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行提前收回贷款问题研究
银行提前收回贷款问题研究
银行提前收回贷款问题研究
李春
[内容提要]
提前收回贷款作为银行在借款人未按期履行合同款项支付义务时可以寻求的救济方式,由国际商业贷款业务的惯例转化为法律所确认的权利,充分反映了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着重于预防的特性。根据我院的相关统计数据,近年来国内各商业银行已经注意运用该项规则保障贷款安全,但由于我国法律规定概括性的特点和商业实践的纷纭复杂,因银行提前收回贷款引发的相关权利性质定位、行使机制的构建、法律后果等问题,仍值得进行讨论。
[关键词] 提前收回贷款
利益平衡
金融秩序稳定
关于何种情形下银行可以提前收回贷款的问题,在中国人民银行兼顾监管职能的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行政性格式合同中即有涉及[1]。但在当时的商业实践中,由于国有经济形态的大一统以及金融体制行政化的倾向,银行在信贷业务中要求借款人在借款期限到期之前提前还款的情形较少发生。而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市场主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革也序列展开,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以及外资参股的普遍化进程,使得国内银行业务的商业性日趋明显。由此,提前收回贷款机制在维护银行债权实效性方面的意义,日益受到银行的重视,司法实践则进一步证明了它对于维护金融秩序稳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我国现行法律对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权利的性质未作明确界定,对于实际操作亦力有不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需要相应解答,本文就此作一初步研究。
一、从司法实践看银行提前收回贷款在各种情形中的应用
对于“提前收回贷款”的涵义,简单地讲,就是指银行在合同约定的还款期限届满前要求借款人提前履行部分或全部还款义务的意思。
我们知道,在银行借款合同中,借款期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商业和法律条款,它不仅仅是借款人承担还款义务的起点,同时也是借款人在履行时限方面有权对抗银行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银行要求提前收回贷款需要打破借款合同当前的履行状况。相应地,银行就必须提出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特别理由。在借款合同中,这种理由一般被归入违约事件加以规定。
根据对相关案件的数据统计,在我院2003-2005年受理的银行为原告的一审借款合同案件中,银行以提前收回贷款为由起诉借款人案件的占比基本上呈逐年递增态势。其中,2003年16件,占当年收案127件的12.59%;2004年45件,占当年收案187件的24.06%;2005年62件,占当年收案195件的31.79%。对上述案件的事实进行分析、汇总后,在借款合同或诉讼中银行要求提前收回贷款所针对的违约事件,基本可以作如下分类:
1、违反陈述和保证。即借款人在借款合同订立之前对与借贷有关的事实所作的陈述和保证不真实,包括借款人在法律、财务、商务等状况方面的说明。在具体的案例中,银行有以借款人虚构商业计划、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隐瞒合同订立前已经发生的诉讼等违反陈述与保证起诉的。
2、不履行还款付息义务。还款付息是借款人在借款合同项下的根本性义务,借款人不按期履行还款付息的行为严重破坏了银行的预期,属于根本性违约。在与此相关的案例中,借款合同一般均将本金或利息偿还(包括分期的任何一期)约定为提前收回贷款对应的违约事件,但罕有给予宽限期的约定。
3、违反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即借款人在借款合同履行期间违反根据合同其应承担还款付息之外的其他合同义务。如借款人变更贷款用途、未履行重大业务变动报告、通知义务等。
4、违反其他合同。即借款人未履行与同一银行或其他银行或其他合同相对人之间订立的合同项下债务。
5、债务人涉讼。实践中,借款合同将债务人的范围扩张为借款人或其关联公司及担保人等,也有银行以借款人作为原告发生诉讼为由要求提前收回贷款的情况;同样,在了解到借款人拖欠其他债权人到期债务的情况下,银行也会以合同中约定有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主体)即将卷入诉讼为由主张提前收回贷款。
6、借款人经营能力或清偿能力受限。实践中,在发生借款人或担保人被吊销营业执照、进入破产程序(企业)、死亡(自然人)的情况下,银行会以借款人或担保人清偿能力受限为由主张提前收回贷款。
7、财务状况恶化。在具体的案例中,财务状况恶化往往会与违反其他合同或涉讼等同时提出。
8、股东发生变动。在有一些借款合同中,会规定借款人控制股东发生变动时银行的提前收回贷款权利。
9、借款人或担保人涉嫌犯罪(单位或法定代表人)。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资信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实践中在合同未约定时亦有银行以此理由要求提前收回贷款的情况。
10、逃避监管。逃避监管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规定,实践中有以无法联系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为由要求提前收回贷款的案例。
11、担保物贬值且未追加担保。实践中,担保合同往往规定银行有权要求担保人在担保物(特别是股票等有价证券的情况)市值降低时追加担保,担保人未及时追加时则银行可以提前收回贷款。
上述各种违约事件,基本涵盖了借款合同订立前、实际履行过程中借款人应承担的全部合同权利义务,甚至扩张到借款人的代表人、担保人、实际控制人、关联主体等,在大致的方面与国际银行商业贷款的实践保持了一致[2]。如此广泛范围的约定对于银行借款债权的及时保全存在积极的意义;而相对应的是,借款人以及相关关联主体在订立和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权利和自由受到了限制。
在统计范围内的银行提前收回贷款案件中,相应借款合同几乎均存在银行在若干情形下可提前收回贷款的约定条款。因此,在案件的处理结果方面,除因双方和解而撤诉或达成调解的案件以外,法院最终均判决要求借款人归还全部借款。但在起诉后、判决前借款合同届期的情形,存在按不同利率标准支持借款逾期利息的不同做法。同时,在上述提前收回贷款的案件中,银行是否首先需要提出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涉及对提前收回贷款权利性质的不同理解。最后也是很重要的是,银行和客户对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不同取向、以及涉案借款合同能否更加合理地考虑双方的利益平衡,则反映了银行贷款业务背后的公共利益问题。
二、各国关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法律规定和商业实践
在国际商业贷款业务中,借款合同中预设的银行提前收回贷款条款通常被称为贷款“加速到期条款”(Acceleration clause)[3]。对于银行来说,之所以设立提前收回贷款条款,主要出于对履约风险控制的考虑。实践证明,在银行贷款业务中,银行发放贷款后即履行了主要义务,如果借款合同仅明确借款人需承担到期还款付息义务且贷款人在到期前只能消极等待的话,则显然不足以防范银行在整个借款合同履行期间的风险。由此,提前收回贷款条款成为银行广泛用于控制风险的一种基本方法[4]。在国际商业贷款的相应实践中,除了前文根据我院审判实践归纳的情形之外,提前收回贷款条款被与更多的违约事件相联系[5],有些约定乍一看甚至会让我们产生不公平的感觉[6]。但在一般情况下,合同约定的这些提前收回贷款条款作为商业惯例均被法院所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银行提前收回贷款权利在各国的商业实践中及法院判决中广泛承认,但从各国立法来看,却少有对此直接加以明确的法律规定。在大陆法系的德、法、意、日各国,尽管民法典对借款合同均有专章规定[7],但对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问题,相应章节的规定却鲜有提及。唯一存在类推适用可能的是意大利民法典中第1186条“期间的终止”的规定。该条明确,因债务人的原因(不履约、担保贬值等)造成债权人合同权利受不利影响时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在合同约定期限到来之前“立即给付”,即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前履行义务。在英国,银行贷款业务一般是由合同法规则来调整的[8],而借款合同中约定符合特定情形时贷款提前到期则是一种普遍原则[9]。对此,英国的法院判例一贯予以支持。根据美国统一商法典对提前履行一般规则的规定,在合同存在约定的情况下,当事人一方可要求对方提前履行义务,但必须是行使方善意地认为清偿或者履行的前景堪忧时才能提出[10]。
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颁布的《贷款通则》中涉及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条款共有四个。其中,第22条第2款原则性地规定了借款人在违反合同约定义务时贷款人可以行使提前收回贷款的权利;第70条第2款、第71条、第72条则罗列了贷款人有权提前收回贷款的具体情形,其中包括:违反合同约定变更用途、违规违法使用借款(股本性投资,证券、期货投资,房地产投资、套取贷款牟取非法利益)、不实陈述、保证及提供虚假材料、逃避监管等诸多方面。上述条文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确立了银行享有的提前收回贷款权利。但在1999年10月1日生效实施的统一合同法中,借款合同章节中仅对在借款人变更借款用途时规定了贷款人的提前收回贷款权利。
由于《贷款通则》在法律效力层次上属于部委规章,且其出台时的银行运营环境与当前金融体制市场化的趋势显著不同,对于金融改革目标的实现来说是否足用让人担忧。实践中,对于借款合同没有约定具体提前收回贷款的情形时《贷款通则》能否直接适用的问题,借款人往往会以上述理由提出不适用之抗辩。同时,由于《贷款通则》对于提前收回贷款条款如何与其他违约事件条款相呼应、与贷款人可以行使的其他违约救济权利相协调,以及提前收回贷款权利如何行使、法律后果如何等问题均没有细致的安排和阐明,因此,该条款在实际运用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于理论上的疏理和机制设置上的完善。
三、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权利性质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要求提前收回贷款是否可以归入合同法现有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提前收回贷款是因借款人发生预期违约行为时银行行使合同解除权后的效果之一,而非独立的违约责任方式。该观点认为,在借款人发生特定违约事由时,银行行使法定解除权或约定解除权时,未到期贷款的提前归还属于合同解除权行使的效力体现,合同解除后当事人对已履行部分进行恢复原状;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借款人归还未到期借款仅是其承担合同解除责任的后续义务。另一观点认为,提前收回贷款是借款合同“独有的一种违约责任形式”[11]。这种观点认为,在履行标的物是金钱的借款合同中,提前收回贷款意味着借款人期限利益的丧失,而期限利益的丧失对于违约的借款人来说属于一种相当严厉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需通过解除合同即可保障其在借款合同下的利益。
正如前文提到的,大陆法国家民法典中少有对银行提前收回贷款问题的直接规定,其存在的合同根本违约制度并不能将银行提前收回贷款所对应的违约事由全部涵括在内,而意大利民法典1186条的规定也因其与第1845条(主题为契约的解除)的纠缠不清[12],使得这一规定中包含的提前履行规则是否属于独立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含混不明。但在英国法律中,提前收回贷款和合同解除则泾渭分明。英国法律实践明确,合同解除是普通合同下的权利救济方式,而贷款提前到期则是作为银行在合同法下享有的所有救济(合同解除、特定履行、强制禁止令等)之外的附加形式,是一种带有惩罚性的制度[13]。
我们认为,从借款人清偿未到期贷款的效果来看,合同解除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是相同的。因此,只要合同存在约定的情况下,银行行使解除合同和要求提前收回贷款都能够满足银行的利益。但就作为违约责任方式的内容来看,提前收回贷款是一种以丧失期限利益为代价的责任,它无需解除合同即可行使。从实践中的情况来看,借款合同约定的银行可以提前收回贷款违约事件的发生,如未按时提供财务报表、借款人股东发生变动、发生诉讼未通知等,并不一定达到合同法所规定的预期违约程度,特别是借款人正常还款付息的情况下则更是如此。这进一步说明了提前收回贷款并非发源于预期违约规则。从上述角度来讲,银行提前收回贷款并不同于合同解除。我国合同法第203条将解除合同和提前收回贷款并列规定的立法,则是我国法律认为两者存在区别的一个确证。因此,我们倾向于提前收回贷款属于一种独立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银行在起诉要求提前收回贷款时无需同时要求解除合同。需要指出的是,在银行借款合同中,金钱债务的提前履行符合银行借贷合同以金钱给付为对应权利义务的特性,在性质上不同于其他因合同不履行而产生的金钱赔偿责任。因此,提前收回贷款相对于其他合同的违约责任承担方式有其独特性。
四、银行行使提前收回贷款权利应注意的问题及机制完善
如前所述,银行提前收回贷款不仅对银行有巨大影响,对于借款人来说同样如此。特别是,实践中银行将借款人的违约事由扩展到款项流转之外的其他诸多事实,势必影响借款人的实际经营活动。而由于目前银行借款合同普遍引进的“交叉违约条款”[14],则可能引发借款人同时承担多项违约责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对只是偶然陷入困境但通过正常经营可以恢复偿付能力的借款人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同样也将对稳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产生破坏作用。因此,作为可以提前收回贷款所相对应的违约事件及合同条款,确有进行研究之必要。
对于实践中借款人经常会提出的提前收回贷款条款属于加重借款人责任的无效格式条款问题,我们认为,只要是现有合同法律以及金融规章规定的可以提前收回贷款的情形,借款合同可以直接作出安排。对于现有法律规定之外的情形,我们认为,在考量违约事件和提前收回贷款条款是否构成无效格式条款时,不能将银行借款合同与普通商业合同等量齐观,特别在格式条款是否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问题上,应当考虑借款人在银行借款合同下负有的义务与维护金融债权安全、保证社会经济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合理确定违约事件条款是否确实加重借款人责任或被排除了主要权利。在这里,评价的主要标准应着眼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是否实质地影响了银行贷款债权的安全或可能发生实质影响,考虑的重点是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而关于是否构成实质影响的问题,在尊重双方合同约定的前提下,则应综合个案的具体事实以及银行在商业上的风险和利益来进行判断。
在审判实践中,对于银行提出提前收回贷款主张后借款人除应归还全部借款外是否还应承担其他违约责任,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认为,在提前收回贷款和其他违约责任并存的情况下,如果其他违约责任的承担与合同提前到期没有冲突或与强制性法律规定不相抵触的,则银行可同时追究借款人的其他违约责任。同时,基于银行在银行借款合同中的根本利益在于收回贷款并取得利息,因此,违约责任的追究也不应与银行的上述目的偏离太远。对于实践中存在争议的提前收回贷款日后按照何种利率计收利息的问题,我们认为,合同约定的到期日与银行行使提前收回贷款权利形成的到期日在确定借款人债务履行期限的效果上是一致的。在银行提前收回贷款主张成立的情况下,借款人未在银行确定的提前收回贷款日履行义务的法律后果,与合同到期后借款人未履行还款义务的后果也应是一致的。因此,借款人未在银行确定的提前收回贷款日履行义务的,全部未还贷款即转化成逾期贷款,之后即按逾期罚息利率计收利息。如果仍按合同约定的期内利率收取提前到期日至合同到期日之间的利息,则无法体现对借款人违约行为的惩罚性,不能妥善保护银行的合法利益。
除此之外,银行提前收回贷款还会引发银行与借款担保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变化。为了避免出现担保人是否应当提前承担担保责任的争议,担保合同应明确规定,在借款人未按银行提前收回贷款要求归还借款时担保人是否保有担保合同规定的期限利益。
值得借鉴的是,在缓解银行提前收回贷款对于借款人利益或整个合同稳定性的影响方面,各国银行商业实践普遍实施的宽限期(grace periods)[15]机制。即在借款人系因金融业务特有的技术性疏忽或者错误导致贷款违约的情况下,银行给予借款人一定的期间,以使借款人及时弥补其履行合同中的疏忽或错误,继续维持双方的合同关系。我们认为,在确保债权安全的情况下,宽限期机制或可进一步扩张适用,即当借款人在出现符合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情况下,银行亦可给予一定的宽限期,让借款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发生较大变更时及时周转资金,来偿还银行贷款,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诉讼。
此外,在出现银行可以提前收回贷款事由后,银行应在合理期限内向借款人提出提前收回贷款的主张,如果其未采取任何行动(如通知),而只是处于观望之中,甚或接受了借款人的补正行为(如借款人支付的已逾期分期款项或利息等),则从维护合同稳定为计,银行在合理期限后因之前违约事由要求提前到期的权利就应受到限制。这里的理由可以理解为对银行不作为行为的制裁[16],在英美法的角度则是“禁止反言”规则的应用[17]。
结语
从银行提前收回贷款问题在各国法律中鲜有规定但各国法理和实践均持肯定态度可以看出,银行的提前收回贷款权利是从合同约定、进而形成商业惯例后为法律(或法院)所认可的。关于条款约定的公平性问题,在一些特别的情形下或许仍然可能发生争议,但就将提前收回贷款作为预先保全债权手段的银行来讲,借款合同中相应的细致约定对于银行在多大范围内可以行使及如何行使提前收回贷款权利等等,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问题,我国的金融规章作出了框架性的规定,司法实践则应在这个基础上,力争取得在缔约自由、借款人利益与金融秩序保障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作者系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助理审判员
[1] 参见《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在部分省(区、市)试行“借款合同文本”的通知(1994年3月1日银发[1994]46号)》
[2] 参见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一章、第二章内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3] 在英美法中,“加速到期”条款往往被用于贷款协议、抵押合同、本票、债券或信托契据等,参见薛波、潘汉典主编《元照英美法词典》第10页,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版。
[4] 郭洪俊著:《国际商业贷款中的违约事件与救济》,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5] 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23页以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6] 如在法国的某些银行贷款合同中,存在一种称为“忠信”的条款,即要求借款人将全部银行业务交由贷款银行办理,否则银行可以提前收回贷款。参见沈达明、郑淑君编著:《英法银行业务法》第250页,中信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7] 德、法、日民法典中均有(金钱)消费借贷章节,意大利民法典则有银行契约一章。
[8] 沈达明、郑淑君编著:《英法银行业务法》第68页,中信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
[9] 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0]《统一商法典》第1-208条,参见美国法学会、美国统一州法委员会著、孙新强译:《美国<统一商法典>及其正式评述(第一卷)》第34-3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1] 吴合振主编:《银行业务中的法律问题》第155页,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12] 意大利民法典第1845条引证第1186条关于债务人行为导致债权受偿风险发生作为银行解除银行契约的事由,这样就使第1186条包含的提前履行规则是否属于债权人可以独立行使的权利打上了问号,参见费安玲、丁玫译:《意大利民法典》328页、468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3] 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3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4] 交叉违约条款(cross-default clause)是国际商业贷款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的违约事件条款,其大致的意思是,贷款人可以因借款人在其他借款合同项下发生违约事项来主张借款人在本借款合同项下违约。对此可参见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2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5] 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24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6] 我国合同法关于合同解除权行使期限不明确时解除权人未在合理期限内行使即失权的规定可作类推适用。
[17] 高祥阳、陈宇著:《国际银行法-合同、银团和法律冲突》第29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第二篇:提前收回违规贷款的案例
提前收回违规贷款的案例
一、案例简介
银行通过非现场监测发现客户**仓储物流有限公司在发放的贷款出现资金回流现象,银行在接到上级行的通知后,高度重视,提前收回客户贷款。
二、案例分析
今年以来,支行认真贯彻落实银监局要求的三法一指引工作要求,积极寻求贷款资金流向内控案防应对措施,针对可能流向民间融资的状况,加强手段制约,通过强化用途管理、资金流向监控等方式强化信贷业务各环节把控,坚决远离民间借贷,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促进业务经营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强化内控案防教育,提高客户经理的事前防范能力。
三、案例启示
(一)锁定资金用途,实行实贷实付。针对银行少数信贷人员对贷款资金用途把关不严,未严格执行银行有关贷款资金用途管理规定的问题,银行要求客户经理要引以为戒,进一步深化对贷款新规的理解,将贷款实贷实付、受托支付的要求落到实处。在贷前调查环节,要加强对贸易背景真实性的调查,贷款发放后,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用途的管理,密切跟踪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及时收集资金支付凭证及其他证明材料,有效规避贷款资金被违规挪用的风险。
(二)加强支付跟踪,实行下查三级。严格执行“三法一指引”,银行采取所有贷款资金都采取受托支付方式,以切实加强支付管理。贷款发放后,要求客户经理要及时收集借款人贷款资金用途证明相关资料,并在贷款发放后,对资金流向进行跟踪监测,做到资金流向下查三级,对发现资金未按规定支付,用途与合同约定不一致,按合同约定宣布贷款提前到期、要求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
第三篇:母子公司贷款问题研究
一、企业之间的借贷行为因违背相关法律规定,有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在诸多融资方式中,借贷融资是企业最常用、最快捷的解决企业资金需求的一种融资方式。但由于国家对金融秩序的严格监管及企业自身的各种条件,对于很多企业而言,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极大。因而,企业之间的借贷、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各种名义进行的融资,暗流涌动。但由于国家并未完全开放非金融主体参与融资,导致企业在满足自身资金需求或提供资金给其他市场主体的同时,又陷于极大的法律风险之中。
(一)法律禁止性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第73条规定:“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股份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擅自发放贷款的;企业之间擅自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的,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出借方按违规收入处以1倍以上至5倍以下罚款,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取缔。
《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4条第1款:“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从事的下列活动: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二)未经依法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
(三)非法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据贴现、资金拆借、信托投资、金融租赁、融资担保、外汇买卖;
(四)中国人民银行认定的其他非法金融业务活动。”第22条规定:“设立非法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非法金融业务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中国人民银行没收非法所得,并处非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非法所得的,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4条:“。。
(二)企业法人、事业法人作为联营一方向联营体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联营的风险责任,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者按期收取固定利润的,是明为联营,实为借贷,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应当确认合同无效。除本金可以返还外,对出资方已经取得或者约定取得的利息应予收缴,对另一方则应处以相当于银行利息的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企业借贷合同借款方逾期不归还借款的应如何处理的批复》:“企业借贷合同违反有关金融法规,属无效合同。对于合同期限届满后,借款方逾期不归还本金,当事人起诉到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除应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法(经)发〔1990〕27号《关于审理联营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二项的有关规定判决外,对自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还款期满之日起,至法院判决确定借款人返还本金期满期间内的利息,应当收缴,该利息按借贷双方原约定的利率计算,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借
款利息未约定,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借款人未按判决确定的期限归还本金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根据以上规定,企业之间不得办理借贷或变相借贷融资业务,企业之间签订的这种合同为无效合同。如:约定不论盈亏一方均固定收回本息的联营行为;约定一方向企业投资,但不论企业是否盈利,均固定收回本息的投资行为等,在实践中都将会被认为是变相借贷行为而归于无效。如有违反,会受到法律的相应处罚。
(二)无效企业借贷行为的法律后果
1.对借贷本金应予归还出借人
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借贷本金作为无效借贷合同的标的物,应当全额返还给出借方。《合同法》就合同无效的后果也有详细的规定。合同无效的应返还原物或资金,缔约双方都有过错的,根据过错承担相应责任。
2.对借款利息予以收缴并处以相应罚款
根据上述法律规定,在借贷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对合同中约定的利息不予保护,应予收缴,并对借款人处以相当银行利息的罚款。
同时,根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第22条,对从事非法借贷活动的,可能处以所取得利息l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或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3.迟延归还本金的,借款人应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
4.出借人有可能丧失担保利益
担保合同为借贷合同的附属合同,其因借款主合同无效而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规定:“主合同无效而导致担保合同无效,担保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三分之一。”
(三)企业之间借贷的合法化途径
企业间直接借贷为法律所禁止,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在不采取直接借贷方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变通方式,有的情形下虽然也增加了融资成本,但可解决企业间直接借贷的合法性问题。
1.委托贷款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商业银行开办委托贷款业务,只收取手续费,不得承担任何形式的贷款风险……”的规定,允许企业或个人提供资金,由商业银行代为发放贷款。贷款对象由委托人自行确定。这种贷款方式解决了企业间直接融通资金的难题。它是企业间借贷受到限制的产物,是一种变相的直接企业借贷。由于商业银行将会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所以会增加交易成本。但通过此方式可以实现企业之间借贷的合法化。由于企业有权决定借款人和利率,所以对企业来说拥有较大的利润空间,在企业间借贷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方式。
2.信托贷款
按照《信托法》、《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的规定,企业可以作为委托人以信托贷款的方式实现借贷给另一企业。信托贷款的贷款对象是由受托人确定的,信托贷款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企业间借贷关系,因为委托人在乎的是收益,而不是借款给谁。
3.其他变通方式1
除上述两种法律明确规定的方式以外,在实践操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变通方式,在形式上实现企业之间借贷的合法化,从而达到企业之间借贷的目的。
(1)改变法律上的借贷主体
除法律限制的几种情形外,企业和公民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依法受法律保护。所以可以个人为中介,将拟进行借贷的企业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目的。出借方先将资金借给个人,该个人再将资金借给实际使用资金的企业(称实际借款方)。同时要求实际借款方为个人的该笔借款,向出借人提供连带担保。如果个人不能还款时,则出借方追索个人借款人,并同时要求实际借款人承担连带担保责任,维护了出借方的利益。
(2)先存后贷,存贷结合企业可以将资金存入银行,然后用存单为特定借款人作质押担保,实现为特定借款人融资的目的。同时,出资人可以收取有偿担保费,这是符合《合同法》和《担保法》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在法律上被认定为是出借人,拟出借资金方在法律上被认为是担保人,并不违背相关法律的规定。但这种借贷安排对银行和出资人有利,但不利于借款人,因为这会增加借款的借贷成本。
(3)通过买卖合同中的回购安排实现企业之间融资的目的在买卖合同中安排回购条款,“买方”向卖方“预付货款”后,到了一定的期限,或回购条款成就时,又向卖方收回“货物、货款”及利息或“违约金”。通过形式上的买卖合同,实现企业之间借贷的目的。
二、母公司拿回债务的行为是否会导致公司法人人格被否定
(一)母公司是否完全控制了子公司,是否有被认定为法人人格形骸化的风险
《公司法》第20条:“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二)母公司若拿回债务后,子公司的法定资本是否仍符合法律要求
(三)母公司是否有被认定为抽逃出资的风险
《公司法》第36条:“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
三、母公司拿出债务后,其他债权人主张对其撤销的可能性
如果在母公司拿出债务的六个月内,其他债权人申请子公司破产,那么,根据《破产法》第32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人月内,债务人有本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仍对个别债权人进行清偿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但是,个别清偿使债务人财产受益的除外。”
四、欲执行的财产上是否存在其他担保
第四篇:到期未收回贷款自查报告
关于对到期未收回贷款专项检查情况的报告
根据总行工作安排,风险部会同资产部、公司部于2017年9月13日-19日,对全县35家支行及总行营业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项检查。检查涉及到期贷款、责任认定、划段管理、经营指标、收购表外等诸方面。现将相关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检查基本情况
通过检查发现,到期未收回贷款笔数较多,压降形势十分严峻;责任认定进展缓慢,对责任人认定存在不准确的情形;划段管理工作占用精力较多,质量比最初有所提高;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不容乐观;万元以下收购表外贷款未发现明显问题。
二、检查的主要方面
(一)到期贷款方面
1、经检查发现,**年**月**日(含)以来发放,至**年8月31日到期未收回的贷款,共计**笔**万元,其中,20**年1-8月份到期未收回贷款**笔**万元。在检查日通过转贷盘活、现金结清等方式收回贷款**笔**万元。
2、具体到支行,**支行**笔**万元,**支行**笔***万元,**支行**笔**万元,**支行4笔40万元,**支行28笔185万元,**支行23笔441万元,**支行18笔86万元,**支行45笔323万元,**支行66笔194万元,**支行2笔2.4万元。
3、经过逐笔核对,上述到期未收回的贷款涉及到责任人104 名,其中,支行员工40人。首贷日在2016年之后的通过信贷系统查询基本准确,但是信贷系统之前的,尤其2014年之前的,需要翻阅传票,上推的不准确。
4、上述贷款落实出违规贷款23笔169.8万元,主要是顶名、冒名、跨辖等违规类型。除了检查日收回的16笔115万元贷款外,剩余的388笔2258万元贷款逐笔提出了压降措施,近期确实无法办理的分析了原因。
(二)责任认定方面
落实责任认定工作不但进展缓慢,而且在上推首贷日,认定各岗位责任,是否违规等反面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即使在9月底完成,其参考价值也不高。
(三)划段管理方面
划段管理多数单位进行了动态管理,对每天发生的业务即使录入台帐,月底分类时按照台帐分类。但是该项工作占用了信贷人员的太多精力。
(四)经营指标方面
通过与支行行长、副行长座谈,被查单位三季度及经营指标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检查人员督促支行积极营销存款、贷款,加大不良贷款和利息的催收力度,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业务计划。
(五)收购表外方面
经落实,万元以下收购表外贷款不存在员工摊派、转包社会人员违法清收等现象,各单位进度不一。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信贷督导员加大检查辅导力度。信贷辅导员深入了解基层支行的实际业务操作情况,加强对业务操作中疑点、难点的有效辅导。规范业务操作行为、提高制度执行力,切实加强检查辅导职能的履行。
(二)强化信贷管理,严控新增贷款风险。为压降不良贷款,把加强信贷管理,确保新增贷款放得出、收得回作为压降不良贷款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强化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教育,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切实防范道德风险;二是合理确定信贷投向,切实防范市场风险。继续立足“四个面向”市场定位,按照“控大放小”的原则,加大对现代农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支持力度;三是强化信贷基础工作,切实防范操作风险。健全信贷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信贷行为;开展送信贷知识下乡和集中评级授信活动,打造坚实的信贷基础和良好的信用环境。
(三)成立专职清收组织,力促不良资产盘活。为加快不良资产清收步伐,总行成立了不良资产清收大队,专门负责不良资产清收盘活工作,清收大队下设3个清收中队,全部由支行业务骨干组成。清收人员绩效工资的40%与清收效果挂钩,上不封顶,调动清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严格监控,加大对后50名支行的考核。对全市不良贷款占比位居后50名支行,总行将定期对其召开座谈会,对不良贷 款进行深入剖析,制定专门清收处置计划;对非应计占比居高不下的18家单位,总行将对支行负责人、信贷主管、客户经理分别予以经济处罚,以督促压降不良贷款。
**年**月**日
第五篇:到期未收回贷款情况通报
关于2011年到期未收回贷款情况的通报
情况通报的正文一般分三步来写:先介绍情况;次分析原因,指出意义或者危害;最后提出要求,是成绩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是失误与不良情况,则要改正和纠偏。
(3)签署发文机关和日期。但很多时候发文机关见于标题,或与日期一同标示于标题之下。
情况通报的作用是及时通报工作中的重要情况,它在撰的写过程中必须充分地叙述情况,把摆事实与分析问题结合起来,使受文机关和个人能通过通报认识到形势或问题的利与弊,意义或严重性。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很强的针对性,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是情况通报的写作要点。
3.例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专项资金审计情况的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1998年,审计署组织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30个地(市)、县水利部门,以及水利部长江、淮河等6个流域水利委员会1996至1997水利专项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在国家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1996、1997年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内水利资金的投入继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同时,国家建立了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加快水利建设,保障大江大河的安全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审计结果看,当前水利专项资金在筹集、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指示精神,现将有关审计情况通报如下:
一、国务院关于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在一些地方尚未落实
为加快水利建设步伐,提高大江大河防洪抗旱能力,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国务院决定从1997年1月1日起,建立中央和地方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用于水利建设。根据这一决定,1997年,中央财政足额筹集了水利建设基金26.99亿元。但大多数地方没有按照国务院的决定予以落实到位,其中,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和广东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有按照国务院决定建立水利建设基金;其余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虽已建立水利建设基金,但仅筹集16.03亿元,占应筹集51.74亿元的30.98%。
二、挤占挪用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平衡预算、弥补行政经费、建房和购买小汽车等问题严重
如辽宁省辽阳县财政局1996年占用水利专项资金462.8万元平衡财政预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将预算内水利专项资金455.8万元和2955万元,分别用于弥补机关经费和发放水利工程局离退休职工工资,相当于同期自治区本级财政水利专项支出的17.76%。河北省水利厅将1000万元水利资金用于垫付省防讯抗旱指挥中心建设的拆迁费,向桃林口水库工程指挥部借工程款300万元,用于本厅物资供应站补充流动资金。安徽省六安市水利局挪用水费983.65万元兴建皋城大厦。水利部与湖南省共同投资兴建江垭水库,按批准的工程概算应购小汽车两辆,实际购买了27辆,购车费超支966.54万元。甘肃省引,入秦工程指挥部挪用工程款269.76万元,购买了8辆小汽车。
三、采取虚报冒领和乱摊派等手法挖挤国家水利建设资金
1992年,淮河水利委员会为解决本单位“菜蓝子”问题,采取加大材料损耗、虚报临时工程等手段,多付给两个施工单位工程款156.79万元和好处费15.68万元,合计172.47万元。两个施工单位得到好处费后,将多付的工程款返还给淮河水利委员会所属的建安公司,后因该公司资不抵债,所转资金损失殆尽。1996年底,重庆市南川市政府致函该市肖家沟水库工程指挥部,要求该指挥部动用工程款80.75万元,购买原县委副书记和政协主席等人利用职权在工程用地声音建造的私房。内蒙古江河水利水电开发公司以帮助上湾子水电站争取到了上级资金为由,从自治区财政拨入该电站的工程款中索要130万元。湖南省慈利县政法委、公安局、交警大队等单位分别以治安费、办案费、经费补贴等名义,向江垭水库摊派128万元,在工程款中列支。
四、主管部门滞留、欠拨水利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问题突出
1996至1997年,淮河水利委员会及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苏、河南、山东四省一些水利部门共滞留欠拨国家治淮专项资金6.49亿元,占同期国家投入治淮资金总额的36%,致使很多工程不能按期完工,造成损失浪费,而滞留的资金多数被转作银行存款生息,共获得利息收入2748万元,大部分转作各单位的自有资金。山西省滞留在财政、计划等部门的水利资金2504.6万元,有的滞留时间长达三年以上。一些地区还以资金紧缺为由,少拨或不拨应由地方配套的水利专项资金。至1997年底,长江流域的一些地方政府共欠拨长江水利工程配套资金3.02亿元,占应配套资金的39%。湖北省荆州市政府以不直接受益为由,对应拨付洪湖分蓄洪区二期工程配套资金790万元,分文未拨。1996至1997年,湖南省应配套水利资金3109.25万元,实际仅配套711.5万元,占22.88%。
五、擅自改变项目投资计划,违规将水利投资实行有偿使用
199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自行调减湖北荆江大堤工程投资计划1500万元,并将其中的500万元用于本委的职工宿舍建设。松辽、珠江、海河水利委员会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将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将国家下拨的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13亿元实行有偿使用。1990年以来,松辽水利委员会将无偿改为有偿使用的水利项目共19个,金额1.13亿元,至1997年底,已收取资金占用费670万元,其中,继续用于有偿使用项目的仅159万元,其余511万元全部用于自身的管理费开支和下属公司的开办费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和国民经济的产业。今年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搞好水利建设,决不能有丝毫懈怠。水利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的上述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各级政府及审计、监察等部门对这次审计查出的水利专项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逐一依法严肃查处,决不能姑息迁就。除给予经济处罚外,还必须追究有关直接责任人和领导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有关地区和部门应将上述问题的处理结果,于1999年4月底前报审计署,由审计署汇总后报国务院。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挪用水利专项资金的行为,确保专款专用,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建立水利建设基金的决定,积极做好基金的筹集和管理工作。财政部、水利部近期要对各地筹集水利建设基金的情况进一次全面检查,确保各地的水利建设基金按规定及时足额筹集到位。今后对不能及时足额筹集水利建设基金的地区,中央财政要相应减少对该地区的水利专项拨款。
(三)各级财政、水利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特别要针对这次审计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认真汲取教训,决不允许再出现挤占挪用水利专项资金的问题。水利部要带头加强对流域机构的管理和监督,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和水利建设计划,确保国家水利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
国务院办公厅
1999年1月22日
例文二
关于一九九○年元旦节期间我区人行系统安全保卫工作情况的通报
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
由于各级行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机关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元旦节期间,安全保卫工作做到了全区库款、机关院内、职工人身三安全。根据部分县市支行汇报和三级分行的抽查,现将情况通报如下:
一、党组重视。节前,专门组织全行人员认真学习省分行关于节日期间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的电报通知精神,再一次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就节日期间的安全保卫工作做了详细安排,行长以身作则。
二、加强各项规章制度,并检查、督促、落实。
三、进一步重申了枪支弹药专人保管、专人放置,对枪支、警具、报警设施和车辆进行了全面擦拭和保养,使其处于良好的战斗状态。
四、今年元旦节大部分县行做到了节前有安排,节日期间有检查,节日后有书面汇报,做的比较好的有××市、××县、××县、××县、××县。
元旦节刚过去,春节即将来临,为了保证节日期间库款、机关院内、职工人身绝对安全,我们再重申几点要求:
1.各行要把春节期间的安全防范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春节期间,探亲访友人员增多,值班人员相对减少,机关院内出入人员复杂。各行要提高警惕,加强门卫制度、值班制度。行长要常到款库现场检查,以确保安全。
2.严格值班纪律。在值班期间严禁酗酒、玩扑克牌,调款车无调款任务要控制外出,确保行车安全。
3.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相对增多,要防止失火,认真做好工作,防微杜渐,杜绝事故发生。各行要再认真进行一次自查,加强必要的安全措施。
4.加强汇报制度。各行要在二月三日前,把节日安全保卫执行情况,报二级分行保卫科。
中国人民银行××分
本文章来自/201010/25/20101025151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