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统计报表分析报告
农村富余劳动力统计报表五月分析报告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整体情况分析
我县是人口大县、农牧业大县、维稳重点县。全县总人口43万,少数民族占82%以上,农业人口33.2万,大量的劳动力沉淀在农村,农村富余劳动力有8万人。全县农村有100万亩耕地,人均耕地不足3亩,有近7万名18-35岁的农村青年劳动力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少数民族占6.6万余名),占到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7.8%,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整体分析 1.当前规模及今年年变化分析
本年计划转移8万人,截止到6月20日,本年累计转移就业人数5.6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计划的71%;
本年计划转移到城镇就业2.8万人,目前转移1.46万人,完成目标计划的52.1%;
本月转移就业0.78万人,其中州直转移0.42万人,疆内其他州0.25万人,转移到疆外0.09万人,转移到境外0.02万人;
本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收入4.7亿元,完成目标任务比例的104.9%,人均转移收入8304元,农业人均创收1415.66元。
稳定性就业4.29万人,其中长期性转移2.86万人,占稳定就业66.7%,短期转移1.427万人,季节性转移1.37;
一产转移1.82万人,二产转移2.03万人,三产转移1.81万人。一产占转移总人数的32%,比重较高,主要文化层次、语言障碍等影响,今后要降低一产转移的人数,努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2.当前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就业地区构成分析(1)省内与省外转移比较分析
省内转移3.97万人,省外转移1.623万人。省内占转移总数的70%。
(2)县内(就近就地)转移与省内外转移比较分析 有组织转移直辖区内1.07万人,疆内其他州直0.82万人,内地转移0.5万人,境外转移0.065万人。
(3)技能培训情况(整体情况、培训情况尤其是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执行情况、外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情况)分析
连续三年,我们把大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从2010年起每年拿出1500万,三年累计投入4500万用于劳动力大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1.8万人,90%以上的学员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持证学员就业率达82%。根据市场需求和学员意愿突出实用技能培训,我们设置了特种驾驶、汽车维修、水暖电工等15个工种。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来源及去向情况 我县20个县镇场上半年转移5.66万人,输出地为州直县市、疆内其他地州、内地、境外
(5)外出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情况(人数及人员构成情况,创办企业数量,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和用工人员收入情况)分析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投资550万新建生产加工型、市场型、门面型创业孵化基地,对入驻者采取连续三年免房租、免水电费等措施,目前已有170多户会向创业者入驻,带动就业500人。两年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2亿元,直接帮扶7000多人在养殖、个体商贸等领域创业,带动就业1.5万人。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情况分析 1.当前劳务收入总量及近2年劳务收入变化情况 截止到2013年6月20日,劳务总收入为4.7亿元,环比增长-20%,同比增长80%。去年劳务总收入5.64亿元,今年预计达到6.9亿元。
2.劳务收入与年龄、性别、务工时间、文化程度、技能培训、务工渠道、务工行业、务工地区(省内、省外)的关系分析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我县是农业大县,农村劳动力基数大,农民文化水平低,业务技能缺乏,法律意识薄弱,这些与非农就业岗位所要求的劳动力素质、劳动者技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2、语言障碍使转移剩余劳动力受到限制,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我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82%以上,其中大多数人基本听不懂汉语,交流
困难,语言障碍使转移就业受到限制。在剩余劳动力中:少数民族6.5万人、汉族2万人,分别占剩余劳动力总数的76%和24%;按转移人员文化结构分,高中及高中以上0.8万人、占9.4%,初中及初中以下7.7万人、占9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比重更低,“双语”水平普遍较差,技能缺乏。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技能要求较高的工种工资待遇较高,相反,对劳动者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工资待遇则较低。从已转移的劳动力的素质来看,文化水平偏低,因而只能从事一般性、简单性、对技能、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种,导致就业范围狭窄,而且影响收入水平。如上所述,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不能胜任现代高科技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力的横向流动。
3、部分劳动力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存在不敢走出去和不愿外出的思想。许多农民“小农意识”、“靠田吃饭”的思想根深蒂固,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宁愿将自己捆死在土地上,也不愿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导致本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把耕作土地看作是唯一的生存之道,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动流动,增加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
4、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很大,并且在短期内难以缓解。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相对减少,而农村新增劳动力不断扩大,使农村劳动力供应增加的速度超过农村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将在
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5、财政投入不够。县、乡、村对劳动力转移增加非农收入的投入都严重不足,是这项工作开展缺乏财力支持。基层组织的行政推动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6、就业资金不足。虽然新疆自治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扶持政策(如新党发【2009】11号、新人社发【2010】1号、新党发【2010】18号、新人社发【2011】14号等),新一轮就业政策补贴范围不断扩大,但我县有42万人,人口基数大,落实六项补贴需就业资金1.66亿元。每年就业专项资金总收入不足3000万元,缺口较大,入不敷出,无法全面落实好就业政策,其他优惠政策因资金不足未能全面开展。长此以往,很难做到常抓不懈,将会严重制约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四、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相结合。在转移机制上,要实行兼业性转移与分业性转移并用。尽管兼业转移机制存在着不能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和专业知识等一些弊端,鉴于我县目前面临的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应该实行两种转移机制并存。兼业转移机制的存在比较适合我县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因为单一经营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等无法控制的因素,收入波动较大,而兼业则可保证收入的稳定;村民对土地有留恋心理,尽管有了职业也不愿放弃土地而采取兼业性转移;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使农民在农忙时可以务农,农闲时
可以从事其他职业,互不影响;节省劳动力转移费用,非农收入可以补贴农业,为农业积累资金。
2、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相结合。在转移区域上,要实行本地转移与异地转移、本国转移与国外转移并重,应在提倡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本地、本省、本国转移的同时,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对外劳务合作,发展劳务输出。充分利用外地经济效益高,城市服务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功能、效益比本地高的优势,组织开展针对性培训,帮助联系定向就业岗位,组织一批有文化基础、有基本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到大中城市务工就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就业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外地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鼓励有就业愿望人员积极参与县内基础设施建设,向富民安居、道路、水利建设等工程,实现本地转移。还应密切关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多方式、多渠道地开展境外劳务输出。我们县莫洛托乎提于孜乡的经纪人唐毅每年组织50人以上到哈萨克斯坦劳务输出,5个月的时间平均每人劳务创收在3万元以上,他经过几年的劳务输出经验和资金,又成立了自己劳务派遣公司。
3、长期转移与短期劳动力转移相结合。在推进农民常年外出打工、在家农民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利用农闲时节,开展季节性打工,争取做到“户户都有打工人员,村村都有打工队伍”,力争让所有农民都有打工经历,通过外出打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积累经验,提高素质,收集信息,为今后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打下基础。
4、实现外出打工与返乡创业相结合。积极鼓励农民把外出赚到的钱和在外学到的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用到家乡建设上,以此吸纳本村其他人员就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形成打工经济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深入开展。
5、实现农民自发外出与政府引导组织转移相结合。针对部分农民小富即安,不愿外出、不肯外出的情况,在春节期间,组织转移致富典型报告会,通过这些人的献身说法,促进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协助劳务经纪人与用工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解决好农民工在劳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政府的关心与温暖。
6、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针对农民工素质底和技能低等情况,各村结合入户调查、科技之冬、各类培训等形式对农民工按需进行培训,使我们的农民务工逐步实现由体力型向专业型和技能型的转变。现在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工资待遇高于无证人员15-20%。就拿庆华企业今年招录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有资格证的就始终比无证人的工资高100元到300元。
蒲晓强 2013年7月13日
第二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方案
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我校根据上级部门的指示,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活动,不断完善各种培训设施,努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外来务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促进其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使培训工作更为有效落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市政府、市人劳局的要求,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以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为重点,以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综合运用培训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农业富余劳动力职业素质,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输送合格的劳动力资源。
(二)基本原则
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要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要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多方筹集培训资金;要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要坚持引导性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原则,扩大培训覆盖面,全面提高参训者的综合素质;要坚持培训与配套服务、转移就业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培训的实效性;要坚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行教学与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现有各种优质教学资源的作用。
二、培训对象和目标
(一)培训对象
具有我市农籍户口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的失地农民、富余劳动力、初高中毕业未升学的人员和退役士兵以及外来务工人员。
(二)培训目标
坚持以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标准,以实现转移就业为目的,调动学校各方面培训力量,积极参与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合格率和职业资格取证率力争达到90%以上,就业率达
到80%以上。
三、培训内容和时间
(一)培训内容
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对受训农民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
引导性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基本常识等知识。
职业技能培训是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就业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职业技能培训以定向培训为主,强化实习、实操动手能力。培训内容方面重点是加工制造业、电子电器、服务业等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主要有:电工、钳工、焊工、车工、数控车工、无线电装接工及叉车司机、中式烹调师、计算机等。培训内容参照国家技术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规范要求制定。强化实操(实习)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职业技能,并通过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二)培训时间
职业技能培训的时间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进行,原则上为l至3个月,具体培训时间长短,可按照工种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安排。
四、培训教材与考核
1、培训教材:
教材选用应坚持“统一规范、实际适用、先进创新”的原则。在培训工作中,主要使用劳动部门组织编写的技能鉴定等系列培训教材。
2、考试与考核
参加集中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都要参加考试和考核,考试和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性培训以理论考试为主,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厦门市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要求组织开展相关工种的鉴定工作。本着培训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我校将积极做好相关工作,保证90%以上的学员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五、培训组织管理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工作以项目的形式进行组织管理,学校培训处
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直接负债部门。
培训处根据市政府、市劳动局等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转移培训计划。培训计划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可行性、操作性、针对性。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培训和转移的目标任务、培训条件、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与教材、考试考核等内容。培训处同时负债培训监督,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督促与检查,切实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学校各部门要协同配合,确保正常顺利开展。
六、培训师资
学校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参加相关工种的培训工作,主要参加教师有:
1、电工:吕良稻、颜育林、邵黎乖、黄贤渴、刘培荣等
2、钳工:许建凉、陈水沟、陈庆毅、李义文称如、颜伟警等
3、车工:刘力、李军斌、陈秋鸿等
4、数控车工:刘力、黄贤渴、张绿萌等
5、无线电装接工:叶豪爽、陈永卫、李海亭、柯天勇、吴春禅、蔡东园等
6、计算机操作员:陈稳赞、杨志忠、徐建益等
7、中式厨师:叶节等
8、叉车司机:柯炳和、陈水沟、许建凉等
我校拥有专职教师85人,管理人员20多人,除上述教师外,学校将根据实际培训需要调派其他更多老师参与。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成立由校级主要领导牵头,由培训处主导,学校有关处室参加的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要加强与劳务市场的沟通联系,疏通“出口”,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积极参与转移培训。
(二)加大投入,为培训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我校要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培训设备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各种培训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为农民接受培训
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学校将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转移培训工作。
(三)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要根据劳动力产业发展要求,结合我校开展培训的情况,在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作用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教育培训条件,加强实习训练基地建设,完善教学培训条件,建设成同安区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并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专业培训基地。
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培训处要主动开展宣传工作,设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专栏,开展引导性培训,宣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引导和鼓励各类企业进行联合,发挥企业优势,扩大培训规模,增强培训能力,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学校培训处、就业处要积极与企业沟通联系,同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促进培训后就业渠道顺畅。
(四)结合“中介”,打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口”
劳动力能否转移出去,中介服务是关键。充分利用现有信誉度高的、有一定实力的中介机构,做到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既保证了劳动力输出的畅通,又能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促进培训机构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适应市场需求,进而增强学员入学的积极性,提高办学的效益。学校培训处、就业处联合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中心,积极与社会上资质齐全、信誉良好的“就业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实现招生、培训、推荐就业等各环节的有机衔接,为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社会服务,力争就业率在70%以上。
厦门市同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对实现加快发展、富民强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近几年来,若羌县紧紧围绕“两大战略”、“三大开发”这一中心工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现就若羌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调研有关情况分析如下:
一、若羌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若羌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县,目前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2703人,农户3167户,农村劳动力总人数887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7273人,第二产业的有253人,第三产业的有551人,剩余劳动力79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8.95%。
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0271.93万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209.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2.0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342.58元,其中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人均165.1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今年上半年,全县剩余劳动中外出务工人员有640人,实现劳务创收91.59万元,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实现创收1431元, 全县人均劳务创收72.1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人,主要从事红枣的修剪、嫁接、棉花种植和牲畜饲养等,实现劳务创收11.3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8.9元;从事第二产业人数296人,主要从事县城范围内315国道的修建和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劳务创收40.21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数280人,主要从事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家政服务业、饮食娱乐业等,实现劳务创收40.06万元,全县人均劳务创收31.54元。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充分重视,并制定政策措施。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若羌县专门成立了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若羌县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时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补贴办法》,安排业务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新政策业务培训班。同时,为确保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顺利实施,县委、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和县直部门签定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责任书,制订了目标任务,并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专项资金,先后在各乡镇设立了基层劳动保障所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信息服务中心,分别配备了计算机、电脑桌、办公经费、保障了机构建设和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享受政策服务、引导转移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是深入基层,切实做好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调查、登记、建档工作。为了全面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分布状况和劳动力结构,县人民政府及时安排各乡镇、人事劳动、农经等部门,结合我县用工实际情况,对全县的劳动力分布情况和富裕劳动力进行了摸底调查和统计。同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建立了转移后人员去向清楚的各类档案,为今后的富裕劳动力转移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为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我县加大了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专门负责劳务代理、劳务输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为我县的人才和劳动力交易集市。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四是开展“春风行动”活动,加大经费投入,推动基层劳动保障站所建设。为全面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我县于今年3月开展了为农民工服务的“春风行动”,制定了若羌县“春风行动”活动实施方案,实现了行动统一、责任到人,活动分设了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组、春风行动服务宣传组、人才劳动力招聘会工作组和农民工维权工作组,在各个服务窗口通过多种形式为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服务。同时,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我县积极争取国家促进农村劳动者进城就业的专项再就业资金,用于乡镇劳动保障所站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招聘周活动。我县于今年3月4日组织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各成员单位联合举办了进城求职务工人员招聘活动,同时县人力资源市场在县内外广泛搜集用工信息,为求职者和广大农民工找工作、找岗位,同时还在新闻媒体、政府网站、人力资源市场、车站等人流集中地公布了全州诚信职业中介机构名单和农民工维权举报电话。为帮助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减轻农民就业负担,开展了农民工免费就业服务活动。由劳动保障部门派出有长期职业指导经验的工作人员免费向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宣传、职业指导、职业中介服务、发布人力资源和招聘信息。各有关部门还在县客运站、商业步行街、各乡镇开展了逐户宣传活动,让外出、外来的农民工了解到第一手用工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拓宽了农民工的就业渠道,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
六是举办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农民红枣种植管理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新时期的技术型农民,通过采取形势多样的措施,以点带面地推动和帮助全县各族农民掌握红枣种植技术,大力实施红枣种植技术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转移就业,推动我县枣业富民进程。今年4月份,我县在三个农业乡举办了红枣嫁接职业技术竞赛活动,州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领导也专程来到比赛活动现场,观摩了活动全过程,并在现场对农民掌握和运用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水平进行了初步鉴定,整个比赛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在此次竞赛活动中吾塔木乡、铁干里克乡、瓦石峡乡共有88名红枣种植能手参加了竞赛,共评选了20名优秀选手,并对竞赛优秀选手颁发了奖金。在活动中全县各族农民踊跃报名,积极性非常高,通
过比赛,涌现出了一批土生土长的农民红枣种植技术能手,我县有望在今年培养一批取得红枣种植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以此进一步加大我县新型技术农民劳务输出的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七是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训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必要保障,为积极落实国家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各项扶持政策,我县各乡镇和有关部门按照《若羌县农村富劳动力转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年初县人民政府与各相关部门签订了就业和职业培训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做为一项重要目标分解到了相关部门。各乡镇、农业、劳动部门结合我县实际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在科技之冬、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性培训中广泛宣传形式多样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将培训补贴政策讲到每个农民面前,并向每户农民发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政策宣传单1200多份,对全县各乡镇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人员构成、培训需求进行了详细摸底,造册登记,针对各专业的分类不同、用工不同的实际进行分批分期组织培训,截至目前已对全县2773名农牧民进行了技能培训。县扶贫办还组织了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百名工匠上岗培训班,目前经培训的农民工匠已全部投入到我县农村抗震安居房建设当中。在培训中我县还重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熟悉《劳动法》、《安全生产法》、《治安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八是深入农民工需求单位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为积极创造一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良好环境,实现有序转移,依法维权。县人事劳动、工会等相关部门深入到全县各施工用工单位进行了长期集中现场宣传和提供转移就业服务,在各建筑工地、315国道10个标段建设工地实现了政策宣传服务全覆盖,共对420多名农民工进行了面对面的政策宣传和就业服务。包括:签订劳动合同、依法成立工会组织、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放法律法规宣传册等。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转移就业信心不断增强。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县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民的思想观念还需要进一步转变,小富即安思想比较普遍,脏活、累活不愿干。有的农民怕吃亏受骗,不愿外出,有的在工种选择和酬劳方面要求较高,一方面造成劳动力富余,另一方面造成部分企业雇工难的现象。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民自身素质低,就业空间有限。虽然我县开展了农民工外出务工技能性和引导性培训,但真正大众化、实用性的培训还不够。负责组织劳动力培训的部门由于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社会岗位需求动向把握不准,培训科目的设置和教学组织与就业市场结合不够密切,受
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影响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同时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
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
五是固守家园的落后意识还未从根本上转变。多年来,农民养成了守土为本的思想,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也不愿外出创业挣钱,许多农民仍然抱着“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的心态,严重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
三、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任务,是在扩大农民就业的同时,提高农民就业的层次。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意义,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发布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部门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六)加快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发展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对民工在就业上的歧视。按照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取消各种歧视性就业准入条件,清理现行县内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就业的限制性措施,逐步建立城乡就业的平等竞争机制。认真落实《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与农村劳动力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明确劳动关系,实行同工同酬待遇,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逐步健全完善劳务人员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切实保障劳动力转移人员的合法权益。
撰稿:李金花
第四篇: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我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存在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一季度末,内蒙古自治区共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率81.3%。从产业分布看,一产从业占就业总人数的46.9%,与2004年同期相比,减少2.8万人。二产从业占就业总人数的20%;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2.3万人。三产从业占就业总人数的15%,与2004年同期相比增加2.1万人。三个产业就业比例为2.5:1.05:0.8,通过分析比较近年来劳动力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我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力度正在增大,农区居民非农收入比例不断提高。
二、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仍非常艰巨。我区属于城郊型农业,经济以工业为主。从打工总体情况看,我区虽然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我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比重较低,今后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仍非常艰巨。
2、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企业用工标准越来越注重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不仅比较容易找到工作岗位,而且可以获得比较高的劳动报酬和工作生活环境,而文化水平不高、没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不仅找工作难,即使找到工作也只是从事脏、累、苦的简单劳动,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很差,劳动报酬
也较低。
3、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要求相对较高。
农区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外出务工的7200人中,文盲劳动力为15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2%;初中文化劳动力为5668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2%。受过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劳动力为700人,占输出劳动力总数的10%。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文化素质低且劳动技能单一,造成大多数务工农牧民就业岗位差,只能从事脏、累、苦的简单劳动,而且就业的稳定性很差,资本积累困难;
4、农村劳动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大量低素质农区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也导致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结构性缺陷表现明显,从长远来看,妨碍了农区产业化,农区工业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5、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制约
首先,我区虽然进行了城乡一体化改革,农区劳动力就业状况获得了一些改善,职业得到了变更,农区居民生活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这只是农区居民区民化的“外部特征”,农区居民区民化的真正内涵是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质量、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区融为一体。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虽然已经打破,但制度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一
方面,城区居民甚至一些政府部门对农区居民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偏见与歧视,阻碍农牧民对城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形成;另一方面,农区居民基於亲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导致农区居民内部文化的同源性、交往的内倾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从而抑制了农区居民与城区社会的融合。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是实行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现行土地制度下土地的非流动性,决定了乡镇企业和城镇布点只能局限在原社会范围,制约了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城镇的合理布局及其规模的扩大。
6、劳动力区场发育滞缓,中介组织发育程度低
我区农区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大都是自发的,由政府职业介绍部门组织安排外出的还很少。大量劳动力流动的同时,必然形成初级劳动力区场,对于劳动力区场,政府同样需要宏观调控。
三、相关问题的建议
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应在进一步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1、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只有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相对减少农民,进而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
加农业的积累,提高农区居民的纯收入。我区的城乡一体化改革是以工业化为产业基础的,没有农民向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就没有经济基础,城乡一体化就缺乏现实的吸引力和可能性。
2、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就业岗位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源头。通过各种形式,发展非农产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利用我区高载能工业园区建设的有利契机,选择投资规模大、占地少、效益好的项目,建设一批有一定科技含量、产品有区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农民就业,使之成为促进农民非农就业的基地。
3、加大培训投入,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劳动力素质是制约就业数量和层次的根本因素之一。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而提升在劳动力区场就业的竞争能力,是解决郊区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关键。
加大投入,扩大培训面并提高培训效果。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做好劳动力供需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农村劳动力培训规划,并认真实施。根据劳动力区场需求,将培训导向与劳动力区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定向培训、定单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切实提高培训的就业率,争取在一定地区或一
定行业形成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
4、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
搭建农村劳动力供需的平台,提高服务水平,克服由于供求信息不能对接引起的区场效率降低。建立从区到村的农村劳动办就业服务体系。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清底数,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登记制度,发放《农村富余劳动力求职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就业咨询、求职登记、信息查询、职业指导和推荐就业等项就业服务。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区场,逐步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国家对接收失业人员并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对劳务派遣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对自谋职业人员免征有关税费,对大龄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给予补贴,并建立失业人员贷款担保基金等。
5、加快一体化改革进城,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政策时,必须向农民倾斜,要确保农民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同时使农民尽可能地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待遇,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原有农业人口在子女就学、入托、参军、复转军人安臵、就业等方面都享受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政策。这样,既可降低城镇化的成本,也可降低社会稳定的风险。
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尽快建设有利于城
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的的制度体系。把城区和乡村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抓紧制定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建设、财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改革等各项配套制度,并逐项付诸实施。
第五篇: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力转移经验交流材料
近年来,县立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积极探索劳动力资源与企业用工有机对接的机制,收到了农民转移致富与企业用工满足的“双赢”效果。目前,该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余人,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1.8%。其中,就近转移到工业园区2.8万人,园区竣工投产的112户企业全部用工充足。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劳动
力有序转移
坚持从拓宽出路、凝聚合力、完善体系和基础联动四方面入手,夯实劳动力转移工作基础。
1、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拓宽转移出路。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全民创业。自以来,全县共引进客商投资项目900多个,其中亿元或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0多个,培育壮大了鞋革、食品、建材等主导产业,仅工业园区就新增就业岗位近3万个,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2、同等重视招工与招商,凝聚转移合力。坚持把劳动力就近转移作为解决企业用工不足以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出台了《县科技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启动了园区企业用工服务试点工作;今年又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服务管理办法》。在部署开放型经济工作时,要求县直各单位把服务劳动力就地转移作为工作重点,并下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园区转移的指导性目标,形成各部门相互衔接、县乡村上下联动抓用工服务的共识共为。春节期间的一星期,该县就为园区企业招聘员工6236人。
3、加快建设劳动保障平台,完善服务体系。一是高标准兴建了县级劳动力市场。总投资达1500万元的县劳动力市场投入使用,全县职介机构全部进入市场开展业务。二是建立并完善了乡级服务平台。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一次性建制到位;工业园区劳动保障事务所挂牌成立,并与县、乡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实行联网办公,资源共享。三是劳动保障服务延伸到村。今年6月份,采取公开组织选聘、实行工资补贴的办法,在居委会、村委会分别选配了劳动保障工作专管员和协管员。今年以来,各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累计提供就业服务2.6万人次,帮助1.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
4、完善“三个台帐两个合约”,夯实对接基础。按照富余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用工互补共赢的思路,重点开展了“三个台帐”建立和“两个合约”推广工作。一是劳动力资源台帐。根据客商由“要优惠政策”向“要用工保障”转变的情况,进行了第一次全县劳动力资源调查,调查结果有效促成了裕盛的落户;进行了第二次普查;目前基于网络数据库管理的第三次普查也全部完成。二是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台帐。主动应对农村劳动力由“输出为主”向“就地转移”的转变,对工业园区企业实行了每季度发布一次用工信息的制度。在此基础上由县劳动保障部门牵头,整合全县企业用工信息,建立了目前每月一更新的用工需求台帐。三是培训机构台帐。全面建立了职业培训机构的管理台帐和学员基础台帐。出台了“三个台帐”管理办法,并实行联网管理,做到“一点登陆、资源共享”。四是引导企业与农村富余劳动力签订转移就业协议。企业对照劳动力资源台帐“按图索骥”,劳动力则按照企业需求台帐“对号入座”,签订转移协议,形成有效对接。为满足重点企业的用工需求,专门成立了“县劳务派遣服务中心”,采取“由中心先期储备培训劳动力,再根据企业需求,及时向企业派遣”的运作模式,实现招工和就业的对接。以来,该中心已为裕盛输送员工1万余人,基本满足了企业的发展需要。五是引导企业与职业培训机构签订定向委托培训协议,提高员工职业技能水平。
二、强化培训引导,提升需求对接水平
坚持把培训引导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来抓,整合培训资源,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覆盖面。
1、改革培训体制。一是打破部门界限。选择县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示范窗口,推进教育部门理论教学与劳动保障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强强联合”。学校提供师资和场地,侧重理论培训;培训机构筹集实训器械,侧重实训操作。二是打破不同培训项目之间的界限。把“阳光工程”、“雨露工程”和“金蓝领工程”有机结合起来,区别不同主体、共同服务企业员工的培训,优先满足重点企业的需求。三是打破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界限。引导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参与开发培训市场。今年以来,该县四所民办学校已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228人,其中为园区企业培训输送980人。
2、创新培训机制。一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培训机构把实训课堂开设到企业车间机台,模拟操作;企业则把新员工的公共培训交给培训机构,实行优势互补。二是建立政企互动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选择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但又存在用工缺口的企业,共建培训基地,开展联合培训。承担培训任务的企业除能享受培训补贴外,还有录用受训人员的优先权。如顺誉服装有限公司就通过此种模式,在招收到了急需的300余名职工。
3、激活培训模式。一是积极引导定向订单式培训。依托企业用工需求台帐和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