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青政[2000]54号 【发布日期】2000-08-02 【生效日期】2000-08-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
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有关补充规定的通知
(青政〔2000〕54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财政厅《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有关补充规定》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
二000年八月二日
关于青海省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有关补充规定
(财政厅 2000年7月)
《青海省人民政府批转省财政厅关于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的通知》(青政〔1999〕86号)下发后,有效地调动了各地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为更好地发挥该奖励办法的激励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现对该奖励办法做如下补充规定:
一、一、对财政收入超亿元县奖励。凡以后年度县级(含县级市、区)当年一般预算收入(包括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中央“两税”收入)达到或超过亿元的,经省财政厅核实,并报请政府批准后,给予一次性500万元的奖励。
二、二、对财政收入实现翻番地区奖励。凡以后在一个五年计划中累计一般预算收入比上一个五年计划收入实现翻番的地区,以实现翻番的当年财政收入为计算基数,经省财政厅核实,并报请政府批准后,按收入的10%给予一次性奖励。
三、三、各州、地、市、县要保证财政总决算及有关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骗取奖励奖金的,省财政将如数扣回奖励资金并予以通报批评。
四、四、给予各地的奖励资金只能用于平衡当年预算和消化历年赤字,不得用于其他建设性支出。
五、五、本办法从二000年元月一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局《关于2001年退耕还林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1]72号 【发布日期】2001-04-13 【生效日期】2001-04-1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局
《关于2001年退耕还林
(草)试点示范实施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01〕72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林业局《关于2001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四月十三日
关于2001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
(省林业局 二00一年二月)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和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等五部委《印发国家计委、国务院西部办关于2001年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计划安排意见的请示的通知》(计农经〔2001〕21号)精神,现就我省2001年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一、试点示范县的确定
根据我省2000年的试点情况,2001年退耕还林(草)试点范围仍确定为16个县,仅作个别调整。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市)15个:西宁市、乐都、平安、互助、民和、化隆、大通、湟中、湟源、格尔木市、共和、贵南、海晏、门源、玉树县。退牧还草试点县(市)1个:达日县。同仁县今年不承担退耕还林(草)任务。
二、二、退耕还林(草)的任务
全省退耕任务共计25万亩,其中包括2000年超额2万亩。荒山造林种草54万亩(详见附件1)。
三、三、退耕还林(草)的重点
1、今年,全省退耕还林(草)试点的重点是:环青海湖南岸109国道两侧,东部干旱山区,西宁市沿湟水两岸干旱山地,龙羊峡库区周围。
2、对2000年验收不合格的退耕地,抓好补植补播;经过去冬今春,保存率达不到要求的也要进行补植补播。
3、结合退耕还林,在湟源县和乐都县建设“西繁东育”的饲林饲草基地。
四、四、资金概算与筹措
2001年退耕还林(草)工程资金9419万元,其中:人工造林种草种苗补助3950万元;退耕还林(草)粮食折算现金3500万元,粮食运输费500万元,群众生活现金补助费500万元,种子基地建设费820万元,其它补助149万元。
2000年退耕地补助资金4500万元,其中:粮食折算现金3500万元,粮食运输费500万元,群众生活现金补助费500万元。
以上共计资金13919万元。其中:人工造林种苗补助费3950万元。粮食折算现金7000万元,粮食运输费1000万元,群众生活现金补助费1000万元,种苗基地建设费820万元,其它补助149万元。除粮食运输费1000万元由地方财政解决外,其它12919万元均由中央财政支付(详见附件2)。
五、五、基本政策
1、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补助。补助标准为:每退1亩耕地,每年补助粮食(原粮)200斤。补助粮食的经费,每斤粮食按0.7元折算。粮食调运费用按每斤0.1元计算,由地方财政承担。不得将粮食折算成现金发放,不得向农民推销陈化粮,也不得将运粮负担转嫁给农民。
2、国家给退耕户适当的现金补助。按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20元安排。
3、国家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种苗。种苗费一次性按每亩平均补助50元直接发给农民,由农民自行选择采购种苗,荒山造林种草的种苗补助费直接发给农民或承包经营者。根据作业设计的造林(草)树种,单位面积种苗补助费各县可自行调整。
4、退耕还林(草)实行个体承包。退耕还林(草)按照“谁退耕、谁造林(草)、谁经营、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承包到户,50年不变,并核发林草和土地使用权属证。
5、实行“退一还二”。退耕还林(草)实行退一亩耕地,还2亩林(草)地。荒山荒坡面积大的地区,退耕还林(草)要与荒山荒坡的治理结合起来,集中连片,统一实施。
6、免征农业税。试点示范县的退耕地,自退耕之年起免征农业税。
六、六、主要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责任主要是地方各级政府。各级政府必须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实行州、县长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任务、粮食、资金、责任”五落实,对本地区的试点示范工作负全责。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搞好服务工作。
2、做好宣传工作。要大力宣传退耕还林(草)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加强资金和补助粮食的管理。省上将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草)的粮食、现金和种苗费用指标,逐级分解下达到州(地、市)、县。各州(地、市)、县要将退耕还林(草)的任务逐级落实到户,并分户建卡,签订退耕还林(草)合同,由农民实施退耕还林(草)任务。任务完成后,在地方政府统一组织下,由林业部门按退耕还林(草)检查验收办法组织检查验收,农户凭验收证明和卡领取粮食和补助现金。粮食供应由省粮食储备局负责,按照退耕还林(草)试点计划,组织粮源,就近供应,与省财政进行经费结算,建帐立档。
4、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各地应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立地类型,组织配套一批先进成熟的适用技术,层层建立培训制度,提高农牧民植树种草的技术水平。继续抓好2000年确定的乐都县、平安县、共和县等省级试点单位。有退耕还林(草)试点任务的州(地、市)、县也要层层抓点,树立典型。要鼓励科技人员下乡开展退耕还林(草)技术承包,进行有偿服务。要鼓励社会其他人员和单位下乡承包退耕还林(草)任务,以加快荒山绿化进程。
5、组织好种苗和草籽的准备工作。今年任务下达后,各地务必抓紧做好退耕地和荒山造林种草的作业设计,按设计迅速组织力量,准备种苗和草籽,有条件的试点县要逐步实行苗木招标。从外地购进种苗必须经省种苗管理部门批准、检验。同时,加快种苗生产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种苗生产能力,以满足退耕还林(草)良种壮苗的需要。
6、抓好作业设计。退耕地及荒山造林种草的作业设计,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符合自然规律,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配置,又要充分尊重经营者的意愿,积极引导,走林草结合,林药结合的路子。
作业设计必须报经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并做为检查验收的依据。
7、退耕还林(草)布局调整要本着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先脑山,后浅山,稳步推进。
8、切实做好管护工作,妥善处理好林牧矛盾。结合退耕还林(草),建设饲林饲草基地,对牲畜实行舍饲圈养。林草管护难度大的地方,可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筹集管护费用,统一管护。
9、加强检查和验收。按批准的作业设计切实加强退耕还林(草)各项环节的检查和验收,做到退耕面积不落实不设计,没有设计不整地挖坑,没有整地不发放种苗费,不是良种不下种植苗,质量不合格不验收,没有验收的不发粮款补助,并公布检查验收的结果,建立完整的档案。
10、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审计、监察部门要提前介入,加强审计、监督检查。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粮食和现金,挪用资金的,要扣回补助粮食和资金,并追究承包当事人和领导人的责任。
附件:
1、青海省2001年退耕还林(草)试点任务表(略)
2、青海省2001年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资金概算表(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青海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
青海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txt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
青海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
2007年07月04日 15时50分 306 主题分类: 计划物价
“招商引资”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青海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三日
青海省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为进一步扩大青海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来资金(省外、国外、境外资金),充分调动省内外一切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招商引资格局,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奖励原则、对象
第一条 奖励原则:
(一)以引进优秀招商引资项目为依据,对项目引进单位(人员)按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优秀招商引资项目是指从省外、国外、境外引进的在省内建设、注册、纳税、经营的招商项目及无偿援助和捐赠的项目。
(三)优秀招商引资项目每奖励一次,每个招商项目只能申请一次省级政府奖励资金,不得重复申报。
(四)引资人不受职业、身份、国籍限制。
第二条 奖励对象系指全省优秀招商项目确认的引资人。引资人是指为项目引进工作做出实质性贡献的单位组织或自然人。引资人既可以是单个自然人或单位组织,也可以是多个自然人或单位组织(简称多方)。引资人为多方时,须确定由多方认可的第一引资人,原则上将项目投资商引荐到我省的第一位自然人(单位)就是第一引资人。
第三章 奖励项目范围和条件
第三条 奖励项目范围。凡属下列范畴的招商项目可以申报全省优秀招商项目,申请政府奖励资金:
(一)省招商局认定的省级重点招商项目;
(二)投资青海优势资源开发和优势产业(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水电、煤及煤化工、硅材料及太阳能、冶金、中藏药、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等)的工业类招商项目;
(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类招商项目;
(四)商贸流通、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类项目;
(五)引进资金在省内兼并、联合、购买本省国有、集体企业的资产并购、增资扩股、产权转让等资产并购类招商项目;
(六)畜牧业、种植业、林果业、水产养殖及其产业化等农牧业类招商项目;
(七)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土地资源开发和整理类招商项目;
(八)引进投资青海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业类招商项目;
(九)根据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认定标准,引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十)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类招商项目;
(十一)争取的省外(国外、境外)政府、组织或个人提供无偿援助及捐赠的项目(不含对口帮扶项目);
(十二)有利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招商项目。
第四条 奖励项目条件。凡申请政府奖励资金的招商项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项目符合国家和我省产业政策、环保要求,不属于禁止类或限制类产业项目;
(二)项目引进资金确系使用省外(国外、境外)资金的,不包括省内民间融资、省内银行借贷的;
(三)项目单位须在省内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四)项目单位须在省内领取税务登记证;
(五)投资类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商贸服务业、农牧业、矿产业、旅游业及其它产业化项目)须开工建设且引进资金到位率达到50%以上标准要求,资产并购类、公益类和捐赠类项目须达到合同协议完成标准要求;
(六)投资类及资产并购类项目引进资金额须在800万元以上,公益类项目引进资金额须在300万元以上,捐赠类项目引进资金额须在100万元以上(捐赠的实物可按捐赠时市场价评估作价成人民币计算),引进国外资金,外币按资金到位当日的国家外汇牌价折合人民币计算;
(七)项目引资人未收取项目投资方或资金接受方佣金的;
(八)项目须是当引进的;
(九)项目在省招商局有统计备案的;
(十)项目无其他纠纷、争议。
第四章 奖励资金来源及奖励标准
第五条 优秀招商引资项目奖励资金从省政府奖励基金列支。
第六条 优秀招商引资项目的奖励资金标准根据招商项目的类别和引进资金额予以相应档次划分。
(一)投资类及资产并购类项目,奖励资金分为四个档次:
1、引进资金额在人民币800万元以上,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下项目,奖励人民币3万元;
2、引进资金额在人民币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含1亿元)项目,奖励10万元;
3、引进资金额在人民币1亿元以上,5亿元(含5亿元)以下的项目,奖励30万元;
4、引进资金额在人民币5亿元以上项目,奖励50万元。
(二)公益类项目,奖励资金分为四个档次:
1、对引进资金额在人民币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项目,奖励人民币3万元;
2、对引进资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含3000万元)以下项目,奖励10万元;
3、对引进资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含1亿元)项目,奖励30万元;
4、对引进资金额在1亿元以上,奖励50万元。
(三)捐赠类项目,奖励资金分为四个档次:
1、对引进资金额在人民币100万元以上,300万元(含300万元)以下项目,奖励人民币3万元;
2、对引进资金额在300万元以上,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项目,奖励10万元;
3、对引进资金额在1000万元以上,3000万元以下(含3000万元)项目,奖励30万元;
4、对引进资金额在3000万元以上项目,奖励50万元。
第七条 对获奖项目颁发“青海省优秀招商引资项目“证书,对获得奖励的引资人授予“青海省招商引资模范“荣誉称号,在全省范围内通报嘉奖。
第五章 奖励资金申请程序
第八条 招商项目引资人申请政府奖励资金的程序如下:
(一)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凡符合本办法第三章奖励范围和条件要求的招商项目在签订合同协议后,项目引资人凭以下材料及时到项目所属县(市、区)级招商部门或省直部门、单位领取并填写《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办理引资人资格申报备案登记:
1、项目合同协议文本;
2、项目投资者(受益者)出具的投资引荐证明;
3、引资人(第一引资人)有效身份证明。引资人为个人的应提供身份证(护照)复印件,引资人为单位组织的应出具法人代表签字盖章的资格证明以及法人代表身份证明复印件。
项目登记备案后,引资人及项目单位每季度要及时向项目所属县(市、区)级招商部门或省直部门、单位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以便于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二)奖励金申请登记及引资人资格审定。凡招商项目达到本办法第三章第四条要求的,引资人按以下步骤办理:
1、引资人到项目所属州、地、市级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领取《青海省招商项目政府奖励金申请表》,按照表中要求如实填写相关内容,并由项目投资方或招商受益方、项目所在地相关部门出具确认意见。
2、引资人将《青海省招商项目政府奖励金申请表》和《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一同报项目所属州、地、市级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由其对项目予以审核登记,对引资人资格进行审定,并出具意见。
(三)招商项目奖励金申请。在每年10月底以前,凡已经完成本条款
(一)和
(二)项奖励资金申请程序的招商项目引资人须准备好相关材料并装订成册后向所属州、地、市级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申请上报当奖励资金。
1、投资类及有投资性质的公益类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
(1)《青海省招商项目政府奖励金申请表》;
(2)《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
(3)项目批准文件(项目核准、备案材料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5)企业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6)引进单位资金到账证明,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用于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购建的原始发票复印件或固定资产统计报表;
(7)在建项目提供开工建设证明,完工项目提供项目竣工验收、投产证明;
(8)资金到位率证明(州、地、市级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出具的项目完成进度及资金到位情况统计表);
(9)项目法人代表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10)引资人(第一引资人)有效身份证明。
2、资产并购类、公益类(非投资性质)及捐赠类项目,应提供以下材料:
(1)《青海省招商项目政府奖励金申请表》;
(2)《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
(3)项目批准文件(项目核准、备案材料复印件);
(4)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银行汇款单复印件;
(5)资金到位率证明(州、地、市级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出具的项目完成进度及资金到位情况统计表);
(6)项目合同完成履约证明或受益单位出具的证明;
(7)法人代表身份证明复印件;
(8)涉及国有资产转让、产权股权变更等类项目,引资人另须提供资产监管部门(由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出具的审核意见。
第六章 奖励项目认定机构和程序
第九条 奖励项目认定机构。全省优秀招商项目奖励认定工作由省招商局负责。
第十条 奖励项目认定程序如下:
(一)项目审核。各州、地、市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负责对引资人申请政府奖励金的招商项目资料进行审核,在每11月底前将符合申请条件且通过审核的项目申报材料统一汇总并附上审核意见后报送省招商局。
(二)项目预认定。凡报送申请政府奖励金的招商项目由省招商局汇总分类、复核,并对入选项目进行预认定,提出拟奖励项目名单。
(三)项目公示。将拟奖励项目名单、奖励金额、引资人等有关信息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
(四)项目认定。对有异议的招商项目进行调查核实,除确有问题的不予认定外,其余招商项目认定为当优秀招商引资项目,并向社会公布。
第七章 奖励资金领取程序
第十一条 当优秀招商项目奖励认定后,项目引资人须凭下列证件到省招商局领取奖金及奖励证书:
1、由各州、地、市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出具审定意见的《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
2、引资人身份证明。引资人为个人的须提供本人身份证(护照),引资人为单位组织的须提供法人代表签字、单位盖章的介绍信或资格证明。若引资人委托第三方来领取奖金,另需提供委托书和第三方相关身份证明材料。
第十二条 引资人须在当优秀招商项目奖励认定结果六个月内到省招商局办理领奖手续,逾期将视为自动放弃。
第八章 奖励工作管理
第十三条 青海省招商局负责对本省招商奖励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第十四条 各级行政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招商引资有关奖励资金申报过程的监督,对违反奖励规定的,要及时纠正并追究责任。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青海省招商局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原《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引进境外资金的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青政[2000]40号文同时废止。
附表:
1、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
2、青海省招商项目政府奖励金申请表
附表1:
青海省招商项目引资人资格申报登记表
姓名/单位名称
(第一引资人)护照/身份证号
通信地址联系电话
其他引资人姓名/
单位名称
招商项目名称
项目进度情况
引资人签字(盖章)
年月日
项目所在地招商部门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州、地、市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审定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登记备案号:青海招商(县、市、区/省直部门、单位)年号
本表一式四份。
附表2:
青海省招商项目政府奖励金申请表
单位:万元
姓名/单位名称
(第一引资人)联系电话
项目名称项目类别
项目落户/所在地区项目资金
来源地区
项目资金情况
项目总投资金额
项目引进资金额
项目实际到位资金
项目建设/实施
进度情况
引资人:
签字(盖章)
年月日
项目投资/招商单位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项目所在地招商部门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项目所在地环保部门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州、地、市招商部门(省直部门、单位)审核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省招商项目奖励认定小组认定意见:
签字(盖章)
年月日
第四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省水利厅关于青海省基本建设投
【发布单位】82702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1]102号 【发布日期】2001-05-22 【生效日期】2001-05-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计委、省水利厅关于青海省
基本建设投资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的通知
(青政办〔2001〕102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水利厅关于《青海省基本建设投资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表:
一、农村牧区人饮项目实际受益人口和补助资金到户统计表(略)
二、农村牧区人饮项目验收内容和评分标准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一年五月二十二日
青海省基本建设投资人畜饮水项目
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试行)
(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省水利厅)
为加强基本建设投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的计划管理,保证项目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项目安排原则
第一条 第一条 基建投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范围主要指解决农村牧区人畜饮用水,不含国营农林牧场、城镇企事业单位以及县城的缺水问题。主要安排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超过70天,从未安排过各类人畜饮水工程,已列入全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总体规划的项目;水源型氟病区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1.1毫克/升,当地出生8-15人群中氟斑牙患病率大于30%,出现氟骨症病人地区的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凡因开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的水源变化、水质污染而造成的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由责任单位或个人负责解决。
第二条 第二条 工程建设标准以初步解决人饮困难为原则。供水系统一般只包括到公共供水点的水源工程和干、支管以及公共供水点。需要引水入户的配水管、入户管以及配件,均由农牧户自行承担。人均日生活供水量正常年份为20-35升,干旱年份为12-20升。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
二、申报和审批
第三条 第三条 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管理。
第四条 第四条 人畜饮水工程原则上以州(地、市)为单位,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进行工程设计,并按以下范围分级审批,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省计委商省水利厅审批其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在50-100万元的项目,由州(地、市)计划部门商同级水利部门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在50万元以下的项目,随同项目建议计划直接上报设计文件。以上项目的初步设计文件批复,仍按现行的《青海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执行。
第五条 第五条 州(地、市)级计委和水利(水电)局根据计划控制规模,联合向省计委和水利厅申报项目建议计划,由省水利厅和计委联合编制省级项目建议计划,统一报送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各地上报的文件材料包括:
1、本地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总体规划和建议计划;
2、所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设计文件及其审批文件;
3、地方有关部门对配套资金的承诺;
4、上一项目建设情况总结,包括工程进度、效益、配套资金到位和中央补助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六条 第六条 省计委和水利厅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和各地上报的项目申报材料和资金可能,经综合平衡后联合下达项目建设投资计划。经审批后下达的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调整。
三、资金管理
第七条 第七条 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多渠道筹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人畜饮水工程按国家、地方和受益区群众自筹相结合的原则筹集建设资金。
第八条 第八条 建设单位应按基本建设程序和审批的工程建设内容使用管理资金,建立健全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督促落实各项配套资金,切实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保证专款专用,防止建设资金的挤占、截留和挪用。人畜饮水工程预(结)算及竣工财务决算应按有关规定由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第九条 第九条 人畜饮水工程项目要尽快建成并发挥效益,不能形成“半拉子”工程。项目建成后,如出现反复或新增的饮水困难,由地方自行解决。
四、项目实施
第十条 第十条 根据审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省下达的投资计划,以州(地、市)为单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由省水利厅审查后报省计委审批,送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备案。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人畜饮水工程实施方案要将项目计划落实到村和户,逐乡、逐村建立卡片,包括工程措施、投资规模、资金来源、解决户数、人数及完成时间等,并按卡实施。要求项目与需要解决人饮困难的总体规划相衔接,建成一村,“销号”一村,今后不再重复安排。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人畜饮水工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对项目实施的州(地、市)要按行政分级管理的原则,将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并要层层签订责任书。凡投入50万元以上的人畜饮水工程,均应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监督机制,严格执行工程质量标准规范,严把工程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并按期完工。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计委和水利厅负责全省的人畜饮水项目的监督和检查,各州(地、市)计委和水利局负责对本地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组织领导、管理办法、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使用、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工程建成后的效益和管理等。
五、项目验收和建后管护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人畜饮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严格按照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规范进行,并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项目的总体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所在州(地、市)计委和水利局在组织初验合格的基础上,向省计委、水利厅提出省级验收申请,省水利厅商计委等有关部门组织验收。验收结果将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备案。对验收合格的,随即销号并公示;对验收不合格的项目,要立即整改,并通报批评。同时,验收结果将作为下安排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要对人畜饮水工程项目村进行验收,检查有受益人签字的实际受益人口和补助资金到户统计表。集中供水工程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每村有不少于3名村民代表签字;家庭水窖工程要以户为单位签字。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级验收采取随即抽样的办法,抽样县将不少于任务县数的50%,每县抽验乡不少于任务乡数的40%,每乡抽验村不少于任务村数的30%。各州(地、市)要对实施项目进行全面验收。按《农村人饮工程验收内容和评分标准》,主要验收组织领导、任务完成情况、工程质量、资金投入和工程管理等5个方面。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验收评分按百分制计算,分为4个等级,总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70-79分为合格,低于70分为不合格。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项目在通过省级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用水、节水、水费计收、水资源保护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地方各级目标责任单位都要同目标管理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双方的任务与责任。
六、附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本细则由省计委商省水利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表二: 农村牧区人饮项目验收内容和评分标准
┌──┬──┬───────────────────────────────┐
│内容│分值│ 细化条款及评分标准 │
├──┼──┼───────────────────────────────┤
│总分│ 100│ │
├──┼──┼───────────────────────────────┤
│ │ │
1、政府纳入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2分)││
一、│ ├───────────────────────────────┤
│组织│ │
2、农村人饮工作领导机构健全,并有主要领导挂帅,具体领导分管,│
│领导│ 5│ 部门协作好。(1分)│
│ │ ├───────────────────────────────┤
│ │ │
3、水电局设有人饮办事机构,人员组织合理,职责明确,并有专门工 ││ │ │ 程技术人员负责。(2分)│
├──┼──┼───────────────────────────────┤
│ │ │
1、严格按照国家饮水困难标准安排。有符合实际的总体规划,实 ││ │ │ 施计划(3分),并将规划按村(家庭水窖按户)建卡(2分)。(共5分)│
│
二、│ ├───────────────────────────────┤
│任务│ │
2、实际解决与建卡规划基本一致(占90%以上)。(5分)│
│完成│ ├───────────────────────────────┤
│ │ 30│
3、全面完成项目计划和效益计划,且工程项目及附属设施按规定标准 ││ │ │ 完成。(15分)│
│ │ ├───────────────────────────────┤
│ │ │
4、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服务。(3分)
│
│ │ ├───────────────────────────────┤
│ │ │
5、宣传报道有力,农村人饮工作深入人心。(2分)│
├──┼──┼───────────────────────────────┤
│ │ │
1、施工组织健全,有施工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3分)│ │ │ ├───────────────────────────────┤
│
三、│ │
2、工程布局合理,按设计图纸施工。(3分)土建质量好,配套设施齐 │ │工程│ │ 全,结构尺寸达到要求,水池无渗水、垮塌、沉陷现象(6分),材 │ │质量│ │ 料符合设计要求,灰浆饱满,外形美观,环境卫生,管道安装和机 │
│ │ 35│ 电设备安装规范(6分)。(共15分)│
│ │ ├───────────────────────────────┤
│ │ │
3、工程水量充足(6分),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6分)。│ │ │(共12分)│
│ │ ├───────────────────────────────┤
│ │ │
4、财务帐目清楚,审计合格。(5分)│
├──┼──┼───────────────────────────────┤
│ │ │
1、国补资金足额及时到位。(5分)│
│
四、│ ├───────────────────────────────┤
│资金│ │
2、地方财政配套按计划落实(5分),落实50%以上(2分),未落实 │投入│ 15│(0分)。│
│ │ ├───────────────────────────────┤
│ │ │
3、自筹资金按计划到位(5分),落实70%以上(3分),落实70%以 │
│ │ │ 下(0分)。│
├──┼──┼───────────────────────────────┤
│ │ │
1、完整工程竣工资料和决算报告。(2分)│
│ │ ├───────────────────────────────┤
│ │ │
2、对所解决的饮水困难村建档建卡,装订成册。(2分)││
五、│ ├───────────────────────────────┤
│管理│ 15│
3、已竣工的工程有专人管理,各项管理制度落实。(3分)││工作│ ├───────────────────────────────┤
│ │ │
4、集中供水工程水费的核算和征收落实。(2分)│
│ │ ├───────────────────────────────┤
│ │ │
5、集中供水工程的工程折旧费按规定提留专户储存。(2分)│ │ ├───────────────────────────────┤
│ │ │
6、按时、按质上报规定的统计资料。(4分)
│
│ ││
└──┴──┴───────────────────────────────┘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若干
【发布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文号】青政办〔2009〕122号 【发布日期】2009-07-03 【生效日期】2009-07-0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青海省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体育局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青政办〔2009〕122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体育局《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七月三日
关于促进青海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省 体 育 局
(二○○九年七月)
体育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充满前途、充满潜力和机遇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健康产业。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对促进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繁荣市场,增加就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我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全省城乡居民的体育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体育经营活动日趋活跃,特别是随着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循化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三大国际赛事影响力的日趋扩大,我省体育产业已经开始走上有序发展的轨道。为进一步推动全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改革发展方向,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大力培育和开拓体育市场,增强体育自我发展的活力,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体育产业在我省GDP中的贡献率,推动青海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则
――坚持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明确政府在发展体育事业中的基本责任,强化政府的政策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能,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兴办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尊重并保护不同主体的利益,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坚持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牧区)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体育事业发展,加大对农村(牧区)体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协调促进现代新兴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处理好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育管理和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坚持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原则。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进步,体育教育发展,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青海体育事业。
――坚持体育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体育,服务全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科学、协调发展。
――坚持体育赛事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原则。高度重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循化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重大体育竞赛的综合功能,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高度认识我省举办“三大”国际体育赛事的重大意义。培养和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学习借鉴国际体育组织先进的理念和运作方式,使我省体育在观念、体制和机制上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更加适应国际体育竞争的要求,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措施
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主要由体育本体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组成。包括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业、体育培训和咨询业、体育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业以及与其相关的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体育经纪与代理、体育广告、体育旅游等行业。当前,社会对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潜在的巨大需求,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级政府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认真制定相关政策,积极探索具有青海高原特色的体育产业发展之路。
(一)认真落实扶持体育产业的相关税费政策
1、对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确认的新兴体育项目的经营,以及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体育经营企业和租用体育设施从事体育服务的,应按照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减免税费。
2、由国家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单位自用房、土地,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为安置体育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及下岗人员兴办的体育健身服务型产业,凡符合政策规定的实行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3、在国家税法和有关政策规定范围内,对青海省全民健身中心等以服务群众为宗旨的各类健身场所,积极研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4、按照国家有关行政性收费和相关税法规定,对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体育训练、竞赛、科研、教育以及直接为群众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体育设施、承担国家培训优秀运动员任务的训练基地,减免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同时,对从事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经税务机关批准,免征企业所得税。
5、凡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出资兴办面向青少年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和兴建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按照国家和我省社会力量办学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6、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和福利性、非赢利性健身服务机构的捐赠,以及对公共体育设施、体育赛事活动和优秀运动队的捐赠,在会计利润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企业税所得税前扣除。
7、对企业发生的体育竞赛表演等的冠名赞助,凡符合广告费支出条件的,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不超过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
8、各级财政部门对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要采取“财政拨一点、体育彩票公益金安排一点、发展体育产业积累一点、社会各界资助一点”等办法,切实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资金问题。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1、加强体育发展基金的资金筹集和管理,积极拓宽基金来源,强化基金使用监管。
2、做好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加强规范化管理,改善销售环境,增加发行品种,扩大发行量。允许体育行政部门在确保资金用途不变的前提下,运用市场手段灵活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可以将此资金作为资本金,按照股份制方式进行运作,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资于体育产业和体育设施建设。
(三)发挥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1、鼓励社会力量以资金捐助、兴办产业等各种形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和相关活动。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社会力量建设体育设施、兴办运动队、开展业余训练,在规划建设、土地征用、规划费减免、从业人员职称评定、参加省内各项比赛资质等方面与国(省)办体育单位一视同仁。对社会力量加入和参与许可的体育产业经营,要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准入门槛。对捐赠者,所在地政府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可授予一定的荣誉称号。
2、利用社会力量办好学校体育,聘请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辅导员指导在校学生,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求。引进资金改善学校体育器材、场馆条件,实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给社区居民体育锻炼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体育、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实现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相互开放,资源共享,促进社区群众体育和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
(四)强化政府的调控和公共服务职能
1、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自觉地运用政策调控手段,降低体育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公共体育设施,要在立项、选址、建设等方面给予优惠,由土地管理部门优先安排用地。对公益性体育活动场所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价格优惠。
2、各级政府及发展改革、财政、体育、税务、土地、城建、规划、金融、工商、宣传、政法等部门要树立“大体育、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执行相关政策,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大力推进本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
3、各级体育部门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自觉地运用经济的手段管理体育。要主动地走向社会,走向市场,以存量带增量,以增量调结构,搞好本体产业开发,为全社会作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示范。要转变观念,强化职能,建立和健全体育产业管理及开发机构,培养和引进体育产业所需各种人才,尽快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的工作指导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加强组织协调,把握工作要点,狠抓工作落实,从实际出发,探索体育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路子,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氛围,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综合协调的作用,积极组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健全自律机制,规划行业发展,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资质认证,组织行业交流,维护行业权益。建立充分尊重和吸纳社会各界意见的科学决策机制,组建由高水平专家和专业人士组成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专家委员会,对全省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进行咨询论证,提高体育投资项目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要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发挥法律法规在调整体育社会关系、维护体育发展秩序、处理体育发展矛盾和纠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各级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体育市场的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体育市场服务标准,明确管理职能、管理范围、管理权限、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术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监督和调控。要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加强体育统计人员的培训和体育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及时、客观、系统地提供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为制定全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