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南省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海南省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海南省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健全海南建筑市场信用体系以及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全过程监管联动管理机制,维护全省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建筑业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和参与工程建设活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工程质量检测、造价咨询等企业及其相关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其他单位(如建筑材料、设备和构配件生产供应单位等)和实行个人注册执业制度的各类从业人员、招投标评标专家的诚信行为信息,可参照本办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是指以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基本信用信息和信用行为信息为依据,在信用信息标准量化的基础上,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将综合评价结果应用于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等发包承包活动和建设工程管理活动,实现建筑市场和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的联 动。
第四条
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下简称“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全省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的建设和管理指导工作;制定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的统一归集标准、统一检查认定标准和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技术标准;负责信用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和信用评价结果发布并实施差别化管理;负责各市县有关信用信息采集的汇总、分析和复核以及投诉的调查、处理。
各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的日常工作。负责信用主体信用信息的采集、审核、录入及投诉的审核、处理,依照信用评价结果进行展示并实施差别化管理。
第五条 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诚信行为记录、信息发布和信用评价等工作,推进建筑市场动态监管;要完善行业内部监督和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提高企业及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
第二章 信用信息档案
第六条 在本省从事建筑活动的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应当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申报企业信息,建立企业(个人)电子信用信息档案。
每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建立1份电子信用信息档案,信用信息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申请办理信息变更手续。
第七条 信用信息档案由基本信用信息和信用行为信息组 成。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建筑市场经营中形成的自然信息构成基本信用信息。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市场行为(良好行为信息和不良行为信息)构成信用行为信息。
第八条 良好行为,是指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遵守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行为规范,诚信经营,自觉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并依法纳税、履行社会责任等,受到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表彰、表扬的行为。
良好行为记录主要包括:
(一)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工程项目受到表彰、企业受到综合表彰形成的良好行为记录;
(二)省内企业在本省行政区域外受到省级或国家级工程项目表彰或企业综合表彰形成的良好行为记录。
第九条 不良行为,是指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违反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或强制性标准和执业行为规范,受到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查实或处理的行为。
不良行为记录主要包括:
(一)通过开展日常监督检查、组织各类执法检查、督查活动发现的违法行为;
(二)对群众举报、投诉经核实的违法行为;
(三)在琼项目受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理或处罚的行为。
第十条 信用信息实行有效期制度。
(一)良好行为信息有效期分别为3年、2年、1年、6个月;
(二)不良行为信息有效期分别为3年、2年、1.5年、1年、6个月;
第十一条 信用信息的有效期自该信息录入信用评价管理系统并参与信用评价计分之日起开始计算。在有效期内,该信用信息参与实时评价,并在海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网站向社会公示,有效期届满后转入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档案系统内长期保存。
第三章 信用信息采集
第十二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基本信用信息和良好行为记录,由信用主体通过企业用户卡(KEY)登录并按照信用信息归集标准录入信用评价管理系统,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审核。
第十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对其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负责,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进行监督举报。
第十四条 应由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申报的良好行为信息企业未申报的,不予加分。
第十五条 自良好行为信息认定文书签发之日起超过3年的良好行为信息,不予采集。第十六条 良好行为信息应当在每一阶段评价开始30日前完成,申报完成后在网上自动公示10个工作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根据企业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及收到的投诉或者异议进行审核后录入系统。对不符合规定的信用信息,不予采集;对符合规定的信用信息,在阶段评价开始时统一录入信用评价系统参与阶段评价计分。对于自行申报的良好行为信息,信用主体应当在申报后5个工作日内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提供相关书面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不良行为信息,由项目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对不良信用信息进行采集,根据处理结果按照信用评价标准进行录入、审核后录入信用评价管理系统。
省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根据监管职责,可直接对建设工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进行录入、审核。
第十八条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不良行为信息的采集力度,负责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对其监督的每个在建工程项目工地的抽查,一般不应少于每季度2次。
不良行为的认定、记录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所认定的事实应当有经调查核实的相关证据材料证明。
第十九条 良好行为记录和不良行为记录的录入、审核,应当以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的决定书、通知书、通报、通告、公告等文件为依据。第二十条 同一信用信息按加分或扣分的最高分进行评分,原则上不得重复累加;但在同一信用信息复查中发现信用主体仍未有效整改或存在类似行为的,可重复扣分。
第二十一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对本企业(个人)不良行为登记内容存在异议的,可以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提出陈述、申辩,并提交书面理由;查证属实的,予以变更。
第二十二条 申辩或异议处理期间,不良行为记录不中断参与诚信评价计分。不良信息认定或者记录经核查确有错误的,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予以撤销或者纠正。
第四章 信用评价标准和方法
第二十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标准按信用主体的性质、类别,分别另行制定。
第二十四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实行量化评分制,包括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基本信用分、良好行为信用分、不良行为信用分。
第二十五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基本信用分、良好行为信用分、不良行为信用分分别按照30%、20%、50%权重汇总计算所得分数为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综合得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规定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管理实行阶段评价和实时评价相结合的诚信评价方法:
一、阶段评价,是以6个月为一个评价周期,根据阶段评价开始前3年内录入信用评价管理系统的,符合本办法规定期限要 求的所有信用信息,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进行的评价;
二、实时评价, 实时评价以上一阶段建筑市场信用主体阶段评价得分为起评分,对此后记录部门每天采集的信用信息,按照上一阶段评价确定的各信用信息评价档次分值进行加减,以确定每一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每天实时评价得分。
第二十七条
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四个等级,每个等级按阶段评价的最后一天信用评价分计算所得,每6个月评价一次。其中D级信用主体发生较大及以上质量安全责任事故或因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造成恶劣群体事件的,信用D级至少保持12个月。
(一)A(优秀):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前5%(含5%);
(二)B(良好):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在5%-50%(含50%);
(三)C(一般):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在50%-95%(含95%);
(四)D(较差):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5%后。企业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或因拖欠工程款、农民工工资造成恶劣的群体事件的,信用等级直接降为D级;信用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行政处罚、不良行为公示、通报批评的,信用等级降为D级。
第二十八条 对首次进入我省建筑市场或一年内无新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信用信息的信用主体,信用等级为C级。
第二十九条 阶段评价完成后,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应当出具 评价报告并在海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网站予以公示。
第五章 信用评价结果应用
第三十条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建筑市场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政府投资项目优选承包商、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别化监管。
第三十一条 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信用评价等级为A(良好)
1.对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A的信用主体实施简化监督和较低频率的日常检查;
2.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A的信用主体在各类创优评先中有优先权。
(二)信用评价等级为B(良好)
对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B的信用主体实施常规监督和适度频率的日常检查。
(三)信用评价等级为C(一般)
对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C的信用主体实施强化监督和较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四)信用评价等级为D(较差)
1.对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D的信用主体,本地企业一年内暂停受理其资质升级和增项申请;外地企业暂停其在琼备案资格,两年内不予受理进琼备案手续; 2.对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D的信用主体实施重点监督和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3.上阶段信用评价等级为D的信用主体一年内不得参加各类评优。
第三十二条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较低频率、适度频率、较高频率、高频率检查的企业或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的受检次数(数量)比例原则上为1:2:3:4。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发包环节,应当充分考虑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结果。
使用国有资金投资、国有资金投资占控股或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项目实行招标发包的,建设单位应当将企业信用评价结果作为投标人资格审查的必要条件。
第三十四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情况是确定政府投资工程优选承包商名录的重要指标,政府投资工程优选承包商应当从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中选用。
第三十五条 对于连续两个阶段评价为D的建筑企业,政府投资工程优选承包商资格审查委员会应当取消其优选承包商资格。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信用信息的录入、申报工作中应当诚实守信,保证信用信息的真实性,有虚报、漏报、瞒 报本企业信用信息或其他不正当行为的,可视具体情况,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给予不良行为录入。
第三十七条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明确专门录入人员负责信用信息的录入,确保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信息采集、认定、录入和审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对照信用评价标准,做到全面采集信息、准确定性行为、及时监督检查,引导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依法诚信经营。
第三十八条 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信用评价管理系统的使用和管理工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将对各市县建设主管部门信用评价管理工作进行考评,并建立考评结果通报制度。
第三十九条 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对玩忽职守、弄虚作假、隐瞒不报或徇私舞弊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应当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或追究相关责任。
第四十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认为市县建设主管部门信用管理行为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违反本办法的,可以向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投诉、举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是指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活动中,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的认定、采集、交换、公开、评价、使用及监督管理。本办法所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是指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和从事工程建设活动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以及注册建筑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
第三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指导和监督全国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制定建筑市场信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公开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指导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开展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 场各方主体的信用管理工作,制定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本地区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认定、采集、公开、评价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并向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推送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
第二章 信用信息采集和交换
第四条 信用信息由基本信息、优良信用信息、不良信用信息构成。
基本信息是指注册登记信息、资质信息、工程项目信息、注册执业人员信息等。
优良信用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获得的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或群团组织表彰奖励等信息。
不良信用信息是指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在工程建设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等,受到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信息,以及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其他不良信用信息。
第五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认定、采集、审核、更新和公开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并对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负责。
第六条 按照“谁监管、谁负责,谁产生、谁负责”的原则,工程项目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据职责,采 集工程项目信息并审核其真实性。
第七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推送机制,自优良信用信息和不良信用信息产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依法对社会公开,并推送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第八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发展改革、人民银行、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交通运输、水利、工商等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三章 信用信息公开和应用
第九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完善信用信息公开制度,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和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及时公开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
公开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十条 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公开期限为:
(一)基本信息长期公开;
(二)优良信用信息公开期限一般为3年;
(三)不良信用信息公开期限一般为6个月至3年,并不得低于相关行政处罚期限。具体公开期限由不良信用信息 的认定部门确定。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办理信用信息变更,并及时推送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二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信用好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在行政许可等方面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激励措施;对存在严重失信行为的,作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对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采取约束和惩戒措施。
第十三条 有关单位或个人应当依法使用信用信息,不得使用超过公开期限的不良信用信息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进行失信惩戒,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章 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按照“谁处罚、谁列入”的原则,将存在下列情形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
(一)利用虚假材料、以欺骗手段取得企业资质的;
(二)发生转包、出借资质,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发生重大及以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1年内累计发生2次及以上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或发生性质恶劣、危害性严重、社会影响大的较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罚的;
(四)经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裁决,认定为拖欠工程款,且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参照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对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主管部门列入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加强监管。
第十五条 对被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包括单位名称、机构代码、个人姓名、证件号码、行政处罚决定、列入部门、管理期限等。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通过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将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推送至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六条 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管理期限为自被列入名单之日起1年。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修复失信行为并且在管理期限内未再次发生符合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情形行为的,由原列入部门将其从“黑名单”移出。
第十七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将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在市场准入、资质资格管理、招标投标等方面依法给予限制。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不得将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的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作为评优表彰、政策试点和项目扶持对象。
第十八条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将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通报有关部门,实施联合惩戒。
第五章 信用评价
第十九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
鼓励第三方机构开展建筑市场信用评价。
第二十条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主要包括企业综合实力、工程业绩、招标投标、合同履约、工程质量控制、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优良信用信息及不良信用信息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标准,不得设臵歧视外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评价指标,不得对外地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设臵信用壁垒。
鼓励设臵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履约行为的评价指标。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在行政许可、招标投标、工程担保与保险、日常监管、政策扶持、评优表彰等工作中应用信用评价结果。第二十三条 省级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应当公开本地区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办法、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指定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负责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信用信息采集、公开和推送工作。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建筑市场监管一体化工作平台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保障信用信息安全。
第二十五条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信息推送情况抽查和通报制度。定期核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信用信息推送情况。对于应推送而未推送或未及时推送信用信息的,以及在建筑市场信用评价工作中设臵信用壁垒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二十六条 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在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应当依法履职。对于推送虚假信用信息,故意瞒报信用信息,篡改信用评价结果的,应当依法追究主管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异议信用信息申诉与复核制度,公开异议信用信息处理部门和联系方式。建筑市场各方主体对信用信息及其变更、建筑 市场主体“黑名单”等存在异议的,可以向认定该信用信息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申诉,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对异议信用信息进行核实,并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八条 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对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工作中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行为,向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举报。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
园林绿化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将另行制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原有关文件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
第三篇: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关于印发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
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市建管处、市建设工程招标办、市安质总站、市建设房产监察支队:
为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综合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2007‟9号)等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了•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四月一日
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综合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市„2007‟9号)等有关规定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工程质量检测等单位及其相关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建筑市场信用主体”)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是指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筑业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日常监管情况,并结合其基础信用信息和其他相关信用信息,利用信用信息管理平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其信用水平的管理行为。
第四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其中海曙、江东、江北、高新区由市建管处、市建设工程招标办、市安质总站、市建设房产监察支队与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负责。
第五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与市级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联系,归集相关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并予以记录。
第二章 信用评价内容和程序
第六条
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内容包括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及其他信用信息。
第七条
基础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资质、管理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经营状况、纳税情况等。
第八条
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企业管理和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记录等。
第九条
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施工图审查、工程质量检测等业务管理方面的监督检查记录。
第十条
其他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奖罚记录、社会责任以及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日常服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或不良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信用信息的归集和记录工作。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归集和记录的信用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形成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
第三章 信用评价方法和标准
第十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标准按信用主体的性质、类别,分别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评价标准将相关信用信息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和其他信用信息,直接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信用信息,先就单个工程项目进行评分,然后对信用主体的所有工程项目进行算数平均。
第十五条
同一信用评价指标或同一信用信息按最高分进行评分,不得重复累加。
第十六条
在同一工程项目复查中发现信用主体仍未有效整改或存在类似行为的,从重扣分。
第十七条
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按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分,形成日信用评价分和季度信用评价等级。
第十八条
日信用评价分是在信用评价周期内对信用主体信用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并每日自动更新。
第十九条
信用评价等级分为A(优秀)、B(良好)、C(一般)、D(较差)四个等级,每季度评价一次。其中A、B、C三个等级按上季度最后一天的信用评价分计算所得,D级按照企业当前信用等级及监督情况即时综合评价所得,且应保持三个月,其中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或性质恶劣的群体上访事件的至少保持六个月。
(一)A(优秀):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前10%(含本数);
(二)B(良好):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在10%-60%(含本数);
(三)C(一般):所在企业类别信用分排名60%以下;
(四)D(较差):企业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质量责任事故或性质恶劣的群体上访事件的,信用等级直接降为D级;信用等级为C级的企业,被行政处罚、不良行为公示、重点监管或市级及以上通报批评的,信用等级降为D级。
第二十条
对首次进入我市建筑市场或一年内无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信用信息的信用主体,信用等级为C级。
第二十一条
信用评分周期一般为一年,工程获奖信息追溯二年,不良行为公示以及表扬表彰等追溯时间按其文件规定(文件无规定的,追溯一年)。
第四章 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二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化监管。
信用评价结果与工程招投标挂钩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第二十三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A(优秀)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5%,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均为A的建筑业企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50%(如在季度内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按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上每个季度信用评价等级均为A的信用主体实施简化监督和较低频率的日常检查;
(三)上每个季度信用评价等级均为A的信用主体在各类创优评先中有优先权。
第二十四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B(良好)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7%,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B且均为B以上的建筑业企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80%(如在季度内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按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B且均为B及以上等级的信用主体实施常规监督和适度频率的日常检查。第二十五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C(一般)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为10%,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C且均为C以上的建筑业企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为100%(如在季度内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按人工工资支付担保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C且均为C及以上等级的信用主体实施强化监督和较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第二十六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D(较差)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两个及以上D的信用主体,本地企业一年内暂停受理其资质升级和增项申请;外地企业取消其在甬备案资格,两年内不予受理进甬备案手续;
(二)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12%,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D的建筑业企业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200%;
(三)对上季度信用评价等级有D的信用主体实施重点监督和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四)上季度信用等级有D的信用主体一年内不得参加各类评优。
第二十七条
建筑业各管理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中,较低频率、适度频率、较高频率、高频率检查的企业或企业所承接的工程项目数量比例原则上为1:2:3:4。
第五章
信用评价的管理
第二十八条
市建设委员会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九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完善本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差异化监管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并对其收集、整理、记录的信用信息负责,处理有关投诉或检举。
第三十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应兼顾长效监管与专项整治的需要,根据信用评价等级制订监督检查计划,监督检查计划应包含检查对象、检查内容、检查次数、检查方式等内容。
第三十一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在进行扣分时应有相应的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改正通知书、责令停工通知书、监督意见书、通报批评或其他按规定制发的监管文书为依据。
第三十二条
信用主体对其评价情况有异议的,可向相关建筑业管理部门书面申诉,相关建筑业管理部门应当检查有关信息记录情况并予以答复,如有错误,应当及时修正。信用主体对相关部门的答复不服的,可向市建设委员会投诉,市建设委员会经调查后发现确有错误的,要求相关部门立即纠正。
第三十三条
参与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评价、运行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1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管理试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诚信体系,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全面提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综合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7‟17号)、建设部《建筑市场诚信行为信息管理办法》(建市„2007‟9号)、市建委《关于印发宁波市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在我市从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招标代理、工程质量检测等企业和机构及其相关从业人员(以下简称“建筑市场信用主体”)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评价是指由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建筑业监督管理部门(以下统称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日常监管情况,结合基础信用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测定其管理水平和履行能力程度的管理行为。
第四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工作,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市场信用主体信用评价的日常管理工作。
市建筑安装管理处受市建设委员会委托,具体负责信用信息管理平台日常维护、信用信息审核录入、异议信息处理等工作。
第五条
市建设委员会负责与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第二章 信用评价内容和程序
第六条
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内容包括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信用信息及其他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
第七条
基础信用信息主要包括企业资质、人员资格、经营业绩、管理人员配备、社会责任等。
第八条
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建筑行业内奖惩记录、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市场行为的监督检查记录等。
第九条
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民工学校、劳务用工等监督检查记录。
第十条
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纪检、监察、司法、工商、税务、银行等部门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在日常服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或不良信用信息。
第十一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应根据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的相关要求做好信用信息的归集和记录工作。
第十二条
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归集和记录的信用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形成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的信用评价。
第三章 信用评价方法和标准
第十三条
建筑市场信用主体评价标准按信用主体的性质、类别,分别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各建筑业管理部门根据评价标准将相关信用信息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基础信用信息、市场经营活动信用信息和相关部门提供的信用信息,直接进行量化评分;对信用主体的施工现场管理活动信用信息,先就单个工程项目进行评分,然后对信用主体的所有工程项目按倒权重计分法进行综合评分。
第十五条
同一评价指标按最高分进行评分,不得重复累加。
第十六条
在同一工程项目复查中发现信用主体仍未有效整改或存在类似行为的,扣分单项累加。
第十七条
根据信用评价标准对建筑市场信用主体按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分,形成每日信用评价分和信用评价等级。
第十八条 信用评价分是对评价周期(评价周期是按评价日向前倒推一年时间,其中奖惩记录评价周期按评价日倒推两年时间计算)内的信用主体信用信息进行综合评分,并每日自动更新。
第十九条 信用评价等级是取评价内每日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值,分为优秀(A)、良好(B)、一般(C)、较差(D)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
(一)优秀(A):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95分以上;
(二)良好(B):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75-95分(不含本数)之间;
(三)一般(C):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60-75分(不含本数)之间;
(四)较差(D):信用主体信用评价分的平均得分达到60分(不含本数)以下。
第二十条
对首次进入我市建筑市场或一年内无工程项目相关信用信息的信用主体,若该信用主体近三年无地市级以上不良信用记录,且获得过一次鲁班奖或两次以上钱江杯的,暂定信用评价分为85分,信用评价等级为良好(B);近三年无地市级以上不良信用记录,暂定信用评价分为67分,信用评价等级为一般(C);近三年有地市级以上不良行为记录,暂定信用评价分为59分,信用评价等级为较差(D)。
第四章 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
第二十一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信用评价结果作为选择政府投资项目预选承包商招投标管理、市场准入、资质资格、动态监督检查、创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实行差异化监管。
信用评价结果应用于工程招投标管理时,每个月最后一个工作日的信用评价分和信用评价等级作为下个月工程招投标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优秀(A)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投标申请或中标资格可不受标段的限制;
(二)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5%,如在内未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零;
(三)实施简化监督和较低频率的日常检查;
(四)在各类创优评先中有优先权。
第二十三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良好(B)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7%,如在内未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50%;
(二)实施常规监督和适度抽检率的日常检查。
第二十四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一般(C)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不得承接国有投资项目和政府重点工程项目;
(二)工程履约担保额度为10%,如在内未发生民工工资拖欠的,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为100%;
(三)从业人员暂停承接业务半年;
(四)实施强化监督和较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第二十五条
信用评价等级为较差(D)的信用主体差别化管理措施如下:
(一)一年内本地企业暂停受理其资质升级和增项申请;外地企业取消其在甬备案资格,两年内不予受理进甬备案手续;
(二)从业人员暂停承接业务一年;
(三)工程履约担保额度调整为12%,建筑业人工工资支付担保额度调整为200%;
(四)实施重点监督和高频率的日常检查;
(五)一年内不得参加各类创优评先。
第五章
信用评价体系的管理
第二十六条
市建设委员会应不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第二十七条
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须完善本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差异化监管机制和档案管理制度,并对其收集、整理、记录的信用信息负责,处理有关投诉或检举。
第二十八条
信用主体对其评价情况有异议的,可向相关建筑业管理部门书面申诉,各部门应当检查有关信息记录情况并予以答复,如有错误,应当及时修正。对相关部门的答复不服的,可向市建设委员会投诉,市建设委员会经调查后发现确有错误的,要求相关部门立即纠正。
第二十九条
参与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评价、运行工作的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客观、公正地履行职责,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关于试行《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深建法〔2010〕99号
关于试行《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施工企业、建设单位,各区建设局,坪山、光明新区城建局,市、区质量监督机构、安全监督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营造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实现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的联动管理,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我局组织起草了《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定于2011年1月1日起在施工企业中试行六个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根据《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各施工企业需按照《9.3企业信息卡办理和更新指南(修改版)》(http:///upload/20109281115259.3.doc)的要求,申报基本信息,办理企业信息卡,建立电子信用档案。
二、请各施工企业按照《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及其附件的相关规定,尽快登录深圳建设信息网,申报良好行
为信息,同时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书面证明材料。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查符合要求的,计入企业信用得分。
三、请各建设单位按照《深圳市建设工程承包商履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开展对施工企业的履约评价工作。
四、请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质监、安监、造价、检测、工程交易等执法机构认真组织学习贯彻《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在《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试行期间,建设单位可自行决定是否采用信用评价结果。
各单位在试行过程中有什么问题,请及时向我局反映,以便修改完善后正式发布施行。
联系人:杨春,联系电话:83785075。
附件:
1.《深圳市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
2.《建筑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目录表》
3.《深圳市建设工程承包商履约评价实施办法(试行)》
二○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本文档系网络所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本人定尽快处理!