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不同来源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为突破口,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放到同一个计量模型中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对农村居民消费都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家庭经营性收入促进作用较大,工资性收入促进作用较小,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只存在着十分有限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消费行为 农村居民 收入来源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经济拉动力逐渐显现。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相比,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力较弱,经济贡献程度不够。“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扩内需、促转型、改思路”的政策,力图通过扩大内需来拉动居民消费,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当下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较低,存在较大的增长潜力,所以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农村市场的拓展,扩大消费的关键在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怎样有效地挖掘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真实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已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西方消费理论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开始,经历了相对收入理论、持久收入假说、随机游走模型和预防储蓄等理论的发展,渐趋完善,在追求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实际消费行为的全面解释。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为我国消费行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材料,在借鉴吸收西方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我国居民消费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消费理论的适用性(朱信凯等)、城乡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张艳华、李秉龙等)和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宋铮、臧旭恒、王建宇等)等方面。在这几个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方消费理论不能完全解释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完全借鉴西方消费理论的方式行不通;通过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对比发现,农村居民在收入、支出、消费倾向等方面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城乡间消费行为较为不同;消费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收入、前期消费、不确定性因素、利率等方面。但是,收入仍旧是影响消费的最为主要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基本上决定了居民消费水平。
收入作为决定居民消费的关键因素,收入的高低决定了消费的多寡,所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关键就在于增加居民收入。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四部分组成。其中工资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随着经济金融产业的发展,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逐渐增多,但是总体而言,农村居民收入仍旧面临增速较慢、来源单
一、通胀压力大等方面的问题。如图1所示,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提高,尤其是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但是政府转移支付和资产性收入仍旧徘徊在低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引导居民消费发展、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成为农村居民消费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证研究
1、建立模型
凯恩斯在《通论》中指出消费是绝对收入的函数,消费者的绝对收入决定消费支出的多少。本文以绝对收入理论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拓展并建立相应的计量模型。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的理论模型:
C=a+bYt(1)
其中,C表示即期消费,a表示自发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Yt表示t期的绝对收入,bYt表示引致消费。居民当期消费由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组成,边际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农村居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构成,即:
Yt=Yw+Ym+Ya(2)
其中,Yw表示工资性收入,Ym表示家庭经营收入,Ya表示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由于农村居民资产性收入较少,加之统计数据的缺失,因此把资产性收入归结到政府转移支付中,统一由Ya表示。将(2)式带入(1)式中得到(3)式:
C=a+bYw+bYm+bYa(3)
将消费C表示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性收入的函数,为满足计量检验的需要,将模型两边分别取对数建立计量模型:
lC=?茁1lYw+?茁2lYm+?茁3lYa+?茁4+u(4)
(4)式中?茁
1、?茁
2、?茁
3、?茁
4、u分别表示截距项、各项系数和误差项。本文建立的计量模型包含影响消费的四种不同的收入来源,以下本文将继续通过计量检验来分析各自对消费的影响程度。
2、计量检验
在(4)式的基础上进行计量检验。本文采用1990―2013年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组成的时间序列数据(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4》),由于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为防止出现伪回归现象,首先对lC、lYw、lYm、△lYa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通过ADF检验(见表1)可以看出,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的四个变量在10%的水平下都通过了平稳性检验,所以可以进行下一步检验。根据相关数据并进行模型数据处理之后得到计量模型:
△lC=0.2417△lYw+0.5413△lYm+0.1655△lYa-0.0027
(5)
(1.768)?鄢?鄢(3.860)?鄢(2.118)?鄢?鄢(0.017)?鄢?鄢
R2=0.853,R2=0.830,D.W=1.90,其中,?鄢?鄢?鄢、?鄢?鄢、?鄢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
回归方程的可决系数R2和DW检验都能够满足本文模型的需要,说明本文的计量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之间的关系,能够解释城乡居民消费行为。
三、计量结果分析
一是工资性收入Yw的计量系数为0.2417,说明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会带来0.24个百分点的消费增加。工资性收入作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有限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仍旧集中于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林业、牧业等方式的经营收入构成了农村居民收入的最主要部分。其次,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主要来自于本地乡镇企业工作和外出打工,并且主要从事最基本的体力工作,较少参与到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中。这使得农村居民不能获得较多的工资性收入,有限的工资性收入对消费的贡献率也就不足。
从图1中也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一直较少,2004年以后才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与当前转变农村经营方式,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方式有着重要的关系。2012年以后工资性收入开始超过家庭经营收入,相信其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将逐渐提高。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Ym的计量系数是0.5413,说明农村居民每增加1元的经营性收入就会带来0.5元的消费增加。在所有的不同收入来源中,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消费促进作用非常明显,这也表现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集中于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村居民的经营和收入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农、林、牧、渔等方面的生产经营,上班、外出打工等工作方式较少,工资性收入不多。农村居民主要的精力主要用于家庭经营性生产,经营生产所获得的收入较多的用于消费,而工资性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次要方式,其消费贡献率较低。
三是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的系数为0.1655,虽然其对农村居民消费起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影响力非常小,作用力十分有限。这反映出当下农村金融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农村居民的收入基本上都用于储蓄,缺乏基金、证券等投资理财途径。农村居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利息收入,其他方式的财产性收入较少,面临较高的流动性约束问题。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支付收入主要集中于耕地补贴和有限的医疗补贴,缺乏完善的补偿制度。这就导致我国农村居民只能获得较少的资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从而影响农村居民相对收入的增长,进而限制长期消费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集中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较少。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仍旧面临着收入来源较少、结构单
一、增速较慢的问题,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较低,消费潜力未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受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较大,受工资收入的影响次之,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对消费起到十分有限的正向影响。这也反映出当下农村居民在提高收入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我国“扩内需”的经济背景要求,结合前面的计量分析结果,对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推进乡镇企业调整改革,规范乡镇企业的管理生产过程,保证农民外出打工权益,改善就业环境,稳定农村居民的工资收入。加强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更好地吸引外地资本的投资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对于外出务工人员,不仅要加强法律维权意识教育,还要积极正确地引导农民向资质健全、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流动。加强对农村居民的职业化教育,激励职业学校培养农民的专业化技能和基本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是继续加强“三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促进农业信息技术化发展,利用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技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合作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解放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转到非农劳动中。
三是完善农村金融设施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机制,在保障基本的居民储蓄的基础上,鼓励发展农村信贷、农村股份制合作社等金融形式。加强对农村居民的理财投资教育,培养农村居民的理财意识,提供相应的投资咨询、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在保障农村居民基本收入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注重对农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府补贴,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加政府对农村居民的政府转移性支付,发挥转移支付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宋铮: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研究[J].金融研究,1999(6).[2] 王健宇、徐会奇: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0(2).[3] 李辉、徐会奇: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11(3).[4] 朱信凯、骆晨:消费函数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化: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研究,2011(1).[5] 臧旭恒、裴春霞:转轨时期中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比较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6] 刘艺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8(1).[7] Keynes,John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London,Macmill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6.[8] Modigliani,F.and Cao,S.L.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4,42(1).[9] Hallre.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8(86).(责任编辑:张琼芳)
第二篇: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
摘 要: 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不力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大问题。研究表明:收入与消费倾向负相关,且持久收入弹性小于暂时收入弹性,利率与消费倾向显著正相关,这暗示:由于对未来的支出存在悲观预期,农民更注重将持久性收入列入储蓄计划,而将利息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额外的暂时性收入用于改善生活。农业投入不足是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最根本原因。价格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启动内需,关键在于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
关键词: 储蓄动机,消费行为,拉动内需,农村消费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口受阻、内需不旺使中国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深入研究农民消费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调查报告研究农民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关个人建议。
一、农村消费行为的特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8-1984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属于贫困阶段;1985-1999年,恩格尔系数在50-59%之间,为温饱阶段;2000-2008年更降至40-50%之间,步入小康阶段。农村消费结构趋于高级化,主要体现在三大变化:一是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二是现金消费比例增加;三是更注重居住质量;四是对文化娱乐、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服务需求增加。
根据消费经济理论,可支配收入、消费环境、消费意识等均可影响农民的消费行为。
1.可支配收入
经过实践调查,我们得知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1)随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民的现金收入渠道拓宽,但是家庭经营收入(包括种植业和畜植业收入)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2)现金收入逐年增加。(3)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水平仍较低。
2.农民就业渠道
农民获取外延收入的路径主要有:外出务工、乡镇企业产品加工和农副产品外销,但前景不容乐观。首先,城市本身存在下岗和再就业压力,纷纷出台政策限制农民进城打工。其次,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表现为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程度低,农业区域结构趋同,缺乏特色产业集群。再者,农村信息网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信息流通不畅,农民难以准确把握市场供需状况,产品外销困难。
3.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农业政策对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很大。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层次低、覆盖面小、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缺陷,以现金为基础的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缺失,财政支农比重不足10%,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补贴或农业税减免虽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有利于社会公平,但也会造成稀缺资源的配置失衡。农民获得政府转移支付只是部分替代了其他纳税人的需求,并未从根本上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难以实际带动经济增长。
4.教育程度
教育师资、经费缺乏是导致农民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低下的重要原因。
二、调查结论与政策建议
调查表明:启动内需,不能单纯依靠利润调节,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和农业生产结构,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如下: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国家必须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各地区实际、多层次、多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子有所教、病有所医,对生活开支和生活质量有明确的预期,从而刺激生活需求。
2.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水利、环保、保险等方面的补贴,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二是通过信贷支持、多渠道融资扶持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业加工业的发展,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链,以拉动就业,拓宽收入渠道。要进一步落实土地规划,“迁村并点”建立集生产一加工基地一消费于一体的市场集群,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根据农民消费的选择次序,重点开拓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建材市场。四是发展农村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及饲料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农村商品市场长期处于一种非规范化的状态,市场秩序混乱。缺乏完善的送货、安装、售后服务,假冒伪劣产品到处充斥,抑制了农民消费的积极性。国家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降低水、电、交通和通讯等的收费标准;鼓励农民对家电、电话、运输工具等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确保农民负担的增长低于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实现生产、生活、信息、技术、资金、物资加工、储运、教育、销售等全方位农业服务经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4.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禀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国家应视为公共产品保证其供给。政府有义务将公办教育的收费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大众化层次上,以降低民众负担。此外应逐步建立健全科技下乡机制,促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缩小城乡差距。
第三篇: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也渗透到了校园。在消费群体中,年轻人是其主力军,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指数必然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消费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对物质产品及精神产品的消耗。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描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总结出大学生消费有以下特点:消费不平衡性、快速性、攀比性、从众性、超前性、以及消费节奏加快、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等等。
一、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基本生活消费
基本生活消费是指在大学生生活最基本的费用,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费用支出,比如正常的饮食消费和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消费。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各地的大学生需要的生活消费也不一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300-500元的占3.87%,500-800元的占44.41%,在800-1000元的占34.17%。在1000 元以上的占9.33%。但是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在静态上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水平,是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分布,在动态上呈逐年上涨的趋势。
(二)大学生的学习费用
学习消费主要包括学费,课本费,考证消费等一切和学习有关的费用。2.1学费
大学生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的不同也有所区别。农、林、师范等院校因享受国家政策, 所收学费一般在2 500—4 000元, 而其他院校的收费也因专业的不同而不同, 收费在3 000—8 000元之间。另外,由于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 收费标准也不尽相同。2.2参考书
大学生除了购买基本的专业教材外,其学习消费主要集中在购买教学参考书、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书目上。他们每个月够买参考书或休闲刊物在50 元以下的占66.9%,51元至100 元的占7.8%,101 元以上的占2.9%。2.3考证消费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由于就业压力,形成各种“考证热”。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托福GRE,公务员考试等等。相应的报名费、培训费、资料费等自然不非。据对广东高校的调查, 在校期间大学生投资的考证费用在300 元以下的约占50%,在300—500 元之间的占15%, 而有的则超过了1 500元。不少学生甘心对考证进行高额投资,以增加在就业竞争中的筹码,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学生的消费。
(三)休闲及娱乐消费
3.1旅游消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法定假期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外出旅游,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景, 享受各地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 旅游被大学生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健康的消费行为。旅游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身心得到放松,还能够增长见识,在年轻时候就应该多出去走走,所以旅游慢慢地被更多人所接受。来自山东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有80.4%在假期参加过旅游,到了旅游的地点,带回当地特产以及纪念品也是理所当然的,这也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的消费。3.2娱乐消费
大学生的娱乐消费水平相当可观。伴随着歌厅,酒吧以及KTV的逐步增多,并且尤其是在学校附近大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另外,在大学生群里中不乏追星族,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许多同学愿意花费很大的代价,这也成为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教所对北京11 所高校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北京大学生年平均文化娱乐消费为700 元左右, 约占学生消费的9%。
3.3休闲消费
大学生闲暇生活中,最经常做的事情是上网、自习自修、读消遣杂志、读文学作品、书法音乐绘画等,这些活动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诸如参加课题,集体活动、打牌下棋、与人聊天等需要集体参与的交往性活动,有些学生却较少参加。主要是他们在紧张的课堂学习之余,更希望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为了得到一定的私人空间,许多同学也是要付出金钱为代价的,这也是大学生娱乐消费中的一部分。
(四)人际交往消费
4.1人情消费
现在,同学过生日、考试得了高分、得了奖学金、升为班干部、比赛获奖等等都要请客,否则便被视为不够交情。请客的档次越来越高,赴请者随礼也就越来越高。这就给一些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也给不少大学生带来了精神压力。
4.2恋爱消费 大学校园恋爱被视为一项不谈婚姻的爱情, 是一项明知没有结果的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心态也有多种,一是为了弥补感情空白,作为一种清除寂寞,消遣时光的理想方式,二是为了选择伴侣取经,锻炼自己的恋爱感觉与技巧,增进人生体验,三是感情自然流露,比较投缘,能够找到那种令人心动的感觉,互相勉励和安慰,从中获得精神享受,有逍遥实在等。现在的调查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而恋爱费用的来源, 有的是由“家里特别提供”的;有的是“从生活费中支付”的;有的是来自“勤工俭学”的;有的是来自“奖学金”的, 这与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有关, 更与家庭对大学生恋爱的看法有关。
4.3通讯消费
随着通讯资费和电子产品价格的下降,调动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购买欲望。另外有些大学生中学时期在家里娇生惯养,突然离开家庭独自到外地生活,家长和学生都会觉得心里空虚,他们需要经常进行联络,所以通讯消费就成为了大学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据调查显示, 在移动通信市场, 拥有手机的大学生占了整个消费群的10.4%。在拥有手机的大学生中, 每月手机通讯费用在31—50 元的占26.5%, 51—70 元的占23.5% ,71—100 元的占30.9% , 而在100 元以上的也占了16%。另据粗略估算, 每年高校学生手机通讯费用约有0.5 亿元。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2.1消费的不平衡性
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家庭,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行业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不平衡,另外各自的家庭结构不同,从而导致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大学生每月的生活费,最低的二三百左右,最高的一两千甚至还要多。越是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中的大学,大学生基本生活费用就越高,发展一般的城市,基本生活费略低。
2.2消费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消费涉及到生活消费,学习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诸多方面,而且其构成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消费多样性一方面受其家庭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个人需要的多样性,个人需要的多样性源于大学生多样化价值目标的存在.2.3时尚消费增加
大学生消费“前卫”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追求品牌,崇尚权威;追求新颖、时尚,体现个性以及理性、成熟三个方面。当今的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标新立异,不断地追求时尚,不落后于潮流是他们的显著特点,另外在追求时尚的消费项目众多,这就理所当然的增加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不少高端消费进入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比如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在校园中屡见不鲜,另外现在的大学生还热衷于去酒吧、咖啡厅等休闲娱乐场所。
2.4攀比消费严重
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虚荣心较强, 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 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获得自我认同。大家同处一个屋檐下, 谁也不想“矮人一等”。所以,攀比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一个主要误区,一些虚荣心强的大学生错误地把消费水平作为家庭经济状况的衡量尺度,为了显示家庭地位的优越性,便盲目的追求高消费。他们中有的追求“名牌效应”,衣服、鞋帽以及化妆品都是只认品牌,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有的学生频繁的更换手机、电脑,还有的为了面子,在人情、恋爱方面消费过多等等。
2.6.消费的超前性
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其父母对他们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再加上近年来西方享乐主义的侵蚀以及我国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些失误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使得一些大学生养成出手大方、挥霍浪费的习惯。“吃要美味, 穿要名牌, 玩要高档”,这已成为许多大学生追求的目标。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人人都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电脑, 但如果买来不用, 或主要用来上网、打游戏, 不能充分发挥电脑的效用, 那就没有多大的购买必要性。同时学生生活相对独立, 与外界联系较少, 手机也往往只是一件装饰品或者身份的象征。
2.7男女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不同
女生在日常生活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消费比例远远小于男生,并且多数女生愿意在穿着打扮方面进行消费,比如购买衣物和化妆品;男生则很少对穿衣打扮方面有研究,他们相对来说更加愿意在人际交往和电子产品方面去投资,并且基本的食物花费在他们总体花费中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居于消费两端的大都为女生。在调查的最低消费中,大多数都为女生,而且在高消费的群体中,女生也是明显的多于男生。消费低端的形成原因为: 一是女性基本生活费普遍较男性低, 也就是说从生存的角度看女性比男性消耗得少;二是大多数女性比较节俭, 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
2.8消费的从众性
社会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是得他们在消费中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 看到很多人有手机, 自己也千方百计买一部, 以免被人看不起。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 3.1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观,有什么样的消费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2010年对于山东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2%的学生认为要体现人生的价值就要追求即使享受,2%认为金钱是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6%的大学生认为金钱是事业成功的唯一标志,但是调查问卷中同时表明了这部分学生中95%具有超前、虚荣、攀比的消费心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这种消费心理导致了消费的超前性和攀比性。
3.2家庭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从小把自己的孩子视为家庭的重点照顾对象,对自己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满足供应的政策,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尤其的子女上大学后,宁可自己在家省吃简用,也不能在外苦了孩子。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为大学生的高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创造了各方面的条件,使他们有优越感,他们的高消费在一定程度上给其他同学起到了误导作用。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经济上也得到了保证,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往往借钱也要满足子女的需要。
3.3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文化决定社会心理。而大学是文化的集中体现地, 也往往是文化的聚集地和扩散地。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 导致青年大学生能更多更快地接触西方文化, 使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征、价值选择、行为趋向、生活方式等诸方面超越于一般的社会成员。有些大学生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花父母的钱圆自己的梦。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近几年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庭已经先富起来了,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阶段,相互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消费观。学校的贷款往往贷不出去,有的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宁可东拼西凑去向亲朋借钱也不愿意去用学校贷款,把贷款当做丢人的事。社会文化的种种因素造成了大学生消费的越来越趋于时尚化,以及从众性,大学生是青年与知识分子的交织,他们受社会各界的影响非常大。
3.4大学生自身的或心理的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阶段,在家从小有家长的关怀和照顾,中学时期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故而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不知当家的困难,又没有理财的过程和经验,到大学后远离家长独立生活,在不正确的消费观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每当钱花完了,就会有种种理由,然后家长担心就会给孩子们汇款。此外还有大学生的虚荣心理,有人宁可牺牲教育、健康或一些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要在消费水平上不断升级。情绪化消费也是大学生消费中常见的,尤其体现在女生方面,许多女生通过购物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导致女生大约50%的消费来自冲动型消费。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和培养不仅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其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的形成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引导和带动作用,所以,引导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士,学校以及各个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并且与家长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改变也是分不开的,大学生以后的生活水平会逐渐提高,但是他们需要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且对建设富强美丽的和谐山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和长远利益。
第四篇:信用卡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调查问卷
------关于信用卡对消费行为影响分析
您好:
我是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为了高质量的完成学年论文,特要您的帮助。这是一份关于“信用卡对消费行为影响分析”的调查问卷,填写问卷可能会耽误您3-5分钟,您的意见对我十分重要,谢谢您的帮助。
1、您是否是大学生:□ 是 □ 否
2、您是否使用信用卡:□ 是
□ 否(有 请跳至4题继续回答;否 请回答3题)
3、您不使用信用卡的理由:
□ 不需要
□习惯使用现金
□ 担心使用信用卡花钱太多
□ 担心支付不安全
□ 对信用卡使用不了解
□ 手续费收取偏高
□ 不打算申请
□ 其他
4、除了作为存取现金的工具,您是否使用信用卡的其他用途:
□ 从未使用 □ 偶尔使用 □ 经常使用
5、请将下列您使用过的信用卡功能按照使用频率排序(在功能前方框按序填写数字):
□ 刷卡消费(如透支)□ 分析付款 □ 网上银行 □ 理财功能
□ 自动还款功能 □ 银证转账 □ 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
6、您的信用卡来源:
□ 觉得自己需要自愿去银行办的 □ 帮朋友完任务非自愿办理的□ 被推银行销员忽悠懵懵懂懂办理的 □ 感觉新鲜好玩才办理的
7、您目前信用卡使用习惯是(可多选):
□ 购物时首选信用卡消费
□ 现金不足时才使用 □ 为免该年年费
□ 生活费不足时才刷卡透支 □ 为使用信用卡优惠服务功能(如获积分)
8、使用信用卡之前,您的月均总开支水平为:
□ 600以内 □ 600-900 □ 900-1200 □ 1200以上
9、使用信用卡之前,您的消费开支主演花在(可多选):
□ 日常饮食 □ 日常生活用品 □ 购买奢侈品 □ 外出聚会及应酬 □ 手机通讯费、网费
□ 服装 □ 化妆品 □ 其他
10、使用信用卡之前,您每月大额消费(一次性消费超过100元)的次数为:
□ 0-2次 □ 3-5次 □ 6-8次 □ 8-10次 □ 超过10次
11、使用信用卡之后,您的月均总开支增加额为(包括刷卡消费):
□ 基本无变化 □ 500内 □ 500-800 □ 800-1200 □ 1200以上
12、您每次刷卡额度一般为:
□ 1-100 □ 101-200 □ 201-300 □ 301-400 □ 401-500 □ 501-600 □ 601-700 □ 701-800 □ 800以上
13、您平均每月使用信用卡消费的次数约为:
□ 1-2次 □ 3-4次 □ 5-6次 □6次以上 □拥有信用卡但不消费
14、使用信用卡之后,您每月大额消费(一次性消费超过100元)的次数为:
□ 0-2次 □ 3-5次 □ 6-8次 □ 8-10次 □ 超过10次
15、使用信用卡之后,您在哪些方面的消费开支有所增加(可多选):
□ 日常饮食 □ 日常生活用品 □ 购买奢侈品 □ 外出聚会及应酬 □ 手机通讯费、网费
□ 服装饰品 □ 化妆品 □其他
16、使用信用卡之后,您是否增加了以下消费类型(可多选): □ 必要消费 □ 冲动消费 □ 体验消费 □ 宣泄消费
□ 炫耀消费 □ 随群消费 □ 未增加
17、使用信用卡之后,您在购买商品时,是否相应提高了对商品质量、价格、品牌、流行度的要求(如从较抵挡的小商场转向可以刷卡消费的品牌店):
□ 放弃在小商场消费,全部转向品牌店
□ 减少小商场消费次数,大部分转向品牌店消费 □ 大部分仍然在小商场消费,偶尔选择品牌店消费 □ 基本无变化,仍选择小商场消费
18、在您决定是否购买一件商品时,信用卡对您的影响是:
□ 减少你的决定时间 □ 增加您的使用时间 □ 增强了您购物可能 □ 减少了您的购物可能性 □ 没有影响,依旧
19、信用卡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你的消费意识:
□ 很大程度 □ 一般 □没有影响
20、您是否愿意尝试使用一款能够引导并适当约束您消费行为的行用卡: □ 非常愿意,希望培养一种更加健康的消费习惯 □ 有兴趣,愿意尝试一下
□ 无所谓,反正信用卡也起不了太多的理财功能
□ 兴趣不大,信用卡现有的功能及服务基本满足消费需求
□ 完全不愿意,消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进行消费约束会带来不便
21、请谈谈您对未来信用卡的要求和期望。
调查结束,对于您所提供的帮助,我表示诚挚的感谢!为了保证资料的完整和详实,请您再花一分钟翻看一下您填的问卷,看看是否有填错、填漏的地方,再次感谢您的合作!祝您生活愉快。
第五篇:浅析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析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孝美
(2012级工商管理本科一班)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各种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消费群体,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当今一些错误的认识更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带来了误导,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大学里倡导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误区对策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指一种消费文化商品,也指渗透到消费行为领域的整体文化观念,包括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观、消费时尚与潮流以及消费风俗、消费习惯,是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中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消费偏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为流行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滋生漫延提供了生存空间。消费文化以前所未有之势形成对包括主流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的强烈冲击,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趋于多元化,这种全新的消费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是他们走向成熟、挑战竞争、学会生存的重要标志,选择何种消费方式 ,持何种消费观念他们本可自由选择 ,但从他们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必要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大学生从实际出发,把握正确的消费方向,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健全自己的消费道德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什么是大学生消费文化
大学生消费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涉及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有一定消费观念,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能通过全职生产劳动获取收入满足自己的消费。满足他们消费需要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因此,大学生消费基本上属于单纯依赖性消费,然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复杂多样的。首先,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1
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其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食宿费、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费外,其它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际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活动,如旅游、交流、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中的误区.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过多
近些年来 ,渗透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情 ” ,其档次在逐年提高 ,而且悄悄地发生了异化 ,已开始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种负担。不少大学生已亲身体会到,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甚至由于人际关系差影响工作与学习。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 人情消费 ”,诸如同乡聚会、朋友生日、教师节日贺卡礼物等“人情 ” 消费较为普遍。二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以信纸邮票为传情达意的方式逐渐被电话与网络等所替代 ,电话费、手机费、上网费等现代通讯方式带来的开销节节上升 ,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浪费在不必要的闲聊中。三是恋爱消费,恋爱消费也是大学生的一大负担。目前 ,除了传统的散步、周末舞会、看星星聊天之外 ,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 ,茶座、咖啡屋、KTV等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物档次也越来越高。这些人际消费的蔓延 ,既增加了许多家庭的经济 负担 ,也加重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盲目、攀比性消费比较严重
如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 ,一些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 ,在消费中力争张扬个性;他们不愿意随大流 ,不愿意他人左右自己的行为。虽然追求个性 ,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群体化特征 ,多数学生在消费过程中“ 从众 ”性较强。一些大学生在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下 ,不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发 ,也参与到高消费的行列 ,涉足品牌商品的消费 ,如穿时髦和名牌的服装 ,购买电脑、PDA(掌上电脑)、数码相机、MP3、MP4,结果出现了盲目、片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不正确
消费观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观的变化 ,而消费观的变化既是对价值观变化的反映,同样也会影响到价值观的变化。由于对消费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因此相应的价值观上 ,大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使人耳目一新 ,如:“ 钱只能挣出来 ,不能省出来 ,只有会花钱 ,才能会挣钱。”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钱的多少来决定 ,但对于“ 没有钱万万不能 ”这个观点,大多数的大学生却持支持态度。消费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学生和个别中等或较低消费水平的学生认为“钱越多 ,人生价值就越大 ” ,“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可见 ,拜金主义已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消费文化误区的原因分析
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概而言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外部原因包括历史、家庭、社会等几方面 ,内部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是相互影响的 ,二者共同作用 ,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思想影响
一方面 ,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交易风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等等谚语即是明证而且中国人向来有“ 人前面子 ” 的问题 ,不甘落众人之下 ,你送我也送。由此 ,造成了现在人情消费负担难以减轻的现状。另一方面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些与小生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方说 ,人们通常简单的将财富直接等同于消费资料 ,财富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消费品的增加。还片面的将富裕程度直接等同于消费的水平富裕仍然直接以消费品的拥有来表示 ,判断富有的价值标准就是消费品的多寡、优劣。这种价值观很容易形成个人对消费品的崇拜 ,而这种崇拜就导致了对豪华消费的推崇和向往。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大学生消费文化也就很有可能走向豪华消费、炫耀财富的负面。.家庭原因
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 ,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 ,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 ,由此形成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等。而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及观念 ,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子女。因此 ,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父辈们大多经历过以前极其困难的岁月 ,因而从心理上对贫穷有种恐惧感 ,为了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父母宁可省吃俭用 ,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大学生不健康消费的诱因。.社会原因
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 ,消费社会是一个使人充满欲望的 ,并不断鼓励和激发人的欲望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大众媒体竭力支持并渲染的 ,它在不断引诱着人们消费。的确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噪者 ,从它的最初形态开始 ,就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而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 ,其与社会联系愈来愈紧密 ,良荞不齐的大众传媒更是无孔不入的将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包括消费观念 ,大量输入校园。大学生思想敏捷 ,求知欲望强 ,涉世不深 ,很容易吸收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 ,在开放已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之下 ,文化多元思潮激荡 ,尤其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 ,东西文化观的碰撞交锋 ,更是一种必然现象。更兼有同辈群体之间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这种心理认同感一旦确立 ,就可以在相互依赖或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 ,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使其消费行为不自觉的趋于一致化。.心理原因
如果说前三种是外因的话 ,那么心理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因。心理因素在人们的消费行为选择中 ,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 ,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 ,即人
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 ,总是要追求某种社会优越感 ,而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 ,于是 ,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 ,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它特长的学生而言 ,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其心理上的优越感。其次 , 人人都有攀比和虚荣心理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大学生进取的动力。然而过犹不及 ,过强的自尊心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 ,而自卑者的表现往往是试图用某些伪饰来遮掩自己的不足 ,获取他人的尊敬与赞赏 ,体现在消费行为上 ,就是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 ,盲目攀比 ,以此来赢得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再次,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度并不稳定 ,往往受到社会上所谓的消费时尚的影响 ,消费时尚一旦在某个消费者群体中出现 ,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 ,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四、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导向之对策
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健康的消费心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及学生本人形成合力才可能卓有成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财
在当今大学生看来,有钱就花敢花钱的行为,是消费观念的一种进步。然而,科学的消费观表现为不但敢花钱,而且会花钱,是理智的敢花与会花的统一在消费实践中,敢花钱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敢花且会花,后者恰恰是大学生最缺乏的,要教育他们制定每月的消费计划,合理开支,理智消费,避免出现财政赤字。同时,又要对那些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知识技能的发展性消费舍得投入,敢于花钱,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的理财进行教育和引导。理财教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 ,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产生在高校校园内 ,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 ,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 ,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系列讲座。开展多形式、高品位 ,健康、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育人宗旨贯彻始终。同时 ,还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方面 ,要鼓励并创造条件开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 ,使其成为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创造力 ,扩大信息流通渠道 ,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焕发青春和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 ,要加强引导、管理 ,对存在问题的社团及活动要及时发现和纠正。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康的社会消费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倡导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新闻媒体应该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幸福观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新闻媒体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我们应有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寄希望并依赖于社会的力量,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
总之,高校是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文化的辐射源,是一道充满浓郁书香味的风景线,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形成,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乃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李磊 ,黄建陵.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 [ J ].消费经济 , 2007,(4).[ 2 ]张天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成因研究 [ J ].商场现代化 ,2007,(5).[ 3 ]王宝义,张黎萍.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 [ J ].山东经济 , 2006,(5).[ 4 ]张志祥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J ]中国青年研究2002,(5):34
[ 5 ]王晓清等.浅谈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J ].商场现代化.2007.[ 6 ]胡 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02)
[ 7 ]崔建华等.消费心理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高风华.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 [ J ].教育与职业, 2007,(12): 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