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同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影响
不同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影响
体育学习的评价
不仅要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
不仅要注意绝对行评价,还要价;不仅要注意定量评价,更要重视定性评价;重视相对行评价。
(一),定量评价的方法能对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作出评价,但很难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锻炼习惯、意志品质、自信心和自尊心、合作意识、健康行为等非智力因素的指标难以量化,而这些指标往往对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如果仅采用定量评价,就不能反映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全貌,最终只能导致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由于片面而陷入困境。
(二)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校长、教师甚至管理人员都认为终结性评价简单易行,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而过程评价则比较麻烦,不易操作,不能准确评定学习结果。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过程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采用何种评价方法应该以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为标准。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主要是在“过程”中完成的,其中许多目标(如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果不在“过程”中进行评价,放到学期末一起来“算总账”是毫无意义的。因此,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的方法必须多元化,即要集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
例如,对某学生的学习评价成绩评价,首先应该进行诊断性评价,也就是在学期开始时对该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进行做一个评价。然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随时进行评价,特别是进行体育教师和学生间的外部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些评价的总和,才能客观地反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如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健康行为、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的评价。评价的结果并不是要选拔,而是便于体育教师和学生自己随时发现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随时加以改进,这就是形成性评价的真实含义。最后在学期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一个最终评价(终结性评价)。
(三)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相对评价有助于学生看到通过自己取得的进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不仅要采用绝对性评价,更强调相对性评价的作用。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有很多地方已创造出“相对评价法”(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起点成绩)。具体做法:学生入学之初,通过诊断性评价建立一套学生个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档案,包括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等方面的摸底,作为学生的入学“起点成绩”。再通过将每学期结束时的最终测得的成绩(绝对成绩)进行对照,就可以发现每个学生一学期来学习进步的幅度,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看到自己的进步。
注意事项: 1是采用的相对性评价要简便、易操作,不能增加教师的负担;2是相对性评价要与绝对性评价结合起来进行。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进行。例如,体能评价可采用观察、测验、成长记录等方式;知识与技能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式;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式。
四、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级实施建议
(一)由单一评价标准向多元评价标准转变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体格和一定的运动技能,而且要求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一要求是以往单一的体育学习评价标准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也必然走向多元化。依据《课程标准》评定学生学习成绩和内容,可以将学习成绩评定标准分为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个体内差标准。这三种评价标准各自都存在着优点和缺陷,绝对性评价标准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实际水平及其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但制订起来比较困难,且无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相对性评价标准能有效激发学生间相互竞争的意识,但不能衡量出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
个体内差评价标准充分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由于比较强调学生自身与自身的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坐井观天”的毛病等。因此,如果单一地使用任何一种评价标准,都难以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要使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效果,应将多种评价标准结合起来使用,即评价标准多元化。
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而且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因此,为了使学习评价能真正发挥有效促进学生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选择或指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从多角度去评价学生以便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地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
(二)允许体育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目前还没有哪一种评价标准为体育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全面而充分的依据,如果能让体育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实际来设计和制订评价标准,也许更能适应评价的需要,更能为评价提供必要而明确的依据。因此,《课程标准》把制订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标准的权力下放给体育教师,由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针对各评价指标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
1,就是评价标准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幅度;
2,评价标准应该以个体内差标准为主,并结合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来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体育学习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3,应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来选择评价内容,并根据这个评价内容来制定评价标准,以保证学习评价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第二篇: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西达屯小学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评价可说是无处不在,在如今如何准确有效的进行评价已经成为老师们炙手可热的话题,在过去我们往往重视的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端性评价,而忽略课堂学习的过程性评价,没有充分发挥评价应有的导向和激励性功能。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成为了教师的重点,其中笔者认为选择合理的评价手段就是重中之重,而激励性评价正是评价手段非常有效的一部分。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教师具有的素质中最重要的就是评价学生的能力。
一、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性
学习动力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学习的各种能量,是制约学习效果的基本心理变量,更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正是由于学习动力的作用,学生能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新时期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已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何调动新时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力,对于学校来讲,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人的积极性表现为一种态度一种行为。而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因此,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学校的教育活动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评价学生要靠教师自觉、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又有赖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予以激励。
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形成学习动力
如何评价学生形成学习动力,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方法。一般来说,教师评价学生形成学习动力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形成学习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 理论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是有需求的动物,其需求取决于他得到的东西,只有尚未满足的需求才能影响行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适度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要让学生不满足现状,要让学生明白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并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将来毕业后也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也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习动力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心理动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方面下功夫,要形成以主动、质疑、创造为主旋律的课堂教学特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知、情、意的心理活动,把知识教育、动力教育、智能教育融为一体。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
1.创造条件,激发学习兴奋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来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和需要,从而产生主动、积极、兴奋的学习心向。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采用情境性诱导、情感性诱导、认知性诱导来激发学习兴奋点。情境性诱导是利用或创设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种情境来激发学习的需要和愿望。教师的形象、教室的布置、教具的陈列与运用等都可巧妙地运用于课堂情境中,达到引发学生知觉好奇、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情感性诱导是教师用友善、亲切、诙谐等情感特征构造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诱导课堂学习心向,激发学习兴趣。认知性诱导是在新课开始时将先前的知识或后续内容联系起来,找出新旧知识的相似点与联系性,形成一条认知链,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心理准备,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和自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使用“发现”、“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以引导寻找问题——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解决问题——效果评价来组织教学过程。以“探究性学习”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拓宽延伸,积累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知识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与层次化,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组织程度和系统化程度。要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训练和实际问题,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同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从而深化知、情、意的心理活动,形成学习动力。
(三)运用目标激励方法,促使学生形成 学习动力
列宁曾指出:“目标是方向,是灯塔”。生理学家与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曾发现:在雪地里长时间走路会得雪盲症,使眼睛暂时失明,而它的原因并不是强光的刺激,而是眼睛长时间捕捉不到任何目标而使视觉神经系统麻痹造成的,克服的办法就是在前进的路途上不断地投出一个个深色的包作为视觉的目标。这个实验说明了目的性对于人类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时时注意“投出一个个深色的包”作为学生学习的目标,使每个学生个个攻破直至达到最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运用目标激励方法,要注意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也就是说所设置的目标经过努力后要能达到,达到后还有下一个目标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四)运用赏识教育,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而,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激励。我们教师如果用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学生,就会使学生在这种欣赏的目光下,重新认识自己,心中产生一种向上的信念,从而有助于学生成功成才。那么我们教师如何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呢?
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欣赏学生。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欣赏学生的主要舞台。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说“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说”,“谁还想发表自己的见解?”,“不错,真棒,你还可以做得更好”,“其实你什么都能做好”“我相信你能完成”等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课堂上发言踊跃、探讨积极、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总之,课堂上学生一个正确的回答,一个巧妙的解题,一个新颖的提问都值得我们用心去欣赏。其次教师 应用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批阅作业、写评语、谈心、个别辅导等等都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热爱学生,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能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对学生的赞赏、鼓励、期望等积极情感态度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力。最后,欣赏学生要适度。“金无赤足、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不可能没有过错,更不要说正在成长的学生。因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欣赏学生不能过度,要正确客观地分析学生,要根据真实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或鼓励。既不能一味信奉“不打不成才”,也不能形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错觉。一般而言,对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要多肯定、多表扬,批评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留有余地;而对自我效能感较高、易满足的学生要适当控制表扬,要多提新要求,发现缺点和错误时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
(五)运用典型评价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力
所谓典型评价,就是用突出的、典型的人和事对学生评价的办法。典型可包括正面和反面的典型,反面的典型具有反面教材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引以为戒。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让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把在社会上比较成功的优秀毕业生和本专业的名人介绍给同学们,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评价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学习动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过程。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学习动力是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
第三篇:教师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高中生物教师
朱馥莉)
摘要: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认为要学会适当地评价学生。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但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成绩,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必要的益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对学生做出评价,这既要包括表扬,也要包括批评。适时地、适当地评价学生,已经是现在老师必修的一门的功课。
评价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评价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模式化,不能把学生分三六九等,不能先入为主。在评价过程中激励最为关键,无论学生做的如何,都要从另外的角度去激励他,当然不是所谓的挑好听的说,而是适时地、适量地激励,在评价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造力得到挖掘和培养。
一、激励对学生的影响
激励就是根据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给予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注重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
在课上,在课间,我总能利用时机不留痕迹地激励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关爱,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回报我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进步。由此我想到赏识是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赏识,我尽可能的创设机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生物实验课堂、标本制作等。在活动中,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被激励的快乐。
赏识学生的优点、长处和进步,而不是忽视学生的缺点和弱点。学生有了问题该指出一定指出,该批评的一定批评,该制止的一定制止,绝不是姑息养奸。他的缺点和弱点、错误,只有调动和依靠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这时,批评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人在本能上对批评有一种抵触心理。但如果批评合理,就能起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作用。因此,批评学生时要慎重,要讲究方式、方法,语言应该委婉,以情服人,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心服口服。
二、公平对待每一位同学
评价学生的心要公平、公正,不要用坏,差等极具伤害学生心理的字眼,这样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能不利,对学生过于强调某一方面是不利于整民族素质的提高的。教师评价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行为,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内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一时,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是的,评价学生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老师的权利,说出一句话,甩出一个眼神,做一个动作,表示一个态度,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容易的事。但是当我们决定说这些话、做这些事之前,一定要想一想它带给学生的将会是什么?为了对学生负责,为了对我们的下一代负责,我们一定要谨慎、慎重地使用手中的评价权。
三、评价学生的技巧
我经常在听课时听到,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你非常聪明”、“你真了不起”、“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就再也没有其他的评价语了。而学生对教师的表扬却无动于衷。我想,那是因为老师表扬多了,学生也就无所谓了。因为老师每节课都表扬,学生出现的错误却不太给予指出来。俗话说“糖吃多了也腻人”。固然,每个学生都喜欢表扬,但表扬绝不是多多益善。相反,过度表扬是有害的,容易导致学生心思浮躁,不利于学生深入细致地进行思考。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一些学生往往表现得自信有余而细致不足,兴奋有余而冷静不够,热情有余而毅力不够。
教师表扬要有效、有度,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所谓“有效”,就是表扬要适得其所,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有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任意夸大学生的优点。如回答简单的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对于老师是否表扬往往表现得无所谓,受了表扬也常常是反应平平;而后进生则不然,他们很在乎老师的表扬,即使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受到表扬后也能高兴一番。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候对于表扬的期待与反应也不相同。表扬要贴近学生的心理,在学生需要时及时表扬,在学生在乎时及时鼓励。当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时,教师的表扬可以更加煽情一些。而当学生显得浮躁时,教师应该适当减少表扬的次数。
“评价不应只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否则它可能丢掉教育的灵魂。教育应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生„„”。在我们论及赏识的同时,要注意避免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赏识评价不是不着边际的“戴高帽”,也不是机械的动作“嘿!嘿!你真棒!”,而应结合真实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种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赏识评价源于真爱。
课堂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据统计,一个学生受完普通教育要上一万节课;一名小学生90%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作为渗透于教学流程每一个环节的评价,同样也应该充满生命力。如何用“评价”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用“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这将成为我们大家思考探索的又一重要话题。
四、评价应该是真诚的。
听课中,我们往往听到最多的评价是“很好”、“不错”、“你真棒”等一连串的好听的话,但是,在这一连串的评价中,学生依然面无表情,视教师的语言为廉价的评语。因为教师的评价并没有指出学生的闪光点,没有指出学生的差异,教师的评价适合每一个发言的同学,所以,学生没有感觉到诚意。
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关注到学生,关注到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发展,学生才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发掘自己的潜能,展现自己的风采,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成长的快乐。
五、评价应该具有针对性
常常发现,很多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不分,态度不明朗,学生听完教师的评价后,仍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教师评价的针对性不强。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不能明晰思路得到启迪。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明白一点,该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这对学生发展是有好处的。再者,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评价言语的满意程度也不相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评价对象的不同需求,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从学习效果、学习态度、学习信心等各方面做出针对学生个体实际情况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其实,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注意了尖子生与学困生的评价,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是:关注过程评价、关注学习态度评价、关注行为评价。
第四篇:不同文化背景对建筑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世界年鉴”,表明她不仅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而且是一部凝固的史书。他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人文形态、社会结构、地理环境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古代建筑的造型差异。
中国明清时期的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她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故宫(1407),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有房屋9000多间,其规模之大,风格、装饰、陈设之豪华为世界罕见。如中国的故宫一样雅典卫城也是西方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卫城,是公元5世纪,雅典奴隶主明主政治时期的宗教活动是我中心,被视为国家象征。卫城建筑分布在山顶上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采用了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顺应地势而建。代表了古希腊圣地建筑、庙宇、柱式的最高水平。这两处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群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
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而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文明之国。我们的祖先在营造之日很自然的着眼于随处可见的土木,促使建筑一开始就朝土木结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筑材料不断改进,然而以黄土夯筑墙、台、以木梁、木柱为房屋骨架的传统却依然沿袭至明清,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故宫内的殿堂无不都是木架结构,相反,卫城内的庙宇都是石质的结构。古希腊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加之降雨丰富,空气温润,于是用石材来建造房屋。不同民族的视觉审美语言也是促使中西建筑取材差异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条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的韵律,如中国画一样。中国人土木给人以细腻、温暖、亲切之感符合中国人追求和睦、人情味的心理。而西方人是理性、客观、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所以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他们认为美的建筑就是明确的几何形体与几何比例关系以及确定的数量关系构成的。
故宫从布局上是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这是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建筑不是高耸入云,指向神秘的上苍,而是平面铺开;不是使人产生恐惧感异常空旷的内部空间,而是平易的日常生活的内部空间组合。同时,儒家的“礼”“和”观念也使中国传统建筑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而雅典卫城建筑中突出个体特征,这与古代西方宗教情节息息相关。在西方人看来,那些威力无比的众神,主宰着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卫城中,帕提农神庙位置最显著,在最高处。
故宫在建筑主题上宣扬的是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卫城却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同时,故宫也受宗法家族观念影响,从布局方位,形体大小,结构到装饰,处处皆凝结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和壁垒森严的等级制度。然而西方古代是一个泛神的社会。卫城布局自由活泼也表现了当时奴隶制国家自由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对美的要求。
中国古代受“天人合一”的影响,审美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西方人崇尚理性、人与自然的对抗、主张人定胜天。这种思想在建筑装饰中多有体现,中国多以龙凤吉祥为主题;西方多以战争场面的浮雕形式来装饰。
不同的文化背景带给了古代中西方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中西方可谓是各有利弊,并驾齐驱。然而在当今这个文化交融、信息化的时代,中国的当代建筑却远远的落后于西方,这是我们当代人深思的问题,更是我们的民族责任。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建筑,使中国的文化不朽于世界之巅。
第五篇:浅谈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浅谈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论文提纲
序论:
习惯是什么?著名的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书中写道:“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就是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形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的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本论: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种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持久的学习行动。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
二、影响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不良风气和影视作品中的不良影响。
(二)教师教学中的不重视。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三、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一)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习惯进行指导。
(二)严字当头、从点滴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监督来保证。
(五)师生共同成长。结论:
总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的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石穿一样,一点一滴,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
内容摘要
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分散,使意志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的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影响和伤害,致使学生在校内外表现出诸多不良习惯。在小学阶段我们为师者没有办法改变和磨练一个学生的习惯的养成,那我们也许将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习惯可以造就性格,习惯可以让大脑聪慧,习惯可以让学习更有效。
怎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到想学、乐学、勤学、善学呢?本文以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总之,“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
关键词:行为习惯 学生学习影响
浅谈行为习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习惯是什么?著名的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书中写道:“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我就是习惯。”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简单的说,教育就是要形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经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由此可见,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行为习惯会长远的发挥作用,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从一开始就注重学生良好的习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学校的教育是为了孩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不是通过
一、两次教育或
一、两个教育活动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长期不懈地抓住这个德育工作重点,坚持从点滴做起,从自我做起。
一、学生行为习惯的种类。
(一)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和持久的学习行动。它往往成为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甚至表现在性格特征上,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有可能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身心负担,能避免注意力分散,使意志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极大的提高学习效果。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习惯是看似小事的大事。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成就的大小,身体的好坏,生命的长短。了解了一个人的习惯,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知道了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可见,习惯对一个人是何等重要。
(二)学生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坏习惯不仅徒增学生的身心负担,有损于身心健康,而且降低学习效果。如:课前不预习、不专心听讲、不积极发言、不能独立完成作业,没有自觉检查订正的习惯,这都属于不良的学习习惯。
例如: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做什么事都不认真,而且在他身上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制约了他束缚了他的手脚,我帮他把影响他前进的“敌人”列在了一张纸上,如:边吃东西边写作业,早晨总是迟到,要用的东西找不到,作业写了忘带,或者上课作业拖拖拉拉等诸如此类习惯,这些坏习惯如果不及时用适宜的方法改正,就会慢慢的从树苗长成小树,之后是大树,长成大树后就会很难更改,所以在栽种小苗的时候就需要整形、剪枝,不断的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这个孩子的习惯,家长也大伤脑筋。我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得知他在家长得溺爱下形成了一系列的坏毛病,于是,便为他开了一张“药方”,让家长在家监督,我在校监督。只要孩子在家能做到的家长就奖励孩子一颗星,在学校做到的我也给他一颗星,每次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奖励,反之不奖励,但会表示出很遗憾的样子给他看,不作任何批评。其实目的很显然,就是要让他在强制、心理暗示和积极的鼓励下,改变一种不良习惯。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需要帮助他客服最艰难的的心理克服期,并要不断的巩固他逐渐形成的好习惯,其实是一种意志力的磨练和培养,使其摇摇欲坠形成的习惯逐渐稳定直至稳固。
二、影响行为习惯形成的因素。
(一)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中的不良影响。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影视作品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一定影响和伤害,致使学生在校内外表现出诸多不良习惯。
1、在校外表现为:打架、骂人、玩火、玩水、爬电杆、乱拿别人东西、毁伤动物和庄稼、不尊敬老人、外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
2、在校内表现为:学习马虎、作业拖拉、上课不专心、在课堂上讲话、搞其它小动作、上课东张西望、学习无计划、在学习中不爱动脑筋,依赖老师和家长、迟到、抄作业、作业随便应付,字写的不好、课后说脏话、不讲卫生、乱扔纸屑、不爱护公物、乱花钱吃零食等。诸如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任其发展,必然影响学生日后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教学中的不重视。在小学阶段,我们为师者有时候只关注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如果我们为师者没有办法改变和磨练一个学生的习惯的养成,那我们也许将毁掉的是孩子的一生。习惯可以造就性格,习惯可以让大脑聪慧,习惯可以让学习更有效。习惯的特点是根深蒂固,一旦形成则难以改变。习惯需要严加管教,如果行为习惯是人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它将影响人一生的成长,从一定程度上说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败和对社会的贡献大小。所以,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行为习惯教育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从小处说,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最终达到提高学习成绩与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学校的生源有着一定的特殊性,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是以外地生为主,大部分孩子都是来这里借读的。就我们六年级来说,全班40人,就有二十几个是借读生,而且这些借读生有一部分都是去其他学校报名考试没有通过,被拒收的孩子,他们学习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的家长大多是没有文化、在外进行体力劳动的社会人群,他们的流动性很大,孩子的学校也跟着家长打工地址的转变而改变,有时一个学期要换好几个学校,这样长期以来,孩子早已形成了懒散、随意的习惯,对学习没有一点点的重视,家长也从来不管不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班,在我们学校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怎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怎能适应时代的激烈竞争?这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从现在开始矫正学生的不良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迫在眉睫。
三、矫正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方法。
怎样才能矫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与行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做到想学、乐学、勤学、善学呢?
(一)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对学生的习惯给予激励和指导。培养孩子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润物细无声、日积月累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多些耐心,多些关心,不断的提醒和关爱学生,给学生指出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并且身体力行,给学生榜样.比如说: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习惯很不好,作业拖拉,尤其是数学不愿意提笔计算,家长管不住,然后在上学期又旷课迟到,很是让老师和家长头疼.我就专门盯着他,给他制定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计划,不和别人比,只和自己比,有好的表现就表扬,而且经常和他聊天谈心,不谈学习,谈他喜欢的和不喜欢的,谈他的日常生活,他的开心和苦恼,慢慢的他和我交上了朋友,什么都和我说,而且他平常也不迟到,不旷课了,家长也连连说孩子变了,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还知道体谅父母,帮父母做家务呢!所以我认为对待有问题的孩子可以找出出闪光点,予以激励,可以用赏识、期待的眼光看待这件事,给他时间,让他逐渐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引导,肯定他认真做事的态度,这样他就会把这种认真的态度迁移到写其他的各个方面,习惯也就慢慢的养好了.实践证明,没有克服不了的坏习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任何不良行为习惯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教育得法,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二)严字当头、从点滴抓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确立目标,正确引导。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人们良好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例外。要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让学生知道要养成哪些习惯,应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必须因为习惯所包含的方面太多,例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卫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习惯等等,很多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要养成哪些习惯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由学校、班级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良好习惯养成公约》等规定。通过制定规定,学习规定,让学生懂得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规定的制度一定要严、要细。当然,严要严而得法,而不是一味“蛮”严。
2、树立榜样,以点带面。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工程,我们必须更新教育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有时可以采取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开始,有时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着手,有时则可以从磨练学生意志或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有时还可以采取强化的方式特别是及时强化的方式,这样做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如: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等。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在班内评选行为习惯好的同学作为班内的楷模,标兵,鼓励其在学习的习惯上起到带头作用,而且成了老师的小助手,随时宣传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平时学习习惯较差的同学矫正自己的行为,使更多的学生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努力。
3、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事培养。例如: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复习,坐要端正,站要挺直,行走稳健,早晚要先脸漱口,做事要有始有终,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不追逐,不打闹,不喧哗,集队做到快、静、齐等等。慢慢地,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习惯成自然。小学生阶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他们如一张未曾写过的白纸,没有形成难以修正的坏习惯,且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期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行为习惯教育,让学校、家长、社会共同携起手来对他们施加教育和引导,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可塑性大,各种习惯容易养成,也易于改变。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四)学生的自制力弱,要求学生长期坚持而形成习惯,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监督来保证。
1、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
2、严格要求,密切配合。
(1)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对此,我利用每天两次送孩子放学的时机,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上学前孩子的教育主要来自家长,孩子上学成为小学生,在学校的时间也不过7~8个小时,其它的时间大部分与家长相处。社会风气对小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应此,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决不是学校一方的事,要把家庭、社会结合起来,齐抓共管。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形式,提高学生家长的理论水平,引起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视。组织家长交流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经验,让家长了解学校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所做的努力,争取家长支持,形成合力。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讲座,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习惯。
(五)师生共同成长。
1、鼓励上进,逐步实行。
为了使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些差生,教师只能关怀鼓励教育他们,不能疏远打击、冷淡他们,特别是低年级要注意从小事中发现学生的细微变化和刚冒出来的不良习惯,一旦发现就竭尽全力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不给学生重复不良行为习惯的机会。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不仅学生自己要自觉坚持,教师也要做到坚持。
2、老师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的。
小学阶段,不仅担负着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寻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既是一个能力培养问题,也是一个习惯问题。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也在自觉的调整自己的工作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相互影响力,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和谐局面,事实上,培养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在培养自己。要求学生那样去做,教师也必须做到,如要求学生守纪律、有礼貌。教师自己就要守纪律、懂礼貌,否则学生就不听你的。身教重于言教。?教育人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即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
3、要想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教师必须做“有心人”,无微不至地全面关爱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现在虽然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要进行多表扬,少批评。但是对学生的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有部分学生,一味地进行表扬,他会忘乎所以。“浮躁”的心理就会油然而生,因此就我行我素。我非常欣赏这么一句话:批评的目的,并不是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摧残,而是让学生从思想上对自己所犯的错误有正确的认识,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我发现班上的个别班干部总是说别人不好,是他们不听话,我说了他们都不听.我知道以后,经过调查发现其实这些同学自己本身不能严于律己,起不到带头作用,所以就无法管理他人。所以我就找这些同学专门谈话,通过指出他自己本身存在的问题,然后教给他们如何去做,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就反映这些班干部无论是从自身还是管理他人都很不错.有个班干部还给我写了个纸条,说:老师,谢谢你指出我的缺点,如果你不说出来我的问题,可能我还不知道为什么同学们不听我的话.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现在我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了.我认为学生不光要表扬,也要适当的进行批评.有了“你最棒”,也要有“你做的有问题”这两方面的教育, 才会使学生及时纠正前进的方向.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训练,必须持之以恒,像滴水穿石一样,一点一滴,经年累月,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西方教育学者曾指出,“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所以不要认为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无所谓,因为这一旦成为习惯,那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是有很多孩子还没毕业就休学的吗,有的还整天沉迷于网吧,甚至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给多少家长带来了烦恼.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切忌讽刺挖苦,但又不能轻描淡写,视而不见。既要培养互尊自信,又不能使其自负。克服独生子女骄蛮、自私自利的不良行为,让他们能够融入到集体当中去。培养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最后切记一点,遇事凡三思而后行,学生的行为是盲目的,我们的教育却不能盲目。
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习惯当成一件关系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进步、振兴民族的大事来抓,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贡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