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借力科技 完善机制 实现审判管理新突破
借力科技 完善机制 实现审判管理新突破
作者:周林波 龚 瑜
发布时间:2011-03-29 15:06:36
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多年来,西陵区人民法院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以“法院信息管理系统”为载体,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运用科学管理方法,充分调动全院法官参与审判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实现审判质量效率和法官综合素质齐头并进。2010年,我院共审结各类案件2309件,一线审判人员25人,人均年结案数达92件,全年绩效考评位居全市基层法院第二名。
一、科学部署,合理分工,从各司其职到协同管理
(一)全员定位,构建审判管理组织体系
2010年5月17日,我院在原定的案件质量评查专班的基础上成立了案件审判质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审判一线调配3名经验丰富的同志负责案件审判质量监督管理的日常工作,任用2名计算机专业人员负责网络信息管理,形成以院党组、审判委员会为决策机构,审判管理办公室为职能部门,政治处、监察室、立案庭全院全员积极参与、责任逐级分解的审判管理大格局。
(二)明确分工,促进审判工作专业化
我院长期克服案多人少的困难,坚持立、审、执分离的原则,明确划分庭室职责。整合民事审判力量,实现民商事案件分类管理,如民一庭审理权属纠纷和劳动争议案件,民二庭审理婚姻家庭和特别程序案件,民三庭审理合同纠纷类案件;同一类型案件由相对固定的合议庭审理;对审理难度大、适用法律复杂的案件由审判经验丰富的法官负责审理。培养专业化法官,走专业化发展道路,确保同类案件适用法律的统一。
(三)统一权责,发挥审委会指导职能
放权于法官,保障法官的平等发言权,独任法官、合议庭依法审理案件,并对裁判结果负责,实现权责一致;院长、分管院长把关所辖案件,对其签发文书负责,不得干预个案审理;严格限制审委会研究案件的范围,主要研究重大、疑难和新类型案件;重点发挥审委会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研究指导作用,由审管办将审理报告、审委会笔录及结果汇编成册,总结审判规律,统一审判思路和法律适用,指导办案。2010年在院党组的重视及组织下,由各业务庭庭长起草,分管院长审核,审委会研究,审管办组稿,已经完成了本院办案规范的编写工作,各部门依照执行。
二、科技给力,硬件支撑,从静态审查到动态管理
(一)运用信息平台,实现审判程序的宏观把握
我院自2003年起,安装使用南京通达海软件有限公司研制的基层法院“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立案、审理、开庭、执行、归档等相关信息的录入设定,自动掌控案件审理的全过程。信息录入后,由该系统对案件的各个流转点进行跟踪检测、提示、预警或催办,在临近审限时进行黄牌催告,对信息录入不完整、超审限、超期归档等情况实行红牌警告,实现了利用诉讼过程环环紧扣的编程机理,监控诉讼程序,强化法官的程序意识。
(二)发挥网络共享,形成实时交流的动态管理
通过信息管理网络的同步信息化,建立每一个案件的文档和程序流转等信息的电子卷宗,具有相应权限干警可以随时查看各环节的诉讼材料和审理状况;通过审判信息数据库,实现司法统计数据和审判绩效考评指标自动生成,由立案庭进行汇总分析,一月一通报,使原先只能对案件进行事后纸质监督的静态审查转变成了实时的动态监控。同时,我院改版了门户网站,及时丰富更新,使网站内容更加贴近审判工作,指导审判实践。
(三)借力数字科技,建立审判过程的三维监控
我院极其重视对审判质量管理的科技投入和硬件建设,每年投入专项资金,维护“法院信息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法庭。为了配合审判质量的数字化管理,2010年,我院新招录了计算机专业人员充实管理队伍。同时,加强硬件设施的配置,实现普通干警人手一台电脑,中层正职以上干部每人两台电脑;加大对干警的技术指导,强化信息系统和科技法庭的运用,实现审判信息快捷、准确地录入,形成人人会打文书、会操作信息管理系统,领导网上签发文书的电子化办公局面;通过数字法庭的同步录音录相,实现眼耳手脑齐用、领导网上观看开庭、实时监控庭审过程的三维立体管理模式。
三、制度先行,配套辅佐,从被动追究到激励管理
(一)严格执法责任,健全《执法档案》,实行错案追究
由监察室负责将法官职责、法官承办案件的各项指标、案件评查结果、信访、违法违纪等情况记入法官个人的《执法档案》,提醒法官“谁办案,谁负责”,从源头上规范执法,为解决执法不严、办案不公、监督不力等问题开辟了新途径。严格错案追究制,按照《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西陵区人民法院违法审判和差错审判确认实施办法》,将二审改判或发回重审的,经审判监督程序改变裁判结果的,将上级法院、政法委督办或移交办理的,人大交办、转办或督办的,群众反映强烈的,评查中发现问题的,院长认为需要审查的七类案件作为确认为违法审判和差错审判的依据和线索,由审判委员会研究确定,一旦认定为违法审判或差错审判案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坚持绩效考评,提升管理层次,建全激励机制
按照市中院《关于对基层法院实行绩效考核的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结合本院实际,我院每年修改制定《西陵区人民法院绩效考核实施方案》。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对各业务部门在工作数量指标、工作质量指标、工作效益指标等方面不断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正向指标指;建立科学的审判业绩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岗位特点,对法官的“德、能、勤、绩、廉”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激发干警工作热情,强化责任意识,进一步推进我院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确保执法质量。
(三)推进配套工作,提高业务能力,服务管理大局
加强学习培训,配合质量管理。我院重视对干警的业务培训工作,适时组织全院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2011年3月我院分两批对全院书记员开展技能培训,提高了各类笔录的质量,规范了业务庭内勤工作和档案装订工作,从基础抓起,推动了审判质量的提高。树立先进典型,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对“精品案件”、优秀裁判文书、“办案能手”的评选、表彰和宣传,激发全院法官的工作热情,促进自觉自律。
四、体系建设,质效把关,从粗放运行到集约管理
(一)强化流程管理,自动把握全局
按照中院的“六大体系”,我院进一步加强体系建设和流程化管理,重点把握六个环节,规范执法全过程。一是抓住案件的“龙头”和“龙尾”,统一审查立案,系统自动分案到法官,统一评查结案,杜绝“关系案”;二是规范排期,利用“法院信息管理系统”,自动排定开庭日期,杜绝法官压案不办、拖延办案;三是规范送达,案件移送业务庭前的法律文书由立案庭负责送达,案件移送业务庭后的法律文书承办业务庭负责送达,让办案法官脱离“送达难”的困扰,集中精力专心审理案件;四是规范庭审,监察室不定期进行抽查,确保法官准时入庭,规范着装,开庭过程中不随意离开、不接打电话、不谈论与案件无关的话题;五是规范举证、质证、认证过程,加大群众对法官执法的监督;六是规范合议庭合议制度,严禁庭室负责人、院领导、审判委员会委员干预法官办案。
(二)落实审限跟踪,效率推进公正
利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动态监控,由审管办负责对审限进行跟踪管理、督办,及时公布系统中发现的程序问题,对超审限的法官给予一定的经济惩罚,有效防止了法官因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而故意拖延审判时间,杜绝“迟到的公正”。严格审限延长的审批、登记程序,如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应当在审限届满前10日报分管院长批准,并报立案庭登记;延长审理期限,应当在审限届满前30日报院长批准,由立案庭登记,有效预防法官适用审判程序的随意性,提高办案效率,治理程序违法。
(三)实行节点控制,制衡促进规范
通过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衡,使权力运行相互制约,规范执法,防止“暗箱操作”。严格强制措施审批,对申请人的诉前保全申请,由立案庭作出裁定并执行;在诉讼中必须进行财产或证据保全的,由业务庭审查作出裁定并执行;执行过程中实行裁判权与强制执行权相分离,是否采取强制措施由执行局综合科决定,具体措施由强制执行科施行。规范委托鉴定、评估、拍卖工作,建立隔离带,由司法技术科组织公开选择鉴定、评估、拍卖机构,接受监督,实现审判执行与鉴定、评估、拍卖相分离。同时,强调分管院长、审管办的审查把关责任,上述措施的法律文书须经各业务庭庭长审查后,报审管办审核,再由分管院长签发。
(四)坚持质量评查,细节决定绩效
自2001年起我院已经开始开展案件质量逐案评查工作,至今已坚持了十年时间。2010年5月,我院成立案件审判质量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审判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司法文书评查有关标准》,并选取工作经验丰富,担任过业务庭庭长的审委会委员专职担任案件质量督察员,组成案件评查小组,在归档前,对已审结案件的纸质卷宗和电子档案进行同步评查,确定案件的质量等级,并将评查结果录入电子档案,合格方可以归档。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机关交办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二审改判发回的案件作为评查重点,实行全面深入评查。重点案件由审委会逐案研究,承办法官须在场接受质询,确保及时发现违法违纪问题线索,切实提高案件质量。对于不合格案件,除进行经济惩罚之外,还须启动违法追究程序。审管办通过案件质量评查,客观研究案件审理的运行态势,提出审判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所有已结案件的法律文书在内网上公示,进一步加强干警之间的交流学习,形成对案件质量的全员监督。坚持和完善案件评查组对全院裁判文书质量复核把关制度,严格裁判文书的审核签发和庭内交叉校对制度,强化庭长、分管院长对裁判文书的审核把关职责,杜绝低级错误,坚决将裁判文书差错消灭在送达之前。
五、理性反思,激情开拓,从短期优势到长效机制
从2003年到2011年,我院已经坚持审判质量管理工作近十年。十年间,我院把审判质量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狠抓不懈,通过不断地探索、创新、开拓、前行,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令人欣喜。当然,我们也看到了不足之处,并在此提出完善下一步工作的新思路:
(一)拓展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控范围
目前,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的案由设置滞后,电子档案中还欠缺当事人提交材料。因此,一方面我院将尽快与软件运营商联系解决系统升级问题;另一方面完善硬件设施,为各庭室配备扫描设备,在审判信息管理系统现有录入格式的基础上增加扫描资料的录入,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
(二)扩充数字化法庭的建设和使用
由于数字化法庭的配备有限,数字化法庭的使用仍然存在有欠规范,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因此,未来,我院将继续加强对数字化法庭建设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全院所有审判法庭数字化,鼓励业务庭善用数字科技,进一步规范庭审过程,保存开庭视频资料,加强对庭审现场的网络监督。
(三)创新审判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
审判质量管理是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目前的规章制度尚不能涵管理的全范围。因此,除前述各项规章制度外,我院将继续激励全体干警,集思广益,制定更为完善的案件质量内部评查制度、裁判文书把关制度、催督办制度和案件分析讲评制度,为审判质量管理创新工作深入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审判质量实体的把关和监管
目前,审判质量管理主要体现于程序的监督和机制的建全,实体上的监督还没有完全纳入管理体系中。因此,下一步,我院将在严格管理案件流程的基础上,加大对案件实体的监控,继续重视全院干警业务能力的提升,加强对案件文书内容的层层审核把关和重大案件研讨工作,使我院审判质量管理工作再攀高峰。
第二篇:创新机制严格执法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新突破[推荐]
创新机制 严格执法 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新突破
我市的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部的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建设部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建设安全生产逐步走向制度建设和依法管理的轨道,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处于稳定状态。特别是在去年,我市克服“非典”造成的影响,认真抓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创新监管机制,实行安全执法与建筑市场执法联动,加大安全执法和查处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年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为4.6,未发生三级以上重大安全事故,全市建筑施工和市政公用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主要做法是:
一、抓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我市建立了建设系统安全生产领导机构,由建委一把手负责,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主任,各局、集团总公司主要负责人,各区县建委主要领导组成安全委员会,负责全行业、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在建设系统
各局级单位和企业集团设立安委会,由一把手直接负责。确保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建设。市政府于2001年9月以政令方式出台了《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定》,规定了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五方的安全责任。我市还编制了《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保证资料(试行)》,统一了施工现场安全保证资料,指导企业对安全保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和归档管理工作;颁发了《施工现场管理达标规定》(23条禁令)和《扬尘控制八项标准》、《民工宿舍冬季取暖标准》,将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法规化。使工地围档、临建设施、控制扬尘、材料堆放、施工道路、冬季取暖和生活区管理都做到有章可循,施工现场全面实行标准电闸箱(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保),规范和提升了用电设备安全性能。并建立了施工安全监督申报、全过程监督和安全生产评价三项制度。解决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这些法规制度对加强我市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安全生产与市场准入挂钩。为有效督促企业落实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我市采取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城建系统12个局、集团总公司和5个外埠建设厅驻津办事处“一把手”每年均要向市建委递交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目标是杜绝重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从业人员万分之零点六以下。同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与市场准入挂钩。
对于企业发生安全伤亡事故或检查出存在安全严重隐患的,在企业资质及项目经理资格年检时,视情况作出年检不合格、暂停投标资格或降级的处理。企业发生安全死亡事故,死亡一人的,停止其三个月的市场投标资格;死亡两人的,停止半年市场投标资格。问题严重的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去年全市共对18家发生死亡事故的施工企业分别给予了三个月到一年的限制市场准入的处罚。对发生事故的工程项目分别给予停止项目经理资格半年、降低资格或吊销资格的处罚。对检查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给予项目所在企业停止一个月市场投标资格的处罚,去年共对31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企业实施了限制市场准入的处罚。对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的不良业绩向建设部备案,限制其在国内建筑市场的再投标。对我市雪莲路立交桥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还进行了行政责任追究。对事故单位的企业负责人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并对监理单位和项目总监同时给予了处罚。在全市施工企业中引起很大震动。通过限制市场准入的手
段对违规企业进行强力约束,使安全管理的压力传递到每个企业和每个项目经理增强了各级领导抓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企业主动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抓专项治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去年我们按照建设部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针对安全生产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开展了八项专项治理。一是城市燃气设施的专项治理,重点治理非法经营液化气、违章占压燃气管道、使用未检钢瓶问题;二是开展客运交通的专项治理,重点查处公交车辆带病上路;三是垂直运输机械专项治理,重点治理塔吊、物料提升机和外跨电梯运行中的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四是高处作业防护专项治理,重点是超高脚手架的搭设和密目安全网的挂设。五是施工用电的专项治理,推行标准电闸箱,严禁私接乱拉电线和一闸多机,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保”;六是基坑支护专项治理,将地铁车站以及深基坑施工作为重中之重。七是对建筑施工钢管、扣件的专项治理,建筑工地禁止使用不合格钢管、扣件,新购进钢管、扣件一律实行交易备案制。八是对冬季农民工住宿采暖的专项治理,对采暖方式进行统一规范,只允许采用集中住宿基地、连接燃气管道、室外标准炉具、单独敷线电暖气四种取暖方式。在专项治理中,共检查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500余项,涉及建筑面积2600余万平方米。检查出市场违规和安全隐患3200余条,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420余份,下达停工整改150余份,下达行政处罚58件。
通过专项治理,基本消除了市政公用设施带病运行隐患,提高了生产安全度,促进了施工现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市建筑施工和市政公用设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已基本到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外环线以内和区县建成区的施工现场基本上做到了围档实体化,施工用电闸箱标准化,高处防护密目网封闭化。
去年“非典”期间,为了防止疫情蔓延,给施工现场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按照建设部《关于做好建筑施工务工人员就地务工和防控“非典”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我们采取控制队伍流动及民工返乡,现场实行封闭管理,测试体温,卫生消毒,宿舍通风等强制性措施,并对全市在施建筑工地开展了全面检查,重点做好施工现场卫生清整,对186个工地进行停工整改。由于动作快、措施到位,我市20万民工和30万本市建筑队伍未发生一例非典疫情。
三、抓强制性标准,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落实强制性标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企业落实强制性标准,作为企业资质评定和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按照建设部的指导意见,率先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认证,促使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按照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评价标准,我市制定了《天津市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考核认定标准(试行)》。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共五个分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和设施管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实绩考核。在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条件考核时,有一个分项考核内容不合格,给予一个月整改再重新认定;有两个分项考核内容不合格,需两个月整改再准予申报。此期间禁止企业承揽新的工程。三个以上分项考核内容不合格,认定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不合格。对企业实行停业整顿,本市企业不准进入市场投标,外地进津施工企业取消在津施工备案资格。市区两级共组建了23个安全考核评定机构,去年完成了对全市总承包资质企业的考核认定工作,有8家企
业被暂停了市场准入资格。此办法的实行促使企业的管理者主动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安全总监职位。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促使企业加强了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人员配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及时淘汰落后机械设备,强化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使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
为保证企业安全费用的投入,2001年我市由建委、计委、财政局联合发文做出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中标价以外按规定比例单独记取安全和文明施工措施费,开工前先行向施工企业支付。这一措施对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建筑法》的要求,2001年我市还按工程项目建立了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当年在部分工程项目中进行了试点。去年,这项保险制度已在全市建设项目中全面强制性实施。
四、抓全员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为使企业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农民工安全防护意识,我市加大了培训力度,将过去管理部门专业培训转变为分类别、分层次的全员培训机制。全市共设立了28个安全培训站和农民工夜校。二级以上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由市安全站负责培训;区县建委负责组织三级企业的培训;项目经理培训委托建筑业协会进行,作为项目经理再教育的必学科目。与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对特工种等关键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考核;由市施工队伍管理站对进津分包企业负责人和民工队长进行安全培训。由培训部门颁发员工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在培训的方式上,除了定期集中讲课外,还采取召开全市大会、知识竞赛、推广先进典型等方式,使安全生产法规人人皆知,常抓不懈。去年一年,我市有关建设安全生产的 大会就召开了5次。为了加强警示教育,我市把4月15日定为“安全警示日”。每年利用“4.15”活动日召开全市建设安全生产大会,已经坚持15年。国家《安全生产法》颁布后,我市组织开展以《安全生产法》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共有近万人参加了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去年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颁布后,我市集中了40天时间,专题开展《条例》的宣传学习活动。分别组织了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企业的法人代表、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学习《条例》。今年春节后的第一天,我市召开了全市学习贯彻《条例》大会,并邀请建设部有关领导亲自授课,为《条例》的贯彻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组织观摩,促进施工现场达标活动。去年全市共组织八次现场会,2300人次参加观摩活动,全市共申报214个工地参加评选,评出10个文明样板工地和60个市级文明工地。
通过培训教育,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知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操作层安全生产技能和农民工安全防护意识,为保证施工生产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抓机制创新,安全执法与建筑市场执法联动
虽然我市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从总体上比较稳定,但在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监管力量不足、监管经费无来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市按照建设部的要求,在抓好日常监管工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治理活动基础上,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一是按照合并执法的原则,将安全执法的职能转移到建筑市场执法内容中,在市建设市场监察大队加挂了安全执法监察大队的牌子,将安全检查纳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之中,实行安全执法与建筑市场执法联动,加强了安全执法的力量。
并先后完成了区县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组建。目前市和21个区县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均设有安全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监管执法人员100余人。二是在监管机制上,由过去的只针对设施安全性进行检查,转变到不仅纠正安全生产隐患,还要督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追究企业安全责任行为。受到暂停投标资格处罚的企业不仅被检查工程要进行停工整改,企业全部在施工程均需进行整改,由市安全站抽验任意两个在施项目,合格后再恢复企业投标资格。
三是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将施工现场管理由过去的组织达标转为强制性,严格实施依法管理。开展文明工地评比活动由安全管理部门转移到协会负责组织。
四是建立建筑业企业和管理人员信用档案,将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信誉和市场准入挂钩,使之成为进一步推动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虽然我市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要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学习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契机,使我市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保证。
第三篇:创新举措完善机制推动政务督查工作实现新突破1
创新举措完善机制
推动政务督查工作实现新提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务督查工作,以服务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推动工作落实为目标,政务督查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夯实基础,在督查保障上实现新加强
做好督查工作,首先必须夯实基础。我们从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健全机构入手,为更好地开展督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创新理念,明确督查思路。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崭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用更新的理念、更开放的思路开展督查工作。近年来,我们根据新形势的要求,确定了“反映真实情况、提出有效建议、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工作落实”的督查工作新思路,提出“摆脱旧的思维定势,督查摆位要高;突破旧的权能限制,督查范围要广;跳出旧的评价标准,督查效果要好”的新任务,明确了“五个 1
必须督查”的工作定位,即:上级部署的任务必须督查,全区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督查,重点建设项目必须督查,各级领导批办件必须督查,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督查”。新理念、新思路的确立,为新时期督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完善机制,落实督查职责。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做好督查工作的根本保证。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督查工作的意见》,指导全区督查工作。为规范工作程序,明确工作职责,制定了《区政府督查室督查工作考核办法》、《区政府督查室各科室工作职责》等规范性文件,使督查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
(三)健全机构,充实督查力量。做好督查工作,加强工作队伍建设是关键。我们抽调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勤奋敬业的人员充实到督查队伍,督查室由原来的3名工作人员,调整到现在的3个科室、9名工作人员,并明确科室分工。同时,我们狠抓了理论政策、业务知识培训和廉洁教育,形成了机构健全、力量充实、运转高效的督查工作体制。
二、创新招法,在督查方式上实现新转变
为做好督查工作,我们积极探督查工作新方式,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由被动督查向主动督查转变。过去我们更多的是“奉命督查”,主动性、时效性较差。通过强化责任意识,我们提出督查工作要超前站位、主动介入,坚持将事后督查与事中推动、事前调研相结合,实施主动督查。年初,在区委、区政府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和迎接国家卫生区复审列入今年的重点工作后,我们不等不靠,自觉、主动地深入社区、商业网点、车站等重点部位,督促、推动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文明、不卫生现象加大整改力度,收到良好成效。
(二)由静态督查向动态督查转变。督查事项中,有很多完成时限较长、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这就要求必须持续追踪,进行动态督查。对此,我们跟踪进度、反复督查、一督到底。在推动督促金伟晖高档溶剂油等市级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成立专门督查小组,采取了“周报告,月通报”的督查方式,按项目建设节点,进行动态督查、动态汇报、动态反馈,确保了项目建设的有序推进。
(三)由简单督查向纵深督查转变。我们摒弃了仅仅在办公室打电话、发通知、要材料的做法,坚持直接深入现场、到基层,同时采取列表督查、照片督查、联合督查、明查暗访等灵活多变的督查形式,从更深层次、更宽角度关注决策落实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督查中小学校危陋房屋整修过程中,我们不跟所在街镇和主管部门打招呼,直接深入学校,查看危陋程度、催促整修进度,使整修工作在新学期开始前顺利完成。
三、拓展职能,在督查效果上实现新突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积极拓展工作职能,既当好服务领导的助手,又当好服务基层的帮手和服务群众的能手。
(一)深化督查职能,使政府各项决策得到有效落实。对上级和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实行全方位督查督办。既看工作措施,又看实际效果;既看取得的成绩,又看存在的问题。今年以来,共开展督查千余人次,重点对经济指标、“三区两园”建设、二十项民心工程等全区重点工作进行督查,共写出督查专报246篇,其中27 篇获得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批示,有力地推动了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创新协调职能,使部门难点工作得到有效推动。在实际督查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部门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提高了督查工作的实效。今年我区涉农镇街建设5座污水处理站,由于涉及部门较多,镇街自身难以协调,我们召开专题协调会10余次,帮助基层单位成功解决了项目选址、土地变性、预算投资评审、招投标等问题,受到了各方的好评。
(三)拓展服务职能,使社会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我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把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作为发挥督查职能的重要方面,坚持在督查中服务、在服务中督查。今年我区遭遇60年一遇的强降雨,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受到很大影响。“雨情就是命令”,我们冒雨深入现场督查防汛工作,实地检查排水设施运转情况和群众的受灾情况,及时调度相关力量保证群众安全度汛。雨后,我们还督促、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群众漏雨房屋进行维修、对排水管网进行改造。今年以来,共督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1800余个,办结率99%。
各位领导、同志们,虽然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上级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兄弟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先进经验,创新工作招法,提升工作水平,努力推动政务督查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四篇:沾化县地税局加强新税源管理实现新突破
沾化县地税局加强新税源管理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该局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地位和突出作用,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完善管理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新税源控管,增强管理能力,积极形成专业化分类管理机制、集约化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体化协作联动机制相辅相成的立体化税源管理格局。一是细化户籍管理制度的落实。通过加强与工商、国税部门的横向联系,加强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实现户籍信息共享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对“新办户”的办证监管,减少“双漏户”,提高管户率。二是强化辅导与服务工作。对新办证户,坚持“首次上门辅导服务制”,对企业有关税种鉴定、申报期限、申报表格填写等进行专门的上门辅导与服务,并通过预留电话联系制,把开设的“提醒服务”“预约申报”“预约上门服务”等服务措施告知纳税人,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纳税评估工作。通过对新办户的纳税评估,促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更新纳税人基本信息,掌握企业资金运作以及涉税税款的缴纳情况等,有无提前生产等应税补税行为,为下一步的税收管理打好基础。四是加强责任监督工作。该局实施按地区划分、强化责任,大力实施首问负责制,结合日常检查,加强对辖区税源户的巡查监督,突出对新办税源户回访制度,并结合年终考评等,督促税收管理人员落实好各项制度,提高对新税源的管理水平。(沾化县地税局)
第五篇:创新社会管理 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创新社会管理 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随着我市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的城市意识的不断提高,市民的城市文明意识渐趋形成,这为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政府和各相关机构作为城市综合执法与城市管理的主力军所应努力的方向,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城管理念,营造宽松城市管理环境。
近几年来,在城市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对临时性摊点的管理。妥善处理此类重点问题,应积极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办法,明确位置、提出要求、规定时间,可以在每年的八、九月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消除对市容环境的影响,不仅起到缓和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减少执法阻力,而且因其亲和力大,吸引顾客维持生计,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
二、导之以行,切实提高市民素质,形成全民参与良好氛围。
首先,要切实加强道德素质培养。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在维持公共生活秩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要不断提高市民法律素质。政府应发挥助推器的作用,将城管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一起普及,为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外,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广度、深度和密度,在全社会形成城市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明确责任,完善法规,建立齐抓共管的城管机制。
城市管理需要社会各界及各级各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通过把落实城管责任与办理相关手续结合起来等手段,实现既扩大就业又无害环境。另一方面,各部门要减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行政干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将影响城市管理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纳入,形成适应城市发展的法制体系,以此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提升效能,依托技术,加速推进“数字城管”建设。
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告别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科学化要效能,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实现由“小城管”向“大城管”,由小服务向大服务,由小平台向大平台的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总之,城管要得到社会全民认可,文明执法是必须长期坚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的一门课题,相信在全体城管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远大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