、畜牧、农药、饲料等产业;服务内容有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农药供应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方式有适时农情短信发送、实地指导、集中培训、电话答复、书信介绍等;服务对象既有本市市民,也有外地来投资的客商。
四、面向市场,技物结合,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新路
“有求必应,紧急服务”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宗旨。无论是白天、夜晚,还是节假日,只要接到群众的求助电话,科技人员就能想尽办法,提供快速、热情、周到的服务。今年初,长坡镇一胡椒种植户来电,说他种的胡椒叶片出现严重枯黄。指挥中心接电后立即与热作部门联系,带领科技人员携带药物赶 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管理措施。今年大年初二,塔洋镇“110”服务站接到该镇裕山村群众反映十多亩冬瓜出现病害,站长王燕同志马上带上两名技术员下到现场仔细观察,开处方供药,控制了病害的蔓延。据统计,今年以来,各服务站(点)在节假日期间共为群众提供各类服务400余人次,为群众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
技物结合是我市农业科技服务“110”的一大特色。各服务站(点)根据生产的需要,及时购进大量的适用农资,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药物带到田间地头,方便了群众,提高了服务时效。长坡镇“110”服务站科技人员总是“人药”同行。今年春节期间,该镇一位农民种植的青皮冬瓜出现病害,电话求助,站长黄健同志立即带上技术员和药物到实地诊断,指导用药,有效地控制了病害。中原镇“110”服务站针对农民难以记忆药物名称、使用方法等问题,在提供服务时将药物名称、用量和使用方法开在“处方笺”上,让农民“按方抓药,依方用药”,大大提高了服务效果。
我市开展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另一大特色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我市在开展活动中不断吸纳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有效整合社会科技服务资源,解决了行政编制、人员、经费的不足问题,企业借助政府搭起的舞台唱戏,赢得社会信任,又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服务中树立品牌,提高了经济效益;农民从中得到广泛的、及时的、实惠的服务,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民“三方”共赢。如私营企业黄牛农业有限公司加盟农业科技服务“110”后,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高校大学生实习基地,既为大学生创造社会实践机会,又为该公司充实了科技服务力量,企业在服务中不断发展壮大。
五、依托科技,提升手段,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活力
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科技服务手段,实现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我市将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示范点项目和星火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同农业科技服务“110”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取得可喜成效。全市有12个“110”服务站和1个专业户购置了电脑等必要设备,并将国家863智能化项目成果引入服务站中,配备有联网和单机操作的“农业专家系统”,联接海南省星火网,构建起农村星火信息服务体系。科技人员不仅能借助智能化决策系统为农民服务,还通过星火网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针对农技服务单位多,电话号码难记,农民有事一时难拨电话求助的情况,今年6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开通热线服务全省统一求助电话963110,将各服务站电话联结,建成虚拟局域网,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有困难只要拨打963110电话,就能得到有效的服务或满意的答复。各服务站之间可以通过免费电话在虚拟网内互相进行交流,互相转接服务,为科技服务创造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市科技、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热作等职能部门通过向各镇分管领导、农技员、农村专业户、农村科技能人以及涉农经营者发送手机短信息形式,开展适时农情手机短信服务,到目前为广大用户共发送了田间态势、植保措施与市场信息等手机短信20000余条次。为了做大做强农业科技服务“110”,我们购置显微镜、解剖镜和组织切片机等必要的服务设施,配备服务专用车7辆,摩托车80多辆,印制了农业科技服务“110”系列丛书10套共10万册,印制统一处方笺50000份,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110”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