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高玉娟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2016.5.18)剖析(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22:57: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A高玉娟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2016.5.18)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A高玉娟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2016.5.18)剖析》。

第一篇:A高玉娟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2016.5.18)剖析

信用管理师综合评审--论文(设计)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

管理对策

学生名字: 高玉娟 准考证号: 160500001027 资格名称: 信用管理师 级 别: 职业资格一级 报 考 点: 广州 提交日期:

论文基本要求

1.论文的撰写应结合信用管理相关专业学习,选取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论题。

2.论文篇幅 1级一般为 3000字以上,最多不超过 5000字。

3.论文应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逻辑清楚,文字流畅,结构严谨。

4.论文字体规范按《广东省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综合评审论文写作规范》和“论文样板”执行。

5.论文应书写工整,标点正确,用微机打印后,装订成册。

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考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I

摘 要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为贷款难。影响中小企业贷款的因素很多,其中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银行普遍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资金运用的压力加大,开拓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已成为现实的选择。本文从理论上就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评估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建立完善有效的信用评价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零售贷款;信用评估

II

目录

摘要·······················································Ⅱ

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特殊性 ·································1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2

(一)信用评分模型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2

(二)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为每个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2

三、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2

(一)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2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环境···············3 参考文献······················································4

III

一、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特殊性

中小企业贷款相对大企业具有额度小、时效性要求高、期限短、频率高、对贷款价格敏感度低等特点,这在信用风险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机制上提出了与大型企业不同的要求。按照《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规定,贷款总金额较小的中小企业贷款可以作为零售贷款管理,中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因此也具有零售贷款信用风险的特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1年1月发布的 《内部评级方法》把零售贷款定义为:“由大量小额贷款所构成的同质组合,这些贷款的借款人是消费者或者小企业,任何单笔贷款所增加的风险较小。”两年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3年7月发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给出零售贷款更详细的界定。归入零售贷款的资产需满足下列标准:

(1)对个人的贷款,包括循环信贷和信用额度,个人定期贷款和租赁,不管金额大小,均作为零售贷款对待;

(2)住房抵押贷款,不管其金额大小或是以共同拥有的住房作抵押物,只要借款人是拥有住房的个人均作为零售贷款;

(3)对小企业的贷款,如果银行包括其控股的金融机构作为一个整体对单个小企业的总贷款金额在100万欧元以下,则将其作为零售贷款。个人担保的小企业贷款作相同处理。此外,银行需对零售贷款进行打包,组成资产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

该协议要求银行必须利用至少五年的数据来估计零售贷款的信用风险特征,包括违约风险暴露(EAD)、预期损失(EL)、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有效期限(M)、意外损失(UL)等。

零售贷款的信用风险有其特殊性。首先,零售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是个人或小企业,缺乏评级资料可供利用;其次,单笔贷款的金额相对较小。第三,借款人是否违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因素。如违约的社会成本、信息成本和法律成本,这些因素很难量化。第四,零售贷款缺乏二级市场。无法根据二级市场的价格来建立价格预期或进行价值评估。尽管资产证券化技术实现了抵押贷款、信用卡或汽车贷款组合的流动,但是人们对单笔零售贷款的信用风险主要变量如LGD、PD等依然知之甚少。因此,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特殊性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公司贷款业务或批发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应针对中小企业特点和贷款风险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建设

(一)信用评分模型是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发展趋势

传统方法中,专家制度属于单变量测定法,它的缺陷在于不能对不同的财务比率的重要性进行排序,评级结果主要凭借专家的主观判断,标准不一致、随意性大。综合评估方法是目前国内银行普遍采用的方法,简便易行,比较适合规模较大的公司,但用该方法评估中小企业成本高、效率低、评级的标准不科学,导致中小企业准入门槛过高,无法获得银行贷款。信用评分模型的优点是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决策更有效率等。信用评分模型的应用可以提高贷款申请过程的速度,以及实现借款过程的自动化。凭借信用评分的帮助,银行能够在很短时间内量化与特别申请者信用关联的风险。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数量众多、数额较小的中小企业。[1]

目前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和应用在国内还比较落后,但随着金融非中介化趋势加强,中小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程度也加强,因此,借鉴国外信用风险定量度量和管理的经验、成果,构建新型的信用风险识别模型,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近年来中小企业贷款违约已经积累了一定量样本,为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的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为每个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银行能够通过征信系统低成本获取企业和企业主各类信息,将有助于其建立完善、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也将有助于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企业和企业主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建立信用体系对控制信用风险、提高贷款质量、提高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和积极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一)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从银行的角度看,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产品设计与客户分类相结合。利用信用风险模型对中小企业客户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针对细分的客户群,开发出适合该客户群收益、风险与流动性特征的创新产品,在通用评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开发针对特定行业、贷款项目的更实用的、精准度更高的各类专用评分模型。既能够提高银行的产品营销能力和竞争力,又能够运用利率杠杆来管理风险。

2.注重提高银行信用风险分析技术。一是要注重财务指标的分析,尤其是现金流分析。地方性银行尤其要改变以往只看有无抵押、担保的传统做法,应充分利用企业财务指标建立信用风险分析模型。二是要注重对非财务指标的考察,加强对企业家个人信用状况、企业特征等非财务指标的分析,建立包含这些关键指标的信用评分模型,使得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更全面、客观。

3.注重积累中小企业信贷历史数据。优秀模型的建立需要多年的历史数据支持,目前中小企业历史数据资料非常欠缺,央行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刚刚起步。应加快建设,搜集、积累更详细的数据,并建立数据及时更新的长效机制,使银行能够通过数据库低成本获取中小企业各类信息,为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的研发提供数据平台。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企业和企业家形成强有力的约束力,促进整个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

4.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是建立在真实、公允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基础上,信息不对称是制约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关键因素。建议尽快实现银行征信部门与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通过信息联网核查避免企业多套设帐、多套报表的情况,确保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征信管理部门在办理贷款卡审查的过程中,应要求企业提供经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财务报表。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市场监管,提高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保证验资报告、审计报告的公正、真实。[3]

(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制度政策环境方面的缺陷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违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四个方面对导致我国中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的制度因素和政策环境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1.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实证分析发现,利率、借款数额、借款期限等与违约之间具有内生性关系,利率是可以起到甄别企业风险和配置信贷资金的作用的。因而,要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改革,银行可以基于企业风险评价设置相应利率,一方面可以约束企业违约行为,一方面提高银行的收益。

2.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专业的信用增级公司为低信用级别企业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提供增级。信用担保制度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项金融支持制度。目前国内的担保公司在中小企业直接债务融资担保上的一大缺陷就是自身资本实力不足,不能最大限度地为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本着“政府扶持,市场运作,规范管理,加快发展”的原则,采取具体措施促进担保机构开展业务。

3.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健全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加强风险管理,增强诚信经营理念。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借鉴国内外客户信用分析模型、客户信用评级方法与技术、合约管理、营销预警和应收账款管理技术,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大力推行“3+1”1科学信用管理模式,从原始资料积累开始,对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根据企业和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授信额度,将信用管理的重点转向事前和事中阶段,形成信用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实现信用管理与企业经营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久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于铱 赵素云 信用评分模型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中的作用【J】 经济与管理2005(11)

【2】 夏立明

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基于供应链金融视角的研究【J】金融论坛 2011(10)

【3】 周云

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的完善【J】 企业经济

2011(07)【4】 赵婷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借贷风险基本特征及防范对策【J】时代金融 2005(03)【5】 孙小会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2005 【6】 刘殿辉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ERM)研究 【D】 辽宁大学 2010

【7】 苑清民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J】 经济管理 2005(11)

第二篇:浅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浅析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摘要:供应链金融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一个分支,能够较好地为企业提供由上至下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在此影响下,许多企业都会运用供应链金融的方式进行融资。但是,随着供应链金融在企业间的广泛应用,其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并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基于此,文章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分类及影响因素出发,深入探究了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所存在的困境,最后基于困境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有效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指的是商业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并为双方提供灵活的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通过供应链金融,能够将资金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容器,从而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模式。但是,供应链金融在扩大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依然存在诸多风险。例如,在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拥有更强势的地位,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则要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从而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最终导致整个供应链失衡。由此可见,通过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展开研究,能够有效缓解甚至解决这个问题。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一)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在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各种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随着资金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快速流动,必然会产生一定的金融风险。而这种金融风险,主要分为内在风险和外在风险两种。其中,内在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信息传递风险、操作风险三种。首先,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供应链线条上为各企业进行贷款,但是在归还贷款的时候却有多家企业因为自身因素未能及时归还贷款,导致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流水受阻。在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风险类型。其次,信息传递风险。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企业,但是由于企业大多都是独立经营的个体,而在供应链金融中也并未签署各种协议,因此当供应链金融的规模不断扩大时,必然会加大信息在供应链上错误传递的概率。而随着信息传递风险的产生,将导致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的信息传递出现偏差和分歧,同时商业银行也难以准确预估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而为商业银行引来诸多风险[1]。最后,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处理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操作不规范,由此给银行带来的各类风险。而外在风险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三种。首先,政策风险。每当国家的经济政策发生调整和改变时,都会对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资金筹集、投融资模式带来影响,从而放大供应链金融的经营风险。其次,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导致企业原定的销售计划无法顺利执行,资金没有回收到位,致使无法正常偿还商业银行贷款。最后,法律风险。为了对经济体制进行管控,国家会出台相应的经济法律政策。正是由于经济法律政策制定存在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运转带来负面影响。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在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是产生次数最多的一种风险。而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自身资质。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考察中,企业自身资质是考察的重点。和传统信贷风险考察不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不仅要考察企业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和企业业务存在密切往来企业的核心素养。因此,当企业的自身资质,以及业务来往企业的核心素养开始下降时,很容易导致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出现信用风险。其次,行业因素。在供应链金融中,上下游往往会出现各行各业的企业。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出现部分行业火热,而部分行业萎靡的现象。其中,随着部分行业发展,从事该行业的企业就能快速扩大企业规模、业务规模,从而很好地为供应链资金进行输送。而对某些从事夕阳行业的企业,其企业规模以及业务规模将开始停滞不前,同时利润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由此阻滞了供应链金融的资金流转,最终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再次,供应链运营状况。在供应链金融运营过程中,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容易对供应链上的各种企业带来负面效应,进而对企业的偿还能力带来影响。最后,融资模式。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中,主要受到质押物、委托、法律风险、自然风险四种因素的影响。当这四种风险的任意之一在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中爆发时,都会引起信用风险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困境

(一)管理理念及风险规避策略有待创新

当前阶段,我国许多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以及风险规避策略方面存在偏差、滞后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依然认为通过完善抵押物担保手续就能降低信用风险,而没有兼顾授信主体、物流、信息流方面存在风险的可能性。其次,商业银行各部门信用风险规避策略缺乏创新。在商业银行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但是对具体落实到各部门执行,却始终缺乏明确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也未能在各部门间有效实行内部控制,导致信用风险上升的概率加大。最后,人力资源水平有待提升。在我国,许多商业银行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多由传统信贷部门员工担任。在此影响下,许多员工不仅在供应链金融经营方面并不熟悉,而且在相关的信息技术运用方面也存在不足,多重因素影响下信用风险将更加难以管控[2]。

(二)风险管理优化措施缺乏完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措施缺乏完善的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企业资质的评估过于依赖历史数据。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资质评估过程中,主要评估的是企业经营中的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而这些指标的获取,主要通过企业上一年财报获得。但是这种单调的评估方式存在一个弊端,即商业银行过于根据企业以往行业的数据为资质评估依据,而没有根据今年的行业发展设置新的评估指标。在此情况下,如果企业所处行业在今年发生动荡,而商业银行过于关注企业以往行业数据时,很容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评估判断。第二,核心企业资质评估信息不对称。在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需要及时了解核心企业的还款来源。但是有部分商业银行由于自身知名度不足、资金受限严重,导致授信额度达不到核心企业的要求,因此难以掌握核心企业的还款情况。第三,信息建设缺乏完善。许多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依然以人工操作为主,而没有及时应尽电子化信息平台,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

(三)缺少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根据2020年供应链金融调研报告中的数据指出,我国约有63%的商业银行,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预警体系依然处于进阶阶段,而尚未彻底完善。由此可见,正是由于缺乏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导致信用风险频繁出现。除此之外,在行业风险控制方面,大多数商业银行也并未建立系统性的控制,同时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行业经济分析团队以及部门,导致商业银行难以预估供应链企业的行业动态,自然无法做到提前预警,最终导致商业银行难以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掌握。

(四)供应链业务准入资格欠缺

当前阶段,由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授信和其他金融业务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其供应链业务准入资格依然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在供应链金融企业开展相应活动时,商业银行无法对企业的商品、应收应付账款、质押物等授信提供真实性评估,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业务无法通过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机制进行规避。因此在供应链金融中,由于缺乏真实性,导致其资金流转出现阻滞[3]。其次,除了企业质押物的真实性难以评估外,商业银行对供应链企业的信息也难以提供完善的评价流程。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都会基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状况、产品状况、供应链间企业关联度等内容,对其准入资格进行查证。但是,对质押物的查证如果没有深入市场价格、营业额度占比等方面,则会导致准入资格的查证过于片面,由此为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五)质押物风险管理水平及程序缺失

和常见的信贷业务不同,供应链金融的流程无论在主体还是程序都更加复杂,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质押物的风险管理上。当前,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招工难,质押物的风险管理主要依托《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条款对其操作流程、管理内容进行规范。但是,一旦这种风险管理程序出现漏洞,就会影响质押物的真实价格变化。随着质押物价格变化,轻则导致质押物变质,重则使供应链上下游的企业不再履行合约,而这些因素爆发都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一)创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对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以积极的、进取的、全面的管理理念为主。例如,除了加强对企业质押物的管控外,还需要加强对供应链经营过程中,授信主体、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掌控。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渗透于整条供应链中。其次,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并细分工作部门。商业银行唯有通过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将该系统落实到银行各部门中,才能有效降低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的产生。第一,商业银行不仅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人员从事供应链金融的运营工作,以期有效控制信用风险。第二,商业银行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所制定的各项操作规范,需要依托内部控制在各部门中予以落实,进而降低工作人员的失误。第三,为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员工,定期开展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及技能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供应链金融专业水平,提升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的控制能力[4]。最后,积极培养供应链金融业务人才,加大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的开发力度。一方面,为了有效地控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产生,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培养或是外部招聘的方式,吸纳具有供应链金融从业经验的人才。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又能使企业资质调查等工作更好展开。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金融中涉及的企业较多,商业银行需要聘请专业的开发人员,开发出一套供应链金融业务系统。借助该系统,能够对供应链中各企业的信息实时更新,方便商业银行随时掌握企业动态。

(二)构建动态化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

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作为量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基础,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有效对供应链金融提供评价指标,从而更好地防范信用风险。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构建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商业银行应该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特点以及服务对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别的企业,建立全新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引入模糊优选以及智能动态算法等技术,不断调整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指标体系的权重,使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准确、灵活[5]。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制定不同行业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等级划分与客户群体归类标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开展债项评级的方式,对诸如企业业务品种、业务流程、抵质押物、行业等风险进行度量,从而更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在违约之后的债项损失情况。

(三)建立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由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存在信息的非对称性、市场不确定性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以达到对信用风险的控制。一方面,商业银行需要为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构建节点,这些节点主要包括流动性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市场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信用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操作风险的关键风险指标节点。通过设置好四项风险节点,能够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关注供应链企业在资金、业务、市场等方面的表现[6]。另一方面,构建全面风险预警系统。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供应链上不同企业的行业特点,并结合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拓扑结构,进而将影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各项因素容纳其中,以便更好地开展预警工作。

(四)制定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评审机制

在供应链金融中,授信环节是信用风险发生的主要根源。基于此,商业银行应该摆脱传统信贷业务中,仅对企业发展、经营、财务等情况展开评估,而应该加强对供应链企业财务的出库、进库加强审查。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强化企业质押物的真实性和透明度。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需持续完善供应链金融平台企业准入资质的审查标准,并加强对企业仓储、运输等情况的审核,并将审核情况置于交易评审机制中,方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快速掌握彼此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关业务。

(五)强化质押物担保风险防范规则

为了强化质押物担保风险防范规则,商业银行可以将《物权法》《担保法》作为基础,并根据不同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情况,制定出风险防范规则。同时,在不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下,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质押物的市场价格、性质等展开评估,并通过制定不同质押物审核方式的举措,确保质押物的合理变现能力,此举能够在加强供应链企业稳定度的同时,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产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世界金融的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也逐渐趋于完善。但是这种完善依然没有达到万无一失的水准,信用风险这种最常见的供应链金融风险依然持续存在。而为了有效避免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产生,以及提升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可以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构建动态化供应链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建立供应链信用风险预警系统、制定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评审机制、强化质押物担保风险防范规则的方式实现,最终促进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获得持续性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晓明.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市场周刊,2021,34(4):130-132.

[2]李光荣,官银学,黄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特征、分析框架与管理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0(13):167-169.

[3]王睿旸.试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相关问题[J].现代商业,2021(24):107-109.

[4]曲丽.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商论,2021(21):82-84.

[5]陈帅男.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纳税,2020,14(1):257.

[6]安源.我国银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研究[J].山西农经,2020(12):160,162.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高玉娟

四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梅江小学 高玉娟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语文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应知道课堂教学要注意的关键是什么,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很重要,特别是导入部分。

导语是新课的引子,是教学一篇新课文的开场白,一段精彩的导语是一节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导语设计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根据不同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形式,设计时并要围绕教学内容,学习目标来构思,突出教学重点,避免华而不实,偏离课堂教学的主题。设计要注意简明、概括。导语应力求做到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用一段简明的导语,抓住课文内涵的要点实质和学习材料的核心内容,有利于概括教学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轻松掌握有关知识。设计要生动、有感染力。充满色彩的生动的导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去领略课文的风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严不能放任自流。当然,严也不能严得过度,以免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激情。

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从中获得知识。

第四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姜群

信用卡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一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卡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发布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发

发卡行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不仅要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尤其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其次,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预案,杜绝风险的蔓延,力求在第一时间和最小范同内予以处理。第三,对于发卡客户要加强分析,形成对当地某些行业、某些区域的预警通报。最后,对于持卡人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

第五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外资银行对我国信用卡业务的介入,信用卡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信用卡业务的不断发展,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分析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现状八手,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剖析信用卡信用风险的表现及成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强信用卡风险管理的建议,对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论文关键词:信用卡 风险管理 信用卡信用风险

信用卡(英文:CreditCard)是一种非现金交易付款的方式,是简单的信贷服务。信用卡一般是由银行或信用卡公司依照用户的信用度与财力发给持卡人.持卡人持信用卡消费时无须支付现金,待结帐日时再行还款。除部份与金融卡结合的信用卡外,~般的信用卡与借记、提款卡不同,信用卡不会由用户的帐户直接扣除资金。

信用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项业务随着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发卡行、特约商户和持卡人数的增多,信用卡风险逐渐体现出涉及面广、风险种类多样、危害性大的特点,而且信用卡风险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对信用卡风险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用卡信用风险概述

1、信用卡业务的风险类型

信用书业务是银行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具有银行传统业务产品的风险,也有信用卡业务特有的风险。银行业务存在的各种风险在信用卡业务中也同样存在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等。而其中造成信用卡业务资产损失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信用风险。根据研究资料和实务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因信用风险造成的损失占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风险损失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此,商业银行再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必须通过识别、计量和控制来严格预防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在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主要是因为持卡人信用不良或者信用状况恶化.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能偿还信用卡透支消费和预借现金等本金和利息、滞纳金等费用的风险。在实际业务中,针对持卡人信用风险暴露值和评价发卡机构的信用风险水平和控制能力均有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发卡机构而言,其主要指标是延滞付款率、滚动率和损失率。

一般而言,发卡机构开展信用卡业务时,其内部的业务处理包括了营销、销售、风险控制和作业四部分。这四部分处处都渗透着信用风险的风险防范点。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新申请的客户进行审核批准,根据客户提交的申请资料,进行资信审核后决定是否发卡和给予额度;

2)对持卡人异常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确认交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控制持卡人信用风险和伪卡、盗用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3)持卡人发生欠款逾期时,根据逾期金额和期限,采取措施进行还款提醒、催收.追缴欠款

2、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关于信用卡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我们不仪可以通过近年来的信息经济学加以分析.尤其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理论对商业银行信用卡信用风险进行全面的解释。

1)道德风险现象

在信用卡信贷市场上,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借款人项目失败承担的风险是固定的.但其成功时获利是不封顶的.所以当银行不能完全监督借款人行为时,借款人就会产生改变当初申请贷款时的用途,转而从事高风险但更高收益项目的动机,使银行的预期收益减少。银行而对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可以采用的措施之一就是提高逾期透支利率.可以用增加的利息收入来补偿可能出现的拖欠损失。

2)逆向选择现象

一方面,面对当前高利率,有许多安全客户退出了高价信贷市场,但仍有一部分危险客户他们凶抱着赖账的打算.所以利率再高他们也仍然敢贷款。另一方而,一些借款人为了支付高利率只好把贷款用于高利益高风险的项目上,这样也就加大了银行收不回贷款的风险。从而出现“劣质客户驱逐优质客户”的现象。

因此,由于发卡程序简单,事前潜在客户的信息收集、筛选不甚完善,事后的监控、监督成本较高,致使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问题表现更为突出。构成了信用卡业务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来源。

二、信用卡信用风险的管理现状

随着全球商务活动和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信用卡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方国家逐渐在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完善的发卡和受理网络、成熟的交易处理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然而,我国信用卡的发行远远晚于欧美地区。直到2002年,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大举进入信用卡发卡市场,信用卡的发卡和受理业务才得到迅速发展。

1、国外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信用卡业务的快速发展,信用卡风险也逐渐显现。其中最为主要的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信用卡先消费后还款的产品特点,对持卡人具有消费放大效应.持卡人信用状况恶化导致不能偿还透支消费导致信用卡坏账的比例逐渐增加,甚至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信用卡提供商2008年上半年的呆坏账损失就已经达到210亿美元。评级机构惠誉的数据显示,美国信用卡坏账率在2008年12月升至历史高位7.5%。2009年1月卡债延迟缴付6O天以上的人,达到3.75%的历史新高。惠誉进一步表示,经济衰退令失业者无力还债,违约率在2009年突破10%。在这种情况下2009年信用卡亏损总计高达700亿美元。在信用卡危机面前,美国的大型发卡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都难逃厄运。

在十年来美国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时期,就业率和收入下降对信用卡市场形成的负面影响将继续加大。英国和欧洲其他地方的贷款机构正迎来一波愈演愈烈的消费者违约潮。

2、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信用卡市场从起步期发展为成长期,且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据此前央行发布的~2009支付体系总体运行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末,信用卡发卡量为18555.56万张,同比增长30.4%,信用卡授信总额13634.96亿元,同比增加39.1%;应偿信贷总额2457.58亿元.同比增加55.3%

在业务规模高速增长的同时.风险指标也有所增长,但整体较为可控。截至2009年底,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76.96亿元,同比增长127.9%;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不良率)的3.1%,较2008年底增长1个百分点。从行业整体风险水平来看,国内信用卡延滞率和损失率处于较低的风险水平.但从欧美发生的信用卡危机可以看出,信用卡业务出现总量增长的同时,必须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信用风险,将信用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嗣,降低延滞率和损失率。

3、我国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现状的特点

1)信用风险整体指标较低

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和国外发达国家信用卡风险指标相比,我国发卡银行信用卡的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不是很高,且大大低于同业水平。其中主要原因有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信用卡在国内支付结算比例也逐渐增加,透支余额逐年快速上升,相比之下,延滞账户透支余额和损失账户透支余额增长比例不大。另外,我国居民的信用卡消费意识并未完全形成,传统的先存再用的借记、储蓄账户的金融理念一直被大多数人认可,因此,对透支消费缺乏动力,而且信用卡高企的透支利率也是持卡人倾向于在免息期内还款。

2)信用卡信用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仍需加强

2009年年中,我国多部门也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要求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促进了信用卡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但是目前也存在法律、政策环境不够完善的问题,主要包括征信体系不健全,条块分割局面难以改变居民信用意识和用卡文化尚待普及、信用卡产业未形成清晰的组织模式、信用卡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等.需要进一步加强。

3)信息严重不对称

市场经济的今天,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发卡机构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盲目注重发卡规模和数量,对授信政策的制定并不严格,在征信过程中也放松了对申请人的信用调查,导致信用卡信用风险的存在。目前发卡机构征信手段和渠道有限,往往根据申请人提供的信息进行核实,经常当面向本人核实,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申请人资料的可能性。持卡人在经济状况发生恶化时,银行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只能在持卡人不能按期偿还透支时才能发现,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已经承担了持卡人信用风险所带来的损失。由于外部信息的不完备.使发卡机构不能对申请人的信用价值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

三、信用卡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1、迅速建立起高效准确的信用评级体系

目前正在建设和完善的全国范围内的跨行征信系统。主要侧重点在避免欺诈行为,信息系统内容较为单一。我国发卡机构虽然可以查询个人征信系统了解个人信用状况,但是评价个人资信状况比较重要的户籍、职业、税务等信息由于部门分割,缺少信息共享机制而使得信息的整合利用难以实现。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要加强交流合作.建立银行卡违法犯罪黑名单共享、信息查询和查询取证的机制,以更好地防范信用卡风险。针对新型的个人信贷业务,我们需要一个全部银行可以共享的高效率运行的信息平台。

2、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从源头上控制风险

选择适合发展信用卡的目标客户群体,是控制信用卡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国内各主要发卡行的信用卡客户主要来源于各自已有的客户群,而客户在申请卡片时,也更倾向于经常光顾的发卡行。由于信用卡市场空间大,客户选择性较大,各发卡行只有根据自身的整体优势和以往客户群的素质,有针对性地锁定信用卡产品的目标客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明确了目标客户群体,商业银行应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理性把握发卡对象。

3、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防范欺诈风险发

卡行可以通过借鉴国外成熟的信用卡个人风险管理系统,加以改进,建立先进的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加大对持卡人的监测力度,不仅要对持卡人的交易行为进行实时的监控,尤其对开卡后立即连续取现或频繁交易等异常情况做到及时跟踪。其次,在风险案件防范方面,要建立风险案件处理预案,杜绝风险的蔓延,力求在第一时间和最小范同内予以处理。第三,对于发卡客户要加强分析,形成对当地某些行业、某些区域的预警通报。最后,对于持卡人应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其风险防范意识

下载A高玉娟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2016.5.18)剖析(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A高玉娟 浅谈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信用风险管理对策(2016.5.18)剖析(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摘 要:经过多年改革,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中国现代银行制度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根本性问题仍待进一步解决。公司治理结构根本性缺陷是银行......

    浅析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问题及对策

    浅析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的管理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占有中国企业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要能长期生存、发展壮大......

    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管理对策分析2

    目录 摘要 .......................... 1 关键词 .......................... 1 1关于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调查 .............. 1 2目前我国现金流量管理现状 ................

    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制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由“人治”化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中小企业制度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接着......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Logistics物流商论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分析及对策研究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 欧阳少娟 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贾玉林 摘 要:在当今竞争激烈......

    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

    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 口谢楠,严建渊(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浅谈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中小......

    浙江中小企业基础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浙江中小企业基础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 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二○一○年十二月三十日为全面了解我省小企业基础管理发展情况,我局在 2010年7月份对全省工业小企业的基础管理情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