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形式回到历史思想理论
内容提要:二十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最瞩目的成就就是形式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从方法论上讲,形式主义批评模式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文学文本自身,关注其审美与艺术的特征,使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然而自八十年代起文化批评开始渗透文学研究,纯形式主义批评受到挑战。文化批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历史批评,但并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简单重复。文化批评扬弃而非抛弃了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因而提倡从形式层面而非内容层面回归社会历史批评。可以说这是恩格斯美学与历史的批评原则在当代条件下的实现。本文将讨论文学研究领域中这一变革的具体内容和理论方法论意义,以及回归历史所需要的现代心理分析的中介。本文主要讨论文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及当前流行的文化研究在理论方面的意义。英美等国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目睹了社会历史批评的复兴。而到八十年代,女性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等社会批评已经取代了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形式主义文论,成为学术界的主要潮流。在中国,九十年代所谓后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与前一个十年也有明显不同。如今对文学作品审美和艺术特征的强调显然有所回落,而社会历史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此外,这一时期文学研究的对象与范围也大大扩展。纯文学之外的文化现象,诸如广告、传媒、通俗读物、日常生活等均被纳入研究的视野;而文学、历史、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界限则变得十分模糊。那么这一转变在理论方法论上有哪些内在的逻辑?新兴的社会历史批评与西方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有哪些不同?它们与我国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反映论、典型论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从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清理这些问题不仅能够使我们明确传统社会历史批评与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与局限,而且有助于我们在批评实践中涉及社会历史问题之时有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一、形式主义批评的成? 陀刖窒?/P> 在西方文论史上,对艺术形式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但是作为系统的批评理论,形式主义兴盛于二十世纪初。当时文学研究领域特别是英美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对形式的呼唤”。“纯诗”、“纯形式”、“文本”、“结构”这样的批评概念以及派生的“多义性”、“模糊性”、“统一性”、“反讽”等等批评术语广泛流行。而“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无功利”、“艺术自律”等康德式的美学观念均成为不证自明的真理。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结构成为文学批评普遍关注的热点。这充分反映在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芝加哥新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F.R.利维斯对文学经典的阐释之中。实际上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等早期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生发展并在英语世界传播,回到文学自身的吁求已经不绝于耳。只是这些文学思潮和运动与文学创作关系比较密切。而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注重文本结构和艺术形式的批评实践终于形成了自成体系的理论表述,并且在文学研究方法论方面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这种以文本或艺术作品形式为中心的批评实践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呢?上述文学思潮和批评流派隐含着一个与传统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完全不同的文学观念。这种观念认为,文学不是对世界的模仿,不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形象表述,甚至不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因为在形式主义者看来,历史规律本身就是值得怀疑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多的是人为的想象,而研究作者的情感生活是传记家的事情,与纯粹的文学研究不相干。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意图迷误”、巴尔特的“作者之死”这些命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反对把文学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文本之外的非文学因素上面。文学批评应该研究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东西,也就是雅可布逊(Roman Jacobson)所说的“文学性”(Literariness)。文学批评家不应该越俎代庖,承担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任务。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应该是文本、结构、以及文学特有的媒介-语言。正是文学语言的特殊构造方式和表述世界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别于其它人类活动的审美与想象的空间。韦勒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1942)一书中把这? 肿ㄗ⒂谖难ё髌肺谋窘峁沟难芯砍莆?quot;文学的内部研究“(The in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而把传记学、社会学、心理分析等批评称为”文学的外部研究“(The extrins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literature)。韦勒克和沃伦的这一著名区分就是要把材料考据、思想分析、历史考察等传统社会学批评方法摈除于文本研究之外,使批评家更加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结构。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对于批评家来说,真正重要的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即”为特定审美目的服务的完整的符号体系或符号结构“。从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看,在二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也经历了两次向艺术独立性与文本审美性复归的热潮。二十年代初在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成员之间发生了”为人生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争论,其焦点之一就是艺术独立性问题。当时的”艺术派“异口同声赞颂唯美主义,倡导艺术无用论,反对艺术功利性。比如郭沫若对佩特的神往,郁达夫对颓废主义的迷恋,田汉对《莎乐美》的推崇,成仿吾对唯美主义批评的实践,所有这些概括起来就是艺术至上主义:文学不应该有超越自身的目的。虽然这场争论最后”人生派“占了上风,并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绩,但是这一讨论本身对于散播艺术独立性的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至于后来闻一多等人的创作实践和美学思想中,”纯艺术“与”纯形“的唯美主义观念仍然发挥着极大的影响。而八十年代我国批评界已经从纯诗、文本、艺术自律等艺术独立性观念发展为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的自觉。1984-1986年间文艺学方法论的讨论就标志着文学研究领域的”向内转“。其后,人们普遍把审美特征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标志,文本分析成为文学批评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而传统文学批评所强调的政治内容和社会生活现实往往被认为是没有触及文学的本质。各种各样的形式分析方法,审美批评、结构批评、”格式塔“艺术心理学、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叙事学、文体语言批评,一时成为主流。虽然传统批评也重视形象思维与典型人物塑造,但八十年代批评所强调是审美感性的层面以及作为情感载体的”有意味的形式“。蔡仪等人强调理性和社会历史内容的传统文学理论模式显然无法应对形式主义的挑战。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的译本这时(1984)在中国出版正当其时。这本在英美早已受到挑战的理论著作在中国却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实际上,”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的对立和历史上所有的二元对立一样并非是平等的关系。在这里”内部研究“所具有的权威性、优先性是显而易见的。用姚斯(Hans Robert Jauss)接受美学的术语说,这本书正符合热衷于形式观念的中国读者的”期待视野“。应该说,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是十分巨大的。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形式主义在英美学界基本上是占了统治地位。八十年代在中国审美批评也覆盖了文学研究的大部分领域,包括文学理论。从形式主义批评发展起来的一些批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文学阅读的深度和文学普及的广泛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新批评的”细读法"与中国八十年代的审美心理研究,就大大开拓了文本分析的空间。这对于作品细节的理解,对于读者审美能力的提高都具有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解剖文本的工具,不仅开发出文学本身的审美宝藏,而且为文学摆脱政治和道德理性的束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果审美和艺术特点成为文学批评最重要的标准,那么文学作品就可以以本身的魅力直面读者大众。特别是在美国,新批评的普及对文学研究的平民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四、五十年代,二战结束后大批复员军人面临着再学习和再就业的压力。而他们既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又没有受到过严格的学术训练。他们无法分享学院派掌握的那些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他们在学术领域的立身之本只能是文学作品本身。通过对文本的分析,他们获得了一种非传统的、非学究式的接近文学的方法。在我国审美批评对于独立的知识分子话语的形成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四十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奠定了文学研究的反映论和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从此文学批评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机器以及官方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周扬与胡风的文艺斗争
第二篇: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
——浅谈沈为慧老师“重庆谈判”教学设计中的几篇电文的妙处
历史课堂不仅要培养学生历史的思辨能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要还给学生真是历史现场,让学生回到历史的现场,用自己的视角去感受历史,从而带给他们多角度的震撼和思索。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沈为慧老师在“重庆谈判”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呈现重庆与延安方面的相关电报,还原真实的历史现场,在遥远的史实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一条时空隧道。“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实,被沈老师高妙的还原成了一场扣人心弦的“电报战”,使风干的历史变得丰满而生动起来。
最为高妙的是,沈老师通过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向学生展示一封封真实的电文后,不失时机的不断引导学生透过电文的字里行间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让学生充分体味到“重庆谈判”的背后是多种力量的角逐与博弈。在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和解读电文的过程中,沈老师不仅检测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将“重庆谈判”放置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由合作到对立的国际大背景下,培养了学生多角度认识、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这种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了共产党的睿智和国民党的谋略;还让学生认识到了美国的态度,也看到了苏联对华情况的关注,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沈老师是“别有用心”的,主要体现两点妙处:其一,学生真正理解了“国际舞台上,没有真正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其二,为必修1的最后一单元,讲到“战后国际形势”做了预热。此外,在对电文层层分析中,学生真正的理解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真的是从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同时去重庆谈判也是情势所迫的必然,这要比向学生生硬的灌输知识和情感教育要显得更有效和自然。
总的来说,沈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使用的几篇电文,让历史课堂丰满了起来,彰显了历史课堂对学生教育的特色,学生真正的从历史课堂中,有所获、有所思、有所触动!
创新主体教学策略
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创设情境
拜读完沈为慧老师“重庆谈判”教学设计中的几篇电文的妙用之后深深的感到历史教学还是要不断创新主体教学策略,尤其能做到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老师《高中历史必修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教学研究》专题中就历史教学中“创新主题教学”讲述了三种“创新主题教学”策略。这三种策略分别是
(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实际教学情况对郭井生老师的三种“创新主题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我们确实应当应用经典材料,这样历史才具有说服力,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论从史出”认识。然后对所应用材料进行精致分析,在分析材料的过程当中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说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就现在的高考而言,对于历史题的考察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应用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同一个问题我们讲了好多遍,可学生依然不懂,在旧课程下,我们的办法可能就是多讲,但是在新课改下强调学生是主体,所以我们必然要改变,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老师讲得很好。在教学中遇到不好理解的问题我们不妨创设情境,联系生活,让学生自己置身其中去感觉,去体会。这样就有真是感了,联系生活,变抽象为具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接的理解。常言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边”,我在一年的教学实际中感到,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说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妨不妨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郭井生老师所说的第三中策略我们应当多采用。比如说在《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一课中讲述罗马法时,运用几个具体的法律案例,可以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深刻地理解了法律条文的内涵和原则。当然,选择的案例最好是确有其事,史书要有记载。这样一来,学生也感觉到了历史的存在。
在实际的历史课教学中,如果做到了
(一)经典材料,精致分析;
(二)创设情境,联系生活;
(三)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我们可以说就真正的理解了新课改的精髓。
第三篇: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需求理论看思想政治的有效性
孙新建
(华南理工大学政管学院,广州 51064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对象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要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从教育对象主体需求来科学规范教育内容和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需求;有效性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与出现正向结果的效能属性,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活动在实现既定教育目标上的程度,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符合教育者主观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真实度。” 思想政治教育曾在中国革命年代和建国初期起过重大的作用,成为我们党制胜的法宝,这是有目共睹的。而现今,很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却产生了怀疑和动摇,甚至者嗤之以鼻。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反差,主要是因为前者迎合了当时大多数国人希望摆脱压迫,希望脱离贫困,希望救亡中国的需求,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题主动迎合了教育对象的需求。而后者却没有根据由于社会的巨大变化而引起的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因此,前者的教育有效性就特别突出,而后者教育的有效性却受到人们的质疑。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工作,而人是有思想,是有和其他动物不同需求的高级动物。马斯洛曾把人的需要分为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这就是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按照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可分为:第一层次,生理需求:如衣!食!住!行等;第二层次,安全需求:如人生安全!职业安全等;第三层次,感情和归宿需求:如友谊!情感归属等;第四层次,社会需求:如尊重!权威!地位等;第五层次,自我实现需求:如胜任感!成就感等”马斯洛认为:人们一般按照以上所述从第一层次到第五层次这个需求“阶梯”,从低级到高级追求各项需求的满足"。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虽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决不是任意制定的,更不是所谓心灵的“自由创造”和 “想当然”,它只能是来自于对象的内容,反映对象不同阶段的利益需求,才能为对象所接受,才能被对象所“内化”。为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设计上,应坚持以人为主的原则,从教育对象的需要出发,尊重并满足教育对象的利益追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教育实施者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一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利益需求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和顺利运行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利益的关心上,才有存在的依据,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是一种对实践活动有很强解释力、作用力的精神产品。要改变过去被过浓的理想色彩包裹的有“完人化”倾向的“应然”式教育,在教育内容设置上尊重、关心教育对象的利益需要,并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个人需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方面要体现教育对象的价值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是一种道德行为和道德境界,这是价值认同最崇高的阶段。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走上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教育对象的“ 利益认同”,那就会使教育内容失去先进性、方向性、指导性,最终导致惟利是图、享乐主义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以“ 价值认同”制约“ 利益认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落实到价值的实现上来。因此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时要以义导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由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才能实现良好动机和完美效果的统一,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
统一。
2以教育对象的利益需求为原则,来合理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过去我们往往只从社会的需要、党和国家的需要来理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很少考虑如何满足教育对象的需要,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 外在的东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远没有成为教育对象的自觉需求。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与教育对象的需要的发展规律是相吻合的,所关注的重点应是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完善与发展,以体现特殊的人本关怀价值。近几年来,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进行了许多改进,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从本质上认识教育对象主体性需要方面的方式方法改进还不太明显。西方德育大师涂尔干曾强调:“强迫学生去接受道德实事、道德价值和行为确实不好,但是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要成为的那种是未来社会所要求的人,而由社会所需要的这种人与我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潜能之间存在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不按社会的要求去限制、规范我们行为、欲望,我们就不能形成一种社会人格,甚至不能成为真正的人。所以,这一过程虽然痛苦,却是必要的,如果说这就是灌输,那么灌输就是不可避免的。”灌输方式仍是最明显的代表。“ 灌输”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源自列宁的观点:“ 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2]。列宁所说的“ 灌输”是基于当时工人和革命知识分子的需要而言的。工人有对社会主义意识的需要,但他们没有文化和理论基础,自己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因此,需要先进知识分子从外部进行灌输。当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教育者就形成了“ 灌输万能”、“ 只要灌输,总有收获”的思维定势。我认为给婴儿喂奶是灌输,但给婴儿灌酒、灌醋就绝不是列宁所讲的“ 灌输”,灌输绝不是想灌什么就能灌进什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灌输教育对象需要的东西,只有建立在受教育者需要基础上的灌输才能收到实效。
“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 [3]人是社会的主体,但人的主体地位不能只作认识论的理解,而应作存在论的理解,即应把社会理解为人的社会,是人为的社会和为人的社会,社会的一切都与人的存在和活动内在相关联。因此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关怀价值,教育者人本关怀的一个重要前提与基本要求就是承认、尊重、理解“ 每个受教育者都是人”,“ 要把教育对象当人看”,教育对象都有人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人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这个基础上来合理地理解和解决受教育者的各种思想问题,以文明方式来对待每个教育对象,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正确理解和处理个人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之间的关系
个体需要满足和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表现的两个方面,其中个体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起点和关键,社会需要满足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获得的归宿。当教育对象以社会地位的确立、个人能力的发挥、个人贡献得到承认和个体价值的实现为表征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提升的“人的基础”。社会需要的满足更是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终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正是在于追求以整个社会需要满足为表现的社会的发展。单单致力于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而摒弃社会需要满足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不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灌输社会需要的工作,要科学灌输社会需要,要求灌输的内容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灌输的动力要充满责任感,体现主动性;灌输的形式要具有贴身感,体现渗透性,乐于让人接受;灌输的范围要占领制高点,体现层次性。” [4]要努力追求在教育对象个体需要满足基
础上的以开放性、多边性、上升性为表述特征的社会需要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获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际效果,就必须从满足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入手,通过开展大量细致入微,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说服教育,言传身教实践活动,以满足教育对象合理的需要来刺激其产生合理的动机,并在动机支配下,产生符合思想教育者预期的言行,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内涵及评价依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5).[2] 列宁 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3] 刘远传 社会本体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60.[4] 陈敏 科学认识大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ory of Requirement
Sun Xin Jian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obey the law of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alteration of person’ mental.Content and method of education should be on the basis of requirement of society, especially requirement of person, in order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object of the education;requirement;effectiveness
第四篇:群众路线思想理论
群众路线观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指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一直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依靠其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了全中
国,实现了改革开放,而这一切,无一不是紧紧与群众团结在一起,依靠和发动群众智慧的结果。如今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正本清源,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同时依靠和发动全国人民的力量投入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更显得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我们务必发扬群众观点,切实为民办事,获得群众的支持,进而党群一体,不断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向前发展。
想要赢得民心,就要用真心为民解决问题,密切联系群众。我是一名乡镇的基层工作者,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今年1月22日全省街道干部视屏会议上指出,乡镇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关键环节和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前沿阵地,乡镇干部离群众最近,最大责任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必须“用脚步丈量民情”,成为联系群众最直接、了解群众最明白、服务群众最有效的干部。要拜群众为师,多接地气,努力让自己思维有灵气、决策有底气、工作有生气。联系群众要在“密切”上下功夫,频率要加密、感情要亲密、制度要严密,与群众越走越亲近。要为群众多办实事,既办实千家万户的大事,也办好一家一户的“小事”,以真心服务赢得群众真心拥护。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每天都和老百姓打交道,更应以实际行动,一言一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时不时的到村里走一走,了解村民需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村民自身的想法。我爸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上班之前,他时常教导我,如果老百姓找到你,对人要客气,恭敬,需要你帮忙干的事,能干就帮人家干,要勤快友善。我也经常思考,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举手之劳,只要我们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把自己深深的融入到百姓中去,他们就能把我们当家人,把我们当做自己的贴心人。这样,我们又怎么会干不好自己的工作,又怎么会不获得群众的认可呢?
要为群众办好事,就一定要提高自身作群众工作的本领。总书记说过,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干部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做群众工作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同时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作为基层的工作者,我们不仅要要跑遍每个村,更要跑遍村里的每家每户。我们经常说起,想要为老百姓办好事,就要把自己当成老百姓,把自己深深的融入到百姓当中去。我们要多拿出一些时间,带上笔记本,到村子里去走一走,到村民家里去坐一坐,和村民们聊聊家长里短,记录并了解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换位思考,并站在村民的角度去想问题,切实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做群众工作的良策。
为人民谋福利,我们更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召开会议,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乡镇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要用切实的行动体现自己是人民的好公仆,在村民需要自己的时候第一时间赶过去。在上班之前,我爸给我讲起现埇桥区副区长王兴奎同志在草沟任职镇长期间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草沟辖区内有座涵桥被大雨冲垮了,有几辆车堵在那里无法出行,那时已是夜里11点多。其中一个人拨通了王兴奎同志的电话,他二话没说叫上了镇里的工作人员连夜赶过去把缺口填了起来。每每如此,草沟的群众基础又怎么会不好,人们又怎么会不拥护他?其实他本来可以到第二天再去解决,但是他没有。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草沟镇镇长周平同志在一次工作例会上指出,老百姓的事情不能托,很多事情都是托大的,如果我们及时的为老百姓解决问题,那么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从一开始就可以解决在萌芽状态。所以,我们作为乡镇的干部,就是一定要在老百姓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赶过去。
为人民服务,我们不仅要时时刻刻的解决他们的问题,更要让群众理解并支持我党的方针政策。习近平同志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一书中指出,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我们的方针再正确,如果不被群众理解,也难以贯彻执行。如果群众不听,你就先跟着群众走,群众跳火坑,你也跟着跳下去。群众觉悟了,从火坑里爬出来,最终还是要跟你走。群众跳,你不跳,干群关系就疏远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
做了。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是什么?一个重要特点是,群众的民主意识、自我维权意识增强了。所以,干部要相信和依靠群众,但又不能做群众的尾巴,干部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但千万不能站到群众的对立面。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心贴心的交流,手把手的指导,切实赢得
老百姓的支持,更好的开展群众工作,更好的带领广大群众利长远,谋发展。
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党不仅要服务人民,更要让人民监督党员干部的权力,更要自觉管好自己手中的权力。18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切实让人民参与到权力的监督体系当中,促使党员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切实努力设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老百姓才会去拥护和支持我党的政策路线方针。
在高层运筹帷幄,制定方针政策路线的时候,我们作为基层的工作者,要切实避免文山会海,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我们一定要用实际的行动,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真正和村民打成一片,切实为民服务,为民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巩固我党的执政基础,才能不断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推向新高潮,新阶段。
第五篇:形式与政策作业理论作业
2010~2011年上学期 形式与政策课
理论作业
组长:
撰稿人: 收集人:
打印校对人
三年高中生活转眼就过了,高考完,三个月的短假期也很快就过去了。等待我们的将是新的校园,新的生活。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正是我们学校搬迁新校区。当我跨进我们学校的时候,我只有一个字来形容我们学校,那就是大。
走进校园,北院和南院是学生的宿舍和食堂。淡黄和浅灰色的墙壁,朴素中不失时尚的风格,大多数的教学楼在西面,东面是我们学校最浪漫的地方,那就是听心湖。
学校里有很多植物,道路旁边是最美的银杏树,一座座亭子坐落在植物丛中,显得及其优雅。沿着亭子边的小路走,可以欣赏这些以绿色为主的美景,好像走进了古色古香的园林,就连垃圾桶都显得美观。下雨天,地上落满五彩缤纷的叶子,红、绿、黄……卵状、掌状、羽状……这些叶子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油画,也许这就是大自然给新校园的厚礼吧。
多么美好的校园啊!
大学生活给了我很多的感受,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大学生活更加独立,学习更加自主在这样的环境里,有时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会感到迷茫。食堂的外观很美,在外表看上去给人一种舒适温馨的感觉,但是做出来的饭菜不是很合口,不过还是可以吃。我们学校使用一卡通专职,觉得很方便。
我们学校分很多专业,我们就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新生,对于这个专业,我们既高兴又憧憬,起初感觉这个专业很神秘也很平淡,大家都认为这个专业读出来只能教书。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们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首先无论我们以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我们都应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础。就对数学与应用数学这个专业我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剖析。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1: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模型、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初步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及开发软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初步能力,了解某一应
3.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一些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应用程序的能力;
4.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数学科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
6.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能力。业务培养要求2: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数学思维训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手段,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
3.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4.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学领域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5.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在大学学习的未来几年中,我们也对我们以后工作做了相应的分析,首先从其专业性质和其发展方向来做一个初步的剖析。我们认为数学与应用数学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和上升的平台,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联系最为紧密的专业之一。
该专业属于基础型专业,就业面较宽,不过考研仍然是该专业毕业生的首选。
在日常生活中,从天气预报到股票涨落,到处充斥着数学的描述和分析方法。北京市需求毕业生人数最多的十大专业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需求量位居前列。分析上述资料不难看出,数学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就业前景看好。而且可以预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其就业前景比较广阔。
由于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联系紧密,以它为依托的相近专业可供选择的比较多,因而报考该专业较之其他专业回旋余地大,重新择业改行也容易得多,有利于将来更好的就业。
合格的软件人才,需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学好专业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努力学好选修课程,不断地强大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能全方面地适应将来的社会和未来的生活。在对未来的工作憧憬中我们应该对我们现在的大学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对自己的条件和要求做一些分析: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步入社会,但是选择未来的职业的时候,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一下。职业和生活的关系人人都明白,职业对我们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在某种意义来讲选择了未来职业相当于选择了未来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应该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
然而对于我们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所以我们选择的职业就有所不同,在面临未来职业选择之前,我们应该自我探索,自我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自我探索能发现我们的价值,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明白自己能做什么。做什么能使自己更好地区适应社会等等。从很多方面去评价自己,看自己,才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很好的发展自己。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它,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百战必殆‛。
就我们目前选择的专业来分析,我们将来的就业可以是老师、会计、精算师、研究人员等等。对于多个选择,就需要我们结合自身条件,选择有利于我们发展的职业是非常重要的。
虽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但是我们还是要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优秀。让自己在各方面有所发展。当今社会职场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更好的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过去的都是历史,昨天已经不存在,可未来在我们手中,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的把握现在,把握自己的人生。合理的安排自己时间和空间。
人生就像弈棋,每下一步要谨慎。因此在选择未来职业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和客观事实,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条理性和可能性。
在学完自己的专业知识后,在选择自己的人生职业的时候,我们应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走向真正的岗位是我们应该去实习一下,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认清行情,了解实习的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教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学分的80%以后进行。
教育实习主要包括课程教育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外辅导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等。
教育实习计划由市电大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结合当地教育实际情况和学生从事的职业情况制定,指导教师的配备,实习小组的组建,实习地点和组织领导等。
实习必须在教育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学生在实习结束后一周内写出实习报告。教育实习成绩应在指导教师主持下,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和实习学校意见,写出评语,评定成绩。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2.3.4.5.6.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消除,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除了需要政府、企事业的努力,更需要高校和大学生的努力。
为了探索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找出合理的对策,为我校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开拓新的实习、实践基地和新的就业基地。所得之处受到相关单位和已就业的毕业生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难。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我国现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有大型的国企和外企。但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可是毕业生又不愿去欠发达地区、不愿去小企业、私营企业。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
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设臵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
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臵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质量标准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工作往往毕业前才进行,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破解就业难的对策和如何应对光形势趋好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需要认识到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我校的毕业生对就业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教育学生就业是靠实力、凭能力,考察综合素质。有能力、有潜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大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一经录用,能为他们的生活和发展负责。让学生认识所学专业并不能决定就业的方向,许多岗位是跨专业的,非专业的学生甚至比本专业的学生就业机会更多。一定要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经过3—5年一定会做出成绩。
二、学校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臵不合理的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快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实习的课时和管理,让教师带队组织实习,有些课程可在实习单位完成,这样即完成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实习加强了管理,又密切和实习单位的沟通与联系。使实习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三、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可聘请在就业工作中成绩突出往届毕业生为兼职教师或邀请他们开报告会。
四、加强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认证
通过考察发现有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就业几率更大。为适应岗位需求,许多大学生需‚回炉‛,这就好比由普通老百姓变成兵需要三个月锻炼一样,大学生由学生转变成企业人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培训来实现。大学培养的是‘材’,但是由‘材’变成‘才’则要企业的培训来实现。‛ ‚回炉‛是劳动技能,岗位知识,工作经验的学习与积累,‚回炉‛是需要成本的,教育学生要认识‚回炉‛的必要性,要舍得花本钱。最后未来工作的构想:
觉得自己在上一家公司找不到合适的位臵,学习上升的空间也不大,另外工作环境沉闷没有朝气和动力,周围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四五十岁没有更多追求的人,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温水煮青蛙,失去斗志,没有追求的活下去,不想过这样的生活。希望能找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工作氛围,投入到工作中去。听到过一句话:
毕业后这5年里的迷茫,会造成10年后的恐慌,20年后的挣扎,甚至一辈子的平庸。如果不能在毕业这5年尽快冲出困惑、走出迷雾,我们实在是无颜面对10年后、20年后的自己。
希望在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一家单位稳步发展,踏实做下去,逐步提高,发挥特长,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会为我们梦想去努力拼搏的。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的。在这里谢谢老师的谆谆教导,老师您辛苦了。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一次跨进大学的校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