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5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22: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

第一篇: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

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

张力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核92班 学号: 2009011788 上课地点 :主楼后厅)【摘要】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经深深左右过人类历史,今后一段时间内也必然会继续影响。马克思主义同样是历史的必然产物,它相比于宗教更具科学性。从世界观、真理观、本质、社会作用以及对人精神境界的影响等方面深刻辨析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区别,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宗教;世界观;真理观;本质;社会作用;精神境界

宗教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曾深深的左右过人类历史(比如历时两百多年的十字军东征等等),即使到今天它依然广泛地影响着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巴以冲突,印巴冲突等等都或多或少的牵涉宗教因素),据统计,今天全世界有宗教信仰的人口超过六十亿(摘自维基百科“宗教”词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让人震惊。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宗教这种经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仍将继续左右人类历史进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一颦一蹙都牵动广大教徒的心弦,它既是麻痹人民思想、使其任人摆布、放弃抵抗的“精神鸦片”,又同时具是惩恶扬善、唤醒人民社会公德、给予人民心灵安慰的“灵丹妙药“;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它在政治、艺术、哲学、道德等等方面用或显而易见或潜移默化的方式给予社会发展以或深或浅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它吸收和创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以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为其逻辑主线,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时,碰撞出巨大的火花,它指导我党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石,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并将指导我们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用恩格斯的话讲,马克思主义是“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虽然同样都是意识形态,但是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有着本质的对立与区别。下文将就两者在世界观、真理观,以及各自的本质和社会作用,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影响等方面做简要概述。

一、不同的世界观与真理观

现实生活中的人, 不论其地位、出身、财富、知识等情况如何, 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中和世界发生联系, 这种现实中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通过观念、看法等思想形式反映出来, 就是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如是说。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以物质是第一性,而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同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规律。

而其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为实践观点,马克思主义坚持,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当客观世界不能满足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时,对于实践的需求迫使人们去改造客观世界,而要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客观。当人们开始探索宇宙时,发现现实中的“地心说”已经无法再解释很多现象时,于是科学家开始更进一步的对客观世界进行再认识,哥白尼通过对行星位置进行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观测实践最终确立了“日心说”,虽然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学说仍然有诸多纰漏,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比“宇宙的中心是地球”这样的谬论好的多。同样,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一句顶万句的“最高指示”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国家面临的境况是不言而喻的,当一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沐浴着文革后的春风拂面而来时,无数冤假错案得到纠正,农村改革起步,人们不再把发家致富当成罪恶,中国人的生活从此改变。

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如此来看,宗教的世界观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把个人心灵看作是第一性的东西,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把精神看成是先于客观世界而独立存在的东西,都只是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而已。宗教相信在物质世界之上有着一个至高无上的精神力量,它创造和主宰着现实世界,从而认为精神是最高的存在。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科学论断,宗教是一种粗俗的唯心主义,唯心主义则是一种精致了的宗教。(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阐述:“ 一切唯心主义者, 不论是哲学上的还是宗教上的, 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 都相信灵感、启示、救世主、奇迹创造者, 至于这种信仰是采取粗野的、宗教的形式还是文明的哲学的形式, 这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教育程度, 就像他们消极地还是积极地对待对奇迹的信仰, 也就是说他们是创造奇迹的牧师还是这些牧师的信徒, 以及他们所追求的是理论的目的还是实践的目的, 都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毅力、性格和社会地位等等一样。”)

对于真理观,宗教是很粗俗的。就佛教而言,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动机和目的是基于对生命的体验而形成的一种广大的悲愿,以教化和救渡世人,而不是为了寻求客观的知识和探索外部世界的真理。他要教化人,就要向人宣扬人生解脱的真理,而人生的解脱又离不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这种佛教的立场和教化的需要,决定了他不是着重从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和有用的知识中寻找真理,而是侧重于从宗教伦理实践级遵奉行为规范中寻求真理。

同时宗教反对人们用经验和实践去检验关于神和神迹的言论和观点,实际起到了推崇蒙昧主义阻碍科学发展的作用。(吴倬 蔡春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如前所介绍过的“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中,捍卫和发展“日心说”的布鲁诺遭到教会的迫害,在1600年2月被烧死在火刑柱上,这就是宗教粗俗的真理观阻碍科学发展的铁证。

二、不同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中写道:“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 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而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这样评论马克思:“他毕生的真正使命, 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 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 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条件。

马克思曾指出“费尔巴哈吧宗教的本质归结为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我们可以认为,宗教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是生产关系,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总和,即为经济基础,故可推之,宗教是上层建筑。具体的讲,宗教意识是精神性的上层建筑,而宗教制度和设施则是物质上的上层建筑。同时像基督教崇拜上帝,道教追寻长生不老,崇拜神、仙,我们可以说宗教是一种崇拜异己力量的社会行为。它淋漓尽致地神化了异己力量,使人们顶领膜拜、笃信神灵,屈身跪拜,乞求神灵满足自己的愿望,稍稍得到些心灵上的安慰。它要求人们服从神灵的安排,忍耐现实的痛苦,不可越轨半步。

三、不同的社会作用 哲学具有一种乐趣,哪怕是形而上学的海市蜃楼也有它引人入胜的魅力,虽然物质生活会把人从思辨的天堂拉回到熙来攘往的生活中,但哲学事实上就是柏拉图称之为的“可爱的娱乐“。当然,哲学不仅仅在于给予研究它的学者以精神上的乐趣,它同样拥有着更加广泛的社会作用。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的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资本主义和创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斗争中有着伟大的作用。哲学的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辨证法叫做”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和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社会各个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从而创立了从而创立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同盟军等重大问题。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庆石油工人靠着《实践论》《矛盾论》起家,自力更生,开发大庆油田,为国家的石油供给提供保障;钱学森教授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历史性贡献,他曾深有体会地说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确实是一件宝贝,是一件锐利的武器。我们搞科学研究时(当然包括搞交叉科学研究),若丢掉这件宝贝不用,实在是太傻了。”

宗教亦有着其社会作用。首先作为哲学范畴中的宗教,有着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功能,它使信徒虔诚信仰,执着修行,有助于培养人们为了幸福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其所宣扬的“普度众生”“惩恶扬善”亦能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同时由于其自身的限定,又决定了这种认识可能会是对世界虚幻、扭曲、颠倒的反映。其次,宗教通过所编制的经典、教义、教规等等,借助神灵的威名,对教徒有着绝对的控制作用,这样使许多信徒在教义的约束下,不仅奉公守法、严以律己,同时迸发出很高的爱国热情。最后共同的宗教感情和宗教信仰又不可避免的使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民族的信徒之间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有着相当可怕的地方,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麦加朝觐,每年在伊斯兰教历的第12个月,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会聚集在沙特的麦加,参加一年一度的朝觐。朝圣期间,他们聚集在“圣城”麦加周围,一起祈祷、吃饭、学习。这是多么强大的凝聚力才能把百万人聚集到一起啊!

四、对人精神境界有着不同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言,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世界观、真理观、本质、社会作用等方面有着对立与区别,这就决定了两者对人的精神境界有着很大不同。

作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其根本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更能够引导人的思想迈向科学。

马克思主义尊重人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即是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之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标准,它使人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在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中,人居于主导和主动方面,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马克思主义相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道理才是可信的,这样就给予我们判断是非的能力。在这个各种思潮泛滥的世界中,保持冷静思考的能力,把握判断是非的标准,不仅仅对自己有益,更是对社会的负责,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不去认真分辨是非的话,必定会让那些危害全人类的力量有机可乘。

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帮助我们树立起共产主义理想。一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不再仅仅在于他现在拥有的能力有多强,而是在于他的理想有多高。当一个人的最终理想是解放全人类时,弘大的理想必定催生出强大的干劲,强大的干劲则促使人更加坚定地追求进步去逼近自己的理想。这样弘大的人生才更加有意义。

相反,作为宗教,它更多的是忽略人的主体意识,通过经典、偶像等等让人相信有着无比强大的异己力量的存在,它们左右着自己的命运,而要想获得更高层次的幸福的话,就得虔诚的屈身跪拜,乞求神灵的赐予。这样就抹杀了人的实践意识,使人不再积极的去争取自己的人生,而是坐等幸福的到来。

正是因为那种强大的异己力量的存在以及宗教粗俗的真理观,使人在认识社会是发生扭曲、颠倒,让人的精神处于一种低级愚昧的状态,不再积极探索世界。用神和神迹的言论来解释世界,同时又用教义、教条来禁止信徒对这些言论进行验证,这样在剥夺人实践权利的同时又阻碍了科学进步,人类的发展。正如马克思那句著名的判断:“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出宗教的本质、社会根源以及宗教必然消亡的历史规律,同时建立起了拥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哲学体系,更加科学的影响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在真正意义上拥有自我、实践自我、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陶德麟,王展飞,吴倬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对人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吴倬 蔡春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3】《宗教世界观与唯心主义哲学》,杜国林,思想战线,1979年02期 【4】《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作用》,乌化凤,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84年01期

第二篇: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浅谈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我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已经进行13年,且教育内容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意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一个具有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素养的人。但从当前的现状来看,大学生信佛、信教是近年来一个日益凸现的现象,本文对这一现象的成因、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此就如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政治教育

大学生信教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凸现的一个社会现象。根据2003年对北京地区10所高校2820名大学生的调查,信奉各种宗教的大学生占9.2%,远远高于前苏联宗教社会学家估算的前苏联的18岁~30岁青少年信教人群占1%~3%的比例。这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和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二者占了被调查人员的60.16%。这两类学生一般而言是大学生中政治上和精神上比较积极向上的部分,在大学生中相对数量比较少,大约占到在校大学生的35%左右。[1] 大学生信教人群形成的原因

经2011年大学生调查报告显示,信佛、信教的大学生中有37.6%是为了寻求精神解脱,27.6%是家庭信仰的延续,有15.4%是随社会风俗。[2]这三项是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

1、生存焦虑的影响,即需求性信教。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独生与娇生惯养的现象,且对待社会存在幼稚的理想主义思想。每个大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在上大学以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大部分学生在父母的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没有受过任何挫折与磨难;有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无法独立生存。然而,大学生跨进大学校门就跨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高中时代的生活学习环境。在这里,一切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他们要独自处理生活学习的诸多问题。随着自我意识和理性意识不断觉醒。他们看到了高中时代不认识或认识不够的许多责任和压力。面对家庭生存、个人生存和自身条件缺陷等种种压力,当他无法解决、无法发泄、无法承受或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他们变得愤世嫉俗,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宗教就会成为最有效的心灵的避难所与解脱地。

这一情况也体现了中国人信教的通常特征,在发生问题或产生需求时,投入宗教信仰当中。但与普通民众不同的是,大学生信教更多的表现在心理调节的需求方面。

2、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传统性信仰:

宗教在我国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有悠久的传承。在读书、考状元等方面就有许多宗教信仰。

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在民间,满一岁的小孩需要抓周,抓到毛笔就代表以后爱读书,能成为书法家、文人;抓字典,代表文学家或法律。[3]每逢考试,尤其是在孩子升学时,父母都会专门到就近的文殊菩萨面前去请愿,认为文殊菩萨掌管着人的智慧,能够保佑孩子如愿以偿的考入理想的学校。考完后,还需要回到寺庙进行还愿。2015年经过对内蒙古大学在校学生随机抽查询问的100人中发现,在考大学前,家人或自己,正式或非正式的进行过宗教膜拜,祈求保佑自己考入理想大学的同学占99%.这种家庭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即传统性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颇深,使得一些大学生延续家庭信仰,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考试、不快时,祈求神灵对其进行庇护。

2、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即文化性信仰。

随着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中外文化互相交流。一些外国的节日,被国内商家肆意炒作,成为全民节日。例如:国外的圣诞节,又称耶诞节,译名为“基督弥撒”,西方基督教的传统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故名“耶诞节”。[4]而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佼佼者,他们思想活跃,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很强烈,是过圣诞节的主要生力军。在同学间互问圣诞快乐,互送平安果的时候,虽没有特意去加入基督教,但已经将基督教祈求平安的意义传递出去。

4、政治教育空泛,不能满足精神需求。

近年来,学校学生工作多为理想信念、道德美德,与现实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距离。例如:道德教育告诉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而现实生活中,碰瓷老人频频出现,大学生见义勇为屡屡被告上法院。2010年3月23日,警校在校大学生李凯强因见义勇为救助老人而被告上法庭。[5] 教育欠深入具体,教育形式单

一、生硬,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因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极易导致学生出现理想的迷失、价值观念困惑不解,或无能为力,或无所适从,以致走向宗教。高校的思政工作效果不能让人满意。许多学生对高校的信仰教育内容感到枯燥、缺乏吸引力,觉得没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认为理论和显示相脱离,难以被学生接受。

正是以上诸种因素促成了大学生信教人群的出现,其中除传统信教者外,其余人员信教都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这样那样的关联。

二、大学生信教的特点分析

大学生是社会人群中带有显着特点的部分。他们虽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但因接受高等教育而聚集在一起,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加之知识青年特有的思想活跃,喜好探知未知世界等特点,使大学生信教人群具有不同于其他信教人群的显着特点。

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1、大学生信教比例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在抵触宗教,而是对其充满兴趣,大学生信教比例不断上升。例如:谈宗凡曾在2005年与2006年分别进行调查宗教信仰人数,结果显示2006年比2005年上升了3.7%。[6]王康于2007年对杭州四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不包括中立者),自称有宗教信仰的占32.l%。[7]

2、普遍参与宗教活动,但缺乏对其深入认识。

因为国内大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知识的获取更多地是靠听说或互联网以及周围环境的熏陶而来的,而不是亲自去实践,对所信仰的宗教文化不甚了解,因而他们在宗教态度和行为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常常是理性与盲目交织,虔诚与暧昧并存。例如:国外的万圣节、圣诞节,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参与,同学之间互送彩蛋,互送平安果成为一种交际时尚,但入基督教,成为基督教信徒者甚少。很多同学出于好奇,在节日期间随同朋友一同前往教堂参加活动,但很少做日常性礼拜。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信教的普遍情况。

三、大学生信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启示

针对大学生信教的现状,复杂的原因和对宗教的种种模糊认识,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引导,使他们树立唯物主义的无神论世界观。我认为应着重加强以下三方面的教育:

1、重视对宗教文化知识的教育

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积极开设有关热点问题讲座,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2、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等其他方面的教育,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首先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大学生精神方面的问题,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学校应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

再次,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困惑、疑难、不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盲目信教、盲从信教的从众心理,才能是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上科学家信教的问题,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思想认识中起到主导作用。

从宗教宣传中吸收有益成份

做思想政治工作意在使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内蒙古大学结课论文

奋进向上的人。宗教也关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灵魂净化、慈悲兼爱。从总体上讲,思政工作比宗教的影响力大得多,但也不能不看到在某些地方和某些层面,宗教的影响正急骤扩大。尤其在大学生当中,思政工作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大学生宗教信仰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信仰,感性成分大大高于理性的追求,大部分所谓的“信教”学生对真正意义上宗教信仰认识不足,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宗教在道德、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调整作用不明显,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可以说大部分信教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但一部分大学生寻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他们主要认可宗教的人文关怀、道德意境及其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

四、参考文献

[1] 浅谈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OL].考试吧论文频道,2009年1月12日; [2]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报告[OL].道客巴巴,2011年5月; [3]抓周[OL]好搜百科; [4]圣诞节[OL]好搜百科;

[5]大学生遇到“碰瓷儿”老太?见义勇为被告[OL].大河网,2010年3月; [6]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7,(8); [7]王康.在杭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调查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第三篇: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孙琳琳1 霍泓2

(1.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电话:***)[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作者在对相关研究者的文章进行归纳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众传媒在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不仅充当着信息传播工具的角色,更发挥着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众传媒对娱乐文化的大力传播导致大学生思考能力下降、思想空虚,使各种宗教信仰有机可乘;网络媒体为宗教的传播提供了最有利的空间和手段;而某些影视作品中对宗教文化的渲染在潜意识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最后发现,一些不良的新闻报道也为大学生宗教信仰提供着有力的典型示范。因此,文章呼吁,强化大众传播的教育功能,打造健康的校园媒介环境,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传媒的影响。

关键词:大众传媒 宗教信仰 传播效果

一、研究背景

北京师范大学的李志英在《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中将信教大学生思想倾向的成因归结为思想方法的扭曲、价值观的缺失、不正确的幸福观和宗教出世思想等四个方面。李志英通过调查认为:相当一部分信教大学生的思想灰色,对社会、对现实、对人生缺少积极评价或积极态度。而价值观的空白给宗教的进入留下了余地。宗教的出世思想正好与消极的世事评价相结合,更加重了思想的消极倾向。同时,信教学生大多看重个人幸福,当烦恼过多、幸福感减弱时,对于世事的看法就难以乐观。总之,李志英认为:信教大学生思想倾向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宗教思想的影响是重要因素之一,宗教之外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温州大学陈金安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中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总结为环境因素影响、内在心理需要、宗教道德与文化吸引和宗教传播中典型示范四个方面。对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与民族、家庭环境因素。他进一步指出: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引起人们的信仰危机以至于向宗教靠拢。同时,有些大学生由于民族宗教渊源或家庭渊源,从小受宗教熏陶、感染,自然而然信仰宗教。对于内在心理的需要这一因素,研究者认为很多大学生将 “佛”、“主”当作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认为信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能起鼓舞作用。对于宗教道德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吸引这一原因,研究者从三大宗教的戒律在抑制罪恶势力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入手,指出相当部分大学生认为,12孙琳琳,女,(1971-),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霍泓,男,(1970-),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学生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 这些宗教道德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并不矛盾,社会需要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而关于宗教传播中典型示范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受名人,信教、圣迹显现等的影响进而信仰宗教。

郑爱平在《大学生信教现象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思想根源归结为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和受宗教文化的感染三个方面。他通过调查认为:高校学生中理想信念淡薄者不乏一二,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决定性因素。其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和学校的改革不断深入,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极易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缺乏排解苦恼的合理选择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内动力。最后,他认为受宗教文化的感染是产生宗教信仰的外动力。学生是在旅游或阅读宗教宣传品中受到宗教文化的感染而产生宗教信仰(倾向)的。

在秦皇岛3所高校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如何》调查中,研究者将学生信教原因归结为家庭影响、民族影响、居住地经济影响及高校的文化影响。调查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最初、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信仰背景的影响。信教学生中,66.9%的学生家长有宗教信仰,52.4%的学生是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幼年和小学接触、了解宗教,有50.3%的学生受到过其家庭成员的传教,33.1%最终受家庭影响信仰宗教,成为家族宗教信仰的被动延续者。同时,调查还发现,大学生宗教信仰及认知具有民族性。22.6%的信教学生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更多体现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调查还为我们揭示了经济状况对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信教学生人数上,农村多于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多于经济发达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为中低收入水平的有87.9%,占绝大多数。最后,调查认为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为在校学生接触宗教提供了方便。包括书刊、影视、网络比较常见的传播方式、游览宗教圣地和学校外籍人员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信仰缺失;民族、家庭背景等环境的影响;学生个体内在的需求;宗教思想和文化的吸引等方面的影响促使大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和关注。而这些深层次的原因都需要具体形象的载体来承载。大众传媒本身就是这样一个载体,它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大众传媒的变化导致且意味着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这就是大众媒介无形的影响。在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这种无形的影响,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而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所注意。这也是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没有受到研究者的太多关注的原因所在。

二、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的表现

大众传媒是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传播者。它传播着社会的进步、沟通着党和人民的联系、承载着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等催人奋进的力量;但与此同时,它也反映着时代的迷茫、人们内心的矛盾、社会的冲突等值得人们思考的内 2 容。大学生是大众传媒热衷的接触者和使用者。调研发现,对青年人影响最为深刻的媒体之一——电视的节目内容中,学生更感兴趣的是新闻时事类占35%,娱乐综艺类占48%,影视剧类占30%,调查纪实类占35%。可见,娱乐文化类节目具有广泛的受众群。

1.大众传媒中的娱乐元素导致大学生思维能力下降、思想空虚,宗教信仰有机可乘

就当下文化而言,“娱乐”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众媒介的主题。以大众传媒中的电视为例。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中大多以娱乐节目当道。《超级女生》、《星光大道》、《咏乐会》、《今日有约》、《天天向上》、《相约星期六》等类似节目比比皆是;娱乐节目主持人搞笑斗嘴,内容肤浅低层次和品位低俗化的倾向日趋严重。这些节目不仅侵占了大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令人担心的是这种“娱乐”的泛化已深入人心,最终导致流行文化大行其道。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流行文化对学生的潜在侵蚀,使他们的兴趣与观念发生了改变,偏离了健康和主流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导致道德的缺失或失衡。远离经典文化,对文字和阅读不再敏感,甚至失去兴趣;忽视传统民族习俗、节日,迷恋西方节日;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冷漠、自闭;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正面临新的“垃圾文化”的冲击。长此以往,历史和文化都成了过往云烟,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消费者”就会逐渐失去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成为彻底的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由于这种状况,各色宗教信仰才会有机可乘。

2.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平台和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以因特网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并称的第四媒体。并在宗教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者。他们熟悉网络、拥有高水平的网络运用技术。并且由于校园网的普及、宽带、甚至无线网络的覆盖,使得大学生上网非常的便捷和容易。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快捷、互动、多媒体、虚拟、信息丰富等优势,使得网络逐渐成为宗教传播者开辟的新的传教阵地。宗教传播者利用网络建立宗教网站,通过详细的文字说明、声形并茂的影音视频、多姿多彩的图片等方式传播宗教知识、宗教思想;同时借用个人博客进行宗教传播,利用BBS进行互相讨论与交流,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我们以基督教为例,经过网上查询,我们对“基督徒上网导航”所列出的比较有影响的相关网站进行了初步统计,得出我国共有基督教相关网站510多家。其中,综合网站42家、基督论坛54家、神仆网站28家、媒体传播和影音网站54家、基督教书籍网站114家、个人主页63家等等。另外,根据“椰子空间”中提供的基督教QQ群的名单,我们做了进一步的数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基督教QQ群共有3269个。其中高级群(包括超级群)306个、普通群2963个。而在网上所查到的比较大的基督教圈子共有4个:中国基督教新浪圈子,圈子成员共有2263人。其中资深成员14人,管理园10人。“信耶稣得永生 ” 圈子已有成员31500人;“耶稣是神 ”圈子有成员31200人;“神的孩子 ”有成员5600人。通过QQ群的数量和四个圈子的人数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传播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宗教对个人博客的利用也是非常充分的。我们知道,基督教是一种外向型的宗教,教义鼓励教徒到各处去传福音,结“果子”(即发展教徒),谁结的“果子”越多,谁在上帝面前越荣耀,大凡基督徒都有高涨的传教热情,每个基督徒都是一粒种子,不停地寻找新的土壤生根、开花、结果。一些具有较高网络技术的基督徒,其中包括高校学生信徒,积极投身于博客进行传教。我们以新浪网博客频道为例。新浪网博客频道是我国最主流,最具人气的博客频道,我们对新浪网的基督教博客进行了初步不完全统计,在新浪网上共有89个基督教徒个人博客。其中,牧师的博客9个,其他基督徒博客80个。其中博客访问量过万的有51个。占整个基督徒博客总量的57.3%。其中“基督教明星名人博客”的访问量为363,137,博友Q群已经超过1000人上限,而需另开新Q群。“基督教明星名人”博客中,列举了大量的中外名人、影视明星的信教言行和经历,充分利用大学生关注明星名人的心理来展开宗教传播,正如 温州大学陈金安所指出的那样: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事实胜于雄辩”,很多事实证明“使你不得不信”。大学生常举的事实有:很多名人,甚至大科学家也虔诚信教。这些名人、明星有关宗教内容为大学生信仰提供了典型,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一般的理论宣传和说教。

3.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文化潜移默化地吸引着大学生

影视作品所反映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非常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所展现的人生故事往往被大学生当作人生借鉴。特别是一些影视作品,通过影片角色的昄依宗教或实施宗教影响来化解问题或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们提供了另外一条解决问题的心理暗示。同时,更多的影视作品中有意或无意展示的宗教环境、宗教影响和宗教文化对宗教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寺庙的清幽、教堂的神圣、诵经的平和、唱诗的悠扬、忏悔的虔诚、宗教婚礼的庄严、宗教仪式的神秘、宗教建筑的宏伟等等,更不用说,影视作品中展示的宗教的种种神迹,这些无疑不对身处滚滚红尘而又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形成强大的诱惑。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宗教影响比宣传式的传播方式要更为有效。

4. 某些新闻报道中的不当报道为大学生提供了效仿的典型

某些新闻报道,特别是某些娱乐报道热衷于明星名人昄依宗教或与宗教迷信相关的报道。报道中,大肆宣扬明星们的星座、护身符、幸运数字、幸运颜色、八字等等;或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居家风水、奇门遁甲等内容;至于某某明星出家、某某夫妇歌星双双成为居士、某歌坛天后为求子上香拜佛等等更是作为重要新闻大加传播。

三、对策

1.提高媒体自律水平,强化大众传媒教育功能,抑制娱乐过度和娱乐泛化的倾向

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道德面临严峻的挑战,为了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而过度娱乐受众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无法用经济效益来抵偿的。因此,我们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迫使媒体保持自律。媒体本属社会公民道德教育的范畴体系内,作为德育的另一种辅助补充渠道或工具,媒介通过传播信息、舆论引导、传播交流文化等社会功能渗透作用于媒介产品的消费者从而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3媒体自律就是对青年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2.加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认识、使用和理解媒介的能力

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单纯的防御和制止是没有多大成效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辨识和分析的能力。因此,在高校教育体系内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媒介素养专业教育,消除传媒的不当影响,增强学生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3.运用校园媒体,打造健康的校园文化

大部分高校学生都是住校生,这就为校园媒体提供了大量的受众群体。我们要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校园媒体,形成以校园网、校广播站、电视台、校报、校刊等多媒体的平台,将其发展成为关注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物质和精神生活、对外展示校园文化面貌的阵地。

四、结论

宗教信仰是个非常复杂和深奥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所产生的无形的影响更是难以具体描绘和量化。所以,对于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的形成,光靠空洞的理论说教和思想品德课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对此,光靠学校的教育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待于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3樊怡、文海燕、施毅婷.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1]李志英.信教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及成因分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北京.2007,(01)[2]陈金安.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J].科学与无神论.北京.2004,(01).49页

[3]樊怡、文海燕、施毅婷.大众传媒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北京.2008,(0.3)4-5页。

[4]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解析.思想理论教育[J].上海.2006,(09).41-43页

第四篇:浅谈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

浅谈宗教信仰对人性的影响

东西的宗教哲学思想最大的差异在于对人性之初的认识。东方儒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西方基督教则坚信人一生下来就带有原罪,本恶。这两种不同的见解,导致对人类行为上的认识也有着严重的偏差。

东方人在纠正人类行为,首先站在一个完人的立场上,去严格规范。闭门思过,拷问灵魂,其实都是在用一种神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的行为,这必然导致心灵上的煎熬,以致于最后对自己的完全否认,从而在精神上承受极大的压力。人们经常会说:做人好累。其实这句话应该是:做完人好累。究其原因,是因为你让自己站在神坛之上。

西方人首先就确立了自己是人,而且是有罪的人。人一出生,饿了要吃,冷了要穿,有好的东西就要抢,具有掠夺性和占有性。在人的本质上具有人性和兽性两个方面,人性表现在对事物善恶是非上的辨识,而兽性的表现就如同动物世界里简单的掠夺上。所以西方人在规范人类行为上,虽然也一样如东方思想接近完美,但它更具有宽容性。

人类社会中,规范人类行为的方式上都沿用着两条路线,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规范了人类行为上的最低限度,也就是约束人们什么事情不可以做。而道德则有更高的要求,提出什么事情我们必须去做。不违范法律不等于说就是好人,只有在合乎道德和法律的同时,才能确立人的善恶好坏。

法律依靠其特有的强制性,严格的规范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而遵循道德守则呢?更多的是依靠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这方面东西方文化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宗教信仰。西方基督教用赎罪的方式,劝人向善,用帮助他人的手段来谋求宽恕自己罪恶的灵魂。以求得进入天堂。东方佛教宣扬善恶因果,鼓励世人多行善事,以脱离苦难,往生极乐世界。

任何的一种宗教思想,其实都为了让人远离罪恶,让人性中的善在更大程度上压倒恶。人类恶的本质源于自我。当这种自我无限制的膨胀,就演变成极度自我的自私,最后漠视生命,导致犯罪。记得前不久的沈阳街头,一个人昏倒在马路上四天四夜,没有人伸出援助的手,最后导致他离开人世,这就是排他的自私造成的漠视生命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说,和马家爵漠视生命连杀四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我国在解放之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强烈的富国强民的迫切愿望和信仰,促使出现空前高涨的社会凝聚力,一切从国家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使当时的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出现安定稳定的局面。而在六七十年代的浩劫中,人类社会的高度信任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挑战,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人人自危,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在畸形中得到发展,壮大。也正基于此,自私在人性中得到扩张,这在后来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下,人类关系演变成一切向钱看的利欲关系。虽然从表面上看,一样是安定繁荣的社会面貌,可在更深处,却是一种生活在自我自私的条件下的宁静。

没有了追求,没有了信仰,人类在茫然中盲目的发展着自我。忘记了自己基于社会的责任。信仰危机促使道德的沦丧,膨胀的自我使得人们忘记了社会责任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集体的漠视罪恶,最后漠视生命。

第五篇:论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论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社会责任与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都有巨大的影响,并且此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什么是社会责任,怎么全面地认识社会责任?什么是个人爱好,怎么全面地认识个人爱好?这两者对人的成长又有怎样的影响?这将是我们本次所要探究的问题!

社会责任不同与责任,他是责任的一个范畴。通常我们所讲的责任是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所有责任的总称。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义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能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成才,也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我个人而言,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社会责任是我们克服困难,激流勇进的强大动力。曾经的我在对于国家,个人和学习上并没有太大的关注。但当我们在接受学校等多方面渠道的正面宣传时,我深深地感觉到自己是社会的一份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员之一„„。即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我便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自己的行动准则。怎么才可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今天先不说。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前些日子,我和一位同学在一起闲聊,他问我说是什么让你坚持每天学习很长时间的。我当时就说是梦想是目标,而她却说我也有理想有目标为什么我就坚持不下来呢?后来我也从责任的角度去帮她剖析一下,任然是老套路:父母辛辛苦苦供你上学,不管怎么样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事后我仔细地思考了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才能让一个人废寝忘食精神百倍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呢?试想一下,一个人在生活中努力做事如果仅仅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当他达到一个更高的生活水平之后他还能像开始时那样勤奋刻苦,废寝忘食吗?古话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么如果仅仅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个人或是一个小小的家庭的话(也就是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责任),在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陷入一段迷茫期,当他达到自己的小目标后他就无法突破这个瓶颈,他的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在制定目标和实现理想的道路中会把个人命运与国家、社会、集体的前途命运相结合,是自己在学习工作中具有强烈的自信和自勉,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将自己的事业提到与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相对应的高度上来,从而在心里树立起一种“主人翁”的意识,积极地投身到建设自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从历史的层面,我们也能发现凡成大事者必定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社会责任感是我们在成长中获得巨大成功的前提与基础。社会责任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促进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竞争上岗,及时就业,敬业奉献,打好坚实基础。

在个人爱好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方面,我们重点谈谈大学生就业是注重个人兴趣还是社会导向?说到这个问题就不得不谈谈到底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了。我觉得相比较而言后者更加实际更加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但在此我要申明的是兴趣是很重要的,但是一定要认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并且将自己的兴趣与社会向导结合起来。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找工作来说,找到一项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是相当难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大多数人就面临两种选择:其一,因为没有深入接触过,一部分人可以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下,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工作,再在以后的工作中了解熟悉,花上一点时间来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是值得的,因为工作可能占据了我们每个人很大一部分时间,从事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才会更快乐!这就是所说的“爱一行干一行”,毕竟职业生涯很长,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很快你就会没有动力的。其二,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也就是考虑社会导向。通过开拓视野和接触尝试,如果你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这时就可以去尝试转系的可能性、尝试课外学习、选修或旁听相关课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实习的机会,进一步理解相关行业的工作性质;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兴趣专业的研究生,重新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其实,本科读什么专业并不能完全决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强调的那样,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只要具备了这种能力,即使从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知识和经验。除了“选你所爱”,大家也不妨试试“爱你所选”。

有些同学后悔自己在入学时选错了专业,以至于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有些同学则因为追寻兴趣而“走火入魔”,毕业后才发现荒废了本专业的课程;另一些同学因为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对本专业抱有偏见,就以兴趣为借口,不愿意面对自己的专业。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在大学中,转系可能并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应尽力试着把本专业读好,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对本专业的兴趣。此外,一个专业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领域,也许你对专业里的某一个领域会有兴趣。现在,有很多专业发展了交叉学科,两个专业的结合往往是新的增长点。因此,只要多接触、多尝试,你也许就会碰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兴趣方面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培养一些与社会向导相合的兴趣,这样既能解决个人就业问题又能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最大化还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也是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说白一点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其实,在当今社会只有将社会责任与个人爱好有机结合才能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才能最有利于个人的健康积极成长。没有社会责任的成长是不完整的成长;没有兴趣的成长是不快乐的成长。个人兴趣要体现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也要兼顾个人兴趣。然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以社会责任激发和培养个人兴趣,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宋迅——《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百度文库——《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丹尼斯·韦特利博士[美]——《我们承担的责任》 高香英——《社会责任和个人爱好对人的成长影响》

交谈纪实:

对象:郑锐、石大川;

主题:当代大学生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笔者:李诚

下载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马克思主义和宗教信仰对人的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不同媒体广告类型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论不同媒体广告类型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以汽车广告为例 摘要: 关键词: 目录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车的追求就愈加强烈。人们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

    室内不同材料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

    室内不同材料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 在市场上的室内装饰材料多不胜数,按材质分类有:塑料、金属、陶瓷,玻璃、木材、无机矿物、涂料、纺织品、石材等种类; 按功能分类有:吸声、隔热、......

    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大学时代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段黄金岁月里,大学生会有一些关键的变化。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这个......

    不同文化背景对建筑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世界年鉴”,表明她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而且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他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人......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摘 要: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国的现代化呈现与世界现代化不一样的形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思想之一,毛泽......

    论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

    论对近现代欧洲法律和社会制度和影响 随着罗马奴隶制国家形成,罗马法也随之产生。当然,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渊源主要是习惯法。罗马法是一种反映罗马奴隶主阶级的意志,保护奴隶制......

    文化对人的影响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知识回顾】 考点 文化与社会①文化的内涵:是相对于 经济、政治 而言的 人类 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 意识......

    文化对人的影响

    2.2文化塑造人生(教案)[原创] 《文化生活》精彩教案 2007-08-29 14:14:21| 分类: 文化生活教案 | 标签:必修3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 |举报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作者:林锦礼 来源:林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