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科学管理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新突破
创新科学管理实现农机管理标准化新突破
农机工作以创建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创优达标活动为目标,紧密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机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现代农机管护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狠抓农机工人素质,加强农机标准化培训,强化农机生产作业质量标准,保证了全年农业生产农艺措施的实施,实现全年粮食总产新高。
三座标准化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初具规模;完成219人次农机驾驶员考证培训,驾驶员持证率达98.6%,农机车辆挂牌率达98%,实现全年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 ;自主技术研发的水稻育秧营养土自动化生产设备,已申请专利,并推荐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打造现代农机示范区,构建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
现代化大农业生产需要现代化农业机械,现代化农业机械需要现代化农机管护体系,以“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为?酥镜南执?化农机标准化管理服务体系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确定了“一个中心、二个场地、三个站点、四大功能”为目标的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体系。
一个中心:即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二个场地:一个标准停放场和一个临时停放场。
三个站点:即油料站、维修站、配件站。
四大功能:生产指挥、维修保养、培训学习、停放展示。
2012年农机管护基础建设总投入2170万元。
1.1 新建三区25作业站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处,占地面积4615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798.16平方米。
1.2 改扩建六区74作业站农机管理服务中心一处,占地面积28432.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201.62平方米。
现代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坚持“六统一、七加强”原则,农机具管理达到“全、净、齐、松、卸、涂、垫、封、美、好”十字标准,确保了全年农机具技术状态完好,检修、维护、保养及时到位,发挥了农机具的最大效率,检验合格的农机具才能投入生产作业,统一作业质量标准,严格按农业农艺标准要求验收,全面提升了农机标准化作业水平。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的使用发挥了“四地”作用,即:农机工人的培训基地、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园地、农机作业统一质量标准及农机维护保养的场地、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领地。成为农机工作者和农业机械理想的家园,展示现代化大农机的重要窗口。加强农机服务培训力度,提升现代农机工人素质
结合农机标准化管理创优活动,全面提高农机工人素质,推进农机标准化作业质量。我们积极探索和创新培训方式,通过对农机工人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狠抓农机队伍建设,使驾驶操作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重点对农机技术人员和有机户进行农机技术和作业标准培训,加强农机管理干部素质培训作为提升农机标准化的首要任务,通过采取机械厂家技术员集中办班操作培训,生产作业现场示范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方法的培训,冬季以集中培训为主,春、夏、秋开展阶段性农机生产标准短期培训,结合农业生产阶段进行现场培训,备耕生产主要进行整地和播种、插秧机械的服务培训,夏管进行喷药机械的作业标准,秋季进行收获机械的准备维护保养互动培训,2012年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30余次,培训农机工人3000多人次,下发各种技术保养资料5000多份。强化农机新技术推广,完善农机标准化生产新标准
2012年农机部门紧紧围绕种植业生产要求,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更新投入力度,继续从国外引进先进农业机械。全年实现农机更新总投入达到7286万元,其中国家农机购置补贴929万元;政策补贴资金173万元;利用厂商和银行消费贷款资金1246万元;个人筹资4938.2万元。重点推广了水稻高性能插秧机,先进水稻、玉米收获机械,70马力以上拖拉机,玉米灭茬机等多项新机具,这些新机具的应用成效显著。
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探索水稻全程机械化新措施,结合水稻工厂化育秧发展需要,从2010年开始调研和论证水稻育秧营养土自动化生产设备,通过农机部门自主技术研发,经过论证和试验营养土加工设备已从第一代机械人工控制升级为第二代电子智能自动控制,使水稻育秧标准有了质的提高,营养土加工车间实现了人力手工作业向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经过3年的研发和改进,2012年春育秧基地实现了由育秧营养土加工车间供土600立方米,可提供7千亩水田育秧用土量。水稻育秧营养土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实现了营养土加工工厂化,生产的营养土经合理优化配置,可避免农户自由取土造成的营养不均衡,易发生病药害等情况,实现水稻育壮秧。生产设备为全程机械生产电子触控屏幕操作,机械化程度高,可统一控制生产作业,操作简单,节约人力。与普通土壤相比,壮秧率平均提高10%,亩均效益提高40~50元。强化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实现农机标准化生产无事故
2012年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紧紧围绕农机安全生产为中心,认真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农场备耕、夏管、秋收农机安全生产的实际,有序开展“农机百日安全”、“平安农机”等活动,广泛进行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全年设立农机安全活动方面的大条幅30条、字块式宣传标语72条、条式宣传标语350余条、印发宣传单8000张。积极开展场县共建,实现农机作业新突破
结合新一轮农机标准化管理达标与创新活动,我们将继续提高农机综合机械化率,确保农机安全生产无事故的目标,完善农机标准化作业优机、优质、优价制度,全面实现农机标准化作业统一管理,狠抓农机队伍建设,强化农机维护和保养培训,提升驾驶操作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内提素质,外树形像,使农机标准化管理成为现代大农业的重要支撑。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机标准化管理创新,加快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现代农机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机生产作业标准全面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161441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管理局农业科学研究所)
第二篇:创新社会管理 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创新社会管理 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随着我市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们的城市意识的不断提高,市民的城市文明意识渐趋形成,这为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也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政府和各相关机构作为城市综合执法与城市管理的主力军所应努力的方向,我认为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城管理念,营造宽松城市管理环境。
近几年来,在城市管理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对临时性摊点的管理。妥善处理此类重点问题,应积极采取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办法,明确位置、提出要求、规定时间,可以在每年的八、九月开辟“绿色通道”,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消除对市容环境的影响,不仅起到缓和管与被管的对立关系,减少执法阻力,而且因其亲和力大,吸引顾客维持生计,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
二、导之以行,切实提高市民素质,形成全民参与良好氛围。
首先,要切实加强道德素质培养。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在维持公共生活秩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要不断提高市民法律素质。政府应发挥助推器的作用,将城管法规与其他法律法规一起普及,为城市管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外,还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广度、深度和密度,在全社会形成城市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三、明确责任,完善法规,建立齐抓共管的城管机制。
城市管理需要社会各界及各级各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一方面,要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通过把落实城管责任与办理相关手续结合起来等手段,实现既扩大就业又无害环境。另一方面,各部门要减少对城市管理工作的行政干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将影响城市管理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地纳入,形成适应城市发展的法制体系,以此建立起长效机制。
四、提升效能,依托技术,加速推进“数字城管”建设。
城市管理工作要主动告别传统管理模式,向信息化、科学化要效能,以智能化、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效能,实现由“小城管”向“大城管”,由小服务向大服务,由小平台向大平台的转变,进而实现城市的“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管理。
总之,城管要得到社会全民认可,文明执法是必须长期坚持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的一门课题,相信在全体城管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远大目标一定能实现。
第三篇:理念、制度、方式“三创新” 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理念、制度、方式“三创新” 实现社会管理“新突破”
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是改革开放新阶段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创新社会管理,不单是维稳行为、管控行为和部门行为,更重要的是执政行为、人本行为和社会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面临诸多问题,重管理轻服务、重指令轻倾听、重打压轻疏导等管理理念长期存在,管理体制格局与快速变动的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化的利益结构和人民的多元化需求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社会管理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简单粗暴等情况,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外地人与本地居民之间、企业与工人之间等等的深度隔阂,甚至引发重大的群体性事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实现社会管理的制度化和科学化,要从理念、制度、方式上实现创新,突破社会管理的“瓶颈”。
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实现理念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管理理念的变化决定着矛盾化解的质量。在一些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着“被动式管理”、“单向约束”等管理理念。创新社会管理,各级领导干部要从传统的“整治命令”思维转变到“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使人民群众经济上有成就感、政治上有优越感、生活上有归属感、精神上有愉悦感、保障上有安全感。
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实现制度创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我国社会管理中政府采取“包打天下”、“单打独斗”的做法,在实际工作中长期存在“各管一段”互不衔接和“共管一段”责任不清等问题,越位、错位与缺位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创新社会管理,要深化对城乡管理体制、社区管理体制、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公共资源投入管理体制的改革,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明确各部门、各主体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实现方式创新。在社会管理中,有些领导干部还是习惯于运用高压的“硬”手段,不习惯用沟通协调、道德约束、自律互律的“软”手段,容易造成干部与群众之间矛盾的激化,甚至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出现。创新社会管理,要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从习惯于事后“灭火”转变到源头“防火”,从青睐硬性行政手段转变到重视运用经济、文化、行政、道德、科技等综合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管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也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观念转变上做文章,在体制机制上出实招,在手段方法上下功夫,大胆创新,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
第四篇:创新机制严格执法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新突破[推荐]
创新机制 严格执法 实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新突破
我市的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建设部的支持指导下,认真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和建设部关于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系列要求,建设安全生产逐步走向制度建设和依法管理的轨道,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处于稳定状态。特别是在去年,我市克服“非典”造成的影响,认真抓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创新监管机制,实行安全执法与建筑市场执法联动,加大安全执法和查处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年百亿元产值死亡率为4.6,未发生三级以上重大安全事故,全市建筑施工和市政公用企业的安全生产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主要做法是:
一、抓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近年来,我市注重加强制度建设,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组织领导。我市建立了建设系统安全生产领导机构,由建委一把手负责,分管安全工作的副主任,各局、集团总公司主要负责人,各区县建委主要领导组成安全委员会,负责全行业、全系统安全生产工作。在建设系统
各局级单位和企业集团设立安委会,由一把手直接负责。确保层层落实责任。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建设。市政府于2001年9月以政令方式出台了《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规定》,规定了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五方的安全责任。我市还编制了《天津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保证资料(试行)》,统一了施工现场安全保证资料,指导企业对安全保证资料的收集、整理、完善和归档管理工作;颁发了《施工现场管理达标规定》(23条禁令)和《扬尘控制八项标准》、《民工宿舍冬季取暖标准》,将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法规化。使工地围档、临建设施、控制扬尘、材料堆放、施工道路、冬季取暖和生活区管理都做到有章可循,施工现场全面实行标准电闸箱(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保),规范和提升了用电设备安全性能。并建立了施工安全监督申报、全过程监督和安全生产评价三项制度。解决施工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共性问题。这些法规制度对加强我市建设安全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安全生产与市场准入挂钩。为有效督促企业落实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责任,我市采取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城建系统12个局、集团总公司和5个外埠建设厅驻津办事处“一把手”每年均要向市建委递交安全生产责任书。责任目标是杜绝重大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从业人员万分之零点六以下。同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与市场准入挂钩。
对于企业发生安全伤亡事故或检查出存在安全严重隐患的,在企业资质及项目经理资格年检时,视情况作出年检不合格、暂停投标资格或降级的处理。企业发生安全死亡事故,死亡一人的,停止其三个月的市场投标资格;死亡两人的,停止半年市场投标资格。问题严重的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去年全市共对18家发生死亡事故的施工企业分别给予了三个月到一年的限制市场准入的处罚。对发生事故的工程项目分别给予停止项目经理资格半年、降低资格或吊销资格的处罚。对检查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给予项目所在企业停止一个月市场投标资格的处罚,去年共对31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或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企业实施了限制市场准入的处罚。对一级建筑施工企业的不良业绩向建设部备案,限制其在国内建筑市场的再投标。对我市雪莲路立交桥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还进行了行政责任追究。对事故单位的企业负责人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并对监理单位和项目总监同时给予了处罚。在全市施工企业中引起很大震动。通过限制市场准入的手
段对违规企业进行强力约束,使安全管理的压力传递到每个企业和每个项目经理增强了各级领导抓好安全工作的自觉性,企业主动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抓专项治理,加大安全检查力度
去年我们按照建设部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针对安全生产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开展了八项专项治理。一是城市燃气设施的专项治理,重点治理非法经营液化气、违章占压燃气管道、使用未检钢瓶问题;二是开展客运交通的专项治理,重点查处公交车辆带病上路;三是垂直运输机械专项治理,重点治理塔吊、物料提升机和外跨电梯运行中的违章指挥和违章操作;四是高处作业防护专项治理,重点是超高脚手架的搭设和密目安全网的挂设。五是施工用电的专项治理,推行标准电闸箱,严禁私接乱拉电线和一闸多机,做到“一机一闸一漏保”;六是基坑支护专项治理,将地铁车站以及深基坑施工作为重中之重。七是对建筑施工钢管、扣件的专项治理,建筑工地禁止使用不合格钢管、扣件,新购进钢管、扣件一律实行交易备案制。八是对冬季农民工住宿采暖的专项治理,对采暖方式进行统一规范,只允许采用集中住宿基地、连接燃气管道、室外标准炉具、单独敷线电暖气四种取暖方式。在专项治理中,共检查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1500余项,涉及建筑面积2600余万平方米。检查出市场违规和安全隐患3200余条,下达隐患整改通知单420余份,下达停工整改150余份,下达行政处罚58件。
通过专项治理,基本消除了市政公用设施带病运行隐患,提高了生产安全度,促进了施工现场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市建筑施工和市政公用设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已基本到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外环线以内和区县建成区的施工现场基本上做到了围档实体化,施工用电闸箱标准化,高处防护密目网封闭化。
去年“非典”期间,为了防止疫情蔓延,给施工现场创造安全生产环境,按照建设部《关于做好建筑施工务工人员就地务工和防控“非典”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我们采取控制队伍流动及民工返乡,现场实行封闭管理,测试体温,卫生消毒,宿舍通风等强制性措施,并对全市在施建筑工地开展了全面检查,重点做好施工现场卫生清整,对186个工地进行停工整改。由于动作快、措施到位,我市20万民工和30万本市建筑队伍未发生一例非典疫情。
三、抓强制性标准,加大企业安全生产投入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落实强制性标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把企业落实强制性标准,作为企业资质评定和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按照建设部的指导意见,率先实施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认证,促使企业加大对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资金的投入,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按照建设部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评价标准,我市制定了《天津市建筑业企业安全生产考核认定标准(试行)》。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共五个分项,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机构和人员管理、安全技术管理、设备和设施管理以及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实绩考核。在对企业实施安全生产条件考核时,有一个分项考核内容不合格,给予一个月整改再重新认定;有两个分项考核内容不合格,需两个月整改再准予申报。此期间禁止企业承揽新的工程。三个以上分项考核内容不合格,认定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不合格。对企业实行停业整顿,本市企业不准进入市场投标,外地进津施工企业取消在津施工备案资格。市区两级共组建了23个安全考核评定机构,去年完成了对全市总承包资质企业的考核认定工作,有8家企
业被暂停了市场准入资格。此办法的实行促使企业的管理者主动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有的企业还专门设立了安全总监职位。通过开展这项工作,促使企业加强了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人员配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及时淘汰落后机械设备,强化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措施,使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和提高。
为保证企业安全费用的投入,2001年我市由建委、计委、财政局联合发文做出规定,要求建设单位在中标价以外按规定比例单独记取安全和文明施工措施费,开工前先行向施工企业支付。这一措施对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建筑法》的要求,2001年我市还按工程项目建立了施工人员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当年在部分工程项目中进行了试点。去年,这项保险制度已在全市建设项目中全面强制性实施。
四、抓全员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
为使企业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操作人员安全操作技能,提高农民工安全防护意识,我市加大了培训力度,将过去管理部门专业培训转变为分类别、分层次的全员培训机制。全市共设立了28个安全培训站和农民工夜校。二级以上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由市安全站负责培训;区县建委负责组织三级企业的培训;项目经理培训委托建筑业协会进行,作为项目经理再教育的必学科目。与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对特工种等关键岗位操作人员进行考核;由市施工队伍管理站对进津分包企业负责人和民工队长进行安全培训。由培训部门颁发员工安全知识培训合格证。在培训的方式上,除了定期集中讲课外,还采取召开全市大会、知识竞赛、推广先进典型等方式,使安全生产法规人人皆知,常抓不懈。去年一年,我市有关建设安全生产的 大会就召开了5次。为了加强警示教育,我市把4月15日定为“安全警示日”。每年利用“4.15”活动日召开全市建设安全生产大会,已经坚持15年。国家《安全生产法》颁布后,我市组织开展以《安全生产法》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共有近万人参加了这项活动,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去年底,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颁布后,我市集中了40天时间,专题开展《条例》的宣传学习活动。分别组织了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企业的法人代表、项目经理和安全管理人员学习《条例》。今年春节后的第一天,我市召开了全市学习贯彻《条例》大会,并邀请建设部有关领导亲自授课,为《条例》的贯彻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市还大力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活动,组织观摩,促进施工现场达标活动。去年全市共组织八次现场会,2300人次参加观摩活动,全市共申报214个工地参加评选,评出10个文明样板工地和60个市级文明工地。
通过培训教育,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的安全知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操作层安全生产技能和农民工安全防护意识,为保证施工生产安全打下了良好基础。
五、抓机制创新,安全执法与建筑市场执法联动
虽然我市建设系统安全生产从总体上比较稳定,但在安全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监管力量不足、监管经费无来源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市按照建设部的要求,在抓好日常监管工作,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和专项治理活动基础上,积极探索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一是按照合并执法的原则,将安全执法的职能转移到建筑市场执法内容中,在市建设市场监察大队加挂了安全执法监察大队的牌子,将安全检查纳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之中,实行安全执法与建筑市场执法联动,加强了安全执法的力量。
并先后完成了区县建设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组建。目前市和21个区县两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均设有安全监督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监管执法人员100余人。二是在监管机制上,由过去的只针对设施安全性进行检查,转变到不仅纠正安全生产隐患,还要督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追究企业安全责任行为。受到暂停投标资格处罚的企业不仅被检查工程要进行停工整改,企业全部在施工程均需进行整改,由市安全站抽验任意两个在施项目,合格后再恢复企业投标资格。
三是根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将施工现场管理由过去的组织达标转为强制性,严格实施依法管理。开展文明工地评比活动由安全管理部门转移到协会负责组织。
四是建立建筑业企业和管理人员信用档案,将企业安全生产与企业信誉和市场准入挂钩,使之成为进一步推动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
虽然我市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与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要虚心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学习贯彻《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契机,使我市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保证。
第五篇:沾化县地税局加强新税源管理实现新突破
沾化县地税局加强新税源管理实现新突破 今年以来,该局充分发挥税源管理在税收征管中的核心地位和突出作用,依托信息化手段,创新完善管理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新税源控管,增强管理能力,积极形成专业化分类管理机制、集约化管理运行机制和一体化协作联动机制相辅相成的立体化税源管理格局。一是细化户籍管理制度的落实。通过加强与工商、国税部门的横向联系,加强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实现户籍信息共享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对“新办户”的办证监管,减少“双漏户”,提高管户率。二是强化辅导与服务工作。对新办证户,坚持“首次上门辅导服务制”,对企业有关税种鉴定、申报期限、申报表格填写等进行专门的上门辅导与服务,并通过预留电话联系制,把开设的“提醒服务”“预约申报”“预约上门服务”等服务措施告知纳税人,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强化纳税评估工作。通过对新办户的纳税评估,促使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和更新纳税人基本信息,掌握企业资金运作以及涉税税款的缴纳情况等,有无提前生产等应税补税行为,为下一步的税收管理打好基础。四是加强责任监督工作。该局实施按地区划分、强化责任,大力实施首问负责制,结合日常检查,加强对辖区税源户的巡查监督,突出对新办税源户回访制度,并结合年终考评等,督促税收管理人员落实好各项制度,提高对新税源的管理水平。(沾化县地税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