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同文化背景对建筑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世界年鉴”,表明她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而且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他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人文形态、社会结构、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古代建筑的造型差异。
中国明清时期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故宫(1407),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其规模之大,风格、装饰、陈设之豪华为世界罕见。如中国的故宫一样雅典卫城也是西方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卫城,是公元5世纪,雅典奴隶主明主政治时期的宗教活动是我中心,被视为国家象征。卫城建筑分布在山顶上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采用了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而建。代表了古希腊圣地建筑、庙宇、柱式的最高水平。这两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而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我们的祖先在营造之日很自然的着眼于随处可见的土木,促使建筑一开始就朝土木结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不断改进,然而以黄土夯筑墙、台、以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故宫内的殿堂无不都是木架结构,相反,卫城内的庙宇都是石质的结构。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加之降雨丰富,空气温润,于是用石材来建造房屋。不同民族的视觉审美语言也是促使中西建筑取材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条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的韵律,如中国画一样。中国人土木给人以细腻、温暖、亲切之感符合中国人追求和睦、人情味的心理。而西方人是理性、客观、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所以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他们认为美的建筑就是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
故宫从布局上是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这是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开;不是使人产生恐惧感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同时,儒家的“礼”“和”观念也使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而雅典卫城建筑中突出个体特征,这与古代西方宗教情节息息相关。在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卫城中,帕提农神庙位置最显著,在最高处。
故宫在建筑主题上宣扬的是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卫城却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同时,故宫也受宗法家族观念影响,从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到装饰,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和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然而西方古代是一个泛神的社会。卫城布局自由活泼也表现了当时奴隶制国家自由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美的要求。
中国古代受“天人合一”的影响,审美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西方人崇尚理性、人与自然的对抗、主张人定胜天。这种思想在建筑装饰中多有体现,中国多以龙凤吉祥为主题;西方多以战争场面的浮雕形式来装饰。
不同的文化背景带给了古代中西方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中西方可谓是各有利弊,并驾齐驱。然而在当今这个文化交融、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的当代建筑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这是我们当代人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的民族责任。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使中国的文化不朽于世界之巅。
第二篇: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5-10 15:48:00 ]作者:陈伟
论文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丈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分析了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中丈化背景知识的异同,探求了在英语学习中加强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途径。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信息丰富的文化又是蕴涵于语言之中的。“跨文化交际”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
文化背景知识(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就是英语学习材料所涉及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情景因素。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分为记忆性背景知识和分析性背景知识。记忆性背景知识指关于某种语言文化的事实性信息,例如:历史、地理、环境、文化遗产、文学作品、传统意识、宗教信仰等;分析性背景知识要求学生能够辨认和确定英语国家和本国内部文化差异,具有对英语国家和本国文化差异进行对比的能力,并能对英语国家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倾向等做出初步的分析和对比。Carrell认为:背景知识有三个组成部分:上下文、熟悉度、透明度。上下文指与本文有关的相关内容,熟悉度指读者对文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也可以说是文化知识程度,透明度指对篇章结构的把握。实际上,上下文和熟悉度都属于记忆性背景知识,透明度属于分析性背景知识。
绝大多数英语单词与其对应的汉语意义相接近,但是有些词所对应词的意义有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英语这种语言的时候关注一些词汇,关注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多了解词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以更加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1英语与汉语相对应的词汇有差异
例如:与“drugstore”相对应的意义是“药店”。在汉语中,药店是出售药品的地方;在英语中还可以解释为就餐的意思。在英语常用的动宾结构的动词短语中,尽管同一个动词可以组成很多短语,但由于宾语的意义不同,导致在翻译成汉语后该动词出现“一词多义”的现象。如:“make food”(做饭),“make tea”沏茶),“make money”(挣钱),“make progress”(取得进步),“make mistake”(犯错),“make a decision”(做决定)。这是我们在英语学习中应注意培养的跨文化意识之一。另外例如:“龙”在汉语中是吉祥动物,中国人把自己比做龙的传人,还有望子成龙的说法;在英语中,龙则是一种凶猛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因而,英美译者将“亚洲四小龙”翻译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依照我们汉语所想当然的“Four dragons of Asia‟o“狗”的贬义形象已经深植在汉语言文化中,在汉语中“狗”是一种趣味低级、不忠不义的动物,例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而汉语中的成语:爱屋及乌,在英语中可以采取归化的策略将其翻译为:Love me love my dog.英语中还有大量的委婉语和颜色词汇,它们蕴含了大量的文化内涵。
2英语与汉语委婉语之间有文化内涵的区别
英语和汉语中,“死”汉语“离开”的意思。英文中相对应的委婉一些的说法为:”depart, pass away”等,汉语受道教、佛教的影响,“死”相对应的委婉说法为:“仙逝,去世”等。英语中的“kick the bucket“在汉语中也有像对应的“见鬼去了”。在英语中,“老”意味着不中用了,因而他们表达老年人一般用„`senior citizens”,这样就避免了“不中用,腐朽”这一意思引起公众老人的反感了。汉语与之相反,“老”可以表达阅历、经验,甚至表达尊贵的意思。例如:“老师,老板,老前辈”等等。
3英语词汇中颜色词汇包含大量文化内涵
英汉颜色词在对应的概念上是基本一致的。在英语和汉语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如:红旗一d , flag;红场一theRead Square,红十字会一Red Cross,红葡萄酒一red wine。英语中有些带red的短语在汉语中有引申意义,如:大怒一see red,负债-be in the red,重要的日子一red-letter day,繁文缚节一red tape,当场发现某人正做坏事一catch sb.red-handed。英语和汉语词汇在表现相同颜色的词的文化内涵有时是不同的。如:greeen-house(温室),see red(怒火万丈),blackmarket(黑市),black day(发生不愉快的日子),red meat(牛洋肉),red gold(纯金),blue blood(贵族出身),a blue fit(恼火、气愤),blue heart(情绪低落),white night(不眠之夜)等。
苏格兰高地人以身穿绿色来代表荣誉。绿色也是爱尔兰的国色。绿色作为交通信号色则表示通行。在医疗急救设备上往往涂有绿色。在家庭中使用绿色可有益于消除身心疲惫。
绿色green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withenvy,green as jealousy,green-eyed monster都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汉语中表示“嫉妒”意义的“眼红”,应该翻译为green-eyed而不能翻译为red-eyed。由于美元纸币是绿颜色的,所以green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如:In American political elections the candidates that win are usually the ones who have green power backing them.在美国政治竞选中获胜的候选人通常都是些有财团支持的人物。在英语中绿色还用来表示没有经验的意思,如:She is a green hand in teaching English.在英语教学中,他还是个生手。
阅读时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英语学习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也是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语言输人的主要途径。
英语教师应该多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向学生介绍学习材料相关的背景知识、信息,在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参加复述活动或者谈谈读后感等。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背景知识。
英语背景知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引人、讨论是不充分的,英语教师尚需引导学生加强课外学习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汲取。例如:阅读英语国家的报刊、书籍等,直接汲取背景知识;看英语影视资料等获取背景知识等等。当前英语教学任务应该是在加强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加大力度提高学生英语背景知识的汲取,加强学生的英语内涵。
第三篇:职场英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工作的理解不同
A new article in a special section on Culture and Psychology i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 explain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ink about work in different ways.For example, people have different expectations about teamwork, says Cristina B.Gibson, of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Gibson has interviewed people to understand how they conceptualize teams.“In the US, people used a lot of sports metaphors.Elsewhere, that just wasn't a common metaphor.” In Latin America, for example, many people talked about the work team as a family.“If you just use those two contrasts and think about what you might expect from your family versus what you might expect from your sports team, you start to see the differences.” Families are involved in all parts of your life, and are expected to celebrate with you socially.“Your involvement in your sports team is more limited.Less caretaking, more competitive.”
Another example is in the realm of leadership.Many people assume that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s a good thing-using a strong personality to inspire loyalty in others.But that's not going to work for everyone, Gibson says.“The very same
behaviors that are deemed desirable from a leader in one culture might be viewed as interference or micromanagement in other settings.”
And as this research continues, she says, people should consider that cultures can vary a lot within countries, too, especially as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continue to migrate between countries.“We can’t make these assumptions that everybody in the US is like this and everybody in China is like that.”
More:面试英语学习资料
第四篇:1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勾股定理文化背景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勾股定理是中国几何的根源。中华数学的精髓,诸如开方术、方程术、天元术等技艺的诞生与发展,寻根探源,都与勾股定理有着密切关系。勾股形与比率算法相结合,经推演变化已构成各种各样的测量法(如刘徽的“重差术”)。古代数学家常以勾股形代替一般三角形进行研究,从而可以避开角的性质的研讨和不触及平行的烦琐理论,使几何体系简洁明了,问题的解法更加精致。从中国勾股定理的诞生与发展来看,中国古代数学文化传统明显有重视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数形结合,以算为主、善于把问题分门别类建立一套套算法体系的特征。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注重“经世致用”,思维方式具有“重实际而黜玄想”的务实精神,以及述而不作的研究方法,使得勾股定理从诞生开始一直没有超越直观经验和具体运算,而发展成一套完整的演绎推理,它始终作为一种技艺在传播与应用,走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化发展道路。这种技艺应用的价值取向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对数学的认识,影响着我们的数学教学。
在西方,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与有理数不可通约的无理数”开始,勾股定理作为欧氏空间的度量标尺,经过演绎推理,为几何公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欧几里得在证明勾股定理同时,结合图形分析,以演绎推理的方法获得了一系列的定理和推论。此后,西方数学家从数的角度将勾股定理推广到求不定方程的正整数解,引出了著名的费马猜想、鲍恩猜想、埃斯柯特猜想;从形的角度又把它推广到平面图形面积关系、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关系的探讨。如此无穷延伸,在追求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数学美的过程中推动了现代数学的发展.这种崇尚理性、注重演绎推理的数学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从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来看,它认为上帝是按数学来构造世界。这一观点足以表明数学教育在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和哲学价值取向的理性地位,这对我们今天学习数学,理解现代数学体系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诞生的勾股定理及其发展道路,给我们的启发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必须改变传统数学价值观,才能学好西方数学公理化体系,走上数学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为此,我们必须设计出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勾股定理教学为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
2.1 从文化传统习惯入手,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数学实验
请学生自己画出几个直角三角形,利用直尺测量三条边长,并记录数据,计算边长的平方值,分析它们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勾股定理。测量和计算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特长,是古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常用的思路,也是我们学生很熟悉的学习方法。从几个学生构造的特殊例子出发,利用测量工具进行估算,寻找规律,提出猜想,符合我们的文化传统习惯,符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容易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设计任一直角三角形,自动测量三边边长,验证学生的发现与猜想(图1)。
几何画板软件就其本身设计来说,是一种模式化的算法体系,用它来精确测量三角形的边长,展示直角三角形的任意性,是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的新结合。它不仅是一种测量工具的改善,更是一个数学教育现代化的平台。此例所展示的直角三角形的任意性,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一个梦想。而几何画板软件可以让学生操作计算机来构造数学对象,在观察动态的图形变化中,直观体验了任意性的含义,深人理解任意性在数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计算机提供快速反馈测量结果,进行验证猜想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于更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这一典型实例足以表明计算机技术可以为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的结合提供了好的教学平台。
2.2 比较赵爽证法和欧几里得证法,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勾股定理的证明有着丰富无比的文化内涵,可以给学生许多启发,其中赵爽的弦图证法和欧几里得证法最为典型。赵爽弦图证法极富创意,他在《勾股圆方图注》中用几何方法严格证明了勾股定理,可以反映出我国几何研究不仅在应用方面有过辉煌成就,而且在理论方面也曾有一席之地。
赵爽的弦图证法:如图2(见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几何》第二册第106页第4题),其中每个直角三角形称为“朱实”,中间的一个正方形叫“中黄实”,以弦为边的正方形ABEF叫“弦实”。四个朱实加上一个黄实就等于一个弦实,即,化简后得。
他充分运用了直角三角形易于移补的特点,给出了简洁、直观的证法,其相应的几何思想是图形经移、补、凑、合而面积不变,这种思想后来发展为李冶的“演段术”,不仅反映了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直观、实用的倾向,而且其展示的割补原理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让我们看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我们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进行拼、凑、补等实践活动,深人理解割补原理,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寓理于算的风格。
而欧几里得证法给我们展示的是西方数学文化传统的另一侧面,即严谨的逻辑和理性的推理。具体的欧几里得证法如下:
在直角三角形ABC各边上向外作正方形(图3),结连CD、FB。
因为AC=AF, AB=AD,∠FAB=∠CAD,所以。
作CL‖ AD。
因为,所以 .
同理可证 .
所以,即 .
比较赵爽证法和欧几里得证法可知,赵爽证法是建立在一种不证自明、形象直观的原理上,即“出人相补”原理。他的证明过程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操作,使现实问题数学化,最终达到对数学定理的意义建构。而欧几里得证法则完全脱离实物的支撑,给我们展示的是对数学美和数学理性的追求。它在更高层次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对这种证法的介绍,可以采用数学“再创造”原理,分析它的探索过程,使证明思路逐渐显露出来,最终完成对公理化演绎体系结构的深刻理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文化传统习惯人手,使用现代教育手段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
第五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沟通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沟通
——以美国日本间的沟通为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国家间的商务沟通也越来越频繁,国家间的商务沟通不可避免地涉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在国际商务沟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会给国际商务沟通带来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想高效成功地完成国际间的商务活动,就必须谨慎的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国家人民的价值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尽可能的避免因缺乏对另一方国家文化的了解而导致商务沟通的失败。
我们小组找到了一个案例,并将以此为例,分析美国和日本两个东西方国家在国际商务谈判和沟通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了解不同文化下沟通交流应注意的问题,以实现更加和谐高效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务沟通。
案例分析
1925美国总理福特访问日本,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受命向美国转播福特在日的一切活动。在福特访日前两周,CBS谈判人员飞抵东京商讨租用器材、人员、保密系统及电传问题。美方代表是一位年轻人,雄心勃勃,提出了许多过高的要求,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述了自己的意见,而日方代表则沉默寡言,第一轮谈判结束时,双方未达成任何协议。两天后,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他首先以个人名义就本公司年轻职员的冒犯行为 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
第一,美日谈判团队的组成差异
美国谈判团队代表是一位年轻人,并且美方谈判团队人数较少,这体现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的两点:第一,注重个人主义,美国人重视个人的观点和发展,相信个人能力;第二,商业运作的高效,精简的团队不会造成决策的拖延。美国的人的谈判团队人数少,但是这不代表对谈判对象的不重视,这反而使他们的决策更加的迅速,商业谈判的花费也会更小。但是对于像日本这样的谨慎的东方的,重视集体主义的国家,他们会认为对方对此次的的谈判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会有一种被轻视,不被尊重的感觉。
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注重集体的决策,在集体中他们会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集体主义同时也是他们的价值观和精神取向,因此日本的洽谈或者谈判团队人数会较多,谈判会是“集体赛”式的谈判。除了团体精神的原因外,日本决策时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雇员都会参加,希望借此能更好的达成一致共识。但是高层人员的意见会更为重要,日本尊卑观念较强,即使是在谈判中,发言也是有条不紊,按照年长年幼位份尊卑等来进行。因此日本人无论是在进行聚会还是谈判,氛围都比较融洽和谐,他们会更愿意让集体意愿凌驾于个人意愿之上,决策也不会是有一个人拍板决定的,因此一切都会进行的非常顺利。
因此,美方代表在于日方代表进行沟通时,需要更大的耐心,因为日方的决策总是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第二,美方的开门见山与日方的含蓄谨慎
美方代表的开门见山体现了美国人思维方式中的个性自由。个性自由,或者说张扬个性,这是美国人重要的价值观之一。美国人的这种强调个性自由的价值观与当时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国的英国清教徒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追求有很大的关系,并在现在的美国不断发展。所以美国人敢于不论在什么地方或者什么时候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英语专业的同学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发现,英语中很多时候,都会有“我想”“我认为”这类强烈表达自己个人看法的表达。在我们上面举到的案例,美方代表表现得雄心勃勃,并且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也体现了美国人思维方式中的强调个性。
日本属于低语境文化国家,言语比较含蓄委婉,一般不会直截了当的提出自己的建议,甚至明确地指出对方的不足或缺点,他们更希望对方自己从话语里听出自己的真正意图。因此在与西方国家进行沟通时会被认为是拐弯抹角,含糊其辞,不能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想法。对于像美国人,在洽谈一开始便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目的或意见的行为,日本人不甚赞同,他们认为美国人总是急于表现个人的看法,过于鲁莽或者不尊重集体的意见。语言的含蓄让日本人感到自己更有礼节,这也是他们避免冲突的一种方式。
因此,美方代表需要是自己的言语更容易的被日方代表所接受,同时还要仔细的听日方代表言语中的真意。当然,日方代表也应该考虑到美国人的直接,使自己的想法更容易的被美方理解。
第三,美方的夸夸其谈与日方的沉默寡言
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非常强,很多美国人自我感觉良好。这在美方代表的夸夸其谈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及良好的自我感觉与美国的民族宗教不可分割。美国人的民族宗教表达了很多美国人的信念,即认为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被上帝佑护。另外一方面,美国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由不同的种族和肤色的人组成,但是这些不同种族肤色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并紧紧凝聚在一起。另外,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强国,很多美国人都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案例中美方代表的夸夸其谈。
日本人会经常在会议或谈判过程中保持沉默,这是日本人的典型谈判态度。美国人在发现日本人目无表情,长时间一言不发坐在那里时,他们会认为日本人是不同意自己的意见,但情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日本人的沉默不代表他们不感兴趣,有时候这种沉默代表他们确实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他们不想直接提出来,因此用沉默来应答,但这种情况基本属于少数。日本人保持沉默,更多的时候是因为他们正在思考,内心正在评断对方的观点,这也是他们周全考虑,谨慎决策的一种表现。假如美国人唐突的打破日本人的沉默,试图让日本人一定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强烈的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会被日本人所反感。
因此,在美日双方的商务沟通或者谈判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见,美国人滔滔不绝的讲话,而日本人默默地坐在一旁。美国人发言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来我往,非常的活跃,积极,而日本人的发言则像打保龄球一样,非常的有秩序,节奏缓慢,而且发言基本是按照年长年幼,地位尊卑进行的。综述
美国人对国家的认同感非常强,很多美国人自我感觉良好。这在美方代表的夸夸其谈中可以看出。美国人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及良好的自我感觉与美国的民族宗教不可分割。美国人的民族宗教表达了很多美国人的信念,即认为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被上帝佑护。另外一方面,美国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由不同的种族和肤色的人组成,但是这些不同种族肤色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美国人,并紧紧凝聚在一起。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强国,很多美国人都为自己是美国人而感到荣幸和自豪。所以我们也不难理解案例中美方代表的夸夸其谈,而没有发现日方的沉默。
日本人讲究集体意识,集体决策,尊重集体的意见,在沟通中不会过分的表现个人才能,或推销自己的观点。日本人说话含蓄有礼貌,注意顾及对方的感受,不会直接的拒绝或者批评他人,希望能融洽的开展活动。日本人讲究面子,不希望在共同过程中让彼此难堪,因此不会像美国人一样直率,因此他们经常认为美国人没有礼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日本人做事谨慎周全,因此与日本人进行沟通时要有耐心,否则会被认为过于鲁莽,或者根本就不尊重他们的观点,没有进行仔细的考虑分析在作出答复。日本人注重礼节,比较有礼貌,尤其是对于地位高,年长的对象。在见面时互相问候,行鞠躬礼,他们认为美国人总是不能充分的表达对他人的感谢,总是一句简单的“谢谢”就可以了。
最后,案例中,美方一位要员抵达CBS一位要员飞抵东京,先以个人名义就美方年轻代表的冒犯行为 向日方表示道歉,接着就福特访日一事询问能提供哪些帮助。日方也因此转变了态度并表示支持,双方迅速达成了协议。这就是在商务沟通中,一方由于对另一方的国家文化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取得了谈判成功的一个典型案例。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美日两国在文化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别,不同的思维方式,待人处事的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如果忽视了这些看似与商务沟通或谈判无关紧要的事情,那么必然会对双方的进一步协商发展起到重大的阻挠。因此经济政治的交流合作,不能忽视彼此的文化差异,要相应的包容彼此,从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每一个国家在对外进行交流时应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