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09〕7号]
200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09〕7号] 2008年是我们国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残疾人事业极不寻常的一年,大事多、喜事多、实事多。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规划残疾人事业未来发展蓝图。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常委会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重大部署,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深刻阐述了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道向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宏伟目标。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残疾人体育、特殊教育、就业和社区服务工作,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出席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观看残奥会比赛和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给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带来巨大鼓舞。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修订案,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这些都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法制保障和理论支撑,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功举办北京残奥会、全社会扶残助残氛围空前浓厚热烈。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在赛场上自强不息、奋勇争先,再次取得了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双第一的优异成绩,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重大荣誉。北京残奥会极大地增进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了解和重视,关爱帮助残疾人的社会氛围空前浓厚。残奥效应必将长久发挥,为残疾人事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残疾人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为残疾人事业注入新活力。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成功召开,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开幕式,李克强同志向大会致祝词,邓朴方同志作了工作报告。大会全面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残联新一届领导班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残疾人工作开拓创新、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实惠。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中央7号文件,结合实际出台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很好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措施,各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新政策、新举措,残疾人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
2008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556.2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顺利完成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康复项目任务,37万贫困残疾人受益;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培育活动,积极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指导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实施《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力宣传和普及康复知识。
全年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88.8万例;为25.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全年为3.5万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儿童家长1.1万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
图1-1 全国白内障复明手术“十一五”任务完成情况
全年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12936人。
加强省级聋儿康复机构建设,完善聋儿康复网络。全国共对20122名聋儿进行了听力语言康复训练,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24314名;培养各类专业人员5417人次;实施彩票公益金聋儿康复救助项目,资助贫困聋儿6000名,为贫困聋儿配戴助听器12000台。
图1-2 全国听力语言残疾康复“十一五”任务完成情况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2008年,在1644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444.3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监护率达到86.38%,显好率达到70%,社会参与率达到56.88%,肇事率0.22%;解除关锁10033人;对30.6万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图1-3 2005-2008年度全国精神病人监护情况
成立了29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有1027名孤独症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
全年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1034例,开展宣传普及教育,为麻风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全面推进普及型假肢装配,截止到2008年底,累计建立辅助器具供应服务机构2203个,为残疾人减免费用装配普及型假肢2.6万例,供应辅助器具109.5万件,装配矫形器1.2万例。
图1-4 全国普及型假肢、矫形器装配“十一五”任务完成情况
全年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6352个, 对3014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装配了矫形器等辅助器具,进行了术后康复训练;对1.6万肢体残疾儿童进行了机构康复训练;对8万肢体残疾人进行了社区康复训练。全年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2083个;对2.7万名0—14岁的智力残疾儿童进行了康复训练;对2万余名智力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了康复知识培训。
在780个市辖区和1411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建立社区康复站77142个,配备13.4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757.4万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
二、残疾人教育工作
2008年,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保障,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全国为盲、聋、智残少年儿童兴办的特殊教育学校已发展到1672所,义务教育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有2844个,在校的盲、聋、智残学生约58万人。
图2-1 2008年度全国特教学校建设情况
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95所,在校生5464人;其中聋高中76所,在校生4458人;盲高中19所,在校生1006人。全国有6273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032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图2-2 2005-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录取残疾考生情况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县(区、市)三级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系、专业)达1757个,接受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普通机构有1974个,77.4万人次残疾人接受了职业教育与培训,并有10.7万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达到中等学历的职业教育机构有162个,在校生9932人,毕业生6033人,其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4460人。各地积极开展扶残助学工作,2008年中国残联“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资助贫困残疾儿童35510人接受义务教育。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总数22万余人,其中视力残疾3.1万人,听力残疾3.1万人,言语残疾2.1万人,智力残疾4.5万人,肢体残疾4.9万人,精神残疾1.4万人,多重残疾2.8万人。
图2-3 2008年度全国未入学学龄残疾儿童少年情况
三、残疾人就业、保障工作
2008年,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城镇新安排36.8万残疾人就业。其中,集中就业的残疾人11.3万人,社会各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9.9万人,个体就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残疾人15.6万人;农村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达1717.1万人。
盲人保健按摩事业发展迅速,保健按摩机构迅速增长。2008年度培训盲人医疗按摩人员5743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10517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1306个;在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分别有1325人和2920人通过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全国有45名盲人医疗按摩师通过高级职称评审。
图3-1 2008年度全国城镇残疾人新安排就业情况
自2008年7月召开全国智力、精神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会议以来,托养服务及机构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共已建、改建、新建托养服务机构1703个,为2.2万智力残疾人和0.8万精神残疾人及1.8万其他类别中、重度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
残疾人社会保障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国城镇已参加社会保险的残疾人达到297.6万人;在已经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乡,共有738.6万残疾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62.7万残疾人在各类福利院、养老院享受集中供养、五保供养;377.3万残疾人得到临时救济和定期补助。
图3-2 2005-2008年度全国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情况
四、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和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对贫困残疾人开展“帮包带扶”,残疾人扶贫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08年,扶持贫困残疾人179.8万人,其中136.3万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温饱;当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近87万人次,投入培训经费近2亿元。
图4-1 2006-2008年度全国扶贫开发解决温饱情况
2008年,安排各类扶贫资金3亿余元(不包括康复扶贫贴息贷款8亿元)。有534.4万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多种优惠政策的扶持,对贫困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的单位和个人分别达到11.8万个和85.1万人,帮扶物资折款及资金投入共计3亿余元。建立残疾人扶持基地3157个,投入资金3.5亿元,安排和扶持贫困残疾人137.8万人。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县级残疾人服务社1883个,实有人员5562人;残疾人服务分社13861个,实有人员17499人。
2008年,完成9.8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投入危房资金8.2亿元,受益残疾人近14万人。
图4-2 2006-2008年度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情况
五、残疾人宣传文化工作
2008年,残疾人事业社会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第18次全国助残日系列活动成功开展,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紧紧抓住北京2008年残奥会在我国筹办的难得宣传契机,将残疾人事业与残奥会的宣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残疾人事业和人道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密切与新闻媒体的联系,有效地扩大了残疾人事业的影响。组织2007年度残疾人事业好新闻评选和第八届各地人民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并有三件作品获当年的“中国新闻奖”。配合主要业务领域,围绕五代会和“经典中国——辉煌三十年”等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活动,给予集中宣传,展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成就。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开辟省级报刊专栏40个、报刊专版296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31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22个,其他电视残疾人专题栏目17个;建立省级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28个;共开辟市(地)级报刊专栏495个,报刊专版938个,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616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143个,其他电视残疾人专题栏目455个,建立市(地)级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179个。
残疾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残疾人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积极配合北京奥组委做好残奥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工作,残联系统近900名残疾人演员、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直接参加了残奥会开闭幕式以及开幕式仪式前表演。残疾人演员在开闭幕式和开幕式仪式前的精彩表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残疾人的风采,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联共开设省级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室)41个,各类文化活动场所56个;举办省级残疾人文化艺术比赛及展览75个,已成立残疾人艺术团队16个;市(地)级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室)308个,各类文化活动场所3474个,残疾人文化艺术比赛及展览637个,已成立残疾人艺术团队153个。
六、残疾人体育生活
2008年,我国派团参加了44项国际赛事,包括残奥、特奥和聋人三类残疾人运动,涵盖游泳、田径、轮椅网球、轮椅击剑、盲人门球、轮椅篮球、坐式排球、射箭、帆船、射击、硬地滚球等项目,共夺得200枚金牌、138枚银牌、109枚铜牌。
同时,进一步推进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残疾人体育工作的普惠性。已开辟或设立的省级残疾人体育活动场所139处,市(地)级体育活动场所1053处;已挂牌的省、市(地)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分别达到174个和533个。省级相对稳定教练员645人,市(地)级相对稳定教练员1301人,各省共开发适合各类残疾人体育健身的项目96种,举办省级残疾人运动会及各类残疾人群众体育比赛活动57次,参与的残疾人运动员达11964人次;举办市(地)级残疾人运动会和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784次,参与的残疾人运动员达62107人次。参赛北京残奥会是2008年残疾人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届残奥会是迄今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综合性残疾人体育盛事。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32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在20个大项472个小项上展开了激烈角逐,运动员人数、参赛国家和地区数、比赛项目数都创残奥会历史新高。
中国残奥代表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和重视下,在中国残联党组理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组团备赛工作进展顺利,扎实有序。2008年7月17日,中国残奥代表团在京宣告成立,成员由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47人组成,其中运动员332人,比上届增加132人。参加了北京残奥会全部20个大项的比赛,其中马术、轮椅橄榄球、轮椅篮球、赛艇、帆船、硬地滚球、盲人足球、脑瘫足球、盲人门球9个项目首次参加残奥会。我国选手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状态出色完成了参赛任务,以金牌89枚、银牌70枚、铜牌52枚,奖牌总数211枚,56人次打破92项世界纪录的优异成绩再次位居金牌榜、奖牌榜首位。同时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拼搏、斗志昂扬的出色表现,深刻揭示了残奥运动的真谛,充分展现了我国残疾人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赞誉。中国残奥代表团圆满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参赛目标,履行了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庄严承诺。
七、残疾人维权工作 各级残联贯彻落实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及残疾人事业法制建设、无障碍建设、残疾人法律救助实施方案,维权组织建设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执法检查和监督工作力度加大,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取得进展,协助残疾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工作稳步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取得进展,信访工作得到加强,残疾人维权工作全面开展。截止到2008年,制定或修改了关于残疾人的专门法规、规章省级4件、市(地)级23件;制定或修改了直接涉及残疾人利益的法规、规章省级14件、市(地)级36件;残联参与制定或修改了29件省级和42件市(地)级法规、规章;制定或修改了8件省级、114件市(地)级、621件县(市、区)级的扶助残疾人规定;制定了63件省级、171件市(地)级、559件县(市、区)级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文件。
全国县级以上人大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1201次,其中,省级人大执法检查11次、市(地)级人大执法检查141次、县级人大执法检查1049次。全国各级政协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1085次,其中,省级政协视察24次、市(地)级政协视察146次、县级政协视察915次。全国县级以上政府残工委组织专项检查1709次,其中,省级残工委专项检查21次,市(地)级专项检查231次,县级专项检查1457次。
2008年,全国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6572次,其中,省级69次,市(地)级800次,县级5703次。全国开办了普法宣传教育培训班1966个,近29万人参加,其中,省级28个,2642人参加;市(地)级230个,1.9万人参加;县级1708个,26.7万多人参加。全国印制普法宣传材料952.6万份,其中,省级26.7万份,市(地)级290.2万份,县级635.7万份。全国举办法律工作者培训班813个,2.2万人参加,其中,省级19个,1007人参加;市(地)级116个,4502人参加;县级678个,1.6万人参加。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711个,办理案件2.1万件,其中,省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4个,办理案件678件;市(地)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93个,办理案件4793件;县级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394个,办理案件1.5万件。全国共命名了6717个维权示范岗,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3万余件,其中省级命名残疾人维权示范岗741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708件;市(地)级命名残疾人维权示范岗590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12689件;县级命名残疾人维权示范岗5386个,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案件有1.7万件,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工作。
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协助残联系统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2082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329件。2008年,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全国有7个省、83个市(地)、330个县(市、区)出台了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政府令;全国有8个省、148个市(地)、720个县(市、区)成立了无障碍建设领导协调组织;全国有874个市、县、区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全国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1668次,无障碍培训1.8万人次,无障碍媒体宣传4383次,印发无障碍宣传材料224.3万份,为“十一五”无障碍建设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全国省、市(地)、县(区、市)级残联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案件60件,维护了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国各级残联共处理接待残疾人群众来信来访约45万件(人次),其中处理来信6.5万件,接待来访38.5万人次,其中集体访1495批次,24230人次。
八、残疾人组织建设
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残联的共同努力,全国残疾人组织体系进一步规范完善,代表性得到较大加强,干部队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残疾人工作者综合素质普遍提高,与广大残疾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水平明显提高。
残疾人干部配备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8年,32个省级残联中,领导班子基本上都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50%的省份配备了驻会盲人理事,46.9%配备了驻会聋人理事;18.8%的省级残联机关配备了15%以上的残疾人干部。15个副省级城市及黑龙江农垦总局残联中,93.8%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18.8%配备了驻会盲人理事,25%配备了驻会聋人理事。358个市(地)级残联(含直辖市的县、区)中,60.2%的领导班子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2927个县级残联(未含西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农垦总局)中,59.2%的县级残联机关配备了残疾人干部。
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得到整体推进。以县为单位,县(区、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络整体推进,1783个县级残联达到了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验收标准,占全国县级残联的56%。
在残疾人专职委员选聘方面,3.96万个乡镇(街道)中,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3.68万名;52.1万个社区(村)中,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34.5万名。残联干部综合培训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国省市县乡残联实有人员已达9.45万人,干部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2008年,全国各级残联共举办培训班2.13万期,培训干部43.7万人次,对提高残联系统干部队伍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专门协会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全国共建立各类别残疾人专门协会15204个,其中盲人协会3081个、聋人协会3055个、肢残人协会3125个、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2922个、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2916个、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和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二者合一的105个。全国的市和市辖区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94.8%;县(含县级市)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88.2%。
图8-1 2008年度全国市(含地级市、市辖区)专门协会建设情况
图8-2 2008年度全国县(含县级市)专门协会建设情况
九、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基层残疾人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共计2205个,在建项目共计291个,筹建项目共计307个。其中,省级行政单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数已达65个,总占地面积78.2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58.2万平方米,总投资15.9 亿元;地级行政单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数已达249个,占地级行政单位总数的74.8%,总占地面积148.1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99.6万平方米,总投资26.2亿元;县级行政单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数已达1891个,占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69%,总占地面积246.2万平方米,总建设规模210.9万平方米,总投资41.9亿元。
图9-1 2008年全国建设完成并已投入使用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十、残疾人事业统计与信息化建设
2008年,中国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紧紧围绕“十一五”发展纲要的工作重点,顺利完成年度统计工作任务,配合全国残联工作会议、五代会等重大会议和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等重大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建立省级残联统计工作考核机制和通报制度,促进提高统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积极开展统计数据分析、应用与服务,及时编制印发了快报统计资料、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和五年统计数据资料简册,为各级领导和各业务部门工作及时提供决策和工作管理的数据支持;继续推进基层统计台账建设,29个省、60%的县启动了电子台帐的填报工作;充分开发统计软件功能,统计工作水平得到提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各省、地(市)、县(市、区)级残联共有3339名专、兼职统计人员从事残疾人事业统计工作,其中15.3%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培养普遍得到重视,全国省级残联举办培训班32期,培训统计人员1406人次;地(市)级举办培训班266期,培训统计人员3335人次。推动残联系统网站建设,开展残疾人信息服务,实现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共享,是中国残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残联官方门户网站是残疾人事业权威信息发布平台和服务窗口,网站于2000年试运行,2002年正式开通,2008年全面改版,网站年度总点击数达到1.2亿次,访问人次达到340万次。努力推动地方残联网站建设,截至2008年底已有29个省级残联开通网站,另外4个省级残联网站正在制作当中;地市级残联已开通网站199个;县级残联网站641个;目前已开通的各级残联网站成为全面反映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为残疾人提供各项网上服务的重要平台。积极倡导和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率先实现了中国残联门户网站无障碍,推出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部分地方残联也启动了网站无障碍改造工作。重视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网站服务功能,2008年中国残联门户网站处理各级残联稿件约1.74万篇,发布稿件约1.1万篇;围绕2008年残奥会等不同时期重点工作开设热点专题,广泛、深入地宣传残疾人事业;开设网上信访、网上咨询、网上服务等专栏切实服务残疾人;充分开发利用各级残联信息资源,建设全国残联信息报送管理系统,收集各级残联的信息资源,推动全国残联信息资源库建设。加强各级残联网站信息人员培训,每年举办一次全国省级残联信息员培训班,2008年省级及地市级残联开设网站技术培训班278期,培训各级残联信息员达6500多人次。信息化建设方面,各级残联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扩大,全国各省、地(市)、县(市、区)级残联共有776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信息化工作。
第二篇:中国残联发布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残联发布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中国残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组织保障。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带领下,党政部门高度重视,残联组织辛勤工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残疾人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
一、康复
2013年,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使746.8万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开展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县培育活动,积极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做好儿童残疾预防,尤其是 0-6岁儿童残疾筛查工作;指导加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实施《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残疾人医疗康复保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大力宣传和普及康复知识。
在901个市辖区和2014个县(市)开展了社区康复工作,累计已建社区康复站的社区总数21.4万个,配备37.9万名社区康复协调员。
1458个县的1844个医疗卫生机构陆续开展残疾儿童筛查工作,新诊断0-6岁残疾儿童5.0万人。
开展视力残疾康复机构总数达到805个,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74.6万例;为29.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为12.9万名低视力患者配用助视器,培训低视力儿童家长3.8万名,有效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对12.0万名盲人进行定向行走训练。
推进听力语言康复机构规范化管理,完善基层服务网络。已建设省级听力语言康复机构32个,基层听力语言康复机构1014个。新收训聋儿2.0万名,在训聋儿3.2万名;规范聋儿家长学校,开展家庭训练,共培训聋儿家长3.9万名;开展各级各类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共培训专业人员6448人;实施贫困聋儿人工耳蜗、助听器抢救性康复项目,资助4288名聋儿免费植入人工耳蜗,资助4500名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开展彩票公益金成年听力残疾人(助听器)康复项目,为1.0万名贫困成年听力残疾人免费验配助听器,各级康复机构共为3.2万名成年听力残疾人提供技术服务。开展肢体残疾康复训练服务机构达1927个,其中,省级康复机构39个,地市级、县级康复机构1888个;培训各级各类肢体残疾康复人员3.5万人次;全国共对35.4万肢体残疾者实施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3.5万名脑瘫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资助6721名贫困肢体残疾儿童实施矫治手术。
为麻风畸残者实施矫治手术418例,开展宣传普及教育,为麻风患者回归社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开展智力残疾康复训练服务的机构1471个,其中,省级康复机构35个,地市级、县级康复机构1436个;培训各级各类智力残疾康复人员1.6万人次;全国共对13.1万名智力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实施救助项目资助2.4万名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机构康复训练,同时培训儿童家长。
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在2627个市县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584.0万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综合防治康复,监护率达到79.1%,显好率达到66.2%,社会参与率达到51.4%,肇事率0.17%;解除关锁3702人;对46.9万贫困精神病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建立了34个省级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1.7万名孤独症儿童在各级机构进行了康复训练。
加强残疾人辅助器具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辅助器具供应服务,为残疾人减免费用供应辅助器具128.3万件,其中装配假肢2.9万例、矫形器4.7万例,验配助视器12.5万件。
二、教育
2013年,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保障,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
残疾人事业专项彩票公益金助学项目,为全国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享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提供资助1万余人次。各地也积极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对3489名残疾儿童给予学前教育资助。已开办特殊教育普通高中班(部)194个,在校生7313人;其中聋高中125个,在校生5704人;盲高中27个,在校生1609人。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98个,在校生11350人,毕业生7772人,其中6200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753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38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
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8.4万人,其中视力残疾儿童0.5万人,听力残疾儿童0.5万人,言语残疾儿童0.5万人,肢体残疾儿童2.6万人,智力残疾儿童2.6万人,精神残疾儿童0.3万人,多重残疾儿童1.2万人。
三、就业
2013年,残疾人就业取得新进展。城镇新就业残疾人36.9万,其中,集中就业残疾人10.7万,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8.7万,公益性岗位就业1.5万,个体就业及其它形式灵活就业14.6万,辅助性就业1.3万。全国城镇就业人数445.6万;1757.2万农村残疾人在业,其中1385.4万残疾人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5357个,其中残联兴办2022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3335个,37.8万人次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盲人按摩事业稳定发展,按摩机构迅速增长。2013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20111名、盲人医疗按摩人员5694名;保健按摩机构达到14704个,医疗按摩机构达到936个;在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中,分别有334人和1043人通过医疗按摩人员中级和初级职称评审。
四、社会保障
2013年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已有401.4万城镇残疾人参加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65.1%。在60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77.9万重度残疾人,其中73.1万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代缴补贴比例达到93.8%。有56.8万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领取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162.0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面,共有1638.3万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71.2%。在60周岁以下的参保残疾人中有重度残疾人314.0万,其中302.9万得到了政府的参保扶助,代缴补贴比例达到96.5%。有175.2万非重度残疾人也享受了全额或部分代缴的优惠政策。享受养老金待遇的人数达到628.1万人。
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96.7万,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547.3万人,城镇264.8万和农村828.2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镇集中供养残疾人和农村五保供养残疾人分别达到11.7万和65.2万;366.2万和92.0万符合条件的城乡残疾人分别享受了稳定的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266.0万城乡残疾人得到了其他救助救济。
残疾人托养服务工作规范推进,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达到5677个,共为16.0万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其中寄宿制托养服务机构1750个;日间照料机构2000个;综合性托养服务机构1927个。接受居家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78.4万人。
五、扶贫开发
2013年,残疾人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38.7万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其中120.6万人通过扶贫开发实际脱贫;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残疾人达到85.6万人次。
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扶持7.9万农村残疾人, 6.4万个单位和40.5万个人对贫困残疾人开展结对帮扶。残疾人扶贫基地达到6201个,安置16.4万残疾人就业,扶持带动24.6万残疾人。
完成12.2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各地投入危房资金11.5亿元,14.4万残疾人受益。
基层党组织助残扶贫项目帮扶76845名农村贫困残疾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助残扶贫项目安置6925名贫困残疾人就业,帮扶贫困残疾人创办2372个村级农村店。
六、宣传文化 2013年,“中国梦”、“走基层”等国家重点宣传栏目推出了多篇有关残疾人内容的报道;结合“帮扶贫困残疾人”第二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推出扶贫工作系列深度报道《农村残疾人扶贫应该怎么办》;广泛开展典型宣传,组织媒体对全国11名优秀残疾人基层工作者事迹进行报道。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残疾人题材报道40条,《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播出88条,《人民日报》刊登相关社论、侧记和事业综述等80余篇。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省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120个,电视手语栏目36个;地市级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539个,电视手语栏目227个。
残疾人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活跃,残疾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更加全面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以落实中宣部等11部委《关于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的意见》为重点,全国26个省(区、市)出台了本地加强残疾人文化的意见,136个地市制定了本地实施意见;批准了全国32个残疾人文化体育示范市(区)和10个内地与澳门残疾人文化示范市(区)创建;组织第八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的5000余名演职员参加了声乐、器乐、舞蹈和戏剧小品四大类的比赛,少数民族节目超过20个,节目总数达348个,间接参与汇演的残疾人超过10万人,达历史之最;拍摄的残疾人题材电影《一生有爱》获蒙特利尔电影节优秀节目奖,联合摄制的电影《吴运铎》在俄罗斯举行的第十届尤·尼·奥泽罗夫国际军事电影节上荣获最佳视觉效果奖和最佳导演奖。
七、体育
2013年,残疾人体育工作以提高残疾人体育健身服务能力和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为着力点,全面实施“自强健身工程”,不断提高竞技水平。
举办第三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全国27个省(区、市)开展了残疾人体育健身培训、比赛及体育进家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6000多场次。全国累计培养审批了524名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在全国27个省(区、市)命名资助了90个自强健身示范点;为中西部地区配发了35套健身器材,并纳入示范点统一管理;累计共资助建设自强健身示范点203个。组织第七次全国特奥日活动、特奥足球比赛及家庭论坛等系列活动,特奥运动员达到115.9万人。举办了18项全国单项赛事,2200名运动员参赛,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参加第22届世界夏季听障奥运会、第十届冬季特奥运动会等27项国际赛事交流活动。其中,参加第22届世界夏季听障奥运会获得12金、5银、8铜,位居金牌榜第四位。组织了27批次575人次的运动员集训,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和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注册登记的残疾人运动员达到6800人,审批的裁判员1188人、分级员45人。国家级残疾人体育培训基地达到31所。
各地深入开展残疾人体育工作。组织省级残疾人群众体育健身活动254次,5.8万多人次参加;建设省级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达到596个;培训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达到5352人;组织省级残疾人体育比赛114次,参赛运动员达1.3万人次;省级残疾人体育训练基地已达207个。组织地市级残疾人体育活动4568次,63.6万人次参加;设立地市级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示范点1591个;培训地市级残疾人体育健身指导员1.2万人。
八、维权
各级残联维权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全面开展。
2013年,修订《残疾人保障法》地方实施办法4件;制定或修改了关于残疾人的专门法规、规章省级5件、地市级26件;制定或修改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范性文件省级30件、地市级76件。全国县级以上人大进行《残疾人保障法》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799次;政协进行视察和专题调研746次。全国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6606次,105.2万人参加;举办法律培训班1670个,9.6万人参加。
截至2013年底,全国成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构1306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901个,办理案件7905件,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站)3096个,办理案件2.3万件,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工作。
残疾人参政议政工作得到加强,各级残联协助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议案、建议、提案1743件,办理议案、建议、提案1464件。无障碍建设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全国共出台了444个省、地市、县级无障碍建设与管理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419个市、县、区系统开展无障碍建设;全国开展无障碍建设检查3492次,无障碍培训3.6万人次;为13.6万个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65.7万残疾人发放了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
全国各级残联共处理残疾人群众来信5.4万余件,接待残疾人群众来访32.3万人次,其中集体访1145批次、1.8万人次。
九、组织建设
2013年,30个省级残联领导班子中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251个地市级残联在领导班子中配备了残疾人理事长或副理事长;1625个县级残联机关配备了残疾人干部;已建乡镇(街道)残联4.0万个,已建率达到98.0%,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4.6万名;已建社区(村)残协58.1万个,已建率达到92.6%,选聘残疾人专职委员53.8万名。
全国省市县乡残联实有人员已达11.1万人。各级残联共举办培训班3.2万期,培训机关干部、协会干部及残疾人专职委员76.5万人次。
全国共建立省级以下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15410个,市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97.6%,市辖区专门协会已建比例96.3%;县(含县级市)级专门协会已建比例为90.4%。
十、服务设施建设
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2094个,总建设规模424.1万平方米,总投资119.6亿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康复设施542个,总建设规模100.7万平方米,总投资32.7亿元;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各级残疾人托养服务设施353个,总建设规模78.2万平方米,总投资19.6亿元。
十一、信息化建设 2013年,中国残联网站访问量达到6900万次,刊发各地残联稿件超过1.2万篇,内容更新总量达到1.6万条。全国33个省级残联、277个地市级残联和1307个县级残联开通网站,比2012年增加77个。33个省、291个地市、1779个县级残联实现网上信息报送与审核。首次将网站无障碍纳入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范围,对117家部委和省政府等网站开展无障碍专项评估。
中国残疾人服务网连续第3年开展央视龙年春晚(文字+视频)网上无障碍直播服务,访问用户超过28万人。为盲人提供图形验证码网上识别服务达127.4万人次。加强与社会专业招聘信息网站合作,提供残疾人专属就业岗位信息超过4000余个。连续组织7期淘宝网“云客服”招募超过1000人报名。
截至2013年底,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累计采集、收录持证和非持证残疾人4020余万人。结合全国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调查,采集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需求信息1500余万条。作为国家权威的残疾人基础信息资源,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已取得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篇:2010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老龄办综合部主任杨东法)来源:全国老龄办作者:时间:2011-08-16点击:3080 次
同志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2010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情况:
一、2010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2.93个百分点。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1、养老保障
2010年,全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57亿人,比2009年增加2157万人,增长9.2%。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征缴收入11110亿元,同比增长16.5%。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同比增长18.7%。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365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
2010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
城乡低保:全国城市低保对象共计2310.5万人,其中老年人338.6万人,占14.7%,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城市低保资金524.7亿元,同比增长8.8%;共发放农村低保资金445亿元,同比增长22.6%。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比上年提高10.3%和16.1%。
农村五保供养:2010年,国家修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截至2010年底,全国农村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4.1万户,计55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0.5%。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98.1亿元,同比增长11.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7.4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951.5元/人,比上年增长14.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8.9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102.1元/人,比上年增长14.1%。
高龄补贴:截至2010年底,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已达576.4万,较上年增加145.5万,增长33.8%。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截至2010年底,全年共落实资金33亿元,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受益对象已超过361万人。
2、医疗保障
2010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参保人数达4.3263亿人,比上年增加3116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4309亿元,支出35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6.5%。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313亿元,个人账户积累1734亿元。
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36亿,比上年增加300万人,参合率达96.0%;筹资总额1308.3亿元,新农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
2010年,老年卫生服务被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投入,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体检和健康咨询指导。全国有5714万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3、养老服务
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9904个,比上年增加233个;床位314.9万张,比上年增长9.0%;收养老年人24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6.6%。
截至2010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344万人,比上年增加597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6.2%。
4、老年文体活动
2010年,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期间,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动。基层文化馆、站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阵地。
文化部门牵头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文化品牌,连续12年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老年广场文化、老年社区文化蓬勃开展,老年人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2010年举办了全国老年人健身活动展示,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1.2亿多元支持中西部省份建设“全民健身路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服务。
2010年,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
2010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401100个,参加人数4389万人。共有其他各类老年社团组织共有37193个,参加人数456万人。
2010年,以“老年”为主题的图书出版物数量达286种,较上年增加36种。
三、几点说明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统计局等多方面数据资料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老龄事业报告,旨在集中反映本我国老龄事业各领域的工作推进情况,老龄事业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成绩,提高社会公众对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认知水平,强化全社会老龄意识,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积极参与、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2、老龄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故公报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等公开发布的年鉴、公报及其它专项统计。本公报统计了2010老龄事业发展状况,部分数据涵盖了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时间内的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力求全面反映我国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与趋势。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继2010年以来的第二次发布。在前一年工作基础上,我们对公报的框架、内容和版式设计进行了一定调整,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作为一份整合老龄事业多方面数据的综合性报告,我们仍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请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提高,做好每年例行的公报发布工作。
此外,今年发布的时间晚于去年,主要原因是为给大家提供更准确的六普老年人口基本信息。由于国家六普相关数据还在核实,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信息还没办法提供给大家,请大家谅解。
谢谢大家!
第四篇:2011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本站推荐)
2011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7月11日
(2012年6月)
2011年,全省老年人口持续快速增长,高龄化日益明显,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老年人优待进一步加强,老年维权工作成效明显,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一、老年人口基本信息
1、老年人口基本情况。截止2011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995.2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5.09%,较上上升0.5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658.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99%,较上上升0.21个百分点。80岁以上高龄老人120.94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2.15%。
2、百岁老人情况。全省共有百岁及以上老人1615人,较上年同期增加97人。其中:男性307人,占19%;女性1308人,占81%。年龄最长者为女性,118岁。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一)养老保障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调整完善了企业特殊工种和因病提前退休“一费一金”及基本养老金发放政策,保障了提前退休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落实。出台了困难国有企业欠费清缴政策,保障了困难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权益的落实。2011年,全省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职工参保人数达到22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005年的571元提高到了2011年的1295元,待遇水平实现了翻番。继续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96个县市区(与新农保试点同步)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覆盖城镇总人口1313万,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33万。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11年我省实施新农保的县(市、区)进一步扩大,申报新增的52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到新农保试点范围。全省有96个县(市、区)纳入到了国家新农保试点范围,占全省县市区的79%,覆盖农业人口4189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631万人。
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11年,全省农村计划生育家庭享受奖励扶助金的老年人达到207291人,标准不低于720元/年,全年共计发放奖励扶助金14924.95万元。
(二)医疗保障
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全省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41.22万人,比上增加46.68万人,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参保率稳
1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789.52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151.70万人。2011年,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省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到112个(不含长沙),包括60周岁老年人在内的参保人数达到4654.96万人,参合率达97.24%。
医疗卫生服务。全省122个县市区已经启动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组织检查,有109个县市区的卫生部门每年为百岁老人进行免费全面体检。
(三)社会救助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1年,全省有82.73万老年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其中城市低保老年人29.33万,人均低保补差月均达到195元,比上年增加了40元;农村低保老年人53.4万,人均低保补差月均达到76.4元,比上年增加了21.4元。部分地区低保老人还享受廉租房补助、减免水电、收视费等政策扶持。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2011年,全省有农村五保老人44.5万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3632元/年和1556元/年,比上年分别提高632元和356元。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5%。
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生活救助。2011年底,全省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城乡医疗救助达412万人次,救助资金达10亿元。全省大部分县市区已经建立起“资助救助、门诊救助、住院救助、临时救助和慈善救助”五位一体的城乡医疗救助模式,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老人、城市三无老人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全年救助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困难群众30余万人次。帮助包括老年受灾倒房户在内重建住房1.72万户,帮助特困老人在内的11.34万户农村特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
(四)社会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全省自2006年和2009年分别开始推进城乡居家养老服务。在农村以敬老院为依托,建立农村综合性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农村养老服务示范点),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11年,全省全年建成103所省级、109所市级和127所县级老年人福利服务中心(站)。截止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级农村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1500多个,省市县三级福彩公益金共投入5000多万元,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日托等10多项养老服务。在城市,目前全省依托社区共建成922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达20多项。
养老服务机构建设。2011年,全省新建和改扩建农村敬老院189所、县级社会福利院(福利中心)20个。目前全省有敬老院2008所,五保之家1550所,共有老年床位11.1万张;综合性社会福利院有127所,老年床位约2万张;登记注册的各类民办养老机构112所,床位约1万张。全省老年人养老床位占有率约为14.2‰。
(五)老年人权益维护
老年人法律援助。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依托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开展,目前全省市州、县市区共有法律援助中心139个,各级法律援助机构依托老龄委设立法律援助站57个。法律援助机构对涉老案件遵循“三优先”原则,即优先接待、优先解答、优先受理,积极为老年人提供相关法律援助。涉老案件信访总数明显下降,老年人诉求得到较好解决。全省共办理涉老法律援助案件3247多起,同比增长10.1%。占全省办案总数的13.5%,为老年人优惠(免费)法律服务费用约800余万元。
老年优待。全年发放老年人优待证43.1万本。全省有7个市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湘办〔2009〕67号)的实施意见。14个市州的82个县市区落实了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座城市公交车的规定。115个县市区落实了城乡贫困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和百岁老人丧葬费用减免规定。93%的县市区免费为特殊老人办理公安系统证件、减免特殊老人的电话和宽带安装费。98.6%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景点为老年人提供减免优待,97.85%的文化体育场馆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
高龄(百岁)生活补贴。2011年,全省已有7个市州统一提高了百岁老人补助标准(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00元提高到250-400元不等),以县市区为单位提高补助标准的最高达到每月600元。有58个县市区建立高龄津补贴制度。各级财政每年投入补贴资金9000多万元,全省有20多万高龄、百岁老年人受益。
(六)老年文体活动
老年文化。老年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全省有老年合唱团、艺术团4522个,常年参加活动的老年人约94万多人次。2011年,我省老年文艺团体参加“第二届中华红歌会”,获得一金一铜的好成绩;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老年合唱节”,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组织举办了以老年人为活动主体的湖南省“首届大众广场舞”大赛,历时4个月,超过100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队员达3000多人,辐射人群超过2万。
老年教育。2011年,全省新建老年大学及临时教学点210个(所),新增学员2.08万人;新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57个。截止年底,全省共有老干部门管理的老干部(老年)大学277所,在校学员11.7万人;老年学校243所,在校学员7.48万人;老年(干部)活动中心8838个。一些地方积极开办面向老年人的电视和网络学校,老年远程教育正在起步。
老年体育。2011年,全省开展了老年人气排球比赛、柔力球比赛、钓鱼比赛、门球赛、太极拳剑比赛等9项全省性的赛事,参加运动的老年选手1.7万人次。我省老年人体协
组队参加北京国际柔力球交流大会,荣获三个项目的第一名。参加2011年全国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获一项集体第一名,一项个人第一名。目前,全省有各级老年体育协会4032个,各类室外体育活动场地2.36万个,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达154.7万人次。
(七)基层老龄工作机构
全省县(市、区)组建老龄工作机构122个,工作人员291人。机构设置中,行政编制单位95个,事业参公单位4个,事业单位23个。老龄工作机构单列(独立)的14个,由民政部门代管的56个,为民政内设单位的52个。设立了老龄工作机构的乡镇(街道)有2084个。
数据说明:
1、公报中的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其中:60岁、65岁、80岁以上老年人数据由省统计局提供;百岁老人情况来源于各市(县、区)老龄办汇总上报享受百岁老人长寿保健补贴的统计数据。
2、公报中“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民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卫生厅、省司法厅、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省委老干部局等省老龄委成员单位和省人口计生委以及各市(州)老龄委办公室。
湖南省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篇:20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0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把“民生为本、人才优先”作为工作主线,积极做好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科学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劳动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68万人,有54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6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全年全国共帮助8.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3.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的工作。
图1近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图2近五年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图3近五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登记失业率
位:万人,%
单
2010全国农民工总量为
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
年末持外国人就业证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共23.17万人,持台港澳人员就业证在内地工作的台港澳人员共8.98万人。
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对监管机构设置、统一行政许可、做好招聘活动监管、统一换发许可证等工作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共检查职介机构和用人单位近12万户次,查处违法案件1.3万件,其中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活动4100多起。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人力资源服务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领域,丰富了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水平。
二、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全年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8823亿元,比上年增长2707亿元,增长率为16.8%。基金支出合计14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516亿元,增长率为20.5%。
图4近五年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单位:万人
图5近五年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单位:亿元
(一)养老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157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9402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659万人和498万人。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32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7万人。年末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36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07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提高,且全部按时足额发放。年末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344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6.2%,比上年末提高1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征缴收入111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各级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1954亿元。全年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5365亿元。
年末辽宁、吉林、黑龙江、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等13个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份共积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2039亿元。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5个省市开展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年末全国有3.71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335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2809亿元。
年末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年末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其中个人缴费225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
(二)医疗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326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116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97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952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19万人。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中,参保职工17791万人,参保退休人员5944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382万人和417万人。年末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8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9万人。
全年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4309亿元,支出35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3%和26.5%。年末城镇基本医疗统筹基金累计结存3313亿元(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06亿元),个人账户积累1734亿元。
(三)失业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3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0万人。其中,参加失业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19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7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0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6万人。全年共为59万名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支付了一次性生活补助。
全年失业保险基金收入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支出423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年末失业保险基金累计结存1750亿元。
(四)工伤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616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5万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63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13万人。全年认定(视同)工伤114.1万人,比上年增加18.8万人;全年评定伤残等级人数为41.9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全年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147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
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285亿元,支出1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7%和23.6%。年末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存479亿元,储备金结存82亿元。
(五)生育保险
年末全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123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0万人。全年共有211万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增加37万人次。
全年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60亿元,支出1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5%和24.5%。年末生育保险基金累计结存261亿元。
(六)社会保险基金监督 基金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基金管理进一步规范。颁布了修订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人社部第11号令),对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作了原则规定。托管机构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已达2809亿元,其中,由投资机构投资运作的基金为2452亿元,投资组合数1504个。
三、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年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全年选拔3972人。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6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13人。从1978年到2010年底,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63.22万人。全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13.48万人,比上年增长24.5%。
年末,全国共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150余家,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地方政府共建创业园38家,入园企业超过800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6个。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06万人。全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达3000万人次,举办95期高级研修班,培训6000多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新疆、西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程共培养345名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青海三江源人才培养工程共培养1100名专业技术人才。“653”工程圆满结束。6年来,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五大领域,共培训300万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全年全国共有547.4万人参加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其中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有175.3万人。年末,全国共有2046.6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年末全国共有技工学校2998所,在校学生421万人。全年技工学校面向社会开展培训468万人次。年末全国共有就业训练中心3192所,民办培训机构2万所。全年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820万人次。其中,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318万人次,困难企业职工培训128万人次,农村“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126万人次,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704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技能培训384万人次,登记求职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40万人次,创业培训119万人次。
年末全国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9803个,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21万人。全年共有1658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比上年增长11.1%;1393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有38.8万人。
四、公共人事管理
履行公共人事管理职能,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管理进一步规范。
圆满完成2010年公务员录用考试任务,全国共录用公务员18万余人。政府表彰奖励工作有序开展,全年共表彰先进集体1721个、先进个人5763名,追授20名个人部级荣誉称号。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聘用制度推行范围继续扩大,全国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人员的比例达到90%。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稳步推进,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方案核准率为80%以上,全国各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启动岗位设置工作。进一步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召开了全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座谈会,会同中组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的通知》。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任务顺利落实。全年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9万名,安置到党政机关和参公单位的占计划分配总数的80.2%,事业单位的占18.3%,国有企业的占1.5%;9000余名师团职干部得到重点安置,1600余名功臣模范以及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特殊岗位工作的军转干部得到照顾安置。
五、工资分配
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与2009年的32736元相比,增加了4411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提高1.5个百分点。2010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与2009年的18199元相比,增加了2560元,同比增长14.1%,增幅提高7.5个百分点。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低于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但增长速度高于非私营单位0.6个百分点。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2009年基本兑现到位,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抓紧实施,部分省份基本兑现,其他事业单位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原则,实施绩效工资。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工作稳步推进。
六、劳动关系与劳动者权益维护
全面推进小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实施专项行动,继续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春暖行动”,促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7.5%。
年末,经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当期有效集体合同92.1万份,覆盖职工1.14亿人。
全年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28.7万件。结案126.4万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87.9万件,占69.6%。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60.3万件,结案率为93%;调解组织受理(含仲裁机构案外调解)68.5万件,结案率为92%。
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60.1万件,比上年减少12.2%,涉及劳动者81.5万人,比上年减少19.8%。其中集体劳动争议0.9万件,涉及劳动者21.2万人。当期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63.4万件,比上年减少8.1%。
此外,各级仲裁机构还处理人事争议0.2万件。年末,全国共有劳动保障监察机构3291个,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配备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2.3万人。
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和整治非法用工打击违法犯罪等专项检查活动,全年共主动检查用人单位173.1万户,对177.2万户用人单位进行了书面审查,查处各类劳动保障违法案件38.4万件,较上年下降12.6%。其中,调查处理举报投诉案件33.6万件,较上年下降9.7%。通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责令用人单位与937.8万名劳动者补签了劳动合同,责令用人单位为502.1万名劳动者补发工资等待遇99.5亿元,督促8.8万户用人单位办理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督促13.9万户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48.2亿元,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988户,责令用人单位退还收取劳动者的风险抵押金0.5亿元。
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不断加强。2010年10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保障制度的综合性法律,对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行政法规项目顺利推进。2010年12月20日,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86号国务院令,对《工伤保险条例》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工伤保险制度。相关法规草案起草论证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系列部门规章公布实施,包括:《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组织规则》、《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复议办法》、《工伤认定办法(修订)》、《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一次性赔偿办法(修订)》、《部分行业企业工伤保险费缴纳办法》、《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领域行为处分规定》等。
八、基础建设
继续大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实施“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有效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2010年,首次在中西部23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62个县(市、区,兵团为师)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加强资源整合,建设县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所),改善服务设施条件,提升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金保工程一期建设基本完成。年末,全国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接,有90%的地级以上城市实现了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城域网已经联接到92.5%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150多个地区发放了符合全国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实际持卡人数1.03亿人,272个地级以上城市开通了12333专用公益服务电话。各地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传的基本养老保险联网监测月度数据涉及参保人员已达到2.18亿人。
注:
1.本公报中的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本公报中的有关数据为正式年报数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部分数据有所不同。
3.农民工和年平均工资有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4.本公报中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增量及增长率根据四舍五入前数据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